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開戰前夜 大炮對城牆

第四章 開戰前夜

大炮對城牆

馬爾蒂嫩戈的建議,在這方面也沒有超出補充和加固的範圍。他只是說地下的溝道只有1米深不夠,還需要加深,還要在溝道上覆蓋房頂一樣的蓋板。理由是如果照現在這樣讓溝道上面開放的話,敵方的炮擊會使沙土和石塊從天而降,早晚會把溝道填滿,那樣就無法繼續監聽敵軍動向。
法布里齊奧·德爾·卡萊特是在留下16世紀初期最高水平的城塞之後去世的。
馬爾蒂嫩戈並不是說工程師斯科拉忽視了應對地雷。作為同行,他很快就看出來斯科拉早已對地雷攻擊有所準備,並對此從內心驚嘆不已。
給人以典型的中世紀感覺的高塔也沒有被拆毀。但這些塔也被削減高度,處於戰略要衝位置的塔還用石材進行了堅實的加固。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無論對東方或西方來說,都是一個歷史性|事件,它成為迫使各國進行軍事和社會大變革的開端,但正因為這種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不會立刻在第二年就呈現出明顯的效應。痛感改革必要的人,甚至在事件剛結束后不久便有幾人。但是,要想立即將其兌現,此人若不是擁有絕對權威和權力的專制君主,便絕不可能。
此外,在護城河寬度大大增加的阿拉貢、英吉利、義大利各軍團負責守衛的城牆前面,斯科拉還讓人在護城河中建造了一道相當於外牆的石牆。敵人離內城牆太遠的話,雖然城內安全,卻不適合於給他們造成打擊。首先在這一外牆進行防守,形勢不利的話再撤回內牆據守。每堵外牆分別建有通往附近堡壘的通道。從西班牙城牆前的外牆可以逃到英吉利堡壘,守衛英吉利城牆前外牆的士兵,緊急時刻可以從英吉利堡壘撤退到克斯奎諾堡壘,在那裡轉為主城牆的防守力量即可。義大利軍團防守區城牆前的外牆則與德爾·卡萊特堡壘相通。
「即使再難以攻破的城防,時間也總是攻擊方的友軍。」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攻防戰是戰爭改變歷史的良好事例。這是一場伴隨歷史性變革的戰爭,迫使各國進行了戰術的全面改革,被靈活使用的大炮催生了後來的築城技術,也因敵方大軍投入而使各國向強大君主國時代過渡。1522年的羅得島攻防戰,成為在這兩個方面全面受到70年前發生之事影響的首場戰爭。但是,在西歐很少有人察覺到這個南方的島嶼上正在發生的事情。
聖約翰騎士團在這方面並不是沒有對策。蘇丹蘇萊曼一世宣戰之九_九_藏_書後不久,他們就分別向羅馬教皇、法蘭西國王、西班牙國王派出請求派遣援軍的特使。但是,隨著時代的更迭,西歐也在派遣基督教聯軍「十字軍」方面發生了變化。
因此,威尼斯築城技術的決定性方向轉變直到15世紀末才得以實現。從這一時期開始,威尼斯也開始招聘義大利其他國家的技術人員,並藉此努力提高本國的技術水平。首先經受考驗的是與土耳其「接壤」的塞普勒斯和克里特島上的城塞。
第一個原因是土耳其海軍力量薄弱。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土耳其帝國軍事進攻的主力,有一段時間被用於對付北方的陸地攻勢。而南面的愛琴海地區在這期間並不會感受到土耳其的威脅。
法布里齊奧·德爾·卡萊特在1513年到1521年的8年中擔任騎士團大團長。他似乎在就任之後不久便開始策劃進行根本性的改革,這一點幾張遺留至今的備忘錄給予了證明,但得以正式著手實施,是在其就任5年之後,可能這5年被用來籌措資金吧。從遺留在威尼斯的建設費用結算表中可以看出,建設城塞這一事業,需要即使在當時也會讓人瞠目結舌的巨額費用。
但是,工程師斯科拉進行的最突出的改造,用軍事術語來說是可稱為「菱堡」的、從城牆表面大幅向外延伸的部位。
以君士坦丁堡的城牆為代表,以往的城牆都是高聳在地面的類型,與此相反,斯科拉設想的城牆與其說是搭建,不如說是挖掘更合適。以往是盡量從高處對付處於低處、在地面布陣的敵人,但現在卻改為無論防守方還是攻擊方,都在基本相同的高度進行對峙。將兩者隔開的護城河也變得比以前更深更寬了。也就是說,有一種即使受到炮擊也能頑固地貼在地面的感覺。這一改革在敵方攻擊勢必集中的陸地一側的城牆得到了最大胆的實施。這是由於騎士團判斷,如果土耳其軍隊襲來,其他部分的城牆僅憑現狀就足以進行防守。
但是,僅憑一座堡壘,是不可能顧及短至200米,長逾400米的一整段城牆的。為此,城牆基本上每隔100米就配置了一個小型堡壘。而且因為四角形堡壘能夠顧及的方向有限,所以這些小堡壘都採用了多角形或圓形。
第二個原因是,在與土耳其針鋒相對的西歐基督教勢力當中,處於最前線的威尼斯是一個共和制國家。共和制與專制不同,將提案變成決定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而九九藏書且,用適合大炮時代需要的築城技術改造威尼斯當時所佔領的從亞得里亞海到愛琴海的眾多基地城塞,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漫長的時間。這類似一種方向轉換,所以僅憑一個委員會的決議很難推動有關進程,必須以國家決議的形式做出決定。為達到此目的,只有少數人覺醒還遠遠不夠,決策者中要有至少過半數的人理解這一宏偉事業的必要性。但是,多數人往往是不到危險已迫在眉睫,就不願覺醒。
德·奧布森和德·安伯瑟這兩位騎士團大團長沒有被這次勝利沖昏頭腦,在他們的指揮下,羅得島在戰鬥結束后不久便開始進行城牆加固。在聖約翰騎士團,無論是新建還是加固,在城牆和堡壘上鐫刻下令施工者的家徽是一種習慣,德·奧布森和德·安伯瑟的家徽因此隨處可見。
「尤其是估計可能遭到敵人攻擊地帶的城牆,使用了最新技術,非常出色。我們築城工程師幾十年前就提出的建議能得到如此徹底實施的例子,在我們威尼斯共和國也尚不存在。」
相反在羅得島,以多角形模式向外伸出的堡壘在防守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因此,各軍團分別防守一座。實際上攻防戰一開始,各軍團的指揮官,即羅得島上的各騎士館館長,便據守在各自的堡壘里進行指揮。軍團旗也一直在堡壘上飄揚。
垛口在義大利語中被稱為蕾絲,這是因為它們在城牆上就彷彿是蕾絲的花邊一樣呈鋸齒狀相連。但這種中世紀的建築形式,到了斯科拉手中,就被變成只能直譯為「大蕾絲」的大型垛口城牆。剩下的就只有被判斷為沒必要進行改造的地帶。改為「大蕾絲」的好處是即使遭到炮擊,垛口也不會被打得七零八落。
羅得島的護城河無法引入海水,因為城堡所處的地方地勢平緩,與海平面落差不大。如果仍然試圖為了灌滿水而進一步挖掘的話,就會有水灌入城區的危險。
我之前一直把這種菱堡翻譯為堡壘,但這完全是一種意譯。因為菱堡沒有從城牆獨立出來,據詞典解釋,堡壘屬於與城牆相隔建起的小規模的城堡。
工程師斯科拉的改造方案完全是革命性的。面對改造圖紙,許多法蘭西騎士都表示,依靠這麼不成體統的城牆完全沒有心思作戰,甚至還向騎士團大團長德爾·卡萊特表示了抗議。
一席人員因工程師的這句話而弛緩放鬆下來,這一點連安東尼奧也能感覺出來。馬爾蒂嫩戈一邊慎重地選擇著每https://read.99csw.com一個詞,一邊繼續發言。
從敵人可能會布陣的城牆外地面計算,護城河也有20米深,寬度從外牆計算,也有20米。只要擁有這一深度和寬度,即便是採用人海戰術的土耳其軍,也應該無法輕易填埋。雖然君士坦丁堡的護城河也有20米的寬度,但深度只有1米,因此易被填埋。儘管如此,將護城河的寬度無限拓展,在戰略上也是不利的。任由敵人置身於射程之外,在戰鬥中無法令人心安。對無法因陸地相連而獲得優勢的騎士團來說,長期的據守是無論如何也要避免的情況。
工程師斯科拉沒有徹底拆毀舊城牆。他削減了城牆的高度,有效地利用了因此產生的沙土和石材,再加上新的石材,大幅增加了城牆的厚度,西側和南側的城牆上可用於通行的通道寬度竟達到了10米。被譽為世界上最堅固的城牆的君士坦丁堡內城城牆的通道寬度,也不過只有5米。但即使這樣,斯科拉也並沒有滿足。他讓人在足有10米厚的城牆內側,又加了一道用於支撐的牆壁。這是一種從城牆的上面往下伸展的斜坡石牆,以此從內側來支撐城牆。除了建有沿著城牆下降的石階的地方,奧弗涅、阿拉貢、英吉利、普羅旺斯、義大利各軍團負責防衛的城牆全都通過這一方式從內部得到加固。
也就是說,在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上,每隔40米就排列著一個四角形高塔,而在羅得島人們廢除了這一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將大堡壘大幅向前延伸的建築格局,而且在各兵團負責區域里各設一個。在君士坦丁堡攻防戰中,塔的作用只是在高處從四角進行把守,但它並沒有成為防守的關鍵。
在東地中海地區,羅得島與威尼斯一同處於對抗土耳其的最前線,而島上的聖約翰騎士團則情況有所不同。
這些改革肯定是因為可以彌補必須以少勝多的聖約翰騎士團的不利之處,才得以採納的。儘管如此,這之後100年西歐築城技術的歷史,也可以說是這種「菱堡」進步的歷史。
即便如此,改革也未能順利取得進展。其原因之一是土耳其軍沒有立即將目標朝向羅得島。只要危險沒有波及身邊就不會覺醒,這一點即便是騎士也完全相同。
這雖然挑動了平常與威尼斯共和國關係並不融洽的聖約翰騎士團高層們的自負心,但愛國者馬爾蒂嫩戈又加了這麼一句:
「在我看來,這是一座壯美絕倫的要塞,超過了我的耳聞。」
大幅增加護城河深九九藏書度本身,就是為了給在城牆下挖掘坑道的敵兵造成困難,斯科拉還在貼近主城牆內側環繞挖掘了一圈1米深的溝道。這是為了己方能夠在此通過聲音,判斷出敵方是否在進行地下挖掘作業。如果還能準確判斷出敵方工程的目標在什麼位置的話,便可以立刻朝著那個方向,從己方挖掘坑道。如果正好遭遇,就能擊退敵方,然後把整個坑道炸掉即可。土耳其軍不會再次挖掘已被察覺的坑道。
君士坦丁堡攻防戰的第一決定因素,是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對大炮的靈活運用,這是當時就有許多人認識到的事實。這一戰役的僅僅兩年之後,錫耶納出身的義大利築城建築師就出版了論述契合大炮時代築城技術需要的專業書籍。列奧納多·達·芬奇也在15世紀末設計過能承受大炮攻擊的城塞,以建築世家著稱的桑加羅家族也發表了幾個試行方案。但即使這樣,到實際建成這一類型城塞為止卻花費了半個世紀,其中有幾個原因。
「但是,土耳其肯定會使用地雷。他們在君士坦丁堡也曾試圖使用地雷,不過因為當時軍中沒有擅長挖掘坑道的技術人員而作罷。但是,現在他們已經設立了這方面的常備專家團隊。」
但是,如果使用菱堡一詞,就會帶來過於現代的語感效果。在講述攻防戰時,使用英吉利菱堡或聖喬治菱堡這樣的詞彙,總會覺得有點不適合敘述16世紀初期的事物。而且,我在拙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使用了「塔」這個詞,但由於後述的理由,君士坦丁堡的菱堡與羅得島上的菱堡在性質上大為不同。
「畢竟我們共和國擁有眾多的領地,有時候不能只考慮到一個城塞。」
騎士團大團長德爾·卡萊特通過名副其實的三顧茅廬之禮,聘請了在威尼斯也大名鼎鼎的築城工程師巴西里奧·戴拉·斯科拉。當時還是土耳其也沒有明確表示有攻擊聖約翰騎士團意圖的時代,因此與土耳其之間曾有過幾次友好往來的威尼斯也沒有為派遣本國優秀工程師而大傷腦筋的必要。只要不涉及外交問題,威尼斯共和國是一個在這類「技術援助」方面比較寬容的國家。因此,工程師斯科拉也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抵達羅得島,並在島上停留3年。
工程師馬爾蒂嫩戈從專家角度對羅得島的城塞進行解說之後,這樣說道:
事實上,1480年穆罕默德二世突然派遣大軍襲來時,羅得島的城牆還是那種垂直高聳的薄型牆壁,垛口也較窄,只能容下一個射https://read.99csw.com手防守,直線連接的城牆由高塔把守要衝部位,這是以君士坦丁堡的城牆為典範,大炮出現以前的城牆。之所以僅憑這一城牆就可以成功防守是因為當時蘇丹並未親臨現場督戰,土耳其將領們都因害怕承擔決策失誤的責任而始終採取消極戰術,而且軍中還暴發了瘟疫。而今天,就連被看作騎士精神化身的法國騎士,也不認為沿用從前的城牆是明智的決定。
「如果只是應付大炮的攻擊的話,我覺得羅得島的城牆可以說完美無缺。只要對我在圖紙上標註的幾個地方進行補充和加固,可能就足夠了。
以騎士團大團長為首的聖約翰騎士團高層全面接受了威尼斯工程師的建議,並決定從第二天起就啟動補充和加固工程。工程的總指揮由馬爾蒂嫩戈擔任。而且會議還決定,工程所需的人員、材料、費用均按馬爾蒂嫩戈的要求提供。關於城牆,這個流著「紅色血液」的人,被授予了可以隨意做出決定的空白委任狀。威尼斯工程師對此表示感謝之後說:
此外,羅得島的「菱堡」幾乎起到了堡壘性作用。只要其不被攻破,城牆就不會陷落。因此,希望各位讀者可以理解為,它是一種通過「堡壘」的形式,在延綿相連的城牆上對重要地點進行保衛的建築。
騎士團必須守衛的領地並不像威尼斯那麼遼闊而眾多。除了羅得島以外,只有周邊的三四個小島。此外,他們也不是共和體制。因為騎士團大團長及其手下不到10人的最高委員會擁有所有事務的決定權,而且,許多時候都是騎士團大團長的意志直接成為決策。與元首只擁有2 000票中的1票的威尼斯相比,騎士團是一個非常能夠「靈活機動」做出決策的組織。
在這一時代,威尼斯的築城技術也被認為是最先進的,德意志、法蘭西、西班牙都熱衷於聘請威尼斯的工程師。羅得島的城堡能夠得到威尼斯工程師中的一位,而且是能力非凡的一位的高度評價,騎士們面露喜色也在所難免。因為在土耳其大軍來襲逐漸成為現實的當下,要想憑藉以600名騎士為核心的數千名防衛軍迎擊敵人,就只能依靠城牆。
但是,儘管他們兩人的熱情有跡可循,但對城牆的改造卻沒有超出加固的範圍。這可能是因為無論如何也無法從以往的城塞概念中脫胎換骨吧。雖然羅得島的城牆變得堅固了,但還是濃厚地殘留著中世紀城堡的影子。要想使其發生徹底的改變,也許就必須等候當時最實用主義的民族義大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