0%
第二章 兩種「聖戰」的時代 「十字軍」時代

第二章 兩種「聖戰」的時代

「十字軍」時代

英格蘭國王查理也選擇了從海路進軍巴勒斯坦。抵達后他與薩拉丁打了一場漂亮仗,人們給他起了「獅心王」的綽號。他們先在馬賽乘船,在熱那亞、比薩、羅馬、拿波里各港停靠後穿過墨西拿海峽進入地中海,又在克里特、塞普勒斯停靠後進入巴勒斯坦。十字軍歷史的英雄,一位是伊斯蘭教的薩拉丁,一位是基督教的獅心王查理,這兩人都不是頑冥的宗教狂熱信徒,這一點非常有趣。浪漫的查理與冷血的腓力性格不合。英法兩國國王之間關係不好,這在十字軍內部也是出了名的。
公元1189年決定進行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這時阿拉伯民族與突厥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紛爭終於走向結束,伊斯蘭勢力團結一致,奮起奪回被基督教勢力佔領的地方。統一伊斯蘭世界的不是阿拉伯人,不是波斯人,也不是突厥人,而是薩拉丁這位庫爾德人。庫爾德人說起來並不屬於伊斯蘭世界,可見薩拉丁是一位卓越的軍事領袖。
公元1248年,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率領了第六次十字軍東征,這時腓力二世尚未去世。路易九世與「基督的敵人」完全相反,是一個燃燒著信仰的浪漫主義者。他認為,要把受伊斯蘭壓迫的巴勒斯坦基督教徒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有效的辦法是進攻埃及的哈里發。於是他率領軍隊從馬賽出發進軍埃及。這個見解本身並不錯誤。但十字軍登陸埃及后只有初戰告捷,以後連遭敗績,不但大量騎士戰死沙場,國王自己最後也成為伊斯蘭的俘虜。留在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徒全體動員,募集贖金,這才贖回了國王的自由之身。國王隨即從海路返回法蘭西,第六次十字軍東征于公元1254年結束。
當然,遭到撒拉森海盜掠奪綁架的是居住在法蘭西和義大利靠近地中海的人https://read•99csw.com們。而十字軍是由並不靠近地中海的北歐人所組建。在情報傳遞很少的時代,地中海海盜大概並不為北歐所知。但問題可能並不止於此。
人不論是好是壞,對遠離現實的事物內心更感狂熱,更會心動。中世紀的人信仰狂熱,才會發起十字軍。但信仰心之所向必須是聖地。正是因為要奪回聖地,才會發展成有那麼多人參加的、延續那麼久的群眾運動。如果以拯救被綁架的不幸的人們為號召,那十字軍即便可以得逞一時,也不能持久。我想,這不正是歐洲歷史上地中海海盜持續千年的現象並未受到重視的原因嗎?
這時,有一隊德意志騎士從北海經過大西洋,沿法蘭西西海岸南下,經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他們橫渡地中海后一路來到巴勒斯坦。地中海正逐漸成為北歐基督教徒去往東方的主要通道。
20年後的公元1291年,巴勒斯坦基督教徒的最後堡壘阿卡陷落,長達200年的十字軍時代落下了帷幕。照伊斯蘭方面的說法,十字軍東征是以伊斯蘭方面「把最後一名十字軍士兵趕下地中海」而告結束的。
然而,雖然保證了基督教徒朝覲聖地的自由,但十字軍對異教徒的伊斯蘭教徒卻未開殺戒,這就是向敵人的妥協。以此為理由,這次東征在當時遭到了大合唱一般的譴責。巴勒斯坦的神職人員首先起來反對。羅馬教皇已開除了腓力的教籍,並號召倒皇派進攻腓力的領地義大利南部。腓力不得不緊急趕回義大利,此後腓力一直被稱為「基督的敵人」。未流一滴血實現的與伊斯蘭方面的協定也只維持了10年。
同一時期,英吉利騎士採取了另外的行動。他們的路線是從英吉利出港后沿法蘭西西岸南下大西洋https://read•99csw.com,經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一氣橫渡地中海,直指巴勒斯坦。這些基督教戰士身穿白底紅十字的護胸衣,航行在地中海上,右舷依稀可見北非的港口城市。但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去多想被關押在那裡「浴場」中的基督教徒所遭受的不幸。
這是皇帝逗留耶路撒冷期間的一個插曲。一天清晨,皇帝向耶路撒冷統治者伊斯蘭的高官問道:為什麼昨天沒有聽到宣禮的聲音?伊斯蘭高官回答道:基督教世界的俗界最高統治者來訪,我們不想失禮。於是腓力說道:「如果這樣,在你們訪問基督教世界時,我們不是不能敲響教堂的鐘聲了嗎?」
公元1100年,熱那亞向敘利亞、巴勒斯坦派出150艘船。
綽號「紅鬍子」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率領德意志軍隊從陸路向東挺進。
十字軍在巴勒斯坦的阿卡登陸,然後挺進耶路撒冷,在那裡與伊斯蘭方面簽訂媾和協定,結束了東征。協定內容首先是將耶路撒冷、伯利恆、拿撒勒這些基督教徒的聖地置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管轄之下。協定還寫明,在全面保證基督教徒參拜、朝覲聖地的同時,也全面保證伊斯蘭教徒和猶太教徒的同等權利。至此,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都未流一滴血。
教皇英諾森三世不願意在慾望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死去。他發動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但已得不到歐洲皇帝和國王的響應。發誓遠征的是只有法蘭德斯和法蘭西的領主。這些人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卻不諳事理,甚至不懂得自己不遵守契約,對方也不會遵守的道理。所以,這次東征始終是中世紀的經濟動物威尼斯在為所欲為。關於這次十字軍東征,我在《海洋之都的故事》一書的第三章中有詳細敘述,在此省略不表。如果詳細九九藏書敘述,作者就會像騎著難以駕馭的奔馬一樣,一旦過頭就有遠離正題的危險。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大張旗鼓,國王親自擔任統帥,但卻沒有取得成果。倡導者羅馬教皇的慾望得不到滿足也屬無奈。
但是,這200年間,參加十字軍的基督教徒沒有一個人說起要解救被抓到北非的基督教徒,這真不可思議。不,有一個人要除外,那就是一直被譴責為「基督的敵人」的腓力二世。
公元1147年進行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目的,是要鞏固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奪回的聖地,那次東征並無明確的政略和戰略。第二次東征與第一次不同,德意志皇帝康拉德三世和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這樣的歐洲強國君主親自參戰,各率7萬大軍,在豪華鋪張的朝聖后結束了東征。
公元1270年,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再次率領十字軍進行第七次東征。不過這次的登陸地點選在了突尼西亞。我準備在寫到13世紀後半期時再對此詳細敘述。第七次十字軍東征以路易去世而告終。這是最後一次打著奪回聖地旗號的十字軍東征。
他如此的做法使教皇開除了他的教籍,率十字軍東征也是無奈之舉。不過,他從義大利南部的布林迪西出發以前,與埃及的哈里發多次互通書信,事先進行了磋商。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路線
十字軍東征自11世紀末期開始持續了200年,我不擬在此詳述。這是象徵中世紀的重要現象,一旦詳述,本書恐怕就不得不沿這條線索寫下去。不過,我想從地中海的角度寫一寫這場運動。歐洲對read•99csw.com中近東的遠征僅大規模的就有7次。除了第一次、第二次是從陸上過去,其餘都是乘船從地中海東去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碰巧遇到伊斯蘭方面陷入窘境,只用了3年就成功「奪回聖地」。
公元1100年,威尼斯派遣了200艘的船隊前往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在另一面,法蘭西國王腓力·奧古斯都率領法蘭西軍隊來到熱那亞,乘上熱那亞船,通過義大利半島和西西里之間的墨西拿海峽,直奔巴勒斯坦。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公元1096年8月出發,1099年7月成功佔領耶路撒冷。
在十字軍時代的基督教世界,像腓力這樣公開聲言並做如下事情的人,會被當作異己分子遭到敵視。
腓力二世有諾曼和德意志的血統,生長於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共同組成的西西里,對伊斯蘭世界完全沒有偏見。作為西西里的統治者,他要求北非伊斯蘭「酋長」歸還被綁架者,「歸還沒有改信伊斯蘭教且願意回到祖國的基督教徒」。他的觀點是如果已經改信伊斯蘭教且願意繼續住在伊斯蘭地方,可以各隨其願。
第一次東征時雖然沒有運送十字軍士兵,但卻運輸了重型攻城武器、兵器武裝和軍糧等。當然運輸不是白做的,報償是十字軍征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以後,確保這幾個國家在那裡的通商基地。比薩、熱那亞和威尼斯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主要港口都建起了通商基地。他們在建設基地時考慮了不使三個國家的利益發生激烈衝突,但在這些競爭對手之間,爭執還是屢屢發生。
公元1202年開始歷時兩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推翻了同為基督教國家的拜占庭帝國,以拉丁帝國取而代之。對基督教徒而言不應該這樣。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件事把以往宗教熱情背後隱藏的領土擴張的事實暴露無read.99csw.com遺。這一事件在基督教世界評價糟糕,導演兼主演威尼斯共和國因此遭人忌恨。
十字軍以「上帝所願」(Deus lo vult)的雄壯怒吼開始並結束。上帝「所願」的大概是要奪回如今已歸伊斯蘭世界的耶路撒冷、拿撒勒、伯利恆這些「聖地」。至少中世紀的多數基督教徒對此堅信不疑。北非與巴勒斯坦一樣,同為伊斯蘭世界,在此被迫為奴、痛苦不堪的人們卻不值得「奪回」。教皇允准赦免前去奪回聖地的基督教徒過去的一切罪過,但卻沒有給予9年前毅然前往突尼西亞的馬赫迪耶拯救基督教徒並凱旋的人們如此的褒獎。拯救不幸的基督教徒,只有等到以拯救為目的的組織誕生的那一天。這與是否赦免罪過並無關係。
西西里王,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腓力二世在幾度延期后,終於在1227年實現了第五次十字軍東征。
他能夠再次統一伊斯蘭世界,還因為他在公元1187年向基督教徒發起了「聖戰」。薩拉丁出現后興起了「聖地危急」的思潮,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即是受到這種思潮的裹挾。
之所以十字軍東征迂迴曲折卻持續了兩個世紀,是因為義大利海洋城邦國家的海上補給發揮了作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在地中海的東部。陸上戰鬥力主要由法蘭西、德意志和英吉利提供,但義大利的海上支援也非常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支援一詞所能包括的範圍。
公元1212年,出於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不同的理由,被認為是「十字軍之恥」的少年十字軍試圖進軍聖地。受到狂熱說教者煽動的少男少女成群結隊地從歐洲各地聚集到馬賽,他們受了惡劣船主的欺騙,不是被賣到北非當奴隸,就是在途中與沉沒的船隻共命運。
公元1099年,比薩以120艘規模的船隊東進,抵達敘利亞、巴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