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間奏曲(intermezzo) 合作者們

間奏曲(intermezzo)

合作者們

與工作據點在義大利巴勒莫大主教區的貝拉爾德不同,赫爾曼的工作地點在東方,因為三大宗教騎士團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原本的任務是保護從歐洲前往聖地朝聖的基督教徒。條頓騎士團的團長不可能一直待在歐洲。
以莫拉、阿奎諾兄弟為首的這幫人都是在中世紀這個亂世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封建領主,他們是不會聽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就跪地臣服的。這些人加起來超過10人,他們一直侍奉著腓特烈,20年、30年,直到死神不允許腓特烈繼續履行職務為止。只要有能力,腓特烈就會毫無保留地使用他們,而他們也都成了腓特烈的合作者。腓特烈還讓他們做規定領域的工作。最終當上代理人的恩里克·迪·莫拉經常被派去與羅馬教皇交涉,阿奎諾家族的托馬索一世被指派與巴勒莫大主教貝拉爾德同行去開羅與蘇丹交涉。蘇丹阿爾-卡米勒派到腓特烈這裏來的特使是埃米爾法拉丁。所謂埃米爾就是伊斯蘭世界的封建領主。派來的是封建領主,派去的也得是封建領主。於是,這位只知義大利南方的人就得遠遊伊斯蘭世界了,而且還不止一次,是數次遠遊。
這一點在德意志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對普通的德意志人來說,教皇的話就是上帝的話。進入德意志以後,只要碰到猶豫要不要為腓特烈開城門的城市,一身正裝的貝拉爾德大主教都會走到前面,向在城牆上張望的居民們大聲喊話,於是城門洞開,屢試不爽。
說起厭惡腓特烈的人,那一定是站在羅馬教皇一邊的人。但提起腓特烈的「家庭」(familiares),即便是在教皇派研究家的筆下也不得不舉巴勒莫大主教貝拉爾德為例。
他是書寫辭藻華麗的文章高手,除了正式文件以外,皇帝把給教皇寫信的工作也都交給了他。如果不用這樣的文章給神職人員寫信,他們一般都會不高興。腓特烈喜歡直截了當、簡單明快的文章。要是他給教皇寫信,原本不會發生的問題也會成為問題。此外,寫給王侯們的信件似乎也經過了他的推敲。王侯的教養一般都很低,即使是皇帝的來函,他們也都是讓伺候在身邊的神職人員念的。
之後,腓特烈立即開始了對封建諸侯的拉攏。他首先任命他們擔任以其領地為中心的區域地方長官。其中一位諸侯恩里克·迪·莫拉很快就在3年後擔任了整個王國的司法首腦,相當於法務大臣。除他以外,其他強大的諸侯基本上也都被任命擔任了公職。
巴勒莫大主教貝拉爾德出生於義大利。還有一個人,再厭惡腓特烈的研究家都不能不承認其獻身精神,他就是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他出生於德意志貴族家庭。不僅是德意志,當時歐洲貴族家族出生的男子只有三條路可選:要麼子承父業當領主,要麼進入神職界往上爬,要麼參加十字軍時代的產物宗教騎士團。年輕的赫爾曼選擇了第三條道路,所以他也和貝拉爾德一樣是羅馬教皇一邊的人。
身為大主教的貝拉爾德明明白白地就是天主教會的人。他完全沒有道理贊成和協助世俗君主腓特烈的所想所為。
與他同齡的塔德奧·達·塞薩卻是一個外向活躍的人。塔德奧是腓特烈自己發現並重用的人,性格與內向的維尼亞成為鮮明對照。他外向,責任心強,而且熱情有加。他填補了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走後的空缺。不過,塔德奧·達·塞薩沒有赫爾曼所擁有的連教皇都不能無視的宗教騎士團團長的地位。
後來,九_九_藏_書腓特烈完成了十字軍遠征,又與教皇言歸於好,於是輕裝上陣,於1231年公布了《梅爾菲憲章》,高調宣示建立以法律為基礎的君主政體國家。在制定憲章過程中被隔離在梅爾菲城的人中,也有如今已經當上高官的諸侯。他們這些封建諸侯不但參与了制定工作,還佔據了因《梅爾菲憲章》而起步的君主政體國家的一半要職。司法大臣、建設部首腦、可作為腓特烈「內閣」的「輔佐國王委員會」六賢人中的兩位都是封建諸侯。
直到25歲,腓特烈才第一次抓住了對付諸侯的有效王牌,他名副其實地當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那年是1220年,他打響了宣告君主政體國家誕生的第一炮,公布了《卡普亞憲章》。
此後,貝拉爾德改任了巴勒莫大主教。有說法認為,這是腓特烈求當時的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所做的人事安排。腓特烈從母親那裡繼承了「西西里王國」,巴勒莫是王國的首都。但是,腓特烈改變貝拉爾德任職地的目的不僅是讓他待在自己身邊。在中世紀,權威之高僅次於國王的就是首都的大主教。如果說國王是統治國民的,那麼大主教就是國民在宗教方面的領袖(即基督教界的牧羊人)。不過,當上了巴勒莫大主教的貝拉爾德所發揮的作用卻遠不止於此。
「不論遇到任何事情,他總在我的身旁。為此,(作為獻身神職的人)他必須忍受許多許多。」
然而,長年累月的繁重公務已經不允許年過花甲的赫爾曼再次站立起來。儘管醫師們拚命施救,腓特烈也強烈希望老友痊癒,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還是在義大利南部的薩萊諾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在這個時期以後,貝拉爾德似乎是只要巴勒莫大主教職務允許,他就會盡量在腓特烈的身邊協助他。對皇帝來說,沒有比貝拉爾德更好的顧問了。同羅馬教皇談判的主談多由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擔任。貝拉爾德上了年紀,生活也需要逐漸平靜一些。貝拉爾德雖然身為神職人員卻有開明的頭腦,他同出入于腓特烈宮廷的伊斯蘭世界的人們也很談得來。
可見,使用赫爾曼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利,唯獨有一件事不能讓他去做,即不能讓他去同伊斯蘭教徒交涉。宗教騎士團的旗號是保護基督教徒,對一心想把基督教勢力趕出中近東的伊斯蘭勢力來說,他們就是敵人。任何身著白底紅十字制服的聖殿騎士團人士要想靠近蘇丹,蘇丹的衛兵們就會充滿殺氣。對身穿白底黑十字制服的條頓騎士團人士情況也一樣。赫爾曼對自己擔任條頓騎士團團長一事非常自豪,腓特烈沒法讓他脫下制服,只好派別人去和伊斯蘭教徒交涉。
不過,這位皮耶羅·德拉·維尼亞的外交能力似乎不怎麼樣。派他當使節出使,沒有一次辦得漂亮。儘管他教養高,有詩才,但根兒上卻是一個書齋中人,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
腓特烈不想進行十字軍遠征,但卻又不得不遠征。於是,他打算不使用軍事力量而通過外交手段達到遠征的目的。為此,事先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交給大主教貝拉爾德的任務就是可能決定談判成功與否的事先交涉。
而擁有廣闊領地、長年統治著「國中之國」的諸侯們卻擁有豐富的財力和人力。要讓他們跟從自己,光靠腓特烈自幼所擁有的「西西里王國國王」地位是不夠的。自打腓特烈出生前100多年起,還是他母系一方諾曼國王統治的時代,這些諸侯就已經是西西里王國強者了。
九九藏書特烈把赫爾曼用於同教皇交涉的主談者。這並不是因為腓特烈人才缺乏到不得不用神職人員的地步,而是要以神職人員對付神職人員。
這一行人繞道羅馬,謁見了教皇英諾森三世。4歲成為孤兒以後,教皇就一直是腓特烈的監護人,他來向教皇表示感謝。但這隻是表面上的理由。老教皇贊成眼前這位年輕人去德意志取代奧托,他接受了17歲年輕人的請求,不但贊助了他們去德意志的旅費,還授予了貝拉爾德教皇代理的資格。
維尼亞還是在相當早的時候就因大主教貝拉爾德的舉薦加入了腓特烈的心腹團隊。參与創建那不勒斯大學的時候,他才30歲出頭。人們一般認為,是他把寫入《梅爾菲憲章》中的政策改寫為法律條文的。那年他40歲。
腓特烈生前曾經這樣評價比自己年長17歲的貝拉爾德:
腓特烈率領第六次十字軍出征時,軍中從統帥皇帝到跟隨他的貝拉爾德及以下全體參加者都是被開除了教籍的人,成了一支莫名其妙的十字軍。但就是這支莫名其妙的十字軍,實現了奪回聖都耶路撒冷這個基督教徒的夙願。如果把羅馬教會開除教籍的處分放在心上,腓特烈的合作者就沒法幹了。
翌年,17歲的腓特烈接受德意志諸侯們的邀請,出發去了德意志,目的是要除掉現任皇帝奧托取而代之。當時的腓特烈前途未卜,跟他隨行的人數也很少,其中一位就是貝拉爾德。
腓特烈想讓居住在西西里王國的伊斯蘭教徒能安全生活在基督教社會中,能生活在他們的宗教得到保護的環境中,他建設了薩拉森人的城市盧切拉。對此,這位大主教沒有說一個不字,儘管這件事得罪了羅馬教皇。
所以,腓特烈用肯定不會被開除教籍的赫爾曼去跟教皇談判。腓特烈以被開除教籍之身出發遠征,僅此一項,教皇格列高利就已經雷霆震怒至今。從東方班師回國后,經過長達一年堅忍不拔的交涉,腓特烈和教皇格列高利終於實現了世人所謂的「和平之吻」,即格列高利解除了開除腓特烈教籍的處分。這一切都是這位年屆五旬的德意志騎士的功勞。被開除了教籍的人派遣特使,沒有比赫爾曼更合適的人選了。
貝拉爾德積極協助腓特烈制定了《卡普亞憲章》,正式著手進行西西里王國的法治化建設。他本人身為神職人員,卻與以培養神職人員為主要目的的博洛尼亞大學相對抗,不遺餘力地協助創建以培養官僚為目的的那不勒斯大學,這所大學依靠世俗學者,把神職人員排斥在執教者之外。以羅馬教皇為領袖的天主教會對新建這所教授古代羅馬法、世俗色彩濃厚的高等教育機構投來了懷疑的目光。
腓特烈彌留之際守在他身旁的也是貝拉爾德。貝拉爾德已經73歲了,他為腓特烈鞠躬盡瘁了40年,最後作為神職人員為腓特烈進行了傅油儀式。皇帝已被開除了教籍,大主教也已被開除了教籍。被開除教籍的人為另一個被開除教籍的人恕罪,這個行為並不為基督教認可。然而,貝拉爾德明知如此,卻照樣我行我素。也許他認為,腓九_九_藏_書特烈比羅馬教皇更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基督教徒。
得知腓特烈的死訊之後,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立即寫信給貝拉爾德勸說他,將解除他開除教籍的處罰,請他回到基督教者的正確道路上來。但巴勒莫大主教連回信都沒有寫。腓特烈死後兩年,貝拉爾德在巴勒莫去世。與腓特烈一樣,他也是以被開除教籍之身去世的。
此外,許多見證人在皇帝的遺書上籤了名,第一個簽名的也是貝拉爾德。他在「巴勒莫大主教貝拉爾德」的簽名之後又寫上了「imperatoris familiaris」——「皇帝的家屬」。他一直把皇帝的遺體送到巴勒莫,並主持了在巴勒莫主教堂舉行的葬禮。
有一個拉丁語單詞叫作「familiares」,雖然是家庭的意思,但成員間沒有血緣關係。用在腓特烈身上,這個詞指的就是以家庭成員一般的熱情與家長合作的人。
首先,一旦任命,他就會把所有一切交給受命的人去辦理。而受命的人有義務經常向皇帝彙報。
44歲的腓特烈沒有把這位老友的遺體送到德意志。面海而建的巴列塔城堡是腓特烈很喜歡住的一個城堡,城堡所在的城市裡有條頓騎士團的一個支部。皇帝下令把這位為自己鞠躬盡瘁長達24年的老友安葬在這個支部的附屬教堂里。據說,腓特烈每次在巴列塔逗留時都會去那座教堂。
赫爾曼病倒了,就連腓特烈也慌了。他把赫爾曼從所有工作中解放出來,送到了薩萊諾,嚴命他專心療養。薩萊諾有歐洲最高水平的教授醫學的學校,腓特烈也為復興這所學校出過力。學校有醫師和設備都很完備的附屬醫院。
這位托馬索一世·達·阿奎諾的弟弟蘭杜爾夫也在腓特烈手下擔任高級行政官,直到去世。而蘭杜爾夫的兒子在歷史上可是名人。他兒子名字托馬索·達·阿奎諾的拉丁語發音是「托馬斯·阿奎那」,他提出了經院哲學。人們說到中世紀時代的哲學,回答基本就是「經院哲學」。他是老幺,但也是強大諸侯之子。因而,這位未來的大哲學家得以在父親侍奉的君主所創立的那不勒斯大學學習。後來他還登上了這所大學的講壇。腓特烈是一個專制君主,但這個專制君主卻不妨礙家臣之子加入多明我會,並成為中世紀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
他們之間的討論也不是皇帝對家臣的一言堂。如果自由活潑討論的結果使腓特烈理解自己的方案需要修改,他會立即修改。他在給德意志的兒子康拉德的信中都寫著要經常傾聽家臣之言。如果連寫信者本人都不去實踐,便不會有效果。
他使每個人的責任清晰明確,給他們的指示也總是很具體。事情辦不好他會大發雷霆,但從來沒有人會因此被投進監獄。只有一個例外。這人在腓特烈率領十字軍遠征不在期間負責防衛,他竟然容忍了教皇軍隊的入侵。腓特烈認為這是由於他的怠慢所造成的,讓他挨了幾年牢獄生活。除此之外,合作者中既沒有人被流放,也沒有人被處以死罪。
羅馬教皇做出開除教籍的處罰時,read.99csw.com與被處罰者有關係的人也會受到株連,被開除教籍。因而每次腓特烈被開除教籍的時候,巴勒莫大主教也都會一起被開除教籍。這就引出了可笑的插曲。有一次,腓特烈派遣的使節團甚至進不了羅馬。因為使節團所有人都被開除了教籍。可是教皇又必須會見他們。於是,教廷緊急解除了貝拉爾德一個人開除教籍的處分,讓他跟教皇見了面。
這裏,我只是列舉代表人物而已,這些人都是腓特烈的合作者。與腓特烈合作這件事情本身並不像同時代其他同業人士那樣,給予崇高地位和豐厚報酬,頤指氣使就能輕鬆做到的。在皮耶羅·德拉·維尼亞手下當差的一個書記寫給上司一封信,感嘆報酬低、工作重。這封信留存了下來。要說工作重,這些下級職員的上司「合作者們」也是一樣的。他們沒有訴苦,是因為他們總是在近旁看著皇帝從無歇息地乾著比自己還重的工作。儘管腓特烈讓手下干很重的活兒,但他在用人方面有他自己的一套。
腓特烈懂得這個「特權」的功效,赫爾曼似乎也有感覺。他利用自己無論幹什麼都不會被開除教籍的身份,在因被開除教籍之人統率而得不到教皇批准的第六次十字軍遠征中,站在皇帝一邊積極活動。而且,在皇帝對以教皇為後盾的倫巴第同盟作戰而需要在德意志招兵時,赫爾曼也沖在前頭積極活動。所謂條頓,就是德意志的意思。冠以此名的騎士團團長一聲召喚,德意志的騎士當然會全體響應而來。
腓特烈這時在義大利北方。他在同一天收到了赫爾曼的死訊和教皇格列高利第三次開除他教籍的通知。許多研究家都說,如果赫爾曼還健在,也許這第三次開除教籍可以避免。我也這樣認為。只有赫爾曼可以用他那德意志人少有的靈活性把自卑感很強反而會動輒跑過頭的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九世扳回正軌。
然而,他卻一直在協助腓特烈。也許,貝拉爾德結識腓特烈以後改變了思想,與神職人員的「義」相比,更加遵從人的「理」了。
長期協助腓特烈,有時一定是件苛刻得難以忍受之事,但工作幹起來應該很容易。在明了自己所做之事的領袖手下工作,即便滿足他的要求要花大氣力,但工作本身很容易。相反,如果一個領袖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實施過程中又左右搖擺,那他手下的人便不易工作了。
這二人可以說是腓特烈的同齡人。1240年前後,他們取代了已經年邁的巴勒莫大主教貝拉爾德、病逝的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和已經擔任要職20年的恩里克·迪·莫拉,開始作為腓特烈的合作者嶄露頭角。卡普亞的城門是腓特烈在這個時期建造的。城門上安放著一尊雕像,腓特烈端坐中央,這兩個人分立左右。兩人都曾在博洛尼亞大學學習法律,是卓越的「科班」之人。兩個人都是俗界之人,他們之間也只有這點相似。
結果,腓特烈在德意志一待就是8年。為鞏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寶座,8年是需要的。但在這8年中,貝拉爾德並沒有一直待在腓特烈身邊。腓特烈出發前把「西西里王國」的統治託付給了妻子康斯坦絲。8年間康斯坦絲的統治相當順利,其原因就是因為有了貝拉爾德的幫助。貝拉爾德多次翻越阿爾卑斯山,往返于德意志和義大利之間。為了在羅馬舉行加冕典禮,腓特烈決定把康斯坦絲和兒子亨利召到身邊,而送他們到德意志的也是貝拉爾德。
讓赫爾曼去同教皇交涉對腓特烈很有利,原因之一是教皇可以開除皇帝九九藏書和大主教的教籍,卻不能開除宗教騎士團團長的教籍。宗教騎士團團長為在伊斯蘭勢力包圍中的中近東保護基督教徒奉獻了一生,如果開除他的教籍,王侯和諸侯一般都不會保持沉默。
即便如此,赫爾曼還是頻繁往返于中近東和歐洲之間,每次回到歐洲,他首先就會造訪腓特烈。依他的身份來看,造訪其上司羅馬教皇應先於造訪腓特烈。
據信赫爾曼於1215年與腓特烈結識。那年,腓特烈20歲,赫爾曼35歲。他比腓特烈大15歲,擔任條頓騎士團團長已有7年時間。
建設法治的君主政體國家,這在中世紀不啻為一項大放異彩的大事業,也是俗界的一項大事業。貝拉爾德身為神職人員卻積極支持這項事業。這個法治國家以腓特烈為最高領導人,其最高決策機構被命名為「向國王進言委員會」,由負責各部的七位大臣和六位賢人組成。被選作賢人的有兩名封建諸侯、兩名大主教和兩名主教,共計六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巴勒莫大主教貝拉爾德。
1220年,25歲的腓特烈在羅馬接受了教皇洪諾留的親手加冕。曾經的「普利亞少年」就此名副其實地當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貝拉爾德也與從德意志來到義大利的皇帝同行,列席了羅馬的加冕典禮。不過,這位25歲的年輕人心裏根本不想以此作為劇終(The End)。對已經43歲的貝拉爾德來說,這一年也不是「終止」。
赫爾曼讓人佩服,使人不得不感嘆德意志人中還有頭腦和行動都如此靈活之人。相較於手執武器打仗,他更擅長於用頭腦打仗。他是一個天生的外交家,腓特烈把他用到了極致。
1227年,已經50歲的貝拉爾德被腓特烈派往埃及。為了同身在開羅的蘇丹阿爾-卡米勒直接交涉,他從義大利南部海港布林迪西乘船,在亞歷山大登陸再去開羅。這樣的埃及之行還不止一次。第二次光去開羅還完不了事,他不得不又去了一趟敘利亞的大馬士革。不過,當時託付給貝拉爾德的任務委實重要。
巴勒莫大主教貝拉爾德讓十字軍不流血就獲得了成功,但班師義大利后他的工作並沒有結束。腓特烈想通過制定《梅爾菲憲章》完成已由《卡普亞憲章》開啟的建設法治國家的構想。貝拉爾德也是為了編製這部憲章而被隔離在梅爾菲城中的一員。他何止僅僅是一個成員!他是參与編製的人員中最重要的合作者。
貝拉爾德1177年前後出生於一個在義大利中部擁有領地的舊家族。他很早進入神職界,也很早嶄露頭角,不到30歲時就被任命為義大利南部重要城市巴里(現為普利亞大區首府)的大主教。在這個時期,他結識了16歲的腓特烈。腓特烈當時宣布自己已經成人,要開始重建領國。那時貝拉爾德34歲。
腓特烈的合作者除了神職人員、封建諸侯以外,還可以舉出第三種人,他們在理性上屬於上流階層,但出身於經濟上的中流階層。他們的代表人物是皮耶羅·德拉·維尼亞、塔德奧·達·塞薩這兩個人。他們都於1190年前後出生於義大利南方,比腓特烈大4到5歲。
腓特烈總是用教皇方面的神職人員去對付羅馬教皇,用封建諸侯去對付封建諸侯。這就像我在前面寫過的那樣,任命當地有實力的黑幫擔任消滅黑幫的部門長官,我們且不論這樣比喻是否確切。腓特烈的目標是要擺脫封建社會,建立以法律為基礎的君主政體國家。但他又不允許用軍事力量壓制,因為他起步時幾乎沒有自己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