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抵抗侵略者波斯 普拉塔亞陸戰

第三章 抵抗侵略者波斯

普拉塔亞陸戰

可以想象,看著這些內容,雅典的10位將軍一定嗤之以鼻。
這意味著他們不僅有耐力,同時也具備瞬間爆發力。
科林斯5000人、邁加拉3000人、希庫隆3000人以及來自其他中小城邦國家的兵力,共計2萬人,負責中路陣線。
在薩拉米斯海戰中,制定戰術的是雅典的地米斯托克利。在普拉塔亞陸戰中,制定戰術的是斯巴達的帕薩尼亞斯。
第一,海戰中能否靈活操縱三層加萊船最重要。在陸戰中,決定勝敗的是主要戰鬥力即重裝步兵的行動。因此,在這個表中,最有意義的是重裝步兵的人數,即38700這一數字。
他們要求總指揮官砍下馬多尼烏斯的腦袋,就像波斯國王薛西斯對溫泉關陣亡的國王列奧尼達做的一樣。他們要求把馬多尼烏斯的頭掛在矛尖上,在全體希臘士兵前示眾。
此時,由誰來指揮希臘聯軍這個問題尚未確定下來。
5個監察官從重裝步兵中產生,他們在非人性的集體生活中過了10年以上,只有底層士兵的經歷,從未擔任過指揮官。也就是說,他們從未有過一人承擔全部責任的經驗。
斯巴達有兩個國王。但是國王的權力僅限於指揮軍隊作戰,至於與哪個國家交戰、派遣什麼規模的軍隊等,都由公民大會每年選舉產生的5個監察官決定。
第二,斯巴達自建國以來一直恪守呂庫古制定的「憲法」,堅持本國保護主義。囿於這一政策,斯巴達從未嘗試過改變僵硬的、封閉的社會結構。
馬多尼烏斯想起了這兩件事。因此,第二年一開春,他就向雅典,準確地說向仍在薩拉米斯的雅典政府提出了單獨講和的要求。
本國保護主義乃至一國和平主義,可以說是斯巴達的「憲法」,自呂庫古改革以來,斯巴達人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里始終堅守的法律。此時,斯巴達為什麼會突然違背這一法律呢?
帕薩尼亞斯率領斯巴達一級和二級重裝步兵共1萬人負責右翼。
公元前479年,除去保護本國和伯羅奔尼撒半島入口伊斯米亞的兵力,斯巴達派出了1萬名重裝步兵,其中「一級重裝步兵」5000人,「二級重裝步兵」5000人。「一級重裝步兵」幾乎傾巢而出。
也許是因為自信心增強了,希臘方面決定轉移營地。他們離開丘陵,轉移到河流南側開闊的平原上。
帕薩尼亞斯下令找齊所有白骨,用馬車帶回斯巴達。就這樣,普拉塔亞戰役的最大功臣——斯巴達重裝步兵帶著勇士們的遺骨返回了祖國。
所謂「佯動戰術」是這樣的:為了欺騙和迷惑敵人而製造假象,從而擾亂敵人的計劃。

普拉塔亞戰役決戰圖
派出1萬人的戰鬥力量,大概是故意做給雅典看的。因為雅典派出的陸上軍隊是8000人,當然雅典還派出了海上軍隊。不管怎樣,至少證明在這一年,斯巴達下定了決心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贏得戰鬥的勝利。
雖說沒有國王,卻也不能隨便找一個人擔任總指揮官。在斯巴達,率領軍隊出征的必須是國王。而且,公元前479年,斯巴達為了表明決心,派出的大軍人數前所未有。因此,率領這支軍隊的首先必須是本國人,同時他要能得到其他希臘人的認可。
公元前479年(第二次希波戰爭第二年)希臘城邦國家聯軍陸上戰鬥力量
城邦國家主要戰鬥力=重裝步兵輔助戰鬥力=輕裝步兵等小計
斯巴達1萬人(其中5000名斯巴達公民,5000名柏里伊賽人)3.5萬名希洛人(1個斯巴達公民即1名重裝步兵帶7個隨從)
5000名柏里伊賽人(1個柏里伊賽人帶1個柏里伊賽人)
5萬人
雅典8000人800名弓弩兵
8000人(1個重裝步兵帶1個隨從)
16800人
科林斯5000人5000人(1個重裝步兵帶1個隨從)1萬人
邁加拉3000人3000人(1個重裝步兵帶1個隨從)6000人
希庫隆3000人3000人(1個重裝步兵帶1個隨從)6000人
19個中小城邦國家根據各國能力,參戰人數在150—200人之間,合計9700人1800名輕裝步兵11500人
城邦國家數合計24個38700人61600人100300人
帕薩尼亞斯和地米斯托克利都是希臘人。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
斯巴達軍隊的所有事情都採用5人合議制。優柔寡斷、行動拖沓正是這個體制的弊端。當然,一旦決定出兵,斯巴達軍隊的行軍速度還是很快的,急行軍不分晝夜,一天的行程是70公里。
波斯軍隊初戰失利,希臘軍隊無須再擔心飲用水的問題,兩軍隔著河流對峙了整整8天。
縱觀希波戰爭期間,希臘人熱衷於派遣偵察兵,讓他們喬裝打扮成羊倌接近敵人陣地進行秘密偵察,以此獲取情報,尤其是雅典軍隊。沒有史料記載波斯方面也有此類行動。對於堅信「人海戰術」的波斯人來說,也許刺探敵情純屬多此一舉吧。
斯巴達人開始了全面的思考。波斯提出與雅典單獨講和的消息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一旦雅典脫離聯盟,希臘聯軍能夠依靠的就只有斯巴達了。他們知道僅靠斯巴達一個國家很難與波斯軍隊一爭高下。相比兵力至少在10萬人以上的波斯軍隊,斯巴達所能派遣的兵力甚至不足對手的十分之一。
論盾,無論是大小還是結實程度,希臘方面占絕對優勢。
「帕薩尼亞斯,希臘聯軍總指揮官。為感謝神助我消滅波斯軍隊,特獻立此銅牌。」
在這裏,完全可以橫向擺出一字陣形。最重要的是飲用水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中路部隊和左翼部隊可以從阿佐珀斯河取水,遠離河道的右翼部隊可以飲用丘陵方向流下來的泉水。
可以想象,對於地米斯托克利提出的又一個佯動戰術,餘下9人一定面帶微笑,愉快地表示同意。
在他們看來,無論是馬拉松會戰還是薩拉米斯海戰,無論在陸地還是在海上,與波斯作戰並取得勝利的總是雅典。在馬拉松會戰中,斯巴達晚到一天沒有參加戰鬥。薩拉米斯海戰中,斯巴達僅派出16艘船,無異於未參戰。而在溫泉關之戰中,列奧尼達帶去的士兵只有300人,結果還全體犧牲了。
兩人都清楚,只要受雅典人或斯巴達人的「條條框框」束縛,就不可能贏得勝利。
英勇犧牲的故事是打動人心的,是振奮士氣的。公元前5世紀的斯巴達男人為形勢所迫,完全有勇氣接受這樣的結果。但他們是單純的,又是傳統的,在他們的意識中,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全力奮戰,直至壯烈犧牲。
「上面」是指國王。他們不能參与國家政治,唯一的任務就是站在最前線指揮軍隊作戰。
在薩拉米斯海戰中,戰敗的是腓尼基船隊。波斯方面可以說,戰敗的是其屬國腓尼基的船隊而不是依靠陸上軍事力量立國的波斯。
這時,傳來了馬多尼烏斯戰死的消息。這種消息無須刻意傳播,瞬間即可傳遍全軍上下。

他們向總指揮官提出了抗議。
右翼(以斯巴達人為主)——91人
既然如此,這位斯巴達年輕指揮官只好下定決心,讓相當於希臘全軍主力的斯巴達軍隊對戰波斯軍隊的主力。
第三,率領波斯騎兵闖入敵陣的騎兵隊長不幸陣亡。
波斯軍隊和斯巴達軍隊展開激戰後,戰況一如帕薩尼亞斯設想的那樣開始、展開和結束,他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僅用了半天時間。當然,戰鬥過程異常激烈。
不管怎樣,這次戰役希臘方面取得了重大勝利。
因此,擔任全軍總指揮的這位年輕統帥是不允許自己死在戰場上的。在斯巴達戰士的格言「要麼勝利,要麼戰死」中,他只能考慮前半部分。
解決了底比斯問題之後,帕薩尼亞斯率領軍隊開始北上,前往一年前的激戰之地溫泉關。列奧尼達和300名斯巴達士兵已經在這裏曝屍一年,此時只見由一具具白骨堆成的山,分不清都是誰的屍骨。
希臘士兵用擔架抬回了敵軍將領的屍體。我想應該是帕薩尼亞斯下達的命令,因為這種事情只有總指揮官才有資格下令。他下令將敵方將領的屍首示眾,之後就不清楚是就地埋葬還是送回敵方陣營了。
站在底比斯城門前,帕薩尼亞斯要求底比斯人交出向溫泉關和普拉塔亞派兵的底比斯軍隊責任人。
但是,他終究只有34歲。我們完全可以認為,這是他read.99csw•com卸下沉重壓力之後的一聲吶喊,就像全力奔跑的運動員跑過終點時的一聲大吼,是緊張感獲得釋放之後的一聲吼。畢竟在過去的半個多月時間里,他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重。
左翼除了來自雅典的8000名重裝步兵為主要戰鬥力之外,還有普拉塔亞的600人和其他小城邦國家的兵力,共計1萬人,由雅典的阿里斯泰德負責指揮。這是繼11年前的馬拉松會戰之後,51歲的阿里斯泰德第二次參加與波斯軍隊的戰鬥。
聽聞此言,大家都笑了。據說平時一向表情嚴肅的阿里斯泰德也笑了。
像這樣,馬多尼烏斯在越冬期間為諸多問題苦惱不已。這時,他忽然想到了一個主意。
敵人的主力將攻打斯巴達負責的右翼。那麼,如何僅靠重裝步兵來削弱敵軍最具機動靈活性、攻擊力最強的騎兵呢?他知道,這是決定戰鬥結果的關鍵所在。
馬多尼烏斯猜測戰鬥將在這條河的南岸展開。這樣一來,他們可以將敵人趕至南岸遼闊平原背後的丘陵地帶。
從埃萊夫西斯到波斯軍隊嚴陣以待的普拉塔亞直線距離不到50公里。
中路(科林斯人等)——16人
出於上述種種原因,波斯軍隊搶先進入了普拉塔亞平原。
儘管諸多不利因素紛紛顯現,但馬多尼烏斯手中的兵力少說還有12萬人,樂觀地說可能多達15萬人。
第二次希波戰爭中,陸地最大戰役「普拉塔亞戰役」就這樣在遼闊的平原上分三個部分展開了。
既然投入了5000名超級精英,就不允許一敗塗地。第二次希波戰爭爆發的第二年,斯巴達人摩拳擦掌,決心以斯巴達的力量來贏得戰鬥的勝利。
合計——159人
「下面」是指斯巴達年輕的戰士。他們曾經懷著崇拜的心情,用熾熱的目光歡迎應邀來訪的地米斯托克利。
結果,斯巴達的人口不斷減少。斯巴達和雅典一樣,都是全體公民皆為士兵的國家。但是,在斯巴達享有公民權的只有統治階級。因此,公民權所有者的人數始終不見增多。
他們的盾呈圓形,很結實。直徑足有1米,盾上裝有兩個環,用來固定在胳膊上。
一個雅典重裝步兵所帶的隨從最多只有一人,海戰時甚至一個都不帶。坐在雅典戰船上的都是重裝步兵。在地米斯托克利的努力下,雅典已經開始重視海上力量,與其留空間讓隨從上船,不如多上去幾個槳手。
阿佐珀斯河的河道窄,水流緩慢。不用說騎兵,就連步兵也可以輕鬆蹚水而過。
但他是王室出身,前國王克里翁布羅托是他父親,另一個前國王列奧尼達是他伯父。下一任國王——列奧尼達的兒子年紀尚小,帕薩尼亞斯是他的監護人,代替他的親生父親照顧他。
第二,波斯人沒有預計到希臘士兵的瞬間爆發力如此強大。
薩拉米斯海戰前夜,地米斯托克利曾經給薛西斯送去一封信,暗示雅典有意單獨講和。
這位34歲的斯巴達人想到了薩拉米斯海戰時的地米斯托克利,想到了溫泉關戰場上的列奧尼達。列奧尼達不僅是他的同胞,還是他的伯父。
44歲那年,在薩拉米斯大獲全勝的地米斯托克利在戰爭爆發前有10年的準備時間。
底比斯方面緊閉城門,拒絕交人。
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錄下的這個數字大概是主要戰鬥力重裝步兵的陣亡人數。後來普魯塔克說,包括擲石兵等輕裝步兵在內的死亡人數是1360人,是這個數字的近10倍。
只是這個平原叫「普拉塔亞平原」,在這個平原的西南數公里處有一個叫普拉塔亞的城邦國家,它是希臘陣營中的一員。不過作為一個城邦國家,普拉塔亞規模很小,向希臘聯軍提供的兵力僅有600人。也許馬多尼烏斯認為這樣一個小國家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馬多尼烏斯送來的講和條件內容如下:
如果真是這樣,在普拉塔亞戰役中,波斯方面的陣亡人數就超過7萬人了。如果這一說法是真實的,那麼對於自譽為陸上軍事大國的波斯帝國來說無疑是一次不容置辯的完敗。
波斯軍隊全面潰敗。他們紛紛蹚過河逃進防禦柵欄內。希臘士兵乘勝追擊,對於他們來說,逃進寨內的波斯士兵猶如待宰的羔羊,消滅他們只是殺戮而不是戰鬥。
馬多尼烏斯下令發起的普拉塔亞初戰失敗了。原因是:
希臘人意識到騎兵優勢並充分發揮這一優勢要到150年以後馬其頓年輕君主亞歷山大大帝的時代。他注意到了騎兵的優勢。但是在希波戰爭期間,連波斯也不曾意識到騎兵的重要性。
帕薩尼亞斯下令將這3個底比斯人送到科林斯,在公開審判前暫時將他們拘禁在那裡。在送他們前往科林斯之前,帕薩尼亞斯偷偷給負責押送的隊長下了一道密令。
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甚至在指揮官帳篷外的士兵都能聽得一清二楚。當這位隊長最後表示服從時,開闊平原的遠處,東方已經開始泛白。
派往溫泉關的300名士兵都是「一級重裝步兵」,沒有「二級重裝步兵」。
他決定首先派出最具靈活性和機動性的騎兵。馬多尼烏斯讓旗下的1萬名騎兵渡河,在對岸整理好隊形后一口氣穿過平原,向守在丘陵地帶的敵人發起進攻。
除此之外,大部分是來自亞細亞的步兵,是希臘人眼中的輕裝步兵。在希臘人看來,輕裝步兵甚至算不上主要的戰鬥力量,但是在採用人海戰術的波斯軍隊中,他們不是單純的輔助戰鬥力量。
當然,帕薩尼亞斯此時的任務不是和列奧尼達做比較,而是必須率軍獲勝。只有這樣才能讓屬下的士兵不會白白犧牲,不會讓他們因獻出生命而抱憾。
另一方面,從社會結構上看,以公民為最高決策者的希臘城邦國家缺少組建獨立騎兵隊伍的必要條件。騎士階層也就是富裕階層人口原本就少,這是希臘騎兵不能成為獨立戰鬥力量的重要原因。
除了這3個主要負責人,帕薩尼亞斯沒有對底比斯公民動一根手指。帕薩尼亞斯不會為了報溫泉關之仇而把一個城邦國家的人斬盡殺絕,因為那樣做太過喪失理智。也正因如此,有一些老兵向他投去了不滿的眼光,但這位34歲的年輕統帥對此視而不見。
這一戰術成功地給希臘軍隊製造了極大的混亂。
在這個陣形中,波斯軍隊右翼將對陣以雅典軍為首的希臘軍隊左翼,波斯軍隊中路部分對陣以科林斯為首的希臘軍隊中的中小城邦國家聯軍,清一色由波斯人構成的左翼對陣保護希臘軍隊右翼的斯巴達士兵。

這些老兵都比帕薩尼亞斯年長,面對以老兵居多的斯巴達士兵,年輕的總指揮官耐心地做了解釋。他強調這不是單純的退卻,是為了勝利而進行的戰略性撤退。
另一方面,希臘方面的陣亡情況如下:
他想應該將馬多尼烏斯提出單獨講和的事告訴同盟軍斯巴達。
斯巴達有兩個國王,這兩個國王必須出自斯巴達建國初始就已存在的兩個名門望族。
消息很快傳遍戰場。總指揮官陣亡的消息猶如給波斯軍隊全體士兵下達的撤退號令。
但是,斯巴達戰士堅信最可恥的行為莫過於讓敵人看到自己的後背,因此要他們接受這一戰術著實不是一件易事。有一個老兵甚至拿起長矛往地上一戳,強硬地表示絕不後退一步。
這一夜,歡慶活動在波斯國王薛西斯留給馬多尼烏斯的豪華帳篷內舉行。希臘城邦國家全體指揮官和他們的士兵都參加了此次活動。在活動中,總指揮官帕薩尼亞斯說:「波斯已經富甲天下,薛西斯為什麼還想征服貧窮的希臘呢?」
第二,波斯陸上軍隊中有相當數量的士兵棄營逃跑。
帕薩尼亞斯注意到了波斯軍隊與希臘軍隊的不同,注意到了希臘重裝步兵無論在個人防禦能力還是個人進攻能力上都優於波斯軍隊。
首先,以離間敵人為目的的講和不應該發生在吃了敗仗之後。
真正意義上的重裝步兵只存在於希臘。
第一,國王沒有授予他指揮20萬士兵的權力。
斯巴達人在成為真正的士兵前,專心學習武藝長達10年以上。就算斯巴達是特例,雅典公民在20歲正式服役前也要接受為期兩年的訓練,一年接受軍事訓練,一年戍守邊境。除了這兩個國家以外,其他城邦國家的體制也大同小異,因為這些國家的公民最重要的職責就是保衛祖國。
斯巴達人極度厭惡個人崇拜。在斯巴達,像帕薩尼亞斯這樣直截了當地刻上個人的名字尚屬首例。
總之,馬多尼烏斯完全不了解帕薩尼亞斯制定的這個戰術。
有一個斯巴達士兵認識馬多尼烏斯,從遠處向他投去一塊石頭。石頭正中馬多尼烏斯的頭部,他從馬背上摔了下去。為了保護總指揮官,不讓他落入敵人之手,1000名精銳士兵馬上加強了防守。
希臘軍隊到達普拉塔亞平原前的丘陵地帶時,時間已是8月。流經平原中央的河流對岸已經布滿了波斯士兵。波斯軍隊營地的右後方,波斯國王留給馬多尼烏斯的奢華至極的東方式帳篷正閃爍著金藍色的光。
「勝利的榮譽百分之百要歸功於帕薩尼亞斯和他的重裝步兵。」
但在普拉塔亞戰役中,波斯投入的是其陸上軍隊主力。因此,這絕對是一次無以辯駁的完敗。
那麼,如何才能取得勝利呢?這位斯巴達年輕統帥心裏一定只有這一件事。
「列奧尼達和300勇士」的故事流傳很廣,「300勇士」都是「一級重裝步兵」。就「一級重裝步兵」而言,列奧尼達率領的士兵有300人,而帕薩尼亞斯率領的士兵有5000人。
人數上了5000,挑選士兵時自然無暇顧及其是否有後代。別說後代,甚至連尚未成婚的年輕士兵也不得不帶上。斯巴達不允許不同階層之間通婚。為此,九九藏書重裝步兵常常處於嚴重短缺狀態。我想,斯巴達派出5000人的戰鬥力應該已是極限。
如果沒有這些原因,就無法解釋這一年斯巴達為何會投入這麼多作戰兵力。他們從未向伯羅奔尼撒半島之外的戰場派出如此眾多的男人,這甚至讓全希臘人為之驚訝不已。
薩拉米斯海戰的影響太過巨大,大部分來自波斯統治下的愛琴海群島的士兵,在見識了雅典海上軍隊的實力后,強烈希望回歸希臘。不僅如此,面向愛琴海的內陸地區也不願再受波斯國王的統治了。此時雖然沒有發生明顯的叛亂,但是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希臘人顯然出現了心理上的變化,他們已不甘心繼續屈從波斯的統治了。
左翼(以雅典人為主)——52人
薛西斯回到了亞細亞,馬多尼烏斯率領陸上戰鬥力留在色薩利地區越冬。其間,他發現了幾個很重要的問題:
著名的將帥不會墨守成規,他們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預測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同時,他們除了考慮情況對己是否有利,甚至還會考慮對敵是有利還是不利,在此基礎上再制定戰術。
希臘人洗去波斯軍總指揮官馬多尼烏斯臉上、耳朵里的污漬,用白布將遺體包裹起來,鄭重其事地埋在了丘陵最高處。
曾在薩拉米斯海戰中依靠30艘船牽制住敵人船隊的埃伊納也表示將派遣500名重裝步兵參加這一年的陸上戰鬥。埃伊納是薩拉米斯南部海域上的一個島嶼,也是需要首先將這500人送上陸地的城邦國家之一。
只要敵方騎兵變成步兵,希臘軍就有了勝算。距離遠就用長矛進攻,距離近則用劍和防禦力超強的盾作戰。
波斯的右翼是以底比斯為首的來自希臘已歸順地區的士兵。
然而與雌獅相比,雄獅的壽命短得多,因為雄獅擔負著重要職責。當其他雄獅試圖征服它的獅群時,它必須奮力保護自己的獅群。其戰鬥之激烈,常用「死守」一詞來形容。因此,雄獅的生存率很低。不少獅群有兩頭雄獅,這樣的獅群大概就相當於兩個國王的斯巴達吧。
然而,這樣一件斯巴達士兵人人皆知的事情,波斯方面卻毫無知覺,不能不說是一件怪事。
斯巴達的「一級」和「二級」之別不僅在於有無斯巴達公民權,還在於士兵是否有長年訓練出來的技能。
51歲的阿里斯泰德指揮下的8000名雅典重裝步兵打得非常出色。在前一年的薩拉米斯海戰中,他們是三層加萊船上的海軍士兵。現在他們是在陸地作戰的陸軍士兵,感覺自然不同。這次他們的腳實實在在地踩在土地上,也許正因如此,他們的士氣極高。左翼的戰況同樣向有利於希臘軍隊的方向發展。
關於這件事,帕薩尼亞斯提出交由他來處理。
一旦敵軍進入這片丘陵地帶,數量佔優勢的步兵和戰鬥力強悍的騎兵就可以決定戰鬥結果了。
一旦做出決定,斯巴達軍隊的行動還是很迅速的。他們經過伊斯米亞地峽,離開伯羅奔尼撒半島,橫穿邁加拉,很快到達了集結地埃萊夫西斯。
斯巴達人知道,單靠自己無法抵禦波斯這樣的強敵。如果不與其他城邦國家聯手,特別是不與雅典聯手,很難說斯巴達是否還能繼續存在下去。
看上表時,還有一點希望讀者朋友注意,那就是重裝步兵的隨從人數。
關於5名監察官,我想提請讀者朋友注意:
他們並非號令一下即全軍集合完畢。畢竟這是一支分散在全希臘各地的大、中、小城邦國家組建的聯軍。
前面已經介紹過,斯巴達重裝步兵分「一級重裝步兵」和「二級重裝步兵」。通常指揮官會讓「二級重裝步兵」首先衝鋒陷陣,在關鍵時刻再投入「一級重裝步兵」,給敵人以致命一擊。
一旦出現這種結果,波斯大軍就會輕鬆突破伊斯米亞地峽的雙重屏障。在他們的瘋狂搶掠之下,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城市將被夷為平地,生活在半島上的希臘人會紛紛遭屠殺。而自建國以來從未屈服於他國統治的斯巴達,將不得不接受波斯國王強加給他們的「土地和水」通告。
4萬人轉移必然出現混亂。見此情形,馬多尼烏斯決定抓住這個絕佳機會發起進攻。他下令全軍過河,超過10萬人的大軍在對岸開闊的平原上聲勢浩大地布下了戰陣。
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始終未接到雅典有關單獨講和的答覆。其間,他得到的消息是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20多個城邦國家組建了希臘聯軍。聽聞此消息,想必馬多尼烏斯的心情一定十分沉重,他只能下決心在戰場上與希臘人一決高下了。為了離間希臘人,他再次佔領了已經化為一片焦土的雅典。
帕薩尼亞斯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包括自己直接指揮的1萬名斯巴達重裝步兵在內,近4萬名希臘士兵的生死都繫於他一人身上。他知道,如果士兵聽到總指揮官陣亡的消息,這支軍隊將不戰而敗。
不管怎樣,希臘軍隊所有士兵親眼看過敵方將領的屍首后,才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初戰勝利了。
當然,公元前479年,馬多尼烏斯率領的波斯陸上軍隊中也有希臘士兵。他們大多來自波斯統治下的地區,例如位於小亞細亞的愛奧尼亞地區、希臘北部的色雷斯地區等。在希臘士兵中,馬多尼烏斯唯一信任的是來自希臘中部的城邦國家底比斯的士兵。
也就是說,相對於波斯12萬人的兵力,希臘方面的兵力不足4萬人。
首先在平原盡頭接近丘陵地帶的位置部署兵力,儘可能把敵人引誘過來,然後突然撤離。欲乘勝追擊的敵方騎兵進入他們難以施展優勢的丘陵地帶時,先用長矛攻擊其馬匹,致使敵軍騎兵不得不下馬。
這不是因為底比斯士兵比其他國家的士兵更加勇敢,而是因為他們在前一年的溫泉關之戰中拋下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和他指揮下的300名斯巴達勇士,投降了波斯國王。之後,波斯軍隊南下火燒雅典時,底比斯人又是波斯軍隊的急先鋒。
指揮官的生死也會影響對方的士氣。希臘士兵受到敵人的猛烈突襲,他們依靠瞬間爆發力進行了頑強抵抗。戰鬥結束之初,他們一定不是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是心有餘悸吧。
看表,細心的讀者可能還注意到了另一點。
第9天,馬多尼烏斯改變了戰術。他沒有直接攻打希臘軍隊,而是採用阻斷希臘軍隊糧食補給的戰術。
34歲的斯巴達年輕統帥與他的士兵一樣,向阿波羅神表示了感謝。他是全軍的指揮官,是他率領心懷感恩之心的士兵取得了戰鬥的勝利。於是,作為贏得勝利的統帥,他向阿波羅神敬獻了一塊銅板,上刻:
34歲的年輕人很有耐心。他叫來一個持反對意見的士兵隊長,進行了一對一的說服工作。
而34歲時突然被委以重任的帕薩尼亞斯沒有準備的時間。但是,他必須贏得勝利。
馬多尼烏斯這樣做的意圖很明顯,他想離間以斯巴達為首的其他希臘城邦國家與雅典之間的關係。馬多尼烏斯認為,即使雅典不站到波斯陣營中來,只要保持中立,以現有的波斯軍隊完全可以戰勝希臘聯軍。
在溫泉關戰役中,底比斯是希臘聯軍的一員。但是後來他們置列奧尼達和300名斯巴達戰士于不顧,投降了波斯。帕薩尼亞斯說,對底比斯的處置應該交給斯巴達,希望由斯巴達單獨來解決。其他城邦國家代表知道前因後果,沒有人表示反對。
除了地米斯托克利,其餘9人當即表示拒絕。只有地米斯托克利回答「我們考慮一下再做答覆」。
「不死軍」步兵的裝束非常華麗、花哨,頭上戴的是帽子而不是頭盔,他們也沒有胸甲來保護最重要的胸部。盾看上去很精緻,卻徒有其表,圓形的盾直徑60厘米,在希臘只為騎兵或輕裝步兵所用。劍是長劍,一旦展開肉搏戰,非常不便。長矛不足2米,只比身高長一點兒。上戰場時的服裝還是東方風格的長袍。也許你會問,這個樣子也能打仗?能打,因為當時以波斯為代表的東方戰法採用的是「人海戰術」。
波斯軍隊中倖存下來並保持完整隊形的只有阿爾塔巴茲率領的4萬人。因為在這天的戰鬥中他們處在靠後的位置,一得知馬多尼烏斯的死訊,他們立即逃跑。
中間人帶著單獨講和的請求而來。雅典當然不能像對待帶著「土地和水」通告的使者一樣,將其殺死後拋屍野外。想必這位中間人帶來的要求一定會呈現在10位將軍(這一年叫軍隊指揮官)面前,其中包括地米斯托克利、阿里斯泰德和克桑提普斯。因為這是在民主政體國家雅典,地米斯托克利辭去「首席將軍」一職以後,雅典恢復了以前的集體合議制。
不用說,希臘聯軍一定自南北上。他決定將戰場設在希臘中部平原普拉塔亞,依據大概是底比斯要人提供的情報。底比斯自溫泉關戰役之後就站到了波斯陣營之列。馬多尼烏斯根據底比斯情報做出這一決定有充分的理由。
前一年,為抵抗波斯入侵而結成的希臘城邦國家聯盟在伊斯米亞舉行第一次會議時,已經決定希臘聯軍由斯巴達人擔任總指揮官,包括海軍和陸軍。前一年的薩拉米斯海戰中,儘管雅典的參戰船隻在數量上占絕對多數,但名義上的總指揮官仍是斯巴達人。
以雅典軍為主體的左翼軍隊對陣的敵人是波斯陣營中以底比斯人為主的希臘人。因此,左翼戰場上演的是重裝步兵之間的戰鬥。
對於34歲的年輕人的請求,51歲的阿里斯泰德一口答應。
下表有很多數字需要分析。
波斯軍隊後方有底比斯,這是一個可靠的補給地。希臘軍隊後方沒有這樣的補給地。距離最近的普拉塔亞是個小國,沒有能力提供4萬人的軍糧補給。原本可以成為最佳補給地的雅典已經化為一片焦土。因此,希臘軍隊的軍糧補給只能依賴其他城邦國家源源read.99csw•com不斷地送過來。但是現在,補給隊伍在運輸途中遭遇襲擊,運送軍糧的人馬慘遭殺害。希臘方面陷入了困境,他們不得已將營地搬回丘陵地帶,因為這裏距補給路線較近。
第一,騎兵在平原上的機動靈活性無與倫比,但是在樹木茂盛的丘陵地帶卻難以正常發揮水平。
可以想象,在帕薩尼亞斯的率領下前往普拉塔亞的斯巴達士兵大部分是年輕士兵。
地米斯托克利說要考慮考慮再做答覆,這讓馬多尼烏斯心裏很不踏實。時間已進入春季,大軍可以行動了。馬多尼烏斯下令讓波斯軍隊開始南下,他們一口氣進入了雅典城區。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期待雅典的答覆可以如他所願。
這位34歲的將領不只是斯巴達軍隊的指揮官。根據希臘城邦國家結盟時達成的協議,陸、海兩軍的總指揮官都是斯巴達人。因此,他又是由4萬人組成的希臘聯軍的總指揮官。
指揮官的生死對部下士氣的影響就是這麼大。在戰場上,為了保護指揮官,在其身邊作戰的常常都是精銳,畢竟指揮官過早死在戰場上總是一件麻煩事。
波斯軍隊投入了全部騎兵,但損失不是很大。因為得知自己的指揮官戰死後,幾乎所有騎兵都立即掉頭回營了。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普拉塔亞戰役與薩拉米斯海戰不同,對於當時的超級大國波斯來說,這是一場不容置辯的失敗。
帕薩尼亞斯決定充分發揮「一級重裝步兵」的作用,因為他們即使拿著笨重的金屬武器和盾,也能靈活使用近4米長的長矛。
二、歸還雅典在此次戰爭中失去的所有領地和權益。
「力量」一詞涵蓋了耐力和瞬間爆發力。
數量從來不佔優勢的希臘城邦國家必須提高每個士兵的防禦力和攻擊力。
列奧尼達率領的300名斯巴達士兵在溫泉關壯烈犧牲。他們是勇士,讓斯巴達男人備感自豪。不僅如此,其他城邦國家的希臘人聽到他們的壯舉,也會熱血沸騰。甚至在2500年後的今天,只要說到斯巴達,就會有人接腔說「溫泉關、列奧尼達和300勇士」,還有人製作了以此為題材的漫畫和電影。在2500年後的現在,只要有人說到「300勇士」,聽者就知道所指為何。可見他們的影響力之大。不過,電影中列奧尼達的扮演者有些過於年輕了。
這些波斯士兵逃回亞細亞的速度一定不會比薩拉米斯海戰後波斯國王逃回亞細亞的速度慢。所以,聽之任之未嘗不可。
但是帕薩尼亞斯沒有這樣做。
作為波斯軍隊的總指揮官,他深知國王將軍隊交給他的真正意圖。那就是,用勝利一雪薩拉米斯之恥。
最後到達集結地的依然是斯巴達人。他們晚到的理由聽起來很荒唐,不是類似未及時完成軍隊編組這樣的理由。
第一,不乘勝追擊,任由阿爾塔巴茲指揮下的4萬士兵逃之夭夭。
之前兩個國王健在,無人知曉他是否上過戰場。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沒有指揮軍隊作戰的經驗。總之,這位從未想過做獅群之首的年輕雄獅,只因斯巴達人才匱乏,才被選出來統率大軍迎戰波斯陸上軍隊。
於是,左右翼開始調換位置。原本為右翼軍隊的斯巴達1萬人去了左翼,原本為左翼軍隊的雅典1萬人去了右翼。為了不引起敵人的注意,這次行動是在夜間進行的,卻因此造成了極大的混亂。
斯巴達人的死板已經到了冥頑不化的程度。事實上,全體希臘人都知道他們極其缺乏靈活性。但現在,敵人已經等候在希臘中部的普拉塔亞了。聽了他們的解釋,驚呆不已的不只是雅典人,在場的所有希臘人都目瞪口呆。
10個司令官無須對此展開討論,因為答案早已有了。
在薩拉米斯,向波斯軍隊發起進攻的是雅典人。在普拉塔亞,向波斯軍隊發起戰鬥的是斯巴達人。
於是,他決定採用「戰略性撤退」的戰術。
在斯巴達,庇里阿西人只能專門從事手工業、商業工作,希洛人專門從事農業。他們住在斯巴達卻沒有斯巴達公民權,因此沒有服兵役的義務。原因是斯巴達公民擔心他們一旦有了武器就會造反。斯巴達的這種社會結構又造成了斯巴達的主要戰鬥力量重裝步兵總是處於後繼乏人的局面。
騎兵團除了騎士,還需要馬匹、馬具、馬夫、隨從等相應的配備,這樣才可能組成一支戰鬥力量。因此,在君主政體國家,服騎兵役是貴族需要承擔的義務。在這方面,波斯領先於其他國家。
希臘城邦國家聯軍中只列出了作為主要戰鬥力的近4萬名重裝步兵,沒有顯示騎兵的數量。
三、波斯國王承認城邦國家雅典完全獨立並享有完全自治權。
斯巴達人曾經認為,思考是喜歡夸夸其談的雅典人的專利。但是現在,他們也要開始認真思考了。
不用說,由中小城邦國家士兵組成的中路部分也是希臘城邦國家的重裝步兵。儘管敵人數量佔優勢,但他們的武裝和裝備只有輕裝步兵的水平。面對那些來自中東和埃及的士兵,希臘方面引導戰局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展開並非難事。
於是,這位34歲的斯巴達年輕指揮官找到率領雅典軍隊護衛左翼的指揮官阿里斯泰德。他開誠布公地提出希望左翼軍和右翼軍互換位置,由雅典軍隊負責右翼,斯巴達軍隊負責左翼。理由是10年前阿里斯泰德在馬拉松會戰中與波斯軍隊作戰,有取得勝利的戰績。
僅次於這1萬騎兵的是波斯軍隊中的重裝步兵。他們是國王的近衛軍,又叫「不死軍」。在波斯軍隊中,他們是精銳中的精銳。這支軍隊以往與波斯國王如影隨形,但薛西斯「撤離」希臘時,把它留給了馬多尼烏斯。

普拉塔亞戰役布陣圖
此外,還有不少城邦國家需要先用船將士兵送到希臘本土,然後再派軍前往集結地。儘管他們提供的重裝步兵數不多,每國200人或300人。但愛琴海畢竟是一個多島海域,所以要運輸的士兵總數不少。
這就是軍隊規模龐大的弊端。在此情況下,即便是精銳部隊也無法發揮他們的作用。內部的混亂成了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那場戰鬥中,本該並肩作戰的斯巴達軍隊未及時趕到戰場,結果,只有1萬的雅典軍隊以寡敵眾,戰勝了擁有2.5萬人的波斯軍隊。
對斯巴達戰士來說,他們的信條除了「絕不讓敵人看到自己的脊背」,還有對上級的「絕對服從」。
今年,加上「二級重裝步兵」,斯巴達僅陸地戰鬥力就派遣了1萬人。因此,無論是名義上還是實質上,對於斯巴達將領擔任全希臘陸上軍隊總指揮官一事,沒有人提出異議。
第一是飲用水不足。
在不改變呂庫古「憲法」的前提下,斯巴達人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法。那就是在迫不得已時允許部分庇里阿西人加入重裝步兵。但庇里阿西人加入重裝步兵團后依然得不到公民權,他們是「二級重裝步兵」。
在閱讀本書時,只要看到「5名監察官」的字樣就要想到,他們不是單純的「5名監察官」,而是「小人閑居為不善」的5個「小人」。
如果是懂得換位思考的普通人,大概不會因為這種事情而猜忌。但是,斯巴達的監察官是「小人」,這些小人不能與人為善,他們自以為是且心胸狹隘。這種人在義大利語中叫「piccolo uomo」。
波斯在歷史上和傳統上是一個靠陸軍力量立國的國家。同樣,即將與波斯大軍展開激戰的斯巴達在歷史上和傳統上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波斯有騎兵,斯巴達沒有騎兵。
薛西斯回到了亞細亞,馬多尼烏斯則帶領波斯陸上軍隊留在了希臘。馬多尼烏斯是一個真正的軍人,不是君主專制國家中常見的宮廷中人。也就是說,這個波斯人和希臘將軍一樣,做好了一人承擔全部責任的準備。
疏散至薩拉米斯的雅典人不得不用船將參戰的近9000名士兵從薩拉米斯送往集結地埃萊夫西斯。擔任海上軍隊指揮官的是該年度的將軍之一克桑提普斯。他的第一項任務是將擔任陸上軍隊指揮官的將軍阿里斯泰德和他手下的雅典士兵送到希臘本土。
如果不想重蹈馬拉松的覆轍,就要催促斯巴達儘快做出決斷。只要有效果,無論是來自波斯方面的單獨講和要求還是其他什麼別的要求,都值得加以利用。
回國途中,他們順道去了德爾斐。德爾斐是供奉男神阿波羅的神廟所在地,是斯巴達人的信仰中心。阿波羅神廟是斯巴達人最喜愛的神廟。但凡有事,他們都會前往這裏乞求神諭。這是他們的聖地。
圍城戰沒打多久。儘管底比斯在溫泉關戰役後站到了波斯陣營,但他們還沒有愚蠢到看不清形勢。他們知道,普拉塔亞戰役之後,他們在希臘被徹底孤立了。
馬多尼烏斯決定在敵人還沒有完成布陣時迅速採取行動。
因為只有他們才是公認的希臘最強軍事國家斯巴達的主力軍隊。
雅典決定由51歲的阿里斯泰德率領本國的8000名士兵。
斯巴達的這次行動打破了長期以來斯巴達一直堅持的本國保護主義和一國和平主義的原則。
我想,波斯軍隊的總指揮官只了解來自遼闊的波斯帝國各地的士兵和用錢雇來的雇傭兵,卻不了解全體公民皆為士兵體制下的希臘城邦國家士兵的「力量」。
第一,底比斯就在普拉塔亞以北10公里處,不必擔心前後受敵。同時,在海上補給無望的情況下,相距10公里的底比斯是補給的重要保障。對於超過10萬人的大軍來說,有了這一保障就可以少一份擔心。
得知斯巴達這次派遣了大規模的軍隊,底比斯的士兵們一定知道等待他們的是什麼九*九*藏*書。斯巴達人不可能忘記溫泉關,底比斯人很清楚自己的結局不是死在戰場上就是死在斯巴達人手裡。
首先,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溫泉關之戰中列奧尼達和「300勇士」壯烈犧牲的意義。
其次,在薩拉米斯海戰前夜,地米斯托克利去信暗示波斯國王,單獨講和只是地米斯托克利的一個佯動戰術。
在一年前的薩拉米斯海戰中,地米斯托克利率領希臘船隊中的主力——雅典船隊,主動承擔了對陣敵軍主力——腓尼基船隊的重任。
其中1萬人是騎兵。他們是波斯民族特有的戰鬥力量,是波斯軍隊的驕傲。即使在疾馳的馬背上射箭,他們依然可以百發百中。
但是,在古代還是有所不同。「300勇士」的任務是堅守溫泉關兩個月,然而僅僅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全體陣亡了。從軍事角度來說,這無疑就是失敗。
僅看這樣的陣容就可以知道,公元前479年發生在普拉塔亞平原的戰鬥中,希臘軍隊沿用了11年前在馬拉松會戰中採用的戰術,即主力放在兩翼,中路軍負責牽制敵人。
然而斯巴達重裝步兵一人可以帶7個希洛人作為隨從。可見在斯巴達社會,享有公民權的「一級重裝步兵」的地位之高。
第二,關於底比斯的問題。從戰場上逃走的底比斯士兵數量不少。
波斯軍隊先於希臘軍隊到達戰場,因此,總指揮官馬多尼烏斯已經視察了普拉塔亞平原及其南部連成一片的丘陵地帶。他知道丘陵地帶有兩個缺陷。
戰鬥開始后,對可能出現的情況指揮官都瞭然於心,而且早有應對之策。因此戰局一定會按他們的設想展開,結果他們自然會成為勝利者。
四、波斯方面負責重建被波斯軍隊燒毀的所有神廟。
斯巴達5個監察官堅信,對斯巴達國政提出自己的意見是其職責所在。但此時,他們卻受到了來自上下兩方面的壓力。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才不得不改變以往的做法吧。
在一年後的普拉塔亞陸戰中,敵我雙方也將以主力對陣主力的方式展開激烈戰鬥。
這個情形實在令人啼笑皆非。打破這一僵局的據說是以帕薩尼亞斯為首的、摩拳擦掌的斯巴達年輕人。他們請出了一個5人監察官不敢小覷的大人物,成功改變了這5個「小肚雞腸的人」的決定。
論長矛,與波斯軍隊不足2米的矛相比,希臘軍隊的長矛接近4米。
除了這一主要戰鬥力量,另外的6萬人與海戰中的運輸船情況相似,數字是否準確對戰局的結果沒有太大意義。
如果希臘人在1個月之後的薩拉米斯海戰也失敗的話,第二次希波戰爭就會以希臘方面的連敗終結,陸上是溫泉關,海上是在薩拉米斯。
中路部分是來自波斯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遼闊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地區的士兵。
結果,第二天,朝陽升起的時候,人們發現兩翼分別回到了原來的位置。想起來著實令人啼笑皆非。
公元前479年夏天,也就是第二次希波戰爭第二年的夏天,波斯軍隊和希臘軍隊決戰的戰場定在了普拉塔亞。這也是波斯軍隊總指揮官馬多尼烏斯所希望的。
只是關於具體人選,斯巴達人著實花費了一番心思。原因是找不到合適的人。
只要聽到斯巴達國王這一稱號,我就會條件反射似的想到生活在非洲遼闊草原上的雄獅。
但是,就算幽默感再強,他們在這裏喝著這種被稱作「黑色大雜燴」的、世上最難以下咽的湯,決定的卻是嚴肅的正事。
就算廚師逃跑是事實,想象一下,在象徵東方富裕生活的金藍色為主色調的豪華帳篷里,喝著象徵斯巴達極簡生活的、世上最難以下咽的湯,這會是怎樣一種感受呢?只能說,它證明了這位34歲的斯巴達年輕人不僅是一位無與倫比的武將,也是一位頗具幽默感的人。
斯巴達男人似乎不喜歡變成野蠻人,他們接受了帕薩尼亞斯的意見。
不管怎樣,這一年斯巴達男人手舉與其極不相稱的風信子花參加比賽的運動會取消了。在帕薩尼亞斯的率領下,斯巴達軍隊終於出發了。
一年後,帕薩尼亞斯率領的是享有公民權的「一級重裝步兵」5000人和沒有公民權的「二級重裝步兵」庇里阿西人5000人,共計1萬名士兵。
他要利用這件事刺|激優柔寡斷、行動拖沓的斯巴達人。
後世有一位戰爭史學家這樣評價普拉塔亞戰役:
斯巴達國王的壽命也受外敵入侵頻率的影響。在希波戰爭期間,這一影響尤其突出。
當然,「小人」有小人的生存之法。儘管他們心懷猜忌,卻知道應該擇機而動。因此,帕薩尼亞斯和1萬名普拉塔亞之戰中的勇士在斯巴達公民的熱烈歡呼聲中回到了祖國。
事實上,這一佯動戰術十分奏效。
希臘城邦國家的重裝步兵首先必須具備隨心所欲操控長矛的能力。
然而,雅典城內依然空空如也。當地住民仍然疏散在外,雅典政權也還在薩拉米斯島。因此,對於馬多尼烏斯的這次行動,雅典全然不當回事,依然表示還在「考慮之中」。但是,斯巴達有了反應。
第二是希臘軍隊只能在丘陵地帶紮營。從地勢上來看,那裡高高低低,面對波斯軍隊的攻擊,很難採用橫向排成一線的陣型,也就是說,很難採取全軍同時迎戰的戰術。
斯巴達和雅典一樣,都是全體公民皆為士兵的國家,士兵的現役年齡都是20歲到60歲。正在服役的士兵中,45到60歲的一代叫「老兵」,他們通常被派往邊境戍守國境線。斯巴達是伯羅奔尼撒同盟盟主,除了保護斯巴達,它還需要分出一部分兵力保護狹窄的地峽伊斯米亞地區,這裡是通往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入口。
由歸順波斯的希臘士兵組成的右翼軍隊攻打以雅典軍隊為主的希臘軍隊左翼,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士兵組成的中路部分攻打科林斯率領的希臘中路部分,由清一色波斯士兵組成的、以1萬名騎兵和1萬名「不死軍」戰士為主力的左翼軍隊攻打斯巴達的1萬人。
這一天,8月28日,波斯軍隊總指揮官馬多尼烏斯親自上陣,指揮波斯軍隊主力發起進攻。他從「不死軍」中特別挑選了1000名精銳士兵保護自己。這1000名精銳士兵就圍在馬多尼烏斯身邊作戰。
可以想象,這對斯巴達人來說絕對是一種恥辱。因此,儘管5個監察官堅信只有自己才能保護斯巴達,但是受到來自上下兩方面的壓力,他們不得不暫時放下原則吧。
不管怎樣,他當選總指揮官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斯巴達人認為他是代替年紀尚幼的國王出征。其他地區的希臘人則認為,他是列奧尼達的侄子,列奧尼達在溫泉關壯烈犧牲了,因此侄子替兒子上戰場為溫泉關一役報仇,這種做法于情于理也說得過去。
但是,斯巴達戰士不會放過敵人的任何破綻。他們扔下長矛拔出劍沖了上來。在他們面前,波斯軍隊的1000名精銳士兵不堪一擊。
第二個理由是,普拉塔亞平原中央有一條東西向的河流。馬多尼烏斯將指揮部設在這條河的北岸,下令沿河築起防護欄,以保護所有士兵的安全。
正像後世的戰爭史學家一致指出的那樣,普拉塔亞戰役的主戰場是波斯軍隊主力與斯巴達激戰的地方。就如同薩拉米斯海戰中的主戰場在雅典的200艘戰船猛烈撞擊腓尼基300艘戰船的地方一樣。
在德爾斐,他們應該沒有忘記為勇士遺骨凈身。當然,活下來的勇士也不會忘記感謝阿波羅神,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勝利離不開阿波羅神的庇護。
儘管如此,波斯軍隊的1000名精銳士兵沒有一人逃跑。他們一邊保護受傷的總指揮官一邊奮勇作戰,紛紛倒在血泊中。這一場面猶如列奧尼達和他的「300勇士」在溫泉關壯烈犧牲的翻版。
同時,波斯軍隊無須擔心飲水問題。在盛夏的希臘,沒有一個男人能夠在缺水的情況下全力以赴地投入戰鬥。
然而,他上了地米斯托克利的當,儘管他所犯的錯誤沒有他的君主薛西斯那麼嚴重。
殺戮結束后,回到陣地的斯巴達士兵來不及洗掉滿身的血污就團團圍住了總指揮官。
列奧尼達是兩個國王之一,戰死在溫泉關。另一個國王克里翁布羅托雖然沒有死在戰場上,卻在這一年的年末,在結束伊斯米亞會議回到國內后也死了。此時的斯巴達,沒有國王。
經過再三斟酌,斯巴達人最後將這一重任交給帕薩尼亞斯。選擇帕薩尼亞斯不是因為他將繼承國王的王位,甚至可以說他基本上沒有可能登上王位。
一旦開始肉搏戰,他們就拔出吊在腰部的劍。就重裝步兵來說,最強大的武器是長矛。長矛的長度是他們身高的兩倍以上,兩端裝有尖尖的、閃閃發亮的刀鋒。兩頭都裝刀鋒的目的是一旦長矛斷裂,還可以繼續利用刀鋒殺敵。
最先採取行動的是波斯軍隊。
「我們從小隻知道斯巴達戰士絕不能讓敵人看到自己的脊背。無論敵人多少,我們就是這樣打過來的。從敵人眼前撤退簡直是無稽之談。難道這就是你想看到的嗎?!你要這樣強迫我們嗎?!」
在希臘中部的城邦國家中,底比斯算得上是一個強國,但還沒有強到可與雅典、斯巴達和科林斯相提並論。從人口規模來說,派遣2000名士兵參戰已是極限。
「二級重裝步兵」作戰技能較差,如果讓他們首先衝鋒陷陣,只會在敵人騎兵的踩踏下堆砌起一座座屍山,這會成為「一級重裝步兵」作戰時的障礙,使樹木繁茂的丘陵地帶這一原本就不利的條件更加不利。
可一旦登上王位,他們就要率領斯巴達戰士出征,身先士卒保衛斯巴達。這是他們的責任。
全體公民皆為士兵的希臘城邦國家沒有雇傭兵的概念。而在君主專制國家波斯,雇傭兵制度極為普通。這又是歐洲和亞細亞之間的不同之處。
他們答應向斯巴達交出3個責任人read.99csw•com,條件是進行公開審判。
逃兵不斷出現是因為有人暗中幫助他們。趁著夜色離開帳篷逃出去的都是希臘的士兵,而家鄉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波斯士兵沒有一個逃跑。
公元前5世紀,希臘沒有能力將騎兵作為重要的戰鬥力。這一事實意味著公元前479年在波斯和希臘之間展開的陸戰中,希臘只能依靠重裝步兵迎戰騎兵和輕裝步兵組成的波斯軍隊。
斯巴達每年夏天都要舉辦一場運動會,運動會上人人手舉風信子花。他們解釋說,等到運動會一結束就集合隊伍出發。
希臘中路部分和左翼部分的戰場在平原的西側。他們也分別參与了激烈的戰鬥。
埃萊夫西斯建有宏偉的神廟,因聖禮而聞名。將此地作為集結地大概是考慮到了希臘公民的共性,即他們相信神明的力量。
馬多尼烏斯的出生日期不詳,我們只能依據想象推測他的年齡。在波斯帝國,有資格擔當重任的不是王公貴族出身就是積累了一定閱歷的人。因此,此人大概已過50歲。
公元前479年,斯巴達做出改變的第二個原因很可能是斯巴達國內局勢發生了變化。
城邦國家斯巴達長期堅持閉關鎖國,王室以外的普通公民中,有不少人的家族歷史悠久。列奧尼達深知,對斯巴達人來說,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家族無後。
希臘軍隊的營地設在丘陵地帶,那不是光禿禿的連綿不絕的丘陵,而是在希臘並不多見的樹木茂盛、隨處可見平地的丘陵地帶。作為夏季野營之地,這裏的環境相當不錯,只是飲用水的問題不好解決。
盤中裝的是漂著肉塊的渾濁不堪的湯。這是斯巴達人在集體生活中吃的傳統食物,被認為是世上第一難吃的食物。
雄獅身邊每天圍著幾頭雌獅和幼獅,看上去既快活又享受。找食物是雌獅的事,養育幼獅也是雌獅子的工作。雄獅不僅有權優先享用食物,而且好像整天只會睡覺。
如果有人問波斯軍隊中1萬名特級精銳組成的「不死軍」是不是重裝步兵,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第二天,帕薩尼亞斯帶領1萬名斯巴達士兵,追擊逃跑的底比斯士兵。
20萬士兵中,有4萬人屬於薩迪斯總督率領的軍隊,他們甚至有權採取單獨行動。馬多尼烏斯可以要求他們派援軍,卻不能指望他們馬上做出回應。
詞典對於「疑心」一詞的解釋是「嫉妒猜忌」,而嫉妒猜忌的情緒只有閑居的小人才會有。
第三,選擇普拉塔亞作為戰場充分反映了東方人的傳統。馬多尼烏斯認為決定戰鬥結果的關鍵在於優秀步兵的「數量」和騎兵的「破壞力」。而希臘實際上並沒有騎兵力量。
中間人是馬其頓國王。馬其頓是波斯屬國,因為他們接受了波斯國王送去的「土地和水」通告。雅典堅拒「土地和水」的要求,所以是波斯攻打的對象。馬其頓和雅典雖然立場不同,但是馬其頓國王和雅典的關係不錯,所以請他做中間人非常合適。
左翼是清一色的波斯士兵。波斯軍隊引以為傲的騎兵和稱為「不死軍」的超級精銳在左翼擔任主要戰鬥力量。
一、原諒雅典前一年讓波斯國王備受屈辱的種種行為,不追究任何人的責任。
「一到科林斯就殺死他們。」隊長向一位科林斯將領口頭傳達了帕薩尼亞斯的命令。在普拉塔亞戰役中,這位將領是以科林斯士兵為主的中路陣線的指揮官之一。不用說,這位科林斯人忠實地執行了帕薩尼亞斯的密令,因為在半個月的作戰期間,他對帕薩尼亞斯產生了極大的好感。
而波斯方面原本引以為傲的「人海戰術」讓他們陷入了窘境。在總指揮官下達進攻命令后,已經出動的波斯軍隊士兵不知前方的情況,前擁后擠,陷入了一片混亂,身處前面的士兵甚至動彈不得。
但是,他的這一戰術遭到了部下強烈的反對。5000名「一級重裝步兵」中,老兵的反對尤其激烈。
帕薩尼亞斯下令火燒底比斯城。
帕薩尼亞斯決定採用這一戰術戰勝4倍於己的敵人。
得知敵軍的陣容后,帕薩尼亞斯好像心生一絲不安。
波斯大軍僅主要戰鬥力就有10萬人,他們已等候在戰場上。希臘城邦國家聯軍指揮官在去往戰場的途中確定了作戰方案。
但是接下來,大家突然都變了神色。看到端上來的盤中食物,除了斯巴達人,所有人頓時泄了氣。帕薩尼亞斯只說了這樣一句:因為波斯軍隊的廚師逃跑了。
到達戰場后的最初兩天,希臘方面沒有任何動作。不,應該說是沒辦法有所動作。看著3倍于自己的敵軍,說好聽點兒是觀望,實際上他們真的是被驚到了。
就算有兩個國王,這種情況偶爾也會發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雅典因為有10位將軍,國家政權穩定比較有保證。
結果,他們的頭盔大得誇張,猶如掃地用的掃帚,視覺效果比實際用途更具威懾力。一旦開始戰鬥,士兵們就會拉下頭盔,只露出眼睛和嘴。
餘下的8萬名士兵中,除了向北逃往底比斯的希臘士兵,不清楚還剩下多少波斯士兵。根據希羅多德的描述,僅有3000人倖存。
如果是這樣,我們不知道發生在10年前的第一次希波戰爭中,他是否參加了馬拉松會戰。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肯定,他知道馬拉松會戰。
正因為他不知道,公元前479年8月28日一早,未對部署于河對岸的己方陣形做任何更改,馬多尼烏斯就發出了進攻的命令。
波斯軍隊集結到普拉塔亞平原的時候,希臘城邦國家聯軍也開始了行動。
古代留存至今日的雕像都是用裸體來呈現的。因此你可能以為他們在戰場上也是赤身裸體。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戰場既不是運動場也不是體育學校。戰場上,希臘男子身著短衣,外披胸甲遮擋整個胸部和背部,腿上還綁金屬護具。
此時的帕薩尼亞斯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會刺|激到5名監察官——掌握斯巴達國家政事的那5個人。
其中的原因是希臘城邦國家雖然全體公民皆為士兵,但缺少騎兵,重裝步兵不得不同時擔負起騎兵的任務。
帕薩尼亞斯一定思考過這些。
在溫泉關英勇犧牲的列奧尼達是典型的斯巴達男子,但他的侄子帕薩尼亞斯不是。這位34歲的斯巴達男子從來沒想過壯烈犧牲,他甚至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想法。
平凡的將領只會循規蹈矩地制定戰略戰術。
儘管底比斯士兵人數不多,但馬多尼烏斯依然要求他們負責右翼。原因是其他士兵大多是雇傭兵,受雇作戰只是他們的工作。
前一年,地米斯托克利應邀訪問斯巴達時,帕薩尼亞斯33歲。公元前479年,他34歲。
一年前,60歲的列奧尼達得知自己帶領的斯巴達重裝步兵只能有300人時,挑選的都是已有後代的士兵,因為無論戰死還是生還,這些士兵的家族都不會絕後。
第三,後勤問題。波斯的海上船隊實質上已經解散,因此他們徹底失去了後勤補給。
對此,帕薩尼亞斯斷然拒絕。他說,如果我們這樣做,就成野蠻人了。
雅典、邁加拉和普拉塔亞這三個城邦國家負責催促斯巴達儘快出兵。三個國家的使節即刻動身前往斯巴達。他們要求斯巴達立即出兵,說一旦錯過時機,波斯軍隊就會圍攻伯羅奔尼撒半島。然而,迎接他們的5個監察官只答應10天後出兵。
鑒於此種原因,這位剛滿34歲的斯巴達年輕人順理成章地成了希臘聯軍的總指揮官。當然,他是否有能力承擔起這份重任,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未知數。5個監察官雖有勇氣將1萬名斯巴達士兵交給這個年輕人,卻沒有能力看出這個年輕人是斯巴達人中的另類——一位不受條條框框束縛的人。
薛西斯的本意是為了儘快回到亞細亞而選擇輕裝上路。但他貴為東方的一國之君,有些話自然不能明說。他只是對馬多尼烏斯說,「為了你在這裏越冬舒服些,這些東西都留給你」。既然國王有此話,馬多尼烏斯自然不能丟棄這些東西。其實若後勤有保障,留下再多的東西也無所謂。但現在,馬多尼烏斯不得不走到哪兒都把這些又龐大又笨重的東西帶在身邊,無論行軍還是上戰場。
閱讀戰爭史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得知戰鬥完全按帕薩尼亞斯的設想展開,不禁感嘆不已。這正是區別名將和一般將領的地方。
出身於這兩個家族的男性,王位繼承排序靠前的從小接受帝王教育。他們不會像普通公民的子弟那樣,從7歲就開始過集體生活,學習武藝。他們也不會像普通公民的子弟那樣,一到20歲就要經歷極不人性的達標儀式,以獲得成人資格。
也就是說,只要是希臘城邦國家的公民,他們都要在20歲開始服兵役,平時過普通的日常生活,一旦需要立即變身一名戰士。
五、達成和解后,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波斯和雅典互為合作夥伴。
但是,雅典人不可能因為斯巴達的國體問題而對他們表示同情或理解。尤其是本年度10位將軍中的阿里斯泰德和地米斯托克利,他們不僅參加了10年前的馬拉松會戰,還是當時10位將軍中的兩人。他們親歷了總指揮官米提亞德因等不及斯巴達軍隊的到來而不得不僅靠雅典軍隊展開的與波斯的決戰。
除了食物,大多數必需品補給也中斷了。不僅如此,他們甚至無法安置軍中傷病員,也無法運走戰場上毫無用處的冗餘物品。例如,薛西斯留下了一大批帳篷。這些帳篷華麗至極,象徵著波斯帝國最高權力者的身份。
他的戰術成功了。波斯騎兵胯|下的馬在斯巴達重裝步兵的長矛攻擊下紛紛倒下。波斯騎兵不得不棄馬作戰。敵方騎兵變成了步兵,這時防禦力占絕對優勢的防護裝備和兩倍于敵的長矛就成了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
這一戰術用在薩拉米斯海戰前夜的薛西斯身上是有效的。同樣,用在下一年的馬多尼烏斯身上似乎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