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意識自身確定性的真理性

第四章 意識自身確定性的真理性

Ⅰ.自我意識自身
Ⅲ.自我與慾望
如果我們把這裏所包括的諸環節加以較確切的區別,則我們就可看見,第一階段我們就得到各個獨立形態的持存,或者差別本身所具有的性質的壓制,亦即各個形態之無自在性、無持存性的克服。但第二階段就是各個形態的那種持存性之被克服在差別的無限性之下。在第一階段里,那持存著的形態:作為自為存在著的或者在其規定性中的無限實體,它走出來反對那普遍的實體,它否認這實體的流動性和它同這實體的連續性,並且堅持它自己不被消融在這個普遍的實體之中,反而企圖通過脫離它的這種無機的本性,並通過消耗它的這種無機本性以保持其自身。生命在這種普遍的流動的媒介中靜默地展開著形成著它的各個環節,它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成為這諸多環節或形態的運動或者過渡到作為過程的生命。這種單純的普遍的流動性是自在之物,而那有差別的諸多形態則是他在之物。但是這個流動性本身將會通過這種差別成為他在之物,因為它現在是為那差別而存在著,而這差別本身卻是自在自為的東西,因而是無限的運動(那個靜止的媒介是為這無限的運動所消耗著),——亦即是作為活生生的過程的生命。——但是這種顛倒過程因而也就是〔事物的〕顛倒性本身;那被消耗了的是這樣一種本質,即個體性,這個個體性犧牲普遍性來保持它自身,並獲得一種與它自身相統一的感情,正由於這樣,它取消了它同它的對方的對立,而唯有通過它的對方它才是它自己。個體性所獲得的與它自身的統一恰好是諸差別的流動性或者諸差別的普遍的解體。
生命這一規定,象我們于進入這一階段時從生命的概念或一般結論所得來的,已可以充分表明它的本性,用不著進一步予以發揮了。生命的發展過程包含如下諸環節。它的本質是揚棄一切差別的無限性,是純粹的自己軸心旋轉運動,是作為絕對不安息的無限性之自身的靜止,是運動的各個不同環節在其中消融其差別的獨立性本身,是時間的單純本質,這本質在這種自身等同性中擁有空間的堅實形態。但是這些差別在這個簡單的普遍的媒介中同樣保持其差別,因為這個普遍的流動性具有否定的本性,只由於它是諸多差別的揚棄。但是如果它沒有持存性,它就不能揚棄那些差別。這個流動性,作為自身等同的獨立性,本身正是諸多差別環節的持存或實體,在這裏面它們因而就是read•99csw.com有差別的關節和有自為存在的部分。在這裏,它們的存在已不復是抽象意義的存在,它們的各個環節、純粹的本質性也不帶有抽象普遍性的意義了;反之它們的存在正是那在自身內的純粹運動之簡單的流動的實體。然而這些關節相互間的差別作為差別一般地不包含任何別的規定性,只包含無限性的諸環節或純粹運動本身的規定性。
但是,與此相反,那個體的實體性的揚棄卻正是個體的持存性的創穫。因為那個別形態的本質、那普遍的生命、和那自為存在的東西自身既然是簡單的實體,所以當個別的形態揚棄了那建立對方于自身內的簡單的實體性或者揚棄了它的本質時,這就意味著,它分裂了那簡單的實體性,而這種對無差別的流動性的分裂卻正是個體性的建立。生命的這種簡單的實體性因此就是把它自身分裂成諸多形態並且同時就是這些持存著的諸差別的解體;而分裂過程的解體也同樣是一種分裂或肢解的過程。這樣一來,那被區別開的整個運動的兩個方面,即那在有獨立性的普遍媒介中靜止地彼此並列著的各個形態與生命的過程就合而為一了。後者——生命的過程——固然是揚棄個別形態的過程,也同樣是個別形態形成的過程;前者固然是區別開個別形態的過程,也同樣是揚棄個別形態的過程。那流動的、連續的成分本身只是本質的一種抽象,換句話說,它只有作為一個形態才是現實的;當它分化它自身時,它又是那些分化了的環節之分裂或解體。這整個圓圈式的途程構成了生命,生命既不是,象最初所表示的,它的本質之直接的連續性和堅實性,也不是那持存著的和自為存在著的各個分離的形態,也不是這些分離的形態之純粹的過程,也更不是這些環節之簡單地結合在一起。生命乃是自身發展著的、消解其發展過程的、並且在這種運動中簡單地保持著自身的整體。
到了自我意識於是我們現在就進入真理自家的王國了。我們要看一看,自我意識這一形態最初如何出現。如果我們把知識的這種新形態,即對於自己本身的知識,與前面的那種知識,即對於一個他物的知識聯繫起來考察,那麼誠然可以說對於他物的知識是消失了,不過這種知識的各個環節同時卻仍然保存著,而損失在於它們只是潛在地現存在這裏。意謂階段的單純的存在,知覺階段的個別性和與個別性相對立的普遍性,以及知性的對象空虛的內在世界都不復被當作本質,而只是作為自我意識的諸環節,這就是說,九九藏書作為一些抽象的東西或有差別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意識本身同時是沒有存在的或者沒有差別的和純粹消失著的東西。由此看來只是那主要環節本身,亦即對於意識的單純的獨立長存性是失掉其存在了。但是事實上,自我意識是從感性的和知覺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來的,並且,本質上是從他物的回歸。作為自我意識它是運動;然而由於它只是把自己本身同自己區別開,所以對於自我意識這個作為一個他物的差別立刻就被揚棄了;差別是不存在的,自我意識只是"我就是我"的靜止的同語反覆;因為在自我意識看來,如果差別也不具有存在的形態,則它就不是自我意識。因此對自我意識來說,他物也被當作一個存在,或者當作一個有差別的環節。但是自我意識本身和這個有差別的環節的統一對它說來也是第二個有差別的環節。就具有前一環節而言,自我意識就是意識,感性世界的整個範圍都被保持著作為它的對象,不過同時只是作為與第二個環節,即意識與其自身的統一相聯繫。因此感性世界對自我意識說來是有持存性的,不過只是現象或異於自我意識而本身沒有存在和東西。然而自我意識的這種現象和真理性的對立只是以真理性,亦即以自我意識和它自身的統一為它的本質。自我意識必須以這種統一為本質,這就是說,自我意識就是慾望一般。意識,作為自我意識,在這裏就擁有雙重的對象:一個是直接的感覺和知覺的對象,這對象從自我意識看來,帶有否定的特性的標誌,另一個就是意識自身,它之所以是一個真實的本質,首先就只在於有第一個對象和它相對立。自我意識在這裏被表明為一種運動,在這個運動中它和它的對象的對立被揚棄了,而它和它自身的等同性或統一性建立起來了。
但是對自我意識是否定的東西的那個對象就它那一方面說來,在它本身或者對於我們而言同樣是返回到它自身,正如就另一方面說來,意識是返回到它自身一樣。
這裏的問題是一個自我意識對一個自我意識。這樣一來,它才是真實的自我意識;因為在這裏自我意識才第一次成為它自己和它的對方的統一;那本來是它的概念的對象的自我,現在事實上不是對象了〔即不是與它相對立的現象了〕;但是慾望的對象之所以是獨立的,只是因為這對象是普遍的不可磨滅的東西。既然一個自我意識是對象,所以它既是一個自我,也是一個對象。——說到這裏,精神這一概念已經出現在我們前面了。意識所須進一步掌握的,read.99csw.com關於精神究竟是什麼的經驗,——精神是這樣的絕對的實體,它在它的對立面之充分的自由和獨立中,亦即在互相差異、各個獨立存在的自我意識中,作為它們的統一而存在:我就是我們,而我們就是我。意識在自我意識里,亦即在精神的概念里,才第一次找到它的轉折點,到了這個階段,它才從感性的此岸世界之五色繽紛的假象里並且從超感官的彼岸世界之空洞的黑夜裡走出來,進入到現在世界的精神的光天化日。
自我意識的概念首先在這三個環節里得到完成:(甲)純粹無差別的自我是它的最初的直接的對象。(乙)但是這種直接性本身就是絕對的間接性,它只是通過揚棄那獨立自存的對象而存在,換言之,它就是慾望。慾望的滿足誠然是自我意識返回到自己本身,或者是自我意識確信它自己變成了〔客觀的〕真理。(丙)但是它這種確信的真理性實際上是雙重的反映或自我意識的雙重化。意識擁有一個對象,這對象自己本身把它的對方或差異者設定為不存在的,因而它自己是獨立存在的。這個差異者也只能是一個有生命的形態,在生命本身的過程里誠然也要揚棄它的獨立自存性,但是它同它的差異者已不復是原來的樣子;而自我意識的對象在這種自身的否定性中同樣是獨立的;因此它自己本身就是類,就是它自己獨立存在的獨特性中之普遍的流動性或連續性;它是一個有生命的自我意識。
這些獨立的關節是各個自為的;不過這種自為存在既同樣直接地是它們的返回到統一,也是統一之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形態。這個統一是分裂為二了,因為它是絕對地否定的或無限的統一;又因為它是持存的,所以差別也只有在它之內才有獨立性。各個形態的這種獨立性好象是一個特定的、為他的東西,因為它們是分裂出來的,又因為這種二元性的揚棄是要通過他物才能實現。但是,這種揚棄仍然同樣是在它自身之內的;因為那種流動性正是各個獨立形態的實體;但這個實體是無限的;因此各個形態即在它們的持存中,便包含著分裂或它們的自為存在之揚棄。
就意欲的對象——生命來說,否定或者是來自一個對方,亦即出於慾望,或者是以一個殊特形式與另外一個不相干的形態相反對,或者是以生命的無機的普遍本性的形式來否定生命。但是這個普遍的獨立的本性,在它那裡否定是絕對的,就是類的本身或作為自我意識的類。自我意識只有在一個別的自我意識里才獲得它的滿足。
確定性前此的各個方式對意識說來其真https://read•99csw•com理都是意識自身以外的某種東西。但這個真理的概念在我們經驗到、認識到它的過程中便消失了。就對象是直接地自在而言——不論這對象是感性確定性的存在知覺的具體事物、或知性的力——
但是在自我意識的這種滿足里,它經驗到它的對象的獨立性。慾望和由慾望的滿足而達到的自己本身的確信是以對象的存在為條件的,因為對自己確信是通過揚棄對方才達到的;為了要揚棄對方,必須有對方存在。因此自我意識不能夠通過它對對象的否定關係而揚棄對象;由於這種關係它毋寧又產生對象並且又產生慾望。慾望的對象事實上是不同於自我意識,慾望的本質;通過這種經驗自我意識便認識到這個真理了。但是,同時,自我意識仍然是絕對自為的,而它要獲得絕對的自為存在,只有通過揚棄對象,它的滿足必須建築在對象的揚棄上,因為這就是真理。由於對象的獨立性,因此只有當對象自己否定了它自己時,自我意識才能獲得滿足;對象必須自己否定它自己,因為它潛在地是否定性的東西,並且它必須作為一個否定性的東西為對方而存在。由於對象本身是否定性的,因而它同時是獨立的,所以它是意識。
但是這另一個生命(類的本身是對它而存在,而它本身也是類,即自我意識),最初只是作為這種簡單的本質而存在,而且以純粹的自我作為對象;在它的經驗中(這經驗就是我們現在所要考察的),這個抽象的對象對於它將要更加豐富,並且將要得到一種開展,象我們在生命那裡所看見的那樣。
這個統一,象我們所看見那樣,同樣是自己對自己的排斥;於是這個概念就分裂為自我意識與生命的對立:前者是這樣的統一:諸多差別的無限統一是對它而存在著的;而後者則僅僅是這個〔無限〕統一本身,所以這個統一同時不是自為地存在著。因此意識具有多少獨立性,它的對象自身也同樣具有多少獨立性。一個絕對自為地存在的自我意識,立刻就會賦予它的對象以否定的特性,或者說,如果自我意識首先是慾望,因而它就會經驗到它的對象的獨立性。
這簡單的自我就是這個類或簡單的共相,對於它諸多差別是不存在的,只由於它是那些被形成的獨立的環節之否定的本質;因而自我意識只有通過揚棄它的對方(這對方對於它被表明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才能確信它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識就是慾望。確信對方的不存在,它肯定不存在本身就是對方的真理性,它消滅那獨立存在的對象,因而給予自身以確信,作為真實的確信,這確信對https://read.99csw•com於它已經以客觀的方式實現了。
既然我們從最初的直接的統一出發,通過形態的形成和運動的諸環節而達到這兩個環節的統一,於是又返回到那最初的簡單的實體,那麼這個返回了的統一是不同於那最初的統一的。這第二個統一既然與那直接的統一相反對,或者作為一個已經表示出來了的存在,就是一個普遍的統一,這個普遍的統一包含所有這些環節作為被揚棄了的成分在它之內。它是簡單的類,這個類在生命自身的運動過程中不是作為這種簡單的類而獨立存在;而是在這個結果中,生命指向著一個它自身以外的他物,亦即指向著意識,對於意識生命是作為這種統一或類而存在著。
通過這種返回到自身,對象就成為生命。那被自我意識當作異於自己而存在著的東西,就它之被設定為存在著的而言,也不僅僅具有感性確定性和知覺的形態在它裏面,而它也是返回到自身的存在,並且那當下慾望的對象即是生命。因為知性對事物的內在本性的關係之真正性質或一般結果就是對不能區別的東西加以區別,換言之,就是有差別的東西的統一。
Ⅱ.生命
它毋寧被表明為真正地並不存在,而這種自在反而證明它自身僅僅是為他物而存在的一個方式;這種抽象的、自在的對象的概念揚棄其自身於現實的對象中,或者說,那最初的直接的觀念揚棄其自身於經驗到、認識到它的過程中;而這種確定性消失其自身於真理性中。但是在前此各個階段所沒有的情況,現在卻發生了,即現在我們達到了一種確定性,這種確定性和它的真理性是等同的;因為確定性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對象,而意識本身就是真理。無疑地這裏面也還是有一個他物;因為意識區別出這樣一種東西,這東西對於它同時又是沒有差別的。如果我們稱知識的運動為概念,而稱那作為靜止的統一或自我的知識為對象,那麼我們就會看見,不僅就我們說來,而且就知識本身說來,對象都是符合於概念的。或者用另一個方式來說,如果我們稱自在的對象為概念,而稱那與主體相對立或者為一個對方而存在的東西為對象,那麼很明顯,那自在的存在和為他物而存在乃是同一的;因為那自在的就是意識;而意識同樣又是這樣的東西,對於它一個他物(即自在的東西)存在著;並且只是對於意識說來,對象的自在和對象為他物而存在才是同一的;自我是這種關係的內容並且是這種關聯過強的本身;自我是自我本身與一個對方相對立,並且統攝這對方,這對方在自我看來同樣只是它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