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詩律 第一、二、三節

第二章詩律 第一、二、三節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參看上文)。第三句「幾」字仄聲拗,第四句「秋」字平聲救。這是(c)類。
(一)古體和近體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絕句比律詩的字數少一半。五言絕句衹有二十字,七言絕句衹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衹剩一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21]。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22]。毛主席的詩詞也從來沒有孤平的句子。試看《長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橋」字都是平聲字,可為例證。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紅軍不怕還征難,萬水千山衹等閑。
何為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32]
書憤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後來也有一些詩人有意識地寫一些古風式的律詩。例如:
詩人們在運用(a)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b)或(c)。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現在試舉出幾個例子。並加以說明: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b、押平聲韻;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去地詩。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唐]陳子昂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春望
冬雲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送魏大將軍(一東)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道人絕粒對寒碧,為問鶴骨何緣肥[35]?
在這一節裏,我們先談律詩的韻。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b)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這是對句相救。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雪厭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東冬等字都衹是韻的代表字,它們衹表示韻母的種類。至於東冬這兩個韻(以及其他相近似的韻)在讀音上有甚麽分別,現在我們不需要追究它。我們衹須知道:它們在最初的時候可能是有區別的。後來混而為一了,但是古代詩人們依照韻書,在寫律詩時還不能把它們混用。起初是限於功令,在科舉應試的時候不能不遵守它;後來成為風氣,平常寫律詩的時候也遵守它了。在《紅樓夢》裏,有這樣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寫一首詠月的律詩,指定用寒韻。香菱正在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的時候,探春隔窗笑說道:「菱姑娘,你閒閒吧。」香菱怔怔答道:「閒字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這一段故事可以說明近體詩用韻的嚴格。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14]。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17]。
紛紛蒼雪落夏簟,冉冉綠霧霑人衣。
詩韻共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律詩一般衹用平聲韻[6],所以我們在這一節裏衹談平聲韻;至於仄聲韻,留待下文講古體詩時再行討論。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首。
王維
分野中峯變,陰晴衆壑殊。
衆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29]!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16]。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聯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由於韻腳的限制,也衹能這樣辦。這樣,五律的首聯成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渡荊門九_九_藏_書送別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該平而用仄,「無」字平聲,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類型,但它衹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無拗救關係。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先說「一三五不論」這句話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論;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論。以上講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況下不能不論。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況下,更是以「論」為原則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一首詩衹有兩個句子是應該用「平平平仄仄」的,這裏都換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七律的「對」,也衹有兩副對聯的形式,即:
下平聲15韻: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c)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衹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嚴格性稍有不同。
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它和常規的詩句一樣常見[23]。例如[24]:
山中寡婦[27]
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盤剝白鴉谷口粟,飯煮青泥坊底芹。
王維
壽星院寒碧軒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五言的平仄,衹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宋]陸游
在韻書裏,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於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沒有別的意思。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日高山蟬抱葉響,人靜翠羽穿林飛。
[唐]許渾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七律的首聯成為:
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
(二)五言和七言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韻書的歷史,這裏用不著詳細敘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的用韻。一般人所謂「詩韻」,也就是指這個來說的[5]。
關於律詩的平仄,相傳有這樣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指七律(包括七絕)來說的。意思是說,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至於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詩來說,那就應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衹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成兩聯,即:
毛澤東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五律的「對」,衹有兩副對聯的形式,即: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唐]杜甫
[唐]李白
[唐]杜荀鶴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使至塞上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詠煤炭(十二侵)
第三節 律詩的平仄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明]于謙
(4)平平腳
古人把這種詩稱為「拗體」。拗體自然不是律詩的正軌,後代模仿這種詩體的人是很少的。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13]。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風」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這是(a)(c)兩類相結合。
這兩首詩用的都是十三元韻,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韻腳卻用了十二文韻的「紛」字,林逋https://read.99csw.com《山園小梅》第一句韻腳卻用了一先韻的「妍」字。這種首句用鄰韻的情況,在王維、李白、杜甫等盛唐詩人的律詩裏是少見的[9]。
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背誦平仄的歌訣(即格式)。衹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誦出來了。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在律詩尚未定型代的時候,有些律詩還沒有完全依照律詩的平仄格式,而且對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在形式上它們就等於半首律詩。這可以歸入近體詩。[4]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節 律詩的韻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
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長律的平仄。不管長律有多長,也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則來安排平仄。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鬢髮焦。
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
[唐]白居易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則。
這首詩第一句第五字應仄而用平(「搖」),這種三平調已經給人一種古風的感覺。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來衡量,第六字應平而用仄(「尺」字古屬入聲)[36]。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來衡量,第六字應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來衡量,第三第四兩字應平而用仄(「綠霧」),第六字應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來衡量,第四字應仄而用平(「蟬」),第六字應平而用仄(「葉」)。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來衡量,第三四兩字應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應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來衡量,第三四兩字應平而用仄(「鶴骨」),第六字應仄而用平(「緣」)。第七句第五字(「對」)也不合於一般平仄規則。跟「搖窗扉」一樣,「霑人衣」、「穿林飛」、「何緣肥」都是三平調,更顯得是古風的格調(參看下文第六節第四小節《古體詩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識地造成失對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對,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句子的時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唐]李商隱
到韶山
山居秋暝
由這相聯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衹有兩種基本格式,其餘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
錢塘湖春行(八齊)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居易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毛澤東
(四)孤平的避忌
[宋]蘇軾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答友人
由這兩聯的平仄錯綜變化,可以換成七律的四種格式。其實衹有兩種基本格式,其餘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
(二)七律的平仄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沒馬蹄。
黃鶴樓
陸游
(2)仄平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第二章詩律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夜泊水村
以上所述律詩用韻的嚴格性,衹是為了說明古代的律詩。今天我們如果也寫律詩,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衹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月夜憶舍弟(八庾)
關於詩是種類,問題是相當重復的。《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衹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現在我們試就上述三種分類法再參照別的分類法加以討論。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仄起式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我們先講近體詩,後講古九*九*藏*書體詩,這是因為徹底了瞭解了近體詩之後,纔能更好地瞭解古體詩。第一,古體詩既然是以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為其特徵的,我們就必須先知道近體詩的格律是甚麽,然後能知道甚麽是古體詩。第二,自從有了律詩以後,古體詩也不能不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要先瞭解律詩,然後能知道古體詩所受律詩的影響是甚麽。
古風分為五古、七古,這衹是大致的分法。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外,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別立一類,而衹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衹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甚麽理論根據的。
第三句「不」字仄聲拗,第四句「吹」字平聲救。這是(b)類。
(2)平起式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帶葉燒[28]。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c、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則,一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王維
(3)仄仄腳
第一節 詩的種類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30]。
月夜
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衹能有兩個字不論。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衹能有一個字不論。「一三五不論」的話是不對的。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毛澤東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六)拗救
杜甫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8]。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賦得古原草送別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樂府產生於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後,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不再配音樂了。由於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後來又產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生於盛唐。在樂府衰微之後,詞產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採用近體詩。像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清風肅肅搖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圍。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10]。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這是(a)(c)兩類的結合。
天末懷李白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15]。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杜甫
長征
這裏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後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見。至於失對,就更是詩人們所留心避免的了。
咸陽城東樓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裏盡朝暉。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習慣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6]:
由此看來,律詩一般總是合律的。有些律詩看來好像不合律,其實是用了拗救,仍舊合律。這種拗救的作法,以唐詩為較常見。宋代以後,講究音律的詩人如蘇軾、陸游等仍舊精於此道。我們今天當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對於唐宋律詩的瞭解,是有幫助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籌筆驛(https://read•99csw.com六魚)
毛澤東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韻有寬有窄:字數多的叫寬韻,字數少的叫窄韻。寬韻如支韻、真韻、先韻、陽韻、庚韻、尤韻等,窄韻如江韻、佳韻、餚韻、覃韻、鹽韻、咸韻等。窄韻的律詩是比較少見的。有些韻,如微韻、刪韻、侵韻,字數雖不多,但是比較合用,詩人們也很喜歡它們。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做失粘[19];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做失對。在王維等人的律詩中,由於律詩尚未定型化,還有一些不粘的律詩。例如: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2)平起式
新城道中(第一首)
竹喧歸浣女,蓬動下漁舟。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宋]林逋
終南山(七虞)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五)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
第五句「有萬」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無」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對句相救。這是(a)(b)兩類的結合。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山園小梅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古絕可以用仄韻。即使是押平聲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則的束縛。這可以歸入古體詩一類。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1]。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衹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於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
(1)平仄腳
今夜鄜州月,閨中衹獨看[25]。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杜甫
上平聲15韻:
毛澤東
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和郭沫若同志
今日歡呼孫大聖,衹緣妖霧又重來。
d、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五律第一句,多數是不押韻的;七律第一句,多數是押韻的。由於第一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韻腳也可以不太嚴格,用鄰近的韻也行。這種首句用韻的風氣到晚唐纔相當普遍,宋代更成為有意識的時尚。現在試舉兩個例子: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另一式,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11]。
(a)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欠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唐]王維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總括起來說:一般所謂古風屬於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於近體詩。樂府和絕句,有些屬於古體,有些屬於近體。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另有一種補救辦法,詳見下文。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這個規則的。試看毛主席的《長征》,第二句「水」字仄聲,第三句「嶺」字跟著也是仄聲;第四句「蒙」字平聲,第五句「沙」字跟著也是平聲;第六句「渡」字仄聲,第七句「喜」字跟著也是仄聲。可見粘的規則是很嚴格的。
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這個口訣對於初學律詩的人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簡單明瞭的。但是,它分析問題是頁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誤解。這個影響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適當的批評。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31]。
腰間羽箭久凋read.99csw.com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1)仄起式
崔氏東山草堂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詩前半首是古風的格調,後半首纔是律詩。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來看,第一句第四字應該是仄聲而用了平聲(「乘」chéng),第六字應該是平聲而用了仄聲(「鶴」,古讀入聲),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應該是平聲而用了仄聲(「去不」),第四句第五字應該是仄聲而用了平聲(「空」)。當然,這所謂「應該」是從後代的眼光來看的,當時律詩既然還沒有定型化,根本不產生應該不應該的問題。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登廬山
(一)五律的平仄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唐]崔顥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三)粘對[18]
李益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再說「二四六分明」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對的,七言第二四兩字「分明」是對的,至於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六字並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這個格式也可以換成「仄仄平仄仄」,衹須在對句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就是了。七言由此類推。「二四六分明」的話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投人外宿,隔水問樵夫。
另一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12]。
白雲迴望合,青靄入看無。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20]。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八)古風式的律詩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毛澤東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的[2],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如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除了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3]。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送趙都督赴代州(九青)
(七)所謂「一三五不論」
清明
杜甫
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鹽十五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七律是五律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試看下面的對照表: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作者在詩中故意違反律詩的平仄規則。第一句第六字應仄而用平(「堂」)[33],第二句第五字應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應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兩字應平而用仄(「更見」),第五六兩字應仄而用平(「漁樵」)。第五六兩句是「失對」,因為兩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規則(雖然可以為拗救)。除了字數、韻腳、對仗像律詩以外[34],若論平仄,這簡直就是一篇古風。又如: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見下文)。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現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成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下面的三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蘇軾
送瘟神(其二)
現在我們舉出幾首律詩為例[7]: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現在兩舉毛主席的詩來證明:
杜牧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管樂有才元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毛澤東
喜見外弟又言別(二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