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篇楚游日記-1

第二十篇楚游日記-1

又四里,下太平寺嶺,則大江在其下矣。隔江即為芒洲,其地 自攸縣東四十五里。是日上長嶺,日少開,中夜雨聲滴瀝,達 明而止。
從來燒采之夫俱不敢入 。」時雨勢漸盛,遂溯大溪入,宛轉二 里,〔溪底石峙如平台,中剖一道,水由石間下,甚為麗觀。〕 於是上山,轉山嘴而下,得平疇一壑 ,名為和尚園。〔四面重 峰環合。平疇盡〕約一里 ,復逾一小山,循前溪上流宛轉峽 中,又一里而雲嶁寺在焉。山深霧黑,寂無一人,殿上金仙雲 冷,廚中丹灶煙空。徘徊久之,雨愈催行,遂同導者出。出溪 口,導者望見一舟,亟呼而附焉。順流飛槳,舟行甚疾即急。
靈岩者,其洞東向,前有亘崖,南北迴環,其深數十丈, 高數丈余,中有金仙,外列門戶而不至於頂,洞形固不為洞揜 即掩也,為唐陳光問讀書處。陳居嚴塘,在洞北二十里。其後 裔猶有讀書岩中者。
躊躇久之,念既上豈能復迂道而轉,遂東出岳市,即由路亭北 依山轉岐。初,路甚大,乃湘潭入岳之道也。東北三里,有小 溪自岳東高峰來,遇樵者引入小徑。三里,上山峽,望見水簾 布石崖下。二里,造其處,乃瀑之瀉于崖間者,可謂之「水簾 「,不可謂之「洞」也。崖北石上大書「朱陵大瀝洞天」,並 「水簾洞」、「高山流水」諸字,皆宋、元人所書,不辨其人 款。引者又言,其東九真洞,亦山峽間出峽之瀑也。下山又東 北二里,登山循峽,逾一隘,中峰迴水繞,引者以為九真矣。
龍頭嶺水分南北,其南下之水,由東嶺塢合秦人洞水出大羅埠。
學堂岩,在會仙之北,高崖間迸開一竇,雲仙人授學之處。
對獅岩者,一名小靈岩,在靈岩南嶺之外。南對獅峰,上 下兩層,上層大而高穹,下層小而雙峙。
然脊北之頂雖高,而純土無石;脊南之峰較下,而東面石崖高 穹,峰筍離立。乃與顧仆置行李坳中,從南嶺之東,攀崖隙而 踞石筍,下瞰塢中,有茅一龕,意即老君岩之靜室,所云老主 庵者。竊計直墜將及一里,下而復上,其路既遙,況既踞石崖 之頂,仰矚俯瞰,勝亦無殊,不若逾脊從西路下,便則為秦人 洞之游,不便即北去江滸覓舟,順流亦易。乃遂從西路行。山 陰冰雪擁塞,茅棘交縈,舉步漸艱。二里,路絕,四顧皆茅茨 為冰凍所膠結,上不能舉首,下無從投足,兼茅中自時有堰宕 延誤耽擱,疑為虎穴,而山中濃霧四起,瞰眺莫見,計難再下。
渡溪南涯,隨流西行。已而溪折西北,逾一岡,共三里,復與 ?? 溪遇,是為高隴。於是仍逾溪北,再越兩岡,共五里,至盤龍 庵。有小溪北自龍頭山來,越溪西去,是為巫江,乃茶陵大道; 隨山順流轉南去,是為小江口,乃雲嶁山道。二道分于盤龍庵 前。〔小江口即蟠龍、巫江二溪北自龍頭至此,南入黃雩大溪者〕 雲嶁山者,在茶陵東五十里沙江之上,其山深峭。神廟初,孤 舟大師開山建剎,遂成叢林。今孤舟物故,兩年前虎從寺側攫 抓取一僧去,於是僧徒星散,豺虎晝行,山田盡蕪,佛宇空寂, 人無入者。每從人問津,俱戒通「誡」莫入。〔且雨霧沉霾,莫 為引導。〕余不為阻,從盤龍小路,〔南沿小溪二里,復與大溪 遇。〕南渡小溪入山,雨沉沉益甚。從山夾小路西南二里,有大 溪自北來,直逼山下 ,〔盤曲山峽,兩旁石崖,水嚙成磯〕沿 之二里,是為沙江 ,即雲端溪入大溪處 。途遇一人持傘將遠 〔出〕,見余問道,輒曰 :「此路非多人不可入,余當返家為 君前驅。「余感其意,因隨至其家。其人為余覓三人,各持械 齎攜帶火,冒雨入山。初隨溪口東入〔一里〕,望〔一小溪自〕 西峽〔透隙出〕,石崖層亘,外束如門。導者曰:「此虎窟山。
洞有兩門,北向,水先分入小門,透峽下傾,人不能從。稍東 而南入大門者,從眾石中漫流。其勢較平;第洞內水匯成潭, 深浸洞之兩崖,旁無餘隙可入。循崖則路斷,涉水則底深,惜 無浮槎小木排可覓支磯片石。惟小門之水,入峽后亦旁通大洞, 其流可揭厲水淺處提起衣褲、水深處穿著衣褲而涉水而入。其 竅宛轉而披透,其竅中如軒楞別啟另開一門,返矚搗入之勢, 亦甚奇也。西洞洞門東穹,較東洞之高峻少殺;水由洞后東向 出,水亦較淺可揭。入洞五六丈,上嵌圍頂,四圍飛石駕空, 兩重如庋懸閣,得二丈梯而度其上。其下再入,水亦成潭,深 與東洞並,不能入矣。是日導者先至東洞,以水深難入而返, 不知所謂西洞也。返五里,飯于導者家,日已午矣。其長詢知 洞水深,曰 :「誤矣!此入水洞,非水所從出者。」復導予行, 始抵西洞。余幸兼收之勝,豈憚害怕往複之煩。既出西洞過東 洞,共一里,逾嶺東望,見東洞水所出處;復一里,南抵塢下, 其水東向湧出山麓,亦如黃雩之出石下也。土人環石為陂,壅 填塞為巨潭以翹山塍。從其東,水南流出谷,路北上逾嶺,共 二里始達東嶺之上,此由州人塢之大道也。登嶺,循舊路一里, 返宿導者家。
過橋,西面行三里,上長嶺。又西下一塢,三里,上葉公坳。
台亦迂,不若徑登天台,然後南嶽之勝乃盡。
內有泉一縷,自洞壁半崖滴下,下有石盤承之,清冽異常,亦 小洞間一名泉也。
因楚游日記多,路途長,這裏不再一一詳述。
十二日曉寒甚。舟人由江口挽舟入酃水,遂循茶陵城過東 ?? 城,泊于南關。入關,抵州前,將出大西門,尋紫雲、雲陽之 勝。聞靈岩在南關外十五里,乃飲於市,復出南門,渡酃水。
二十六日晴。呈觀音崖,再上祝融會仙橋,由不語崖西下。
正月十一日是日立春,天色開霽。亟 飯,托靜聞隨行李從舟順流至衡州,期十七日會於衡之草橋塔 下,命顧仆以輕裝從陸探茶陵、攸縣之山。及出門,雨霏霏下。
共二里,越嶺得平疇,是為東嶺塢。塢內水田平衍連綿鋪開, 村居九-九-藏-書稠密,東為雲陽,西為大嶺,北即龍頭嶺過脊,南為東嶺 迴環。余始至以為平地,即下東嶺,而後知猶眾山之上也。循 塢東又一里,宿于新庵。
上封東有虎跑泉,西有卓錫泉。
鋪,去茶陵西已四十里矣。是晚碧天如洗,月白 霜凄,亦旅中異境,竟以行倦而卧。
二月初一日早飯于綠竹庵,以城市泥濘,不若山行。遂東 南逾一小嶺,至湘江之上。共一里,溯江至蒸水入湘處。隔江 即石鼓合江亭。渡江登東岸,東南行,其地陂陀高下,四里, 過把膝庵,又二里,逾把膝嶺。嶺南平疇擴然,望耒水自東南 來,直抵湖東寺門,轉而北去。湖東寺者,在把膝嶺東南三里 平疇中,門對耒水,萬曆末無懷禪師所建,后憨山亦來同棲, 有靜室在其間。余至,適桂府供齋,為二內官強齋而去。乃西 行五里,過木子、石子二小嶺,從丁家渡渡江,已在衡城南門 外。登崖上回雁峰,峰不甚高,東臨湘水,北瞰衡城,俱在足 下,雁峰寺籠罩峰上無餘隙焉,然多就圯者。又飯于僧之千手 觀音殿。乃北下街衢,淖泥沒脛小腿,一里,入南門,經四牌 坊,城中闤闠與城東河市並盛。又一里,經桂府王城東,又一 里,至郡衙西,又一里,出北門,遂北登石鼓山。山在臨蒸驛 之後,武侯廟之東,湘江在其南,蒸江在其北,山由其間度脈, 東突成峰,前為禹碑享,大禹《七十二字碑》在焉。其刻較前 所摹望日亭碑差古,而漶漫模糊殊甚,字形與譯文亦頗有異者。
三十日游城外河街,濘甚。暮,返宿天母殿。
有焚山者至。曰 :「此壽寧宮故址,乃九真下流。所云洞者, 乃山環成塢,與此無異也,其地在紫蓋峰之下。逾山而北尚有 洞,亦山塢,〔漸近湘潭境 。」予見日將暮,遂出山,十里,〕 僧寮已近,還宿廟。
此靈岩八景也。余至靈岩,風雨不收。先過碧泉、對獅二 岩,而後入靈岩,曉霞留飯,已下午矣。適有一僧至,詢為前 山凈侶六空也。時曉霞方理諸俗務,結茅、餵豬。飯罷,即托 六空為導。回途至獅峰而睹觀音現像,抵沙陂而入游石樑,入 其庵,而乘暮登會仙,探學堂,八景惟伏虎未至。是日雨仍空 濛,而竟不妨游,六空之力也。晚即宿其方丈。
俯瞰過脊處,在峰下里許。其上隔山竹樹一壑,兩乳迴環掩映, 若天開洞府,即雲陽仙無疑也。雖無路,亟直墜而下,度脊而 上,共二里,逾一小坳,入雲陽仙。其庵北向,登頂之路,由 左上五里而至老君岩;下山之路,由右三里而至赤松壇。庵后 有大石飛累,駕空透隙,竹樹懸綴,極為倩疊,石間有止水一 泓,澄碧迥異,名曰五雷池,雩祝甚靈;層岩上突,無可攀踄, 其上則黑霧密翳矣。蓋第二重之頂,當風無樹,故冰止隨枝堆 積。而庵中山環峰夾,竹樹蒙茸,縈霧成冰,玲瓏滿樹,如瓊 花瑤谷,朔風搖之,如步搖玉珮。聲葉金石。偶振墜地,如玉 山之頹,有積高二三尺者,途為之阻。聞其上登踄更難。時日 過下午,聞赤松壇尚在下,而庵僧〔楚〕音,誤為「石洞 」。
其洞迴環圓整,〔水〕自東南繞至東北,〔乃石廩峰西南峽中水〕 山亦如之,而東附於衡山之西。徑洞二里,復南逾一嶺,一里, 是為陶朱下洞,其洞甚狹,水直西去。路又南入峽,二里,復 ?? 逾一嶺,為陶朱中洞,其水亦西去。又南二里,上一嶺,其坳 甚隘,為陶朱三洞,其洞較寬於前二洞,而不及穆洞之迴環也。
僧葛民亦近人。
會仙寨,下臨沙溪,上亘圓頂,如疊磨然,獨出眾山,羅 洪山羅名其綸,瓊司理。結凈藍于下,即六空上人所棲也。其 師號涵虔。
三里至歐江,北入山,為茶陵向來道;南沿沙陂江西去,又一 道也。過歐江,溪勝小舟,西北過二小嶺,仍渡茶陵南關外, 沿城溯江,經大西門,〔尋紫雲、雲陽諸勝。〕西行三里,過橋 開隴,始見大江自東北來。於是越黃土坳,又三里,過新橋, 霧中始露雲陽半面。又三里,抵紫雲山麓,是為沙江鋪,大江 至此直逼山下。由沙江鋪西行,為攸縣、安仁大道。南登山, 是為紫雲仙。上一里,至山半為真武殿,上有觀音庵,俱東北 瞰來水。觀音庵松岩,老僧也。予詢雲陽道,松岩曰 :「雲陽 山者,在紫雲西十里。其頂為老君岩;雲陽仙在其東峰之脅, 去頂三里;赤松壇又在雲陽仙之麓,去雲陽仙三里。蓋紫云為 雲陽盡處,而赤松為雲陽正東之麓。由紫雲之下,北順江岸西 行三里,為洪山廟,乃登頂之北道;由紫雲之下,南循山麓西 行四里,為赤松壇,乃登頂之東道;去頂各十里而近。二道之 中有羅漢洞,在紫雲之西,即由觀音庵側小徑橫過一里,可達 ?? 其庵。由庵登頂,亦有間道可達,不必下紫雲也 。」余從之。
?? 余意欲登頂右後。遂從頂北下山,恐失石洞之奇,且謂稍遲可 冀希望晴朗也。索飯于庵僧鏡然,遂東下山。路側澗流瀉石間, 僧指為「子房煉丹池 」、「搗葯槽」、「仙人指跡」諸勝,乃 從赤松神話中之仙人,為道教所信奉而附會留侯也。直下三里 抵赤松壇,始知赤松之非石洞也。遂宿庵中。殿頗古,中為赤 松,左黃石,而右子房即張良。殿前有古樹松一株,無他勝也。
先是,余欲由南溝趨羅漢台至方廣;比登古龍池,乃東上 側刀峰,誤出天柱東;及宿福嚴,適佛鼎師通道取木,遂復辟 羅漢台路。余乃得循之西行,且自天柱、華蓋、觀音、雲霧至 大坳,皆衡山來脈之脊,得一覽無遺,實意中之事也。由南溝 趨羅(漢)
又二里,越佛子坳,又二里,上俯頭嶺,又一里則岳市矣。過 司馬橋,入謁岳廟,出飯于廟前。問水簾洞在山東北隅,非登 山之道;時才下午,猶及登頂,密雲無翳,恐明日陰睛未卜。
十三日晨餐后寒甚,陰翳如故。別六空,仍舊路西北行。
而洞當風口,颼颼彌甚。風與水交逼,而火復為阻,遂舍之出。九九藏書
十六日東嶺塢內居人段姓,引南行一里,登東嶺,即從嶺 ?? 上西行。嶺頭多漩窩成潭,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為井, 或深或淺,或不見其底,是為九十九井。始知是山下皆石骨玲 瓏,上透一竅,輒水搗成井。竅之直者,故下墜無底;竅之曲 者,故深淺隨之。井雖枯而無水,然一山而隨處皆是,亦一奇 也。又西一里,望見西南谷中,四山環繞,漩成一大窩,亦如 仰釜,釜之底有澗,澗之東西皆秦人洞也。由灌莽中直下二里, 至其處。其澗由西洞出,由東洞入,澗橫界窩之中,東西長半 里,中流先搗入一穴,旋透穴中東出,即自石峽中行。其峽南 北皆石崖壁立,夾成橫槽;水由槽中抵東洞,南向搗入洞口。
二十九日早起,雨如注,乃躑躅泥途中。沿溪南行,逾一 小嶺,是為上梨坪。又逾一小嶺,五里,是為下梨坪,復與溪 遇。又循溪東南下,十里,為楊梅灘,有石樑南北跨溪上,溪 由梁下東去,路越梁東南行。五里入排沖,又行排中五里,南 逾青山坳,排沖者,岡自譚碧嶺東南至青山,分為兩支,俱西 北轉,兩岡排闥門,夾成長塢,繚繞為田,路由之入,至青山 而塢窮。乃逾坳而南,陂陀高下,滑濘幾不留足,而衣絮沾透, 亦疲而不覺其寒。十里,下望日坳,為黃沙灣,則蒸江自西南 沿山而來,路遂隨江東南下,又五里為草橋,即衡州府矣。覓 靜聞,暮得之綠竹庵天母殿瑞光師處。亟投之,就火炙衣,而 衡山古太坪僧融止已在焉。先是,予過古太坪,上古龍池,于 山半問路靜室,而融止及其師兄應庵雙瞽。苦留余。余急辭去, 至是已先會靜聞,知余蹤跡。蓋融止扶應庵將南返桂林七星岩, 故道出於此,而復與之遇,亦一緣也。
?? 十七日晨餐后,仍由新庵北下龍頭嶺,共五里,由舊路至 絡絲潭下。先是,余按《志》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門不 可入」之文,余既以誤導兼得兩洞,無從覓所謂上洞者。土人 曰:「絡絲潭北有上清潭,其門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 入即有奇勝。此洞與麻葉洞俱神龍蟄伏藏處,非惟難入,亦不 敢入也 。」余聞之,益喜甚。既過絡絲潭,不渡澗,即傍西麓 下。〔蓋渡澗為東麓,雲陽之西也,棗核故道;不渡澗為西麓, 大嶺、洪碧之東也,出把七道。北〕半里,遇樵者,引至上清 潭。其洞即在路之下、澗之上,門東向,夾如合掌。水由洞出, 有二派通「脈,支流:自洞後者,匯而不流;由洞左者,〔乃 洞南旁竇〕其出甚急。既逾洞左急流,即當伏水而入。導者止 供炬爇火,無肯為前驅者。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進。石隙既 低而復隘,且水沒其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火炬,平出水上, 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橫裂者亦三丈余,然 俱無入處。惟直西一竇,闊尺五,高二尺,而水沒其中者亦尺 五,隙之餘水面者,五寸而已。計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 且以炬探之,貼隙頂而入,猶半為水漬。時顧仆守衣外洞,若 泅水入,誰為遞炬者?身可由水,炬豈能由水耶?況秦人洞水, 余亦曾沒膝浸服,俱溫然不覺其寒,而此洞水寒,與溪澗無異。
十四日晨起寒甚,而濃霧複合。先是,晚至赤松,即嘿即 默禱黃石、子房神位,求假半日晴霽,為登頂之勝。至是望頂 濃霾,零雨四灑,遂無復登頂之望。飯後,遂別葛民下山。循 山麓北行,逾小澗二重,共四里,過紫雲之麓,江從東北來, 從此入峽,路亦隨之。繞出雲陽北麓,又二里,為洪山廟。風 雨交至,遂停廟中,市薪炙衣,煨榾柮木塊者竟日。廟後有大 道南登絕頂。時廟下江旁停舟數只,俱以石尤石頭太多橫甚, 不能順流下,屢招予為明日行,余猶不能恝然淡忘不以為意于 雲陽之頂也。
二十五日上封。
觀音現像,伏獅峰之東,回崖上萬石跡成像,赭黃其色。
使不由西路,必謂岣嶁、白石乃其來脈矣。
二十四日上封。
十五日晨起,泊舟將放,招余速下舟;予見四山霧霽,遂 飯而決策登山。路由廟后南向而登,三里,復有高峰北峙,〔道 分兩岐:〕一岐從峰南,一岐從峰西南。余初由東南行,疑為前 上羅漢峽中舊道,乃向雲陽仙,非逕造老君岩者,乃復轉從西 南道。不一里,行高峰西峽,顧仆南望峽頂有石樑飛駕,余瞻 眺不及。及西上嶺側,見大江已環其西,大路乃西北下,遂望 嶺頭南躋而上。時嶺頭冰葉紛披,雖無徑路,余意即使路訛錯 誤,可得石樑勝,亦不以為恨,及至嶺上遍覓,無有飛駕之石, 第見是嶺之脊,東南橫屬高頂,其為登頂之路無疑。遂東南度 脊,仰首直上,又一里,再逾一脊,則下瞰脊南,雲陽仙已在 下方矣。蓋是嶺東西橫亘,西為絕頂北盡處,東即屬於前所登 ?? 雲陽東第二層之嶺也。於是始得路,更南向登頂,其上冰雪層 積,身若從玉樹中行。又一里,連過兩峰,始陟最高頂。是時 雖旭日藏輝,而沉霾屏伏,遠近諸峰盡露真形,惟西北遠峰尚 存霧痕一抹。乃從峰脊南下,又一里,復過兩峰,有微路「十 「字界峰坳間:南上復登山頂,東由半山直上,西由山半橫下。
由寧水橋飯而南,五里,過國清亭,逾一小嶺,為穆家洞。
二里,又逾一嶺,為界江,其水由東南向西北去。界江之西為 大海嶺。溯水南行一里,上一坳,亦甚平,乃衡之脈又西度為 大海嶺者。其坳北之水,即西北下唐夫;其坳南之水,即東南 下橫口者也。逾坳共一里,為傍塘,即隨水東南行。五里,為 黑山,又五里,水口,兩山逼湊,水由其內破壁而入,路逾其 上。一里,水始出峽,路亦就夷平。又一里,是為橫口。傍塘、 〔黑〕山之水南下,岣嶁之水西南來,至此而合。其地北望岣 嶁、白石諸峰甚近,南去衡州尚五十里,遂止宿旅店。是日共 行六十里。
出洞,披衣猶覺周身起粟,乃爇火洞門。久之,https://read.99csw.com復循西麓隨水 北行,已在棗橡嶺之西矣。
二十七日早聞雨,餐後行少止。由寺西循天柱南一里,又 西上二里,越南分之脊,轉而北,循天柱西一里,上西來之脊, 遂由脊上西南行,於是循華蓋之東矣。一里,轉華蓋南,西行 ?? 三里,循華蓋西而北下。風雨大至,自是持蓋行。北過一小坪, 復上嶺,共一里,轉而西行嶺脊上。連度三脊,或循嶺北,或 循嶺南,共三里而復上嶺。於是直上二里,是為觀音峰矣。由 峰北樹中行三里,雨始止,而沉霾殊甚。又西南下一里,得觀 音庵,始知路不迷。又下一里,為羅漢台。〔有路自北塢至者, 即南溝來道〕於是復南上二里,連度二脊,叢木亦盡,峰皆茅 矣。既逾高頂,南下一里,得叢木一丘,是為雲霧堂。中有老 僧,號東窗,年九十八,猶能與客同拜起。時霧稍開,又南下 一里半,得東來大路,遂轉西下,又一里半至澗,渡橋而西, 即方廣寺。寺正殿崇禎初被災,三佛俱雨中。蓋大嶺之南,石 廩峰分支四下,〔為蓮花諸峰;〕大嶺之北,雲霧頂分支西下, 〔為泉室、天台諸峰〕夾而成塢,寺在其中,寺始於梁天監 中。水口西去,環鎖甚隘,亦勝地也。宋晦庵、南軒諸跡,沒 俱於火。寺西有洗衲池,補衣石在澗旁。渡水口橋,即北上山, 西北登一里半,又平行一里半,得天台寺。寺有僧全撰,名僧 也。適他出 ,其徒中立以芽茶饋。〔蓋泉室峰又西起高頂,突 為天台峰。西垂一支,環轉而南,若大尾之掉,幾東接其南下 之支。南面水僅成峽 ,內環一塢如玦,在高原之上,與方廣 可稱上下二奇。〕返宿方廣慶禪、寧禪房。
伏虎岩,在清泉之後。
山谿紆曲,下午登舟,約四十里而暮,舟人夜行三十里,泊 于東江口。
由此上嶺一里,大石后度一脊,里許,路南有鐵佛寺。寺后躋 ?? 級一里,路兩旁俱細竹蒙茸。上嶺,得丹霞寺。復從寺側北上, 由絡絲潭北下一嶺,又循絡絲上流之澗一里,為寶善堂。其處 澗從東西兩壑來,堂前有大石如劈,西澗環石下,出玉板橋, 與東澗合而南。寶善界兩澗中,去岳廟已五里。堂后復躡蹬一 里,又循西澗嶺東平行二里,為半雲庵。庵后渡澗西,躡級直 上二里,上一峰,為茶庵。又直上三里,逾一峰,得半山庵, 路甚峻。由半山庵丹霞側北上,竹樹交映,青翠滴衣。竹中聞 泉聲淙淙。自半雲逾澗,全不與水遇,以為山高無水,至是聞 之殊快。時欲登頂,過諸寺俱不入。由丹霞上三里,為湘南寺, 又二里〕南天門。平行東向二里,分路。南一里,飛來船、講 經台。轉至舊路,又東下半里,北度脊,西北上三里,上封寺。
二十三日上封。
已而霧影忽閃,露出眉峰峽谷,樹色深沉。再一閃影,又見谷 口兩重外,有平塢可矚。乃益揆度量叢歷級,若鄧艾之下陰平, 墜壑滾崖,技無不殫,然皆赤手,無從裹氈也。既而忽下一懸 崖,忽得枯澗,遂得踐石而行。蓋前之攀枝懸墜者藉樹,而兜 衣掛履亦樹,得澗而樹梢為開。既而澗復生草,草復翳澗,靡 草之下,不辨其孰為石,孰為水,既難著足。或草盡石出,又 棘刺勾芒,兜衣掛履如故。如是三里,下一瀑崖,微見路影在 草間,然時隱時現。又一里,澗從崖間破峽而出,兩崖轟峙, 而北尤危峭,始見路從南崖逾嶺出。又一里,得北來大道,始 有村居,詢其處,為窯里,蓋雲陽之西塢也。其地東北轉洪山 廟五里而遙,南至東嶺十里而遙,東嶺而南更五里,即秦人洞 矣。時霧影漸開,遂南循山峽行。逾一小嶺,五里,上棗核嶺, 〔嶺俱雲陽西向度而北轉成峽者。〕下一里,渡澗,〔澗乃南自 龍頭嶺下,出上清洞〕傍西麓溯澗南上半里,為絡絲潭,深碧 無底,兩崖多疊石。又半里,復度澗,傍東麓登山。是處東為 雲陽之南峰,西為大嶺之東嶂。〔大嶺高並雲陽,龍頭嶺其過脊 也,其東南盡西嶺,東北抵麻葉洞,西北峙五鳳樓,西南為古 爽沖。〕一溪自大嶺之東北來者,乃洪碧山之水;一溪自龍頭嶺 北下者,乃大嶺、雲陽過脊處之水。二水合而北出把七鋪名。
自會仙岩而東,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盤亘,堆環成壑, 或三面迴環如玦者,或兩對疊如門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 洞者,每每而是。但石質粗而色赤,無透漏潤澤之觀,而石樑 橫跨,而下穹然,此中八景,當為第一。
二十八日早起,風雨不收。寧禪、慶禪二僧固堅持留,余 強別之。慶禪送至補衲台而別。遂沿澗西行,南北兩界,山俱 茅禿。五里,始有石樹縈溪,崖影溪聲,上下交映。又二里,〔隔溪前山,有峽自東南來,與方廣水合流西去〕北向登崖,崖下 石樹愈密,澗在深壑,其中有黑、白、黃三龍潭,兩崖峭削, 故路折而上,〔聞聲而已,不能見也。〕已而平行山半,共三里, 過鵝公嘴,得龍潭寺。寺在天台西峰之下,南為雙髻峰。蓋天 台、雙髻夾而西來,以成龍潭之流;潭北上即為寺,寺西為獅 子峰,尖削特立,天台以西之峰,至此而盡;其南隔溪即雙髻 西峰,而蓮花以西之峰,亦至此而盡;過九龍,猶平行山半, 五里,自獅子峰南繞其西,下山又五里,為馬跡橋,而衡山西 面之山始盡。〔橋東去龍潭十里,西去湘鄉界四十里,西北去白 高三十里,南至衡陽界孟公坳五里。〕自馬跡橋南渡一澗,〔潤 即方廣九龍水去白高者。〕即東南行,四里至田心。又越一小橋, 一里,上一低坳,不知其為界頭也。過坳又五里,有水自東北 山間懸崖而下,其高數十仞,是為小響水塘,蓋亦衡山之餘波 也。又二里,有水自北山懸崖而下,是為大響水塘。〔闊大過前 崖,而水分兩級,轉下峽間,初見上級,后見下級,故覺其不 及前崖飛流直下也。〕前即寧水橋,問水從何處,始知其南由唐 夫沙河而下衡州草橋。蓋自馬跡南五里孟公坳九九藏書分衡陽、衡山界 處,其水北下者,即由白高下一殞江,南下者,即由沙河下草 橋,是孟公坳不特兩縣分界,而實衡山西來過脈也。第其坳甚 平,其西來山即不甚高,故不之覺耳。始悟衡山來脈非自南來, 乃由此坳東峙雙髻,又東為蓮花峰後山,又東起為石廩峰,始 分南北二支,南為岣嶁白石諸峰,北為雲霧、觀音以峙天柱。
《楚游日記》備述詳細。在《徐霞客西遊記》第二冊,原 題「楚」並有提綱 :「丁丑正月十一自勒子樹下往茶陵州、攸 縣。過衡山縣至衡州,下永州船,遇盜。復返衡州,藉資由常 寧縣、祁陽縣,歷永州至通州,抵江華縣。復由臨武縣、郴州 過陽縣,復至衡州。再自衡州入永,仍過祁陽,閏四月初七入 粵。遇盜始末 」。
遇盜是二月十一日,記中所記簡直是遭搶劫,而在劫難之中, 對世態人心的體悟更深一層,其間突現了靜聞的風範和高大形 象,讀來令人回味不盡唏噓不止。
二十日先晚候舟太平寺涯上,即宿泊舟間。中夜見東西兩 山,火光熒熒,如懸燈百尺樓上,光焰映空,疑月之升、日之 墜者。既而知為夜燒。既卧,聞雨聲滴瀝,達旦乃止。上午得 舟,遂順流西北向山峽行。二十五里,大鵝灘。十五里,過下 ?? 埠,下回鄉灘,險甚。過此山始開,江乃西向。行二十五里, 北下橫道灘,又十五里,暮宿于楊子坪之民舍。
楚:湖廣布政司轄境為楚國故地,簡稱楚。
〔黃石西北三十里為高暑山,又有小暑山,俱在攸縣東, 疑即司空山也。二山之西,高峰漸伏。茶陵江北曲,經高暑南 麓而西,攸水在山北。是山界茶、攸兩江雲。〕 十八日晨餐后,自黃石鋪西行,霜花滿地,旭日澄空。十 ?? 里為丫塘鋪,又十里,為珠璣鋪,則攸縣界矣。又西北十里, 斑竹鋪。又西北十里,長春鋪。又十里,北度大江,即攸縣之 南關矣。縣城瀕江北岸,東西兩門,與南門並列于江側。茶陵 之江北曲西回,攸水自安福封侯山西流南轉,俱夾高暑山而下, 合於縣城東,由城南西去。是日一路霽甚,至長春鋪,陰雲復 合。抵城才過午,候舟不得,遂宿學門前。亦南門。
遂由真武殿側,西北度兩小坳,一澗從西北來,則紫雲與肯蓮 庵即羅漢仙。後山夾而成者。〔水北入大江,紫云為所界斷。〕 渡澗即青蓮庵,東向而出,地幽而庵凈。僧號六澗,亦依依近 人,堅留余飯,余亟于登嶺,遂從庵后西問登山。其時濃霧猶 翳山半,余不顧,攀躋直上三里,逾峰脊二重,足之所上,霧 亦旋開。又上二里,則峰脊冰塊滿枝,寒氣所結,大者如拳, 小者如蛋,依枝而成,遇風而墜,俱堆積滿地。其時本峰霧氣 全消,山之南東二面,歷歷可睹,而北西二面,猶半為霾掩,〔酃 江自東南,黃雩江自西北,盤曲甚遠。〕始知雲陽之峰,俱自西 南走東北,排疊數重:紫雲,其北面第一重也;青蓮庵之後, 余所由躋者,第二重也;雲陽仙,第三重也;老君岩在其上, 是為絕頂,所謂七十一峰之主也。雲峰在南,余所登峰在北, 兩峰橫列,脈從雲陽仙之下度坳而起,峙為余所登第二重之頂, 東走而下,由青蓮庵而東,結為茶陵州治。余現登第二重絕頂, 徑路迷絕,西南望雲峰絕頂,中隔一塢,而絕頂尚霾夙霧中。
時微雨飄揚,朔風寒甚。東南行,陂陀高下五里,得平疇,是 曰歐江。有溪自東南來,遂溯之行,霧中望見其東山石突兀, 心覺其異。又五里,抵山嘴溪上,是曰沙陂,以溪中有陂也。〔溪 源在東四十里百丈潭。〕陂之上,其山最高者,曰會仙寨,其內 穹崖裂洞,曰學堂岩。再東,山峽盤亘,中曰石樑岩,即在沙 陂之上,余不知也。又東一里,乃北入峽中。一里,得碧泉岩、 對獅岩,俱南向。又東逾嶺而下,轉而北,則靈岩在焉。以東 向,曾守名才漢又名為月到岩雲。
二十二日〔力疾急速登山。由岳廟西度將軍橋,岳廟東西 皆澗。北入山一里,為紫雲洞,亦無洞,山前一岡當戶環成耳。
乃復望山崩而上,冰滑草擁,隨躋隨墜。念嶺峻草被,可脫虎 口,益鼓勇直上。二里,復得登頂,北望前西下之脊,又隔二 峰矣。其處嶺東茅棘盡焚,嶺西茅棘蔽山,皆以嶺頭路痕為限, 若有分界者。是時嶺西黑霧瀰漫,嶺東日影宣朗,霧欲騰衝而 東,風輒驅逐而西,亦若以嶺為界者。又南一里,再下二峰, 嶺忽亂石森列,片片若攢刃交戟,霧西攫其尖,風東搗其膊, 人從其中溜足直下,強攀崖踞坐,益覺自豪。念前有路而忽無, 既霧而復霧,欲下而轉上,皆山靈未獻此奇,故使浪遊之蹤, 迂迴其轍耳。既下石峰,坳中又得「十」字路,於是復西向下 嶺,俱從濃霧中行矣。始二里,冰霾而草中有路,又二里,路 微而石樹蒙翳;又二里,則石懸樹密而路絕,蓋前路之逾嶺而 西,皆茶陵人自東而來,燒山為炭,至此輒返。過此,崖窮樹 益深,上者不能下,下者不復上。余念所下既遙,再下三四里 ?? 當及山麓,豈能復從前還躋?遂與顧仆掛石投崖,懸藤倒柯樹 干、樹枝,墜空者數層,漸聞水聲遙遙,而終不知去人世遠近。
余衣履沾濕、氣寒砭肌,惟炙衣之不暇,無暇問兩旁崖石也。
既入,內層亦橫裂,其西南裂者不甚深。其東北裂者,上一石 坳,忽又縱裂而起,上穹下狹,高不見頂,至此石幻異形,膚 理石表與石質頓換,片竅俱靈。其西北之峽,漸入漸束,內夾 一縫,不能容炬。轉從東南之峽,仍下一坳,其底砂石平鋪, 如澗底潔溜,第乾燥無水,不特免揭厲,且免沾污也。峽之東 南盡處,亂石轟駕,若樓台層疊,由其隙皆可攀躋而上。其上 石竇一縷,直透洞頂,光由隙中下射,若明星鉤月,可望而不 可摘也。層石之下,澗底南通,覆石低壓,高僅尺許;此必前 通洞外,澗所從入者,第不知昔何以涌流,今何以枯洞也,不 可解矣。由層石下北循澗底入,其隘甚低,與https://read•99csw.com外二關相似。稍 從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轉而東,若度鞍歷嶠。兩壁石質石色, 光瑩欲滴,垂柱倒蓮,紋若鏤雕,形欲飛舞。東下一級,復值 ?? 潤底,已轉入隘關之內矣。於是辟成一衖通「弄 」,小巷之意, 闊有二丈,高有丈五,覆石平如布幄,澗底坦若周行。北馳半 里,下有一石,庋出如榻床楞邊勻整;其上則蓮花下垂,連絡 成幃,結成寶蓋,四圍垂幔,大與榻並,中圓透盤空,上穹為 頂;其後西壁,玉柱圓豎,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瑩白, 紋皆刻鏤:此衖中第一奇也。又直北半里,洞分上下兩層,澗 底由東北去,上洞由西北登。時余所齎火炬已去其七,恐歸途 莫辨,乃由前道數轉而穿二隘關,抵透光處,炬恰盡矣。穿竅 而出,恍若脫胎易世。洞外守視者,又增數十人,見余輩皆頂 額以手加額作敬禮狀稱異,以為大法術人。且雲 :「前久候以 為必墮異吻,故余輩欲入不敢,欲去不能。想安然無恙,非神 靈攝服 ,安能得此!」余各謝之,曰:「吾守吾常,吾探吾勝 耳,煩諸君久佇,何以致之!」然其洞但入處多隘,其中潔凈 乾燥,余所見洞,俱莫能及,不知土人何以畏入乃爾!乃取行 囊於前村,從將軍嶺出,隨澗北行十余里,抵大道。其處東向 把七尚七里,西向還麻止三里,余初欲從把七附舟西行,至是 反溯流逆上,既非所欲,又恐把七一時無舟,天色已霽,遂從 陸路西向還麻。時日已下舂,尚未飯,索酒市中。又西十里, 宿于黃(石)
丁丑(公元一六三七年)
碧泉岩者,在對獅之西,亦南向,洞深三丈,高一丈余。
其遊程大致與以上提綱相符,其記對湖南各景的描繪多伴 有對山形地貌的考察,對各水的辨析。
綠竹庵在衡北門外華嚴、松蘿諸庵之間。八庵連絡,俱幽 靜明潔,唄唄即梵,佛教徒念經誦之聲相聞,乃藩府焚修焚香 ?? 修道之地。蓋桂王以親藩樂善,故孜孜于禪教雲。
十九日晨餐后,陰霾不散。由攸縣西門轉北,遂西北登陟 陂陀。十里,水澗橋,有小水自北而南。越橋而西,連上二嶺, 其西嶺名黃山。下嶺共五里,為黃山橋,有水亦自北而南,其 水較大於水洞,而平洋亦大開。西行平疇三里,上牛頭山。又 山上行二里,曰長岡沖,下嶺為清江橋。橋東赤崖如回翅,澗 從北來,大與黃山橋等。橋西開洋,大亦如黃山橋,但四圍皆 山,不若黃山洋南北一望無際也。洋中平疇,村落相望,名漠 田。又五里,西入山峽,已為衡山縣界。界北諸山皆出煤,攸 人用煤不用柴,鄉人爭輸入市,不絕於路。入山,沿小溪西上, 路分兩歧:西北乃入山向衡小路,西南乃往太平等附舟路。于 是遵西南,五里為荷葉塘。越盼兒嶺,五里至龍王橋。橋下水 北自小源嶺來,南向而去,其居民蕭姓,亦大族也。北望二十 裡外,小源嶺之上,有高山屏列,名曰大嶺山,乃北通湘潭道。
黃石輔之南,即大嶺北峙之峰,其石嶙峋插空,西南一峰 尤甚,名五鳳樓,〔去十里而近,即安仁道。〕余以早卧不及詢, 明日登途,知之已無及矣。
石樑岩,在沙陂會仙寨東谷。其谷亂崖分亘,攢列成塢, 兩轉而東西橫亘,下開一竇,中穹若梁,由梁下北望,別有天 ?? 地,透梁而入,樑上復開崖一層,由東陂而上,直造梁中而止, 登之如踐層樓矣。
二十一日四鼓,月明,舟人即促下舟。二十里,至雷家埠, 出湘江,雞始鳴。又東北順流十五里,低衡山縣。江流在縣東 城下。自南門入,過縣前,出西門。三里,越桐木嶺,始有大 松立路側。又二里,石陂橋,始夾路有松。又五里,過九龍泉, 有頭巾石。又五里師姑橋,山隴始開,始見祝融北峙,然夾路 之松,至師姑橋而盡矣。橋下之水東南去。又五里入山,復得 松。又五里,路北有「子抱母松 」。大者二抱。小者分兩岐。
八里,分路。南茅坪。北二里,九龍坪,仍轉路口。南一里, 茅坪。東南由山半行,四里渡亂澗,至大坪分路。東南上南天 門。西南小路直上四里,為老龍池,有水一池在嶺坳,不甚澄 清澈,其凈室多在嶺外。西南側刀之西,雷祖之東分路。東二 里,上側刀峰。平行頂上二里,下山頂,度脊甚狹。行赤帝峰 北一里,繞其東,分路。乃南由坳中東行,一里,轉出天柱東, 遂南下。五里,過獅子山與大路合,遂由岐路西入福嚴寺,殿 已傾,僧佛鼎謀新之。宿明道山房。
去上清三里,得麻葉洞。洞在麻葉灣,西為大嶺,南為洪 碧,東為雲陽、棗核之支,北則棗核西垂。大嶺東轉,束澗下 流,夾峙如門,而當門一峰,聳石屼突,為將軍嶺;澗搗其西, 而棗核之支,西至此盡。澗西有石崖南向,環如展翅,東瞰澗 中,而大嶺之支,亦東至此盡。回崖之下,亦開一隙,淺不能 ?? 入。崖前有小溪,自西而東,經崖前入于大澗。循小溪至崖之 西脅亂石間,水窮於下,竅啟于上,即麻葉洞也。洞口南向, 大僅如斗,在石隙中轉折數級而下。初覓炬倩導,亦俱以炬應, 而無敢導者。曰 :「此中有神龍。」或曰:「此中有精怪。非 有法術者,不能攝服 。」最後以重資覓一人,將脫衣入,問余 乃儒者,非羽士,復驚而出曰 :「予以為大師,故欲隨入;若 讀書人,余豈能以身殉耶?」余乃過前村,寄行李于其家,與 顧仆各持束炬入。時村民之隨至洞口數十人,樵者腰鐮,耕者 荷鋤,婦之炊者停爂燒火,織者投杼,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負 載者,接踵而至,皆莫能從。余兩人乃以足先入,歷級轉竇, 遞炬而下,數轉至洞底。洞稍寬,可以測身矯首,乃始以炬前 向。其東西裂隙,俱無入處,直北有穴,低僅一尺,闊亦如之, 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進,背磨腰貼,以身 后聳,乃度此內洞之〔第〕一關。其內裂隙既高,東西亦橫亘, 然亦無入處。又度第二關,其隘與低與前一轍,進法亦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