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17歲奮起 《大憲章》

第二章 17歲奮起

《大憲章》

1214年7月,英國國王約翰和德意志皇帝奧托的同盟軍,與法蘭西王腓力在法蘭西北部的布汶(Bouvines,現在比利時境內)對決,打了一場會戰,結果法方獲勝。這場戰鬥很少能引起軍事專家的興趣,但卻是一場在政治上亦即歷史上影響巨大的會戰。
這場布汶會戰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戰鬥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這場會戰是《大憲章》(Magna Charta)誕生的起源。約翰失敗后逃回了英吉利,等著他的是英國民眾即將爆發的不滿情緒。他們一直忍受著以與法蘭西王打仗為名而徵https://read.99csw•com收的高額稅賦,但當他們得知這個結果之後,忍耐的限度也就到了盡頭。他們紛紛表示沒有必要再為這樣的國王盡忠,把拒不服從的事實擺在了約翰面前。總之,本該是臣民的諸侯們已經不再信任國王約翰了。
1216年10月18日,約翰在失意中去世。
1215年6月15日,《大憲章》簽字。
在歷史上,《大憲章》被認為是逼迫統治者承認市民權利的值得紀念的成果,甚至被說成是英國邁向民主的第一步。然而真相卻是,英國民眾認為,如果一直讓能九_九_藏_書力如此低劣的人坐在頭把交椅上,自己的未來將是一片黑暗。《大憲章》便是民眾出於這樣的危機感而採取行動的結果。在大憲章的條款中,當時英國民眾最為重視的就是寫明以後未經諸侯同意,國王不得提高稅賦,不得新增稅種的那一條。「邁向民主的第一步」始於金錢問題。這就告訴人們,稅收竟是如此重要的政治。
拉丁語詞語「Magna Charta」在日本直譯成「大憲章」。如果採用拉丁語的長女義大利語的發音,應該念成「マーニヤ·カルタ」(日語羅馬字發音為Ma-nya K九-九-藏-書aruta)。但這個拉丁語詞在日本是按德語的發音固定下來的,所以這裏還是要按德語的發音念成「マガナ·カルタ」(日語羅馬字發音為Maguna Karuta)。《大憲章》簽署於1215年。當時還有一個人一定會對諸侯的這些要求嗤之以鼻。這個人就是當年已經20歲的腓特烈。他如此年輕,卻已經明確地意識到了自己所處的皇帝地位的職責。
理查被尊稱為「獅心王」(Lionheart),而他的弟弟約翰卻被冠以「失地王」(Lackland)的綽號。如果那個時期坐在英國九*九*藏*書王位上的不是「失地王」,那麼實現「逼迫統治者承認市民權利的值得紀念的成果」也許會更加遙遠。
1214年7月27日,布汶戰役打響。
與此相反,與法蘭西有著同盟關係的腓特烈雖然沒有實際參戰,卻也成了勝者之一。會戰結束后,法蘭西王甚至對腓特烈予以了熱情的關照,把敗走的奧托行李中的皇冠送給了他。腓特烈這才拿到了真正的皇冠。當時,由大主教西格弗里德在美因茨主教堂為腓特烈加冕的皇冠是仿製的代用品,真皇冠還在奧托手中。
獅心王理查對法蘭西王腓力屢戰屢勝,持續鞏固了英國在法蘭西read.99csw.com境內的領土。而約翰剛當上國王就一轉而為屢戰屢敗,最終被趕出了諾曼底。約翰逃回來后,最先拒絕繼續忠於他的就是在諾曼底擁有領地的封建諸侯。
約翰只好在寫明縮小王權、擴大諸侯權力的《大憲章》上簽字。要是5年前去世的理查還在王位,可能會把這樣的要求付諸一笑,而英國人也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約翰戰敗后逃回英吉利,法蘭西王腓力二世成功地了卻夙願,徹底掃除了諾曼底地區的英國勢力。另一個敗者奧托也只好逃回了薩克森。他原本想使教皇對他做出的開除教籍的處分事實上無效,這個如意算盤也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