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部 伯里克利以後 四國同盟

第二部 伯里克利以後

四國同盟

公元前419年,31歲的阿基比亞德利用剛成立的四國同盟展開行動。這場被學者們稱為「阿基比亞德戰爭」的軍事行動,從夏天持續到初秋。
怒火中燒的科林斯人直接向斯巴達提出了抗議,質問伯羅奔尼撒同盟存在的意義何在。
他率領這支1000人的軍隊渡過薩拉米斯灣,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最東端登陸,一鼓作氣穿過半島的北方,抵達亞加亞(Achaia)地區的愛奧尼亞海沿岸。
這是出生在民主政體國家的雄獅之子的宿命?
話說回來,雅典的情況又是怎樣呢?選民們在兩派之間猶豫不定。
另一方,雅典的局勢也是風雲變幻。
只要看地圖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知道,阿基比亞德提議結盟的真正意圖不是防守而是出擊。
雅典只給了這位31歲的年輕人1000名重裝步兵。將軍出征只有這個規模未免說不過去,但阿基比亞德並不在意。
年輕的阿基比亞德出彩的言行令人感覺整個雅典政壇都是他的天下。其實並非如此。雅典政壇依然處於尼基阿斯派和阿基比亞德派勢均力敵的狀態。
公元前418年,也就是阿基比亞德失去權力的那一年,雅典遭受了始料未及的打擊。
斯巴達不知如何處理4年前在伯拉西達手下打仗的700名希洛人。

得到蘇格拉底真傳的阿基比亞德在把握爭議走向這一點上做得十分到位。
斯巴達的妥協被雅典人視為阿基比亞德和尼基阿斯在外交上的勝利。經過公民大會投票,兩人翌年都當選將軍,實際上也就是當選了軍隊總司令。

兩派都沒能贏得過半優勢。
四國同盟除了倡議方https://read.99csw•com雅典之外,其他三國都是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城邦。它們由西向東分別是厄利斯(Elis)、以曼丁尼亞(Mantineia)為中心的阿卡迪亞以及首府位於阿爾戈斯(Argos)的阿爾戈利斯(Argolis)。
「見鬼去吧,不知閉嘴的混小子!見鬼去吧,給這種混小子發言權的民主政體!見鬼去吧,為實現那混小子的計劃,老子我要低聲下氣跑到斯巴達去!」
話說回來,這個以阿基比亞德設想、尼基阿斯實踐的形式促成的四國同盟,真是一個奇怪的同盟。

阿基比亞德倡議的四國同盟
這並不是因為雅典的中老年人嫉妒年輕司令官耀眼的成績,而是人們對其激進感到憂慮,而反對派恰好利用了民眾的這個心理。
沒想到,雅典人反而因此產生了擔心。
還是因為阿基比亞德不具備伯里克利那樣強大的力量,能實現實質上的一人統治?
然而正確的理論在人類社會中不一定有正確的表現。這句話是亞里士多德說的。這位哲學家要到34年以後才出生,他並不是這個時期的人物。
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建立雅典的同盟,不僅可以從北面包圍斯巴達所在的拉科尼亞地區,而且可以分隔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兩大強國斯巴達和科林斯。

當然,溫和有良知的尼基阿斯絕不會如此粗魯。不過九-九-藏-書,如果他能這樣發泄,說不定有助於精神穩定。這樣說是因為他面對的斯巴達談判代表是傳統的呂庫古法護法派、民族主義者、仇視雅典的兩位監察官。
進退兩難的斯巴達既得利益階級,即斯巴達公民權的既得利益者們想到了一個辦法,把希洛人隔離在國外的某個地方。可僅僅隔離,並不能保證他們不成為叛亂的火種。既要允許原農奴保持士兵身份,又不能授予他們公民權,斯巴達人找到的最終解決辦法是讓這些人去駐防邊境基地。
首都斯巴達僅限具備公民權的斯巴達戰士及其家屬居住。這是作為斯巴達憲法的呂庫古法規定的。
《尼基阿斯和約》是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簽的協定。
能否達成切斷兩大國聯繫的目標,關鍵在於北鄰科林斯、南連斯巴達的阿爾戈利斯的態度。
在這一年冬天進行的決定下一年將軍人選的選舉中,尼基阿斯當選,阿基比亞德落敗。
無論是對商船還是軍船,科林斯的航海安全都亮起了紅燈。如果雅典再進一步行動,科林斯的船隊就可能會被封死在科林斯灣內。

最令阿爾戈利斯人自豪的是其城邦從神話時代延續下來的、比斯巴達還要悠久的歷史。讓阿爾戈利斯人和他們眼中的下等人——斯巴達人、科林斯人結盟,簡直是白日做夢。結果,阿爾戈利斯成了一個光榮的孤立的國家。

他絕不做正面攻擊,而是先從側面下手。他把來到雅典的斯巴達使節逼進了公民大會的會場。在那裡,阿基比亞德控訴《尼基阿斯和約》簽訂后,卡爾息底亞地區的諸城邦依然沒有回歸之意,而斯巴達在這方面毫無作https://read.99csw.com為。
這些人的身份變成了「neodamodeis」,意譯是「被解放的希洛人」。斯巴達人相信這樣做可以消解「下克上」的現象。
他們下決心再也不做回農奴,要求和斯巴達正規軍一樣居住在首都斯巴達。
被隔離的人僅伯拉西達麾下的希洛人就有700人,再加上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后不久被派去沿海一帶防守的300人,總共1000人及其家屬。
阿爾戈利斯這個城邦國家具有鮮明的希臘特色,阿爾戈利斯人將理想視為比現實更重要的東西。

不管過程如何不快,最終斯巴達還是接受了雅典的申訴,容許成立四國同盟。
如果政府同意這些農奴在首都居住,不用猜也知道,他們接下來就會要求獲得公民權。

正因為雅典清楚斯巴達的目的,所以才會同意斯巴達在列普累安設立基地,以此為交換讓他們吞下了「四國同盟」這顆苦果。
這位阿基比亞德比起成功地說服眾人,更擅長說服個人。一對一的場合下他從來都是贏家。
然而,位於海灣中部的納夫帕克托斯,早在伯里克利時代就是雅典的基地。這一次雅典又攻佔了對岸的海角。穿過海角進入愛奧尼亞海域,又是雅典轄下的凱法羅尼亞島、扎金索斯島(Zakynthos)等島嶼。
這是因為雅典抓住了斯巴達的弱點,讓對方不得不點頭同意。斯巴達不是心甘情願的。
授予希洛人公民權,意味著呂庫古法嚴格規定的國家體制將分崩離析。
© Hemis/Alamy Stock Photo
阿基比亞德堅持採用九*九*藏*書的速攻戰術獲得了軍事上的成功,使雅典市場的西向版圖進一步擴大。這本來是件令人歡欣鼓舞的事情。
兩派都沒有過半的優勢,這意味著雙方勢力此起彼落。有一派表現得強勢,另一派就會壓上去。這種狀況用如今的講法,叫經常性政局不穩。
不知道為什麼,明明是自己反對的事情,尼基阿斯反而推波助瀾讓其得逞。真是位可悲的人物。他在心裏大概會破口大罵:
我不清楚雅典是如何將常年保持中立的阿爾戈利斯拉進自己陣營的。根據學者的推測,阿基比亞德可能是背後的推手,因為有記錄證明他曾多次前往阿爾戈斯。剛剛30歲的年輕人應該是有這個精力的,從雅典外港比雷埃夫斯坐船前往阿爾戈斯,只要不到一天一夜的時間。
伯拉西達戰死後這些人回到斯巴達,他們雖然出身農奴,出征時用的卻是重裝步兵正規軍的裝備。也許這讓他們有了自己是軍人的意識。歸國以後,他們拒絕了政府提出的贈給他們一些拉科尼亞地區耕地的建議。
知識分子存在的意義,是他們能用語言將既有現象中的一些重要的事情概念化。其實理論與現實不一定一致的事實在亞里士多德出生之前,已經存在於人類世界中。
原因是阿基比亞德刺中了斯巴達的軟肋。
或許有人會說,兩黨並立,選民有選擇的機會,這對民主政體國家不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嗎?在理論上,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阿基比亞德最大的不幸,是城邦國家雅典總是讓他有一個好的開始,卻不能讓他完美地結束。這個不幸伴隨他整整一生。
在雅典、斯巴達和希臘其他城邦團結一致對抗外敵的希波戰爭期間,阿爾戈利斯人僅僅因read.99csw.com為有斯巴達參与,便拒絕加入全希臘聯軍。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以後,他們既不站在斯巴達一方,也不與雅典聯手,保持中立。

「被解放的希洛人」被派去的地方是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側的列普累安(Lepreum)。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抵禦繞過半島南端前往愛奧尼亞海域的雅典海軍。然而斯巴達人沒有給他們戰船,可見隔離才是真正的目的。

看著那些被逼得語無倫次的斯巴達使節,雅典人情緒高漲。或許是為了緩和氣氛,尼基阿斯站起來發言,表示自己願意去斯巴達探清對方的真意。

四國同盟是以斯巴達為假想敵,由雅典與其他三個城邦結成的同盟。

斯巴達留存的阿基比亞德的馬賽克畫(斯巴達考古學博物館收藏)
斯巴達為什麼能容忍這樣一個沒有道理且不利於自己的同盟存在呢?
對於同盟中實力僅次於斯巴達的強國科林斯的不滿,斯巴達不得不有所回應。伯羅奔尼撒戰爭以兩大國迴避直接交戰的奇妙形式持續至今的狀態,終於也走到了盡頭。
科林斯的市場在愛奧尼亞另一邊的地中海西面。商船前往當地需要通過雖不算大但卻是必經之地的科林斯灣。
科林斯人聞訊怒不可遏,這是意料中的事情。
四國同盟的厄利斯、阿卡迪亞、阿爾戈利斯均位於半島北方,所以行軍途中不怕遭遇敵軍。緊接著,阿基比亞德成功地攻下了半島最西端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