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紛紛建國 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

第二章 紛紛建國

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

城區的第一區和沿海地區的第一區、內陸山區的第一區合併成為「第一行政區」后,其餘區照此進行合併,共產生了10個行政區。接著,他又將每個行政區劃分成3個「特里提姆」(trittium),各特里提姆再分成5個「德謨區」(demos)。
25年後雅典出現了統治者中唯一一個「非名門出身」的人。他就是地米斯托克利。
事實確實如此。屬於第四等級的公民,儘管不是所有人都從輕裝步兵升為重裝步兵,但至少有一部分人升為重裝步兵了。
斯巴達看上了一位名叫伊薩哥拉斯的男人。此人以前常去斯巴達,父母是親斯巴達的雅典人。
阿提卡地區被劃成了若干小片區,因此權貴人家分佈於各地的土地也被碎片化了,他們不敢再說這是自己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也不能在那些地盤上耀武揚威了。首當其衝成為解體對象的「部落」,自然是克里斯提尼所屬的阿爾克邁尼翁家族。有此先例,我想公民大會一定會以多數贊成的結果通過克里斯提尼的提案。
進行改革,首先必須向既得利益者開刀。執刀之人,必須對癥結瞭然於心。如何對症下藥,用羅馬人的話說,只能從「餐桌雜談」中體會。這種「經驗」非一朝一夕所能得到,即便出身新興階層的傑出人物也是一樣。那個時代沒有相應的教育機構,獲取這類經驗只能依靠在家庭中耳濡目染。
有研究顯示,克里斯提尼時代的城邦國家雅典,享有公民權的人數在4萬人左右,即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有4萬人。當然,這個數字包括了50歲以上已經退役的預備兵和已無力參加預備役的老年人。
公元前510年,斯巴達幫助克里斯提尼趕走庇西特拉圖的兒子希庇亞斯,不是為了感謝克里斯提尼在德爾斐重建了阿波羅神廟。
名字中不再出現代表出身階層的家族名稱。因此,克里斯提尼的名字中也刪去了雅典眾所周知的阿爾克邁尼翁之稱。
雅典的民主政體不是產生於高深的意識形態思考,而是產生於現實的需要,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只有領袖人物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雅典的民主主義才會在這個時代發揮巨大的作用。當民主政體轉為意識形態的時候,等待城邦國家雅典的就只剩下衰敗了。
「戶籍在克拉爾戈斯德謨區的克桑提普斯之子伯里克利。」
第一個內容繼承了梭倫改革的精神,第二個內容繼承了庇西特拉圖的政治。由此可見,克里斯提尼不是徹頭徹尾顛覆改革之人。
一、絕不允許僭主政治在雅典死灰復燃。因為不管讓人多麼舒服,僭主政治終究不是一個全體公民平等參与國家政事的體制。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核心就在於此。首先劃分出30個小區,再對其進行重組建成10個「部落」。曾經「tribus」的最佳譯詞是「部落」,但在這裏,「部落」不同於我們一般意義上認為的部落。因為自然形成的部落變成了人為建立起來的住民共同體「行政區」。因此,說到城邦國家雅典的部落,只能用「tribus」而不能用部落一詞。
法治國家的政策一定是用法律制定的。法律雖然重要,但如果拘泥於法律,就會成為歐洲人口中的「法律的奴隸」,其後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克里斯提尼雖然重視法律,卻沒有固執到不知變通的地步。
不斷推進建立民主政體,是為了推動雅典向實力主義(meritocracy)發展的進程。
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使雅典公民擁有了戶籍。只是,當時的戶籍只顯示一個人的戶籍所在地,並不表示他必須居住在此地。https://read.99csw.com
克里斯提尼還創設了一個機構,叫「布列」(bule),由500人組成。雅典是直接民主政體的國家,如果把公民大會看作下院的話,我認為「布列」就相當於上院,當然它與近現代國家的上院並不相同。我想,它更像是梭倫改革中的事務官僚機構。
克里斯提尼是典型的雅典人,有那麼一點兒狡詐。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大刀闊斧打破自己所屬階層的基礎,從而建立起新型政體的。這種政體可以進一步激發特權階層的潛力。

因此,介紹兵役也就是介紹克里斯提尼改革后的雅典新政體。
「meritocracy」是後世造的詞,融合了拉丁語和希臘語,它在古代希臘和羅馬都不存在。儘管當時沒有這個詞,卻不表示沒有這個意思。在我的理解中,「民主政治」和「meritocracy」的意思驚人地相似。
就這樣,人類史上誕生了普通公民也有權參与政治的政體。
構成500人委員會的布列成員不是通過選舉產生的,而是通過抽籤的方式,從10個「部落」滿30歲以上的居住者中分別抽取50人構成。
接下來我要介紹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乍一看,克里斯提尼改革似乎從根本上動搖了他本人所屬的特權階層賴以存在的基礎,將國家大事交給了公民。
例如,出生於內陸山區的人可以去沿海地區從事貿易活動,也可以租住在城區學習在壺上繪圖。也就是說,雅典允許公民自由選擇居住地,這種自由是雅典不同於斯巴達的又一個方面。
執政官的被選舉權只屬於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以前是9人,此時增加到10人。原因是每個「tribus」都要選出1個執政官,10個「tribus」就有10個執政官。人數增加,每個人的許可權卻大大縮小了。執政官成了一種名譽,而不再是決策者,因此他們的組織也不能稱為內閣了。與此相應的司法機構亞略巴古的許可權也縮小了。這個機構由擔任過執政官的人構成。也就是說,富裕階層的許可權因為他們中的一人——克里斯提尼的緣故大為縮水。
內陸山區——同樣從1區到10區。
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後,雅典公民的名字發生了變化。一個人的名字中必須包括其戶籍所在的德謨區名、父名和本人的名字。例如:
當然,雅典和斯巴達相同的一點是,兩國都是全體公民皆為士兵的國家。一到18歲,雅典的年輕人必須回自己的德謨區申請參加兵役訓練。畢竟,一旦敵軍入侵、國家淪陷,原本享有最高平等權利的全體公民就會變得一無所有。
執政官的權力弱化了,10位「將軍」(strategos)組成的機構取而代之登上了歷史舞台。這一機構成了「內閣」,不僅負責政治事務,也負責軍事行動。古代國家大多軍政不分,明確有文武官之分的只有斯巴達。斯巴達人的語言中一定不存在「strategos」一詞,儘管它是「戰略」(strategy)一詞的詞源。
地米斯托克利創建海軍之前,陸地上兩軍交戰,主要戰鬥力是重裝步兵,輕裝步兵只是輔助力量。因此,在地米斯托克利創建海軍的15年之前,克里斯提尼在雅典改革的過程中致力於擴充重裝步兵力量是有充分理由的。
還有一個說法,據說克里斯提尼要求10個「部落」分別上報3000個滿足兵役條件的人名,共計3萬人。在全體公民皆為士兵的雅典,公民總人數不過4萬人左右,卻有3萬人作為現役軍人被登記在冊。儘管有騎兵、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之分,但是,僅在人員數量上,雅典超過了公認陸戰實力最強的斯巴達兩倍之多。
如此一來,是不是重視個人才華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呢?
三、解散公民大會,新的機構將由新當九_九_藏_書選的執政官,也就是伊薩哥拉斯決定。
屬於既得利益階層的人,並非只考慮如何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不都是單純的保守主義者。他們當中總有人敢於正視自己所屬階層的弊端。
眾所周知,「克里斯提尼改革」內容相當複雜。我曾經為此絞盡腦汁,冥思苦想。
第三等級的兵役是擔任重裝步兵,除了盾和長矛之外,其餘裝備由個人負擔。到了庇西特拉圖時代,重裝步兵的所有武裝改由國庫提供。既然如此,屬於第四等級的無產者匠人和商人,是不是也可以成為重裝步兵呢?
在克里斯提尼實施的改革中,也有曇花一現的內容,那就是陶片放逐。
梭倫的政體在歷史上叫作「財權政治」,它根據收入的多少,將其劃分為從富裕階層到無資產者四個等級。也許你會以為,土地劃分成小片,富裕階層的富裕程度會大打折扣。然而貧富差距終究存在。而且富裕階層還有海外資產,這部分資產並不包括在梭倫改革中。在沒有直接稅的時代,自然沒有累進稅。我想在那個時代,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的騎兵義務,恐怕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累進稅吧。
例如,城區的第一區和沿海地區的第一區、內陸山區的第一區進行合併,構成「第一部落」。
公元前322年是亞歷山大大帝在波斯去世的第二年。亞歷山大大帝生前為了東征,曾經對雅典的國家政治不聞不問,任由城邦國家雅典自生自滅。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帝國遭肢解分割,雅典最終淪為馬其頓國王的屬國,告別了獨立城邦國家的歷史。
公元前508年,從庇西特拉圖統治雅典的那一年開始,歷經38年,克里斯提尼終於結束流亡生活回到雅典,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回歸祖國。他19歲開始流亡,此時已經57歲。步入暮年的克里斯提尼非常清楚,公民之所以把他請回雅典並非心甘情願,只是因為他們找不出別的人選。
讀者們即使不知道克里斯提尼的名字,對陶片放逐也一定有所耳聞吧。
一、開除所有親庇西特拉圖派的公民的公職。
距今2500多年前,克里斯提尼就為全體雅典公民建立了「戶籍」,即英語中的「identity card」。
雅典全面負責國家政治和軍事的是「將軍」,他們是通過選舉產生的,不是憑抽籤。雅典人在靈活運用神的意志和人的意志方面,也很有天賦。直接民主政體之所以能在雅典長期存在,應該緣于雅典人的靈活機敏,畢竟直接民主政體是一個容易出現麻煩的政體。
兩年後,斯巴達國王克里昂米尼率領一支小規模部隊進駐雅典,成功使伊薩哥拉斯當選執政官。因為9人執政官的被選舉權只屬於富裕階層,即資產達到第一等級或第二等級的公民,因此,伊薩哥拉斯很可能出身富裕階層。
克里斯提尼出身超級名門,屬於既得利益者。他的勢力範圍在阿提卡地區的沿海地區,當地住民大多是匠人和商人。在斯巴達人看來,領導這一新興階層的克里斯提尼同樣是一個危險分子。不要忘了,掌握斯巴達國家政權的不是兩個國王,而是每年在公民大會上選舉產生的5個監察官。他們都堅定不移地維護呂庫古確立的斯巴達國體。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們是頑固的保守派。
如果你覺得抽籤隨意性太強,那隻能說明你沒有真正了解古代雅典人。對於他們來說,抽籤意味著神意,是諸神的決定。可以想象,克里斯提尼引入抽籤的方法,其目的大概是給所有雅典公民擔任公職的機會吧。
「公民大會」(ecclesia)成了國家政治的最高決策機構。在公民大會上,20歲以上的所有成年男性都有投票權。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開始改革,經過幾年時間得以最終完成。這一政體持續了170多年,直到公元前322年。其間雖有過小的變動,但是基read.99csw.com本形式保持不變。
如果真的將國家大事交給公民處理,就不可能有40年後的伯里克利,他是雅典改革接力賽的最後一位選手。伯里克利與克里斯提尼同出一門——雅典的名門望族阿爾克邁尼翁家族。直至今日依然如雷貫耳的「雅典民主政體」就是由這些超級精英創立起來的。
在半個多世紀里,我寫過西方史上的文藝復興、中世和古羅馬。我深切地感受到,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改革的人、開創新時代的人,只能出自既得利益階層。
伊薩哥拉斯的言行極大地激怒了雅典公民。他們聯合起來圍住斯巴達國王和伊薩哥拉斯居住的衛城城堡。儘管斯巴達國王帶來的斯巴達士兵英勇無比,無奈對方人數太多,又正逢群情激憤之時。斯巴達國王堅持了兩天,最後,他未徵求身在國內的監察官的意見就選擇了讓步。
對於斯巴達人來說,公民就是戰士,就是呂庫古規定的要將終身奉獻給保衛國家事業的人。在他們的認識里,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的庇里阿西人和從事農業生產的希洛人不是公民,雖然我們認為城邦國家斯巴達的存續離不開他們。正因如此,庇里阿西人和希洛人沒有公民權,也沒有資格參加公民大會。
國王克里昂米尼接受公民提出的所有要求,然後帶著士兵安全撤退。伊薩哥拉斯和他的追隨者將交由雅典公民處死。不知道伊薩哥拉斯是怎麼做到的,據說他一人成功出逃,去了斯巴達避難,之後就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
二、必須建立一個可無限激發人力資源——雅典公民活力的體制。
斯巴達對伯羅奔尼撒同盟國的唯一要求是,斯巴達發動戰爭時為其提供兵力支援。斯巴達重裝步兵之強眾所周知。除了阿爾戈斯,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大多數城邦國家都表示加入伯羅奔尼撒同盟。阿爾戈斯未加入同盟是因為歷史上一直與斯巴達交惡。而伯羅奔尼撒同盟是留在克里斯提尼心裏的一件事。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絕對是否定的。
克里斯提尼一定還記得庇西特拉圖時代末期,由斯巴達牽頭成功締結的伯羅奔尼撒同盟。
斯巴達人一旦確定目標,就會勇往直前。雅典人與他們不同,確定目標以後並不一定勇往直前。斯巴達人只覺得雅典的戶籍制度非同尋常,卻找不出可以提出抗議或質疑的理由。雅典通過明確戶籍所在地,有效地保障了兵源。當然,除此之外,戶籍制度還有其他不少好處。
在現代國家,正確掌握戶籍和住民票所在地,通常是出於稅收的需要。但是,古代只有間接稅,沒有直接稅。古代的直接稅是兵役,也叫「血稅」。公民是符合兵役條件的、20歲以上的成年男人,他們又是享有城邦國家公民權的人。
儘管克里斯提尼保留了梭倫改革后的政體,但是根據庇西特拉圖時代的狀況和劃分小片區后出現的改變來看,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
對於生活在後世的我們來說,理解這極其複雜的改革內容並不困難,這要歸功於亞里士多德。他是一個興趣廣泛的哲學家,用《詩學》論述悲劇。在《雅典的政體》(Athenaion Politeia)中,他又分析了雅典政體的變遷。
「戶籍在阿洛裴蓋德謨區的蘇弗洛尼斯科之子蘇格拉底。」
沿海地區——也是從1區到10區。
這本講述雅典政體的書通俗易懂,直到2000多年以後的公元1891年才被發現並第一次出版。這意味著城邦國家雅典從歷史上銷聲匿跡以後,在漫長的歲月里被徹底遺忘,甚至連法國大革命時代、拿破崙時代的歐洲人對這本書也一無所知。如果他們了解雅典https://read•99csw.com,了解雅典的政體,就一定能體會到僅靠一知半解的想法是不可能實現自由、平等和博愛的。
當然,克里斯提尼並沒有滿足於解體舊勢力。在完成這一改革后,他沒有停下改革的腳步。
克里斯提尼並沒有從根本上推翻自己所屬的特權階層。不僅如此,他還力圖保留這個階層。他只是要重新分配當時的雅典社會力量,以此徹底切除特權階層的毒瘤。

克里斯提尼像(現收藏於美國俄亥俄州事像堂)
第二區以下照此進行合併,共產生10個「部落」。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公民掌控國家政治方向」,而是「精英構思並提出國家政治方向,交由公民決定」。
無論是在克里斯提尼之前的雅典,還是在現代的伊斯蘭國家,「tribus」的意思都是「部落」。無論是通過血緣關係、地緣關係抑或是利害關係聯繫在一起,都是一個自然形成的人類群體,其核心是當地權貴。
10位將軍均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任期只有1年,每年改選,可以連任。只要是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不論什麼等級都可參与投票。
在趕走希庇亞斯之後,斯巴達人並沒有打算幫助克里斯提尼上位。
這場混亂結束之後,雅典公民終於想到接克里斯提尼回來了。
他對30個區進行了重組。3個地區的各區之間進行合併,產生了10個「部落」,拉丁語叫「tribus」。這是後世的人還在使用的一個詞語的詞源。
如果區域劃分到此為止,那麼雅典一共劃分成30個區。但是,克里斯提尼的設想不會止步於此。因為他真正的意圖是,讓土地分成小塊,同時還要防止過度分散。
至此,城邦國家雅典的阿提卡地區全域劃分終於完成,共產生了10個「部落」、30個特里提姆和150個德謨區。德謨區的數量後來又增加到170個。可以認為德謨區就是現代國家「城鎮」或「村落」的雛形。
雅典的統治者雖然使用的統治方法不盡相同,但他們都熱愛女神雅典娜。他們不是單純的、置人性于不顧的理想主義者,只是以意識形態為名追求自身的理想罷了。
讓我苦苦思索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方案,絕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一定是克里斯提尼在長達30多年的流亡生活中不斷摸索出來的結果。
不管內容多麼複雜,克里斯提尼的真實意圖是明確的:
用軍事力量推翻「庇西特拉圖體制」后,斯巴達人考慮在雅典建立一個與斯巴達相似的政體,也就是在雅典引入「寡頭政治」(少數人統治的政體)。
克里斯提尼構思的改革,目的是要在雅典建立起這樣一個政體:儘管沒有國王或僭主,卻能防止各「部落」肆意妄為,以確保國內統一。一直以來,讓雅典傷透腦筋的內部對立都是由權貴家族所屬「部落」的爭鬥引起的。
克里斯提尼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劃分,把每個部分再分成10個區:
克里斯提尼保留了梭倫改革中建立起來的政體,但他沒有全盤照搬。
當選執政官后,伊薩哥拉斯因為有斯巴達國王這一靠山,在公民大會上十分專橫。他向公民公布了三個決定:
另一方面,在雅典,梭倫改革后,匠人、商人和農民都是公民。雖然根據收入的不同,他們可能沒有被選舉權,但是,既然他們是公民,就有資格參加公民大會,既然承認他們有參与國家政事的權利,他們就是堂堂正正的、享有公民權的公九*九*藏*書民。
前面已經介紹過,城邦國家雅典的領土阿提卡地區分3個部分,即首都所在的城區、朝海的沿岸地區和內陸山區。
15年之後發生在馬拉松平原的戰鬥中,雅典總共投入了9000名重裝步兵,佔全體成年男性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儘管後來雅典成年男性人數不斷增加,但是相對於成年男性總數,城邦國家雅典可以送往前線的重裝步兵數的比例並沒有太大變化。也就是說,在雅典,雖然男性人數增加了,但是重裝步兵的人數始終保持在斯巴達的2倍左右。
亞略巴古作為司法機構,長期被富裕階層獨霸。隨著這一機構權力的弱化,梭倫改革中業已存在的「陪審法庭」(eliaia)的作用得以大大提高。「陪審法庭」相當於法院,全體公民都有被選舉權。於是,與雅典公民相關的民事案件都轉到此機構進行審理了。
城區——從1區到10區。
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後的雅典政體(公元前508年—公元前322年)
梭倫改革以後的雅典政體(公元前594年—公元前508年)
正如亞里士多德評價的那樣,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並沒有止步于「極大地推動了民主政體的建立」。
出人意料的是,鼎盛時期的雅典,幾乎所有領袖人物都出自名門,只有一個例外。看看雅典改革接力賽的選手名單——梭倫、庇西特拉圖、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他們都出身世襲名門。這甚至讓人不得不三緘其口,告誡自己絕不能說世襲的弊端。
在這裏,我也想介紹一下「克里斯提尼改革」,比亞里士多德的講述更簡單明了。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生活的那個時代,比克里斯提尼晚150年,當時城邦國家雅典尚存,而我們生活的當今世界距離那個時代已過去了2300多年,城邦國家雅典早已杳無蹤跡。因此,要了解2500多年前的雅典,做進一步的簡化是必要的。
二、將克里斯提尼及其家族趕出雅典。
「民粹主義」是現代人的說法,當時尚無此詞。斯巴達人因為雅典的「民粹主義」,即「庇西特拉圖體制」,早已對雅典充滿了戒心。在雅典,庇西特拉圖致力於提高農民、匠人和商人的經濟實力;而在斯巴達,享有公民權的人絕不允許身為商人、匠人和農民的庇里阿西人和希洛人進入公民社會。他們感受到了來自民粹主義的危險,擔心民粹主義給自己國家的下層人帶來不良影響。因此,趕走「庇西特拉圖體制」的繼承者希庇亞斯,斯巴達自有斯巴達的理由。
無論領導人叫國王還是叫僭主,抑或稱君主,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的政治體制唯一的好處是可以防止屬下各「部落」輕舉妄動。
庇西特拉圖統治期間,雅典發展迅速,讓斯巴達產生了危機感。於是,斯巴達號召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各城邦國家結成同盟,這就是伯羅奔尼撒同盟。隨後,斯巴達的霸權政策出現了180度的大轉變。
通過實施戶籍制度,城邦國家雅典的安全保障基礎得以確保。可見,他確實是一個非同尋常之人。
結盟以前,斯巴達會剝奪被征服者的一切權利,剝奪他們的地位,使他們淪為底層人,猶如奴隸。若允許被征服國繼續維持城邦國家的狀態,則要求高額的貢稅。結盟之後,斯巴達改變了這種做法。
美國俄亥俄州議事堂藏品(哥倫布),© The Ohio State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