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腓特烈治下的和平」 「倫巴第同盟」

第六章 「腓特烈治下的和平」

「倫巴第同盟」

另外,還有一點也是一樣的。無論第一次還是第二次,倫巴第同盟的背後總有羅馬教皇。羅馬教皇一貫憎惡力量強大起來的皇帝,他當然會這樣做。倫巴第同盟與皇帝之間的對決因此成為羅馬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對決。雖然這時宗教還未走上檯面,但在本質上,這種對決就是「教皇派」與「皇帝派」的對決。
雖然同盟處於解散狀態,米蘭仍是參加倫巴第同盟城邦的實際領袖。腓特烈才17歲,但既然他屬於「紅鬍子」和亨利連續兩代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霍亨斯陶芬家族,他就是最有可能成為皇帝的人。不論老幼,決不能讓這個家族的任何男人自由往返于義大利和德意志之間。這個想法在米蘭人胸中如烈火般燃燒不熄,同盟解散后也不曾消失。
一隊米蘭士兵追了過來,不讓腓特烈一行去德意志。這時,腓特烈一行連人帶馬跳入河裡,一路逃命。他們逃進了從「紅鬍子」時代起就一直是皇帝派的克雷莫納城,好不容易躲過一劫。
他們當然不會繼續遵守《康斯坦茨條約》,義大利北方又回到了「紅鬍子」決心南下之前的狀態。既然敵人已不復存在,倫巴第同盟也就自然解散了。
又是哪些被稱為「自治體」(commune)的自治城邦參加了這個同盟呢?
不論是當初沒有確定結盟期的「第一次」,還是結盟期確定為25年的「第二次」,由義大利北方自治城邦集合結成的倫巴第同盟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因而,同盟的目的僅限於對皇帝採取軍事行動,在這一點上兩者也是一樣的。
這兩個人遲遲不能生子,但丈夫依舊對康斯坦絲很溫柔。這讓康斯坦絲內心感到對不起丈夫。結婚8年後,她終於生下一個男孩兒。這個男孩兒就是本書的主人公腓特烈二世。
然而,他們對皇帝本身的反感並未消失。同盟解散15年後的1212年,17歲的腓特烈首次出行德意志。他已經是西西里王國的國王,但在這個時期他還不是德意志王,通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道路也遠未確定。要從義大利南方去德意志只有翻越阿爾卑斯山這一條路。17歲的腓特烈只得帶著僅有的幾個隨從,在熱那亞棄船后斜貫義大利西北部,前去阿爾卑斯山的進山之路維羅納。
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的「紅鬍子」皇帝與倫巴第同盟之間的軍事衝突歷時10年都沒打完。但他們並非在10年內不停地打仗,好像是皇帝南下便即刻再戰,每隔幾年就會打一仗。開始是皇帝佔據優勢,甚至有一次讓米蘭化為了灰燼。但是戰況一點點地發生著變化,開始朝著對倫巴第同盟有利的方向發展。到了1176年,「紅鬍子」皇帝在一場名為萊尼亞諾戰役的著名戰役中大敗虧輸。https://read.99csw.com
腓特烈又進行了一次嘗試。這次,他作為皇帝親自在皮亞琴察召集會議,向倫巴第同盟的加盟城邦發出了召集令。同時,他親率1 000騎兵翻過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得知這一消息后,前來阻擋的人立即逃回了各自的城邦。沒有一個城邦派代表參加皮亞琴察的會議。
此外,協議還規定,自治城邦須向皇帝一次性繳納1.5萬里拉的賠償金,並每年繳納2 000里拉的年貢金,似乎很像是房客向房主支付房租。皇帝翻過阿爾卑斯山南下義大利時,自治城邦還將承擔其所需的全部費用。
以羅馬為中心的義大利中部屬於羅馬教皇的領土。對也是領主的教皇而言,這片領土恰好被屬於神聖羅馬帝國領土的德意志和義大利南方西西里王國的領土南北夾擊,而這正是教皇不惜採取任何手段都不想看到的情況。
為了反抗四十來歲的「紅鬍子」皇帝,義大利北方的自治體結成了倫巴第同盟。現在,他們又對只有一半年紀的新皇帝表現出了高度的警惕。腓特烈二世與祖父不同,不僅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同時還是西西里王國的國王。這就等於他在德意志和義大利兩處擁有領國。這些自治城邦所散在的義大利北方,正是義大利南方通往德意志的通道。僅僅出於地理上的原因,腓特烈也要比「紅read.99csw.com鬍子」有更加充分的名分去平定義大利北方。
這樣的「commune」自然會同皇帝發生激烈衝突。這種衝突也就是試圖壓制的舊勢力與反抗壓制而奮起的新興勢力之間的激烈衝突。正因為如此,「commune」才成為一種歷史現象,賦予了200年後迎來文藝復興的中世紀後期以時代的特色。
可是,紅鬍子的擔心似乎還是成了現實。1190年,紅鬍子在奔赴東方途中溺亡。倫巴第同盟各城邦得到消息,馬上把媾和協議當成了一張廢紙。雖然亨利在紅鬍子死後繼承了帝位,但他也在7年後英年早逝,享年32歲,留下了3歲的腓特烈。緊接著在第二年,腓特烈又失去了母親,完全成了孤兒。這意味著對義大利北方的自治城邦而言,事實上沒有皇帝的時代到來了。
在歷史上,為反抗「紅鬍子」而結成的同盟稱為「第一次倫巴第同盟」,為反抗他的孫子腓特烈而結成的同盟稱為「第二次倫巴第同盟」。「第二次倫巴第同盟」的結盟期為25年,這也有明確記載。難道中世紀的歐洲也有「人生五十年」這個概念嗎?想來令人莞爾,好像他們在結盟時就已經估計到當年31歲的腓特烈只能活到五十來歲。
然而現實恰恰就是,南面和北面都被既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又是西西里國王的腓特烈控制著。腓特烈每次翻越阿爾卑斯山時都要受到倫巴第同盟阻礙的現狀,在教皇看來並沒有絲毫不合適。教皇甚至希望這樣的現狀一直持續下去。
一旦確立了皇帝的管轄權,負責行政、軍事和司法的長官(podesta)將由皇帝派人擔任,稅制也將由皇帝決定。自治體的居民不喜歡這樣。歷史研究家中有不少人主張他們是為了追求自由。可是在當時,即便是皇帝也沒有力量限制現在我們所認為的那種自由,包括行動和言論的自由。
當年夏天,以羅馬教皇格列高利、法蘭西王路易、英國國王亨利為首的西歐基督教世界全體實力人物都收到了來自腓特烈皇帝從德意志發來的將要開始平定倫巴第同盟加盟城邦的通牒。腓特烈不僅給其中的法蘭西王和英國國王發去了信件,甚至還專門派去特使解釋理由,以取得諒解。
腓特烈當然知道羅馬教皇的內心所想。他也派特使去了教皇那裡,但給特使的任務並非像對法王九_九_藏_書和英王那樣解釋原因,取得諒解,而是要求教皇召集會議,以便不訴諸戰鬥也能解決他與倫巴第同盟之間的對立。簡而言之,他試圖讓潛在的敵人作為居間人登上舞台。格列高利認為這才是祈願和平的教皇的作用,接受了腓特烈的請求。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正式承認倫巴第同盟的各個城邦。儘管這些城邦都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但皇帝承認各自治體內部的經濟、行政、司法的自治權。皇帝還承認放棄各自治城邦的長官任命權,各自治城邦派駐他國的領事遴選權也歸各自治城邦。
歷史上以「倫巴第同盟」(Lega Lombarda)之名而為人所知的這個同盟是什麼時候、為什麼目的而結成的呢?
「要自由」的心愿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是:即使付出極為慘烈的內部鬥爭的犧牲的代價也要保住自治,這便是被稱為「commune」的自治城邦的實際情況。
那個時代,義大利出現的這些自治城邦,在領土大小方面根本無法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相比,甚至也無法與義大利南方和西西里合併而成的西西里王國相比。然而,如此狹小地域的城邦卻能聯合起來,敢於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其力量從何而來呢?
那麼,「康斯坦茨媾和」有些什麼內容呢?
雖然接受了請求,但教皇的本意並不是要和平解決。皇帝方面派出了特使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和皮埃爾·德拉·維尼亞,可倫巴第同盟方面的代表連影子也沒有見到。教皇也沒有催促他們儘快前來。外交解決的嘗試就這樣尚未開始便結束了。
到了1226年,倫巴第同盟在解散30年後再次結盟。這次的盟主還是米蘭,目的同樣還是反抗皇帝。6年前的1220年,腓特烈已經在由羅馬教皇親手加冕的儀式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為什麼威尼斯共和國與米蘭一樣,既是城邦國家,又位於義大利北部,但卻沒有參加這個同盟呢?
1186年,《康斯坦茨條約》簽字3年後,遲早會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亨利和西西里王國的王位繼承人康斯坦絲,在米蘭主教堂舉行了華麗的婚禮。在「紅鬍子」看來,米蘭畢竟在法律上是本國領土,在那裡舉行婚禮可以向米蘭誇耀權力。米蘭市民儘管明白這一點,還是為皇帝的兒子舉行了婚禮。費用全由米蘭https://read.99csw.com承擔,新郎新娘一行逗留義大利期間所需的費用由倫巴第同盟承擔。
這時,一直保持中立的威尼斯跳了出來,拉上了內心並不希望皇帝勝利而支援自治城邦的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威尼斯召開了一個媾和會議。羅馬教皇、「紅鬍子」皇帝和倫巴第同盟代表在海洋之都威尼斯聚首。當時雖然只談成休戰6年,但6年後的1183年媾和也成功了。這場媾和被稱為「康斯坦茨媾和」,因為皇帝在德意志的這座城市簽下了媾和協議。在義大利,只要提到「紅鬍子」便無人不曉的這位有名皇帝的野心就此遭到挫折。
中世紀進入了後期,自治體成為這個時代義大利的一大特色。然而,自治體現象為什麼沒有發生於義大利中部和南部,而發生在義大利北部尤其是西北部呢?
做為交換條件,自治城邦發誓恭順在法律上擁有領有權的皇帝。由於長官和領事的任期都是1年,於是他們每年都要向皇帝宣誓效忠。另外,協議中明確記載,除宣誓效忠以外,這些自治城邦的公務執行者們在決定外交和對外戰爭等重要事項之前,須與皇帝協商。
「康斯坦茨媾和」是妥協的產物。皇帝保了名聲,自治體得了實惠。然而,德意志人不會一直相信與義大利人之間達成的協議,即使是與義大利北方人之間的協議。這就是兩個民族的歷史。「紅鬍子」本身是一個德意志男人,是代表著「戰鬥的人」的皇帝。對手義大利男人是活躍的手工業者,在中世紀是被視為比「祈禱的人」或「戰鬥的人」低一等的「勞作的人」。「紅鬍子」絕不是被弄來與他們講和后就會默默退場的人。他才58歲,身體強壯。7年後,第一次十字軍遠征奪回的聖城耶路撒冷又被伊斯蘭名將薩拉丁搶了回去,「紅鬍子」震怒,率領全歐洲奮起組成的第三次遠征十字軍奔赴東方,這比獅心王理查還要早。儘管「紅鬍子」進軍到聖城附近因無聊事故而溺亡,但他同與薩拉丁鏗鏘血戰的獅心王相比只九-九-藏-書強不弱。那些「自治體」還在為把皇帝拉到談判桌上而沾沾自喜的時候,「紅鬍子」就已經想好了出其不意的策略。
理由簡單明了,腓特烈每次從義大利去德意志翻越阿爾卑斯山時,都會受到倫巴第同盟加盟城邦的阻礙,這樣的現狀不能放任自流。既然義大利北方的這些城市位於神聖羅馬帝國領土之上,自己作為皇帝就有權讓他們停止這一反抗行為。法蘭西王和英國國王都因本國國內的反抗分子而面臨同樣的煩惱,所以很容易取得他們的諒解,唯獨教皇格列高利另有想法。
不過,想要自己決定司法、行政和經濟政策的願望,在現在看來是極自然不過的。所以,現在的歷史學家把義大利語的「commune」翻譯為「自治城邦」。可是,「commune」的實質可沒有這麼簡單和理想。前面講過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真實反映了「commune」的實際情況。自治城邦內部的勢力鬥爭熾烈已極,勝利的一方排除失敗的一方的手段,不是殺戮就是流放。勝利方會選出對自己有利的人當長官,稅制的決定也會對自己有利。在熾烈爭鬥得不出結果時,他們就會從其他城邦招人來,擔任代表自己城邦的「公家人」即長官。實際上這種情況很多,米蘭的長官就是由威尼斯市民擔任的。
西西里王國國王、諾曼王朝的威廉二世沒有子嗣。這位因沒有繼承人而煩惱的國王有一位一直沒有結婚的31歲的姑姑。而「紅鬍子」有一個20歲的繼承人亨利。「紅鬍子」想出了讓這兩個人結婚的點子。這樣,亨利就會在作為皇帝繼承人的同時成為西西里國王,以後將由康斯坦絲和亨利所生子嗣繼承下去。說服工作在極為秘密的情況下進行,沒有讓身在羅馬的教皇和義大利北方的自治體發現。西西里國王威廉二世接受了這個建議。在為沒有繼承人而煩惱的他看來,這使得在自己身後西西里王國的存續得到了保障。
以米蘭為中心的義大利西北部現在仍被稱為倫巴第地區。倫巴第同盟是1167年在米蘭的號召下成立的。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腓特烈一世,他在歷史上以「巴巴羅薩」(Barbarossa,紅鬍子)而聞名。他要在法律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領土的義大利北方確立皇帝的統治權,為此他揮師南下。倫巴第地區的這些城邦不想讓他得逞,便結成了這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