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部 新生力量 第二章 兒子亞歷山大

第二部 新生力量

第二章 兒子亞歷山大

但看一下這個「冒失鬼」統率的遠征軍陣容,人們就知道,冒失只是他性格的一面,另一面並不是這樣。
然而,他的頑固建立在深知自己衝鋒在前對士兵的心情會有多大影響的基礎上。
神官和占卜師自然要譴責亞歷山大缺乏敬神之心。聚集的人們雖然不至於譴責,但也目瞪口呆。
下面是高級軍官對亞歷山大的第四個不滿。這個問題與其說是關於亞歷山大是否為「神之子」,不如說是關於亞歷山大究竟抱有怎樣的宗教觀。
儘管只是我的想象,但我認為帕米尼歐是用父親般的情懷對待年輕的亞歷山大的,他們的年齡相差44歲。
蘇薩的居民們灑下了花瓣雨,他們用華麗的儀式迎接這位25歲的勝利者。可能是疏通工作卓有成效,歡迎儀式期間沒出任何意外。
在臨時休息的時候,有人發現了泉水。但水量少得可憐,不能為所有人解渴。
然而,如果他們具有能洞悉人心的感受性,應該會注意到下面的情況。
除第一中隊隊長克雷托斯以外,以赫菲斯提安為首,所有隊長都是年輕國王的學友夥伴,可謂少年朋友的總動員。
亞歷山大自己將以勝利結束第三次希波戰爭。
第二,支付1萬塔蘭特的贖金贖回波斯王室的女人們。

首先,他把全軍一分為二,第一軍由亞歷山大統率渡河,第二軍交給第二把手克拉特魯斯指揮。
第二年,父親讓17歲的兒子第一次上戰場歷練。
年輕的國王接受了匍匐行禮的做法。他接受這種方式並非因為這是戰敗者的做法,而是因為這是當地的習慣做法。這點引起了他手下將領的不滿,他們認為自己是勝者,戰敗的波斯人應該遵循勝者的習慣,放棄自己習慣的做法。亞歷山大當初並未多想,他似乎認為自己手下的將領行同樣的禮是理所應當。
這個「外交上的重大失誤」立即被一個侍奉王室女人的希臘人指出。這下王太后的絕望更到了頂點,因為沒有比認錯國王更失禮的行為了。
這句話不能不讓人感嘆「知識」和「智力」的區別。
首先,戰車由馬匹牽引,馬加上戰車,每輛長度超過了5米。
在推羅攻防戰中他也受了傷,他被推羅方面拋來的石塊重重地砸中了左肩。而在加沙戰鬥中,他的左肩又被敵兵射來的箭深深刺中。
第二個消息是逃到科斯島上的門農犯病去世。這或許是因為他對追隨他的部下不斷減少感到絕望。
接著是左翼。左翼是不想重蹈伊蘇斯戰役覆轍的大流士最重視的部分。左翼必然要同亞歷山大率領的希臘軍右翼發生激烈衝撞。把左翼交給誰呢?

克雷托斯恭敬地接受了這項任務。其實他本人有才能指揮騎兵軍團,但他犧牲了這一切,此後一直追隨在只顧衝鋒的亞歷山大身後,就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當時腓尼基民族與希臘民族之間的決戰並沒有實現。西地中海的另一個強國敘拉古的軍隊已經在北非登陸,迦太基只能專心於本國的防衛,沒有餘力向東地中海派出援軍了。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離開埃及向大流士嚴陣以待的美索不達米亞進軍。對他而言,這是繼伊蘇斯戰役之後第二次與波斯國王親自統率的軍隊對戰。
馬其頓的年輕國王下面這三點也做得非常好。
代表罷工士兵向亞歷山大施加壓力的是科那斯(Kenos)。
若說這是為了在來年春天行動之前讓士兵們得到休整,我們能理解。但亞歷山大在逗留期間去祭掃了阿契美尼德王朝歷代君王的墓地,這使我們難以理解他內心的想法。
我們回到伊蘇斯戰役后亞歷山大面臨兩種選擇這一話題。
「不管怎麼說,他還很年輕啊!」
單憑想象也能知道年屆七旬的老將心中的悲哀。
不滿尚未表面化。在這種情況下,僅僅藏在心裏的不滿很容易升級為刺殺國王的陰謀。
亞歷山大魯莽卻不草率。為去未知之地,當時能考慮到的事情他都毫無懈怠地做了準備。
可是,精神的日子就那麼幾天,高燒再次襲來,亞歷山大又躺在了病床上。幾天後他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大家面前。他忠實履行希臘人國王的職責,入浴凈身,然後規規矩矩地祭祀諸神。
結果,因為提洛同盟的作用才變成希臘人地盤的小亞細亞西海岸一帶再度回到了第一次希波戰爭之前的狀態,回到了波斯人的統治之下。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那麼,海達斯佩斯戰役實際上展開的情況如何呢?
第一軍由年長的2萬人組成,在克拉特魯斯的率領下向西進發。
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征服現代的巴基斯坦東部一帶。這片地區一直延伸到印度河,處在印度國王波拉斯的統治之下。

亞歷山大想知道,印度河究竟是像當時希臘人想象的那樣流入湖泊,還是流入大海。
最高司令官本人比任何人都懂得,所有涉及到人的事情,包括打仗,都是因為有別人的協助才會成功。
接近30歲的亞歷山大在自己指揮的600多名騎兵中加入了為數不少的波斯騎兵。
這不是因為兒子收起了執拗的鋒芒,是父親在試圖改善關係。按我的想象,腓力可能悄悄地叫來了赫菲斯提安,讓他想辦法。
馬扎亞斯也知道大流士的真實意圖。當他得知即將渡過幼發拉底河的亞歷山大軍隊人數10倍於己后,立即判斷自己完全不是對手,便不戰而退,直奔高加米拉,回到了國王身邊。
但這對亞歷山大是個好消息。
部隊在尼羅河三角洲一帶集結后迎來了從孟菲斯而來的亞歷山大。他們離開埃及后北上中近東。同去年沿海南下不同,這一年行軍走的是內陸。他們首先北上到達推羅。
年輕國王的學友中只有一個人沒有隨行東征,這人就是卡桑德。把他留下來的目的是讓他給受命攝政的父親安提帕特當助手。
正因如此,他才對司令官和指揮官說「你們那麼愛我,不也是因為我表現出的勇氣嗎?」這樣的話。
亞歷山大把年長者分配給帕米尼歐率領的佔全軍三分之二以上的第一軍,讓他們運輸分量重、體積大的物資。他們可以走不大會遭遇敵人的、平坦寬闊的道路。
亞歷山大得此情報后立即揮師南下。和上次去科林斯不一樣,這次他帶著步兵主力——馬其頓重裝步兵方陣一同前往。

這是一個信號。在印度,大象都受過訓練,如果國王騎坐的大象前腿彎曲停下來,其他大象都會跟著這樣做。
這條山脈有個別名叫「奇里乞亞門」。托羅斯山脈是橫亘在從西方去往東方的人們面前的「門」。
亞歷山大一個個審問這些俘虜,這時才準確了解到大流士所率波斯軍隊的全貌和大流士選做戰場的高加米拉平原的現狀。
儘管喀羅尼亞的失敗者們在心裏嘲笑這個想法,但他們還是接受了腓力的建議。喀羅尼亞戰役之後,他們也只能如此。
畫:畠山莫谷
撰寫亞歷山大傳記的古代史學家把「人性」也當作這位年輕國王的特質,列在「快攻」和「忍耐」之後。「humanitas」是英語「humanity」(人性)的拉丁語詞源。
只有貝索斯再次逃走。我覺得他手下的士兵已經不是參加過高加米拉戰役的那些人了。
25歲的亞歷山大看破這一點。
作為亞歷山大進入波斯后的第一役,格拉尼科斯之戰的勝利另有其真正的意義。21歲的國王深知這一點。
隨著封鎖戰的推進,亞歷山大的243艘船漸漸轉入了對全島海岸的攻擊。

人們也許會說,不就是一座海上的港口城市嘛,不理會它繼續前行也沒什麼不方便吧。然而,這裏的確有兩個不便之處。
波斯騎兵一直被譽為波斯帝國的驕傲,但他們中很多人戰死在伊蘇斯戰役中。因而參加高加米拉戰役的騎兵軍團中加入了不少來自帝國東部的騎兵。
什麼話也不必說。他不說,士兵們也都理解。國王邁開步伐,士兵們默默地跟在後面。
為補充兵員,即使花費7個月的時間他也要攻下推羅。腓尼基海軍因失去了停泊港而失去了戰鬥力,希臘人取而代之掌握了愛琴海和東地中海的制海權。建立海上交通線比擁有大海軍更有意義。
第二,縮短戰鬥時間使己方軍隊的傷亡減少,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

房間里傳出了亞歷山大呼喊克雷托斯和他的姐姐、自己乳母蘭妮凱名字的聲音。
亞歷山大隻有略超4萬人的步兵和7250人的騎兵,全軍總數只有近48000人。
很多人並沒有注意到,赫菲斯提安不久前還總出現在亞歷山大的身旁,最近看不到他的身影了。
總之,亞歷山大痊癒了。聽到亞歷山大病倒的消息后,將軍們個個面色蒼白,現在他們把懸著的心放下了。看到國王恢復了健康,士兵們又精神起來了。
亞歷山大是馬其頓國王與鄰國伊庇魯斯的公主所生的混血兒,不易受馬其頓傳統束縛,即使如此他這事辦得也太不像話。
克雷托斯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在格拉尼科斯戰役中,亞歷山大孤身陷入敵陣,克雷托斯打倒了用劍劈向他的敵兵,救出了亞歷山大。
不論什麼原因,只要能節約時間、經費和兵力,亞歷山大都非常高興。他認為只要與以弗所締結同盟關係即可,於是他率軍直奔米利都而去。
由一件不起眼的事情開始,話題轉到了帕米尼歐身上。
說到海軍,馬其頓是依靠陸上戰鬥力強大起來的國家,歷史上沒有過海軍,所以也不懂海軍。我認為,腓力生前對雅典的寬大是因為他高估了雅典海軍的力量。不過,他的兒子沒有高估這一點,他也理解海軍的重要性。但亞歷山大眼下同樣沒有像樣的海軍。
亞歷山大起初以為波拉斯死了,便派兵前去收屍。
肩負如此重任的騎兵軍團別名為「國王的夥伴」,其3000名騎兵的總指揮以前由菲洛塔斯擔任,菲洛塔斯死後由克雷托斯和赫菲斯提安兩人擔任。
他的第一個目標是征服阿拉伯半島。國王考慮把軍隊一分為三,從陸上和海上的三個方向完成遠征。
不過他沒有改變由自己率領的右翼負責進攻,帕米尼歐率領的中路在戰鬥前半程頂住敵人攻擊的基本結構。
一見亞歷山大和赫菲斯提安走進帳篷,波斯國王的母親立即跪在其中一人的腳下,一邊哭泣一邊乞求饒命。
科那斯對亞歷山大說:
這裏面有兩個原因。
亞歷山大把拿在手裡的頭盔倒扣了過來,裏面那少得可憐的水把他腳下的一小片沙子打濕了。
安全跨越托羅斯山脈,出了「奇里乞亞門」抵達塔爾索斯城時,每個士兵心裏的石頭都落了地。
在戰場靠海的另一邊,波斯騎兵也開始了猛烈的進攻。
羅馬人後來創造了一個包括北非在內的大帝國。他們可以輕易得到非洲象,但也沒有把大象當作戰鬥力。這表明人類控制巨型動物非常困難。它們不願意沖入敵群就會狂奔,大象的狂奔呈U形,它們會沖入後面跟上來的自家士兵中。
更糟糕的是對士兵的影響。指揮官們見風使舵,會讓按照他們的命令行動的士兵失去自信。
使用焦土戰術要在尚未收穫的季節燒光莊稼,但地方長官必須如往年一樣向國王交錢。對他們而言,這樣做不但無錢裝入腰包,還得倒貼出去。

見此情景,亞歷山大採用輪換制讓全軍休整一天。往返200公里的強行軍之後休整一下是必要的,但這可是在敵人能看見的地方。
古代波斯帝國的東半部就是這個問題諸多的中亞地區。
公元前333年發生在戈爾迪烏姆的這個插曲,是在亞歷山大遠征的第二年。
以前沒有人想過只要是未被禁止的事就可以做。
騎兵後面是1萬名步兵,他們的作用是在騎兵把敵陣沖亂後進一步殺傷敵人。在他們的右邊和後方,還部署著12000名從整個波斯徵召來的步兵。


公元前333年,伊蘇斯戰役終於在初冬的陽光下點燃了戰火。
亞歷山大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亞細亞,已經過去了兩年。
不知道是因為久違的冬季休整時間太長,還是斯巴達的衰落使亞歷山大對希臘的擔心一掃而光,他從埃克巴坦那出發後行軍的速度快得令人驚異。古代的史學家和現代的研究者都這麼說。
「母親大人,您完全不必害怕。他是另一個亞歷山大。」
這一點,亞歷山大很早就明了於心。

「金剛鑽」
這座城沒有像以往那樣被命名為「××地區的亞歷山大」,而是被命名為「比塞弗勒」(Bucephalia)。
亞歷山大在伊蘇斯獲勝的意義在於他征服了這片核心地區。
且不論她是不是那樣的美女,既然結了婚,亞歷山大是不是辦了儀式也盡到了丈夫的義務呢?似乎並不是這樣。按理28歲可以立即要孩子了,但女方過了5年才生孩子。這件事也被當成亞歷山大對女人沒有興趣的佐證。
年輕的國王微微動動頭和眼睛,回應著他們每一個人。他已經發不出聲音了。
「你要是能騎得好,我就買下送給你。不過要是失敗了,買馬的費用就由你自己出。」
理論上,隔開歐洲和亞洲的是位於愛琴海東北端的達達尼爾海峽。
亞歷山大隻瞥了一眼被拖到路邊的貝索斯,算是見了他。
他們三人並不缺少當「金剛鑽」的勇氣。
研究戰略戰術的專家提到亞歷山大時,很多人都只論述他進入波斯以後的戰鬥。
所以,要從戈爾迪烏姆經安卡拉再到地中海,必須先一個個征服這些小部族。
亞歷山大沒有動居魯士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墓地一草一木。他嚴禁破壞這些陵墓,儘管其中葬有發動了第一次希波戰爭的大流士一世和在第二次希波戰爭中焚毀雅典的薛西斯。
亞歷山大因此被他們定性為一個不惜鉗制思想的「暴君」。
就在這座城市裡,亞歷山大又遭遇了馬其頓守舊派的陰謀。
答案完全是否定的。
平原中央有一條河流過,來自丘陵的河水注入地中海。這條河與格拉尼科斯戰役時的那條河一樣,河面狹窄、水流平緩。格拉尼科斯戰役發生於5月份,現在的伊蘇斯正值11月份,河水水量減少,步兵甚至可以一口氣蹚水跑過河去。

建立海上交通線

到了第4天早晨,亞歷山大出現在因擔心他而聚集在廣場上的士兵們面前。
亞歷山大是希臘人,還不具備羅馬人的那種公民權思想。但我覺得,他還是有些感覺的,儘管並不清晰。
在這場持續7個月之久的推羅攻防戰中,亞歷山大一方僅馬其頓士兵就死亡400人,其中包括在這天的戰鬥中戰死的「海軍陸戰隊」的20人。
他繞道推羅和大馬士革,也是為了確認與馬其頓之間的「海上交通線」——即聯絡和補給的通道是否在發揮作用。
西征在亞歷山大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過程中一直佔據著他的大腦。後來,羅馬人實現了這個西征的夢想。
波斯國王提出,只要交出武器就讓斯巴達人全部安全回國,列奧尼達用「你來取吧」一句話給頂了回去。他不僅讓斯巴達人,也讓全希臘的漢子們熱血沸騰。不知道為什麼,只有斯巴達男性才用列奧尼達這個名字。
這不就跟只要配種,其他都不管一樣了嗎?
你們的熱情使我幸福。也正因為有我表現出的勇氣,你們才會產生這種感情。這也是事實吧。
按照亞歷山大個人的想法,他一定要追擊逃跑的大流士。

同化戰敗者與實現民族融合的夢想

這個時候,貝索斯率領的巴克特利亞騎兵也已無影無蹤。後來,他們追上了逃跑途中的大流士。
亞歷山大要去的波斯帝國東部,是現在的伊朗東部往東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向北到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的廣袤地區。
講求速度的亞歷山大率領著同輩士兵追了上來。
第三,提供從波拉斯軍中選拔|出|來的5000名印度兵。
事已至此,米利都人只能在22歲的國王面前打開了城門。
沒有一個人想要離開亞歷山大。
腓力根本沒想到自己46歲就會遇刺。他為兒子購買馬匹的13塔蘭特還是借來的。
「你們以為自己是什麼?」據說他這樣說道。

儘管不是所有目標都達到了,但亞歷山大至少實現了當初預定的設想。
「你們回國的時候,你們的妻子以及你們與妻子生的孩子都要留在波斯。如果是男孩,就得讓他接受馬其頓式的教育。」
兒子亞歷山大是腓力的繼承人,遲早會當上馬其頓軍的最高司令官。如何保證他的人身安全是一個難題。
把楔子釘進敵陣,用前端尖銳的菱形陣自然更加有效。沖在最前面殺入敵陣的是跨在比塞弗勒斯背上的亞歷山大,這成了馬其頓軍隊的特色戰法。
此外,在門農指揮下打仗的希臘傭兵有300人成為俘虜。亞歷山大對他們也採取了寬大處理。
不過,東方人往往會誇大數字。現代的研究者估計其只有20萬人,實際投入戰場的是其中的15萬人,這個數字較為現實。
在東征的10年中,所有補充兵員都安全抵達了指定地點。沒有快遞服務而能做到這一點,委實令人佩服。不過,每次補充兵員的規模都在兩三千人,沒有一次超過五千人。忠厚老實的克拉特魯斯帶來的兵員規模也不會有。
船載著亞歷山大,開始靜靜地沿河向下游劃去。
然而他們都不曾當過「金剛鑽」,甚至沒有嘗試過這種戰術。
第4天,面對集合的士兵,亞歷山大說:
尤利烏斯·凱撒把元老院(相當於今天的國會)的議席授予他征服的高盧實力部族的首領,元老院內的保守派由此都成了他的敵人。他最後遭到了布魯圖一派元老院議員的暗殺。
士兵們先是擔心地望著憔悴至極的國王。也許是見亞歷山大挺了過來而心裏的石頭落了地,士兵們一齊向他發出了歡呼。
軍團士兵的服役年限是從17歲起的20年。當兵期間他們要在基地里過集體生活,不允許結婚。
那就是一神教只承認自己所信奉的神。相反,多神教承認別人信奉的神,即使自己並不信奉這些神。多神教的這種承認並非勉強認可,是因為尊敬而包容。
然而,羅馬同化戰敗者的方法還不止於此。
羅馬是一個向西擴張形成大帝國的國家。羅馬在東方把國境定在幼發拉底河后就不再繼續東擴了。現在看來,羅馬的東線僅止於土耳其、敘利亞、約旦、阿拉伯、埃及,羅馬人沒有以擴張領土為目的進入伊拉克以東地區。
「值得去愛的incosciente。」
大流士渡過幼發拉底河才放下心,生還的4000名「不死軍」之士緊跟著他。大流士帶著這4000人橫跨美索不達米亞,渡過底格里斯河之後,終於逃回了首都蘇薩。
他們手中還有大義名分。
在格拉尼科斯戰役、伊蘇斯戰役、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歷山大衝鋒在前,騎兵軍團緊隨其後衝鋒陷陣,堪稱馬其頓軍的的一把利刃。騎兵軍團的總指揮總是由菲洛塔斯擔任。
第二個理由是,把今巴基斯坦北部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自稱印度國王的波拉斯與希臘人有過節。高加米拉戰役時,大流士三世要求帝國全境實力人物參戰,波拉斯送去了15頭大象。儘管波拉斯實際上是一個獨立國家的國王,但這個國家與波斯帝國有同盟關係。
第二年春天,帕米尼歐的部隊先期到達會合地點。這位老將立即給殘雪中北上的亞歷山大送去了以下消息。
我們以現代的國名大致分析一下龐大的波斯帝國。
一個斥候向渡過底格里斯河后稍事休息的亞歷山大報告說,前方山上有一隊波斯騎兵。
我想,當初把推羅納入自己統治之下的時候,亞歷山大並沒有充分理解推羅海島的特殊性,他畢竟是出生在馬其頓的領袖。
比塞弗勒斯使出吃奶的勁兒企圖把少年甩下去。沒有韁繩,少年緊緊地抓住馬的鬃毛。
年輕的國王從科林斯回到馬其頓,等待他的是一定會被第歐根尼稱作「如此辛苦沒有價值」的任務。
所以,對轉而西征的亞歷山大來說,以迦太基為目標是理所當然的。
根據古代史學家的說法,波斯方面的犧牲者包括步兵10萬人、騎兵1萬人。
也許這是我最後一次直接跟你們講話,因為我根本沒有放棄讓你們離開的打算。你們去哪裡我不感興趣。不過,在你們離開之前我要把話撂在這裏。
有一個傳播甚廣的流言說,亞歷山大打算用波斯人士兵來填補他們回國后留下的空缺。
「我們一定會緊緊跟隨你的。但自從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已經過去了8年的時間。這8年我們是在不斷的戰鬥中度過的。我們已經身心俱疲。再向東去,我們實在太受不了。」
貝索斯與仍對美索不達米亞戀戀不捨的大流士的關係在不斷惡化。每次貝索斯說點什麼,大流士的表情連旁人都看得明白。這進一步影響到跟隨他的將士,讓他的逃跑之路變得不再順利。
大流士在他的中路左右各部署了100輛鐮刀戰車。但這100輛戰車不能抱團進攻。
帶著亞歷山大緊急調集軍船的命令,船隻從西頓港向東地中海各地散去。

這件事發生於公元前44年,從亞歷山大開始實施這個政策的年份算起,在280年之後。
大帝國波斯眼中的小亞細亞不過是邊陲土地。對小亞細亞的部族首領來說,即使馬其頓國王取代波斯國王成為統治者,他們也不會有多大不便。

從中亞到海達斯佩斯
如果帕米尼歐起來反對亞歷山大,也許會有為數不少的重裝步兵追隨他。

為什麼會有這一年的空檔呢?
兩天後的夜裡,亞歷山大去世了。

斯巴達最終出局

亞歷山大照例和平拿下了埃克巴坦那。他決定把這裏當作征服波斯帝國東半部分的前線基地。
這引起國王大流士的不悅,他甚至沒有讓馬扎亞斯參加後來的伊蘇斯戰役。
希臘軍靠快攻取勝的戰法沒有改變,只是有障礙物需要清除。
父王腓力的了不起之處在於,他認為只讓兒子接受「斯巴達式教育」是不夠的。
巴克特利亞軍遭到了亞歷山大所率第一軍和克拉特魯斯所率第二軍的夾擊,在被消滅之前他們投降了。
不過,選擇伊蘇斯為戰場的是先行抵達的大流士。

不過,他並沒有說第一軍路過坎大哈后可以直接回到蘇薩。
以前,就是拿來1000個問題請亞歷山大決定,他都能輕鬆處理好。
亞歷山大也學阿喀琉斯的樣子呆在帳中不出,但結果卻不似《伊利亞特》那樣。亞歷山大在大帳里待了3天,士兵們沒有反省,強硬的態度沒有變化。
他率領小船隊積极參加了封鎖戰,同時沒有忘記放眼整個戰場。
他許諾,一旦知道大流士的消息立刻通知她們。
他會一連三天在高燒中掙扎,第四天早晨卻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大家面前。手下的將領們都感到亞歷山大沒什麼大事,沒有一個人提出推遲出征。
士兵們的哭喊聲傳進了在大帳里卧床的亞歷山大的耳朵。
決定冠軍所屬的只有一場決賽,但在半決賽之前各俱樂部隊要每輪打兩場比賽以決勝負。即使在第一場比賽中以大比分落敗,如果在第二場比賽中以更大的分差獲勝,仍然可以成為勝者。
因為大流士死後,一場亞歷山大從未遭遇過的悲劇襲來。
這種能力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他們隨著亞歷山大不斷作戰自然掌握的。
為此,亞歷山大特意把中路本來就不多的兵力又分成了兩部分,用馬其頓方陣鞏固第一軍,把希臘各城邦士兵組成的第二軍部署在第一軍的背後。
他已經不是一被父親腓力責罵便馬上和夥伴們離家出走的年齡了。「出走夥伴」們、一起玩笑嬉鬧的年輕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克雷托斯死後,赫菲斯提安繼續發揮著克雷托斯的作用,直到去世。
希臘人參加運動會不是全|裸就是半裸。我不禁會想,波斯人認為奴隸才會赤身裸體,亞歷山大是如何讓他們接受這種希臘式做法的呢?不論古代的史學家還是現代的研究者,沒有一個人提到這件事。
馬扎亞斯的例子能很好體現亞歷山大的性格。
可是,即便有15000名騎兵的猛烈進攻,要想擊潰巨大的刺蝟般的馬其頓方陣談何容易。在帕米尼歐的總指揮下,率領各大隊的年輕將領們個個英勇戰鬥。希臘軍的左翼一步也沒有後退。堅守在最左翼的色薩利騎兵也阻擋住了企圖包抄過來的波斯騎兵團。
長槍直接命中克雷托斯的胸部,他無聲地倒下,當場斃命。
於是他們搞起暗殺國王的陰謀,主謀應該是他們思想上的領袖卡利斯西尼。他是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侄孫,也是一位哲學家,是隨同亞歷山大東征的為數眾多的非軍事人員之一。
後來,你們進攻希臘中南部,擊破了色薩利、底比斯、雅典和斯巴達,把整個希臘的霸權握在了手裡。馬其頓國王也被所有希臘城邦推選為進攻老對頭波斯的聯軍總司令。
亞歷山大已經在考慮征服阿拉伯半島之後要進一步西征。
衣衫襤褸、身體骯髒的第歐根尼從酒桶里仰視著亞歷山大說:
其次,讓他們嚴守紀律,所以沒有發生散兵游勇搶掠、強|奸這類會激起當地居民敵意的事情。
第一次希波戰爭的勝者是雅典人米提亞德。
在這期間,克拉特魯斯率領的第二軍已經成功渡河,開始了圍殲戰。(見海達斯佩斯戰役-3)
「斯巴達式教育」在列奧尼達的指導下進行著,王子的學友夥伴也一起參加。
菲洛塔斯所犯的錯誤就在這裏。
所以,這次戰役對伊蘇斯戰役中完敗的大流士來說,是一場絕對不能輸的「第二場比賽」。
在通過勝仗得到的地盤上,亞歷山大會在每一塊自己認為是戰略要地的地方建立名為亞歷山大的新城。這些新城與其說是城市,不如說是基地。從基地建設到修路架橋,基礎設施的建設全都由赫菲斯提安負責。
亞歷山大對這些反應毫不在意。哪怕奪走赫菲斯提安的是神,對亞歷山大而言也是敵人。
自從馬其頓的年輕國王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開始,一切都變了。格拉尼科斯戰役后情況開始變化,伊蘇斯戰役以後則有徹底的變化。
相比之下,亞歷山大統率的希臘軍兵力只有波斯軍隊的五分之一。

從埃及到中東
腓力叫來一個名叫克雷托斯(Kleitos)的士兵,讓他擔任兒子的護衛。
不知道為什麼,不幸似乎專挑情況好轉的當口襲來。也許,亞歷山大眼看情況明顯好轉就鬆懈下來。
據說他用短劍親手在沙灘上畫了一個大致的輪廓讓身邊人看。
當然,年輕的國王沒有責備送來疑似假情報的帕米尼歐,甚至沒有拿這事來當笑柄。
不久,父親完成鎮壓回國了,16歲的亞歷山大把第一次承擔的這項公務交還到父親手中,父親十分滿意。他成功完成了統治方面的「首次上陣」。
第二到第五大隊的指揮權分別交給了赫菲斯提安、克拉特魯斯、佩爾狄卡斯和德米特里烏斯這4個人。單看這些指揮官,就知道亞歷山大多麼重視騎兵軍團的攻擊力了。他們全都具備指揮整個軍團的能力。

不論再怎麼進行馬其頓式的改造,馬其頓方陣步兵終歸是重裝步兵。而持盾衛隊的士兵更接近輕裝步兵。

伊蘇斯戰役-2
儘管以後免不了有帶俘虜的麻煩,但沒有比準確了解敵情更大的收穫了。
在戰場中央,像發怒的刺蝟一樣的馬其頓方陣與小型坦克集群一般的希臘傭兵軍團終於開始了激烈碰撞。
但是,他沒有把自己了解到的大家流露出來的不安傳達給亞歷山大。
五、大流士駕崩,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也滅亡了。既然消滅波斯帝國是希臘各城邦代表在科林斯會議上的決議,他們委託亞歷山大擔任總指揮的東征目的已經達到。
說時遲那時快,少年眨眼間飛身騎上了馬背。
亞歷山大決定在那裡渡河,他隨即召開了作戰會議。
公元前334年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開始的「東征」終於在10年之後的這一年結束了。
得知情況后,亞歷山大孤身深入到士兵中間。面對士兵,他不但沒有努力解釋,反而暴跳如雷,把三十來歲年輕人的憤怒毫不掩飾地呈現在他們的面前。
亞歷山大逗留埃克巴坦那期間還做出過比這更加重要的決定,並立即付諸實行。
被追的人對這個速度驚訝不已。為了不落到亞歷山大的手上,他們決定扔掉所有累贅,大流士也在被拋棄之列。
騎兵的損失大於步兵的原因在於,騎兵在亞歷山大的軍隊里是攻擊的主力。
看著國王傷透腦筋,他手下的將領們也不得不見風使舵。他們無法預測命令何時生變,如果貿然行事,一旦做錯,在波斯等著他們的就是不經審判的死刑。
第三,我在前面已經寫過,對抓到的俘虜,只要是士兵中地位較高的騎兵,亞歷山大都要親自審問。
斯巴達70年來一直堅持把自己國家的士兵送往波斯,所以斯巴達不可能配合東征波斯的行動,不管這次遠征是由哪裡發動,也不管由誰統率。
居住在埃及以及羅馬統治下的幼發拉底河以西的人,都因亞歷山大的影響而相當希臘化了。歐洲人原本沒有匍匐行禮的習慣,希臘化的東方人中也久不見這種做法,羅馬的當權者根本不必面對這種問題。
加沙決定抵抗到底的重要原因是它雇傭了大量的阿拉伯士兵。歷時兩個月的加沙攻防戰就此開始。
總督最初由波斯國王任命從而獲得地位,以後世襲領主。
這是亞歷山大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科那斯不但因此取得了亞歷山大的信任,士兵對其的評價也有所提高。
因為敵人右翼的騎兵軍團發生了異常情況。
第一,統率全軍的人是否意志堅定,一以貫之。
第二年他與長年陪伴他的奧林匹婭斯離婚,迎娶了高官阿塔洛斯的侄女為妻。
亞歷山大的面孔完全扭曲了,他站起身來。
為了加快行軍速度,他命令全體騎兵把帶來的備用馬匹借給步兵。於是,全軍士兵都成了騎兵。

但我無論如何也不想用自己的話去做總結,只是試著做了一份追蹤他一生足跡的年譜。
200頭大象也被分為兩部分。這影響了克拉特魯斯率領的第二軍渡河的速度。但也拖延了波拉斯布置全軍迎戰的步伐。
再次,給全體士兵以平等待遇,包括統率他們的亞歷山大在內。
戰車寬1米多,可供御者和士兵2人乘坐。戰車兩側安裝的1米長的鐮刀分別突向左右,隨著車輪旋轉可以攔腰砍倒敵兵。這種兵器十分恐怖。不過它也有缺陷。缺陷在於它們不能排成密集隊形。
會戰的好處是一天便能結束戰鬥。亞歷山大在會戰勝利后不會忘記鞏固勝利成果。
他要讓人們知道,波斯以後還會存續,但阿契美尼德王朝及其國王的王宮已經灰飛煙滅。
柏拉圖的父母都是雅典人,所以開設「學院」時,他可以購買周邊的土地建校。

斯巴達的重裝步兵軍團是讓波斯人都崇拜的「品牌」。
但裸體在東方卻是恥辱之最,因為裸體意味著被降到奴隸的等級。對東方男人來說,裸體意味著最大的羞辱。
自然界的現象也好,人類世界也好,他對任何事物都充滿興趣,人們只能嘆服於他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他還是一位卓爾不群的講求平衡的人。
他試圖坐戰車逃走,但身邊己方的士兵太多,連路都讓不出來。於是,他騎上一匹馬一溜煙逃出了戰場。中路的波斯騎兵們跟在國王的身後。
他下令扒光貝索斯的衣服,把他裸體捆綁起來。對東方男人來說,裸體比死還要屈辱。
亞歷山大在己方馬其頓方陣背後部署了由重裝步兵組成的第二軍,就是為了應對這種情況。
不過,亞歷山大並不是要完全用波斯人替換。年輕階層尚在,科那斯也是其中的一員。此外,克拉特魯斯要帶回來的新兵與留下來的人一樣是馬其頓兵,即便不是馬其頓人,也是希臘人。所以,即使波斯人加入馬其頓軍,畢竟還是少數,規模還不至於刺|激到馬其頓的守舊派。
在這樣的狀況下,就連與希臘本土之間的聯繫和補給都難以保證,遑論與馬其頓了。
重裝步兵的裝備不僅包括頭盔、胸甲和鎧甲,還有又重又大的圓盾和緩緩后彎的長劍。他還要把近7米長的馬其頓長矛從中間一分為二扛在肩上。
亞歷山大很順利地上了船。
與列奧尼達的「斯巴達式教育」相比,我們不知道亞里士多德給予的「雅典式教育」有哪些具體內容。但我們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推測。
他決定在這塊面臨大海的地方建設一個地中海世界未曾有過的大規模的真正的海港城市。
追者與被追者之間的距離日漸縮短。在這樣的狀況下,貝索斯與其他兩個總督鬧翻了。
話題回到31歲的亞歷山大。
第三,印度國王波拉斯從此以後成為馬其頓和波斯國王亞歷山大的盟友。
與推羅不同,加沙是內陸城市,但這場攻防戰依然耗時兩個月,原因是亞歷山大與平時一樣身先士卒,沖在最前線,這次他負了重傷。
公元前490年,波斯軍在雅典附近的馬拉松登陸,發動了第一次希波戰爭。
衛城博物館藏(雅典),© DeAgostini/Gretty Images
第一,波斯割讓托羅斯山脈以西的小亞細亞給馬其頓國王。
正如雅典人色諾芬所著的非虛構作品《長征記》(別名《萬人大撤退》)中表現的那樣,波斯雇傭的希臘兵的指揮官幾乎都是斯巴達人。完成6000公里撤退的色諾芬也是把他率領的生還者交給了斯巴達高官。此後兩國仍然延續著斯巴達提供士兵、波斯雇傭的關係。
以前所有戰役的戰場都不是亞歷山大所選,他每次都在敵人選擇的戰場上作戰。想想那也理所當然。因為打過來的是亞歷山大,迎戰他的一方當然會選擇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戰場,在那裡嚴陣以待。
第二,提供在此次戰役中生還的勇敢戰鬥的85頭大象外加50頭,共計135頭大象,以及所需的全部象兵和飼養人員。
亞歷山大一旦做出決策絕不猶豫。伊蘇斯戰役中,他從右側迂迴進攻敵人的中路。在高加米拉戰役中,他猛攻的目標仍是位於敵軍中路的大流士,這點沒有改變。
克里特島出身的弓箭兵名氣之大使人們說起弓箭兵必稱克里特島。
抵達目的地后,他再次看到了地中海,這位馬其頓年輕人的腦中究竟閃現了什麼呢?

東征

第一軍出發后一個月左右,第二軍和第三軍開始沿著印度河南下。
士兵上戰場只要帶上全套武器和入口即能果腹的食物,其餘一律不帶。

最後,行軍時儘可能走能見到大海的地方,沒有比深入未知之地更讓士兵恐懼的了。人是一種看到大海便會放心,被包圍便會不安的動物。
大流士離開帝國核心所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可能是因為他沒有下定決心。
這座城市在歷史上以希臘語的「波斯波利斯」聞名。與自古就是重要城市的巴比倫不同,它是由始於居魯士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歷代波斯國王們極盡奢華裝扮起來的城市,像是要向古城巴比倫炫耀一般。

託命之馬

就這樣,亞歷山大征服中東之路都很順利,直到推羅擋在了他的面前。
如果還是那些與亞歷山大交過手的士兵,只要回想一下那次戰役中亞歷山大的表現,士兵們就該意識到抵抗是徒勞的。
亞歷山大優先考慮的是自己出征后馬其頓的安全和希臘的穩定。
沒有人向他們介紹國王的狀況,他們越來越強烈地認為國王已死,認為醫師和將軍們秘不發喪。
說時遲那時快,城牆上射下的一支箭射中了亞歷山大的胸膛。因為只有他一人頭戴白翎,他成了靶子。
領袖存在的意義是,他能做普通士兵不能做的事。最高司令官不是一旦戰死即可輕易更換的。
也就是說,亞歷山大於這年春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亞細亞,在格拉尼科斯戰役中取勝,他已經完成了當初定下的「把居住在小亞細亞西海岸一帶的希臘人從波斯人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的計劃。
面對汪洋大海,亞歷山大問涅阿爾霍斯道:

亞歷山大看著這位朋友的樣子啞然失笑,後來咯咯地笑著伸出手去,幫他站了起來。赫菲斯提安好不容易才站起來,也跟著笑了起來。兩個人快活地相視而笑,像是回到了孩提時代。
但是波斯也未徹底收手。
超過2萬人的希臘傭兵逃離戰場的只有8000人。波斯兵往東逃,而他們往西逃。他們大多出生於斯巴達,此時要逃回祖國去,沒人搞得清他們走的是什麼路徑。
抑或是有更充分的理由?
如果是那樣,雖然滅了波斯帝國,馬其頓自身將走向分裂。
也就是說,僅靠這點補充兵員填不滿1萬人的空缺。
那裡是他少年時代愛讀的敘事詩《伊利亞特》上演的地方,是他崇拜的阿喀琉斯與特洛伊人打仗的古戰場遺迹。
巴克特利亞騎兵再兇猛,馬被打倒了便無能為力。率領他們的貝索斯只能下令撤退。
公元前329年,待春天到來,還差4個月就滿27歲的亞歷山大重新踏上了征服東方的征程。
波斯帝國的中樞位於中東,夾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大河流之間,希臘人把那裡稱作美索不達米亞。
波斯王室有個習慣,預計能夠打勝仗時會讓家屬同行。

教師人選也由腓力親自確定下來。
在喀羅尼亞戰場上,亞歷山大被允許參戰,但國王並沒有把騎兵全部交給他。腓力把軍隊一分為二,自己指揮右翼和中路的一半,中路的另一半和左翼交給了帕米尼歐。
中亞地區的地形和社會形態給歐洲人的征服帶來重重困難,征服中亞、完成霸業的歐洲人只有亞歷山大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亞歷山大沒有像格拉尼科斯戰役結束時那樣,把俘虜送去馬其頓礦山強制勞動,而是申明他會給予戰鬥勇敢的士兵良好的待遇,建議他們加入自己的軍隊。俘虜們當然會接受這個建議,因為根據科林斯會議的規定,他們會被祖國驅逐。
在最後一戰中打敗漢尼拔的羅馬將軍大西庇阿。
僅亞歷山大帶去遠征的陸軍的開銷,每年就要200塔蘭特,維持海軍運轉每年也需要100塔蘭特。
人們已經聽不見哭喊聲了。三天三夜,亞歷山大飄蕩在黑不見底的悲傷深淵里。

減去3次大戰役和其他戰鬥中損失的人員數量,以及留給東征途中建設的眾多基地的防禦人員數量,再加上從馬其頓派來的補充兵員,總兵力維持在35000人到4萬人。僅憑這一項,人們就不得不認可亞歷山大作為領袖的力量。
亞歷山大統率的馬其頓軍迄今為止打的都是可以充分發揮其戰略戰術才能的戰役,所以才會百戰百勝。現在他們要跟藏身山地、會在預料不到的時間從出其不意的方向襲來的游擊隊作戰。自從高加米拉戰役以來,亞歷山大已經3年沒有打過一場戰役了。
在馬其頓,國王繼承人不能自動登上王位。馬其頓的慣例是召集擁有指部隊揮權的將領們開會,在會議上推舉出國王。
像馬其頓方陣分為6個大隊一樣,亞歷山大把「國王的夥伴」分成8個中隊。
他沖在2000人的騎兵軍團前面殺入敵陣,因為過於深入敵陣而脫離了自己的隊伍。

新兵的構成如下。
首先,他埋葬了戰死者。希臘軍隊有個規矩,戰死者要在戰場火化並下葬。


海達斯佩斯戰役—3
這場戰役的具體情況,我已在前面做了詳述,此處不再贅敘。這場戰役的最高司令官是馬其頓國王腓力。

這個問題必須由國王亞歷山大一個人做出決斷。
亞歷山大一旦得知會立即出手打擊。他首先撤換負責人,然後追捕不法之徒。
亞歷山大屢屢表現出超越自己年齡的成熟,但他也一直保持著20來歲年輕人的好奇心。我們並不說他已經到了喜歡角色扮演的程度,但他應該會有想試著穿穿異民族服飾的心情吧。
於是,菲洛塔斯的命運握在他的同僚手中。做出判決之前,亞歷山大一直一個人留在大帳里。
剛進入「希臘時代」,埃及就成了一大強國。埃及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特殊情況。
情況確實如此。所以,公元前480年希波戰爭時,希臘人必須迎戰蜂擁而來的波斯大軍,打敗他們並把他們趕走。

戈爾迪烏姆之結

在這種情況下,亞歷山大能否達到目的將取決於以下三個問題。
「我是阿喀琉斯,你是帕特洛克羅斯。」
羅馬人中也有人喜歡直接喝,他們被稱為超常酒鬼。羅馬第二代皇帝提比略和五賢帝時代的皇帝圖拉真喝酒都很厲害,憑他倆的體格,直接狂喝恐怕也不至於爛醉。
也許人們會認為,從現在的國別來看,東方全境包括伊朗東北部、土庫曼、烏茲別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的廣闊地域,征服這些地方當然需要這麼多時間。實際這裏還有其他特別的情況。
然而,因密友之死受的傷是不會痊癒的。
而在東方,不管是埃及還是腓尼基,戰船槳手都是奴隸。為了防止他們在海上暴動,他們都被用鎖鏈鎖在划槳台上,也沒有武器。所以,無論在海戰中還是在登陸戰中,東方戰船的槳手都不可能成為士兵。
或者說,帕米尼歐與前國王腓力齊心協力把馬其頓建成了強國。他與亞歷山大相處時一定會想象,如果腓力活著會怎樣對待這個爭強好勝的兒子。
只要扳倒波斯國王,勝負立見分曉。23歲的亞歷山大沖在最前頭,率領全部騎兵投入對中路的攻擊。
蘇薩不愧是首都,具備相當的防禦力量。不使對方動用這些防禦力量而以和平方式取得蘇薩是最好的,拙劣地顯擺軍事力量為大忌。把疏通工作交給波斯高官去做也是明智的做法,疏通的結果很好。

最後的大戰役海達斯佩斯戰役

騎不好就得支付13塔蘭特的巨資,亞歷山大壓根兒沒考慮這回事。
總之,他們超越了應有的行政權,雇傭私兵,擁有了軍隊。
不過他做了一件事,讓部族首領們明白他同意維持現狀,但如果他們違背誓約反對馬其頓,他絕不輕饒。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抑制措施」,這個措施獲得了成功。
補充的兵員總能足量到達指定地點。那時可沒有什麼聯邦快遞和黑貓宅急便之類的運輸公司,能做到這點真讓人佩服。
儘管雅典和斯巴達兩國都不予理睬,亞歷山大仍然堅持遠征,可見這位21歲的馬其頓國王的確相當「魯莽」。
帕米尼歐放下了心裏的一塊石頭,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心情,迎接了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當即命令他做好出戰準備。他們終於要向東方進發了,大流士在那裡等著他們。
若是以前,只要投去視線,就有人用目光回答他。即使沒有言語的交流,也有人會理解他。這樣的人現已不復存在。
騎兵人數接近4萬人。
讓每個士兵相信自己不會像狗一樣死去,這點最能體現領袖的價值。
亞歷山大最痛恨背叛,因為他人背叛的是他給予的信任。他認為背叛是人類最卑鄙的行為。

亞歷山大
年輕的國王是馬其頓人,他應該在聽到推羅冷淡的回復后才第一次對「大海」有所領悟。
腓力做完這一切死去了。對他的豐功偉績誰都不會有異議。說到他死後我們做了些什麼,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凱撒的活躍時期要比他們晚150年,他當然不曾見過他們。為數眾多的史實表明,這位羅馬首屈一指的名將從年輕時開始就仰慕亞歷山大。
馬其頓國王默默地凝視了一會兒但沒有迷惘。
兩翼稍向後錯的原因首先是防止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敵人從左右兩側包抄過來,其次在於引誘波斯軍的右翼和左翼進攻,這一點似乎與前一點相互矛盾。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一連16年把羅馬軍隊攪得團團轉的迦太基將軍漢尼拔。

被後世尊稱為「大帝」的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56年7月出生於馬其頓首都佩拉。
「要是我,會在裏面裝一本《伊利亞特》。」
年輕的國王接過水來。士兵們都在直勾勾地仰望著他。
亞歷山大是一個會充分利用斥候(偵察兵)的武將。一撥撥派出去的斥候接連帶回了情報。亞歷山大在去戰場的路上就已準確掌握了敵人的陣容。

海達斯佩斯戰役—2
她認為豪放磊落固然很好,但做出與野蠻士兵同樣的舉止,作為國王腓力缺乏品位。
這是一片隨處可見的普通平原,因附近的村莊而得名,即伊蘇斯平原。如果這裏沒有發生過這場戰役,它必定不會留名青史。
就這樣,他們開始沿著印度河向下遊行軍。這一帶相當於現在的巴基斯坦南部,是另一位印度人國王的領地。
每次與亞歷山大的想法發生衝突時,腓力總是怒斥狂妄的兒子,帕米尼歐則不然。僅此而已。
然而他們似乎忘記準備飲用水。行走在沙漠中,包括亞歷山大在內的全軍都為乾渴所苦,一夜之間走完了80公里。
亞歷山大又對他們說道:
亞歷山大畢竟生長在內陸國家馬其頓,所以才這麼詢問出生於愛琴海克里特島的涅阿爾霍斯。
馬扎亞斯一度遭到大流士的冷落。這次大流士讓他復出,給了他一項特別任務。
亞歷山大18歲第一次上戰場的喀羅尼亞戰役,21歲時的格拉尼科斯戰役,23歲時的伊蘇斯戰役,25歲時的高加米拉戰役,以及29歲時的這場海達斯佩斯戰役,在所有的戰役中,亞歷山大都把性命託付給了這匹馬——比塞弗勒斯。
正因如此,深得波斯國王信賴的門農才能把他們召來。亞歷山大看到這一切似乎很後悔。他命令剛剛離開的140艘戰船立即返回。也許他在想,管他什麼經費問題,我不知道。於是,希臘軍戰船的數量從20艘又回到了160艘,但問題完全沒有解決。
亞歷山大任命波斯人擔任蘇薩的「總督」。也許那人就是馬扎亞斯在不流血開城交涉中的談判對手。
士兵來自希臘鄉下,在這種時候跟他們講理也是白搭。說不定,不,幾乎可以肯定,就算亞歷山大不認為這是凶兆,他對石油這種物質也確實一無所知。
我們簡單地歸納一下亞歷山大的戰術。

亞歷山大
只有這樣王子才會懂得,士兵必須將自己能做的事做到完美,做不到也要拚命去做。這樣他才會發自內心地尊敬士兵。
幸運的是亞歷山大並未遭遇襲擊,他的部隊也安然渡過了海峽。儘管特洛伊是他憧憬的地方,但他沒有在當地久留,不久就回到了已渡過海峽的自家部隊。他雖然有點魯莽,但責任心還是有的。
話說到這裏,國王也沒了退路。可是他根本不知道這一圈圈繞在那裡的粗繩繩頭藏在哪裡。
不過,父親經常外出打仗。不論動物還是人類,都是母親掌握著子女幼年和童年時期的養育主導權。後來的「大帝」也由母親帶大。
所有這些城市都是港口城市,都擁有海軍,儘管規模較小。亞歷山大同意維持城市的內部現狀,只是其海軍由他直接指揮。
不過這種公民權只限一代人享有。兒子也從事教師和醫師的職業,才可以繼承公民權,這和授予防衛人員的世襲公民權有所不同。
就這樣,亞歷山大和並肩戰鬥的士兵們做了最後的告別。
在這場海達斯佩斯戰役中,比塞弗勒斯完成了一匹被人託付性命之馬所應盡的義務和職責。
其結果是全體官兵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仗該如何打、沒有命令的時候該如何行動。
面對門農手下的8000名希臘傭兵,他只有按功能用好兵才有勝算。
城牆尚未崩潰,哈利卡納蘇斯城內的人卻崩潰了。
的確,對波斯帝國核心地區美索不達米亞的征服業已完成,波斯帝國因大流士的死亡而崩潰。

前往伊蘇斯的路程
亞歷山大領頭的馬其頓騎兵軍團從左側逼近。
忽然,那匹馬駝著緊緊抓住鬃毛的少年,衝過驚恐的群眾讓開的空隙向城外狂奔而去。


亞歷山大的作戰會議針對敵人的游擊戰法確定了以下打法。
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斯巴達士兵在溫泉關與波斯大軍奮戰,全體壯烈犧牲,那時的勇士人數是300人。這個數字全希臘人盡皆知。
不同的是他把公認實力僅次於馬其頓的色薩利騎兵全部放在了左翼。
而且,門農的影響力有限。在波斯人地方長官的眼裡,門農再怎麼深得國王信任,也只是一個來自希臘的傭兵隊長。
如果進攻美索不達米亞,等於深入敵境。這對亞歷山大來說在各個方面都不利。
在這期間,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又在做什麼呢?

亞歷山大的「朋友」知道這一情況。擔任馬其頓高官的他們對此產生了不安。由於這種不安,他們在亞歷山大麾下團結一致。
然而,面對心懷不滿的同僚,沒有人為國王的立場辯護。
不過,這是少有的例外之一。
亞歷山大滿以為那是一片淺灘,想築一道堤連接上這500米的距離。
士兵們渡過500米寬的河,沒有遇到任何障礙。亞歷山大嚴命不許出聲,部下當然服從,甚至連馬都服從,真令人忍俊不禁。然而,他們立刻發現了問題。
亞歷山大在這4年裡受到士兵們的愛戴。愛戴他的不僅有馬其頓出身的士兵,還有來自希臘各地的士兵。

亞歷山大的憤怒

亞歷山大率領的第二軍由年輕士兵組成,他們不需要拉貨車,全體輕裝趕路,但極有可能與敵人遭遇。

探險未知之地

先看步兵。21歲的亞歷山大沒有把全部步兵都交給帕米尼歐指揮。
可以想象,這樣的體諒與兩位國王的地位相匹配,這讓年輕的勝利者心情不錯。
「滾吧,有多遠滾多遠吧!」
第二條尤為重要,推羅關係到與希臘的海上聯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能否建立起「海上交通線」。
年輕的國王在征服東方的過程中也沒有忘記教育那些被任命為總督、成為自己下屬的波斯人。被分配到「國王衛隊」的這些波斯青年身上穿的不是傳統的波斯軍裝,而是希臘式軍裝。
這座新的推羅城南北兩面都有適合停泊大量船隻的港口。
二、把波斯人在國王面前伏地起誓表達恭順的做法強加給勝者馬其頓人。
這個措施加強了左翼,這個方向必定會遭到敵人騎兵軍團的猛攻。
雅典給人的感覺是腳踩兩隻船。亞歷山大在科林斯會議上明確表示會尊重各個城邦的自由與獨立。雅典因此得以延續民主政體,繼續謳歌自由。
亞歷山大在埃及逗留了半年之久。
希臘人在雅典人地米斯托克利的率領下取得了薩拉米斯海戰的勝利。在斯巴達人帕薩尼亞斯的英明指揮下,普拉塔亞戰役又以希臘人的完勝告終。
這是為了表示自己還活著。
然而,量變導致質變。
審菲洛塔斯的赫菲斯提安和克拉特魯斯等高官,都是同亞歷山大一起接受列奧尼達「斯巴達式教育」的學友。
推羅的戰術取得了完美的成功。兩座塔和安置在塔上的拋石機一起燒了起來。大堤上的士兵全力滅火,哪還顧得上攻擊敵人。這種戰法他們還不只用了一次。推羅人因為這次的成功心情大好,後來也曾用這種戰法作戰。
如果他們為了儘快抵達幼發拉底河而選擇橫跨敘利亞沙漠的近路,一旦遭遇有名的敘利亞沙漠風暴,亞歷山大的東征將就此終結。
羅馬成功地消除了這種歧視。
第二個特點是將大部隊劃分為幾個小部隊,其目的當然是提高靈活性、機動力,但這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
每支船隊都由經驗豐富的海軍將領統率。在臨海的亞歷山大的大本營,大概召開過很多次有這些海軍將領參加的作戰會議。
然而,這對已經29歲的亞歷山大來說並不是問題。對他而言,僅憑下面這些就有足夠的理由繼續東征了。
建寨的目的是收容波斯的騎https://read.99csw.com兵俘虜、擺放攻城器械等重型物資,此外還要存放眼下不急用的所有東西。
他似乎是一個性格穩沉的人,遇事會在決策前聽取所有顧問或諫官的意見,聽完之後才做決定。但他往往在拿定主意之前聽取意見,所以決斷之後他自己會立刻產生懷疑。
會議讓塞普勒斯的120艘船在推羅島北港防守,其他地方的船隊在南港實施封鎖。

挺進中亞
第二軍要進入小亞細亞中心地區,這時不能指望散落在安那托利亞內陸地區的小部族會輕易放他們過去。
到了這種時候,士兵們也都知道了國王的病情。
亞歷山大的部隊向位於小亞細亞內陸地區的戈爾迪烏姆北上。這次北上過程中希臘軍並未消滅遇到的小部族,而是與幾乎所有的部族都和平地解決了問題。
亞歷山大總是勝利者的原因在於每場戰役他都會有進步。

首先,他們的裝備讓我覺得這是一支特種部隊。
官名一樣都是「總督」,但東方的總督本質上不是國王手下的高級官僚,只是臣服國王權威的地方豪族之長。波斯帝國有很高的文明程度,但那隻限於帝國核心地區的上層人士,東方部族的首領們可不是那樣。大流士本人是一個文明人,他不能完全相信貝索斯及其夥伴們。
然而,很少有人真正認識到這一嚴峻而冷酷的時代變化。尤其是斯巴達,這個一直重視重裝步兵,以致騎兵戰鬥力為零的國家,不肯承認馬其頓新戰術的先進性。
如果波斯國王大流士有意切斷亞歷山大前進的道路,想必他會在這座「門」前以逸待勞,打擊剛翻山越嶺疲憊不堪的亞歷山大和他的軍隊。
最悲慘的是那些被國王和騎兵拋棄的波斯軍中路的步兵。

「如果暗殺父王的主謀還活著,請告訴我他的名字。作為兒子我有義務使他受到懲罰!」
這種心態通過在人身安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無條件投降的行為表現出來。
傳說詩人荷馬創作的《伊利亞特》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早、最偉大的傑作。如果你認為那是一部僅以篇幅長聞名而內容枯燥的作品,那你可就完全錯了。
亞歷山大活到今天,靠的是平常一心想成為將士榜樣的念頭。居上位者必須履行的最主要的義務就是自我控制。亞歷山大忘記了這一點。
與伊蘇斯戰役時一樣,亞歷山大尚未逼近他的身邊。
現在輪到亞歷山大。
平原上的戰役都是一樣的,開始總是進展緩慢。
在馬其頓王國,即使生為國王之子,如果沒有家臣們的贊成票也是不能繼承王位的。在這樣的馬其頓,帕米尼歐的贊成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亞歷山大在喀羅尼亞用事實證明了騎兵也是卓越的主戰力。
第一層是右臨地中海的右翼,部署著波斯帝國引以為傲的超過2萬人的騎兵。
四馬戰車的兩輪分別裝有長達1米的鋒利鐮刀,一旦賓士起來會把左右敵兵攔腰砍倒。大象背上裝有圍欄,士兵從上向下投擲標槍、射出弓箭,可以形成雨點般的火力。波斯大軍配備了這些在伊蘇斯戰役中不曾出現過的新式武器。
為什麼這位哲學家要這樣做呢?
帕米尼歐在與亞歷山大相處的過程中應該會覺得,已故的腓力看到這樣的兒子一定會感到驕傲。
可亞歷山大的照顧不是普通人的那種照顧。換句話說,這種照顧仍是一種「強迫」,因為騎兵隊里出現來了一年前還是敵人的「蠻族」出身的人。

這招戰術並不差。可是對手棋高一招。
「incosciente」在義大利語里的意思是「盲目、冒失且相當輕率」。
讓他參加高加米拉戰役也完全是因為大流士在伊蘇斯戰役中損失了眾多將軍。
公元前334年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開始東征時,亞歷山大統率的是一支由5000名騎兵和3萬名步兵組成的軍隊。
「帕米尼歐大概會這樣做,但我不是帕米尼歐。」
古代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教給少年弟子們的東西,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雖說他人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首都蘇薩,但通過雅典和斯巴達傳來的情報,他已經得知馬其頓國王率領希臘軍隊進入了亞洲。不過,當他聽說對方人數不過35000人以後,危機感便淡薄下去。對大國波斯的國王來說,他親自統率的軍隊規模是以10萬人為單位計算的。
最後,他們三人可能會笑著說:
要問亞歷山大之後的古代名將還有哪些,我只能舉出下面三人。
這個精英軍團的左側是「中路」,部署著超過2萬名希臘傭兵。

亞歷山大和赫菲斯提安二人在少年組,其他的夥伴都大他們幾歲。
波斯服裝豪華但沉重寬大,太不適合做事講究速度的亞歷山大了。衣服長到遮住了腳踝,讓他沒法騎馬。穿成這樣顯然就當不成「金剛鑽」了吧,只能像大流士一樣,上戰場也得坐在戰車裡。
年輕的國王向波拉斯問道:「您希望我如何處置您?」
對於喜歡在戰鬥中快攻,恨不能一天定勝負的年輕人來說,這是持續緊張的7個月。他控制著、忍耐著,但沒有忘記尋找勝機。
騎兵是波斯社會的精英,據說年輕的國王甚至用尊重的態度對他們說話。
加上雅典的20艘船,亞歷山大一下可以動用的船隻達到243艘,他以前從未擁有過一艘可稱為軍船的船隻。
這是一個機動靈活的集團,對既要保持一貫性又喜歡隨機應變的亞歷山大來說,這3000人用起來得心應手。

在伊蘇斯戰役中,亞歷山大一開戰就發起了進攻。而在高加米拉戰役中,他改變了戰術,引誘敵人發起進攻后再轉入進攻。
他從戰場逃跑了。他拋棄了士兵,拋棄了豪華的國王專用戰車,拋棄了為付傭兵費帶去的3000塔蘭特巨款,還拋棄了他帶去戰場的家人。而他本人毫髮無損。
即使連續報告說情況沒有變化,亞歷山大也不會減少外派斥候的人數,因為「沒有變化」本身也是情報。
步兵人數超過20萬人。
比別人成長得越快越孤獨。
巴克特利亞騎兵軍團猛攻希臘右翼,雙方展開了一場不同於左翼的戰鬥。
他沒有以軍事力量脅迫大家,儘管實際就是如此。他給誓約附加了一個條款,推動了代表們的決斷。
各隊的隊長突然接到改變部署的命令后,行動毫不拖泥帶水。改變戰術已無必要再解釋理由。從指揮軍團的司令官到小隊的隊長都堅信亞歷山大改變戰術有充分理由。
在雅典稱霸的時代,民主政體大行其道;斯巴達取得霸權以後,寡頭政體受到鼓勵。現在,這樣的時代結束了。馬其頓稱霸后王權政治並未受到廣泛歡迎。

受列奧尼達的斯巴達式教育,上亞里士多德的教養課,克拉特魯斯一直是亞歷山大的學友。他不僅有足夠的能力完成第二把手的任務,而且對賦予第二把手的任務有著充分的認識。
亞歷山大不想把這1000人放回去。他派出了騎兵和弓箭兵組成的一隊人馬。他命令他們不要消滅這些人,要專射馬匹抓俘虜。結果敵人逃走了一部分,大多數當了俘虜。
在馬其頓的陣型里,亞歷山大和他的學友夥伴組成的騎兵隊在左翼,但被部署在最邊緣的位置上。
只有這樣,他才能像用自己的手足一樣用好所有部下。
從巴比倫到蘇薩的路程不足400公里,要向東橫跨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在幼發拉底河畔,渡過底格里斯河便可到達蘇薩。

貝索斯的這個同夥叫斯皮塔米尼斯,是古代索格狄亞那地區的波斯總督,這裡在現代是烏茲別克一帶。他受貝索斯蠱惑刺殺大流士,亞歷山大卻沒有因此停止追擊。他覺得下一個會輪到自己,十分不安。
不過,也許這些足以構成大流士逃跑的理由,他心中的某些東西可能已經崩潰。
他再把全軍一分為二,讓一半部隊像以前一樣監視對岸敵軍的動向,剩下的一半人調轉90度,前去與亞歷山大率領的軍隊作戰。(見海達斯佩斯戰役-2)
亞歷山大已經得到波斯帝國的所有核心地區,並於公元前330年春開始再次追擊大流士。根據斥候團隊帶回來的情報,大流士居然還在距埃克巴坦那不多遠的裏海附近!
我堅信,即使49歲的大流士不特意考慮亞歷山大是否會在幼發拉底河畔改變行進方向,25歲的亞歷山大也會直接殺向大流士嚴陣以待的高加米拉。
就這樣,亞歷山大率領的希臘軍隊沒有遇到任何阻礙就渡過了幼發拉底河,完成了橫跨美索不達米亞的行軍。他們於9月份來到了底格里斯河邊,河景盡收眼底。
然而這個詞就帶有歧視性,不論出自何人之口。
然而,亞歷山大竟笑嘻嘻地騎在比塞弗勒斯背上回來了。人們用讚歎聲迎接少年,父親腓力笑得臉都變了形。
這期間是一波接著一波的快攻。「勝利屬於戰場上掌握主動權的一方。」這正是亞歷山大說的話。
割據各地的部族數量眾多,沒有一個有實力統合它們的大國。波斯國王對它們的統合也不過是那麼回事。
翌年夏天,馬其頓首都佩拉隆重舉行了伊庇魯斯國王與馬其頓國王之女的婚禮。每次與父親見面必定爆發衝突的亞歷山大也參加了婚禮,因為新娘是他的親妹妹。
這偏離了城邦國家時代希臘人的常識。以往希臘步兵與騎兵的比例最少不低於10∶1。
亞歷山大命令帕米尼歐率領的中路頂住敵人的進攻。馬其頓引為驕傲的馬其頓方陣形成一個巨型「刺蝟」嚴陣以待,等著為波斯而戰的斯巴達傭兵渡河縮短兩軍之間的距離。橫向的長陣型一旦崩潰,失敗便很快到來。

亞歷山大的夢想是建立馬其頓主導的融合希臘和波斯的大帝國。對他來說,繼續向東進攻不是因為單純的征服欲,是基於冷靜的戰略思考。

亞歷山大了解情況后未有絲毫猶豫。他掉頭北上,自己走在軍隊的前頭。
從古代史學家到現代的研究者,沒有人為我們解明這一事件的真相。升級到暗殺國王的不滿情緒萌生於馬其頓騎兵軍團,他們總是跟在「金剛鑽」亞歷山大的身後殺入敵陣。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大隊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他自己作為「金剛鑽」沖入敵陣。其他4個大隊的任務是緊跟其後發起攻擊。組成這4個大隊的騎兵幾乎全是馬其頓人,以及少數波斯人等東方人。
可是,當他抵達安提俄克后卻連波斯軍隊的影子都沒發現。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波斯軍隊早已向北進發。
也就是說,亞歷山大要求父輩的帕米尼歐同行,但實際行動的各部隊都交給了亞歷山大這一輩人指揮。
最後,還有一事我要補充一下。
如果他們遇到沙漠風暴,《希臘人的故事》應該就該結束了。說他們魯莽也好,不計後果也罷,橫跨盛夏時節的沙漠,這可是歐洲人的第一次冒險之旅。

伊蘇斯戰役

這匹名為牛頭之意的比塞弗勒斯與亞歷山大的關係,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時代。
羅馬在很多方面繼承了希臘文明,繼承了人死後神格化的做法。
這是年輕人才敢做出的大冒險。
當時的戰船,如果船員操作不是十分熟練就得沿海邊航行,需要頻繁靠港,結果會變成征服沿海地區的行動。
亞歷山大來到環繞這座古城的城牆前。這時,城門從裏面打開,波斯人走了出來,請求年輕的國王不要攻城,他們開城投降。
波斯人只要拓疆擴土使愛奧尼亞處於自己統治之下便可滿足,他們並不干預愛奧尼亞人的生意。只要繳納事先定好的稅金,當地人可以自由地做生意。這樣的狀況對居住在小亞細亞西海岸一帶的希臘人來說並沒有什麼不便。

通往高加米拉之路

亞歷山大隻在最重要的場合使用那匹自他少年時代就跟著他的愛馬比塞弗勒斯,並非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騎這匹馬。只有上戰場,他才會帶這匹愛馬去。他只把比塞弗勒斯當作可以託付生命的馬。他覺得形象漂亮的白馬更適合用於進入被征服城市的入城儀式和閱兵遊行。
慶賀活動適可而止,年輕國王統率的希臘軍隊向南運動,直指薩迪斯。
他一邊拉著老婦人的手讓她站起來,一邊跟她說話,稱她為「母親大人」,這是對別人母親的尊稱。他說:
如果這條戰線被攻破,希臘軍的中路將被包圍。
如今,馬其頓的年輕國王率領希臘軍隊奪回了愛琴海,而且連波斯波利斯也奪到了手中。

亞歷山大東征前的波斯帝國版圖
這是當事人沒有公共事業心的表現,但公共事業心是希臘人的發明,不是東方的東西。這並不是說亞洲人沒有公共事業心,不過一般而言是比較欠缺的。民主政體也是公共事業心的產物,也源於希臘的政治理念。
騎兵,包括亞歷山大在內全體下馬,把步兵背著走的行李全部放上馬背,全體人員就都成了步兵。
埃克巴坦那建在一座小山上,夏季涼爽。城市的防禦設施完備,通過拉吉(現伊朗首都德黑蘭)到裏海也很近。
受命于亞歷山大的赫菲斯提安以年輕的國王根本沒有想到的辦法完成了使命。
可憐了蘇格拉底率領的那500名騎兵。為虛張聲勢,讓敵人以為是希臘騎兵全體發起了進攻,他們放開嗓子高喊著渡河。對方真的以為馬其頓騎兵發起了總攻,於是趕來全力迎戰。這500名騎兵一下子陷入即將全軍覆沒的境地。
菲洛塔斯死後,他必須率領至少1000名騎兵,不是以前的200名了。
右翼的波斯騎兵軍團正在同敵人的左翼激戰。大流士所在的中路還未遭到過像樣的打擊。
個人收藏
有研究者認為,喀羅尼亞戰役后的兩年間,亞歷山大已經確立了其在將士們中的威信。
亞歷山大的酒醒了,他茫然佇立。朋友們拖著他去了卧室。
戰車由兩匹馬牽引,左右車輪裝有人掄不動的又重又長、磨得鋒利的巨大鐮刀。
國王在自家部隊中辟出一條路逃之夭夭了。
波斯國王在第一封信中提出把小亞細亞全境割讓給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第二封信改成割讓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全部地區。
第二軍不是去確認霸權,也不是去征服新的地方,稱其為探險更為合適。
「可把希臘人當作朋友平等相待,但對非希臘人(即蠻族)應以對動物或植物的態度相待。」
現在波斯軍自己來了,離開中東根據地千里迢迢遠行來到中近東。
另外,同行的還有未參加科林斯會議的國家的士兵。他們出身於色雷斯等希臘北部地區,這些地區在腓力時代已被征服,可以說是馬其頓的屬國。這些屬國以及來自克里特島的士兵一共6000人,全部為輕裝步兵,只能用於輔助作戰。不過,正因為有輔助部隊的支持,主戰力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兩者同樣重要。
大概是對這個解決方法大感欣慰,亞歷山大不但承認這位貴婦對哈利卡納蘇斯的統治,還任命她當以這座城市為首府的卡里亞地區的總督。
他一貫實行以快取勝的基本戰略,但在戰術上能隨機應變。
告別之後,沒有一個士兵願意離開。他們全都留在了花園裡。

推羅封鎖戰
他決定模仿從孩提時代開始就一直景仰的英雄阿喀琉斯。
但馬其頓的年輕國王不但能充分利用對自己有利的條件,而且有卓越的化不利為有利的才能。
《奧德賽》也被認為是荷馬創作的長篇敘事詩,它講述了特洛伊陷落後奧德修斯輾轉返回祖國伊塔卡的過程中發生的故事。這篇作品的主人公奧德修斯想出了木馬計,可見他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
大規模部隊行軍緩慢,在行軍的同時還要集合從各地彙集而來的士兵。埃及也來參戰,波斯國王率領的波斯大軍進入中近東時已近冬季。
在伊蘇斯戰役中,23歲的亞歷山大取得了絕對勝利。
實際上,年長者表情凝重,同輩人充滿熱情,年輕人流著熱淚,他們都曾懇切地請求他別再做「金剛鑽」,說他的安全就是全軍的安全。
這是繼伊蘇斯戰役以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第二次拋棄士兵、放棄戰場了。國王逃跑何其迅速,讓人覺得他有逃跑癖。
然而,大流士雖有能力想到這一點,卻沒有執行的領導力。就算自己決定的事,他也會旋即轉入懷疑。因而他手下的將領無法行動,即使有所行動,也經常遲滯。
這些士兵投降后請求在亞歷山大手下戰鬥。年輕的國王接受了他們的請求。他還任命波斯人擔任了巴克特利亞總督。
但帕米尼歐確實沒有白白犧牲。
年輕的國王這次雖然也渡河發起了衝鋒,但他注意著不要衝過頭。國王始終在騎兵軍團的前方戰鬥,而騎兵軍團寸步不離國王左右。
亞歷山大命人在這塊地上圍起柵欄,建起一個小規模的寨子。
雖然只有160艘戰船,但我們必須對400艘戰船發起挑戰。否則,400艘船守衛著大海一側,要在陸地一側攻陷由門農防守的米利都,恐怕不容易。
在寫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時我總有一種想法,日本所謂的「武士無二話」也適用於西歐。
據說波斯方面的戰死者超過了4000人,其中還有兩位地方長官。門農指揮的希臘傭兵部隊也戰死過半。除了跟門農一起逃跑的人以外,剩下的2000餘人被俘。
波拉斯沒有從戰場上逃跑。僅此一事,按亞歷山大的想法,波拉斯就比大流士適合做國王。
在撰寫《羅馬人的故事》一書時我曾想過,這已經成為混血兒的量產體系。
他先來到尼羅河口三角洲好好地過了個冬天。這是一次漫長的休假,就連不應對歷史人物投入感情的學者都說這是一次「理所應當的休息」。
還沒聽完父親的話,少年就衝進了馬場,但他不像之前那些人一樣立即嘗試上馬。

羅馬人從先行者希臘人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有拒絕接受的東西。
帝國西南部是埃及。埃及是一個富庶之地,在美索不達米亞建立霸權的民族都會染指這裏。正因如此,這裏也很難統治。一旦發現波斯的統治有所鬆懈,當地人會立即發動叛亂。但這裏一直處在波斯的統治之下,當地波斯總督還率領軍隊參加了伊蘇斯戰役,自己在伊蘇斯戰死。
他們在兩艘三層加萊船這種大型船上裝滿了可燃物,用駁船拖著從港口出發,靠近矗立在堤上的高塔後點燃可燃物,用燃燒著的船去撞塔,從而燒毀高塔。當然,在燃燒著的戰船猛烈衝撞堤上的高塔之前,兩艘牽引船已一左一右分別逃走,犧牲的只是船隻而無人員。
現在我聽說你們要回國,要跟我一刀兩斷。

肉體和精神兩方面的特訓隨著亞歷山大的成長漸近尾聲,他的精神和肉體已逐漸脫離少年期。這時,父王腓力又給了他一個學習處理重要公務的機會。
亞歷山大聽到了士兵們的請求后,決定答應他們的要求。床被搬到了王宮前的花園裡。
7米長矛組成的森林怎麼也攻不破,倒下去的都是像小型坦克一樣的斯巴達重裝傭兵。帕米尼歐就這樣按照國王的命令成功堅守到了最後。
從此以後,荷馬的長篇敘事詩《伊利亞特》成了亞歷山大「一生之書」。這部敘事詩中的第一大英雄阿喀琉斯成了少年亞歷山大最崇拜的人。
他是邏輯學的創始人,卻用下面這句話為濫用邏輯敲了警鐘。

他必須成為全體士兵最好的榜樣。這是他給自己定義的責任。任何事情都要衝在前頭的秉性支撐著他的這個信念。叱責他也好,講道理也罷,誰都無法改變他。
既然科林斯會議上確定的目標已經達到,亞歷山大不再有資格繼續統率馬其頓以外的希臘人了。

挺進中亞

大流士還知道,希臘軍的最高司令官位於右翼,也就是說亞歷山大在右翼。
可是諷刺的是,僅僅過了5年,他們一直謳歌的徹底的言論自由和民主政治便崩潰了,因為一直認可這種自由的「暴君」的去世。
順便一說,名為「××地區的亞歷山大」的城市中有幾座現在還在,其中一個是同喀布爾並列當代阿富汗重要城市的坎大哈。
年輕的國王告訴部族首領說,我可以和你們約定維持現狀,但請記住,如果你們違反約定我絕不輕饒。
全軍超過4萬人被一分為三。
有消息傳來,波斯國王大流士已率領大軍從東方向西而來。大流士率領的波斯軍人數比亞歷山大所率軍隊的5倍還多。
沒有史料準確記載亞歷山大是如果度過戰鬥前夜的。
在一國霸權之下保證各地方的自由和獨立,這成為亞歷山大統治的基本方針。
他們沒有料到這一點。兩人當初商定的戰術是亞歷山大消滅敵人的左翼後進攻敵人中路。以此為號,帕米尼歐也令馬其頓方陣全面轉入進攻。
在亞歷山大看來,要想讓希臘人、波斯人知道阿契美尼德王朝覆滅了,就必須焚毀王宮。
亞歷山大做事非常講求速度。城市規劃和公共建築建設等方面負責人的遴選很快就完成了。新城市亞歷山大城的建設工程旋即開始。
狄摩西尼當然反對亞歷山大進攻波斯,他斷言一旦開打馬其頓軍必定會被波斯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如今是馬其頓的年輕國王命令它們派遣軍船,東地中海世界恭順從命。
兩軍的中路尚未發生激烈的衝突。
士兵給還沒斷氣的大流士含了一口水,但亞歷山大得到急報緊急返回的時候,大流士已經斷了氣。
3000名步兵和300名騎兵,均為馬其頓人。
百分之百地相信對方,有時會很危險。
自此之後,任用戰敗的波斯人的情況日趨顯著,但他們均非亞歷山大招募,也非希臘人推薦的。
第二,他們要把帶來的士兵按特長技能分別編隊,對他們加以訓練,以便他們掌握在亞歷山大手下作戰所需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波斯方面最醒目的是號稱超過15000騎的騎兵軍團。波斯領土遼闊,自古以來十分重視培養邊騎馬邊射箭的騎兵。

不完整的情報不能稱為真正的情報。下面的人把篩選過的信息報上去,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情報。
他統率的希臘軍隊有步兵41000人和騎兵7250人,共計48000餘人,以馬其頓士兵為主。

地勢複雜正好適合小部族割據。
有時大量情報一齊送到,著實讓年輕的國王和他的夥伴們喜不自禁。
騎兵騎在馬上,只有馬頭露在水面上,步兵們用雙手把武器高高舉起,全軍跟在國王的後面。所有人都想著要努力渡河。

第一組由記錄人員組成,他們就像電影場記,任務是跟在亞歷山大後面記錄發生的一切。
他6年前召集希臘所有城邦代表召開了科林斯會議,在會上被選為統率希臘兵奔赴波斯的遠征軍最高司令官。
恐怕亞歷山大逗留巴比倫期間就已經展開讓首都不流血開城的秘密談判。我想,有關的疏通工作已經在剛當上巴比倫總督的馬扎亞斯與蘇薩防務負責人之間進行了。
馬其頓國王俯視著大流士,沉默良久。

高加米拉戰役-2
這種情況的形成有種種原因。歐洲戰船與東方戰船的最大不同是槳手能否用於戰鬥。
就這樣,波斯軍中路前有馬其頓方陣,後有馬其頓騎兵軍團,他們在兩面夾擊下徹底崩潰了(見伊蘇斯戰役-4)。
在亞歷山大的軍中,指揮系統總是明確的。他的指令從司令官和指揮官一直傳至一兵一卒,就像有一根看不見的紅線把他們連接在一起。
很快,門農得到消息說腓尼基來的400艘船已經到達。這對亞歷山大來說,可能是比格拉尼科斯戰役更為嚴重的問題。
我藏有一枚這時期的金幣,正面是頭戴頭盔的亞歷山大側面像,背面是勝利女神尼凱。據我所知,亞歷山大是第一個把自己的側面像鑄在貨幣上的人。後來,希臘化時代的國王們紛紛效仿,羅馬時代的凱撒及各位皇帝也無不效仿。
亞歷山大與大流士相反,他會採取適度的上對下的獨斷。
可是這位王太后犯了一個「外交上的重大失誤」,她搞錯了跪地求饒的對象。
實際統治埃及的是以侍奉神祇為唯一工作的神官。
他這個人在戰場上行動神速,學東西也神速。
亞歷山大居然在這座阿蒙神殿里聆聽了「神諭」。
亞歷山大把埃克巴坦那郊外變成了武藝訓練場。他讓事先選拔出的波斯年輕人在此集訓。
然而,亞歷山大這時又搶先一步。消滅王子率領的2000名騎兵之後,他迅速從自己軍隊中抽出騎兵和相當於「海軍陸戰隊」的進攻步兵組成一支混編部隊,讓年輕的科那斯指揮,命他們迂迴到北上而來的波拉斯軍的左側。

最後的告別

亞歷山大要統治整個王國,而且這時主力空虛。這完全不是坐在辦公桌前就能完成的任務,他不能在應對乘虛而入的北方蠻族方面有任何懈怠。
28歲的國王出於對他們的責任重新站了起來。從那天起,亞歷山大又恢復了以前的樣子。
自北向南有勞迪科亞、的黎波里、貝魯特、西頓,連附近的海島塞普勒斯都在馬其頓國王的面前打開了城門。
同化戰敗者和由此實現民族融合才是他最重要的政略。
年輕的國王認為那可能是敵人的前哨部隊,當即命令自己的部隊做好迎戰戰備。他以為,前哨部隊的後面肯定會有敵人主力攻來。可是,根據此後收到的其他斥候的報告,他搞清楚了這隊騎兵有1000人,像是前來觀察情況的,因而不用擔心。
亞歷山大回到位於今阿富汗境內的巴克特拉,為與印度國王波拉斯決戰做準備,著手重新整編軍隊。這也是為了填補克雷托斯死後的空缺。可是,亞歷山大一旦動手,就不僅僅是填空了。他藉此機會,為進一步提高效率而改編了軍隊。他本來就不是一個聽取每個人的希望后再交代任務的領袖。
同時,帕米尼歐率領的「巨型刺蝟」也加入了進攻。亞歷山大統率的希臘軍全都投入了戰場。
既然在科林斯會議上得到了各城邦的認可,那麼共計35000人的軍隊的最高司令官就是亞歷山大,雖然他只有21歲。軍隊二把手是帕米尼歐,他的年齡在65歲以上。
不管下雨積雪,還是烈日暴晒,一切不予寬容。哪怕已倒地而眠,命令一下也得跳起來。亞歷山大不得不習慣這一切。
以前,帕米尼歐曾經送上情報說,醫生腓力被波斯國王收買,他也許在調和的葯汁里攙了毒藥。亞歷山大沒當回事,因為他十分信任孩提時代以來一直追隨他的家庭醫生。他一邊讓醫生看帕米尼歐送來的信,一邊喝著這位醫生調的湯藥。
斯巴達老師讓馬其頓王子和普通士兵一樣背上重裝備,進行長距離行軍。
怎麼拉攏?
年輕的國王當即回答道:
在完全入冬以前,亞歷山大決定了三件事並迅速付諸實行。

因為士兵是最高司令官的戰友。後來羅馬的凱撒對士兵講話時,總是稱呼士兵們為「諸位戰友」。
義大利語中有個說法叫「punta di Diamante」。

你們借的錢,我都為你們還了。我不知道你們得到了那麼多報酬,為什麼還要借錢。我不會追究這一切,我已經為你們全額償還了。
他還把安放在王宮裡的兩尊雅典造的雕像運去了雅典。

通往伊蘇斯之路

渡過底格里斯河與渡過幼發拉底河不同,多少有點艱難。亞歷山大選擇的渡河地點河面狹窄、水流湍急,士兵和馬匹開始都有懼色。
據說波拉斯送來了印度葯。亞歷山大傷雖重卻只是外傷。幸運的是,箭似乎並沒有傷及內臟器官。
最先發現大流士逃跑的應該是已逼近他身邊的亞歷山大。
因輪子陷入泥沼,鐮刀戰車接二連三地失去戰鬥力。波拉斯見狀只好讓留在河邊的另一半軍隊也加入進來,全軍迎戰亞歷山大。
波拉斯想,只要希臘人渡河,就在河岸上把他們一口氣踩死。
雖說是做勤務,這些少年都是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家的子弟。通過侍奉高官,在他們身邊學習高官應該做些什麼,這才是少年們的真正目的。用現在的話說他們是「士官生」,即後備幹部。卡利斯西尼煽動了這些少年。
第二個例子是300年後開始的羅馬對埃及的統治。為什麼埃及人會接受打敗克婁帕特拉成為埃及統治者的奧古斯都,並把他當作自己國家正當的統治者呢?
推羅島上的居民被清空,這島變成了馬其頓的海上堡壘——海軍基地。
門農逃離格拉尼科斯保住一命,但這次戰役的失敗讓他從一個有8000名部下的司令官變成了一介傭兵隊長。
公元前326年5月,兩軍隔海達斯佩斯河對陣。這裡是印度河的支流,雖然是支流,河面也有1公里寬,在這個季節仍然水量巨大、水流湍急。
他們的主要武器不是長矛,是短槍。左手所持的盾牌也屬小型。
這個決定就是准許馬其頓以外城邦的希臘士兵回國。
這位國王可以視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中興之祖,他是第一個想要征服希臘的波斯國王。
雙方開始了推羅攻防戰。這戰事竟從公元前332年1月打到同年7月。
赫菲斯提安生在一個與王族幾乎同樣古老的馬其頓貴族家庭,母親有雅典人的血統。他與從母親那裡繼承了伊庇魯斯血統的亞歷山大一樣,都是混血兒。這也許是他們性情相投的原因所在。
他們個個都是馬其頓王國地位很高的高官的子弟。據說堪稱國王左膀右臂的帕米尼歐的兒子菲洛塔斯、馬其頓世家出身的克拉特羅斯也在其中。他們要比亞歷山大大4歲。
多數戰死者不是被馬其頓兵用長矛刺死的,而是被己方逃跑士兵擠倒踩死的。若全軍陷入混亂,士兵人數越多,被壓死的人也就會越多。
知道這一動向後,亞歷山大隻率領騎兵軍團抵達科林斯。
貝索斯等東方的總督逐漸了解國王及其內心的想法,他們接二連三地逃走。國王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也在情理之中。
因為有這層親密關係,克雷托斯受先王腓力之託保護已經可以上戰場的亞歷山大。因為無法改變兒子喜歡一馬當先沖入敵陣的秉性,國王把保護兒子,不讓他孤身陷入敵陣的任務交給了克雷托斯。
然而,18歲的兒子行動了。他無視父親的命令,沒有放過轉瞬即逝的一線戰機,身先士卒地投入進攻。

密友之死

這不是馬其頓內部異見分子的暗殺,只是一起為泄私憤而實施的行刺。沒有任何人預料到希臘最高統治者46歲就去世了。
他擁有北方民族馬其頓人罕見的淺黑色皮膚和一副武人的面孔,人們都叫他「黑色的克雷托斯」。
英國學者說:「亞歷山大的悲劇始於這個時期。」這並非指他的學友夥伴中間出了反叛者。真正的悲劇在於亞歷山大不斷成長,而他的朋友沒有跟著他成長起來。
然而,亞歷山大不能說,你們不干我就換波斯人干。他依賴的還是馬其頓士兵。士兵們年輕,亞歷山大也年輕。大家都是年輕人,不會輕易讓步。雙方各不相讓,事態嚴重的風險大增。
在喀羅尼亞獲勝后的這兩年,腓力極其忙碌。
不過,馬其頓的年輕國王從未徹底相信這幫不久前還追隨著波斯的人。所謂維持現狀是不殺人不流放,不是原封不動地保留這些城市在波斯時代的制度。
就這樣,你們不僅征服了鄰近的蠻族,還因為腓力開發礦山過上了更加文明的生活。
亞歷山大大概把這次追擊當成了戰鬥去完成,他騎上了愛馬比塞弗勒斯,把備用的馬匹借給了步兵。
因而,亞歷山大和帕米尼歐都不擔心敵方400艘戰船上的至少4萬名腓尼基槳手會從背後襲擊他們。
波斯國王的高官們就這樣開始轉變成希臘人國王手下的高官。
「正如您所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會增加經驗,也能學會謹慎行事。但是,只有年輕時才有的快速反應能力會衰退。」
因為河對岸除了敵人右翼騎兵軍團以外,戰線上都建起了柵欄,尤其戰線中央有好幾層柵欄防守。在波斯,國王的位置在全軍的中央。
從大流士死亡到處置貝索斯,中間有將近一年的空檔。這對有始有終的亞歷山大來說是一段難得的空白期。
我們不僅渡過了海峽,還在格拉尼科斯戰役中戰勝了那些波斯總督。我們征服了小亞細亞,從西海岸直到內陸。
大流士統率的波斯軍隊不愧是在龐大帝國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召集來的,它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大軍。
閱讀古代史學家的敘述,我感覺當時幾乎每隔30分鐘就會有斥候回來報告情況。
三、亞歷山大身穿波斯風格的豪華絲織服裝,坐在鑲嵌著金銀寶石的玉座之上,他似乎忘記了自己是一個質樸剛健的馬其頓人,著迷於波斯「柔弱」的生活方式。
146年後,亞歷山大率領人數只有波斯軍十分之一的軍隊,要從歐洲跨到亞洲。
結果,雖然戰車總數達到200輛,但每輛都必須各自為戰。
不管人們生前行為如何,絕不冒瀆死者,這也是亞歷山大的信條。墓地是死者最後的安息之地,哪怕這裏安息的是敵人。
不過,這也是因為亞歷山大對統率龐大軍隊沒有興趣。
10天的佯動以後,波拉斯的心理陷入了「老說狼來了,誰都不再相信」的狀態,即使對岸再有渡河騷動,他也不再調兵遣將。波拉斯的迎戰心理出現了鬆懈的跡象。
很快,天空泛起了魚肚白,渡河作戰開始了。
要把戰鬥的勝利落到實處,靠的是獲勝后的行動。

亞歷山大從20歲起就只擔任最高司令官了。
亞歷山大讓貝索斯成了一個罪犯。
二、嚴厲批評匍匐行禮的是羅馬時代的史學家們。
第一個選擇的好處是可以直取尚未再次組建軍隊的大流士,但也有補給線太長的不利之處。
總之,這是26歲的亞歷山大第一次遇到類似的難題。
一旦御者控制不住大象,他們會立即在致命處針戳大象,使其斃命。

公元前332年是征服中近東建立海上交通線之年。
但他們三人都沒有生搬硬套亞歷山大在戰場上的做法。雖然他們借鑒了一些,但沒有全部照搬他的做法。
他們一定都注意到了,擠滿河對岸的波斯軍隊儘管兵力5倍於己方,但他們注重的不是進攻是防禦。
第一大隊的指揮官是亞歷山大自己。這一隊的名稱意譯為「國王衛隊」。
所以,同上次只帶少數精兵追擊不同,亞歷山大這次帶上了全部部隊,甚至還運去了攻城器械,因而行軍更加困難、更花時間。
部族首領是當地實力派人物,此後成為波斯國王的臣下,原有權力得到公認。
亞歷山大不停地默默告別,直到最後一個士兵。
大流士一世是第一個想到把波斯波利斯建成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國王之城的。
有縱深的陣容在戰鬥順利時可以形成前壓的力量,強化攻擊力。
亞歷山大在少年時代不僅早早得到了「一生的朋友」,還得到了「一生的愛馬」。
帕米尼歐再次向亞歷山大進言。他一定對亞歷山大說了下面的話。
這樣一來,即便大流士有心雪恥,也只能依靠那些帝國東半部的實力派人物了。
亞歷山大的士兵在戰場上損失較少,這些新兵並非用來補充軍力,而是為了在新征服的地區駐兵。補充兵員是一個必須時刻想著的問題。
他自己承擔了最大的風險,在他手下作戰的司令官和指揮官不可能對此事實無動於衷。
以前亞歷山大曾多次負傷,但都沒有這次這麼嚴重。

當時,從小亞細亞及中近東的港口城市到羅德島及塞普勒斯島,都響應亞歷山大的請求派出了船隊,並積极參加了攻防戰。
年輕的國王雖然統率著數萬人馬,但在這種時候他並未採取搶掠或殺光的強硬手段。
拉攏神官階級可以成為他的「一個手段」。因為亞歷山大生活的那個時代除了沒有多少勢力的猶太教以外,是絕對的多神教的世界。
高加米拉戰役結束后,他只剩一個選擇。攻進美索不達米亞並取得了勝利后,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把波斯帝國的大本營和威勢的象徵——巴比倫、蘇薩以及波斯波利斯收入囊中。等攻下這些城市再追擊逃走的大流士也不遲。
既然現狀如此,相較於使用軍事力量一個個地去推翻他們,把他們之中願意聽話並對亞歷山大懷有敬意的人拉到自己這邊來才是捷徑。
我在想,當初的東征,也有相當大的不現實成分啊!
薛西斯產生了人格分裂。為了忘記這一切,他一心只想把波斯波利斯建成一座最美的城市。
這表現大流士希望三世一開戰立即發起進攻的心情。
在雅典衰落後70年的歲月里,一直是波斯國王命令這些城邦和島嶼派軍船參加戰鬥,因為波斯國王是這一地方的統治者,這裡是波斯帝國的領土。
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生活在現代,認為古代哲學與現代才有的講壇哲學是一回事。
根據亞歷山大的安排,騎兵軍團一直擔任馬其頓軍隊的進攻主力。騎兵軍團插入敵方左翼與中路之間狹小的縫隙,把敵人的左翼與中路分割開來。以此為信號,巨型刺蝟般的馬其頓方陣轉入攻勢。採用這種包圍戰法是馬其頓軍隊以往戰無不勝的原因。
當養子?當什麼都行啊!就這樣,亞歷山大與老婦人成了養子和養母的關係。
國王兒子率領的2000名騎兵被渡過河便立即布好陣型的亞歷山大消滅了,王子戰死。
閱讀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后,我感到亞里士多德這個人終究是一個城邦國家時代的希臘人。而亞歷山大是超越了城邦國家時代的希臘人。
但帶頭逃跑的馬扎亞斯及其少數部下還是逃到了巴比倫。
這1萬人的不滿在於60歲前退役意味著被解僱。
波拉斯沒了選擇,只能自己率軍迎戰。
按照亞歷山大的邏輯,不征服波拉斯的國家,便不能算是征服了舊波斯帝國全境。
亞歷山大把騎兵軍團4000名騎兵中的3000人配給了第一軍。各大隊的指揮官是學友夥伴赫菲斯提安和佩爾狄卡斯為首的年輕一代。
伊蘇斯戰役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三組是技|師團隊。
這對自認為勝者的馬其頓士兵來說是不可忍受之事。這已經不再是圓滿退役還是被解僱的問題了。馬其頓的國王要排斥馬其頓人,是想把老兵換成戰敗的波斯人嗎?問題的性質有了變化。
高加米拉戰役時,印度是應波斯國王的請求派大象去參戰的。現在不同,波拉斯親自指揮軍隊參加海達斯佩斯戰役,他調集了慣於戰鬥的大象200頭。
公元前334年是格拉尼科斯戰役之年。

20歲的國王

與偶爾有失的這三位相比,亞歷山大可謂百戰百勝。
此後,人們仍然無法阻止間隔的縮短。亞歷山大每天掙扎在高燒之中。現在的研究者一致認為亞歷山大得了瘧疾。如果是瘧疾,憑他32歲時的體力是可以恢復的。而現實是這病實實在在地消耗著他的體力。
收買神官讓他們說出自己想要的「神諭」,這在希臘世界並不稀罕。
大西庇阿打敗漢尼拔,結束了第二次布匿戰爭,他的鼎盛時期在30歲以後。
波斯首都蘇薩甚至有公路直通薩迪斯。如果發生事端,大軍能很方便地從波斯帝國的中心美索不達米亞運動到薩迪斯。
首先,這些大象體格巨大,而且已經習慣了戰場,即使被槍刺到或被箭射中也不會輕易失去自制力。它們不會輕易發怒奔跑。

實際上,在同一時期,亞歷山大已經著人組建了一支由波斯年輕人獨立組成的3萬人的軍團。
大流士把左翼交給了巴克特利亞的總督貝索斯。
亞歷山大決定等待大流士前來。此前率軍不斷前進的年輕國王這回決定等待了。
冬日里的一天,已經決定來年開春出發東征的亞歷山大在出征前拜訪了舊師。
亞歷山大命令象兵把國王再次放到地上,然後讓馬其頓軍的醫生團隊進行急救。
亞歷山大見狀向馬其頓騎兵軍團的3000名騎兵發出了衝鋒命令。
可是,在伊蘇斯戰役中取得壓倒性勝利的亞歷山大肯定也想打贏這場戰役。在他看來,高加米拉戰役是以波斯國王親自統率的軍隊為對手,在敵人的大本營——美索不達米亞打的一場決賽。
畢竟穿著波斯式的長袍上陣,動作會變得遲鈍。亞歷山大的軍隊重視機動性,穿長袍是不中用的。正因為波斯士兵在戰場上也穿長袍,波斯軍才會一敗再敗。
亞歷山大憤然離席,帶著夥伴出走。
對波斯國王大流士來說,這種變化不啻為一個衝擊。
而且,21歲的馬其頓國王在去戰場的路上就已經開始按戰場陣型安排部隊行軍。說他21歲是因為格拉尼科斯戰役發生於公元前334年5月,離他22歲還有兩個月時間。
在遠征軍的騎兵當中,只有2000名「國王的夥伴」是馬其頓人,不過亞歷山大可以信賴的騎兵還有來自色薩利的1800人。
對此,亞歷山大大笑道:
第一,巧妙利用當地嚮導。
大象看到這些士兵向國王靠了過來,突然站立起來,用長長的鼻子捲起國王的身體,把他放回安裝在象背上的王座,似乎不讓敵兵碰國王一根手指頭。
此外,亞歷山大沒有全盤繼承波斯帝國時代的各種制度。雖然保留「總督」這個波斯帝國時的官名,但其權力被分割為行政、軍事和財政三部分,波斯人總督的管轄範圍縮小到只管行政,由總督率軍作戰的情況不會再出現。軍事事務交給了亞歷山大麾下的馬其頓人。
國王的學友們好不容易把半瘋的亞歷山大拉到了他自己的房間里。赫菲斯提安也曾經是這些學友中的一員。國王在他們面前緊閉房門,把自己關在裏面,不吃也不喝。
亞歷山大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亞細亞后已經過去3年。3年來,亞歷山大從21歲到了24歲。
《伊利亞特》的主人公阿喀琉斯則毫無狡詐之處。他純樸誠實,一心只想著光明磊落地解決問題。他公開宣稱自己寧要短命而輝煌的一生也不要長壽而碌碌無為。
為何如此呢?
還有中近東、埃及、敘利亞、巴比倫、巴克特利亞,我們征服的地方不勝枚舉。你們勇敢戰鬥,勝利后享受到手的財富。你們不應該忘記這些。
他的意思是將金錠、寶石等當作報酬發給士兵就好。他不想擁有這些。
波斯軍的正規部隊在最前線的正後方。
希臘人稱為「愛奧尼亞」的希臘文明發祥之地,70年後能否回到希臘人手裡,就全看這位馬其頓年輕人的了。

不同於亞歷山大東征,羅馬人的帝國可以認為是西征的成果。
於是,亞歷山大安全渡過了幼發拉底河。可是過河之後他並沒有改向東南方向行進。他不管巴比倫和蘇薩,直奔底格里斯河而去,儘管去那裡必須橫貫美索不達米亞。
首先,他把大本營設在可以隔著1公里寬的河面看到象群的河邊。這大本營不過是集中在一起的戰地帳篷。他的目的就是要讓敵人看得見自己。即使在軍隊需要秘密調動時,大本營的位置也仍然保持不變。
他是國王的第一個嗣子,妹妹出生前他一直是獨生子,集父母的寵愛於一身。
最後一支軍隊是由剩下的士兵和技術團隊組成的第三軍。
轉年進入了公元前323年,在旁人看來,亞歷山大已經完全恢復到正常的狀態。他召集全體將領,在接下來的遠征之前召開了一次作戰會議。
11月1日的高加米拉戰役結束后,11月、12月,接著是第2年的1月、2月和3月,這5個月給了臨陣脫逃的大流士足夠的時間,讓他拉大了自己與遲早會追上來的亞歷山大之間的距離。
身先士卒沖入敵陣,「金剛鑽」將置身於最大的風險之中。
馬其頓騎兵都知道,國王衝出去后自己要緊跟其後。
這三位名將充分了解馬其頓騎兵軍團以縱長菱形陣型衝鋒的威力和效果。
為什麼過了2300年,人們依然如此愛亞歷山大?
他自己則南下攻打中近東。公元前333年可以說是伊蘇斯戰役之年。這一年行將結束,時間將步入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統率的軍隊不存在冬季休戰這類說法。
6年前,亞歷山大出發追擊逃跑的大流士,前去征服波斯帝國的東部時,任命波斯人擔任後方幾個地區的統治者,即「總督」。
從本源上講,帕米尼歐是這支重裝步兵方陣之父。但自從亞歷山大接替父親擔任最高司令官以後,這巨大的「刺蝟」有了變化。它被分成幾個分隊,目的在於提高靈活性和機動性。這當然是亞歷山大的主意。
慣於征戰的象群很老練,被包圍了也不怯戰。箭和矛也只能在大象的巨型身體上造成一點擦傷而已。即使大象被一頭頭地隔開,任何敵人想靠近,都會被它用長長的鼻子捲起來摔出去,再被它的腳踩扁。所以,接近大象很困難。
不滿的情緒剛開始萌生,尚未形成具體計劃。
即便如此,年輕的國王也不擔心。他說,人少也有人少的好處。
順便說一句,普魯塔克是希臘人,因而上面那句話是出自一個被羅馬人成功同化的戰敗國公民之口。普魯塔克在《希臘羅馬名人傳》里把羅馬人尤利烏斯·凱撒與亞歷山大相提並論。
最後300名勇士全體犧牲,波斯方面卻戰死2萬人。列奧尼達讓「斯巴達戰士」的威名響徹整個希臘。
我認為,雅典借通商與他國接觸甚多,它的情報影響了同盟國對亞歷山大的評價。
可是他和帕米尼歐誰都沒有料到波斯國王真會逃跑。
他東征途中山多、沙漠也多。馬其頓軍經常被迫橫穿沙漠。在行軍中,他們遇到過一種散發著惡臭、黏糊糊的東西,它把一片沙漠染成了黑色,還會噴出火焰。
亞歷山大是一個頻繁寫信的人,尤其經常寫信給母親。從私信到記錄公事的文書都能安然送達,從未丟失,這隻能令人驚嘆。
他不是因為雙方兵力基本勢均力敵而高興。高加米拉戰役時敵我兵力有著五倍的差距。他要與敢以勢均力敵的兵力應戰的對手作戰,這讓他心情大好。
亞歷山大沒讓俘虜體味如此恥辱。

挺進印度河河口

如果沿著來時的路回去,向西大約兩個月他們就可以結束行軍了。南下則要繞個大圈子,回家得花上一年多的時間。但是,想回家的是士兵,亞歷山大從未想過回家。
亞歷山大每次一動,波拉斯就不得不派士兵去迎戰。他不知道這是佯動,只能每次派兵迎戰。
大流士給馬扎亞斯的任務是,在幼發拉底河畔等待前往美索不達米亞的亞歷山大軍隊,改變他們的行進方向,把希臘軍引向高加米拉所在的北方,而不是首都蘇薩所在的南方。大流士只給了幾千人馬讓他去完成這個任務。
有了門農和來自腓尼基的400艘船,愛奧尼亞的希臘人對亞歷山大的態度越發強硬起來。
我們在這裏稍事休息。

被追擊的大流士有貝索斯等部族首領們率領的超過萬人的兵力。但大流士和貝索斯已經沒有了迎擊的念頭,只是一個勁兒地逃跑。這時已經進入了夏天。

亞歷山大根本不想見被拋棄的貝索斯。

目前戰鬥還在繼續。這是亞歷山大必須很好地整合軍隊內部人員的時期。
古代的巴克特利亞地區是現代伊朗東部的一片區域。
儘管腓力經常被兒子出乎意料的表現驚到,但作為父親,他把兒子的才能視為自己的驕傲,完全把兒子當作成年人來看待。
不論在此之前還是在此之後,一直是馬其頓重臣的帕米尼歐從未改變過自己的做法,他總是向亞歷山大報告一切,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告訴他。並且,即使自己的建議被駁回他的心情也不受影響,下一次有機會他還會重複同樣的做法。
這意味著過去波斯統治的埃及在伊蘇斯戰役之後出現了權力真空。
波斯國王大流士應該在這裏阻擊他們。
克拉特魯斯也是亞歷山大一起接受「斯巴達式教育」的學友夥伴,與菲洛塔斯同歲。亞歷山大沒有忘記自己與菲洛塔斯的4歲年齡差,卻忘記了與克拉特魯斯的年齡差。
重啟正式東征以來已過去了整整三年時間。
亞歷山大回到推羅等待,以西頓為首的中近東港口城市派來的80艘船最先出現在他的面前。
136年前的公元前480年,率領300名士兵阻擊波斯大軍,一個星期內把20多萬波斯人死死擋在溫泉關外的人——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
格拉尼科斯戰役時波斯對這些總督實行了總動員,於是這場戰役成了一場推翻波斯在小亞細亞統治的戰役。整個小亞細亞在這個時期產生了權力真空。那些沒有被召集去格拉尼科斯的小部族很有可能對戰勝者隨意採取行動。
他的餐食與士兵們的一樣。沒有地方支很多帳篷時,他會和將軍們擠著睡。
大流士還認為,現在不是回到首都在王宮裡過冬的時候。3萬人的敵軍已經進到波斯國王家的院子里了。大流士非常急切地要在伊蘇斯進行決戰。
於是,亞歷山大同凱爾特族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回到馬其頓之後,他得知在此期間有個假消息傳遍了整個希臘。
第二條,亞歷山大追求速度。在不可能提速的情況下,他的另一個特質——強大的忍耐力便會發揮作用。
克雷托斯醉了,說完這些之後仍不停地責備亞歷山大。
可是亞歷山大不是這樣,他說:
跟隨亞歷山大追擊的士兵,有堪稱「國王的夥伴」的500名騎兵和標槍兵、弓箭兵近千人,以及每個騎兵配一個的隨從,總共2000人左右,是一支少而精的部隊。
第二,完美組織自家軍隊的士兵進行偵察。
這個消息就是希臘唯一公然反對馬其頓霸權的斯巴達終於衰落了。
亞歷山大就這樣制服了米利都。儘管米利都是抵抗之後才投降的,但亞歷山大還是像對待以弗所那樣以寬容的態度處置了米利都。
就連亞歷山大也沒有心情再追擊了。
40來歲正值壯年的哲學家成了老師,學生是亞歷山大和他形影不離的赫菲斯提安,以及其他的學友夥伴。他負責教給他們所有必需的教養,這可不是老先生在教育孫輩的少年。
只需一看,他一定就看明白了大流士決不重蹈伊蘇斯戰役覆轍的決心。
但是,不收歸這些部族就無法保障希臘人居住的西海岸的安全。即便正值冬季,亞歷山大也需要儘快解決這個問題。
亞歷山大和帕米尼歐分頭行動。他們兵分兩路採取軍事行動,鞏固剛拿下的奇里乞亞的防禦,以保證與大流士正面對決時背後安全。同時也讓包括新兵在內的全軍士兵在實踐中領會靈活機動的戰法。
第一次,完全是第一次,軍隊中出現了反亞歷山大的動向。
克拉特魯斯此後當上了亞歷山大的副手。他沒有留在埃克巴坦那,而成為全程跟隨亞歷山大東征的全軍副總司令。
那天晚上,大家並不急著第二天就出發行軍。儘管國王親臨,但那畢竟是一場夥伴們的宴會,大家無拘無束,全體喝醉。
在波斯波利斯,亞歷山大仍然任命波斯人擔任總督。
此外,來自科林斯會議各城邦和色雷斯地區的騎兵,合計也有1200人。
亞歷山大和帕米尼歐定好翌年春天,即公元前333年春上會合的地點,那是位於今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以南不遠的戈爾迪烏姆城。
在喀羅尼亞、格拉尼科斯、伊蘇斯、高加米拉以及印度的最後一戰,在亞歷山大獲勝的所有大戰中,他都把性命託付給了比塞弗勒斯。
按現在的國別,亞歷山大9年前征服埃及,已經把名為昔蘭尼加的今利比亞東半部納入了自己的統治之下。
這位國王與波拉斯有親戚關係,他把進入自己領地的亞歷山大的軍隊視為侵略者,堅決予以抗擊。
她把《伊利亞特》念給年紀尚幼的兒子聽,到兒子自己能念的時候,她把書送給了兒子。
面對組成橫向長方形陣型的步兵,讓騎兵軍團的陣型呈縱向菱形的做法委實合理。

大流士才50歲,他能在目前的狀況下得到他想要的情報。然而,他沒有冷靜地認識到巴比倫、蘇薩、波斯波利斯以及埃克巴坦那這樣的帝國核心地區的大城市全部在亞歷山大面前開城究竟意味著什麼。
波斯帝國的「總督」是行政、軍事、經濟一手抓,但在亞歷山大的帝國里,「總督」只管行政,軍事由馬其頓人管,財政由其他人管,權力被一分為三。
亞歷山大認為波斯帝國已經就此崩潰。
亞歷山大大概覺得自己在希臘人稱為「蠻族」的波斯人中發現了一個頗通情理的對手。馬扎亞斯後來同兒子們一起成了亞歷山大忠誠的家臣。
所以我認為,侍奉阿蒙神的神官們是用埃及式的方法表明接受亞歷山大統治。這在希臘不好使,但在埃及是極其常見的「歡迎詞」。
巴克特利亞實力人物貝索斯和索格狄亞那實力人物斯皮塔米尼斯退場了。亞歷山大參事實上完成了對波斯帝國東部的征服。
亞歷山大在不同的日子會在不同的地方搞這種佯動渡河的作戰,而且一搞幾天。
用船往返運輸35000人需要時間。率先渡海到了亞洲的亞歷山大認為自己會有一些富餘時間。
接下來是將領們的最後一個不滿,即大流士死後亞歷山大繼續挺進征服東方。這個問題最能體現亞歷山大與他手下將領之間戰略思維的不同之處。
歷史上著名的喀羅尼亞戰役發生於公元前338年,這是剛滿18歲的亞歷山大的「初戰」。

這3人都是亞歷山大read.99csw.com麾下的武將,他們得到的命令不是見面后當場殺死帕米尼歐,而是先讓他看菲洛塔斯的審判記錄,勸他自裁,如果他拒絕自裁,再殺死他。直到這時,帕米尼歐才知道發生在兒子身上的一切。
英國BBC電視台的節目也認為,亞歷山大在沿印度河而下的途中身負重傷,險些喪命。即便如此,他只花了兩個月就痊癒了。
如此一來連統一戰鬥意志都很困難,遑論徹底貫徹戰略戰術。
這三個人如果躲過亞歷山大的追擊,以後註定會威脅到美索不達米亞。對亞歷山大而言,這個問題不能放任不管。
亞歷山大21歲了,終於到了要把父王遠征波斯的話付諸實踐的時候。
就這樣,雖然士兵和馬匹的負擔有所減少,但統率他們的最高司令官的負擔從未有什麼變化。亞歷山大統率的總數近48000人的希臘軍隊安全到達了幼發拉底河邊。
古代人要嚴懲叛變行為,是因為那是對信任的背叛。底比斯是在第二次科林斯會議上立下誓約的城邦國家,現在它違背了誓約。所以它要被馬其頓以及其他城邦當作叛徒給予處罰。武士一旦推翻自己說出口的話,便不再被視為武士。近現代以後,人們以叛國罪來概括這類背叛行為。
儘管亞歷山大十分喜歡做「金剛鑽」,但他也是一個現實的統治者。
這樣,被裁撤人員的擔心就成為現實了,他們的國王得用波斯的年輕人來填補馬其頓兵回國產生的空缺。
大象在戰場上的威力源於象群集體前進。而波拉斯的象兵是開始時的一半要等後面來的另一半,因而做不到集體前進。
希臘人了解古城巴比倫和蘇薩所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人率軍踏上過這些地形複雜而由眾多部族割據的地方。
這支遠征軍中地位僅次於國王的帕米尼歐靠近國王,和他並轡前行。他對國王說,等到天黑再進入戰場,搞一場夜襲如何?
這時一個士兵拿著一封帕米尼歐來的信走了進來,一邊說消息緊急,一邊把信遞給了亞歷山大。
羅德島來的10艘三層加萊船接著抵達。三層加萊船是正規軍船,10艘船便有2000人的兵力。
就在這時,看熱鬧的亞歷山大開口了。他請父王買下這匹馬。
這不是拒絕戰鬥又是什麼?百戰百勝的亞歷山大竟被他稱為戰友的士兵們拒絕。
與印度國王決戰前,亞歷山大把這支騎兵軍團分成了5個部分,每隊最多600人,並任命了各大隊的指揮官。各隊可以根據指揮官的判斷比以往更加靈活、更加自由地行動。
也沒有任何地方講到不可以用劍砍斷粗繩。
那麼,30歲的菲洛塔斯計劃暗殺亞歷山大了嗎?
不大一會兒,士兵們的心頭便湧起了反省的念頭。他們單純、樸素,打心底里後悔。有的人後悔之極,兀自痛哭了起來。
東方的箭做得像小魚叉一樣。
亞歷山大雖然嗤之以鼻,卻心生一計。
不久,以弗所老老實實地打開了城門。這個好消息讓年輕的國王高興得忘記了自己22歲的生日。不過,以弗所居民做出這個決定並非因為他們對馬其頓國王的實力進行了冷靜判斷,而是因為他們得知門農和腓尼基的400艘船放棄了他們,轉向了米利都。
而羅馬人思想中的公民權是「取得權」,是一種只要為羅馬盡心儘力,不管是誰都可以獲得的「取得權」。
可是,亞歷山大也有誤算之處。
這位幼年時的朋友成了亞歷山大的「一生之友」。
這200頭大象以及象兵都是打仗老手。亞歷山大直到親眼見到、參与作戰後才悟到它們的威力。
記者的採訪成功與否,與其說取決於被採訪人,不如說取決於採訪者的能力。審問的原理也一樣。
你們的感情不單是溫暖的同情。戰爭開始以來,你們已經用戰績明確表達了你們對我的愛。

伊蘇斯戰役-1
我想,大凡是人,自己的一生被人簡單地做了總結,誰也不會釋然。亞歷山大肯定也不喜歡自己短暫而充實的一生被人草率地總結。若每個人都靜下心來,一邊回顧他的一生一邊思考,一定更能讓他高興。
因此,波拉斯徹夜無法撤回後方休息,因為眼下對岸騷動不止。
從這裏開始,亞歷山大又開始了神速的追擊,從古至今的史學家們眾口一詞地評價其真乃「令人驚異的速度」。一天的行軍距離達到60至80公里,我們只能認為這種速度快得「令人驚異」。這是把睡覺、吃飯和休息時間都計算在內的行軍速度。
先說結論,不管亞歷山大還是帕米尼歐,他們都不擔心這個問題。
在戰場上,他自己的軍服裝備跟其他司令官一樣,只有頭盔上迎風飄揚的白色翎子同大家的不同。這也不是為了同下屬拉開差距,只是為了讓士兵一看便知最高司令官在哪裡戰鬥。
這個成功是亞歷山大以不斷追擊的形式對3位總督施加壓力的結果。

亞歷山大還命令此人做了下面這件事。
凌晨天還沒亮,亞歷山大就被叫起床。他迅速戴上重裝步兵的裝備,連洗臉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說吃早飯了。
後面三座城市都是希臘文明的發祥地,居民都是希臘人,為什麼它們與居民都是波斯人的薩迪斯不同,在亞歷山大面前拒不開城門呢?
亞歷山大自孩提時代起就習慣把頭微微歪向左側。赫菲斯提安總在他視線投去的方向。這位朋友總是無言地回答亞歷山大無言的問題。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大流士不僅需要動員跟在他身邊的貝索斯等東方的總督,還需要動員帝國核心地區的總督們。

邁向亞洲的第一步

波斯兵軍服華麗,老遠就能一眼識別。
結束了這一切后,亞歷山大開始挺進埃及。公元前332年就要結束了。
在此之前,亞歷山大一直把騎兵軍團總指揮的重任交給菲洛塔斯。這不是因為他是腓力時代的重臣、亞歷山大時代一直坐在第二把交椅上的帕米尼歐的兒子。


人們沒有想到會迷路也就沒有準備足夠的飲用水。到了知道迷路的時候,亞歷山大便拿出他的對策付諸實施。

征服中亞
帕米尼歐請求他趕緊回馬進攻敵人的中路。
造船開始了。亞歷山大時常親臨現場,與已成為海軍將領的涅阿爾霍斯反覆討論。
有人不幸倒在了戰場上,他們當然也配得到與這個榮譽相稱的待遇。我已經決定為他們鑄銅像安放在故鄉,他們的遺屬將享受免稅的待遇。這些事都在扎紮實實地做著。
他已經預料到,不來追擊自己而優先打圍殲戰的亞歷山大一旦結束戰鬥,必定會來攻打這兩座城市。
以足球冠軍聯賽打比方,我們可以這樣表述。
他手下的將軍為亞歷山大頑強的追擊叫苦不迭,於是出手將斯皮塔米尼斯殺死了,然後拿著他的頭顱向亞歷山大投降了。
他們的這種不安因波斯國王的死而消除,之後他們放下心來。此後他們心中或許已生出了些許鬆懈。
亞歷山大擁有超群的才能,他可以把預料之外的事情納入計劃中來。
大象身軀龐大具有強大的衝擊力,被認為最適合衝垮敵方陣型。然而歐洲人不重視大象這種戰鬥力的原因不僅在於歐洲不產大象這一點。
士兵已經沉睡,亞歷山大和司令官們在黑暗中來到高加米拉平原邊上的小山包,從上面眺望敵軍。波斯軍帳篷前的火把熊熊燃燒,像是布滿了整個平原。
在伊蘇斯也是這樣,兩軍都以緩慢的速度朝著分隔敵我的河流前進。這種前進速度一直保持到雙方距離進入200米弓箭射程的時候。
馬其頓的年輕人下令在自己腳踏過的最東方,建造一座壯麗的石碑,獻給以宙斯為首的奧林匹斯諸神。
這三點既是學習哲學的基本姿態,也是原則。只要掌握了它們,以後不管做什麼,不管進軍什麼領域,都可以用得上。
他們分別通過自己的指揮官向國王表達謝罪之意,請求寬恕。
士兵們看著渾身是血的國王被擔架抬走,同仇敵愾,一心報仇。沒有任何人下令,全體士兵全都轉入了總攻。城主號稱國王,其實不過是個部族首領。在心中燃燒著復讎之火的馬其頓士兵的總攻下,城池陷落了。
這不僅是為了把軍隊從歐洲運送到亞洲,到了亞洲以後,也需要確保前線與馬其頓之間的聯絡和補給路線,以免遠征軍在敵人的地盤上陷入孤立無援之境。
第二,臨時回國的戰士已經歸隊,新兵也同他們一併抵達。
從公元前334年春天到入冬的8個月內,亞歷山大完成了這一計劃。

他們分成了兩派。門農和波斯長官主張抵抗到底,而哈利卡納蘇斯原來的統治者卡里亞王族的人主張像以弗所和米利都那樣溫和地解決問題。
儘管克拉特魯斯是第二把手,亞歷山大並沒有授予他全權處理權。所有決定由亞歷山大一人做出。
「我在你扮成赫拉克勒斯神搞儀式的時候沒有打攪你。所以,你也不要妨礙我演講!」
和雅典不同,斯巴達是公然不配合。斯巴達一直拒絕參加科林斯會議,因而沒有義務配合亞歷山大東征。
首先入選的是幫助少年提升體力、提高武藝的教師,名叫列奧尼達。
與以往的戰役相比,這次亞歷山大的損失較多。亞歷山大給遺屬與生還者一樣的免稅優惠,但這並不會使他的內心平靜下來,因為以前戰役的戰死者通常是以百人為單位計算的。
「相傳只有解開這個結的人能成為東方的統治者。至今還沒有人成功過。」
行軍路線選錯,打仗時戰術搞錯,亞歷山大會坦率地承認那是自己的錯誤。
馬其頓軍上層萌發對國王的不滿,有以下5個原因。
亞歷山大已經28歲了,在此之前不曾對女人有過感覺。他這次沒有把她立為側室,而是直接同她結婚。所以,三百年後寫到此事的史學家都認為,她一定是一位絕世佳人。
「佯動戰術」在詞典中的解釋是:「引人注目地展開無關行動引開敵方注意,使其誤解戰鬥真實意圖的戰術。」
21歲的國王看到,分隔兩軍的格拉尼科斯河從西南流向東北,途中一處略有轉彎,兩岸樹木茂密。
這2000人多為出身於馬其頓王國統治階層的年輕人,稱為「companion」,意為「國王的夥伴」。
亞歷山大沒有命令士兵不惜犧牲繼續進攻,他不想這樣做。
「我們連達達尼爾海峽都渡過來了,還能讓這般小河擋住我們前進嗎?」說著,年輕的國王跟愛馬比塞弗勒斯開始渡河。
我想,這是因為大流士雖然在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中吃了敗仗,但他自己逃了出來,還在指望捲土重來。他大概還沒有放棄動員整個帝國的總督組成大軍向亞歷山大發起挑戰,一雪前恥。
波拉斯下不了決心讓自己手下的軍隊全部去迎戰亞歷山大。
幸運的是,也許有了阿蒙神的保佑,他們安全抵達了孟菲斯。
伊蘇斯戰役結束后他有兩個選項,一個是直接攻打敵人的老巢——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另一個是為建立海上交通線而先征服中近東和埃及,然後再進攻美索不達米亞。
亞歷山大改變了部隊部署。
在這種狀況下,亞里士多德也勸他延期。然而,21歲的亞歷山大說人的反應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衰退,他沒有聽從老師的勸告,決定第二年春天出征。

波拉斯戰敗而亞歷山大仍把他視為國王。波拉斯也立即回報了亞歷山大。
時間進入公元前328年的冬天。亞歷山大決定在索格狄亞那的首都撒馬爾罕過冬,等待來年開春。
根據一撥接一撥派出去的斥候帶回的報告,亞歷山大得知印度國王波拉斯在注入印度河的支流海達斯佩斯河的東岸嚴陣以待。這裏位於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直線距離往東有600公里。
轉眼間,亞歷山大揮舞著長劍,一劍砍了下去。皮帶擰成的粗繩被一刀砍為兩段,戰車和套馬的轅木兩相分離。
亞歷山大懂得了如果不能用好戰敗的波斯人,不管在戰役中如何百戰百勝,也不能進行隨後的統治。
有人曾經說過:跟著亞歷山大的確非常辛苦,但肯定不會無聊。
亞歷山大在海達斯佩斯戰役中又成為勝利者。
古代史學家們寫道,這一切都是酒神狄俄尼索斯惹的禍。
除了加沙以外,已經沒有任何城市擋在亞歷山大的面前。
高加米拉戰役中也發生了這種使大象失去戰鬥力的情況。
這些士兵與兩個月前向亞歷山大提出拒絕前進的是同一撥人。

利用勝利

亞歷山大決定抄近路直奔貝索斯一行逃跑途中不得不停留的達姆甘鎮。
你可以把希臘人當作朋友或者親人去對待,但一定要把蠻族當作奴隸或者動植物去對待。
從那時起,迦太基的存在就刻在了年輕國王的腦海里。
如果我是亞歷山大的辯護人,在最後的辯護中我大概會這樣說。
熱情多夢的少年崇拜阿喀琉斯而不是奧德修斯,也在情理之中。
在軍團基地里,還有數量幾乎與主力軍團士兵同樣多的輔助兵。他們是行省出身的人,在羅馬人看來就是戰敗者。他們的兵役期比軍團士兵長5年,為25年。

從推羅到埃及
亞歷山大不能把帕米尼歐送上由高級將領進行審判的軍事法庭,那樣給士兵的影響太大。
推羅城南面很安靜,但與島上其他地方一樣有城牆。可如果沒有守兵,城牆只不過是一堵高牆而已。
這樣學生肯定無法繼續接受亞里士多德的教育。而且,少年正在生長發育,這樣不但不能鍛煉身體,還會損害身體。

佔領埃及

這次北方的敵人是正在興起的凱爾特族。50年前,凱爾特族一度南下義大利半島,佔領了羅馬,給正在緩緩上升的羅馬以沉重打擊。這一事件被稱為「凱爾特衝擊」。這次的敵人與他們同屬一個民族。

在這個國家裡,任何人都享有同等的權利,負有同等的義務。
這個酷酷的回答實際上也很合理。夜襲可以出其不意,但自己的士兵也容易陷入混亂。
但戰況一旦不利,就存在一發崩潰的風險。
「如果有我能效力的事情,請告訴我,不必客氣。」
他恢復了神態但意識朦朧。由於大量出血,他的臉上毫無血色。他趴在床上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誰都看得出他傷勢嚴重。
可是他沒有自己的海軍。除了雅典的20艘船以外,希臘各城邦派來的船隊幾乎都為了節約經費而已經各自回國。
亞歷山大的做法是首先嘗試以外交解決問題,對印度國王波拉斯他首先展開了外交攻勢。他把在征服巴克特利亞的過程中結交的印度朋友作為使節派去了印度。
所以,他把東方士兵編入自己的軍隊不是為了増加兵力,而是要同化戰敗者。
這簡直就和打仗一樣,亞歷山大衝鋒在前,突入敵陣,騎兵軍團緊跟其後,不讓國王孤軍奮戰。
這樣一來,國王只得親征了。
第一中隊的指揮官是克雷托斯。
第二個選擇的好處是征服行動從中近東開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伊蘇斯戰役的影響。
波斯帝國的首都蘇薩被順利征服。

慌張中,一個士兵用腳踏在倒地不動的國王的胸部,卯足了勁把箭拔了出來。他以為只要把箭拔|出|來就好了。
戰勝者亞歷山大一方的戰死者情況如下。
終於,大流士命令鐮刀戰車和大象出擊。
消息說他在多瑙河附近與凱爾特人的戰鬥中戰死。
但是,亞歷山大必須面對這些。他必須統治那些只臣服於神之子的埃及人,和不伏地磕頭不足以表達恭順的波斯人。
巴克特利亞與現代阿富汗位置重疊。這一帶的部族首領沒有全部起來抵抗亞歷山大。實際上他們大多數人沒有與迎戰的貝索斯同流合污。亞歷山大自然認為,只要趕走了貝索斯就算征服了巴克特利亞。
這是士兵們第一次看見自己的國王在流淚。
在突發奇想要建設亞歷山大城之前,亞歷山大就把出征與大流士進行第二次決戰的時間告訴了帕米尼歐,命令他做好一切準備。
這樣,一直是波斯人城市的薩迪斯變成了一座向希臘人開放的城市。
我想請大家思考:
「如果要來,我們手執武器歡迎。」

一生之書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突然死亡,不僅在馬其頓,在整個希臘都引起了軒然大|波,造成了局勢不穩。這對剛剛年滿20歲的亞歷山大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亞歷山大見狀很感動。
戰車橫向左右各有1米長的鐮刀突出於車身之外,鐮刀加上車身,戰車寬度至少3米。
我想,這是亞歷山大第一次陷入自我厭惡的情緒。
在這種態勢下,作為波斯社會精英的波斯騎兵仍在堅持與色薩利騎兵戰鬥。
大流士害怕亞歷山大渡過幼發拉底河后改變行進路線,沿著這條大河直奔下游殺向東南,去進攻波斯帝國最重要的城市——巴比倫和蘇薩。
士兵們總能望見沖在自己前面的白色翎子,於是他們跟在後面向前沖。
每個中隊由250名騎兵組成。採取這種編隊方式是為了提高機動性,每個中隊也都任命了指揮官。
這時哈利卡納蘇斯的防守由門農指揮。他對在哈利卡納蘇斯打防禦戰似乎早有準備。亞歷山大動員了技|師團隊,發起了猛烈進攻。然而攻防戰你來我去,整個秋天就要在這拉鋸中逝去。
薩迪斯問題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解決,亞歷山大率領的軍隊無須減緩南行的速度。
加上這支特種部隊,12000人的步兵隊伍中所有士兵都是純粹的馬其頓人。
怎樣做才能不使用軍事力量而把埃及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呢?
跟你們戰鬥在最前線的人不一樣,我是最高司令官。如果有人說我躲避危險,我倒想看看他是誰。
亞歷山大滿心以為己方已經渡過了海達斯佩斯河,卻發現他們只是到了河裡的一個洲島。從河這邊觀察,亞歷山大看不到對岸。
他是第一個見到石油的歐洲人。

這意味著在亞歷山大之前,沒有一個希臘人關注騎兵的機動性。
他說大流士國王已經逃走,很有可能還活著。
年輕的國王並沒有為愛馬之死悲傷得不能自拔。他面臨著自己從未想到過的事件。
就這樣,這1萬人的不滿引起其他士兵們的同感。這樣下去可能會出現馬其頓軍自行崩潰的危險。
第一,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知識和興趣面非常廣闊。這些領域如果按現代大學的講座分類的話,需要17位教授才能授課。
擔起這份工作以後,赫菲斯提安頭盔上的翎子被定為藍色,而亞歷山大的翎子是白色的。混戰中只要看到白藍兩色的翎子,馬其頓軍的將士們便會安心戰鬥。現在,那根藍色翎子消失了。
如果你們要我看你們在戰鬥中負的傷,那我也讓你們看看我的傷。
這也理所當然。他眼下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追擊逃走的大流士。
但是,這次亞歷山大聽從了醫師們的忠告。他聽醫師的話保持絕對安靜,但這安靜只是肉體上的,不是大腦里的。
因而,在高加米拉戰役中,他沒有與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騎兵軍團直接交戰。馬扎亞斯率領的波斯騎兵軍團勇敢奮戰,讓色薩利騎兵防守的希臘軍左翼不得不後退。
亞歷山大決定把集中在總督和部族首領身上的權力一分為三,分別由不同的人掌握。
看到十倍於己的希臘軍,馬扎亞斯覺得一切嘗試都是徒勞,便不戰而退了。但他不是逃跑,而是回到了大流士嚴陣以待的高加米拉。
在戰鬥中,擔任「金剛鑽」的總是亞歷山大。在集體婚禮上,亞歷山大又站到了前頭。
最後一條是保障補給線。要讓士兵們一直保持士氣高漲,這點必不可少。亞歷山大的補給線作用發揮到令人佩服的地步。從位於歐洲的希臘到中亞興都庫什山脈的深處,只要亞歷山大下令補給物資、補充兵員,它們總能一件一卒不少地及時送到。
波斯帝國領土從中東延至埃及,對波斯國王來說小亞細亞不過是帝國西端邊境一隅。不過,來到這個邊境之地的敵人是文明程度很高的希臘人。代國王統治這裏的地方長官當然明白這個情況特殊。他們緊急集合召開了作戰會議,門農也參加了會議,主張首先採用焦土戰術。
意思是說亞歷山大真正的父親不是腓力,而是神這個不死的存在。
在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軍隊中,常有人不贊同年輕國王推行的與當地人融合的政策。
然而,馬其頓國王沒有採用敵人數量佔優勢時通常使用的布陣方法。他沿河布了一個橫向長而縱深淺的陣型。
喀羅尼亞戰役已預示出亞歷山大日後將會取得的成就。
東征以來已經過了10年。跟隨他渡過達達尼爾海峽的馬其頓士兵中的老兵在10年後的今天已經年逾五旬,他們的人數已接近1萬人。
四、亞歷山大似乎完全相信了在埃及接受的「神之子」的神諭,他認為迄今為止的百戰百勝是因為自己是神之子才取得的,他忘記了勝利也來自將士的勇敢戰鬥,並非僅靠他一人之力。

內情


帕米尼歐向國王做了報告。被人當作笑柄也罷,他已經顧不上了。他只能承認知情不報的兒子沒有搞清自己的立場。
會議決定採取封鎖戰術,把推羅海軍封鎖在港口裡,一艘也不讓出港。推羅海軍除了打游擊出港以外,一直龜縮在南北兩港中堅守不出。
羅馬人是一個現實的民族。這個民族寧願通過制定法律使其制度化,走質樸而踏實的道路,也不會選擇由一個人做出暫時性的創舉。
總之,20歲的亞歷山大跨過了第一關。這次會議很快穩定了國內的形勢,避免了權力真空狀態的存在。
門農組織了一支抵抗隊伍。他是出生在羅德島的希臘人,了解海軍的威力。亞歷山大沒有自己的海軍,又為資金不足而煩惱。門農極有可能成為他的強勁對手。資金不足已經成為亞歷山大面臨的重大問題。除了雅典的20艘戰船以外,160艘船中的其他船隻都能解僱。
亞歷山大恢復體力到再次病倒的間隔越來越短。他宣布延期出征。
難道只是上了洲島嗎?眾人無語,但沒有一個人想要退回去。這裏到對岸的距離應該和剛才的距離差不多,然而河很深,只要看一眼緩緩的水流,大家就能明白。
這條路全線鋪裝,被稱為「波斯王道」。在遼闊的波斯帝國,這種全線鋪裝的道路只有連接首都蘇薩和薩迪斯的這一條。
雅典同盟國反馬其頓的第二個原因在於門農。
貝索斯以為拋下瀕死的大流士就能讓亞歷山大滿足。如今他見亞歷山大還是不停地追擊,便對逃跑感到了絕望。他燒光馬其頓軍前進路線的周邊地區,斷絕了敵人的補給后,率領8000名巴克特利亞士兵奮起迎戰。
打這以後,比塞弗勒斯就成了少年的愛馬,除了亞歷山大,它從來不讓任何人騎,就連馬夫靠近都要被踢。在馬熟悉馬夫之前,只能由亞歷山大與馬夫一起照顧它。

腓力心中總有一種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真正的雅典人的願望。他是把這個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了嗎?
這畢竟不是孩子過家家。士兵們在反覆閃開合攏的時候,會對準敵人的馬匹投槍射箭。只要拉戰車的馬匹倒下,殺死車上的御者和士兵就很簡單了。
他派使者前往推羅,說他想去參拜島上供奉赫拉克勒斯的神殿,請求對方打開城門。推羅方面冷冷地回道,陸上的舊城區也有赫拉克勒斯神殿,你可以去那裡參拜。這樣一來,亞歷山大隻能靠軍事力量打開城門了。
靠這種程度的知識去探險,亞歷山大肯定不知道這個地方有絕對不容忽視的季風現象了。受季風影響,第三軍雖然已經建好船隊,卻只能等季風季節過去后才能出港。於是第二軍只好先行出發了。
地中海東岸的一系列港口城市齊刷刷地拋棄了波斯,接受了亞歷山大的統治。
兩年過去了。
12000人減去9000人後還有3000人的方陣步兵,亞歷山大把他們打造成特種部隊,命名為「持盾衛隊」。
他們不知道亞歷山大一旦開始做某事就絕不會半途而廢。最後,他們還是被抓住,像貝索斯一樣以背叛國王罪被處以死刑。
在腓力看來,只有把連接小亞細亞西部海岸的、希臘人居住的各個城市及附近島嶼全部從波斯的統治之下解放出來,才能收復愛琴海,使之成為希臘人的海。要做到這些,少不得要進攻波斯。

我真的不明白,面對年長自己44歲的忠臣帕米尼歐,亞歷山大就不能回答得更加溫和一點嗎?可話又說回來,「狂妄」是年輕人的特權。
只是承認自己錯了之後,他總是接著說:「所以我決定今後……」這是他一貫的作風,但士兵們聽了他的話能感覺到,自己被當作人來對待。
但大家不敢否決馬其頓國王的提議,他已經在喀羅尼亞讓大家見識到馬其頓的軍事威力。
戈爾迪烏姆自古以來就有一個「格里達爾死結」的傳說。
這兩個良港都是腓尼基海軍的停泊港。隨著亞歷山大不斷推進東征,波斯帝國的海軍——腓尼基軍船隊接二連三地失去停泊港。
在體育方面採用斯巴達式訓練,在教養方面採用雅典式教育,而且做法一以貫之。
大量的鮮血從胸甲下面湧出。
他們對國王的第三個不滿是亞歷山大嗜好波斯風格。對此不滿只能說明他們不理解亞歷山大其人,他們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缺乏置身他人立場上思考的想象力。
於是,年輕的國王繼格拉尼科斯戰役、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之後,走上了發動最後一場大戰役——海達斯佩斯戰役的道路。
不論何時,不論何地,朋友總在身旁。古代的史學家們寫道,只有赫菲斯提安洞悉亞歷山大內心的一切。
為了讓自己的士兵們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最高司令官所在的位置,只有亞歷山大的戰衣用了白色。但是,自己人看得出來,敵人同樣也能區分出來。
在這個年齡段上,4歲是相當大的差距。
總之,他們終於重歸於好。但兩人一碰面就又吵架,真是一對奇特的父子。
論發色,亞歷山大是黑色的捲髮,赫菲斯提安是茶色的捲髮。論身高,似乎赫菲斯提安略高一些。兩人年齡一樣、體型相仿,都身著少年的短衣,而且不管做什麼、去哪裡,兩人經常出雙入對。首都居民都說他們簡直是一對雙胞胎。
埃爾巴赫城藏(埃爾巴赫)© Betriebsgesellschaft Schloss Erbach GmbH
雅典在科林斯會議上投了贊成票,所以好歹派來20艘船。而在暗地裡,雅典從未中斷過向波斯首都蘇薩派遣密使,與波斯國王取得聯繫。
在今天看來,這種言論屬於政教分離的言論,說這話的人會完全相信他是「神之子」嗎?
所謂總督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波斯王國官僚。他們的任務是受國王委託統治地方。他們會從統治地方的收益中留出事先規定的一份交給國王,剩下的裝入自己的腰包。
緩緩前進的步兵長方形方陣,以其大型化形成馬其頓方陣的威力。現在,馬其頓方陣也被亞歷山大分成眾多的分隊。
波斯人不能成為埃及人信奉的「神之子」。在埃及人看來,波斯統治者沒有統治自己的正當權力。波斯對埃及的統治是在軍事鎮壓下施行的。
「凱爾特人」是希臘人給他們起的名字,羅馬人稱他們為「高盧人」。

這些人形成了波斯帝國的統治階層。如果原封不動地保留原有體制,他們極有可能反水。
波斯國王在自己的左翼部署了步兵和騎兵的混合軍團。
答案是否定的。戰鬥也許會拖長,但亞歷山大仍會獲勝。
公元前327年的希臘人完全不了解印度。
投入戰場的總兵力為25萬人,另有15頭大象。
部隊的裝備更輕,武器更好用,分成小隊后反應靈敏,這就是亞歷山大實行改革的結果。後來的羅馬軍團幾乎原封未動地繼承了這些,只進行過小小的改良。
他們打了敗仗,必然造成薩迪斯防守力量驟然減弱,儘管這裡是波斯勢力多年佔據的一大基地。
西頓已經和平地歸順了馬其頓。在中近東海港城市中,具備一定實力的西頓和推羅以前一直是競爭對手。西頓人不僅喜滋滋地迎接亞歷山大,而且不遺餘力地執行了他的命令,覺得這下終於可以除掉可惡的對手了。正因為亞歷山大了解這些情況,才選擇西頓作為實施新戰略的基地。
波斯軍率先進入戰場待敵,其布陣堪稱完美。
進入秋天,武藝訓練仍在繼續。亞歷山大也很熱心,一連多日親臨現場。不僅如此,很多時候他還會親自參加訓練。
也許先父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那個年齡死去,他留給我的國庫空空,裏面只有70塔蘭特,還有1300塔蘭特的借款。靠這點錢根本不可能東征。我只能再借800塔蘭特。如果不去借款,我連35000名士兵都沒法養活。
這一帶一直是埃及的中心。亞歷山大造訪這裏的正式理由是參拜埃及的古代諸神。當然,這也是滿足他個人好奇心的一次觀光。
正如人們從亞歷山大後來的演講中感受到的那樣,兒子對父親取得的成就給予了正確的評價,他承認了父親的成就。
這位貴婦一向廣受人們的尊敬,這事由她定了下來,徹底抵抗派只好跑去外國,門農也只好逃往科斯島。
波拉斯躺著答道:「不論死活,請把我當作國王對待。」
以雅典為首的城邦國家答覆說,當然要嚴懲底比斯。
看了波斯國王送來的媾和請求,帕米尼歐對亞歷山大說:
中路部署的是分成幾個大隊的馬其頓方陣,分別由國王的幾位學友夥伴指揮,而帕米尼歐擔任總指揮。方陣中近7米長的長矛林立,形成一隻巨大的刺蝟,睨視敵方。
亞歷山大的騎兵戰法是讓騎兵軍團形成菱形陣型,自己衝鋒在前殺入敵陣。
亞歷山大會因敵人的大象對波拉斯表現出的忠心而感動,他對比塞弗勒斯之死的感受絕不僅僅是感動。他決定在打這場戰役的地方建設一座新城。
我可以坦白地告訴你們,有你們圍在身邊,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熱愛自己的人生。
「啊!」亞歷山大肯定感到震驚。自己被說成是神之子,不感到吃驚反而不自然了。
歷史上劃時代的戰役在旁人看來總有令人忍俊不禁的開端。歷史上著名的伊蘇斯戰役也不例外。
只剩在次日清早的晨曦下看清敵陣,對必要的地方進行微調了。亞歷山大手下的將軍們都具備迅速、準確執行命令的能力。
波斯的年輕人大概也了解這些。可以想象,在與異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他們妥協了,就反映在穿短衣這點上。
亞歷山大沒有改變「快攻」的風格,他馬上在科林斯召集了希臘所有城邦的代表再次開會。
6月,第一軍在克拉特魯斯的率領下首先出發。
如果老將拒絕了國王的勸告,馬其頓軍會怎樣呢?
他們削平高處、填平低處,使地面平坦。與格拉尼科斯和伊蘇斯不同,高加米拉沒有河流流經。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國王們每次入侵希臘,必遭痛打而只能敗退。
制服了米利都以後,亞歷山大的下一個目標是哈利卡納蘇斯。西方中世紀以後,這個城市更名為博德魯姆。這是小亞細亞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亞歷山大不會放過。
在今天的歐洲,人們對戈爾迪烏姆之結的解釋是這樣的:
他們絕對不會重蹈格拉尼科斯戰役的覆轍。當時國王沖在前頭殺入敵陣,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這時,手下人進來報告說波斯國王的母親、王妃以及兩位公主哭鬧不止,不知該如何處置。
有些波斯人不滿足於僅有行政權,通過賄賂把手伸向了其他領域。還有一些希臘人卷著徵收來的稅金逃走。
如果亞歷山大被殺,他的順位繼承人是第二把手帕米尼歐。可是,這位老將已年屆七十,他死後接替他職位的人,無論是從出身還是目前的地位或能力看,都會是菲洛塔斯。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我沒有角色扮演的嗜好,但我去中國的時候會想穿穿中國的服裝,訪問印度的時候會買一套紗麗。我的義大利女性朋友總對我說想穿正式的和服,哪怕只穿一次。
亞歷山大與比塞弗勒斯人馬合一,他率領馬其頓騎兵軍團取得了所有戰役的勝利。
從這裏開始,他們將進入波斯帝國的核心地區。花費一年多時間進行的未知土地的探險之行就此結束。
亞歷山大得知大流士抵達伊蘇斯后,一定當即確信伊蘇斯將成為他與波斯國王的首場對決之地。
不過,波斯人仍然覺得不匍匐磕頭不能表達出恭順之意,這個問題依然存在。

即將32歲的亞歷山大計劃讓自己的軍隊年輕化。
從內容上看,第一封信提出的三項條件中有兩項沒有變化,即為王室女性重獲自由支付1萬塔蘭特的贖金,以及把一位公主嫁給亞歷山大。這些同第一封信相同,只有一條有所改變。
他的舊友一致決定以謀逆罪判處菲洛塔斯死刑,沒有一個人投反對票。菲洛塔斯一直主張自己沒有參加陰謀,是無辜的。他也許沒有想到無辜的自己會被判處死刑。
除了亞歷山大的母親以外,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軍事力量擺平。亞歷山大給代理人安提帕特留下了純馬其頓人組成的12000人的步兵團和1500人的騎兵隊。不過,這些士兵並非只駐守在本國,國王年輕的還想建立在遠征過程中完成士兵換班的機制。
馬其頓國王提議建立由腓力主導的希臘聯軍,由腓力擔任最高司令官,目的是遠征波斯帝國。

歷史上著名的亞歷山大「東征」是在資金運作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干出的一番大事業。

他的第一個選擇是趁機進攻美索不達米亞,一口氣打垮波斯帝國。第二個選擇正相反,他可以一邊征服中近東,一邊優先拿下埃及。
這是公元前323年6月10日,再過一個月他就滿33歲了。然而,他已經燃盡了自己的生命之燭。
這些地方一直是部族社會,文明程度遠不及波斯人。部族間的爭鬥是家常便飯。這種環境培育了勇猛甚至可以稱為兇猛的戰士。
希臘騎兵習慣用長長的翎子裝飾頭盔,翎子在頭上隨風飄揚。亞歷山大的「國王的夥伴」們也都戴著這種迎風飄揚的華麗裝飾。但在五顏六色的翎子中,只有亞歷山大一個人可以使用白色,這是規矩。

西方歷史記載印度國王波拉斯有成年的兒子。我據此推斷他比亞歷山大年長10歲。這樣他應該在40歲上下,繼承王位已有13年的歷史。
抵達渡河地點時天還沒亮。黑暗中,赫菲斯提安讓人把事先造好的大量小船運到河邊,為的是把這些小船排在一起,上面鋪上木板,建造舟橋。
格拉尼科斯戰役時亞歷山大已有35000人的兵力,到了伊蘇斯戰役,加上國內的補充兵員只有不到3萬人。這並非因為征服小亞細亞時犧牲者過多。兵力減少另有原因。希臘軍在卡里亞設立駐屯基地,在其他每個戰略要地設置基地,都需要留下士兵,這造成了兵力的減少。在敵人的腹地,希臘人做不到兵力減少多少就補充多少。
會議確定全軍4月在巴比倫集結,5月從巴比倫出征。
大流士一定知道去年格拉尼科斯戰役的過程。當時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騎兵軍團發起衝鋒,不但開啟了戰端,而且決定了勝負。

在象群的後面,被馬其頓軍的箭射中和被矛刺中倒下的印度士兵的屍體橫七豎八地躺了一地。被大象踩死的馬其頓士兵的屍體也散落其中,數量大約是印度士兵的二十分之一。
赫菲斯提安在自己身邊,長期以來已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亞歷山大會不由自主地歪過頭把視線投過去。可現在,每當他投去視線,他都會感到這個動作是那麼虛無。

伊蘇斯平原周邊
自然,他們也一起讀《伊利亞特》
亞歷山大照例在奔向下一個目標之前,先鞏固好已經征服的地方。這是為了不把敵人留在背後,也是一個充分考慮到現實的戰略。這種現實是,不管你用多大的軍事力量收拾了「大老闆」,如果你放任不管,馬上就會出現「中小老闆」。如果給他們時間,辛苦完成的霸業會歸零。
大流士大概想要阻止亞歷山大率領右翼發起衝鋒,即使無法阻止,也要對衝鋒進行干擾。
亞歷山大的做法與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正相反。
不重視後勤保障的司令官在戰場上再勇猛果敢也成不了勝利者。他也許能打贏戰鬥,但贏不了戰爭。亞歷山大在陸上的格拉尼科斯戰役和伊蘇斯戰役中取得了絕對勝利,但他並未打贏海戰。

亞歷山大
這是亞歷山大能夠像運動自己的手腳一樣用好全體士兵的真正原因。
如此這般,亞歷山大統率的軍隊里傭兵的數量有了增加。
此外,這位21歲的國王帶去遠征的與軍事無關的人員組成,也超越了當時的常識。這些人被分成以下各組。
腓力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並不想矯正兒子的這個癖好。
在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歷山大隻是改變了以前士兵橫排保持直線接近敵人的做法,讓右翼和左翼稍微錯向後方,形成弓形陣。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和羅馬將軍大西庇阿互為敵手。但有記載說,戰後數年兩人相遇,作為武將相互評價甚高。
年輕的國王並不是因為聽了「神之子」的神諭后信以為真,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然而,亞歷山大的權力三分戰略並非總能帶來好的結果,也並非所有的改革都能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
打完仗回到營地,主人在大帳前下馬後,比塞弗勒斯立即倒地,再也不動了。等亞歷山大聽到士兵的叫喊聲回頭看時,比塞弗勒斯已經斷了氣。
攻陷城池之後,士兵們心頭的怒火仍不能熄滅,他們用箭和矛殺死了城內所有的居民。馬其頓的士兵們左一個右一個地邊走邊殺,一心想為自己死去的國王報仇。
首先,連雅典和底比斯這樣強大的城邦國家都敗在了馬其頓國王手下,希臘再沒有城邦能同馬其頓抗衡了,他要讓希臘人承認馬其頓的霸權。除了龜縮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南端的斯巴達之外,希臘所有城邦都承認了馬其頓的霸權。
其中2000人是被稱為「國王的夥伴」的近衛軍團。
然而,當亞歷山大快馬加鞭趕到的時候,赫菲斯提安已經沒有了呼吸。
儘管腓力生於王權國家,但感覺他仍有一隻腳踏在城邦國家的時代。而他的兒子不同,他的兩隻腳都從城邦國家時代拔了出來。也許正因如此,兒子敏銳地認識到騎兵的重要性。
1萬人回國的事得以順利進行。


從東徵到西征
作為馬匹,比塞弗勒斯已屬老年,它在死前完成了自己的職責。

擋在前面為國王保駕的「不死軍」儘管是精英,但畢竟是步兵,他們紛紛成了敵人馬蹄下的犧牲品。在這天的戰鬥中,他們1萬人中陣亡了6000人。

高加米拉戰役-3
年輕國王得到答覆后迅速行動。底比斯被徹底摧毀,主要領袖悉數被處死,其他居民全部被賣為奴。
不過人們都說,亞歷山大指揮的戰鬥不僅戰死者少,而且通常傷兵的人數也很少。伊蘇斯戰役希臘軍的傷兵數量很少,幾乎沒有必要專門備船送他們回國。也許隨軍的醫生團隊為傷兵提供了恰當的治療,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亞歷山大每次戰鬥之後去看望傷兵,都帶著醫生團隊一起去。

印度河

亞歷山大似乎早已察知埃及的這種特殊情況。
亞歷山大很快讓自己的心情煥然一新。
「你跟國王關係那麼近,為什麼不告訴國王?」
這次行動決定了喀羅尼亞戰役的走向。亞歷山大騎在比塞弗勒斯背上,沖入了敵陣。他率領的騎兵隊與被他們沖亂的底比斯軍之間的戰鬥決定了喀羅尼亞戰役的結果。
大流士任命馬扎亞斯擔任波斯騎兵軍團司令官,作為進攻主力在右翼作戰。

第歐根尼是「犬儒派」的哲學家,是一個鄙視物質生活、喜歡諷刺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哲人,相當憤世嫉俗。
他們首先奔赴拉吉,即今天的德黑蘭。在那裡,他們得知大流士已經逃走,越過了被稱為「裏海之門」的險阻。
數量十倍于敵的波斯騎兵軍團在戰鬥中佔據著優勢。但色薩利騎兵也非浪得虛名。面對敵人的猛攻他們頑強反擊,沒有一個士兵逃跑,陣型也沒有亂。
亞歷山大的母親奧林匹婭斯不僅要強,還什麼都要插嘴。遇事總要給兒子寫信。對安提帕特來說,她是最需要用外交手腕對付的對手。

亞歷山大是在軍費不足甚至借款的情況下堅決進行大遠征的,眼下的行動把他從財政不穩定的狀況中解放了出來。
聽了這位老將的建議,21歲的國王回答:
狄摩西尼一直稱腓力為「暴君」,以自己全部的熱情去譴責、攻擊他,年屆半百仍絲毫不改反馬其頓的態度。在他看來,「暴君」依舊在,只是兒子接替了父親而已。

亞歷山大不愧跟隨邏輯學的創始人亞里士多德學習過。
士兵們感受到安全跨越托羅斯山脈和再度看到地中海的雙重喜悅,紛紛跳進附近的河裡享受著久違的河水沐浴。年輕的國王也加入其中。
聽到加沙這個地名,我們現代人只會想到巴勒斯坦人的大本營加沙。在沒有人重視耶路撒冷的2300年前的古代,加沙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加沙是從中近東進入埃及的必經之路。
同樣都喝葡萄酒,希臘人很容易喝醉,而羅馬人卻不會。原因在於希臘人直接喝酒,而羅馬人摻水喝。
亞歷山大自己率領第二軍,從波斯灣偏南的地方攻入半島內陸地區。他似乎並不了解阿拉伯半島的內陸地區是大片的沙漠,但他知道那裡有沙漠。
從後來的言行看,亞歷山大確實並未完全相信所謂的神諭。不過,他大概會在「不影響心情」的情況下相信神諭,比如他或許相信了「我也許是神的兒子」。畢竟他只是一個百戰百勝走到今天的24歲的年輕人。
在麥加羅波利斯戰役中戰死的斯巴達士兵,大半是在伊蘇斯戰役中為波斯而戰,戰敗后逃回來的傭兵。

一生之友


他把這個維繫安全穩定的重任交給了安提帕特(Antipatros)。
我們不知道是醫師如何施救的,但他們確實拼盡全力。
這三位對戰略戰術有絕對自信的人都認為,亞歷山大是武將第一人。
這115人就是亞歷山大在格拉尼科斯戰役中損失的士兵人數。
其實,希臘城邦國家中最不配合亞歷山大進攻波斯的就是雅典和斯巴達。

一年後,亞歷山大開始追擊把國王刺成重傷拋棄的三個總督。他又一次加快了他那令人驚異的速度。
深秋的一天,亞歷山大正和平時一樣訓練波斯的年輕人,一個馬其頓士兵氣喘吁吁地跑到他身邊,告訴他赫菲斯提安的病情突然惡化。
在他身邊作戰的士兵們趕了過來。他們明白國王負了重傷,瀕臨死亡,而附近連個醫生也沒有。
第三,只要我願意,現在就可以讓公主成為我的妻子。
他以自己的名字將新城市命名為「亞歷山大城」。
波斯君主應該認為自己能打贏。但49歲的大流士的缺點在於想定之後仍會陷於迷惘。
這是歐洲人在這裏的首次探險。這是一次艱苦卓絕的旅行,卻沒有一個人犧牲。
已經抵達幼發拉底河的馬扎亞斯遠遠看見了亞歷山大的部隊,他向大流士稟告了敵情。大流士得知亞歷山大率領的希臘軍隊的兵力只有自己的五分之一。大流士還有亞歷山大從未見過的新式武器——200輛鐮刀戰車和15頭大象。
亞歷山大一直被視為名將,不僅因為他戰無不勝,還在於他總能把己方戰死者人數控制到極少。
他們于公元前327年夏天離開巴克特拉,一邊打擊不斷出沒的游擊隊,一邊前進。當年冬天在今阿富汗的喀布爾過冬,翌年開春再向波拉斯嚴陣以待的今巴基斯坦北部挺進。
另外,象兵的技能也格外高超。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大象剛開始發狂奔跑,象兵就慌了手腳,用匕首去刺大象的要害,使大象失去戰鬥力。這樣的情況不會發生在海達斯佩斯戰役中。
這半年是沒有戰鬥的半年。東方傳來消息說大流士組建了大軍。我想亞歷山大也許會受到干擾吧,但他一點都不擔心,十分愉快。
然而,這樣做是不行的。
我想起曾經在電視里看過的BBC製作的節目。在那台節目中,英國人以冷靜的態度用人體模型具體指出並解說了東征10年中亞歷山大的所有受傷情況。
他們先是在格拉尼科斯戰役后失去了小亞細亞西海岸的米利都和哈利卡納蘇斯,伊蘇斯戰役后又失去了中近東的貝魯特和西頓。
帕米尼歐是如何迎來死亡的,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
集合了馬其頓精英的近衛騎兵軍團戰死25人,其他騎兵戰死60人。

取而代之的是15頭印度象和200輛鐮刀戰車分成5隊部署在最前線。(見高加米拉戰役-1)
年輕的國王走到院子里,站在士兵們的面前。他只說了一句話:「好吧!」士兵們一下子放下心來,現場響起了一片歡呼聲。
公元前334年春,軍隊從馬其頓首都出發,途中與希臘其他地區來的士兵匯合。他們抵達達達尼爾海峽時總共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第二組是翻譯人員。
他的政略把亞細亞西部變成了希臘人的世界。
亞歷山大正在為攻防戰雙方相持不下而心煩,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出乎預料的好消息。
亞歷山大在激戰中被敵兵的長矛刺傷了大腿,接受了腓力醫生的緊急處理后,他又開始了活動。
馬其頓的年輕國王在所有方面都才華橫溢,但的確相當欠缺細膩的感情。
羅馬因尤利烏斯·凱撒提議設立的法律改變了做法,開始把羅馬公民權授予教師和醫師。不論戰敗者還是膚色不同的人,從事教育和醫療工作的人都被授予羅馬公民權,享受免除直接稅的優惠。
隔著城牆打攻防戰,起初的進展並不理想。亞歷山大不耐煩了,衝到城牆下面,像往常一樣戰鬥在最前線。
即使自己的忠告和進言被頂回來,帕米尼歐也不會放在心上,以後照樣繼續進言。而亞歷山大也一直把重要的任務交給這位老將。
不同於在美索不達米亞行軍,這次行軍是在蜿蜒崎嶇的山地上。這一帶已經沒有任何部族會擋在年輕的征服者面前。
海軍不能沒有停泊港。只有停泊港得到保證,他們才能掌握周邊海域的制海權。
公元前332年9月,波斯高官統治著加沙。他拒絕了亞歷山大和平開城的建議。
從行政、軍事到財政,權力集中於總督一人。正因如此,無論格拉尼科斯戰役還是伊蘇斯戰役,多有總督率領任職地士兵參戰的情況。可見在波斯帝國內部,總督與大部族的首領並無多大的區別。
急救結束之後,亞歷山大首次與波拉斯碰面。
哲學家聽曾經的愛徒熱烈地講述著遠征計劃,他少年時代的熱情絲毫未變。聽完后老師說道:
亞歷山大並非死於暗殺,他死後沒有接班人繼承他的思想。凱撒雖被暗殺,卻有接班人。羅馬帝國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和第二代皇帝提比略把凱撒的政策法律化並且一貫實行,使其成為了一種制度。
在東方,光屈膝下跪而不磕頭,不足以表示向王者臣服。這件事影響深遠。
一旦媾和成功,幼發拉底河將成為波斯與馬其頓的國境。然而,這時的亞歷山大對此根本不屑一顧。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還有第二個特質。他做完馬其頓王子的家庭教師后,又回到雅典。不久,他在雅典郊外一個叫呂克昂的地方開辦了一所學校。

就像希臘人在英雄赫拉克勒斯死後把他神格化一樣,羅馬人對神化那些生前取得了卓越業績的人的做法並無抵觸情緒。
亞歷山大把晉陞為二把手的克拉特魯斯留在身邊支持自己。需要時分兵兩路,亞歷山大統率第一軍,克拉特魯斯統率第二軍去完成夾擊敵人的任務。
這個時期往後,波斯的國王們再也沒有把手伸向希臘。他們已經刻骨銘心地懂得,伸手必被燒。
不知為何,象兵沒有注意到,而大象注意到了主人已經渾身是血。
因為再好的政策也不免會被制定這項政策的人的命運所左右,不能持續。他們希望避免這種情況。

高加米拉戰役-1
走回來的克雷托斯口中念著歐里庇德斯悲劇中的一段話,站到了亞歷山大的面前。
伊蘇斯戰役本應是南下的亞歷山大軍和北上的大流士軍發生激烈衝突,現在兩軍的走向顛倒了。
實際上,在廣袤的羅馬帝國,只有埃及沒有被納入帝國正統主權擁有者——羅馬元老院和羅馬公民的統治之下。正確地說,埃及是歷代羅馬皇帝的私有領地。
所謂「不死軍」不是說他們打不死,而是戰死造成的空缺會立即被後來者補上,一直保持1萬人的數量而已。這1萬人是波斯國王的近衛軍團。國王御駕親征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同行。
不錯,挑釁的是克雷托斯,但亞歷山大犟上了。
徵稅等財政事務交給非馬其頓人的希臘人。
亞歷山大沒有猶豫,立即穿越「裏海之門」,開始了速度更快的追擊。
希臘人把其他民族視為「蠻族」,予以歧視。就連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認為,如果希臘人戰勝了,那他們就應該是統治者,戰敗的「蠻族」應該是被統治者。
據說聽了第歐根尼的話,亞歷山大回應道:「我要不是亞歷山大,也想當第歐根尼呢。」不過,我認為亞歷山大對自己充滿自信,他不可能這樣說。這恐怕是哪個冒牌哲學家捏造出來,又在後世知識分子中流傳的說法。這些知識分子有一種癖好,只要統治者有點文化就喜歡大書一筆。我覺得,亞歷山大和赫菲斯提安恐怕只是相視苦笑一下便離開了。這樣恐怕更接近真相。如果他真的要信奉第歐根尼的哲學,就不會去遠征波斯了,這好歹是人類的一項大事業。
古代的小亞細亞,尤其是其西海岸住著許多希臘人。要去往小亞細亞須渡過狹窄的達達尼爾海峽,要從小亞細亞進入敘利亞,必須經經過托羅斯山脈的險峻山路。
「我知道,這是一個希臘人從未想過的宏偉計劃。不過,我認為向後延上幾年也不是一件壞事。在這期間,你既可以積累經驗,還可以學習謹慎行事的好處。」
一直在自家軍隊右翼最右端忍著的亞歷山大和他的夥伴率領的3000名馬其頓騎兵,這時發起了衝鋒。
充分用好馬其頓的陸軍力量這沒錯,但以35000人的兵力在陸地發動進攻,就不擔心400艘船上的敵人在背後登陸發起進攻嗎?
亞歷山大的判斷是,與其相信傳聞,不如相信孩提時代以來一直跟隨他的家庭醫生。
看到國王已經逃跑,騎兵們也沒有理由再留在戰場上了。於是,他們也調頭逃跑,還把自家的步兵隊伍沖得七零八落。
即便如此,波斯軍也實打實地有15萬人。亞歷山大要用不足3萬人的兵力去迎戰這支波斯軍隊。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的軍隊挺進埃及。
在埃及,正當統治者的資格不是來自希臘人認為的能力、力量和氣量等,而源自他是「神之子」。
亞歷山大把這2000人的指揮權交給了帕米尼歐的大兒子、比自己大4歲的菲洛塔斯。這位菲洛塔斯是「斯巴達式教育」時代的高年級生。
不過他們抵達時貝索斯一行已經帶著被抓的國王離開了那裡。
他是可以不打招呼就進出亞歷山大大帳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右翼的左邊是波斯軍的「中路」。除了2000名希臘傭兵以外全為波斯兵,1萬人的「不死軍」也部署在中路。
得到第二軍的增援后,一直堅守左翼的色薩利騎兵不但扭轉了戰局,還轉入了進攻。
等醫師趕來的時候,國王已經昏死過去。
公元前330年的夏季,亞歷山大再次率軍啟程,目標是位於西北方的埃克巴坦那,波斯國王的夏季離宮就在那裡。
一切結束之後,在全體士兵的目送之下,國王的病床被搬進了宮殿。真正意義上的告別儀式結束了。

「你們成功地讓我做了一件任何戰鬥、任何敵將都沒能做到的事情。你們想回家了,好吧,我答應你們的要求。」
亞歷山大在朋友卧病之初常去探視,赫菲斯提安說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病,不用擔心。當時,旁人看不出他有多嚴重的病。
這個時期,亞里士多德剛剛年屆四旬。從出生地來說他是馬其頓人,但他年輕時留學雅典,在柏拉圖開設的「學院」里學習了20年,算是一個雅典人。他是柏拉圖的學生,而柏拉圖的老師是蘇格拉底,這意read•99csw.com味著亞歷山大也算蘇格拉底的弟子。
如果不逃跑,大流士恐怕會被斬殺,他將作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死得其所。
國王似乎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做出了亞歷山大式的舉動。他把在格拉尼科斯戰死的300名波斯士兵的軍服裝備送回希臘本土,並附上了下面這句話:
他們多為斯巴達人,裝備與過去的斯巴達勇士一樣,從頭盔、胸甲、腿甲到盾牌,保護身體的裝備比其他城邦國家的更大、更堅固。
此前沒有一個人能騎好這匹馬,因此它還是一匹沒上嚼子的名副其實的裸馬。馬其頓騎兵軍團的老手們想駕馭它,在國王的眼前挨個兒試騎,結果所有人都是剛剛跨上馬背就被甩落在地。這馬只是輕輕抖動身體,就像抖掉身上的髒東西一樣。
他並不是一味追求快攻。追溯史實我們可以知道,他經常會讓士兵休整。儘管沒過幾天就會重啟攻勢,但亞歷山大仍是一個懂得讓部下休息的領袖。
他的「快攻」戰術只有在背後安全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才會付諸實行。

有句話叫作「巴比倫的榮華」。亞歷山大在古城巴比倫逗留期間一定每天都在驚嘆中度過。徜徉在極盡東方之奢侈的建築之間,來自希臘新興國家馬其頓的年輕人一定有過發自內心的感慨,哪怕只是對赫菲斯提安一個人。他也許還參觀了號稱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園。
他花了一會兒工夫在馬的周圍繞來繞去,尋找合適的機會。馬也許沒把這個小傢伙當回事,站在原地紋絲未動。不過,這馬還是用眼角盯著少年的動作。
方案里說,我自己年老無子,如果馬其頓國王做我的養子,哈利卡納蘇斯就屬於馬其頓國王。但是在我活著的時候,必須讓我繼續統治。
參加這項「斯巴達式教育」的年輕人,後來都成了亞歷山大進攻波斯時的領軍大將。
我不認為亞歷山大是一個暴君,但認為他是一個獨裁者。「獨裁」一詞在辭典里有下面的意思。


各城邦國家保住了自身的獨立,現在僅僅被要求歸入馬其頓的霸權之下而已。
僅第一軍士兵的人數就接近2萬。這麼多人總會被敵人的哨兵發現。亞歷山大軍隊渡河的消息馬上傳到了波拉斯那裡。
這些非戰鬥人員靠馬其頓一個國家無法保證,於是亞歷山大從希臘全境招募志願者,將他們組織起來。
波拉斯面對河流亦即面對敵人,建起了一道200頭大象組成的「厚牆」。
童年時期的亞歷山大有一個玩伴,名叫赫菲斯提安(Hephaistion)。
希臘式方陣由8000名重裝步兵組成,門農及其手下指揮官級別的騎兵也在其中。
幾乎所有人的任用都憑亞歷山大的第六感。第六感也有不準的時候。這時年輕的國王所做的只是和決定任用時一樣迅速地換人而已。
剛剛開戰時有200頭大象,戰鬥中死了一些,減少到85頭。這85頭大象全部前腿彎曲停了下來,海達斯佩斯戰役就此結束。
那個冬天士兵們得到了休息,但亞歷山大和手下的將領們無法休息。
克雷托斯這年37歲,比亞歷山大年長19歲,很久以前就與馬其頓王子結下不解之緣,在他的姐姐給亞歷山大當奶媽的時候他們便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說,在亞歷山大還是嬰兒的時候,克雷托斯就認識他了。
全軍再次停止前進,士兵休息,司令官和指揮官召開作戰會議。
進入羅馬時代以後,亞歷山大被稱為「大帝」。也許由於他總是戰無不勝,自古就有無數關於他的戰役的分析和研究。
亞歷山大給自己的中路守兵下達了孩子氣的命令,令人忍俊不禁。
得知腓力突然死亡的消息后,希臘各城邦開始議論,兩年前科林斯會議上的誓約是對腓力而言的,隨著腓力死亡,這誓約會不會成為一張廢紙。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大流士有兩個女兒。亞歷山大同他的長女結了婚,又讓次女和赫菲斯提安結了婚。
所有生還的推羅人無論男女全部被賣為奴。但這隻限於在島上抵抗到最後的推羅人,居住在陸上舊城區的推羅人不在此列。
他知道進入「奇里乞亞門」之後的這段時間最為危險。
亞歷山大率領的希臘軍據說有450人戰死。
亞歷山大從不把部下看成是一群面目模糊的人。
這是他同化戰敗者的戰略之一。
雖然兵力只有敵人的五分之一,但勝利者一定會是這位25歲的國王,他能夠把這五分之一的兵力運用得好像自己的手足一般。
亞歷山大想去一座阿蒙的神殿看看,同行的夥伴全體贊成。隨他一路來到這裏的是他從小的朋友以及警衛小部隊。他們這麼少的人要深入沙漠實在有些勉強。聞名地中海世界的阿蒙神殿位於沙漠之中,神殿反映了埃及人的嗜好。
綿延了30年之久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于公元前404年以雅典失敗告終,把愛琴海變為希臘人之海的提洛同盟也崩潰了。
分割軍團,明確各個部隊的指揮負責人,也是以少勝多的戰略需要。亞歷山大在這個基本戰略方面沒有任何改變。
殺害大流士的就是以這裏為勢力基礎的貝索斯等三位總督,即三位地方實力派人物。
這些人的孩子當然也擁有羅馬公民權。授予國家防衛人員的羅馬公民權是可以傳給子孫的世襲權利。
區別他與手下將軍的既不是待遇也不是服裝,只是在他頭盔上翻飛的白色翎子。其他將軍戴五顏六色的翎子,只有亞歷山大一人能用白色翎子。
亞歷山大時代的高盧人還沒有多麼大的勢力,他們與伊利里亞人一樣是北方的蠻族,憧憬著溫暖的氣候和豐富的農產品,時常企圖南下。
回程是從孟菲斯沿河順流而下回到尼羅河三角洲,路線與去時不同。為了了解未曾見過的埃及,他去了遼闊三角洲的西部地區。
不過,他很快就悟到了,亞歷山大一點兒都沒聽進去自己的進言。
他並未參与這種行動。
亞歷山大對對手是國王一事有著強烈的反應。他以前的敵人是總督、傭兵隊長、部族首領什麼的,這次不同,他要以波斯國王為對手了。這可不像格拉尼科斯戰役,當時只是同波斯帝國的地方勢力打仗,而現在他要以波斯中央勢力為敵手了。23歲的亞歷山大似乎產生了這個年齡應有的極大興奮。

推羅城區圖
這些話畢竟出自希臘哲學巨人之口,因而當代的不少研究者願意認為,這裏的「蠻族」是指不講希臘語的民族,並非歧視性詞彙。
亞歷山大必須趁波斯還未從格拉尼科斯的失敗中重新站起來,搶先佔領薩迪斯。
可是,迄今為止在美索不達米亞稱霸的所有王朝都滅亡于底格里斯河以東山地人的來襲。這些山地人來自現在的伊朗東部、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北面的土庫曼、烏茲別克。2000多年過去了,直到現在,中東的穩定依然為其東面各國的動向所左右。

亞歷山大是一個嚴重的自我中心主義者,但他也是懂得站在對方立場上想問題的人。
第二,即便放過推羅,他也不會放過腓尼基海軍。
格拉尼科斯戰役中希臘軍的戰死者為115人。在伊蘇斯戰役中,敵人的數量5倍於己,戰死者的數量也就有所增加。
他說,如果他有刺殺國王的意圖,他每天至少兩次全副武裝進入國王大帳,什麼時候都可以動手。
正因為加沙城阻擋了亞歷山大前進的道路,其陷落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有重要人物悉數被處死,居民被賣為奴。
貝索斯這次又成功地逃開了。他逃到一同拋下大流士的另一個同夥的地盤上。在那裡他明白自己已經被當成了「瘟神」。
不是只有赫菲斯提安具有在精神方面跟上走在前面的亞歷山大的能力。但他具有比任何人都強烈的感情,想去理解凡事一個人判斷、一個人決定並下令付諸實行的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21歲開始東征,如今他已經28歲了。
接著是亞歷山大直接指揮的騎兵,總數為5000人,其中2000人是馬其頓人。
他把下一個目標定在了薩迪斯,這是統治小亞細亞的波斯勢力在這一地區的一大據點。
即便如此,他仍然經常從馬其頓和希臘各地補充兵員。因為他必須在每個被征服的城市和地方留置將士,此時應他的要求補充的1000名士兵抵達了埃及。
這是亞歷山大統率的遠征軍的第一個特質。
因而,歸納、總結這次戰役展開之前兩軍最高司令官的姿態或風格,不是無用之功。兩軍的戰略戰術及至戰役的展開情形都與統帥的性格和風格有關。
如果胡亂拔箭,周圍的肉會被全部拽出來。
在夏天的烈日之下,帶來的水全部喝光,但所有人忍著乾渴繼續前行。
亞歷山大在戰場上喜歡快攻,平時應對這種事件也非常神速。如果讓我找一個詞來代表他,我只能選「速度」這個詞。
到了這裏,他可能已經對綿延不斷的地中海和杳無人煙的土地感到了厭倦。
亞歷山大的大帳周圍靜得出奇,只有醫師和高級將領進出。士兵們離得老遠圍著大帳,十分不安。
49歲的大流士統率的波斯軍隊有超過20萬人的步兵和35000人的騎兵,是一支全部兵力合計接近25萬人的龐大軍隊。
北方蠻族認為腓力之死是個可乘之機因而蠢蠢欲動。腓力生前已經基本解決了與伊利里亞族的問題。這次,從更北面南下的凱爾特族成為馬其頓未知的敵人。
第一,提供若干印度人做嚮導,由波拉斯擔保他們值得信賴。
3萬人對15萬人的伊蘇斯戰役以3萬人的壓倒性勝利告終。
看見蘇格拉底率隊喊叫著渡河,波斯騎兵軍團也開始衝鋒。
儘管讓部分士兵回國的真正目的在於讓軍隊年輕化,但送回國的士兵數量畢竟有1萬人。
但是,他比任何人都願意把部下看作戰友,士兵們也把這位年輕的國王當成自己的戰友。
7年後的公元前327年,士兵數量幾乎沒有改變。
亞歷山大向來憎惡違法亂紀。他認為,違法亂紀是統治龐大帝國的最大敵人。

希臘中部的色薩利是馬其頓的屬國。那裡平原遼闊適合養馬,自然也是優秀騎兵輩出之地。
小亞細亞對帝國而言是西北邊境,它相當於現代的土耳其,與麻煩的希臘世界接壤。格拉尼科斯戰役以後這裏已經歸亞歷山大統治。
亞歷山大認為,敵人船來我就應該派船去。
按照慣例要由率領他們的最高司令官為其下葬。波斯沒有這樣的做法,但希臘這樣做,羅馬也這樣做。
亞歷山大不可能喜歡這樣做,所以他應該只是在宮殿里休息的時候才穿穿波斯服裝。在行軍帳篷里,我想他該是穿著樸素實用的馬其頓服裝吧。不然他這位征服者便無法做事了。
第一,正因為有亞歷山大率領的一波接一波的快攻,馬其頓軍才取得戰場主導權並最終取得勝利,縮短了戰鬥時間。

不論怎樣,亞里士多德從哲學角度教會亞歷山大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的重要性。

「金剛鑽」

這裏西臨地中海,東面低矮丘陵延綿,是一片夾在大海和丘陵之間、面積只有3公里見方的平原。
俘虜的供詞並非剝光衣服嚴刑拷打的結果。
在此之前,大流士只看到開戰不久大象和鐮刀戰車的悲慘滅亡,貝索斯所率左翼的撤退,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騎兵軍團猛攻自己所在的中路,以及帕米尼歐率領「巨型刺蝟」步步逼近。

當我們全力工作取得成功時,不也會覺得自己是天才嗎?古人亞歷山大也只是在贏得了漂亮的勝利之後,覺得自己也許是「神之子」而已。
首先,只帶體力好的年輕人去。
離開阿富汗后,第一軍要進入伊朗東南部,在波斯灣入口處的霍爾木茲海峽附近與走其他路線過來的亞歷山大會師,然後再去蘇薩。
這個地點位於大本營上游20公里處。那裡河面狹窄,不到500米寬。河流向東轉個大彎逶迤而去,距離波拉斯的大本營有50公里之遙。在全軍渡河完畢之前,希臘人不希望被敵人發現。
海軍只能依靠科林斯會議的同盟國了。他成功調集到160艘船,但他寄予希望最大的雅典只派來了20艘三層加萊船。

波斯軍的鎌刀戰車
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從波斯手中奪過制海權。
這年的夏天和秋天,亞歷山大是在埃克巴坦那度過的。這不僅是因為那裡是波斯歷代國王的避暑之地。
所有這些騎兵的總數達到5000人。前面我們說過,全體騎兵由帕米尼歐的長子菲洛塔斯指揮。
公元前331年7月,剛滿25歲的亞歷山大離開埃及,首先前往推羅,從推羅橫跨分隔中近東與中東的山地進入大馬士革,那裡是帶去「決賽」的全軍的集結地。
對科那斯的情況說明,亞歷山大隻「哼」了一聲就回大帳去了。
士兵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國王會有如此狡猾的想法。他們充分享受了亞歷山大給他們的一個月的假期。
兩個月前代表這些士兵向亞歷山大陳述拒絕前進理由的科那斯隊長,在這天的遊行結束后又代表士兵們向疲憊至極的亞歷山大說:
總共才35000人,不用專門架橋。讓160艘戰船中的大型船在上游減緩水流,再動用其他船隻往返運兵,就可以渡過海峽。
極易引起馬其頓士兵大量離隊的士兵抗議事件得到了平穩解決。
200輛鐮刀戰車。
另一方面,石塊雨點般砸向推羅防守薄弱的南城牆。
士兵們得知波拉斯要為亞歷山大橫跨印度提供幫助后,發生了恐慌。亞歷山大手下的士兵突然罷工了。
不過,這個時期波斯對希臘作戰倚靠不是軍事力量,是資金實力。波斯圖謀向斯巴達提供經濟援助,讓希臘兩大強國雅典和斯巴達自相征討。


伊蘇斯戰役-3
亞歷山大在軍事方面的改革不僅限於有機地利用騎兵和步兵,還在於把騎兵和步兵分成小隊。這樣做自然是為了提高機動性。提高機動性必定會導致裝備的輕量化。

在平原上打仗,根據戰法的不同,有時一天就會分出勝負。如果亞歷山大在這場波斯投入全部戰鬥力的戰役中獲勝,那麼巴比倫及蘇薩極有可能在他面前和平地打開城門。
這位繼承人有一個癖好,喜歡衝鋒在前,率先殺入敵陣。
亞歷山大也許還把另一件棘手的事交給了安提帕特,那就是處理好他母親奧林匹婭斯的問題。
首先,地形複雜。
因而,他根據以往的成功案例考慮和平征服推羅。
來到距離平原10餘公里的地方,亞歷山大命令全軍停止前進。他們停在一座矮山的背後,即使敵人派來斥候,也很難注意到這一帶。
不過,格拉尼科斯戰役和伊蘇斯戰役的戰場都是波斯方面確定的。馬其頓的年輕人前往敵方確定的戰場,不僅在那裡打仗,還在那裡取勝。對敵人來說肯定沒有比他更可惡的對手了。

首上戰場

他並沒有像波拉斯那樣出來會戰,亞歷山大隻能攻打這位國王堅守不出的城池。
這是西方人的軍隊頭一回踏入東方。亞歷山大經常使用多個嚮導一定是因為他收到的情報五花八門。用多個嚮導能夠提高情報的準確率。進入敵人的地盤當然需要這樣考慮。
陸軍一分為二,第一軍由克拉特魯斯率領向西進軍,從北面攻入阿拉伯半島。
總之,亞歷山大表明了自己今後還將一如既往做「金剛鑽」的意志。
這500名騎兵由名叫蘇格拉底的隊長率領,其作用是向敵人投放誘餌。他們最先渡河殺入敵陣,使指揮敵人左翼的門農認為希臘軍從正面實施攻擊。
儘管如此,他那剛愎自用的態度似乎並無改變。他這樣回復了希臘年輕人的要求:
這兩尊雕像是第二次希波戰爭中,薛西斯入侵雅典作為戰利品帶回來的。這兩尊希臘雕塑傑作時隔150年後回到了故國。
波斯帝國的核心區域起於地中海東端,越過幼發拉底河,直達底格里斯河東側的遼闊大地。按照現代的國別,這裏覆蓋了中近東各國,包括敘利亞、伊拉克及伊朗的西半部。夾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歷史上經常成為中東的核心地區。
斯巴達以傭兵形式提供兵力,資金由波斯支付。
這時,派去大馬士革的帕米尼歐帶著大量的金銀回來了。亞歷山大當即讓人把金銀鑄造成金幣和銀幣。就這樣,大流士棄之不顧的金錠銀條化做了士兵的報酬和獎金。
在翻過一座又一座大山的行軍途中,這些問題逼著亞歷山大去解決。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這些與自己並轡馳馬的人居然背叛了他的信任。
亞歷山大已經遠徵到了人跡未至的地方,歸途還要走人所未走的陸路和海路。
他決定自己指揮右翼,但他可用的兵力只有2500名騎兵,加上弓箭兵等輕裝步兵以及一聲令下即可運動的特種部隊,也遠遠達不到6000人。
在靠海的一側,波斯軍團渡河大舉攻入敵陣,以色薩利騎兵為主體的希臘騎兵一邊緩緩後退一邊不停反擊。兩軍展開了激戰。
他聘請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來提升亞歷山大的思想境界。
而且,有越權行為的並不止總督。負責財政的人本來任務只是公正收稅,卻漸漸出現了暴斂私財之人。
當人們順著線索追查這尚未實施就已暴露的陰謀,居然挖出了菲洛塔斯。
軍團士兵到37歲服滿兵役退伍時,幾乎所有人都會和長年交往的女人結婚。當然,他們生的孩子都會成為羅馬公民。這些孩子成年後將獲得與祖輩都是羅馬公民的人同等的待遇。
不管怎樣,我認為馬其頓軍出色的後勤工作充分發揮了作用。這既幫助統帥堅定了意志,也幫助士兵堅定了緊跟統帥的信心。餓著肚子不能打仗,這可是古今東西恆定不變的。
這些「中小老闆」在亞歷山大顯示的力量面前紛紛不戰而降,但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就會反水。那種一旦承諾就一定守信的做法,即日本所謂的「武士沒二話」,在那裡根本行不通。
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與帕米尼歐之間只有一個區別。
亞歷山大帶來的翻譯團隊在這種場合正好派上用場。
波斯帝國的東半部分為底格里斯河以東的區域。按照現在的國別,這部分包括伊朗東半部分、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北面的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這裏大半是山區。
斯巴達沒有參加科林斯會議,沒有義務遵守以下決定:凡為他國當傭兵對抗希臘的希臘人將被逐出祖國。所以,只有斯巴達的傭兵能回到祖國。據說他們為找下一份工作四散而去。
帕米尼歐在這封信里告訴亞歷山大,他聽到傳聞說波斯國王大流士企圖毒死亞歷山大,許以重金成功收買了腓力醫生。
不過,他對這個位置的使用有別於過去的最高司令官。
代表王族的是先王的妹妹,一個名叫阿妲的老年貴婦。這個老婦人向亞歷山大提出了一個令人愉快的方案。
陣型崩潰后毀滅接踵而至。馬其頓騎兵軍團的目標是消滅敵人,在他們的猛攻面前,波斯軍的左翼束手無策。如果左翼失去了戰鬥力,大流士所在的中路左側就如同沒有設防一般。亞歷山大率領3000名騎兵集中猛攻中路。
士兵們拒絕前進的理由是不願意渡過印度河繼續東征,但並沒有說不願意沿印度河順流而下。如果順流而下,拒絕前進的理由就站不住腳了。
連國王在內的所有在場的人都想象著少年被馬甩下來,垂頭喪氣回來的樣子。
這時,克雷托斯和他率領的250騎及時趕到,使亞歷山大擺脫了眼前的危險。
第一,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已經因大流士三世之死而滅亡。被譽為波斯中興之祖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曾經遠徵到了印度河,使這條大河的西邊皆為波斯帝國的領土。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也曾入侵希臘,發動過第一次希波戰爭。
天空晴朗。已經進入11月,陽光不如夏天那麼強烈,士兵即使身穿甲胄也不會冒汗。
他跟隨老師學到了一切,但沒有一切服從老師。這不正是優秀學生的證明嗎?
那波利國立考古學博物館藏(那波利),© Adam Eastland Art + Architecture/Alamy Stock Photo
誰都知道他們之間的特別關係。可是特別關係之外,什麼都沒有。
可是在感覺上,穿過小亞細亞進入敘利亞以後人們才覺得是踏進了東方。
這個會議還兼有最高法院的作用。沒有該會議的判決,即使是國王也不能叛部下死刑。這點也同東方的君主國家不同。
第二,如果沒有必要繼續扣留王室的女人們,我會給她們自由且不需要贖金。
亞歷山大和以前的地米斯托克利以及後來的凱撒一樣,很多時候都是自己親自審訊抓到的俘虜。也許他認為只有親自審問了解情況的人才能獲得真正有用的情報。
後來,國王分開召見波斯人和馬其頓人。我想這也是赫菲斯提安表演的結果。
國王喝乾了葯而醫生面色慘白地看著信。這是他們兩人之間上演的無聲而緊張的一齣戲。
大流士與亞歷山大之間還有很遠的距離,波斯軍的精銳部隊1萬人以及2000名戰鬥高手——希臘傭兵擋在中間保衛著國王。

恩師亞里士多德

亞歷山大來到後方專為王室女人建起的帳篷,哭喊聲從裏面傳來。
他想躺在擔架上上船,讓沿岸列隊的士兵們看到他的身影,從而消除他們內心的不安和恐懼。
他還承諾,貴婦們的待遇一概不變,並嚴令士兵不得做出任何損害她們名譽和地位的行為。
學生需要學習毫無偏見地、冷靜地接受這些信息。
實際統治這些地方的實力人物幾乎都未參加伊蘇斯戰役。大流士如果想捲土重來,只能召集這些尚未與亞歷山大打過仗的人。
在希臘,以雅典為首的城邦國家都只承認雙親均出生於本國的孩子擁有公民權。

達達尼爾海峽及其周邊
國王死後,在他手下擔任要職、幾乎都是軍隊司令官的人們一致做出了一個決定。
我先說說你們的處境因為先父腓力得到了多大的改善。
亞歷山大畢竟才21歲,他在格拉尼科斯戰役中有些孤軍深入。
所謂「誓約」是一種相信對方才能成立的約定。縱然沒有在合同上簽字,違背誓約也是一種極其卑劣的行為。
一輛戰車就需要如此之大的空間,為了不讓戰車自相咬合,橫向縱向都需要留出相當大的車間距離。

首先,士兵是奉命結婚。其次,幾乎所有男人都是重婚。
戰鬥一旦打響,騎兵軍團首當其衝,他們的死亡率要高出其他部隊。可是他們不能訴苦,因為置身於最危險地帶的是亞歷山大。
在腓力死後立即召集的會議上,亞歷山大被部下正式認可為國王。
這些騎兵是從帝國各地召集來的波斯社會的精英。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亞洲,習慣從牛羊身上獲取奶油和黃油的地方都習慣把社會精英稱為「奶油」。在伊蘇斯戰場上,布陣在波斯軍右翼的都是波斯帝國的「奶油」。正為如此,他們的軍服裝備很華麗,看上去顯得人數比實際多。
消息說,從伊蘇斯戰場逃回祖國的傭兵為主體的斯巴達軍,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麥加羅波利斯近郊與馬其頓軍對戰,大敗虧輸,死者人數超過5000,斯巴達國王戰死。
我問一個義大利人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亞歷山大,怎樣形容才貼切。他當即回答道:
總之,亞歷山大一下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情報。
從這時開始,亞歷山大與推羅之間的攻防戰越來越像國際象棋的棋局。一旦一方進攻,另一方立即使出新招予以反擊。
希臘人新兵需要訓練,波斯人新兵就更需要訓練了,因為還需改變他們不同的生活習慣。
軍隊大了行動遲緩,後勤問題也會增加。
底比斯人信以為真,打出「打倒馬其頓」的旗號起事了。
美索不達米亞是希臘人起的名字,意思是夾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大河之間的地方。這一帶現在在伊拉克境內,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第二大城市摩蘇爾都在這一地區。在古代,那些伊斯蘭的發祥城市尚未出現的時候,這一帶已經有了巴比倫和蘇薩等城市。古代的高加米拉是現在摩蘇爾附近的一片平原。
馬其頓雖是君主制王國,但它畢竟是希臘人的國家,與東方的王國仍有不同之處。
從那天夜裡起,亞歷山大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吃不喝,也不允許任何人進入。事發當晚在其他地方辦事的赫菲斯提安趕了回來。但他也被禁止進入房間。
然而,亞歷山大沒死。
國王位於全軍中央是波斯帝國的慣例。大流士三世循例坐在格外豪華的戰車上坐鎮中路。也就是說,大流士在波斯帝國步兵精銳集團的守護之中。
總計3萬人的步兵中,只有12000人屬於固定的馬其頓重裝步兵方陣。這是一個人人手持近7米的長矛,咄咄逼人的巨大「刺蝟」團隊,全部由純粹的馬其頓人組成。
我無論如何都不能理解,大流士當時是已經47歲的成熟男人,是唯一一個在古代被稱為「王中之王」的大帝國波斯的頭號人物,他為什麼要把戰場選在伊蘇斯呢?
我剛才之所以說波斯軍擠滿了河對岸,原因是波斯全軍分為四層布陣。總共只有3公里見方的平原被河流一分為二。波斯軍實際有15萬人,如此數量的兵力如果不分為四層,恐怕在平原上都擺不下。
父親給亞歷山大下了嚴格的命令,沒有父親的命令絕對不許他行動。
亞歷山大確認了補給保障後轉入快攻。他離開大馬士革到看到幼發拉底河,耗時不到一個月,直線距離有500公里。在夏季行軍,人和馬的負擔都會有所減輕,但他們不顧繞路選擇了綠蔭較多的路線行軍。
雖然夏天水量會減少,幼發拉底河仍是一條大河。亞歷山大的48000人不可能保持整齊隊形渡過河去,大流士應該趁他們到達對岸隊形混亂時實施攻擊。
大流士的妻子在伊蘇斯戰役時已經懷有身孕並很快分娩。不久母子雙亡。所以,流亡中的大流士只有母親和兩個女兒這三位親人了。
另一方面,身在首都蘇薩的波斯國王大流士收到的儘是壞消息。
亞歷山大下令焚毀了波斯波利斯的王宮。帕米尼歐表示反對,但年輕的國王沒有改變主意。
古代的史學家們也認可這是一樁政治婚姻。一般認為政治婚姻是與和征服者勢力相匹配的人家聯姻,這位中等部族首領的女兒似乎不夠格,這讓他們犯了難。這種犯難使得羅克珊娜被寫成一位絕世佳人。不僅在古代,現代的電影里也是這樣。
在戰場上,士兵用肉體戰鬥,總司令用頭腦戰鬥。
那15頭大象全部拒絕沖入挺著7米長矛,像巨大刺蝟般的馬其頓方陣。
亞歷山大幾處負傷。波拉斯騎在大象背上親自指揮。他受到馬其頓士兵的標槍和弓箭的集中攻擊,因出血過多開始失去意識。但波拉斯沒有逃跑。
推羅島成為戰場。亞歷山大的「海軍陸戰隊」並不滿足於攻下島嶼南端,他們開始進攻島嶼的中心地區。
「不過,由我決定回哪裡和怎麼回。」
亞歷山大一邊向高加米拉進發,一邊研究斥候不斷帶回的情報,已在相當程度上準確掌握了敵人的陣容。他注意到,波斯軍的布陣與幾天前俘虜口供提供的信息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當天晚上,國王的宮廷花園變成了招待全體士兵的巨型宴會會場。所有人都想和國王乾杯,年輕的國王身邊熱鬧非凡。於是,那天晚上的宴會變成了不拘禮儀的飲酒大會。酒也是希臘式的喝法——直接喝乾烈酒。
他脫下身上的披風蓋在大流士的遺體上,命令靠攏過來的部下用符合大流士生前身份的方法把他送回蘇薩他母親那裡。按照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身份舉行葬禮。

回蘇薩之路
前一年5月,亞歷山大靠格拉尼科斯戰役一舉掃清了小亞細亞的波斯勢力。象徵波斯統治的地方長官們大半戰死,活下來的也在年輕的馬其頓國王面前打開了城門,接受了馬其頓的統治。
公元前331年11月1日,亞歷山大在晨曦中第一次看清敵軍。
在一場為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舉行的祭祀活動上,亞歷山大當著眾人說道:
這些部隊一旦解散就很難保證翌年春天還能再來集合,波斯國王大流士沒有這個自信。大流士一心想的是馬上在伊蘇斯一戰定乾坤。
戰鬥由此進入了第二幕。
公元前325年2月,從重傷中恢復過來的亞歷山大號令全軍,花3個月的時間為三個方面軍的行軍做準備。如前所述,三個方面軍的作用各不相同,出發準備工作要根據它們各自的作用來。
亞歷山大那年要在埃克巴坦那度過夏天,並不是想躲避蘇薩的炎熱,而是因為他在波斯帝國的首都蘇薩容易引人注目,而在避暑地埃克巴坦那這些麻煩會少很多。
這場未遂的陰謀暴露于亞歷山大處理完大流士三世被殺后的種種事務,再次追擊貝索斯等人的行軍途中。當時他們已經攻入貝索斯曾管轄過的巴克特利亞地區,即今阿富汗的深處。
當然,一馬當先沖在縱長菱形騎兵隊伍最前面的人,即「金剛鑽」,一如既往是國王自己。
亞歷山大兩年前就命令赫菲斯提安開始製造小船。也就是說,刺殺克雷托斯之前的公元前328年,印度河之戰就已在亞歷山大的腦中。
渡過底格里斯河來到東岸以後,亞歷山大得到的情報變得更加豐富,準確度也有所提高。
亞歷山大不是因為帕米尼歐是長輩所以聽不進他的意見。他對帕米尼歐說,我們單靠陸上進攻就可以攻陷米利都。
讓他們回國,對亞歷山大來說是理所當然的行動。
不過,我們不知道說這話的人自己是否盡到了這個義務。與亞歷山大結婚的波斯公主雖已成人,卻沒有一點懷孕的徵兆。赫菲斯提安的妻子也一樣。克拉特魯斯似乎盡到了責任,此後他的血統被亞歷山大死後誕生的希臘化時代的一個強國繼承了下去。
可是,任占卜師在屋外怎麼喊叫「我是神的使者」,房間的門仍舊緊閉。占卜師扔下一句「這是神祇懲罰平時敬神之心淡薄的國王」,退了下去。
第三軍形式上走的是與第二軍并行的路線,但是在海上從印度洋進入波斯灣,從那裡北上。
第一,通過與長老們談話,他已經征服了戈爾迪烏姆,那裡已經成為一座安全的城市。
古代的巴克特利亞相當於今天的阿富汗。伊蘇斯戰役時波斯軍幾乎全軍都是波斯人,而在高加米拉戰役中,波斯軍左翼由來自波斯帝國東半部分——即現在的伊朗東部及其東面的阿富汗和北面的烏茲別克——的士兵構成。
馬其頓騎兵全體投入進攻,由此伊蘇斯戰役正式打響。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加米拉戰役的結局。
如果波斯國王大流士從戰場上逃出來並且還活著,他有資格再次組織軍隊對抗亞歷山大。
我們只能想象25歲的亞歷山大逗留波斯波利斯期間的內心想法。我想,亞歷山大應該認為自己是來打第三次希波戰爭的。
於是,在開戰前夜,亞歷山大的士兵們把武器放在手邊踏實睡了一覺。
在伊蘇斯戰役中,亞歷山大面對波斯國王親自率領的軍隊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他打贏了波斯帝國的核心力量。而波斯吃了敗仗,國王還落下個臨陣脫逃的污點。
其中王宮的美麗甚至傳到了希臘。然而,那都是薛西斯為了忘卻絕望以及出於自我厭惡做出的。
不應忘記的是,帕米尼歐是腓力遭到暗殺后第一個表明贊成亞歷山大繼承王位的人。
「如果沒有您,我們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所以,請您承諾,再也不要在最前線戰鬥了!」
這個條款是霸權國家馬其頓完全承認參加科林斯會議的所有希臘城邦國家的自由和獨立。
因為身穿希臘式軍服,光是跪下,就會丁零噹啷地發出一陣煩人的金屬聲。再匍匐于地面,這聲音更大,不僅煩人而且成為噪音。那頭磕在地上倒沒事,但頭叩下去身子就起不來了。
這場戰役不僅改變了希臘歷史,也是腓力的一場重要戰役。馬其頓只是一個新興國家,而它的敵人是雅典和底比斯這兩個歷史悠久、可謂城邦之雄的國家。
由於有亞歷山大,希臘和羅馬的文明才會被並稱為「希臘—羅馬文明」。
他們決定,讓西征回到起點,理由是西征不現實。

基本的戰略戰術已制訂完畢,全體司令官和指揮官已將它們全部記在腦海里。
可他後來發現,從海邊稍向前去海水會突然加深。儘管如此,築堤工作仍在向前推進。他們把大量木頭柵欄埋入海中,阻斷海水后投入大量岩石,填入各種填料。然而,島上的推羅人不會袖手旁觀,因為海港城市有船。他們在船上射箭投石塊,堅韌地阻礙築堤工程。
尤其是薛西斯,他看到自己親率的大軍在自己眼皮下遭到毀滅,回到首都蘇薩后便把國王的公務都拋在了一邊。
亞歷山大覺得可以在這裏突破,他認為這裏隱藏著勝機。
羅馬皇帝身上只要不發生特殊的不祥事件,死後都會被神格化。因此繼承皇位的皇帝也都是「神之子」。
亞歷山大在神殿里向神問道:
這三個人一定會在一點上取得一致,那就是與他們相比,亞歷山大才是天下第一武將。
第一,他們要等待從馬其頓趕來的補充兵員。
因而,儘管腓力力陳建立希臘聯軍的必要性,前來參加科林斯會議的各城邦代表恐怕只會在心裏發出陣陣嘲笑。
持續了7個月之久的推羅攻防戰終於結束,亞歷山大喘了一口氣。這時,他收到了波斯國王的第二封信,是大流士的第二套媾和方案。
亞歷山大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亞細亞以後,一共進行過4次值得稱為「戰役」的大會戰。
格拉尼科斯戰役、伊蘇斯戰役、高加米拉戰役,亞歷山大在所有以波斯軍為對手的戰役中都取得了勝利。此外,他還得到了巴比倫、蘇薩、波斯波利斯以及埃克巴坦那等波斯帝國的所有主要城市。
到了這個時候,亞歷山大仍然按兵不動。

公元前333年11月初的一天,伊蘇斯戰役終於開戰了。
巴克特利亞有一個中等規模的部族,其首領叫奧克夏特斯(Oxyartes)。這個人處理圓通,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不但接受了年輕征服者的統治,還把帶來的女兒獻了出來。
這一年,馬其頓的年輕國王23歲了。
可是,我又在想,所有這些都是外傷,不是心頭之傷。心上的傷是無法進行科學的分析的。寫年輕的馬其頓國王寫到現在,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這種感受強烈到幾乎成為一種確信:從赫菲斯提安死去的那一刻開始,亞歷山大便開始走向死亡。
使用這種布陣若開戰後發起衝鋒不順,容易被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敵人輕易擊破。但是,敢冒風險才能獲勝。

由於亞歷山大尊重了希臘各城邦國家,匯聚到科林斯的各城邦代表接受了他的要求,承認馬其頓的霸權,宣誓派遣援軍參加馬其頓國王統率的遠征波斯的行動。20歲的亞歷山大跨過了第二關——再次確認了科林斯會議的誓約。
亞歷山大是一位熱衷引進新技術的領袖。他開發了運輸時可以拆開,組裝起來可以在戰場上移動的各種攻城器械。這些工具在羅馬時代得到了改良,是歐洲中世紀使用的攻城器械的原型。
他不是基督教的聖人,為什麼信仰基督教的父母會給孩子取名亞歷山大,至今不絕?(亞歷山大英語為Alexander,義大利語為Alexandro,昵稱Alex。)
「我不想去偷取勝利。」
應該說,波斯仍然存在30年前已在希臘本土失去價值的「斯巴達品牌」。
軍隊中占多數的步兵,包括重裝步兵,由中產階層擔任。而與步兵相比人數很少的騎兵由富裕階層擔任。這是城邦國家的觀念。可能是這種國體妨礙了人們對騎兵重要性的認識。
他們已充分預料到超過15000人的波斯騎兵軍團的進攻將十分猛烈,所以在自家軍隊的最左翼部署了1800名色薩利騎兵。為了避免敵方騎兵從右側包抄,希臘城邦參戰騎兵的一半部署在了左翼。
我想波斯騎兵因此都老老實實地說出了自己知道的一切。
喀羅尼亞戰役是馬其頓軍隊與以雅典和底比斯為主力的希臘城邦國家聯軍之間的一場戰役。
儘管兵力不足敵人的五分之一,但他仍然擺出了橫向比敵人更寬的陣型。
被征服的國王們獻上了黃金王冠,我把它們也化成金幣分給你們,難道你們都忘記了嗎?
安提帕特是腓力時代的高官。如果說帕米尼歐是腓力軍事方面的臂膀,那麼安提帕特就是前國王外交方面的一隻臂膀。年輕的國王決定帶帕米尼歐去遠征,便把留守的重任交給了安提帕特。也許他認為軍事方面擺平后就要用到外交了。
與騎兵軍團相比,已經以「馬其頓方陣」之名名揚四海的部隊還保留著濃厚的馬其頓色彩。
總之,年輕國王率領的遠征軍將領除了帕米尼歐和擔任警衛的克雷托斯以外,大半都是年輕一代。我甚至認為,史上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大遠征,其實是一群陽光男孩在魯莽的統帥率領下搞的一場冒險。
即使在現代,伊朗東部和西部的人思維方式也不一樣。
這完全違背了亞歷山大的初衷。波斯帝國時代的總督是將行政、軍事和財政大權一把抓的,亞歷山大打破了這一傳統。他保留了總督的官名,但總督只能負責行政事務,軍事事務交由馬其頓人、徵稅等財政事務交給了希臘人管理,權力一分為三。
他還安排第二把手克拉特魯斯與斯皮塔米尼斯的女兒結婚。斯皮塔米尼斯是索格狄亞那的總督,也是殺害大流士的兇手之一,後來因亞歷山大的追擊,他被自己人背叛殺死。其他的將士跟隨在他們的後面。

最後,作為波斯帝國與馬其頓王國解除敵對關係的證明,可以讓一位公主嫁給亞歷山大。
現代的戰史研究者說,這支第二軍的行動決定了左翼的戰況。
也許因為亞歷山大召集的波斯青年年輕,適應希臘式做法的速度快得出乎意料。
國王這樣做並非出於單純的好心。這是讓在逃的門農孤立的一項策略。不過,這時收留的這300名士兵在遠征的全過程中一直都是亞歷山大的忠誠士兵。
亞歷山大把這支部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克里特島出身的涅阿爾霍斯。
腓力在兒子身後怒罵,沒完沒了。
年輕的國王決定讓這1萬人退伍回馬其頓去。當然,亞歷山大給予他們優渥的退休金以及特別待遇,為他們全額償還了累計借款。
因為菲洛塔斯實在是一位優秀的武將。
門農指揮的希臘傭兵有8000人,都是重裝步兵。

這樣,亞歷山大率領第一軍從20公裡外的上游渡河,從那裡向敵人嚴陣以待的下游發起進攻,向敵人放出「誘餌」。這是一種第一軍和第二軍對敵人形成夾擊的戰術。
到了如此地步,第二把手克拉特魯斯出面解釋,說國王雖然傷重但仍活著,但仍不能平息事態。
已經是國王的亞歷山大所處的位置不同於喀羅尼亞戰役時,那時他被安排在最左翼。按照希臘軍隊的傳統,最高司令官的位置在右翼,這也是他在格拉尼科斯戰役中所處的位置。
不過他們也懂得,只有亞歷山大這個「金剛鑽」才能使這樣的陣型發揮效力。
古代時,不論希臘還是羅馬,軍隊出征必有占卜師同行,戰鬥開始之前都要占卜,看看即將開始的戰鬥有吉兆還是有凶兆。總司令面向士兵做的激勵演講都放在占卜儀式之後。
小亞細亞沿海城市也派來13艘軍船。塞普勒斯島來的120艘船最後抵達。
第二,承認波拉斯過去統治的所有小國今後依然是波拉斯的屬國。
最高司令官雙肩擔負著全體將士的命運,他需要具備有看透敵人心理狀態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以少勝多。
亞歷山大把曾經的學友夥伴、現在在自己手下擔任要職的人全部召集到自己的房間里,命令他們哪怕他死去也要進行西征。全體人員起誓服從國王的命令。


大流士
這些總督中有幾個人掌握了超越許可權的權力。不知道他們是想鑽「山中無老虎」的空子,還是暗自盼望前往中亞的亞歷山大在同游擊隊作戰時被打死。
但危機必須破解。靠什麼去破解呢?要靠轉變思維方式。
篩選應該由統帥進行。
隨後,亞歷山大施展了更加細膩的演技。他讓自己的軍隊行動起來,假裝要渡河進攻,讓士兵們發出嘈雜的喊叫聲。
然後亞歷山大命人把貝索斯押送到埃克巴坦那。他命令他任命的這個城市的現任總督依據波斯法律對貝索斯進行審判。波斯帝國的法律規定,背叛國王者應判處死罪。
在亞歷山大時代,連亞洲的波斯人都從未到過這裏,更不用說歐洲的希臘人了。
從這點上說,在波斯國王眼中不過蕞爾小國的馬其頓處在有利位置。冬天、露宿和粗糙的飯食對亞歷山大及其率領的希臘軍而言完全不成問題。
亞歷山大逗留科林斯期間,發生了一個插曲,人們只要一提到亞歷山大就一定會提起這件事。這事發生在赫菲斯提安和亞歷山大拜訪哲學家第歐根尼的時候。亞里士多德教過這位哲學家的思想,故亞歷山大應該認識他。
事到如今,我對年已49歲的大流士的思維能力之低下感到絕望。
緊貼傭兵軍團的背後,是1萬名號稱「不死軍」的波斯精銳,他們圍著大流士乘坐的戰車布陣。
亞歷山大把這支特種部隊交給了帕米尼歐的次子、比他大兩歲的尼卡諾指揮。他也是亞歷山大接受「斯巴達式教育」時的夥伴。
剛才還在論述悲劇,轉眼就開始詳細分析政治。亞里士多德既是人文學科的專家,又對自然科學到醫學的多個領域懷有興趣。他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分子。他可能認為,把眾多領域納入視野,才會深刻認識其中的某一領域,才能根據這種認識做出正確的判斷。
8月抵達印度河河口。在這裏,亞歷山大和涅阿爾霍斯之間有一段對話,別人聽來絕對會笑話他們。
伊蘇斯、推羅、加沙,亞歷山大這是第三次負傷了。儘管如此,仍然沒有一個人能夠阻止他沖在最前面。亞歷山大不但狂妄而且頑固。
年輕的國王把率領這1萬名士兵回國的任務交給了克拉特魯斯。
亞歷山大沒有放過這個空隙。
亞歷山大越過托羅斯山脈進入了奇里乞亞,在大流士看來,他是踏進自家院子的蠻橫之徒。大流士也許在想,必須儘快打垮這個不可饒恕的入侵者,把他趕走。
這支部隊的任務是除掉馬其頓騎兵衝鋒時前來干擾衝鋒的敵人。
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
21歲的年輕國王微笑著回答道:
亞歷山大從衛兵手中奪過長槍,朝克雷托斯擲去。
大流士三世認為區區35000人用不著自己親自出馬。他把對付亞歷山大之事交給替國王統治小亞細亞的地方長官們。
亞歷山大已經沒有力氣向士兵們揮動雙手,告訴他們自己還活著了。
「金剛鑽」的戰法正因為他年輕才能獲得成功。
士兵們再次感到亞歷山大就是他們的國王。他們把這種喜悅和烈酒一起,舒心地喝了下去。
伊蘇斯戰役開始后,希臘軍緩慢前進,波斯軍只有右翼的騎兵軍團在向前挺進。由柵欄護衛的中路和左翼保持待命狀態。也許他們覺得自己兵力5倍于敵人,隨時都有機會壓上擊潰敵人。東方人對人員數量的信賴幾乎到了信仰的程度。
他說起帕米尼歐如何為馬其頓鞠躬盡瘁,話題又自然而然地轉到了先王腓力身上。他說,亞歷山大是得益於先王和帕米尼歐共同創建的馬其頓方陣,才會戰無不勝。
大流士好像知道亞歷山大已經到達埃克巴坦那。
年輕的國王把「國王的夥伴」也分成8個中隊,這裏面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與馬其頓方陣一樣,主要是為了明確責任和指揮系統。第二個是基於騎兵機動性強,楔子釘進敵陣后可以立即兵分兩路,直接包圍敵人。
在腓力當國王之前,你們不過是山裡整天追著羊群跑的窮苦農牧民。日子過得很不安全,你們每天都提心弔膽,害怕近鄰伊利里亞和色雷斯的蠻族襲來。
這次他已經不是單純去追擊那三個殺死大流士三世的總督了。雖然對這3人的追擊不容懈怠,但通過重啟追擊去征服波斯帝國的東部全境才是真正的目的。
國王、將軍和士兵都是抵達伊蘇斯平原后才看到敵人的大軍。
他念的那一段說,勝利是士兵們的功勞,將領總是忘記這點。
就這樣,抵達伊蘇斯平原之前希臘部隊已經調整完畢,一到戰場即可兵分幾路完成全軍布陣。
大英博物館藏(倫敦),© BM Images
父親不能平白無故地接受兒子狂妄的主張。
亞歷山大自己是全軍的最高司令官。
馬其頓士兵有義務跟隨他這位國王,雅典和科林斯等其他城邦國家的士兵無此義務,因為派遣他們是與馬其頓有同盟關係的城邦。
所謂前線基地就是部隊會經常回來的基地。但亞歷山大的偏好是一旦離開便不輕易回來。在他看來,這裏與其說是前線基地,毋寧說更富於後方補給基地的色彩。
巴克特利亞的波斯總督、在高加米拉戰役中統率左翼的貝索斯結束了他的一生。
與之相對,大流士害怕夜襲,嚴令枕戈待旦,波斯軍全軍一宿沒有合眼,一直熬到天亮。
實際上,小亞細亞的地方長官們並未參加第二年11月的伊蘇斯戰役。
先王腓力時代,馬其頓與軍船無緣。而亞歷山大時代,馬其頓正在逐漸成為陸海軍事大國。
我很願意想象一下,如果讓這三個人相聚談論武將的話題將會是什麼景象。
菲洛塔斯回答,打小報告不是他的作風,而且他認為沒有值得向國王報告的具體計劃,所以沒有告訴國王。
聽到國王的聲音,克雷托斯甩開同僚們的手走了回來。
這一點,勸帕米尼歐自裁的亞歷山大肯定比誰都清楚。

走岔

上層的這種氣氛會傳遞到士兵層面,從最高司令官到底層士兵都懷著必勝的熱情。
大象產於印度,而波斯帝國的東部邊境隔印度僅隔著印度河。
門農一看敗勢明顯,立即再次放棄戰鬥,帶著腓尼基的400艘船逃往哈利卡納蘇斯。
一、凡重大事項均由自己一人思考並決斷。
簡單地說這是強烈的好奇心使然,但亞歷山大這個人又非常討厭徒勞無功。這樣說的證據是儘管他踏上了歸途,卻還要照例在那些從未到過的地方建設「××地區的亞歷山大」城。如果說這是為後人考慮,那就是所謂的先期投資,其效果會在他死後得到驗證。
被委以重任的安提帕特的工作相當困難。財政問題大概是讓他煩惱的第一件大事。馬其頓王國財政狀況之慘原本不該考慮遠征波斯的。

這些港口城市由亞歷山大統治后,腓尼基海軍便被禁止停靠。這些年來他們的停泊港不斷減少,推羅已是最後一個了。
第二,全體將士是否身心統一、緊跟統帥。
他當然知道,他派去15頭大象參戰的高加米拉戰役是以怎樣的結果告終的。他也知道戰役之後大流士三世的結局。
推羅人在希臘聯軍港口登陸部隊和南來的「海軍陸戰隊」的夾擊下,屍體堆積成山。
赫菲斯提安的忠心不容置疑。但這位性格溫柔的朋友造橋比打仗拿手,打大戰役時騎兵軍團會增加到3000人,這時很難將部隊全部交給他。
這一帶已經被征服,第一軍是去已知地域行軍,不用擔心安全。亞歷山大決定把組裝式攻城器械等重而礙事的物資以及無關人員交給第一軍帶走。
有時與亞歷山大軍隊同行的占卜師也會舉行占卜儀式,亞歷山大總是默默地聽完。
就這樣,亞歷山大一吐胸中不快,離開了現場,身邊依然沒有人護衛。
國王發著高燒,躺在那裡痛苦掙扎。他的主治醫生立即趕了過來。

從這天開始,他有時起得來床,有時又起不來,這樣的日子不斷重複。
還有一件事引起了我的興趣。從13歲到15歲這3年間,亞歷山大集中接受了列奧尼達的訓練和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他的學習日程是如何安排的呢?
亞歷山大往往在行動前不久才給這支部隊下達命令,因而要花時間聽解釋的人不適合做指揮官。
難道菲洛塔斯的腦子裡沒有想到這些嗎?難道不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他才對國王知情不報嗎?他每天至少同國王見面兩次,不缺報告機會。
羅馬人是這樣同化戰敗者和實現民族融合的。
奧林匹婭斯認為,在希臘化方面自己比丈夫優秀。她很有「學問」,這在當時的希臘女子中很罕見。
由於同為腓尼基民族,迦太基提出要增援推羅。如果這真的成為現實,亞歷山大一定會更加辛苦,因為海上部隊是強國迦太基的主力部隊。
波斯高官選擇了後者,送來了誓約書。
我們在電影《賓虛》(Ben-Hur)中可以看到類似的戰車,但電影中用的是追求畫面效果的道具,實際戰鬥中使用的戰車並非那麼簡陋。它追求的不是畫面效果,是將敵兵攔腰砍倒。
白天王子的餐食和士兵一樣是軍隊大鍋飯。亞歷山大一定學到了飢餓是最好的調味品。
系統指揮這些騎兵的馬扎亞斯和手下全體騎兵企圖掉轉方向逃離戰場。然而一旦潰敗,指揮也就失靈了。

亞歷山大
這是歷史,即縱軸上的信息。
據說,列奧尼達搞的是斯巴達式的魔鬼訓練,太陽還沒有升起就已開始,經常持續到太陽落山。等到這一切都結束,學生只能深陷死一般的睡眠之中。
士兵中間響起了歡呼聲:「國王!國王!」歡呼聲隨著船行在河岸上響起。
可是,亞歷山大也酩酊大醉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開始大聲喊叫:克雷托斯去了哪裡?
他並沒有完全相信自己是「神之子」。所以拿這事譴責他,只是從未想過自己也許是「神之子」的人的過激反應而已。
他自己負責右翼,以馬其頓方陣為主力的中路交給了帕米尼歐,左翼部署的仍是希臘各地的騎兵,這些都沒有變化。
「這究竟是大湖,還是大海啊?」
當然,大流士存儲的18000塔蘭特巨款被悄悄取走。不消說,這些錢被直接用作給士兵的報酬和犒賞。
進而,他也是最早看清埃及在地中海世界的重要性的歐洲人。他認為,埃及可以成為連接西方與東方之間的橋樑。
「裏海之門」離馬扎亞斯說的國王被抓的地方有好幾天的路程,亞歷山大一行卻只用了兩天——實際上36小時就走完了這段路。
那些從伊蘇斯逃出來的總督和部族首領們看自己國王的眼光必定會與以前不同。他們也許開始認為,亞歷山大在小亞細亞對波斯地方官員採取的寬容態度頗有魅力。

海達斯佩斯戰役—1
第一個是為什麼埃及人對波斯國王的統治「過敏」。
可是,波斯人的統治對居住在愛奧尼亞的希臘人來說並無多少不便之處。
等到後來羅馬強盛,他的這個夢想才成為了現實。
他態度凜然,一個人在士兵們中間穿行,瞪著他們每一個人,然後離開了現場。所有士兵鴉雀無聲地目送亞歷山大。
腓力醫生診查了躺在床上的國王,開始當場調製口服藥。
然而,他剛靠近米利都就看到海上停滿了敵人的船隻。腓尼基是波斯帝國的一部分,400艘腓尼基船就是波斯國王的海軍。
他們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大河中間的地方取名「美索不達米亞」,因而他們知道巴比倫、蘇薩和波斯波利斯。但再往東,從現代的伊朗東部到阿富汗及其北方一帶,進而到巴基斯坦,他們幾乎完全不了解,更別說印度河以東更為廣袤的印度了。
那年他擔任小亞細亞東南部奇里乞亞的總督,受波斯國王委託負責該地的防務。他在行動神速的馬其頓年輕國王面前慢了一步,輕易地把奇里乞亞拱手送給了眼前的這位敵手。
亞歷山大在尼羅河口度過了兩個月的冬天,在久違的休假之後https://read.99csw.com他再次開始行動。他先沿著尼羅河溯流而上,前往赫里奧波利斯。然後渡過尼羅河,探訪了對岸的孟菲斯。
如果這些不滿表現出來,肯定會有人站出來為亞歷山大辯護。首先,亞歷山大自己就會站出來說服大家。馬其頓國王的宮廷不像上下等級森嚴的波斯國王的宮廷,尤其是行軍途中,與其說是宮廷,它更像是大學運動部的集體外宿活動。

第三點是希臘以往沒有出現過的。希臘人第一次見識到,騎兵打先鋒,然後由騎兵與步兵絕妙聯動展開的戰鬥,它決定了戰役的走向。
第四組是醫師團隊。
得知未遂的暗殺計劃之後,亞歷山大對恩師的侄孫毫不留情。卡利斯西尼被捕后被送到了後方,死於獄中。
於是,亞歷山大把生病的朋友安頓在城裡的宮殿里,自己在離城數公里的郊外平原上參与新兵的武藝訓練,就這樣度過了多日。
這樣一來,位於小亞細亞西南部的哈利卡納蘇斯及其周邊的卡里亞地區就都歸了亞歷山大。
一、任命戰敗的波斯人擔任總督,厚待他們。

他們的國王雖然同意他們回家,但他接著說:
母親是鄰國伊庇魯斯的公主、腓力的妻子奧林匹婭斯。
逗留埃克巴坦那期間,亞歷山大收到了令人高興的消息。這些決定被立即付諸實施也是受到這個消息的影響。
然而,沒有比亞歷山大更能對將士一視同仁的統帥了。因此,也沒有比亞歷山大更受士兵愛戴的統帥了。
行軍途中,亞歷山大的宮廷與其說是宮廷,不如說是集體宿舍。大家在中亞的嚴冬中聚會喝酒,說笑話嬉戲。總督家成了亞歷山大和手下將領的宴會場。
門農似乎也知道這一點,在那一帶的防備較其他地方薄弱。
帕米尼歐率領的「巨型刺蝟」已經從正面攻了進來。

只是以前的所有挑戰者都自然而然地認為必須用手解開死結而已。
國王喝葯的同時醫生看信。
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以弗所,然後是米利都和哈利卡納蘇斯。
這一組由懂波斯語的希臘人組成。他們不僅要在與波斯人談判時擔任口譯,審問俘虜時也少不了他們。
斯巴達最終出局,這對就要打進中亞的亞歷山大來說是一個值得雙倍三倍開心的消息。
包括馬其頓方陣在內的整個步兵團戰死30人。
可是菲洛塔斯獨自篩選了情報。他犯下了知情不報之罪。
當時的希臘人只要聽到這個名字一定會想到一個人。
赫菲斯提安優雅地笑著讓亞歷山大說完。
而波斯擁有400艘戰船組成的腓尼基海軍。東地中海自不必說,就連愛琴海的制海權現在都還掌握在波斯手裡。
我覺得,要以那個時代的人的心情去理解埃及的這個特殊情況,有兩個例子可供參考。
每個大隊分別由1500人組成。6個大隊分別由克拉特羅斯等6人指揮。他們都和亞歷山大一起在列奧尼達手下接受了「斯巴達式教育」,都是20來歲的年輕人。
至此,推羅攻防戰進入了第二階段。
格拉尼科斯戰役和伊蘇斯戰役獲勝的效果巨大。命令送到了小亞細亞沿海城市、羅德島、塞普勒斯島,以及中近東到西頓為止的所有港口城市。進入亞細亞后僅過了兩年,馬其頓年輕國王的英名已經響徹了整個地區。
對帝國東方三個總督的處置中,最重要的是對巴克特利亞總督貝索斯的處置。
那波利國立考古學博物館藏(那波利),© Adam Eastland Art + Architecture/Alamy Stock Photo
這半年中,亞歷山大兼顧了國王的任務與個人的愉悅。亞歷山大有著成倍於一般人的好奇心,埃及有很多他想去的地方。
荷馬創作的長篇史詩《伊利亞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不滿進攻特洛伊的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的專橫,呆在自己的帳中不再上戰場。《伊利亞特》開頭便落筆于阿喀琉斯對不了解他心情的同僚們的憤怒和哀嘆。
波斯波利斯也以不流血的方式開城。我們只能認為,帝國中心地區的波斯人已經不把兩次臨陣脫逃的大流士當國王看待了。
抵達蘇薩的時候已經是仲春季節。
從希臘各地徵召來的步兵人數與馬其頓士兵一樣,也是12000人。
這是一次同游擊隊打了很久之後的久違的戰役。同不知會從哪裡殺出來的敵人相比,這次戰役以平原為戰場,可以施展戰略戰術。高加米拉戰役后5年才遇到這樣的戰役,他當然高興。
亞歷山大的才華在他20歲到30歲這段時期得到了全面施展。
這種歐洲與亞洲、西方與東方的不同直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仍然存在,一直到三層槳戰船作為軍船主力的時代結束,即到公元1571年的黎凡特海戰為止。
最後一點是在第一點和第二點的基礎上,提高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意志冷靜判斷,然後付諸實踐的能力。
於是,在春光爛漫的蘇薩舉行了一場只有他才想得出來的大型活動。
將滿12歲,亞歷山大又邂逅了另一個「一生之友」。
為形成夾擊之勢,第一軍只是開始時當「誘餌」,後面必須迅速轉為攻擊主力。
不要忘記,波斯國王大流士還在逃亡之中,並未死亡。
「讓羅馬強大起來的原因沒有別的,只有成功同化戰敗者的思想。」

從高加米拉到波斯「心臟」

可就在這時,帕米尼歐派來的急使追了上來。
還有,你們跟我一同度過了10年,參加了東征這個沒有任何人嘗試過的偉大事業,享有了別人根本享受不到的榮譽!
建造雅典引以為傲的帕特農神殿的建築家中有兩位出身於米利都。
10年後的公元前480年,大流士一世的兒子薛西斯率20萬大軍進攻希臘。
無論在雪中行軍,還是進攻敵人構築在山頂上的碉堡,亞歷山大絕不會只下命令而自己不動。
然而,大流士這一步令人啼笑皆非。
大流士大概是過於急躁,亞歷山大雖未急躁但的確心神不寧。
波斯高官馬扎亞斯沒有背叛他的君主,他只是拋棄了兩度丟棄國王責任和義務的大流士。
已經在小亞細亞開始實施的這種統治方式,在中近東由腓尼基人和巴勒斯坦人執行,在埃及由埃及人執行,在波斯由波斯人執行。總督的工作是接觸當地居民,起用懂得當地語言、了解當地人生活習慣的人合乎道理。
可是這對父子見面就爭吵。
他們行軍的速度飛快。因為領頭的亞歷山大速度快,跟在後面的士兵也加快了行軍速度。
總之,各城邦之間的爭鬥從此在希臘銷聲匿跡,各城邦可以自由選擇政體了。
士兵可不是只有幾百人,他們的數量超過了4萬人。雖說他們是擔心過頭,但要消除他們內心的恐懼談何容易。

亞歷山大在海達斯佩斯戰役中把科那斯提拔為騎兵和進攻步兵混編部隊(即現在意義上的海軍陸戰隊)的指揮官,把迂迴到左側進攻波拉斯主力部隊的任務交給了他。
把第二次希波戰爭引向勝利的是雅典人地米斯托克利和斯巴達人帕薩尼亞斯。
在司令官到小隊隊長的全體指揮官面前,亞歷山大像往常一樣向每個人下達了明確而具體的命令。
但是,馬其頓的年輕國王請求色薩利騎兵作為志願兵留下。
他只能放棄不離開美索不達米亞的念頭。
繼地米斯托克利之後,伯里克利利用提洛同盟把愛琴海變為希臘人之海的30年間,波斯完全收手了。伯里克利死後,波斯再次出手。
然而他也不信任一直跟隨自己的帝國東方的總督們。
他提出要提供三種幫助,幫助年輕的國王實現夢想,橫穿印度直抵恆河。
當希臘的文化、文明中心轉移到雅典,這些愛奧尼亞出身的人也把活動的舞台移到了雅典,人才的來源沒有任何變化。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鍾愛的女人也是米利都人。
在海達斯佩斯戰役中,亞歷山大還失去了愛馬比塞弗勒斯。
鐮刀戰車這種兵器每台需要的空間達到長5米、寬3米。
公元前333年是伊蘇斯戰役之年。
所謂近路是不通道路的沙漠。亞歷山大在埃及有過走沙漠的經驗,不會說到沙漠就猶豫。
以上情況使貝索斯率領的左翼與大流士所在的中路之間產生了空隙。(見高加米拉戰役-2)
亞歷山大已經同以前不一樣了。他會在熱情洋溢地說話時說到一半忽然停下,沉默片刻,然後搖搖頭,再接著剛才的話往下說。
亞里士多德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之後的希臘哲學巨人。他這樣教誨少年時代的亞歷山大:
進入王宮,亞歷山大坐上了大流士經常坐的寶座,波斯的權貴們圍了上來,一齊匍匐在他面前,表態臣服。
要成為羅馬主力軍團的士兵,首要條件是擁有羅馬公民權。握有羅馬帝國主權的人不是被稱為「將軍」(imperator)的軍隊最高司令官,也不是皇帝,是羅馬公民。所以,羅馬帝國規定,只有擁有羅馬公民權的人才負得起保衛羅馬帝國安全的責任。
連赫菲斯提安也不讓進屋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動員了占卜師。
正因大象如此勇猛,所以波斯國王乘戰車,印度國王騎大象。面對如此象群,亞歷山大沒有放棄。飄揚在他頭盔上的白色翎子,在身軀龐大的大象面前看上去像是一隻翩翩飛舞的白色蝴蝶。
我們不知道亞歷山大對士兵講話時用什麼樣的稱呼。
如何才能做到這樣呢?這就要用戰術了。
這些士兵一旦進攻,會給人一種類似小型坦克集群攻過來的壓力。這是一個由高級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把他們部署在國王所在的中路最前線,顯示出「斯巴達品牌」在波斯仍具影響力。
畫:畠山莫谷
承認他們存在的理由。
如果這個女人生了兒子,那孩子遲早會當上馬其頓國王。單單想到將來要服從一個有非希臘血統的國王的命令,他們就忍受不了。
從邂逅到現在,整整17年,亞歷山大和這匹馬一直保持著人馬一體的關係。
直到3年以前,馬其頓重裝步兵的總指揮還是帕米尼歐。這位忠臣退場之後,原來的第二把手克拉特魯斯得到了晉陞。加上相當於「海軍陸戰隊」的專事進攻的步兵,這支隊伍達到了3萬人。
現代的研究者中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他們兩人之間的摩擦之始。但我不這麼認為。
亞歷山大躺在搬到花園裡的床上,連抬起上身的氣力也沒有。他身下墊了很多墊子,在墊子的支撐下,他微微地抬起了上身。

年輕的國王連汗都顧不上擦一把,飛身上馬,向城裡飛奔而去。
而且,實際上不滿已經升級了。
這源於當時希臘人的常識性觀念。我認為,亞歷山大對待「蠻族」的不同方式,是他在持續東征的過程中自己學到的。
面對眼前的河流,士兵們個個沉默不語。這時,亞歷山大的聲音在他們頭上響起。

「從種種情況看,應該接受這次的方案。」
代表一神教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這個時代終結后才出現的宗教。

這反映了大流士勝負在此一戰的意志,同時也體現出高加米拉戰役中的波斯軍帶有帝國東半部分的濃重地方特色。
不論史學家還是研究他人歷史著作的學者,很多人會在講述馬其頓年輕國王的一生之後,加上對亞歷山大性格、才華和業績等的評論,像是在做總結。
沒有一個重裝步兵為他的死而激憤叛亂。
亞歷山大完全不會因為喜歡快攻就只想著前進。
不過,腓力沒有讓亞歷山大參加戰鬥,只是拜託帕米尼歐讓亞歷山大現場觀摩馬其頓人與北方希臘人打的小仗。這次體驗的成果一年後便展現出來。

亞歷山大和赫菲斯提安
城市的中央廣場上擺放著一架單人戰車,連接戰車和套馬木轅的結不同尋常。
請你看一下這份年譜,靜下心來,在一位不到33歲便去世的青年的一生中馳騁你的想象。
不過,這種政治上的微妙決定不能公開。因而馬其頓上層人士仍然心存不安,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又得匍匐磕頭。
我也同意這個說法。不過我認為帕米尼歐迅速表態支持亞歷山大起了同樣重要的作用。
傳說中沒有說必須用手解開死結。
150年前率大軍進攻希臘的波斯國王薛西斯是帶著弟弟們和兒子們一同前去的。大流士這次不是遠征希臘,是在「主場」伊蘇斯打仗,所以他帶上了女眷。

高加米拉戰役結束后,亞歷山大沒有像伊蘇斯戰役結束后那樣舉行官兵同樂的大宴會。
所以,要把埃及納入統治之下,就要把神官拉到自己一邊。
這支特種部隊被稱為持盾衛隊,是亞歷山大戰略戰術改革的象徵性成果。
亞歷山大從前面,克拉特魯斯從後面,混編部隊從側面三面進攻波拉斯軍。剩下的一面臨河,河邊儘是沼澤地。如果能將敵人的鐮刀戰車趕進去,就能讓現代大型收割機一般的鐮刀戰車失去戰鬥力。
5000名騎兵的一半被派去堅守左翼,亞歷山大可用的騎兵只有2500人。
如果把柏拉圖開辦的「學院」看作是大學,那呂克昂學園就是一所高中。其辦校目的是全面教授進入專業課之前必須具備的所有教養。
在喀羅尼亞戰役、格拉尼科斯戰役、伊蘇斯戰役以及高加米拉戰役這些以會戰的方式進行的戰役中,亞歷山大總是「金剛鑽」。
只有這個問題傷了他的心,讓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馬其頓各城邦代表參加的科林斯會議正式承認馬其頓國王腓力為希臘全軍最高司令,在喀羅尼亞戰敗的雅典和底比斯也投了贊成票。
第一階段時,雙方的狀態是你築堤我破壞,你砍斷拴船的纜繩,我就把纜繩換成鐵鏈。第二階段完全不同於第一階段,舞台轉移到廣闊的大海上。我想,這是亞歷山大聽取了海軍將領們的意見的結果,他們對大海了如指掌。
大流士在底格里斯河也沒有採取任何阻擊行動,讓人覺得他對自己統率的大軍很有自信。
亞歷山大的部隊一到戰場便兵分兩路開始應戰。波斯人以為他們需要花時間布陣,因此大為震驚。這話絕非空穴來風。
就這樣,他們走完了從巴基斯坦南部海岸到伊朗南部海岸的未知之地。
總之,23歲的亞歷山大等待著敵人到來,同時做著確保奇里乞亞安全和訓練士兵的工作。
160艘與400艘戰船之間的差距說什麼都不容忽視。
即使大流士擁有兵力,也沒有力量統率這些人。
接著,由防守轉入進攻的步兵和先前一直進攻的騎兵聯合作戰,包圍並消滅已被分割的敵軍。
馬其頓騎兵軍團成功地把楔子打進了波斯陣中,分隔開波斯軍的中路與左翼,原本這兩部分應該聯合防守。
剛進入公元前325年,結束恢復期重新站起來的亞歷山大宣布了回哪裡和如何回的具體辦法。
「回國后你們可以到處去說,我們把自己的國王拋棄在別的國家。你們去說吧!

第二,把帶領他們回希臘的任務交給部分將領,並讓他們在希臘全境徵召新兵,新兵要與休假結束的士兵一同歸隊。
我的身體上到處都是刀傷、箭傷、石塊砸傷的傷疤。這就是我翻越高山、穿過沙漠、渡過河流得到的功勛!是我把榮譽和財富都給了你們而得到的勳章!
父親對兒子的行為一無所知。帕米尼歐的罪只有一項,那就是他是菲洛塔斯的父親。
達達尼爾海峽舊稱赫勒斯滂海峽是歐洲與亞洲的分界線。海峽的最窄處在歐洲的塞斯托斯和亞洲的阿卑多斯隔海相向處。這裏不僅海峽寬度不到5公里,而且潮流平緩。
「我舉行祭祀是因為國王的義務。諸神中阿斯克勒庇俄斯沒有給我帶來過一點幸運。這麼早就從我的身邊奪走了赫菲斯提安,這最能表明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怠慢了!」
這一切結束后,亞歷山大才和親密夥伴赫菲斯提安一起吃了當天的第一頓飯。
下面的人是不能對情報下判斷,即篩選情報的。
據說僅這一天的戰鬥,推羅方面就戰死8000人。
為什麼?為什麼大流士會在這種地方磨蹭呢?
於是,貝索斯被一道道綁成捲兒丟棄了。他以後的命運我在前面已經講過。
還在今阿富汗到今巴基斯坦的行軍路上,亞歷山大已搞清了波拉斯軍隊的規模。
亞歷山大右手接過醫生遞過來的盛有口服藥的杯子,左手把帕米尼歐的信遞給了醫生。
腓力與伊庇魯斯公主奧林匹婭斯的婚姻是一樁政治婚姻,雖然這段婚姻破裂了,但兩國政治上的聯繫不能割斷。
高加米拉戰役不是簡單的25萬人對5萬人的戰鬥,是考驗最高指揮官能否做到「用兵如己身」的對決。
戈爾迪烏姆的長老們同意歸順馬其頓國王,接受了和平開城的要求。他們告訴年輕的國王、他們的新統治者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這也是暗藏某種心機的戈爾迪烏姆人的挑釁。他們說:
亞歷山大給克拉特魯斯的命令是:留在大本營,看到對岸頭朝自己的200頭大象調轉90度后立即就地渡河,渡河完畢后立即從敵軍背後發起進攻。
羅馬軍團不僅是混血兒的量產者,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座同化戰敗者進而融合各民族的大型工廠。
亞歷山大想依靠帕米尼歐長子菲洛塔斯指揮的2000名騎兵掌握戰鬥前半期的主導權,而把啟動戰役的任務交給其餘的500名騎兵。
馬扎亞斯一年前還是波斯高官,他在信里寫著寶貴的情報。
第一,這三座城市代表著愛奧尼亞地區,在雅典主導提洛同盟的時代,它們與希臘本土城邦共同構成了隔愛琴海相望的希臘世界。
《伊利亞特》時代起,希臘海軍的傳統就是由自由民擔任戰船的槳手。
他們全都背叛了亞歷山大對他們的信任。一般人必定會因此陷入不相信任何人的心理狀態。
亞歷山大在伊蘇斯戰役中可用的兵力是步兵24000人,騎兵5000人,共計29000人,加上雜兵也只有不到3萬人。亞歷山大將以3萬人去面對大流士的15萬人。而且,與格拉尼科斯戰役一樣,伊蘇斯戰役的戰場也並非由亞歷山大選定。
王族之間的婚禮包括眾多公眾活動,其中一項是在劇場看戲。在去劇場的路上,腓力遭到襲擊,被人暗殺。
不過,他們並非科林斯會議禁止的傭兵,他們不會像斯巴達傭兵那樣為敵對國家而戰。雖然他們可以得到刻著亞歷山大側面像的金幣和銀幣,但他們是在與希臘的敵人作戰。馬其頓士兵也會獲得報酬。他們的區別只有一個,那就是其他城邦的士兵不能稱呼亞歷山大為「我們的國王」。
第二,以前一直勾結波斯的希臘內部勢力因斯巴達的大敗而被消滅。
這是因為希臘人思想中的公民權是一種「既得權」。
早晨,國王醒來。醫生看到國王爽朗的笑容,安心感油然而生。那是腓力醫生熟悉的亞歷山大。
右翼的波斯騎兵和左翼的巴克特利亞騎兵都開始了集群進攻。希臘軍布的是彎曲陣型,好像在說「來打我呀」。
亞歷山大軍隊從最高司令官到普通士兵都喜歡飲酒歡宴。我以為在遠征過程中他們會每天通宵達旦地喝酒嬉鬧。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
結束科林斯會議回到馬其頓的腓力一定極其得意。住在奧林匹斯山的諸神從來都是背對著馬其頓的,而他使馬其頓成為希臘最強的國家。
克雷托斯比亞歷山大年長20歲。與身為國王學友的其他將領不一樣,他並非出身於馬其頓上層。他的姐姐是亞歷山大的乳母。
雅典的言論家狄摩西尼是一個徹底厭惡馬其頓的人。他反覆宣傳馬其頓是一個專制國家,馬其頓的國王是一個暴君,是公民的敵人,馬其頓人遠征早晚會被波斯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生意人厭惡別人干預自己的經濟事務。也許這三個城市的希臘人因此對亞歷山大抱有恐懼。
推羅是面向地中海的一個中近東港口城市,城區原先在陸地上,不久前城中心移到了距離陸地500米開外的海島上。在有飛機以前,離開陸地的島嶼絕對有利於防守。
亞歷山大把這2000人押送到馬其頓的礦山去強制勞動。按照科林斯會議的決定,以希臘軍隊為敵、作為傭兵參加戰鬥者將被視為希臘民族的叛徒,會被嚴厲處罰。
所以,8個中隊的指揮官必須全部是隨機應變的戰術高手,這一點不可或缺。
31歲的亞歷山大時隔6年回到文明城市蘇薩,終於能夠享受久違舒適的生活環境了。但只有士兵能夠飽享休假的愉悅,領導人不行,一堆必須儘快解決的問題正等著他們。
亞歷山大是一個幾乎不去回首過去,更願意向前看的人。他又將重新踏上征程。
他有底氣讓自己放心。在軍事方面支持這些地方長官的是由希臘人組成的傭兵團。統率這些傭兵的是門農,國王大流士對他的依賴更甚於對波斯家臣。國王把王室的女人嫁給這個羅德島出身的希臘人,還給了他王族成員待遇。大流士感到,門農對自己的忠心超過了用錢雇來的傭兵隊長。
第一,這樣做不符合亞歷山大堅持至今的戰略,他絕不會在自己背後留下可能再次投靠波斯的城市。
全速追擊敵人的亞歷山大路過時沒有注意到路邊的大流士,後來一個士兵發現了他。
亞歷山大率部離開大馬士革後向幼發拉底河挺進。渡過幼發拉底河就是波斯帝國的核心地區美索不達米亞了。
不過,花13塔蘭特買一匹沒人能騎的馬,放在馬場任它遊玩,就算馬其頓國王也做不到。腓力只能告訴科林斯商人說他不買。
持盾衛隊沒有馬其頓重裝步兵方陣給予敵人的那種威懾力,但富於機動性,用法不止一種,既可以和重裝步兵團一起使用,也可以和騎兵團組合使用。
同大流士的國王專用戰車一樣,王室女人的帳篷也製作得漂亮豪華,象徵著波斯的財富。
當時他被安排輔助主力作戰,率領的只是一支小規模的騎兵隊,並無司令官的地位。儘管如此,18歲的亞歷山大在喀羅尼亞展現出他作為武將的能力,就好像作家的一切才華盡在處|女作中展現一樣。
腓力把國王不在期間統治馬其頓的工作交給了16歲的兒子。
亞歷山大把長期擔任帕米尼歐副將的克拉特魯斯提拔到帕米尼歐生前的位置上,在馬其頓全軍他有僅次於亞歷山大的地位。
亞歷山大屢屢勝利的原因是他使用了戰鬥力強卻行動遲緩的步兵與機動性好的騎兵相結合的戰術。但老輩武人克雷托斯理解不到這一層。克雷托斯統率的是騎兵軍團,但他無法忍受國王更看重騎兵的現狀。
古代史學家們寫道,亞歷山大向留在埃克巴坦那的帕米尼歐身邊緊急派遣了3名刺客。
有一天,因為國王召見,赫菲斯提安一身禮服走進了亞歷山大的房間看見亞歷山大正在一個人思考著什麼。
於是,後悔的念頭在士兵們的心裏越積越大,他們聚集在亞歷山大所在王宮前的院子里靜坐,得不到寬恕便不散去。
但沒過多久這對父子便重歸於好。
推羅攻防戰是亞歷山大為建立海上通道而進行的戰鬥。
底比斯在希臘城邦國家中屬於中等規模,歷史悠久。在令整個希臘為之戰慄的殘酷戰爭之中,底比斯徹底被夷為平地。
「在祖國,不管你們說什麼人們都會相信,你們會成為他們的英雄,諸神也會愛你們的!
年輕的國王恭敬地對這位住在科林斯城外一個大酒桶里的老哲學家說:
希臘軍的左翼主力是亞歷山大繼馬其頓騎兵之後第二信賴的色薩利騎兵。面對波斯騎兵軍團的猛攻,他們頑強地堅守著。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毅然決然地開始了東征。愛琴海的制海權長期掌握在波斯人的手裡。可是,我們還是渡過了愛琴海北部的達達尼爾海峽。
我想,這也許是因為他太善於作戰了。可是,不管打戰役還是進行由很多戰役積累起來的戰爭,不重視後勤工作就不能取勝。後來羅馬人甚至斷言:「羅馬軍團勝在後勤。」

由於這些情況,亞歷山大在出發追擊大流士之前,就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準確掌握了大流士一行的藏身之地。他的追擊行動自然會相當神速。
父親請他在戰場上給兒子當護衛。
在馬其頓軍中地位僅次於國王的第二把手專程領隊回國。這事一經明確,1萬名士兵的回國就成了圓滿退役的人員回國,而不是被裁撤人員回國了。
這些戰船在海戰中靠近敵船后,槳手會立即放下船槳拿起劍和矛參加戰鬥。在登陸戰中,他們同樣會扔掉船槳拿起劍和矛沖向敵人,成為優秀的陸戰隊員。
但亞歷山大仍然沒有停下腳步。追擊殺害大流士的罪犯的行動成了征服波斯帝國東部的行軍。
亞歷山大以後的古代名將,如迦太基的漢尼拔,羅馬的西庇阿、蘇拉,還有凱撒,都把亞歷山大推為武將之首。因為他們都曾率領數萬名士兵出征,他們從心底里懂得每一個士兵的士氣將如何影響戰果。
史料中留下了敗北的底比斯和雅典的戰死者人數,馬其頓方面的戰死者數量因為太少而「不值得一記」。
只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戰鬥中他們殺向敵人,而婚禮上是沖向東方女人的酥|胸。

夢想西征

根本不需要發出衝鋒號令,亞歷山大已經沖在了前頭,他的夥伴和他們率領的馬其頓騎兵只好跟在統帥的後面。
只有他這支騎兵中隊被稱為「國王衛隊」。亞歷山大總是沖在這支中隊前面殺入敵陣,受命保護國王的克雷托斯率領的第一騎兵中隊只能緊跟在這位「魯莽」的年輕國王身後。
對帕米尼歐來說,他的一生功虧一簣。他與先王的關係可謂盟友,也可謂夥伴。他完全認可先王繼承人亞歷山大的才華,一直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著他。
這場鬥爭的起因是亞歷山大的一個決定。
亞歷山大在塔上從高處攻擊,讓叫苦不迭的推羅人想出了新的攻擊方法。
於是,他首先派兒子率領2000名騎兵去迎戰亞歷山大。
「您能靠邊一點嗎?您站在那裡擋住了陽光。」
「即使邏輯正確,用於人類世界也不一定正確。」
因此,領導者需要相信他人,給他人以明確的目標,再放手交給他任務。如果總在審查他人是否值得信賴,那將一事無成。從某種意義上說,有時只能憑著直覺大胆用人。
這次貝索斯成了他們逃跑的累贅。他被一道道的繩索捆成了捲兒。
第二軍的路線是從現在的巴基斯坦南部沿海地區進入伊朗南部沿海地區,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與第一軍會師,然後左手向海沿波斯灣東北岸行進,直到看見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這兩大河注入波斯灣的河口后,再去蘇薩。
士兵們歡歡喜喜地參与了這項工程。他們認為,國王想在踏上歸途之前留下證據,告訴人們我們曾經來到過這裏。
在這個意義上,亞歷山大是相當獨裁的,而克拉特魯斯是他理想的副手。
經過充分睡眠之後,亞歷山大進入敵人嚴陣以待的戰場。他看到敵人縱深布局的陣形后,把己方改成了與之相反的陣型。

伊蘇斯戰役-4
就這樣,公元前334年初夏,格拉尼科斯戰役以亞歷山大大獲全勝結束。這是亞歷山大登上王位后的第一場正式戰役,也是他進入敵人地盤后的第一場戰役。
這擴大了推羅必須派兵防守的區域。
要殲滅數量佔優的敵人只能採取圍殲戰術。這是先包圍敵人再縮小包圍圈的戰法。使用這種戰術與其說是撂倒敵兵,不如說是造成敵兵自相殘殺的狀況。被國王和騎兵拋棄的波斯士兵完全陷入了混亂。一旦陣形崩潰,被自己人踩死的人會比敵人殺死的更多。

然而,就在出征日子臨近的時候,亞歷山大在一次與將領們開會時突然倒下。
亞歷山大同化戰敗者並藉此實現民族融合的夢想,隨著他的死去煙消雲散。
這些來自現代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的騎兵停下了對希臘軍左翼的進攻,跑向馬其頓設在後方很多遠處的營地搶掠財物去了。
這3年亞歷山大看上去一直在打仗,但他並未忘記將征服后的地區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
底比斯人起來反抗馬其頓,他們襲擊了設在城裡的馬其頓軍基地,殺光了那裡的士兵。
第三,傭兵大國斯巴達的衰落讓希臘人醒悟為他國當傭兵的人沒有好下場。

亞歷山大有想法但不優柔寡斷。改變戰術也是當場思考後做出決定,而不是猶豫之後的決斷。
然後,他們從那裡經大馬士革轉向東北方向行軍,目標直指幼發拉底河。有情報說,大流士統率的波斯帝國大部隊在幼發拉底河東邊的底格里斯河附近等著他們。
毫不含糊地說,贏得戰鬥的方法只有一個:避免讓自己陷入困境,讓敵人進退維谷。
同時,他還調整了自己率領的右翼,緊急組建了一支由特種部隊和騎兵構成的混合部隊,部署在由馬其頓騎兵構成的右翼的右邊。

不過,公元前333年的伊蘇斯戰役與兩年後的高加米拉戰役之間有著明顯區別。
亞歷山大逐件安排好征服西方要做的事,看上去比以前更加活潑而積極,這或許都出於他想忘記獨一無二的朋友之死的念頭。
赫菲斯提安是亞歷山大形影不離、無話不說的夥伴,他從不做有失禮儀之事,因此他不會把亞歷山大的心裡話記錄下來留給後人。
希臘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情況。士兵們騷動起來,哭喊著,口中叫著「凶兆凶兆」,鬧得一發不可收拾。
於是,連傭人也加入其中的「悲傷大合唱」就此安靜下來。
亞歷山大確信大流士要在伊蘇斯一決勝負,便在前往伊蘇斯的行軍途中考慮好了戰略戰術,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各隊指揮官。

從格拉尼科斯到以弗所
這就是不歡迎。在亞歷山大看來,這可不是回他一句「哦,是嗎」就能過去的。
伊斯坦布爾考古學博物館藏(伊斯坦布爾), © Firdes Sayilan/Shatterstock.com
要想逆轉這個局勢,需要有與地米斯托克利同等水平的海軍將才。生長在陸軍國度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不具備這樣的才能。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一點。
補充兵員對亞歷山大來說不可或缺。在爭霸東方的過程中,他建設了超過25座取名為「××地區的亞歷山大」的新城市,或稱基地,在所有基地他都要留下士兵。
那麼,亞歷山大相信通過神官之口傳達的神諭嗎?
結果,他總是眼睜睜地看著大好機會白白溜走。而正在征服小亞細亞內陸地區的亞歷山大並不了解這些情況。
據說亞歷山大和赫菲斯提安少年時代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曾經評論說,他們兩人擁有分在兩具軀殼中的一顆心。
再就是羅馬首屈一指的武將尤利烏斯·凱撒。亞歷山大征服了遠至印度的「東方」,而凱撒讓丘吉爾說出了「英國歷史始於凱撒渡過多佛海峽之時」的話。
為了規避這種危險,大流士特意把與亞歷山大決戰的戰場選在巴比倫以北500公里,離底格里斯河東岸不遠的高加米拉。
一個人幹不成大事業,沒有眾人的配合是絕對不行的。
更加豈有此理的是,據說他對與波斯姑娘結婚的馬其頓將士說了這樣的話:
分工已經確定。
亞歷山大不知道波斯軍隊得知他登陸后何時會打過來,但這個特洛伊古戰場是他不能不去的地方。

菲洛塔斯統率的騎兵在平原戰場的戰役中是3000人,追擊大流士時是500人,儘管人數有變化,但一直是菲洛塔斯擔當重任,統率馬其頓軍主力騎兵軍團。
根據古代史學家的說法,波斯國王大流士率60萬大軍來到了伊蘇斯。
儘管「總督」這個官名沒有變化,但內涵有所不同。

士兵拒絕從軍


幾個將領走近亞歷山大,想阻止他下面的動作。另外幾個將領把克雷托斯拉出房間,想把喊叫不停的克雷托斯拉到別的房間。
因為教養是可以應用的,所以才有學習的價值。
大敗於雅典重裝步兵后,波斯軍馬上撤退,結束了第一次希波戰爭,只給近代奧林匹克運動留下了一個馬拉松項目的名稱。

從巴比倫、蘇薩到波斯波利斯

實際戰況是除了亞歷山大對大象作戰之勇猛產生誤判,其他都按照他的預料展開。
波拉斯終於明白,這次不是佯裝渡河。但1公里開外的對岸照樣支著希臘人的帳篷,還看得見士兵們來回走動。
亞歷山大率領的希臘軍飽睡一覺後於第二天早晨進入戰場。直到這時,士兵們才看清波斯軍隊已把對岸不足百米的戰線塞滿。
亞歷山大大概記起了這件事,他給帕米尼歐回了一個字「回」,真的調頭回去了。
雖說是武藝訓練,但主辦者是希臘人,結果它成了運動會的延續。在希臘,每4年要在奧林匹亞舉行一次運動會,各地也有各自的運動會。這種運動會與武藝訓練的區別僅僅在於有沒有觀眾。日復一日地在埃克巴坦那舉行的是沒有觀眾的運動會。

這次,大流士決心把那個傲慢的入侵者打得體無完膚。波斯方面已經萬事俱備。
儘管如此,亞歷山大把羅克珊娜的父親變成了自己人,這點立竿見影。
在高加米拉戰役曾有15頭大象,而這次海達斯佩斯戰役增加到200頭。亞歷山大以為這隻是簡單的數字不同而已。因為印度是大象的產地,所以波拉斯能帶來為數眾多的大象。
可總是懷疑,就什麼事都推進不了。
索格狄亞那總督斯皮塔米尼斯雖然把貝索斯抓起來交了出去,企圖逃避亞歷山大的追究,但他還是沒有活過一年。
可是我們知道,亞歷山大在斯巴達式的魔鬼訓練和雅典式的授課中堅持了3年。訓練和授課是每隔3天交替進行,還是每天分時段進行的呢?
亞歷山大把這3萬人分成了10個大隊,各隊指揮交給了塞琉古等年輕人。
它是金剛鑽的意思,是指將鑽石裝在前端的研磨切割工具。把鑽石這種最硬的礦石安裝在工具的前端,能切開不易切斷的物體。

菲洛塔斯在過去的4年中沒有辜負年輕國王的信任。

防衛軍事交給馬其頓人。
他放任兒子的同時,另外想出一計。
在父親選定的這位列奧尼達的指導下,亞歷山大在13歲到15歲這整整三年中,受到了最好的「斯巴達式教育」。
亞歷山大率領著馬其頓兵以及志願留下的希臘兵追殺殺害波斯國王的人,要進一步東征。這樣下去,馬其頓將士什麼時候才能回到馬其頓呢?
二、特定的個人、組織、階級等掌握所有權力,實施統治。
這些重裝步兵來自希臘的各個城邦,他們已經不需要等亞歷山大發令了,年輕的國王事先已布置了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應對。
當然,為最大限度地利用這個待遇而去當軍團士兵,是這些孩子的自由。為退役軍人和當地居民著想,羅馬在軍團基地附近通常建有城鎮。如果這些人想進入商界,他們可以住在城鎮中,專門與軍團做生意,這也是他們的自由。

借款額已經達到1300塔蘭特。

斯巴達式教育

率先沖入敵陣的「白色翎子」孤軍深入,這沒能逃過一位波斯武將的眼睛。
人打的結總會有繩頭,可誰也不知道這根繩的繩頭藏在哪裡。
於是,從結果上看,涅阿爾霍斯開闢了從現在的巴基斯坦南部海岸到伊朗南部海岸的波斯灣航線。現在他又肩負著開闢從阿拉伯半島到紅海航線的任務。

這期間波斯並未來騷擾。時間也進入了夏季。

亞歷山大不是已經與羅克珊娜結婚了嗎?還有,不是說馬其頓將士們都有妻子,東征前留在了國內嗎?
於是,亞歷山大得到了可以把自己的重要決定付諸實施的外部環境。
亞歷山大心目中優秀的領袖必須是部下的模範,部下看到他身先士卒、甘冒風險才會接受他作為自己的表率。
無話不說,當然可以洞悉內心。赫菲斯提安與國王關係如此親近,卻一次也沒有利用這種關係去謀取自己的利益。
那亞歷山大自己只在後方觀戰嗎?答案是否定的,他身不在前線心不甘。
亞歷山大13歲了,他做夢都想成為英雄阿喀琉斯,喜歡跟性格狂野的愛馬嬉戲。但到了這個年齡,只有這些是不夠的。父親腓力決定要趕緊收回培養兒子的主導權。
然而,這1萬人舉起了反旗。
書寫希波戰爭的史學家希羅多德出生於哈利卡納蘇斯。
希臘人在溫泉關一戰與敵人同歸於盡以後,雖然在薩拉米斯和普拉塔亞等地連續取得大勝,但都是在「主場」取勝,而如今這場勝利是他們在「客場」取得的第一場勝利。
到了近現代,英國、俄羅斯、美國都嘗試過征服這一地區,但最終都是撤退。有時我不禁會想,亞歷山大成功地征服了東方,能夠真正理解和評價其辛勞的,與其說是未曾踏入那裡的歷史學家,不如說是有著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作戰經驗的英國、俄羅斯和美國的前線部隊首長們。
亞里士多德年逾五十,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少年時期的老師。
合上書後,亞歷山大說:
此外,大流士還帶了200輛戰車和15頭大象參戰。在波斯國王大流士看來,這是一場退無可退的戰鬥。
亞歷山大一直痛恨希臘人拋棄祖國為別國當傭兵的潮流。他毫不懷疑是希臘民族的傭兵化害了希臘世界。
接著是大流士寄予厚望並專門為其平整戰場的200輛鐮刀戰車。
亞歷山大大概也為之所動,他飽含深情一個個地擁抱了懇切請求他的部下,然後明白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離婚後的奧林匹婭斯一怒之下回到娘家伊庇魯斯。思念母親的亞歷山大鄙視父親,因為父親娶了同女兒一般年紀的年輕女子為妻。
指揮官們利用運往伊蘇斯途中愈發寬敞的道路,一邊行進一邊按照命令調整陣型。
首先,不僅小亞細亞西部,就連中心地區都落到了年輕的馬其頓國王手中。
波斯地方長官全體反對。
他一貫的政略和戰略是,在自己不斷前進時絕對不在背後給波斯勢力留下捲土重來的可能性。
這個變化讓他覺得,只要能阻止亞歷山大繼續前進的步伐,即便是這個年輕人尚未涉足的地方,從敘利亞內陸到埃及的整個區域,他都可以捨棄。
埃及的老百姓不會輕易服從遠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波斯國王,也不會輕易服從打敗了波斯但仍是新來者的馬其頓國王。他們真正服從的是通過神官傳遞的神的聲音。
按我的想象,下面這種情況應該對此發揮了作用。
就這樣,在重啟追擊不過半年的時間里,貝索斯問題得到解決。
翌日清晨,他們重又開始行軍,方向朝南,目標直指位於幼發拉底河附近的古城巴比倫,距離有400公里。行軍全程都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中間寬廣的平原上,行軍速度得以加快。征服巴比倫竟如此輕而易舉,亞歷山大喜出望外。
亞歷山大不像波斯國王那樣認為人多就能打勝仗。在滅掉波斯大帝國以後,在相信靠質量而不是數量取勝這一點上,他仍舊是一個希臘人。
亞歷山大東征時還有地理、歷史、動植物等許多領域的專家隨行。我想這大概是受對任何現象都有興趣的亞里士多德的影響。
第二是橫軸上的信息,也就是日常的信息。
基於這種思路,無論征服這些城市依靠的是軍事手段還是和平手段,亞歷山大都會在征服后立即開始重組工作。也就是說,戰鬥與重組同時進行。
首先,騎兵衝鋒把楔子直插敵陣,分割敵人陣營。
他面前有兩個選擇。
這些部族首領只知道格拉尼科斯之戰的結果,亞歷山大要讓他們醒悟當地並未出現權力真空,只是希臘人取代了波斯人。

高加米拉戰役-4
11月的確不能說是適合打仗的季節。即使在冬天不下雪的中近東,也有兩軍相約明年春天再戰然後解散軍隊、各回老家過冬的慣例。
這場戰役自始至終都是快攻,決定勝負所花的時間很短。太陽升起后開戰,太陽仍在三竿時戰鬥已經結束。
為什麼只有他被後人稱為「大帝」?
亞歷山大是騎著白馬進入波斯帝國首都蘇薩的。他身著豪華軍裝,上面點綴著種種裝飾,這些裝飾在戰場上只會成為累贅。但在勝利者的入城式上,視覺效果不可忽視。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70年。這時,亞歷山大橫空出世。
亞歷山大很冷靜,但他絕對不會放棄自己人。這時他已經渡過河去,率領2000名騎兵向敵人的側面突襲。
腓力讓只能獸皮裹身的你們穿上甲胄成了士兵,從山裡搬到城裡,戰勝了過去讓你們恐懼的蠻族,把你們培養成無所畏懼的真正的男人。
問題在右翼。

克雷托斯與其說是司令官,不如說他更像是獨狼式武人。多年來亞歷山大交給他的唯一任務就是率領200到250名騎兵緊跟在自己後面。
以亞歷山大為先鋒的馬其頓騎兵軍團的猛攻之下,波斯精英們想全部逃走沒那麼容易,多數被當場殺死。
此外還有來自色薩利的200名騎兵和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徵召的150名步兵,總數達到3650人。率領35000人進入亞細亞的馬其頓國王現在可用之兵已近40000人。
47歲的大流士看到這一切,被逼近身邊的危險嚇得忘記了自己是國王。
首先第一條,沒有人能像亞歷山大那樣成為擁有「恆久意志」的榜樣,這是作為領袖的條件之一。
要想統治戰敗者,給戰敗者以存在的理由最為合理,這是實現長久統治的方法。後來的羅馬人完美地繼承了這一點。
當他們來到「裏海之門」的時候,被任命為巴比倫總督的馬扎亞斯的兒子上氣不接下氣地追了上來,拿出一封信,說是自己父親寫的。
此時,戰場另一頭的戰況發生了變化。以色薩利騎兵為主力的希臘軍左翼一直在頂著波斯騎兵軍團的猛攻,他們開始一點點地後退。
他在戰場上總是衝鋒在前,冒著大於其他任何人的風險在戰鬥。
在希臘,人類裸體被認為有一種極致的美,諸神的雕像都用裸體表現,人們根本不以裸體為恥。
赫菲斯提安要穿著這身禮服按照波斯的方式匍匐磕頭向國王行禮。
他承認自己知道不安的空氣在號稱「國王的夥伴」的騎兵軍團里涌動。
他和跟他逃出高加米拉的波斯騎兵都不想繼續追隨兩度拋棄自己人、放棄戰場的波斯國王了。
這意味著人數有3萬之眾的波斯軍右翼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留下繼續戰鬥的波斯騎兵,另一部分是跑去搶奪財物的東部騎兵。
亞歷山大沒有自己的海軍,所謂海軍只是來自雅典的20艘戰船。
亞歷山大統率的軍隊從原來的馬其頓·希臘軍隊漸漸地變成了一支多民族軍隊。
帕米尼歐建議國王實施夜襲。這次亞歷山大的回答仍然是否定的,理由是他想在陽光下堂堂正正地打仗。帕米尼歐接受了他的意見。帕米尼歐接受的原因應該是,對士兵來說,在看得見敵人的情況下打仗要比看不見敵人時更有勇氣。沒有比看不見敵人更可怕的事情了。
獲勝當晚,馬其頓軍中會舉行盛大宴會來犒勞全體士兵。因而,在格拉尼科斯獲勝的那天晚上,場面大概是熱鬧非凡的。然而,亞歷山大比誰都清楚勝利后要做什麼事。
僅僅依靠軍事力量和警察力量去統治龐大的國家,絕對不會長治久安。如果不去關注、照顧埃及的特殊情況,大國無法進行統治。
亞歷山大沖在縱向菱形陣型的最前方殺入敵陣,即便比塞弗勒斯有特異功能,跑得飛快,他也比其他人更明顯地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下。
亞歷山大去波斯以後持相反的態度。
說是總督,實際上他不過是個部落酋長而已,文明程度不高。他認為,事到如今只能把貝索斯抓起來交給亞歷山大,這才是讓亞歷山大停止追擊的辦法。
大流士完成平整地面后,在平坦的平原上擺開了右翼、中路、左翼的陣型,這些天沒有變化。
公元前326年春天,東征重啟。
自己積極行動,眾將也會積極起來,士兵們也會士氣高漲。
在丘陵一側成功解除敵人左翼的戰鬥力后,馬其頓騎兵軍團迅速強化了對大流士所在的敵軍中路的進攻。
亞歷山大不可能讓第二把手克拉特魯斯把1萬人送到以後空手回來。他肯定命令克拉特魯斯在馬其頓為主的希臘全境徵召志願兵,再把他們帶出來。
帕米尼歐與先王腓力一道創建巨型刺蝟一般的馬其頓方陣。這支重裝步兵部隊現在和騎兵軍團同為馬其頓軍的主力,威震波斯。
歐洲和亞洲如今已是一個國家了。
波斯人是信奉拜火教的一神教教徒,但拜火教相當寬容,不像猶太教以及此後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
亞歷山大被後世稱為「大帝」。描寫他幼年、少年時期的生活時,我經常會笑出來,我覺得腓力這個父親做得相當不錯。
在亞歷山大的軍隊里,盾這個重裝步兵的標誌也小型化了,他們不再使用斯巴達那種大型盾。
他頑固地認為,家臣們的這種變化是源於自己打了敗仗。他不願意承認舊家臣已經拋棄了自己。

也許他對靠斥候收集情報並不熱心,連亞歷山大的希臘軍到了哪裡都不知道。也就是說,波斯軍士兵已經連續數天處於臨戰狀態了。
這條路體現了歷代波斯國王企圖征服希臘的執著。
他讓全軍包圍底比斯,要求參加科林斯會議的城邦決定如何處置違反誓約起來造反的底比斯。
他把監督渡海的任務交給了帕米尼歐,帶著朋友到阿卑多斯以南30公里處的特洛伊古戰場觀光去了。

那麼,不滿的人為什麼把自己的不安告訴了菲洛塔斯,沒有告訴赫菲斯提安呢?
第三,能否確保補給也是重要問題。
9年前征服埃及時,亞歷山大就已經知道紅海的存在。他認為只要繞著阿拉伯半島走,一定會在某個地方到達紅海。
埋葬死者后,年輕的國王還要去看望那些負傷的戰友們。這也是最高司令官必須參与的戰後儀式。最高司令不但要犒勞士兵,還有義務把身負重傷不能繼續參加戰鬥的士兵送回祖國。
第一,可以稱為祖國的希臘就此完全穩定地處於馬其頓的霸權之下。
他舉辦了一場1萬名馬其頓將士與1萬名波斯姑娘的集體婚禮。
波拉斯損失了23000人,而亞歷山大僅損失了1000人。
23歲的亞歷山大畢竟年輕,全力作戰之後還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他決定前去看望,並且說走就走。當然,與他形影不離的赫菲斯提安也一同前往。
這意味著要表態尊重他們侍奉的神祇。
其中不光有國王的侍醫,還有給士兵看病療傷的醫生。醫生團隊的規模簡直就像跟著一個野戰醫院。遠征軍兵力不過35000人,帶這麼多醫生與其說是出於人道主義的立場,不如說是為了充分用好士兵,所以要對士兵進行良好的「維護保養」。
亞歷山大率領的騎兵軍團又從後面逼近。
面對這種局面,推羅不得不把防守主力集中於包括南北兩港在內的核心城區。結果,南面雖有神殿但遠離城中心,推羅已經沒有富餘的兵力可去防守了。換句話說,那裡成了薄弱環節。
馬其頓國王腓力承認騎兵的戰鬥力,靠騎兵在喀羅尼亞取得了勝利。這時,有一個問題等著他解決。
向上司報告所有情報是下屬的義務,哪怕是看似虛假的情報。如何處理報上來的情報,是由上司決定的。
21歲的國王讓2000人的近衛軍團向樹木遮蔽的方向移動,在將要進到樹林盡頭時停下,這時向蘇格拉底發出了攻擊命令。
這件事招致希臘哲學家,即當時知識分子們的強烈反對。
亞歷山大認為這不構成背叛。相反,這顯出馬扎亞斯是最遠離背叛的人。
在這些人看來,他們的國王娶馬其頓女人或希臘女人也就罷了,現在同戰敗的中亞國家的女人結婚,他們不能容忍。
有一位義大利人說,帕米尼歐在內心深處是把亞歷山大作為養子看待的。
而且這個動向還產生於少年時代就是學友的「國王的夥伴」中間。
士兵們搖身一變成了工兵。他們隔開適當間隔把組裝好的船連接起來,在上面鋪上備妥的木板,完成了舟橋的建造。
居住在今德黑蘭所在的伊朗西部地區和今伊拉克對應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古代波斯人,對「高加米拉戰役是一場決戰」有著正確的認識。與此相反,在現代統稱中亞的巴克特利亞以東的帝國東方,人們認為波斯不過是輸掉了一場戰鬥而已。

高加米拉戰役

游擊戰的艱辛

一神教與多神教的區別不在神的數量,本質區別只有一個。
亞歷山大具備這種能力。
這個方案內容如下。
亞歷山大和赫菲斯提安兩人從身材到穿著都很相像,幼年時代就被說成是雙胞胎。赫菲斯提安個頭兒略高,波斯王太后便把他當成了馬其頓國王。
波斯的慣例是國王親自率領的軍隊必須聲勢浩大。
可是,位於小亞細亞內陸地區的安納托利亞與其東鄰卡帕多西亞可不一樣,這裏雖非荒野但地勢複雜。
全軍最高司令萬一有個好歹,中路和左翼打得再好也會全軍崩潰,轉勝為敗。這是採用會戰方式打仗的現實情況。

就這樣,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亞歷山大在狹窄險峻的溫泉關走了兩個來回。他的辛勞得到了回報。除了仍未響應號召出席科林斯會議的斯巴達以外,希臘所有城邦國家都偃旗息鼓,歸到了亞歷山大麾下。
馬其頓士兵也一樣,未及脫下戰袍,就在亞歷山大的指揮下全體北上。北上並不那麼容易。他們要橫跨巴爾幹半島,直指多瑙河。
與這45000人的兵力相比,亞歷山大率領的希臘軍隊有步兵3萬人和騎兵5000人,共計35000人。
這四大戰役分別是格拉尼科斯戰役、伊蘇斯戰役、高加米拉戰役和海達斯佩斯戰役。按我的想法,四大戰役中不論對亞歷山大個人還是就歷史而言,最重要的都是伊蘇斯戰役。
行政事務交給允准留任的波斯人。
亞歷山大是會死的,他是「人類」。他把自己比作除了跟腱都刀槍不入的不死的英雄,這是一個矛盾。不去戳破這幼稚的邏輯矛盾,是赫菲斯提安的優雅之處。
至今為止的4年間,他統率的是全希臘的軍隊,儘管主力是馬其頓士兵。
到了凱撒百年之後的五賢帝時代,同化戰敗者進行民族融合已經成為羅馬帝國上下的共識。
腓力沒有要求把整個希臘歸入馬其頓。
大流士,大帝國的統帥,具有東方人的氣質,經常被一群顧問和諫官簇擁。
正因如此,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人產生了一個疑問。
馬其頓的年輕國王改變了這一點。重裝步兵先防守再進攻的戰法大多被保留下來,然後他拿出一部分兵力與騎兵組合使用,把他們改造成從一開始就能進攻的部隊。
然而,高加米拉戰役的新式武器——鐮刀戰車和大象幾乎當即失去了戰鬥力。
就在大流士心情沉重、心煩意亂的時候,亞歷山大已經在戈爾迪烏姆與另一隊人馬會合完畢,之後便有了一段至今仍然婦孺皆知的有趣插曲。

亞歷山大金幣
推翻了巴克特利亞總督貝索斯和索格狄亞那總督斯皮塔米尼斯,由現代的阿富汗、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構成的當時的中亞,就只剩中小部落的首領了。
這件事表明,第一軍要確認並在必要時修正征服后阿富汗一帶的統治體制。在亞歷山大征服的整個區域內,這一帶是統治最為艱難的地方。所以,亞歷山大有充分理由把第一軍交給第二把手。
第二次希波戰爭時,波斯國王薛西斯焚毀了整個雅典!
亞歷山大進入亞洲后的第一場戰役被稱為格拉尼科斯戰役,因為這場戰役發生的平原上有一條叫作格拉尼科斯河的河流,這條河向北最終流入馬爾馬拉海。
他要求集聚而來的代表們再次通過兩年前對腓力立下的誓約,即承認馬其頓霸權。
亞歷山大倒在地上一動不動,那枝箭深深扎進他的胸口,眼見得他的臉變得蒼白起來。
但22歲的國王沒有採納這位66歲老將的進言。
在將領們的攙扶下,國王回到了自己的房間,直接倒在了床上。趕來的醫生也不知道病因。
剛從科林斯回來的年輕國王還未及解下戰袍,就要去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
轉年到公元前324年。這年2月,由涅阿爾霍斯率領的海軍也進入了霍爾木茲海峽,他們因為季風拖到10月份都沒能出發。三軍在兩大河的波斯灣入口處會師。
不過,馬其頓不認可各城邦之間的戰爭。如果發生這種戰爭,它將由科林斯會議的全體成員討論解決。這是兩年前腓力讓大家約定的,現在延續了這項約定。
然而,亞歷山大很執拗,就是不點頭。
因此,兩軍在平原上作戰的會戰形式不可能出現,雙方只能打游擊戰。
而且,在過去70年裡,斯巴達與波斯一直維持著密切的聯繫。
面對以波斯大帝國存亡為賭注的戰役,消極只會使順利變為不順利。
敵兵包圍了形單影隻的亞歷山大。
後來亞歷山大沒再把波斯式匍匐行禮的做法強加給馬其頓人。
看到波斯方面的陣容之後,亞歷山大像往常一樣對戰略戰術做了微調。
希臘人將軍門農是亞歷山大在波斯第一仗的真正意義上的敵手。也就是說https://read.99csw.com,亞歷山大在波斯地盤上首戰的對手是同胞門農率領的希臘傭兵。
天一亮就是公元前331年11月1日。明天就要打響高加米拉戰役了,亞歷山大眺望了敵軍情況后回到士兵中間,和他們一樣沉沉睡去。
得知200多艘船隻抵達的消息后,推羅人仍然鬥志不減。他們採用游擊戰術,不停地派出小船隊趁敵人午飯時突襲騷擾,打了就走,完全不響應對方希望打的海上會戰。
亞歷山大已經料到有人不願與所謂的蠻族並肩作戰,這樣做是對他們的一種照顧。
歡呼聲更加高漲。
征服阿拉伯半島在他腦中不是一個獨立的目的,他是要為統合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找一個連接點。當然,阿拉伯半島是古代花高價才能買到的乳香等香料的產地,但這不是亞歷山大征服阿拉伯半島的主要目的。
波拉斯好像根本不懂搜集情報的方法,居然相信了這一套。
亞歷山大決定把帕米尼歐留在埃克巴坦那。根據各種情報,讓帕米尼歐同去山地連綿的東方,對年逾七旬的他來說過於苛刻。雖然不跟隨國王東征,他的任務同樣重要。亞歷山大讓他做了後方基地的負責人,一半的軍隊也留給了他。
腓力改進了重裝步兵軍團,創造出巨型刺蝟般的「馬其頓步兵方陣」。
亞歷山大在波斯波利斯逗留的時間超過了他在巴比倫和蘇薩的時間。
波斯波利斯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波斯國王們的城市。國王死後一定會葬在這裏。
亞歷山大雖然獨斷,但也有靈活性。他經常會在看過戰況之後緊急改變部署。
但在第二次希波戰爭中一敗塗地的仍是波斯。
自公元前404年雅典戰敗開始,到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跨過赫勒斯滂海峽攻入亞細亞為止的70年間,希臘世界的東半部分一直處在波斯的統治之下。
不過,羅馬人是現實的,當兵期間士兵可與居住在基地外的女人交往,對此國家不止是允許,甚至是鼓勵。羅馬軍團的基地當時都設在被稱為「Limes」(古羅馬的邊境)的帝國邊境上,現在其中一些地方成了維也納、布達佩斯這樣的首都。
年輕的士兵一閉眼猛地拔出了那支箭,鮮血一下噴涌而出。年輕的國王昏死過去。
當他們服滿兵役退伍時,羅馬會授予他們羅馬公民權,像是給他們發放退休金。當時,「羅馬治下的和平」(Pax Romana)在不斷擴大,有很高比例的士兵會幹到退役期滿。羅馬公民沒流一滴血,就把這些人收為羅馬公民了。
士兵們再次造反。這次不像上次那樣只是士兵拒絕前進,這是一場很容易發展成為叛亂的鬥爭。
羅馬人在此時的300年後最終解決了「高盧問題」,靠的是尤利烏斯·凱撒的「高盧戰爭」。
海軍由克里特島出生的涅阿爾霍斯率領,任務是南下波斯灣,繞過阿拉伯半島,尋找紅海的入口。
大流士15萬人和亞歷山大3萬人之間的差距也在這一點上。
可是圍繞在四周守護波斯國王的「銅牆鐵壁」太厚。
如果是在窮途末路的危急關頭,也許他們會接受這種做法。但此時他們同國王一樣小覷了亞歷山大率領的35000人。
這是亞歷山大實施佯動戰術的第一步。(見海達斯佩斯戰役-1)
紀念碑落成。人們在碑前舉行了焚牛獻給諸神的感謝儀式。儀式結束后,士兵們才知道了亞歷山大的真實意圖。他們被告知,接下來的行軍計劃是沿著印度河南下。
其中包括處理未能按要求執行任務的波斯人高官。
他當即準備追擊逃跑的波斯國王。
波拉斯疑惑了,延期到秋季渡河的情報和眼前見到的騷動,哪一個才是亞歷山大的真正的行動呢?
比塞弗勒斯不但體格巨大,還跑得快,用它去實踐這個戰法,豈不是很理想?
格拉尼科斯戰役是亞歷山大成為國王后的第一場像樣的戰役。畢竟他才21歲,估計他周圍的人也都感受到他的緊張。
在城邦國家時代的希臘,重裝步兵的作用在於頂住敵人的攻擊、保持陣型,然後直接轉入進攻。這在雅典和斯巴達都一樣。
波斯帝國當時雖然是最大最強的國家,但並不是一個構築在明確組織體繫上的牢固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內有很多部族,部族首領往往被授予「總督」的官銜。在這些總督和部族首領上面,鬆散地張著一張國王統治的大網,形成國家。這就是波斯帝國的實際形態。

與這三人相比,亞歷山大怎麼說都很年輕,在他們開始活躍的年齡,亞歷山大已經去世了。
第一,釋放國王而不收贖金。給予所有生還的士兵自由。海達斯佩斯戰役因此沒有俘虜。
馬扎亞斯的例子在波斯精英中掀起了波瀾。
先王腓力無法改變在喀羅尼亞戰役中一馬當先、陷入敵陣的兒子的秉性,便命令克雷托斯跟著他,不讓他孤身一人。克雷托斯與亞歷山大的關係由此開始。

誰都能一眼看出比塞弗勒斯是一匹特別的馬。
亞歷山大一邊哭著一邊不斷呼喊朋友的名字。曾經的學友們好不容易才把他從亡友的遺體邊拉開。
奧林匹婭斯把獨生子培養成一個徹底希臘式的人、文明的人。父親在這方面經常成為反面教材。
也就是說打仗時他緊緊跟著一馬當先沖入敵陣的亞歷山大,國王一旦有事立即上前救駕。
當地所謂的「希臘時代」其實在亞歷山大在世時就已開始。
這時,「魯莽」的亞歷山大真正反省了自己,以後他雖然也殺入敵陣,但再也沒有孤軍深入過。
僅僅因為他是廣袤地域的征服者嗎?
假如亞洲一側的阿卑多斯有波斯兵,往返運兵就不那麼容易。然而,腓力已經把塞斯托斯和阿卑多斯這兩個地方都變成了馬其頓的領土。
年輕的國王左右開弓,連續放倒敵兵,視線卻不曾離開大型戰車上的大流士。
第一個目的地是亞歷山大已經征服並建設的城市——「亞歷山大·阿拉科西亞」,即現在阿富汗境內的坎大哈。
儘管有這些問題,但亞歷山大不在乎。
看著士兵們默默地望著自己,亞歷山大略抬起上半身,向他們揮起了雙手。
《伊利亞特》講述的是希臘與特洛伊之間持續10年之久的戰爭,作品從第10年開始講述,而且是從英雄阿喀琉斯的憤怒開始講起。其後發生了許多故事,最後希臘人靠奧德修斯的木馬計攻陷了特洛伊城。這中間戲劇性的場面一個接一個,不讓讀者有喘息之機。作品中人物也有很多,絕對不是一部乏味的古典作品。
總之,波斯國王與亞歷山大的第一次對決宣告結束。
公元前480年第二次希波戰爭的時候,波斯王室全體出動遠征希臘,僅實戰力量就達20萬人,加上各種隨行人員,大軍人數超過30萬人。當時也是在這個海峽,眾多船隻首尾連接造出了兩座橋,從亞洲跨到歐洲。
無論是古都巴比倫還是首都蘇薩,都一定有相當完備的防禦體系。要攻陷這樣的大城市,需要耗費相當的時日。在此期間,現在身在高加米拉的波斯軍可以揮師南下,從背後攻擊正在進攻巴比倫和蘇薩的亞歷山大。這種風險是需要想到的。
亞歷山大統率48000人的軍隊,從現在的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行軍到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成功橫跨了中東全境,卻沒有多大損失。我們只能認為他有著出色的領導力。
也就是說,米利都成為一座不再依靠波斯的自由的希臘城市,除了今後要把過去付給波斯地方長官的稅金轉付給馬其頓以外,一切維持現狀。這樣的處置與其說是「寬容」,不如說是「現實」。
亞歷山大命令這些弓箭兵射人先射馬。

格拉尼科斯戰役

因為赫菲斯提安與國王的特殊關係無人不知。菲洛塔斯與國王之間有那麼一點點距離。他是帕米尼歐的兒子,因此他被視為對任用波斯人不滿的守舊派。

走在別人前面的悲劇

她不嫌惡丈夫,但當腓力被部下將士簇擁時,她毫不掩飾對其舉止的厭惡。
埃及人一向對波斯的統治心懷不滿。他們像歡迎解放者一樣歡迎對波斯戰無不勝的馬其頓國王。
年輕的國王開始看信。等醫生把調製好的葯倒進杯子里的時候,國王也看完了信。
因為這位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是死後被神格化的尤利烏斯·凱撒的義子,他是成為神的人的兒子,所以他是「神之子」。
即便告訴他某條路只有山羊過得去,他也會回答說,山羊能過人就能過,然後身先士卒走過去。
亞歷山大又率軍進行了16個小時的急行軍,繼續追擊。
於是,那些與平生初見的大象和鐮刀戰車奮戰的士兵們只得到了一個晚上的休整時間。
波斯一方的左翼是由門農率領的希臘傭兵,僅步兵就有8000人之眾。
格拉尼科斯戰役發生於5月份,當年適合軍事行動的時間還很長。
義大利語中有一個詞叫「cavallo da battaglia」,直譯是「戰場上的馬(戰馬)」,實際意義是「在緊要關頭可以性命相托的馬」。
羅馬人喜歡把一切神格化,他們甚至把「信義」都當作神,因為他們的倫理是神位於人制定的法之上。
年輕的國王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他忠實地按照馬其頓王國的法律在審判地位高的菲洛塔斯時召集了他的同僚——軍中高官到場。
這70年間,波斯人一直依靠軍事力量把這一帶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如果波斯在軍事上失敗,其統治者的地位將難以為繼。
各地承認國王權威的總督和大部族首領帶領自己的軍隊前來,組成波斯國王的軍隊。
總之,士兵們鎮靜了下來,他們繞過噴火的黑色地帶,繼續在沙漠行軍了。

面對這些士兵,淚水沿著亞歷山大的面頰流了下來。
大流士的預感只有這次靈驗了。
當天他們夜宿拉吉,第二天一大早繼續追擊,一口氣走完了到「裏海之門」的80公里路程。
步兵5萬人,騎兵6000人,雙輪鐮刀戰車500輛,大象200頭。
因為附近有一個小村莊名為高加米拉,歷史上便把這片平原稱為高加米拉平原。大流士把這裏作為戰場,命令所有步兵整平整個平原。
涅阿爾霍斯用手指沾點水舔了一下,回答道:「這是大海。」
亞歷山大尚未征服的只有現代的巴基斯坦北部通往印度的山地了。
亞歷山大留下的名言是,勝利屬於始終掌握主導權的一方。第一軍有不滿30歲的亞歷山大以及騎兵和專事進攻的步兵這些精兵,從指揮官到士兵都是年輕人。要在戰場上持續掌握主導權,速度決定一切。
一直載著國王的這頭大象體格比其他大象更大。這頭大象前腿彎曲著地停了下來,可能是想把受了傷的主人放下來。
在右翼作戰的波斯騎兵軍團注意到中路發生的這一變故。國王乘坐的是大型戰車,士兵們老遠就能看到他所處的位置,而且這種消息傳得比風還快。

亞歷山大
正在撒馬爾罕過冬的亞歷山大和全體將領都明白,從第二年的公元前327年開始,他們將進入征服波斯帝國的最後階段。
已到阿卑多斯卻不涉足特洛伊古戰場,這對21歲的亞歷山大來說大約是不能想象之事。
雙方走岔了。亞歷山大沿海邊道路南下,而大流士北上。他們之間橫亘著一座山脈,兩軍都沒有發現對手在反向行軍。


在羅馬時代,被羅馬征服的人稱作「行省居民」(provincialis),他們也會被充分用於國家最重要的安全保障工作。
在最近的日子里,你們應該過得舒適了很多。你們可以忘記一切,貪婪地睡覺。但我不行,夜晚對我來說是思考如何應對明天的時間。
也就是說,與軍團士兵相好的女人都是被羅馬征服的戰敗國的姑娘。軍團士兵與戰敗國的姑娘會有孩子。

一行人來到神殿,神官們出來迎接,絲毫不覺驚訝。我想,他們恐怕已經通過自己的渠道了解過馬其頓的年輕國王。
漢尼拔、大西庇阿和凱撒都經常在最前線指揮作戰。凱撒甚至常常身披只有他才穿的紅色大披風,甘冒被敵人認出的風險。
在總指揮腓力的安排下,18歲兒子的隊伍負責輔助作戰,具體任務是在馬其頓軍不得不撤退時起側面掩護作用。
亞歷山大命令士兵繼續築堤,自己率領小隊人馬往北去了50公里以外的西頓。
參与菲洛塔斯事件的人被處以死刑后,他們的空位很快就被填補。在這時得到晉陞的人中間,有一位是亞歷山大死後當上了埃及國王的托勒密。
從那以後,在格拉尼科斯戰役、伊蘇斯戰役、高加米拉戰役等所有戰役中,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緊緊跟在騎兵軍團縱長菱形陣型最前頭的亞歷山大的後面。他擁有統率整個騎兵軍團的能力,卻只做著其中一隊的隊長,因為他要做好亞歷山大的保護者。由於一直擔任這個角色,克雷托斯在擔任司令官之前,能力一直沒有長進。
我覺得,也許亞歷山大和波拉斯在第一次碰面時就產生了相互信任吧。
格拉尼科斯戰役中,波斯方面的兵力達到45000人,包括波斯人和為波斯而戰的希臘傭兵。
我想,可能是推羅攻防戰中發生的事情使大流士受到了衝擊。
這場勝利的真正意義在於,從馬其頓遠征而來的年輕人打垮了波斯人。
這件事以後,腓力仍舊是亞歷山大的主治醫生,後者每有不適他都會趕來。
士兵們排成一隊,從國王的面前走過。有些人不出聲地哭泣,有些人緊咬嘴唇,努力控制著不要哭出來。
儘管腓力被妻子鄙視,她說他野蠻、沒品位,但他這個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問題考慮得相當妥帖。
如果是用很多根皮帶擰成的堅韌粗繩倒也罷了,可這根粗繩又纏繞了許多層。
公元前340年,腓力已滿42歲,他發動了一項軍事行動,把已經撒到希臘北邊的鎮壓之網擴大到拜占庭。這次出征他帶上了帕米尼歐率領的重裝步兵方陣,可謂馬其頓王國主力軍隊的總動員。
最後是凱撒。他在40歲的時候發動了高盧戰爭,建構了後來的歐洲版圖。
他們請求上司,說哪怕只看一眼,也讓他們見國王一面。
從今利比亞的西半部開始是西地中海世界第一強國迦太基的領土,包括現在的突尼西亞到阿爾及利亞的整個地域。亞歷山大在9年前征服中近東唯一吃了苦頭的推羅攻防戰中知道了迦太基的存在。
正像帕米尼歐當初認可腓力一樣,他也認可當時只有20歲的亞歷山大,認為他具備統率馬其頓,進而統率希臘的器量。亞歷山大當上國王后沒有辜負帕米尼歐的期望。

夜襲這種進攻方法在以少攻少的時候可以奏效,但在用數以萬計的兵力進攻時則不然。河對岸有數以萬計的敵人在睡覺。而半夜渡河不可能不發出聲響。
據說亞歷山大每次跟父親吵架離家出走,都跟著一夥一起離家出走的年輕人,這使我忍俊不禁。這大概是因為他們都是能相互理解的同輩朋友。


對此,亞歷山大一定十分驚訝,隨他而來的馬其頓武將們也都大為驚訝。
亞歷山大再過兩個月就要30歲了。他看到眼前的陣勢后陷入了沉思。
這位名叫馬扎亞斯的波斯人第一次與亞歷山大面對面。但是從兩年前開始,這人就已與亞歷山大在某種意義上有了很密切關係。
奧林匹婭斯是伊庇魯斯的公主,生長在與內陸國家馬其頓不同的面向大海的國度。那裡的希臘化程度較高,至少她自己相信如此。
其實不然。哲學原本不是獲取知識的學問,而是鍛煉智力的學問。
部隊到達薩迪斯城牆前,國王沒有下令立即進攻。
伊蘇斯戰役中,大流士在隔開兩軍的河岸上圍起柵欄。當時,波斯國王布了一個「等待」的陣型,想看清亞歷山大如何出手再發起進攻。
在城邦國家時代的希臘,城邦的主戰力一直都是重裝步兵。騎兵一直被視為富裕等級的專屬。

他必須在沒有愛將門農的情況下組編這樣一支大軍。此時還有2萬名斯巴達傭兵留在波斯。
這種態度類似有些日本人自己並不信奉宇迦之御魂神,但會尊重信仰它的人的想法,不會用腳去踢坐鎮在稻荷神社前的狐狸石雕。而且,如果稻荷神社精美到可以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他們會高興地前去參觀。
波斯騎兵已從右側逃走,沒了對手的希臘軍左翼從右側逼近。
儘管希臘軍緊急改變部署,但調到最右翼的希臘混合部隊出色地完成了清除障礙的任務。他們不僅把波斯的前哨部隊趕上了丘陵,還打垮了這支部隊,很快就使他們失去了戰鬥力。
三個總督原以為亞歷山大追擊的是大流士,只要把大流士交給他,他便會停止追擊。然而,他們的期望落空了。亞歷山大雖然沒有當即繼續追擊,卻也沒有停止追擊行動。
而亞歷山大在這期間去摸索了哪裡容易渡河,發現了一個合適的地點。
因為他是在多神教百姓創造的希臘文明中成長起來的。
正如你們所做的那樣,我也娶了波斯女人為妻。因為這樣做了,我們的兒子們會成為親戚。
少年一點點向馬靠近,但還不想騎上去。在他接近馬之前,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看著這一切。時間在流逝。
天色漸漸昏暗下來。以天黑為信號,第一軍開始北上,奔赴渡河地點。他們在黑暗中離開,讓帳篷保持原樣,帳篷前的篝火依舊燃燒。
他在建造中的大堤前端的兩側建起了兩座塔,在上面裝上拋石機,居高臨下地擊沉海面上我行我素忙於阻止工程的敵船。
菲洛塔斯比亞歷山大年長4歲,是帕米尼歐的長子。
他命令士兵在鐮刀戰車衝過來時迅速閃開身體,放過戰車后再合攏隊形,第二輛戰車衝過來時再閃開放然後合攏,如此重複即可。
亞歷山大統率的希臘軍隊剛進入敵境,補給線應該尚未健全。中斷他們的糧草,消耗他們的體力,然後展開會戰打垮他們。這就是門農主張的戰術。
海上的推羅新城與陸上的舊城之間相隔500米。
當天夜裡亞歷山大就病倒了。
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率軍進攻希臘時的兵力為20萬人。在波斯,國王親自率軍時兵力不能低於20萬人,這對號稱「王中之王」的波斯國王來說是個面子問題。
在希臘,現役兵的年齡是20歲到60歲。一滿60歲,士兵要從現役轉為預備役。這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心情沒受影響的年輕國王和同輩朋友離開了阿蒙神殿。如果他們沿著來時的路返回一定很安全,然而他們決定一出門就轉向東方,橫跨距離足有400公里長的沙漠。
把神官階級拉入己方不過是一個手段而已。
羅馬雖不像日本有數不盡的神,但神祇也有30萬之眾。他們甚至接受手下敗將信奉的神。神的數量越多,對增加新神也越沒有抵觸情緒。
也許有過這樣的情景:年少的兩個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目的地,發現年長的夥伴早已到達,和列奧尼達談笑風生。他們用冰冷的目光俯視著好不容易趕到的兩個人。「畜生,輸了像什麼樣子!」培養王子不服輸的心理也是列奧尼達的教育目標。
亞歷山大下令接回留在大馬士革的大流士的母親和女兒們,讓她們像以前一樣居住在王宮的一隅。
巴克特利亞人奧克夏特斯說服同胞們,告訴他們歸順亞歷山大的統治是一個不壞的選擇。如果不同意,他將配合亞歷山大的副將克拉特魯斯進行軍事打壓。亞歷山大甚至為準備與印度國王波拉斯進行決戰而回到了巴克特拉城。這裡是取名為「亞歷山大」的其中一個城市。
亞歷山大失去了另外一半的心。他失去了自少年時代開始就無人可比的親密朋友,赫菲斯提安伴隨在自己身邊已再自然不過。
亞歷山大對陷落後的推羅進行了嚴厲而殘酷的處置。
這次行軍不算征服之行,儘管現代這一帶有巴基斯坦的重要城市卡拉奇,但當時那裡不過是一座荒村,連鎮子都談不上,更不是值得征討的城市。要去這些地方,除探險以外不會有別的目的。
亞歷山大不顧已經入冬,將自己的軍隊兵分兩路。他讓帕米尼歐率領一半的軍隊直搗大馬士革。他在審問伊蘇斯抓到的俘虜時得知,大流士在去伊蘇斯之前把國王的財寶幾乎全部送去了大馬士革。
波斯全軍會合後集結在一個叫安提俄克的地方。在這裏集結也應在這裏與亞歷山大對決。安提俄克周邊平原遼闊,適合大軍作戰。然而大流士放棄了這裏,率軍北上而去。也許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趁敵人尚未深入自家院子就把他趕走。
就這樣,呈縱向菱形的3000名馬其頓騎兵跟著比塞弗勒斯背上的亞歷山大,以他頭盔上迎風飄揚的白色翎子為標識,向敵方中路和左翼之間的縫隙沖了進去。
小亞細亞西岸一帶曾經屬於希臘世界。自從這裏的統治者成了波斯人,時間已經過去了70年。
亞歷山大決定給波拉斯國王的待遇。
年輕的國王還不能適應沒有赫菲斯提安的情況。
三個總督用劍刺傷大流士,把他扔到路旁的草叢中,逃之夭夭。
這是為了讓部隊小規模化,促進士兵在戰場上行動的機動性。一直以來,隨機應變的任務基本上由亞歷山大一人承擔。從今以後,亞歷山大要讓比他年輕的一代去親身體驗。「勝負感」是只有經常身處勝負場上才能領會的感覺。
推羅是海上的一個島嶼,當地人擅長海戰,當時亞歷山大沒有足夠的海軍。
聽說得知這個情況后亞歷山大非常高興。
去掠奪財物的那些騎兵被希臘軍的第二軍發現並受到追擊,還沒搶到財物便被殲滅。
赫菲斯提安是想表演給亞歷山大看,讓他注意到希臘人模仿波斯人的樣子是多麼難看。
大流士這時47歲,正值盛年。但不知道為何,他是一個出招遲緩的人。
猶豫會拖勝利的後腿,而信心會推人走向勝利。
所以,儘管400艘戰船舶在海上,亞歷山大仍能專心進行他的陸上進攻。米利都是臨海城市,70年來一直把陸上防衛交給波斯負責。不管專業的門農如何組織,也不可能防得住35000人都是專業士兵的馬其頓軍隊。
在格拉尼科斯戰役中,發起進攻的是亞歷山大率領的騎兵軍團,而在伊蘇斯戰役中率先啟動的是這支步兵騎兵的混合部隊。
大流士又犯了一個錯誤。
而亞歷山大的兵力為步兵4萬人,騎兵4000人,沒有戰車和大象。
想通過拋棄貝索斯讓亞歷山大停止追擊的兩個總督此後成功躲藏了半年時間。
總之,由於知情不報的菲洛塔斯被處死刑,馬其頓軍隊被迫進行了一次相當規模的改造。
他叫道:埃及神官說你是「神之子」又算什麼!做腓力的兒子你感到恥辱嗎?做一個馬其頓人有什麼不好?波斯人匍匐磕頭就重用他們,這不是馬其頓國王做的事!你就是小看馬其頓人。他接著說,托我這個人的福,「神之子」才能在格拉尼科斯戰役后活到今天。
「獻給斯巴達人以外的全體希臘人。——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愛做夢,但也非常現實,他改變了當地的制度狀態。

亞歷山大是一個絕對不會忘記終極目標的人。他還沒有享盡古城之美帶來的愉悅,便抓緊時間前行了。他要儘快拿下波斯帝國的首都蘇薩。
漢尼拔的鼎盛時期是在30歲到45歲。從他翻越阿爾卑斯山一路打進羅馬領土義大利半島開始,直到他在扎馬戰役中敗給大西庇阿為止。
亞歷山大讓1萬人回國后,留在他身邊的都是年輕士兵。也就是說,他們這代人只有在亞歷山大手下戰鬥的經驗,已經不了解先王腓力的作風了。這些年輕人很少對波斯過度敏感。
亞歷山大的頭腦再次被宏大的遠征計劃塞滿。東征打到了印度河,卻因士兵們拒絕前進而無以為繼。那就改成西征。跟隨他的將士們大概又會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我們可不能一提到馬就想到現代的英國純種馬。科林斯人賣的這匹馬與優雅的英國純種馬完全不同,可說是一匹怪馬。這匹馬體型像馬,頭卻像牛。它的體格大於其他的馬,卻是一匹快馬,奔跑速度不亞於任何馬匹。有人給它取名「比塞弗勒斯」。正如這個名字給人的印象一樣,這匹馬的正面給人以一種威嚴的壓迫感,似乎一靠近就會被它踢飛。它的目光根本不是沉靜的,而是兇猛異常的,似乎它已經決定不與人類發生什麼關係。
亞歷山大認為騎兵決定了戰鬥的走向。對他來說,這些「國王的夥伴」才是名副其實的主力。他們會率先沖入敵陣,戰死率高於其他部隊。城邦國家時代的希臘騎兵多來自富裕等級,那些少爺完不成這樣的任務。
接著是波斯帝國的核心部分。
在這場格拉尼科斯戰役中,如果我們把亞歷山大率領的軍隊稱為「馬其頓王國和希臘城邦國家聯軍」,那與之決戰的波斯軍隊就應該稱為「波斯地方長官率領的波斯軍和門農指揮的希臘傭兵聯軍」。實際上,擠滿格拉尼科斯河東岸的波斯軍隊明顯分成了由波斯人構成的右翼和由希臘傭兵構成的左翼。
首先,托羅斯山脈以西的小亞細亞已經歸我所有。
這位47歲的武人沒有住嘴。
公元前331年7月,亞歷山大在行軍途中迎來25歲的生日。


格拉尼科斯戰役
亞歷山大把監督做勤務工作的少年團隊的差事,交給了自己少年時代的恩師亞里士多德的這位侄孫。
即使在羅馬,同化戰敗者以求民族融合的戰略在剛剛起步的時候,也曾招致過強烈的反對。
然而,亞歷山大其實是一位厭惡擁有情人或側室的人。

亞歷山大
(取自疑似亞歷山大石棺的浮雕。伊斯坦布爾考古學博物館藏)
「堅定的意志和簡單、果斷的處置是解決複雜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他大概馬上想到,自己就此獲得了統治埃及的正當性。
士兵中間響起了一片歡呼聲。也許他們認為自己得到滿意的答覆。然而,他們的理解太膚淺了。
少年與駿馬展開了一場美國西部牛仔競技表演式的格鬥。
不過,亞歷山大從小就喜歡母親,對別人的母親也很溫柔。
然而,這時傳來了國王逃走的消息。這位武將只得帶著殘部從混戰中逃出,回到了巴比倫。
大流士真意如此,便只派了波斯武將馬扎亞斯率領的數千人馬去幼發拉底河畔。
第一,學習先人們思考什麼又如何行動。
從這個意義上說,伊蘇斯戰役是「第一場比賽」,即將進行的高加米拉戰役是「第二場比賽」。
除了67歲的帕米尼歐和他手下的克雷托斯外,幾乎所有將領都與亞歷山大是一代人,相互理解不需要花太多時間。
亞歷山大試圖消除這種歧視。
看到大象和鐮刀戰車這些新式武器這麼快就失去了戰鬥力,我想大流士會相當動搖了。大流士向右翼和左翼的騎兵軍團發出了總攻命令。

通向印度之路

看著亞歷山大頭盔上迎風飄舞的白色翎子,不僅將軍們,就連一介兵卒都一心要跟著國王去戰鬥。
「既然如此,我也要說,那你滾吧,有多遠滾多遠吧!
巨大的王宮花園裡,希望見一眼國王的士兵們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但是放任不管又容易造成最壞的事態。最高司令官戰死會直接導致戰敗,這已經被很多場戰鬥所證實。
「亞歷山大之父不是已死的人類。」
亞歷山大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裁者。尤其是在軍事方面,他始終獨斷專行。
菲洛塔斯的死造成了騎兵軍團統帥的空缺。亞歷山大把2000人的騎兵軍團一分為二,分別交給了赫菲斯提安和克雷托斯兩人。

他再次開始逃跑,向東去往貝索斯擔任總督的巴克特利亞,那裡是貝索斯的領地。
很難想象他會在帳篷里踱來踱去,直到天亮都不合眼。根據一位古代史學家記述,當晚帕米尼歐前來查看,發現沉睡的亞歷山大后驚訝不已。這一幕應該是更接近真相的。
年輕的國王照例參加了埋葬戰死者的儀式,又照例帶著醫生團隊前去看望傷員,與密友赫菲斯提安二人共進了這天的第一餐。然後,他貪婪地睡了幾個小時。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希臘士兵為波斯作戰了。
這解釋了亞歷山大為什麼在同游擊隊的作戰中也能不斷取勝。
沒過多久,大流士送來了媾和方案,但遭到亞歷山大的斷然拒絕。
1萬人,再大的院子也會被填滿。
事實上,與其說國王發出了衝鋒令,倒不如說他騎在愛馬比塞弗勒斯身上高喊著「沖啊!沖啊!」先沖了出去。
到達下一站之後,亞歷山大又得知貝索斯已於一天前離開。
我率領你們作戰得到的報酬,只有一件紫色披風和一頂王冠。我與你們吃同樣的食物,睡同樣的帳篷。我沒有理由去聚斂財寶。
國庫中只剩下70塔蘭特。

然而,大流士的意圖不在於「阻擊」,而只在於改變亞歷山大的行進方向。
大流士一定是想靠自己軍隊人數的優勢,一波接一波地向前壓上,直到勝利。他大概認為自己已經安排得十分周全,第一層決定勝負,第二層和第三層補空,第四層作為預備。
留下12000名步兵和1500名騎兵,自然會減少遠征的兵力。參加遠征的軍隊最多也就是30000名步兵和5000名騎兵的規模,這其中還包括馬其頓以外其他地方的支援兵力。
另外,即使是勇冠東方的波斯騎兵軍團,想要打垮巨大刺蝟般的馬其頓方陣也的確是一件難事。
如果學生只是原封不動地接受老師的教誨,那麼最終他只是個單純的優等生而已。亞歷山大並非如此。他完全沒有聽從老師下面的這段教誨。
亞歷山大自己率領的第二軍由1萬名年輕士兵組成。
這樣神官們才會接受統治,即使統治者是外國人也無妨。神官並沒有統治整個國家的政治野心。
總之,大流士扔下的財寶被充分利用,分發給士兵作為報酬和獎金。還有一件東西也做成了金幣,那就是在亞歷山大面前投降的城市獻上的黃金王冠。他立即熔化這些王冠,鑄成了金幣。
菲洛塔斯死後,克雷托斯還與赫菲斯提安分別擔任兩支騎兵軍團的指揮。他以自己是馬其頓武人為最大驕傲,這種心情從未改變。
第一,給此次出征前剛結婚的士兵放假,約定他們來年春天歸隊,然後便准許他們回馬其頓了。
平整地面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鐮刀戰車和大象的作用。
也許是葯里加進了安眠藥,亞歷山大喝完葯后陷入了深睡。醫生在國王的身邊直到天亮也未曾合眼。
收拾殺人犯花了一年,完成征服東方全境又花了兩年。
士兵們忘掉抬眼可見的敵人好好地睡了一覺,又飽飽地吃了一頓。
占卜師向諸神祈禱,卻不靈驗。人們只能等待30歲國王的肉體憑自己的力量自然痊癒。
亞歷山大東征要從希臘渡過大海奔赴波斯,所以海軍必不可少。
那就是我從來沒有讓你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遇到過我背對敵人臨陣脫逃的情況。
對查明有違法行為的人他立即予以撤職嚴處。然後他任命以馬其頓人為主的希臘人替代他們。暴斂私財的主犯逃到了希臘,但被亞歷山大派去追捕的人殺死。
他知道,阿喀琉斯刀槍不入,帕特洛克羅斯卻不能。阿喀琉斯的母親特提斯抓著他的腳踝把他浸在冥河裡,因而他全身刀槍不入,只有被抓的腳踝不行。直到現代,人們還管腳踝的這個地方叫作「阿基里斯腱」
這一切工作結束后,亞歷山大命令輕裝后的士兵繼續行軍。天開始昏暗下來,48000人馬在微暗的薄暮中又開始行軍。太陽落山時分,全軍已經走完了去高加米拉平原的一半路程。
第三,冬季他和帕米尼歐兵分兩路行動。
24歲的亞歷山大不等醫生趕來,命令身邊的一個士兵把箭拔|出|來。

此外,結實的大麻袋中還裝著行軍所需的各種物品,這些都是步兵經常要帶的。武器加上其他的所有物件,總重量超過40公斤。這就是希臘重裝步兵行軍的裝備。
高加米拉沒有隔開兩軍的河,也沒有柵欄表示波斯將在開戰後先處於等待狀態。

重啟東征

是召集所有殘存兵力抵抗到底,還是在希臘軍隊面前打開城門?選擇後者可以維持現狀,包括保住波斯長官的地位。

推羅攻防戰

然而,亞歷山大面臨的問題並沒有因為菲洛塔斯的死而得到解決。此外還有幾個人被處以死刑,剩下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帕米尼歐。這位老將有著輝煌的業績,眼下仍在馬其頓軍中佔據重要地位。馬其頓有一條規矩,即兒子犯罪父親也要負責。
從將領到士兵,所有人都在擔心亞歷山大,怕他是不是瘋了。
波斯決定把戰場設在這裏。亞歷山大率軍進入戰場時,敵軍已經嚴陣以待。
他也經常召集司令官和指揮官開作戰會議。與其說亞歷山大要在會議上聽取手下將領的意見,不如說他想借會議向手下說明戰略戰術,然後結束會議。雖然獨斷,但他會向手下將領們詳細解釋這樣做的理由。
亞歷山大在整個行程中既要征服割據在各個地區的小部族,又要率軍跨越高山,所以離開安卡拉抵達地中海花去了他兩個多月的時間。
他命令帕米尼歐指揮左翼部隊頂住敵方右翼騎兵團的猛烈進攻,堅決守住戰線。
他有3個兒子,次子戰死於格拉尼科斯戰役,三子在前往埃及途中的戰鬥中戰死,唯一剩下的長子,3個兒子中最具才華的菲洛塔斯,現在也成了亡人。
在這4年的時間里,色薩利人已經感受到亞歷山大對他們的信賴,他們同意全體留下。也有不少其他城邦的參戰人員願意當志願兵。他們留下來並非受所屬國家指使,是他們自己願意作為亞歷山大麾下的士兵作戰。
相對於頂住敵人猛攻而後轉為進攻的馬其頓方陣,亞歷山大認為騎兵的作用在於將楔子釘入敵陣,從而切斷敵軍的聯繫。
部下大多戰死,2000人未能逃出,當了俘虜。他們被送到馬其頓的礦山強制勞動。也許他不向亞歷山大報仇內心便無法平靜。
僅提高戰略戰術的機動性這一點而言,這場海達斯佩斯戰役延續了以往亞歷山大經歷的所有戰役的打法。
而且,選擇戰場的不是亞歷山大,是大流士。
亞歷山大是說干就乾的人,他們當即向阿蒙神殿進發。那是著名的神殿,有專用道路通向那裡。
統治小亞細亞西海岸的波斯地方長官們幾乎都參加了格拉尼科斯戰役。地方長官參戰意味著他們指揮的波斯軍事力量大半都參与了戰爭。
他通過翻譯繼續說下去。
當時的波斯,不說文明程度,在文化方面甚至不比希臘的雅典遜色,儘管二者有所不同,如果說雅典是「壯麗」之美,波斯就是「華麗」之美。
海達斯佩斯戰役以亞歷山大的壓倒性勝利告終。失血過多喪失意識的波拉斯成了俘虜。
其中一個就是對公民權的看法。
科林斯會議確定的遠征目標是「把波斯統治下的希臘人解放出來」,所以東征軍里也有來自希臘各城邦國家的士兵。
可是,只是看看躺在船上的亞歷山大,士兵們的不安和恐懼並沒有消除。

中亞
波斯國王大流士逃離戰場后,既沒有去南面的巴比倫也沒有去首都蘇薩,而是一個勁兒地向東逃去。
當年吃力地跟著他們這些年長者的亞歷山大,如今已經是統率他們的人了。克拉特魯斯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這一點。
亞歷山大逼迫防守薩迪斯的波斯高官做出選擇。當然,他希望這位知道格拉尼科斯戰役結果的波斯人做出現實的判斷。
醫師已無計可施,只能讓大家保持絕對安靜。
這是腓力選列奧尼達當兒子老師的初衷。
他在戰場內外一向主張「勝利屬於掌握主導權的一方」。主導權並非靠人多就能掌握。
亞歷山大有異常強烈的責任心。赫菲斯提安去世第4天,他又開始履行國王的職責了。
一位科林斯商人來到馬其頓,要把一匹產於色薩利地區的馬匹賣給國王。
見城牆被打開缺口,亞歷山大立即投入了步兵精銳部隊。這支被稱為「持盾衛隊」(hypastai)的部隊由專門負責進攻的步兵組成。按我的想象,他們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亞歷山大一下子把這支部隊全部投入了戰鬥。
雅典在持續30年之久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敗退,此後這種密切的關係發生了變化。斯巴達與波斯聯手打敗了雅典,波斯進而統治了提洛同盟一翼的愛奧尼亞地區。
這並非因為他對波斯國王有多麼忠心,他只是沒有正確認識到亞歷山大的力量而已。無知往往會以頑固抵抗的形式表現出來。
右翼是波斯將軍馬扎亞斯率領的波斯騎兵軍團,人數達到3萬,都是波斯帝國的精英。不過在高加米拉,騎兵軍團里也混有相當數量的非波斯人,波斯帝國引以為驕傲的騎兵半數以上已戰死於伊蘇斯戰役。
「今天晚上舉行盛大宴會,慶祝我們恢復關係!」
這次,亞歷山大知道大流士逃跑后根本沒去追擊,而是直撲馬扎亞斯,彷彿要把遺憾深深烙在馬扎亞斯的心裏。(見高加米拉戰役-4)
要像對待自己的領路人一樣對待希臘人,要像主人那樣對待蠻族。
這種理念傳承至今,表現在由法語的「Lycée」和義大利語的「liceo」上。「呂克昂」(Lyceum)是這兩個詞的詞源。
而亞歷山大根本未把敵人選擇戰場當成一個問題,既已決定在那裡打,便不再猶豫。渡過底格里斯河后戰場近在咫尺,他立即揮師前往附近的高加米拉平原。
據古代史學家們的說法,這個名叫羅克珊娜(Roxanne)的姑娘是一位絕代佳人。
做完全部必須做的事情之後,亞歷山大離開蘇薩前往波斯波利斯。當然,與在巴比倫時一樣,亞歷山大留下了由馬其頓人組成的一隊士兵。以率軍打仗傷亡少而聞名的亞歷山大必須在每個戰略要地留下士兵,所以他時常需要補充兵員。
可是,亞歷山大的速度超出了貝索斯的預料。亞歷山大要在自己斷糧之前收拾掉敵人。
亞歷山大把士兵中年長的一輩留給了駐在埃克巴坦那的帕米尼歐,在他率領下踏進山地的士兵以年輕人居多。
隨行的還有一位哲學家,名叫卡利斯西尼,好像是亞里士多德的侄子,靠伯父的關係得以同行。亞歷山大交給他的工作是統領照顧自己和其他高級將領的少年。希臘和羅馬男人都沒有讓女人照顧起居的習慣。
因馬其頓方陣而馳名的長矛被稱為「馬其頓長矛」(sarisa),它有近7米長,現在也改成了普通的長度。
整個波斯軍就這樣全面崩潰了。那些波斯精英沒能全部逃脫。由色薩利騎兵隊打頭陣,整個希臘騎兵團投入追擊,成功逃脫的精英不足半數。
亞歷山大的大本營位於舊城區臨海一側,推羅派出船隊到大本營前的海面上進行威脅。

年輕的國王為1萬對新人舉辦了一場豪華集體婚禮。到了夏天,他突然遇到一個重大問題。
他想看清勝機究竟藏在何處。
假設大流士沒有逃跑,波斯軍會打贏高加米拉戰役嗎?
就這樣,作戰會議決定派波斯軍在距敵方直線距離不到60公里的平原上迎戰馬其頓國王統率的軍隊,而這支軍隊剛入敵境,士氣高昂。門農不得不接受了這個決定。
亞歷山大身先士卒,騎馬下河,像是在下達命令:「渡過河去!」士兵們見狀也下定決心,跟著下河,結果全軍順利渡河。領袖和全軍將士奮勇向前,幾乎無人受傷。
這個士兵讓戰友快馬加鞭趕去通知跑到前面的亞歷山大,然後走近身穿華服倒在那裡的大流士。
話雖如此,問題仍是嚴重的,因為有「國王的夥伴」之稱的亞歷山大最信任的朋友參与其中。
亞歷山大不會一味忍受敵人的這種妨礙,他立即出手反擊。
然而,聚焦他在組織和後勤方面能力的研究卻寥寥無幾。
賣價為13塔蘭特,這可是能讓13艘軍用三層加萊船下水的價格。
把沉重的拋石機運到推羅島南邊安裝在海灘上,這工作花了整整三天時間。
你們所有人都和我是同一個國家的人,你們都是我的士兵,也是我的朋友。
他們一定不會對用「金剛鑽」把楔子釘進敵陣的戰術思想提出異議。三人會對只有亞歷山大能讓這個戰術發揮作用抱有同感。
但在這既無戰鬥又不行軍的一個月中,士兵們還是閑不下來,被拉去建造了一座紀念碑。

古希臘的戰船

這一年冬季來臨時,亞歷山大進入了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一側的一個小城。在這個小城裡,他們終於與克拉特魯斯率領的第一軍會師。第一軍的規模超過了2萬人,但也沒有一個人犧牲。
相反,亞里士多德開設高中,為培養雅典人的一般教養做出貢獻。他因為出生於馬其頓而沒有雅典公民權。雅典禁止外國人擁有不動產。所以開設「呂克昂學園」時,亞里士多德只能長期借土地辦學。
這就是後來羅馬人所說的「自由學藝」(artes liberales),也就是英語中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少年亞歷山大從最適合教授這些的人那裡學到了這些內容,並且是在13歲到16歲感受性最強的年齡段學習的。
第三,他們要把新老士兵合編起來。先把全體士兵分成小隊,再把幾個小隊合成中隊,然後合成大隊,進而形成軍團,進一步明確指揮系統。這樣,最高司令官亞歷山大發出的所有命令都能更快、更準確地傳達到末端士兵。「快攻」並不是只有「金剛鑽」亞歷山大一個人需要具備的能力。做完了所有這些事,一個冬天就過去了。
帕米尼歐有三個兒子,在格拉尼科斯戰役中他失去了次子。
帕米尼歐之死是亞歷山大心頭之痛。國王感到被人觸到痛處,他收起了臉上的笑容。可是克雷托斯沒有在意。
第三個特點是30000名步兵和5000名騎兵的這個比例。
這位總設計師的性格不允許他在原地守候自己的想法一點點成為現實。他把工程現場交給別人,自己繼續西行,看著地中海在自己的右方一路相隨。按照現代的國別,他來到了利比亞。
一天天過去,士兵中間瀰漫的這種不安以及由此而生的恐懼瀕臨爆發。他們哭著,開始喊叫國王已死,事態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他讓自己左翼的一部分人先渡過河去,部署在希臘軍右翼的側面。我想他設計的是這隊人馬阻擊希臘軍右翼衝鋒,他右翼的騎兵軍團藉機發起猛攻,打垮希臘軍的左翼全部力量。
他們頂不住這種壓力首先內部分裂了,最終連他們手下的將士都被亞歷山大以不斷追擊、造成壓力的戰術玩弄于股掌之間。
自從21歲那年離開歐洲來到亞洲,亞歷山大一次也沒有回過馬其頓和希臘,他死在了美索不達米亞。
亞歷山大對奢侈品並無興趣。大流士丟棄在伊蘇斯戰場上的豪華物品中,有一隻極盡東方之奢華的漂亮小盒,裏面裝滿了珍珠、紅寶石和祖母綠寶石。亞歷山大望了一眼這些珠寶,轉而瞪大眼睛盯著製作豪華的小盒子說:
在亞歷山大的軍隊中,在最高司令官發出的命令即使在戰鬥中也能準確及時地傳達到各個隊長。這點令人驚嘆。我認為這是確定各隊負責人的效果。
亞歷山大是一個會巧妙掌控人心的人。他懂得說服眾人光靠抽象的理論是不夠的,還要用具體形式體現出來。

除了稱霸中亞,在另一件事情上亞歷山大也是歐洲第一人。
這樣才好不容易有了效果。雖然是躺在船上的床上招手,但士兵們見狀終於放下了心。
阿蒙之神通過神官之口回答道:
亞歷山大在3年前的喀羅尼亞戰役中運用快攻戰術全殲了底比斯的精銳「聖隊」,底比斯人深深恨著這位年輕的馬其頓國王。
士兵們把水盛在頭盔里,端到亞歷山大面前。如果分給所有人喝,那每個人一滴水也攤不上。士兵們想這水至少要先讓國王喝。
占卜儀式結束后,亞歷山大才開始向士兵發表激勵演講。占卜師們總批評國王的演講里沒有敬神的意思。年輕的國王總是當場回擊道:
亞歷山大抱住朋友的遺體,哭號不已,許久許久,誰也沒有辦法。
小船全部是組裝式的,只要它們能夠支撐鋪在上面的木板就行,因為人不用乘坐這些船去下游。小船需要時組裝起來,拆開即可運走。
亞歷山大在每次戰役中都取得了壓倒性勝利,這讓更多的城市和地方接受了亞歷山大的和平勸降。他向一直處在波斯統治下的這些城市承諾維持現狀。
作戰會議的會場從蘇薩移到了巴比倫,亞歷山大那充滿30來歲年輕人熱情的談吐一點也沒有變。學友夥伴和士兵們看到他們的國王這個樣子,都以為他已經從痛苦中完全走了出來。
審判方有人問菲洛塔斯:
馬其頓軍的士兵們相信,帕米尼歐是為兒子承擔責任而選擇了自裁。這個事件之後,馬其頓軍隊的統一沒有絲毫動搖。
「我為何讓跟我共同戰鬥了10年的士兵,和因負傷不能繼續服兵役的士兵回故鄉,你們根本不懂,你們居然要跟我一刀兩斷。
得知大流士進入安提俄克后,亞歷山大立即率軍南下,直指安提俄克。
這個戰術的第二步是讓人在敵方散布消息,說亞歷山大一方渡河作戰要延期到水量減少后的秋季進行。亞歷山大把這個消息告訴行軍途中抓獲的印度人後釋放了他們,看著他們逃回位於對岸的印度軍。被敵人俘虜的人回到同胞中間,一定想把敵方的情報傳遞迴去。亞歷山大利用他們散布假情報。
不過,對這個時代的凱爾特族來說,年輕國王率領的馬其頓軍隊過於強大了,這使他們不敢輕易冒進。這讓他們和不想耗時間對付北方蠻族的亞歷山大很快達成一致。
這個變化讓大流士產生了疑惑。對方為什麼不進攻,為什麼不動呢?大流士在苦思冥想。這期間,布陣等待多日的波斯軍等不下去了。
亞歷山大從來不會根據單一情報做出判斷,他讓部下乘坐漁船再去確認。部下回來告訴他波斯軍隊的確正在北上。
實際上,亞歷山大已經讓來自希臘其他城邦的參戰士兵各自回國了。
「這樣的士兵和我緣分已盡。
亞歷山大下令備船,同時命令集合士兵沿河列隊。
渡河花去的時間超出了預期。天已大亮。他們成功渡河而沒有損失一兵一卒,只能說他們幹得太棒了。
一直以氣質高雅聞名的菲洛塔斯面對曾經的學友們,一直主張自己是無辜的,始終沒有改變昂首自信的態度。
主力軍的背後部署著輕裝步兵大軍。這些士兵甚至說不上是預備隊,感覺像是集合了一幫剩餘兵力。這種前方和後續主力的安排,顯示了大流士必勝的決心。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希臘羅馬名人傳》作者普魯塔克寫道:
也許亞歷山大心裏想,自己燒掉的並非整個波斯波利斯城,只是薛西斯裝飾的王宮。所以他堅決執行了自己的決定。
亞歷山大在埃及也是這種態度。
亞歷山大接受了馬扎亞斯的投降,同意和平進城。不僅如此,他還任命馬扎亞斯擔任總督,管轄巴比倫及周邊一帶。
年輕的國王首次遇到危機。這是他不了解的海上世界帶來的危機。
溫泉關時代斯巴達戰士花費10年掌握的一切,亞歷山大和他的夥伴們3年內必須學會。
波斯國王大流士心生恐懼,伊蘇斯戰役以完全不同的情形進入了第三幕(見伊蘇斯戰役-3)。
信中說,貝索斯和他的三名總督夥伴把大流士抓了起來,他們正帶著已成為階下囚的國王繼續向東逃竄。而且,大流士被廢,貝索斯已經取而代之自稱波斯國王。
我一邊看節目一邊想,所謂體無完膚指的就是這個情況吧。

亞歷山大給「一把手」和「二把手」分配的任務與以往不同,3萬名步兵的總指揮是帕米尼歐,5000名騎兵的直接指揮是亞歷山大。
腓力認為,為遠征波斯要建立一支由希臘各地士兵組成的軍隊。
這段時間,亞歷山大滿腦子想的只有一件事,即儘快翻過托羅斯山脈到達最近的城市塔爾索斯。
但亞歷山大是一個極度憎惡這種伎倆的人,他必不會去干收買神官的勾當。
遠征的12000人中的9000人被分成6個大隊。
研究者們認為,這是亞歷山大因菲洛塔斯事件而不再信任他人的緣故。但我認為,這個說法不全面。
對我來說,你們不僅是最忠誠、最有獻身精神的部下,也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用言語說不盡我對你們的感激之情。
波斯國王一直全權委派被稱為總督的地方長官對帝國各地進行統治,這些人擁有很大的權力。
亞歷山大已經31歲。
士兵們忘記了,亞歷山大擁有非凡的好奇心,他最厭惡重複已經做過的事情。他們還忘記了,亞歷山大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論多麼辛苦,都有堅持到底的堅韌、堅定和頑強的精神。
與亞歷山大為代表的新一輩相比,克雷托斯在輩分上帕米尼歐是一代人。因而,他對亞歷山大推行的對波斯人的融合政策頗感不爽。
這時傳來了國王逃跑了的消息。(見高加米拉戰役-3)
埃及把亞歷山大作為解放者歡迎。但亞歷山大在埃及也未改變權力三分的政策。
羅馬時代撰寫亞歷山大傳記的庫爾提烏斯·魯夫斯寫過,這番話是亞歷山大在重要人物面前說的。他並未寫這是亞歷山大對士兵說的話。
第四天,亞歷山大命令所有船隻向推羅島北部發起總攻。封鎖部隊接到命令,停止了對北港和南港的封鎖,一齊攻入港內,撂倒敵兵,轉入了登陸戰。
這匹馬體格健壯,奔跑起來任何馬都追不上它的速度。亞歷山大把這匹馬當作「只帶上戰場的馬」,這在歐洲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比塞弗勒斯之於亞歷山大是「可託付生命之馬」。
他洗完澡后光著身子四處走動,可能是著了涼,我們不清楚確切病因。
23歲的國王在戰場上靠連續快攻取得了勝利,但這時的他卻改變了方針。儘管士兵中一口氣攻克敵人老巢的呼聲很高,但這位最高司令選擇了第二個選項,即優先考慮制服中近東和埃及。
這畢竟是探險之行,不會不出一點預料之外的糟糕事,其中之一是在沙漠里迷路。
但在150年之後的希臘,曾經強大的雅典、斯巴達和科林斯都只想著眼前,日子得過且過。希臘人再高的榮耀都只存在於往昔而已。
而且,亞歷山大衝鋒在前是基於他的信念,無法阻止。
從下一年的春天開始,當代研究者所說的「后伊蘇斯時期」在等著這位年輕的國王。

不管帕米尼歐怎麼說,亞歷山大斬釘截鐵地拒絕了波斯國王大流士的第二次媾和請求,還懷著厭惡冒出了一句「我不是帕米尼歐」。亞歷山大再度踏上沿地中海南下中近東的征程。
這名醫生叫腓力,像是馬其頓王室的家庭醫生,亞歷山大自小就讓他看病。小王子擦傷后曾經拒絕治療,他便摁著王子坐下,給他抹葯。這種事還不止一次。因為有這重關係,亞歷山大遠征也帶著他同行。
這時,亞歷山大向占卜師求助,說隨便你怎樣,趕緊舉行儀式安撫士兵。
如果是這樣的話,魔鬼訓練持續3天之後就是亞里士多德的授課,這對亞歷山大而言不就是全身心吸收對知識的愛,愉悅而愜意的時光嗎?教養的作用是長遠的,不能立竿見影,非愉悅地學習不能掌握。

希臘左翼是騎兵對抗騎兵的戰鬥,而另一側是步兵對抗騎兵的戰鬥。
你們所有人,已經共同擁有了在一個國王之下和平生存的命運!

一、隨著東征的成功推進,亞歷山大懂得了僅僅依靠馬其頓人和其他希臘人無法統治這個龐大帝國。

正在同希臘軍左翼交戰的波斯騎兵得知國王逃跑的消息后,當即明白再打下去已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