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腓特烈治下的和平」 威尼斯共和國

第六章 「腓特烈治下的和平」

威尼斯共和國

自治城邦便產生於這樣的權力真空狀態之中。如果長期無人決定稅收的繳納數量,人們就會想要由自己決定繳納數量。他們成為「勞作的人」,也是在這之後產生的結果。當初,一幫認為既然沒有人做決定那便自己決定的人聚在一起,所謂「commune」的自治城邦便雨後春筍般的在義大利北方誕生了。
在海上,船長和船員們的意見並不一定總是一致的。但只要船長和船員們把繼續航行放在第一位,他們就有可能相互接近。威尼斯共和國靠著這個觀點一路走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會發生在維羅納和米蘭,但卻無法發生在威尼斯,因為共和國政府不允許威尼斯共和國的市民之間形成敵對關係,無論他們屬於上層,還是屬於下層。
儘管在同一個時代,地理上也很接近,法蘭西就沒有出現這種「居民共同體」。這個時代的法蘭西是封建社會,有封建諸侯和統治他們的國王,且在這樣的狀態下社會還算穩定。法蘭西不存在權力真空的狀態,產生不了自治城邦。
首先,義大利中西部是教會領土,不論是善政還是惡政,都處在羅馬教皇的統治之下。
在13世紀的這個時代,這與是勤快人還是懶人根本沒有什麼關係,有關係的只是他們居住的地方是否發揮了國家功能而已。
對此,我只能這樣回答:絕對不允許船內爭鬥的生存方式已經刻進了威尼斯人的DNA中,但在熱那亞卻沒有得到那麼徹底的貫徹。200年後的熱那九_九_藏_書亞不但出了哥倫布,其男兒的駕船能力在中世紀的地中海世界也是出類拔萃的。但熱那亞卻內鬥不已,四大實力家族分成多里亞和斯皮諾拉的一派,與菲耶斯科和格里馬爾迪的一派,這兩派之間你爭我奪。
可是,這些義大利北方自治城邦統治的地方只有巴掌點兒大,為什麼與其他同類城邦結成同盟后就有力量反抗擁有廣袤領土的皇帝呢?
可見,即使都是位於義大利北方的自治城邦,其內部實質也是形形色|色的。
然而,人口不斷增加,光靠農業已經不能吸納了。十字軍中的很多人也因為滿足朝聖心愿后返回歐洲,產生了同樣的問題。那麼,讓他們去哪裡呢?這可不能靠權宜之計,而是要找到能長期容納他們的地方。
經過了1000年以後,中世紀進入了後期,人口也有所增長。也許是因了氣候變暖的緣故,也許是由於農耕技術提高的原因,這裏面說法頗多,但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人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死亡。
威尼斯人並沒有像義大利北方其他城邦那樣借某個地方領主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城邦。威尼斯這座城市,是古代末期在以前根本沒人想居住的海上,把各處露出海面的陸地一塊塊連接起來建成的。進入中世紀后,神聖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查理大帝的兒子丕平想把威尼斯據為己有,在9世紀進攻過威尼斯。威尼斯成功擊退了他的進攻。威尼斯從來都沒有被納入過神聖羅馬帝國。「紅鬍子」和他的孫子腓特烈都沒有把威尼斯與其他自治城邦等同視之,一直把它作為神聖羅馬帝國之外的獨立國家對待。這就是威尼斯共和國沒有參加倫巴第同盟的第一個原因。威尼斯沒有被皇帝干預的風險,也就沒有反抗皇帝的必要。九九藏書
再說義大利南方和西西里。自從古羅馬帝國滅亡后,這裏就成了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後來,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進攻拜占庭並取得了勝利,他們的統治持續了200年。從北方法蘭西湧來的諾曼人又征服了這些阿拉伯人,成為統治者。這些人建立的諾曼王朝也持續了200年左右,直到腓特烈的母親身後。阿拉伯人和諾曼人都沒有靠驅逐或殺戮被征服者來建立自己的統治。征服者通過同化被征服者的形式成功地建立了統治權,所以都持續了200年之久。腓特烈當國王的西西里王國,即包括西西里島在內的整個義大利南方在歷史上沒有經過權力的真空時代便進入了中世紀的後期。
在內鬥中,如果多里亞家族和斯皮諾拉家族獲勝,菲耶斯科家族和格里馬爾迪家族就會被流放。然而,被流放一方的勢力與獲勝方的勢力在伯仲之間,他們當然會策劃奪回政權。只是在熱那亞人那裡,「策劃」成了這樣的做法:把與祖國近在咫尺的摩納哥作為基地,將熱那亞船也視為敵人,見船便襲,搶奪貨物,把船員賣作奴隸。而菲耶斯科家族和格里馬爾迪家族一旦奪回了政權,多里亞家族和斯皮諾拉家族也會被立即流放國外。他們也同樣用和仇敵一樣的做法攻擊本國人的船隻。海洋城邦國家熱那亞的歷史就是這種反覆的歷史。所以,熱那亞同皇帝的關係與其說取決於是否贊成腓特烈的方針,不如說取決於兩派中誰在熱那亞國內奪取了政權。順便一說,多里亞家族對皇帝抱有親近感,但菲耶斯科家族有很多人對皇帝心懷反感。這就是熱那亞。在威尼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卻在熱那亞發生了。這方面的情況,只要看看威爾第的歌劇《西蒙·波卡涅拉》就能明白。九九藏書九九藏書
另一方面,義大利北方在羅馬帝國滅亡以後長期由入侵的蠻族統治。由於沒有一個蠻族具有足夠的力量在義大利北方全境建立統治權,事實上的權力真空狀態持續了很長的時間。
在「上帝所願」的口號下,自公元1095年開始,十字軍從歐洲大舉入侵中近東。我甚至認為,如果歐洲人口沒有增加,也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十字軍運動後來又持續了200年。
無論是用好了,還是浪費了,這些城邦的確充滿了能量。這種城邦如此充滿能量的現象為什麼出現在義大利北方,而沒有在義大利南方和中部出現呢?難道居住在義大利北方的人是勤勞之人,而居住在義大利南方的人都是懶漢嗎?
這樣我們就能解釋威尼斯共和國為什麼沒有參加倫巴第同盟,但還留下了一個問題。在同樣認為「船」就是「腳」的義大利海洋城邦國家中,還有威尼斯的競爭對手熱那亞。熱那亞起初站在皇帝一邊,後來又站到了同盟一邊。這又是為什麼呢?
雖說如此,威尼斯還是一邊同皇帝和同盟都拉開距離,一邊留心保持不疏遠的關係。對貿易立國的威尼斯九*九*藏*書而言,不管是皇帝派還是教皇派,他們都是買家,同時又都是賣家。「康斯坦茨媾和」就是威尼斯共和國外交成功的很好的案例。因為威尼斯不僅提供了媾和會議的場所,而且這種體現了威尼斯精神的氛圍始終主導著聚紅鬍子皇帝、倫巴第同盟代表和教皇亞歷山大三世於一堂的媾和會議。
「commune」這個義大利語詞彙本身意為「共生」。古代沒有這個詞語,是中世紀的創造。也就是說,這個現象純屬中世紀才有,是在發揮「國家」(Res publica)功能時所不可或缺的權力處於真空狀態下產生的「居民共同體」(Res publica)。
第二個原因出自威尼斯人獨特的對國家乃至居民共同體的觀點。與能夠使用陸路的其他城邦不同,海洋之都威尼斯的「腳」就是「船」。如果船的內部發生爭鬥,船不但無法前進,搞不好還會沉沒。關於威尼斯如何小心翼翼地努力建設沒有內部爭鬥的社會,我只能請各位閱讀《海都物語》這本書了。人們把威尼斯同具有卓越能力做到舉國一致的古羅馬做了比較,而把威尼斯稱作「中世紀的羅馬」。
對如此思維的威尼斯人而言,同在義大利北方的其他自治城邦的內鬥怕是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圍,也許他們在內心也鄙視這樣的內鬥。在內鬥中消耗的能量也是能量,這樣的消耗就是浪費。在中世紀屈指可數的經濟動物威尼斯人看來,這種爭鬥不過是充滿孩子氣的相互賭氣,產生不了任何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