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畫像》,溫特哈特勒作,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收藏
在這位女王及之後幾代君主統治的時代,維也納在各方面都堪稱世界的首都,尤其以音樂為代表。
帝國的終結,並沒有帶來美好的現實——誰也改變不了奧匈帝國滅亡的命運。人類至今依然執著于改變,彷彿只是為了證明最終什麼也改變不了的事實。
百年之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繼承皇位,成了哈布斯堡帝國的末代皇帝。
德國人23.9%,匈牙利人20.2%,捷克人12.6%,波蘭人10.0%,盧卡尼亞人7.9%,羅馬尼亞人6.4%,克羅埃西亞人5.3%,斯洛伐克人3.8%,塞爾維亞人3.8%,斯洛維尼亞人2.6%,義大利人2.0%。

德國、奧地利——三月革命爆發。以維也納、柏林為中心的城市發生暴動,規模之大堪稱革命。梅特涅辭職、逃亡國外。普魯士國王被迫宣布成立自由資產階級內閣,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成立。而另一方維也納暴動,最終反革命派取得勝利。
長久以來,說起歐洲,人們通常只會想到西歐和東歐。可是,僅在70年前,還存在著一個中部歐洲,還有一個鮮活的中歐世界。以維也納為首都的哈布斯堡帝國,與俄羅斯帝國、土耳其帝國對抗了整整700年。然而,薩拉熱窩的那一聲槍響,讓這個中歐帝國轟然倒地。在我看九九藏書來,哪怕是「一戰」贏家英國和法國,即所謂的西歐世界,也無法躲過中歐崩潰的餘波,最終與它一起倒下。
更何況,弗蘭茨·約瑟夫本身並沒有過人的智慧。他悟性不高,易聽信讒言,政治上態度相對消極,而且缺乏一貫性。所以,他才會被對手俾斯麥、加富爾耍得團團轉。
話說回來,如果要問奧匈帝國是否應該持續,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弗蘭茨·約瑟夫皇帝的生活充滿不幸,他的王朝註定要走向末路。
縱觀1986年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的形勢,丘吉爾當年的判斷絲毫沒有過時。
就在如此動蕩不安的一年,1848年12月,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即位,時年18歲。
首先是相戀成婚的皇后伊麗莎白常年不在首都,四處旅行。同為女性,皇后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對帝國而言,這卻是一個不幸。更悲慘的是她在日內瓦旅行時,被一位義大利的民族主義者暗殺,那是1898年秋天的事情。在妻子遭暗殺9年前,即1889年,他的獨生子、帝國皇位的繼承人魯道夫,與年輕的情婦雙雙自殺。比他年幼兩歲的弟弟馬克西米利安,雖然有幸當上了墨西哥的皇帝,結果卻死於反叛軍的槍口之下。那次事件因馬奈的繪畫《處決馬克西米利安》聞名於世。最後的死亡,是他的侄read.99csw.com子、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遭暗殺。
翻查歷史年表,我們會發現,有些年份事件頻發,有些年份則相對平安無事。對考試的學生而言,要一一記住那些歷史大事,猶如一場災難。1848年,就是一個多事之秋,僅在歐洲便有以下大事發生:
義大利——奧地利帝國統治下的米蘭、威尼斯等地相繼爆發起義。撒丁王國卡洛·阿爾貝托向奧地利宣戰。最終,奧地利軍隊打敗撒丁和義大利聯邦軍。
盛者必衰,是歷史的規律。一種文明的滅亡,是一種生存方式的滅亡。面對這種滅亡,即使是局外人,也會唏噓不已。歐洲的生存方式,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消亡。
聆聽著電視中傳出的音樂,我不禁感嘆:歐洲的那個時代結束了。每年此刻,我總是這樣帶著微微的傷感開始新的一年。
年輕英俊的君主的出現,宛如暮年帝國的救世主。相較於老謀深算的梅特涅,弗蘭茨·約瑟夫給人民帶來了一種清新的形象。其實,年輕君主的即位,緣於一場宮廷政變。在母親索菲亞及其宮廷重臣們的合謀之下,其伯父、先帝斐迪南一世被迫遜位,弗蘭茨·約瑟夫越過父親,坐上了皇位。宮廷內的陰謀,似乎並不影響普通百姓的觀感。按照一般人的標準,這位年輕人完全有能力挑起國家大任。
在母親索菲亞的精心安排下,弗蘭茨·約瑟夫從小就接受了君王教育。他重視軍隊,擅長外語,除母語德語之外,還能流利地講法語、義大利語、匈牙利語和捷克語。如果是風平浪靜的年代,作為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皇帝,弗蘭茨·約瑟夫應該會相當稱職。但他所面對的,卻是一個主張國際工人運動的社會主義思想以及民族自主獨立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
英國——爆發憲章運動。工人們向國會下議院提出普選權要求,最終被鎮壓。馬克思、恩格斯在倫敦發表《共產黨宣言》。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read.99csw.com
東歐——匈牙利、捷克掀起民族獨立運動,與奧地利軍隊抗爭。
以目前(編者注:指1986年)的國家劃分,這些民族分佈在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區、羅馬尼亞、波蘭、蘇聯、義大利的部分地區。他們當年都是奧匈帝國版圖下的子民。
(Franz Josef I,1830—1916)
18世紀的女王瑪麗婭·特蕾西婭對子女終身大事的安排,可謂王室聯姻之典範。她唯一的失敗,可能就是將女兒瑪麗·安托瓦奈特嫁給了路易十六。與法國國王聯姻的策略本身沒有錯,只是沒料到瑪麗最後上了斷頭台。
在16世紀,除了英、法兩國之外,幾乎統治整個歐洲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作為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還擁有新大陸大半的土地。不過,卡洛斯擁有如此龐大的版圖,並非憑藉武力侵略。想當年,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安排兒子腓力迎娶了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和那位以資助九_九_藏_書哥倫布而著名的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獨生女,兩人婚後生下的孩子,正是卡洛斯。卡洛斯的父親很早就撒手人寰,其母也因發瘋而死,所以他在十幾歲時,便成了遼闊疆域的所有者。
多民族原本就不該同屬一國,20世紀下半葉的人們,往往會簡單地給出這樣的結論。但事實證明,實現民族獨立便能徹底解決地方紛爭的想法,不過是對歐洲永久和平的一種幻想而已。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者馬志尼早在1870年就悟出了此理。近一個世紀之後的1957年,丘吉爾在其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做了以下敘述:
卡洛斯的例子,其實非常具有象徵意義。傳統上並不強悍的哈布斯堡家族,正是巧妙地通過聯姻,不斷擴大了勢力範圍。


我不是歐洲人,無意也不可能像茨威格那樣,與世紀末的維也納共赴黃泉。我只打算在每年的元旦,聆聽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帶著少許的傷感,緬懷一下這座歷史悠久、傳統深厚的文化故鄉和高雅的首都。
如此多災多難,令人難以置信。被神詛咒的男人,不會有追隨者,老邁的帝國因此喪失了枯木逢春的機遇。哈布斯堡家族,最終以一連串的死亡畫上了句號。
因篇幅有限,我無法細述自13世紀興起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歷史,也沒有這個必要。這裏只提幾位人物的名字,大家便能想象這個家族在歐洲歷史上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因反政府派的改革委員會的政治集會遭到打壓和禁止,巴黎的學生、工人發生暴動,國王路易·菲利普逃亡英國。工人們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路易·勃朗等人建立國立工廠,通過了普通選舉法。在選舉中,資產階級共和派獲得大勝,軍隊鎮壓不滿的激進派工人和市民。國民議會頒布第二共和國憲法。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總統。九-九-藏-書
當時,這些民族都希望脫離聯邦或帝國的體制,人們心目中的自由主義政策使他們有了這種要求。中歐迅速匈牙利化(分裂為諸小國),戰爭削弱了他們的勢力。德意志帝國雖然因戰敗而疲憊不堪,但其領土還保持完整,相對擴大了勢力。
不要說是情感豐富的絕世美女皇后伊麗莎白,遇上這種人,任誰都會覺得無趣。可正是這樣一位男人,肩頭背負著一個史上罕見的多民族國家的責任。根據1910年的調查,當年奧匈帝國的各民族所佔比例如下:
哈布斯堡帝國所屬的各民族、各地方爭取到的東西,結果都變成苦惱還給了他們。
每年元旦的正午,歐洲各國的電視台都會直播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舉行的維也納之聲新年音樂會。數年前,樂團的指揮曾經說過,日本將從今年(編者注:指1986年)起加入直播。鑒於時差,日本的播放時間大概在傍晚前後。
拆散奧匈帝國是大悲劇。多少世紀以來,這個神聖羅馬帝國的倖存體曾向許多不同的民族提供了貿易便利、安全有保障的共同生活。而在我們這個時代,這些民族中沒有一個民族有力量抗衡來自復興的德國或蘇聯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