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衝突再起 重建

第八章 衝突再起

重建

應該儘快填補因為逃跑、處死而空缺的職位。腓特烈沒有從封建諸侯階層,而是從中流階層中選拔人來填補空缺。說他們是「中流」,是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多領地可稱得上領主,但卻有掌握學問的充裕資質,在意志力和能力方面並不亞於諸侯階層。
馬諾佩羅雖然也出身於封建諸侯,但他家並非大領主,而是中小領主。腓特烈把他升格為以往實力諸侯才會有的地位。腓特烈不但把大領主的繼承人,還把兩個與皇帝女兒結婚而成為皇帝女婿的年輕人安排到他手下工作。這樣的人事安排,說起來就是讓年輕人在經驗豐富的實幹家手下學習統治實務。
「祈禱的人」是神職人員,「戰鬥的人」是騎士階級,而「勞作的人」所包含的是日本所謂士、農、工、商中做農、工、商的庶民。居住在「工」「商」嶄露頭角的城市裡的「市民」也屬於這第三階級。
腓特烈任命里卡多·蒙特內羅擔任了自己勢力範圍內所有地方的法務行政最高負責人。這人也是一個智力上流而財力中流的人。在16年前完成的《梅爾菲憲章》的起草班子中,他就已榜上有名了。腓特烈從博洛尼亞大學調來了羅弗萊多,讓他當了自己創辦的那不勒斯大學的第一任校長。這位羅弗萊多的專業是民法。而被腓特烈從那不勒斯大學調來的蒙特內羅的專業似乎是刑法。腓特烈任命蒙特內羅擔任了司法大臣。
教皇在里昂的所作所為甚至在高級神職人員看來也屬越權行為。作為與他們不同的世俗之人,王侯們對教皇的行為自然會有更加敏感的反應。這對神職人員而言是神學上的問題,但對世俗的王侯而言則與現實的利害相關。
除了皇子以外,腓特烈也給孫子分配了工作。長子亨利被廢位后,他的兒子便被祖父接到身邊撫養。他已經17歲,與祖父同名。腓特烈把一隊騎兵交給了他,目的是讓這位將要繼承母方奧地利公爵的年輕人積累實際經驗。
這就是里昂公會議過去一年半后歐洲的情況。
腓特烈在錄用人才時總是不光看出身,也重視能力。就是在這樣的時候,他也沒有與往常有什麼特別。在里昂公會議上雄辯天下的塔德奧·達·塞薩和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出人頭地的皮耶羅·德拉·維尼亞,他們都是知性上流但財力中流的人。不過,他們的知性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智力。辭典上解釋說,這個「知性」意味著才智與力量。
比安卡所生的小女兒維奧蘭特在1246年時還是個13歲少女,父親已把她嫁給了卡塞塔伯爵的長子里卡多。得知陰謀后立刻馳馬報告皇帝的就是這位里卡多。卡塞塔伯爵被認為是腓特烈王國封建諸侯中最有實力的兩位諸侯之一,而里卡多是爵位九_九_藏_書繼承人。
容我重複一下。《君士坦丁獻土文獻》使教皇的這種行為正當化。這一文件在近200年後才被證實是教廷的偽造。然而,自我保護的本能人皆有之,即使沒有科學證明,本能也會喚醒感覺。科學證明顯示感覺正確的情況多得出人意料。
震駭中世紀的教皇與皇帝的鬥爭發生在獻土文獻被證實是偽造的200年之前,發生在距離認為政教分離理所應當的今天800年之前。這不是一場主教任命權歸誰的敘任權之爭,而是一場皇帝、國王、諸侯等世俗統治者們的更換權是否在羅馬教皇手中的鬥爭。
腓特烈決定把除威尼斯共和國領土以外的義大利東北部交給埃澤里諾·達·羅馬諾負責。皇帝把自己與比安卡的侍女所生的名叫塞爾瓦吉婭的女兒嫁給了這位和自己同齡的維羅納僭主,強化了與這位部下的關係。
然而,這個新體制一旦鋪開,義大利半島可就再也沒有英諾森教皇回得去的地方了。即使他想回熱那亞,那裡本身也已變得不再安全。陸路上有皇帝的軍隊追逼;海路上有歸順皇帝且與熱那亞處於競爭關係的比薩嚴陣以待,阻止熱那亞船隻的行動。撒丁島現在又成了恩佐的領土。如果撒丁都歸了皇帝,那麼位於撒丁北面不遠處的科西嘉近海也就不再是能容許熱那亞船隻安全航行的海域了。
恩佐還是撒丁島王。這樣,義大利半島西側的第勒尼安海也都進入了腓特烈的勢力範圍。
薩伏依伯爵的長女已經在4年前和恩佐結了婚。自從腓特烈在那次事件中失去了嫡長子以後,庶出的恩佐就成了腓特烈最年長的兒子。這次曼弗雷迪的婚姻使得皇帝與薩伏依伯爵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了。不過,這也是皇帝的戰略,如果伯爵的領地——以都靈為中心的皮埃蒙特堅定地站在腓特烈一邊,皇帝的目光就能達及西面的法蘭西、東面的米蘭和南面的熱那亞。
羅馬是聖彼得的殉教之地,一直被認為是其繼承人羅馬教皇們的都城。恐怕連腓特烈都沒有想過要把這座羅馬城也歸入自己的領土。他反對主張「教皇是太陽,皇帝是月亮」的教皇。但如果教皇能夠守住「上帝的歸上帝,皇帝的歸皇帝」這條線,腓特烈也是認可的。
研究家所說的「腓特烈的義大利全境統治新體制」始於1246年,它所依靠的是既留下了老一代,又積極使用經驗豐富的老手和年輕一代。可以說,腓特烈藉此機會一舉完成了階層和世代的更迭。

義大利半島及其周邊
九*九*藏*書
年輕的後備幹部和13歲少女的婚禮在蒙特城堡舉行,義大利南方所有實力人物悉數出席。耗時幾天的奢華婚禮是在這座美麗城堡舉行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正式儀式。
中世紀社會中的人被分為三類:「祈禱的人」「戰鬥的人」和「勞作的人」。
這人似乎比腓特烈年輕一些,曾經跟隨腓特烈參加過第六次十字軍。腓特烈與阿爾-卡米勒媾和成功之後,皇帝給了他一件困難的差事,監督因媾和而在中近東形成的伊斯蘭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共存情況。腓特烈回義大利后,他又在東方逗留了一段時間。回到義大利以後,他仍舊一如既往忠誠于皇帝。
後備幹部體系照樣延續,但以後皇帝要把女兒嫁給他們。皇帝還讓自己的兒子們與後備幹部的姐姐或妹妹聯姻。這就是腓特烈因遭遇陰謀而改變的人脈網的建設。
皇帝完成了在巴列塔城堡的工作,他把1246年剩下的所有時間用在了事後處置的第二階段。用一句話來說,他的戰略是要通過加強血緣結合來強化後備幹部人才網。
儘管實施了新體制,但仍有未能歸入腓特烈治下的地區:在義大利半島領土不多因而與皇帝利害衝突較少的威尼斯、被壓制但仍堅持反皇帝的米蘭、現任教皇的祖國熱那亞這三個城邦國家以及羅馬。
借用一位研究家的話說,在巴列塔城堡進行的王國行政機構重組是「扳正了彎曲了的脊梁骨」。這次重組重視「數量」更甚於「戰鬥力」。「數量」很重要。不得不接受《大憲章》的英國國王約翰是導致在法蘭西的英國領土「失地」的責任人,因為這一點,他沒能保住「數量」。相反,腓特烈卻擁有「數量」。
失地王約翰的女兒、現任英國國王亨利的妹妹伊莎貝拉嫁給了腓特烈,成了他的第三任正妻,為他生下一男一女後去世。她留下的男孩8歲,其姐姐也還只是9歲的少女。但是,做父親的卻讓這位少女同德意志實力諸侯圖林根伯爵的繼承人訂下了婚約。在那個時代,一旦婚約成立,女孩兒經常會被立即送去夫家生活,直到舉行婚禮。
在後備幹部中,不只有出生在義大利的,還有神聖羅馬帝國根據地德意志的諸侯子弟。按照規矩,這些年輕人在義大利南方留學后回到德意志,將擔任腓特烈任命的要職。腓特烈期待他們發揮支持皇帝接班人康拉德的作用。
腓特烈戀過很多女人,這些女人總共為他生了15個孩子。這對腓特烈改變戰略起了很大的作用。腓特烈甚至為只愛過一次的女人也安排了適當的安身之所。也許有人認為,他這樣做不過是為自己的孩子考慮而已。然而,如果是腓特烈這樣做,那可就不是簡單地安排九*九*藏*書安身之所的事了。
庶出的另一個女兒阿爾坦西婭並沒有因為母親出身不祥而受到歧視。在義大利南方生長的這位公主嫁給了一位德意志諸侯。這位德意志貴族也有後備幹部的培養經歷,夫妻之間的對話也許是用腓特烈宮廷里講的義大利語,而不是妻子還不懂的德語。
皇帝挑來選去,最終挑中了里卡多。皇帝戀上了巴勒莫大主教貝拉爾德的侄女,同她生下了庶子里卡多。父親把基耶蒂伯爵領地給了里卡多,又讓他作為皇帝代理去統治斯波萊托公爵領地。公爵也迎娶了實力諸侯的女兒為妻。
塔德奧·達·塞薩在很多情況下都與維尼亞並稱雙雄,但他沒有被賦予明確的責任範圍。腓特烈和這位在里昂公會議上雄辯天下的人似乎是所謂意氣相投的夥伴。這人的作用就是以後經常侍奉在皇帝左右。一直跟在皇帝身邊的巴勒莫大主教貝拉爾德已經70歲了,到了這個年齡已經跟不上頻繁走動的腓特烈了。但貝拉爾德並沒有退休。他留在了義大利南方,給新一代統治者做顧問。腓特烈的口頭禪就是「任何事都要先聽聽貝拉爾德的意見」。
父親的名字在德語中讀作腓特烈,在義大利語中讀作費德里科。庶子費德里科需要同父親區別開來,於是「安提俄克的費德里科」這個名字便固定了下來。他從父親那裡得到了阿爾巴伯爵領地,並與皇帝任命的托斯卡納皇帝代理波羅家的女兒結了婚,波羅家族在羅馬北面擁有廣闊的領地。也就是說,「安提俄克的費德里科」也成了皇帝的一個棋子。
教皇英諾森四世逃到法蘭西后不再擔心皇帝的騷擾,他借討論宗教事務的公會議之名強行進行了事實上的異端審判。他要消滅被開除了教籍卻毫髮無損的腓特烈,硬是對他採取了剝奪皇位和王位的嚴厲處罰,然而成果卻也不過如此。
皇帝把義大利中部交給了另一個兒子「安提俄克的費德里科」。他雖然才20歲出頭,卻已經取得了紮實的成績。
稱霸有政治稱霸和軍事稱霸之別。古羅馬也存在這個區別。所謂「政治稱霸」就是劃定稱霸區域,為高效實行計劃而確定各地負責人。然後,「政治稱霸」轉為「軍事稱霸」,其後才能進行正式的「統治」。實現了政治穩定,社會也就太平了,這將給整個社會帶來繁榮。
當了多年情人的比安卡成了腓特烈的第四任正妻,為他生育了一男二女。長女康斯坦絲在比安卡成為正妻那年嫁給了尼西亞帝國的皇帝。
轉年到了1247年春天,皇帝公布了事後處理第三階段的對策。這個對策已經不僅是把義大利南方,而且是把整個義大利半島都納入了視野,在歷史上被稱為「腓特烈的義大利全境統治新體制」。
比安九*九*藏*書卡所生的唯一兒子曼弗雷迪14歲。由於母親成為正妻,他現在也成了嫡子。父親要讓這個兒子趕緊同薩伏依伯爵的女兒結婚。
於1247年2月開始的新體制已經穩固。皇帝便在這年的下半年再次出手,打壓義大利北方的倫巴第同盟。因為腓特烈已經53歲,「時間」已然成了他最大的敵人。
最後一個棋子是瑪格麗塔。人們完全不知道皇帝於何時何地同德意志貴族的女兒生下了她。父親為這個女兒找的夫婿是阿切拉伯爵的長子托馬索·達·阿奎諾,阿切拉伯爵和卡塞塔伯爵同為義大利南方屈指可數的實力諸侯。
腓特烈把皮耶羅·德拉·維尼亞提拔起來,讓他成了地位在所有這些人之上的「logotheta」。「Logotheta」是中世紀拉丁語,意思是「皇帝的最高代理人」。說起來,對統治這些地方的腓特烈而言,這個職位便類似於現在的政府秘書長。腓特烈使用了封建社會新興階層的人來擔任這個要職中的要職。
由義大利南方和西西里島組成的「西西里王國」是腓特烈的心靈故鄉。他把王國的統治交給了瓜爾蒂耶羅·馬諾佩羅。
義大利北部的中心地區叫作倫巴第,皇帝把這裏交給了兒子恩佐。這裏還有一個難題沒有解決,擁有8萬人口的米蘭尚未改變反皇帝的立場。31歲的恩佐接下了這塊最困難的地方。
法蘭西王路易九世滿腦子想的是組織新的十字軍遠征,這對教皇而言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對路易而言,在這個當口要避免與羅馬教皇之間的關係惡化,但他也並未請求教皇派出教皇代理在第七次十字軍遠征時與他同行。法蘭西王儘管默認了教皇在自己的領土上逗留,但他並沒有重視羅馬教皇。
我覺得托馬索·達·阿奎諾和中世紀最偉大的著名哲學家托馬斯·阿奎納不是兄弟就是堂兄弟的關係,但無論怎樣,皇帝的女婿是一個大領主的繼承人。他是個實力人物,名字經常出現在王室會議的最高顧問機構名單中。腓特烈不但把代表自己手下封建諸侯的卡塞塔伯爵和阿切拉伯爵兩個家族的繼承人培養成了後備幹部,還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女婿。
把情人變成正妻,這在當時的最高權力者中相當罕見。但腓特烈對比安卡這樣做了。研究家們推測,這是因為他無法辜負比安卡不想讓孩子們一輩子當庶子的哀求。但我卻認為,這是因為腓特烈的庶子多於嫡子,而他想要更多嫡子的緣故。雖然尼西亞帝國的皇帝現在被趕出君士坦丁堡,流亡到了小亞細亞,但卻是能夠主張繼承拜占庭帝國的最直接的人。嫁給這樣的皇帝,庶出的女兒怕不合適。
此外,教皇伸向德意志的「長臂」也所獲寥寥,並無改觀。雖然對手是黃口孺子https://read•99csw•com康拉德,但取代腓特烈的拉斯佩卻在吃了敗仗后很快死去。德意志諸侯中的世俗諸侯仍舊緊跟著皇帝。
此外,皇帝決定把義大利中東部的羅馬涅和馬爾凱這兩個地方交給另一個兒子基耶蒂伯爵里卡多負責。
腓特烈沒有改變後備幹部體系。無論是否參加了陰謀,這些人在陰謀之前所表現的業績已經證明了這個體系的有效性。所以,腓特烈只是去改變其內容實質。過去,腓特烈從來沒有干涉過作為接班人培養起來的後備幹部們的婚姻。但在以後,他要加以干涉了。
在日本,「士」是「戰鬥的人」。不稱他們為統治者,而稱他們為戰鬥者是因為中世紀是群雄割據的時代,在統治之前必須先稱霸。
1247年2月公布了「腓特烈的義大利全境統治新體制」。這在除已經進入統治階段的義大利南方以外的中部和北部,只不過是「政治稱霸」的宣示而已。尤其在倫巴第同盟勢力很強的義大利北方,還有「軍事稱霸」的工作要做。這也是一個強者需要經常宣示之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大多數人是「背靠大樹」派。這就要求想要稱霸者不斷宣示自己是「大樹」。這是對以稱霸為目標的人的要求。絕對的王權政體是近代才確立的,中世紀時還不存在,那時的君主生活在比近代君主所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的環境之中。
從倫巴第地區西面到阿爾卑斯山一帶被稱為「倫巴第西部」。薩伏依伯爵、比安卡的娘家蘭齊亞侯爵和卡萊托伯爵三人在這裏和皮埃蒙特地區擁有自己的領地,皇帝便決定由他們三人負責這片地區。
要問1245年的里昂公會議是怎麼回事,我會這樣回答:這是點亮「羅馬教皇要小心」信號燈的最好機會。腓特烈皇帝想法明快,他甚至用恰當的形式公開了這個想法,堂堂正正地正面接招,奮起反擊。
對法國國王、英國國王以及德意志諸侯而言,腓特烈皇帝是否真是異端之徒已經是次要的問題了。與此相比,只要被羅馬教皇定罪為異端,自己的腦袋可能搬家已經成了主要問題。
在熱那亞,教皇的本家菲耶斯科家族與多利亞和斯皮諾拉兩個家族常年處在仇敵關係之中。后兩個家族都是皇帝派,一直在想著奪回權力。既然這樣羅馬的情形如何呢?羅馬事實上現如今也在皇帝派的包圍之中。那麼逃往法蘭西安全嗎?還不能這樣斷言。
腓特烈得知公會議的「判決」后立即給全歐洲的王侯寫信,並在信中說「這不僅是我的問題,也是你們的問題」。
教皇由於里昂已不再安全才轉移到了克呂尼修道院,但這裏也在法蘭西王國的領土之內。法蘭西王多次前來勸他與皇帝改善關係,這讓他很厭煩。但他又沒有別的地方可讓自己過上安全的逃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