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一切從君士坦丁大帝開始 皇帝與「自治體」

第七章 一切從君士坦丁大帝開始


腓特烈二世時代的歐洲
1238年過去了。轉年後的1月,腓特烈像往常一樣早早地再次行動起來了。他已經決定,趁此機會平定義大利西北部。他去年已經平定了義大利東北部,如果此舉順利,除威尼斯共和國外,整個義大利北部都將成為皇帝的領土。這樣一來,他的鄰土便從北面與教皇領土接壤。由於南面已經與教皇領土接壤,他就可以實現對教皇所在的羅馬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也許這樣才可以讓教皇只專心於宗教。達到這個目標的先決條件是,要儘快鞏固對科特努瓦戰役后請求效忠的自治體的統治。

皇帝與「自治體」

1月,他首先在帕維亞召開「巡會」。帕維亞自不待言,諾瓦拉和維切利等自治體的代表全員參會。
六、雙方歸還俘虜。

「你說讓我任命指揮米蘭軍隊的人,司令官通常要帶副官等人數不一的隨從。如果米蘭願意全部接受這些人,我可以考慮。
0這樣一來,即使說這是地方分權,情形也同古羅馬不一樣了。羅馬帝國雖然承認名為「Municipia」(自治城市)的地方自治體擁有自治權,但自治權僅限於自治體內部的行政方面。
四、皇帝再次認可「康斯坦茨媾和」時的協定,自治體擁有行政權和司法權。
米蘭方面提出了有條件投降,但腓特烈要求的是無條件投降。
據說腓特烈聽完后沒有發怒,反而笑著回答了特使。但是沒有史料顯示他的答覆內容,我們在這裏只能發揮想象了。如果考慮他的談話方式和氣質進行創作,我想皇帝可能有下面的回答。
「但是,在包括稅制在內的行政和建立法治國家必不可少的司法方面,我不能同意自治體自治。這是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權力。」
儘管如此,米蘭人的好強性格似乎並未改變,特使提出的並不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有條件投降。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他們想要恢復到「康斯坦茨媾和」時的狀態。具體條件如下。
五、放棄納入米蘭領土的兩個地方。
在800年前的中世紀後期,如果地方的要求超越了地方分權而上升為國體問題,情況也是一樣的。腓特烈皇帝面對要求「自決權」而非以往所提「自治權」的米蘭寸步不讓,也是理所當然之事。如果答應了米蘭的要求,腓特烈實現自己治下「和平」的思想就會先為自己所否定。這很可能還會導致神聖羅馬帝國自身崩潰。九-九-藏-書

義大利北部及周邊
而自治體(自治城邦)則希望自己決定這一切,並要求皇帝認可這一點。
2月,「巡會」轉場都靈。都靈及其附近的薩沃納、庫內奧和其他自治體的代表也都齊聚一堂。
「你要求我同意的事項,第一個是讓我不要把義大利北部對抗我的人視為叛亂分子。這不是我要根據你們的情況回答的問題。第二個是保留城牆等防禦設施。如果是為了保衛市民的安全我可以同意,沒有異議。城外的城堡和農莊,我也可以同意,沒有問題。尊重私有財產也是我的信條嘛。

「自治體時代」的義大利
此外,米蘭在古羅馬時代叫「梅迪奧拉尼烏姆」,一直被視為義大利北部的主要城市之一。有4條古羅馬時代敷設的大道在這裏彙集,在1 000年後的中世紀後期仍可使用,其中兩條分別通向米蘭的夥伴貝加莫和皮亞琴察。
我認為腓特烈會迴避回答特使列舉的第四項條件。在第六次十字軍遠征時,腓特烈本人就與敵方的阿爾-卡米勒締結了媾和條約,耶路撒冷已經回到了基督教徒一邊。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將近10年,有很大的可能是情況會發生變化。阿爾-卡米勒在那年去世,腓特烈打算繼續對繼任蘇丹採取友好政策。他當然沒有再次率領十字軍遠征的心思。不過,在當時,只要有不關心十字軍這一條,就有可能被九_九_藏_書基督教徒當作敵人。有些問題必須慎重回答,十字軍遠征就是公職人員必須慎重回答的問題之一。
一、皇帝允許自治體以後易幟而不作為叛亂分子予以處置。
當月月底消息傳來,此前旗幟不鮮明的佛羅倫薩同皇帝特使進行了交涉,接受了皇帝派遣的行政長官(podesta)。
根據眾多史實所做的推測,這個時期米蘭的總人口是8萬到9萬人。那麼,可以拿起武器上戰場的人數為人口的五分之一,即18 000人,減去在科特努瓦損失的5 000人後,兵員數量應為13 000人。但是,一旦得知皇帝的軍隊要進攻米蘭,米蘭的盟友貝加莫和皮亞琴察等反皇帝派自治體一定會有人趕來增援,15 000人很容易擴大到兩倍。這是很現實的想法。

皇帝腓特烈二世
3月,米蘭終於改變了躲在教皇背後的一貫做法,直接向皇帝請求媾和。科特努瓦徹底失敗以後,時間過去了3個月,米蘭在那次戰役中喪失了軍力的一大半。米蘭所擁有的人口數量在歐洲僅次於巴黎,在義大利名列第一。即便如此,它也難以補充在科特努瓦之戰中喪失的兵力。研究家們也都寫道:米蘭的軍事力量在科特努瓦遭到了毀滅。
原因是雙方的對立是先有自由還是先有秩序這樣的無解對立,這也是人類世界的永恆課題。這個對立產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和自治體之間,這兩者是中世紀的一個極為獨特的現象。
可是,腓特烈也不能允許跟米蘭吵翻之後就放任態勢惡化,而不拿出任何手段。那樣就有可能使兩年來的成果https://read.99csw.com付諸東流。看到皇帝的怯弱,眼下已經臣服的義大利北部其他自治體也有可能立即回到米蘭方面。而且,腓特烈本人也是一個無所作為便死不瞑目的人。既然進攻米蘭有困難,他便決定進攻布雷西亞。
作為實現目標的手段,腓特烈不打算在軍事上施加壓力,而採用在義大利南部和德意志行之有效的「巡會」方式。所謂「巡會」就是皇帝巡視各個城市,把當地和附近自治體的代表召來開會,讓他們在會上承認皇帝的統治權。
這句逞強話成了解釋所謂倫巴第同盟就是奮起對抗皇帝中央集權化的自由人集團的根據。
皇帝繼續回答道:「你說要放棄米蘭近郊的兩塊土地的領有權,但那裡已經歸了我方。
腓特烈一以貫之的思想是「腓特烈治下的和平」(Pax Fridericiana),100年後人們可以證明這一想法確屬遠見卓識,甚至在他活著的時候那麼強烈反抗他的義大利北方人都接受了這一想法。
上面是米蘭接受的條件,下面是同盟即米蘭方面開給皇帝的條件。
被稱為自治體的自治城邦在自由的旗幟下集結起來,它們在自治城邦內部和與其他自治城邦的抗爭中耗盡了能量,結果在後來不到百年的時間里銷聲匿跡。幾乎所有的自治體都是因被政體為所謂「領主」(Signoria)一個人統治的國家吞併而消亡。13世紀前是所謂的「自治體時代」,14世紀開始進入所謂「領主時代」,形成了義大利從中世紀向文藝復興發展轉變的歷史過程。
義大利北部後來被西北部的米蘭和東北部的威尼斯這兩個國家整合了。米蘭是公爵統治的君主國家,威尼斯雖然是共和國,但一直實行少數人領導。在「領主」時代,君主政體也好,共和政體也罷,目標都是根絕內鬥,確立國內秩序,從而全面發揮市民活力。在最重視政read.99csw.com治穩定方面,彼此都是一樣的。
至此,留在同盟方即米蘭方面的自治城邦只有亞歷山德里亞、皮亞琴察、布雷西亞和博洛尼亞4個自治體了。孤立米蘭這個倫巴第同盟領袖的圈子越縮越小了。
但是,1238年春天離這個將來的時代還很遙遠,腓特烈皇帝與米蘭談崩了。我只能認為談判破裂理所應當。
有不少研究家認為,談判破裂后,腓特烈應該立即轉而進攻米蘭。但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一、米蘭向皇帝投降,發誓今後效忠皇帝。
七、今後,米蘭接受皇帝任命之人擔任本國士兵的指揮官。
腓特烈大概認為,在這個時候強攻米蘭勝算不大。米蘭同這位皇帝交涉時表現強勢,這也是建立在這些事實,即米蘭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基礎之上的。
腓特烈想把包括義大利北部在內的自己的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變成皇帝在政治、外交、軍事、司法、經濟等一切方面擁有最終決定權、以法律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國家。並且他已將此付諸行動。
所以,義大利北方自治體逼迫皇帝承認的與其說是地方的自治,不如說是國家的自治。這也並不是要求皇帝承認「倫巴第同盟」這種全體義大利北方的國家,而是要讓皇帝承認每個加盟自治體各自擁有國家水平的自治權。

「你說到要解散倫巴第同盟,那個同盟的目的是對抗我。既然你們都來我這裏求和了,不用任何人說,解散也是理所當然的。」

「領主時代」的義大利

人們也一定會想,皇帝軍隊前一年11月在科特努瓦取得https://read.99csw.com了完勝,未損毫髮的15 000人應該都能投入戰鬥。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皇帝的軍隊在前一年年末臨時解散了。這一情況且容后敘。
四、皇帝再次率領十字軍遠征時,米蘭將派出1萬名士兵參戰,費用全由米蘭承擔。
「首先,既然打了大敗仗,投降是當然之路。既然義大利北部已經成為皇帝的領土,效忠我不過是極為自然之事。
三、皇帝以官方名義承認自治體保有其位於城外的城堡和農莊。
「你說雙方歸還俘虜,但俘虜只有一方有,『雙方』的說法不能反映實際情況。
二、將象徵米蘭的市旗置於皇帝腳下。
倫巴第同盟不是為了實現共同的政治理念而結成的同盟。不管是為對抗腓特烈的祖父「紅鬍子」皇帝結成的第一次倫巴第同盟,還是以其孫子腓特烈為目標結成的第二次倫巴第同盟都是如此。倫巴第同盟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同盟。我想以現代日本的「縣」打個比方。考慮到規模,自治體比不上美國的「州」,也就是日本「縣」的規模。如果以日本的「縣」來舉例,只在抵禦外敵入侵所需要的防衛問題上與中央政府合作,其他一切事務均由「縣」自行決定,那麼,理解地方分權的現代國家的中央政府又會如何作答呢?
米蘭特使見皇帝死守這條線不肯退讓一步,便撂下一句逞強話退了出去:「我們寧願戰死沙場,也絕不死在絞刑架下!」
「你說要獻出米蘭的市旗,我們在科特努瓦已經繳獲很多,再拿過來也難以處理。
進攻圍著城牆的大城市,除非把整個城市與周圍隔絕,否則便不能成功。
三、解散第二次倫巴第同盟。
二、皇帝同意自治體保有環繞全城的城牆和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