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危機二十年 4

第十四章 危機二十年 4

債務高漲,這些貧窮國家的資產,或潛在的資產卻並未增加。在危機年代裏面,以利潤或可能利潤絕對挂帥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顯然決定將第三世界的一大部分由投資地圖上完全抹去。1970年時,在42個「低收入經濟」的地區里,19國的外來凈投資全部為零。到1990年,更有26國全然失去了爭取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事實上在歐洲地區之外幾乎達100個「低」「中」收入的國家裡,只有14國有5億美元以上的外來投資額,10億以上者更只有8國,其中4國在東亞及東南亞一帶(中、泰、馬、印尼),3國在拉丁美洲(阿、墨、巴)。不過愈發走向跨國整合的世界經濟,也並沒有完全忽略了那些境外之地,一些面積較小、風景較美的地區,都有成為旅遊勝地,以及避開政府管轄的境外天堂潛力。此外,原本乏人問津的地方,如果忽然發現了可資利用的資源,情況也會大為改觀。然而九*九*藏*書就整體而言,世界上有極大部分地區完全從世界經濟的隊伍中退出;蘇聯集團解體之後,從的里雅斯特(Trieste)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廣大地區,似乎也加入這個「化外」行列。1990年,吸引了任何外來凈投資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只有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兩國(UN World Development,1992,Tables 21,23,24)。至於前蘇聯的廣大地面之內,顯然也有某些資源豐富的地區或共和國,引來像樣的真正投資。同時,卻另有一些運氣不佳的地帶,只能自己掙扎了。但是不管命運如何,前第二世界的多數國家,如今正一步步向第三世界的地位「看齊」。
4
因此危機二十年的主要影響,即在於貧富國家之間的鴻溝日闊。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1960年的平均實際國內生產總額,僅為工業國家的14%,到1987年更跌落九-九-藏-書為8%。而那些「發展程度最低」(least developed)者的境況更慘(包括非洲和非非洲的國家),竟由原來的9%,一降而至5%(UNHuman Developoment,1991,Tavle 6)。
在第三世界的廣大地帶(包括那些如今正走上工業化的地區),卻沒有一個概括性的詞句可以完全形容。凡是可以從整體出發探討的現象,筆者均已在第七和第十章中有所交代。危機二十年對第三世界地區的影響,正如我們在前面已經看見,在一地一處具有非常不同的面貌。我們怎可將韓國,這個在1970-1980年間電視機擁有率從總人口6.4%躍升為99.1%的國家(Jon,1993),與一個如秘魯般,半數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比1972年還要多——而且平均消費水平也在直線下降的國家相提並論(Anuario,1989)?更何況https://read.99csw.com撒哈拉沙漠以南那些飽受摧殘破壞的非洲國家?浮現在印度次大陸上的壓力情緒,原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與一個轉型中的社會現象,而到了索馬里、安哥拉和賴比瑞亞等地,其緊張狀態,卻屬於一個瀕臨毀滅的世界,一個少有人對其前途感到樂觀的離亂大陸。
對於異多同少的第三世界,其中只有一種概括性的敘述還算恰當:即這些國家幾乎都陷入債台高築的境地。1990年,它們的巨額債務從國際債務國的三大巨頭開始: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從600億到1100億美元不等),到各自欠下上百億美元的28國,乃至欠有一二十億的「小不點」。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監察的96個「中」「低」收入經濟地區之中,只有7國外債被列為顯著低於10億美元以下(世界銀行職責所在,對此一定得打聽清楚)。這7國名單,包括如賴索托(Lesotho)、查德等國家,其實就九_九_藏_書連它們的外債,也比數十年前超出多倍。1970年時,外債在10億美元以上的國家只有12國,在百億以上的沒有一國。但是到1980年時,以實際名目而言,卻已有6國欠下的債務之高,幾乎等於它們的國民生產總值,甚或更高。到了1990年,更有24國的「所欠」多於他們的「所產」,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全部非洲地區。債務相對最高的國家,通常多位於非洲——莫三比克、坦尚尼亞、索馬里、尚比亞(Zambia)、剛果、象牙海岸——自然不足為奇,它們有些飽受戰爭摧殘,有些則受到出產外銷價格的下跌所害。然而肩負這筆巨大債務最為沉重的地方,即外債高達全國總出口四分之一或以上的國家,卻不只非洲一地,而遍佈於其他各大洲。事實上以全球的角度而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的外債對出口比例,倒沒有惡劣到以上所說的程度,比起南亞、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以及中東地區,可算好得多https://read•99csw.com了。
這筆驚人的龐大數字,事實上沒有一文將予償還,可是銀行只要一直有利息可賺——1982年的平均年息為9.6%(UNCTAD,1989)——就不在乎是否拿得回本金。80年代初期,國際金融界確實起過一陣恐慌,因為從墨西哥開始,拉丁美洲幾個主要的債務國家一窮二白,連利息錢也付不出來。西方銀行體系幾乎瀕於崩潰,幾大銀行在70年代肆意放債(正當石油收入如洪水湧進,急於尋找投資去處時),如今利錢落空,就嚴格技術而言已經形同倒閉。好在拉丁美洲的巨型債務國不曾共同採取行動,富國經濟總算大難不死,經由個別安排,重新定下了還債的時間表。銀行也在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的支持之下喘過氣來,逐步將壞債從賬面勾銷,在技術上維持住了償付能力。債務危機雖未就此終止,至少不再有致命危險。當時,恐怕是自1929年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面臨的最險關頭。這一頁故事,其實至今還沒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