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蕅益禪師論語禪解子罕第九

蕅益禪師論語禪解子罕第九

【禪解】
【禪解】
由誠意,故「毋意」;毋意,故「毋必」;毋必,故「毋固」;毋固,故「毋我。」
卓吾雲:先輩謂當問其居不居,不當問其陋不陋,最為得之。
此嘆境也,即嘆觀也。蓋天地萬物,何一而非「逝者」?但愚人於此,計斷計常。今既謂之「逝者」,則便非常;又復如斯「不舍晝夜」,則便非斷。非斷非常,即緣生正觀。引而申之,有逝逝,有逝不逝;有不逝逝,有不逝不逝,非天下之至聖,孰能知之?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進」是下手,「止」是歸宿。正在學地,未登「無學」,奈何便死?真實可惜。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禪解】
卓吾雲:三軍奪帥,亦非易事。藉此以極其形容耳。
方外史曰:三個「者」字,只是一人,不是三個人也。
王陽明曰:謂之有,則非有也,謂之無,則非無也。
【禪解】
此與「思無邪」一語參看,便見「興」于《詩》的真正學問。亦可與佛門中念佛三昧作註腳。
【禪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衣九_九_藏_書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卓吾雲:「罕言利」,可及也。「罕言利與命與仁」,不可及也。
【禪解】
卓吾雲:真是時中之聖。
今日立志,後來滿其所期,所以「可畏」。四十、五十而不聞道,不能酬今所立之志,則越老越不如後生矣。大凡學道之人.只是不負初心所期,便為大妙,故不必勝今,只須如今,便「可畏」耳。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禪解】
【禪解】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禪解】
【禪解】
【禪解】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並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九九藏書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禪解】
【禪解】
道脈流通!即是「文」,非謙詞也。如此自信,何嘗有「畏」!
【禪解】
王安石詩云:周公吐握勤勞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可與此節書作註腳。
【禪解】
【禪解】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詩》之妙,在一「用」字。夫子說子路之病,在一「足」字。「用」則日進,「足」則誤謂到家,不知正是道途邊事耳。
「固天縱之」為一句,子貢謂夫子直是「天縱之」耳,豈可將聖人只是「多能」者耶!此必已聞「一以貫之」,故能如此答話。然在夫子,的碓不敢承當「聖人」二字,故寧受「多能」二字。而「多能」甚鄙甚賤,決非君子之道也。大宰此問,與黨人見識,天地懸隔。
連說三個「未可」,正要他勉到「可」處。
后一念而方領解,即是惰;先一念而預相九九藏書迎,亦是惰。如空谷受聲,干土受潤,大海受雨,明鏡受像,隨語隨納,不將不迎,方是「不惰」。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禪解】
此老熱腸猶昔。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禪解】
令人惕然深省。
【禪解】
【禪解】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約我以禮」,正從「克己復禮」處悟來。「欲罷不能」,正從「請事斯語」處起手。「欲從未由」,正是知此道非可仰鑽前後而求得者。兩個「我」字,正即克己、由己之「己」字。
不但無人問時,體本無知,即正當有人問時,仍自「空空」,仍「無知也。」所「叩」者,即「鄙夫」之「兩端」;所「竭」者,亦即「鄙夫」之「兩端」,究竟吾何知哉。既「叩其兩端」而「竭」之,則「鄙夫」亦失其妄知,而歸於「無知」矣。九九藏書
卓吾雲:「謂門弟子」之言,不敢自安之語也。然「黨人」,則孔子知己矣。
細滅,故粗必隨滅也。由達無我,方能誠意,不于妄境生妄惑。「意」是惑,「必」、固」是業,「我」是苦。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禪解】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閑,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方外史曰:「言命」、「言仁」,其害與「言利」同,所以「罕言」。今人將「命」與「仁」掛在齒頰,有損無益。
卓吾雲:「與」字最妙,即以「法語之言」,「巽與之言」耳。舍「法」,便無以正人。后三語深望其「改」與「繹」也。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此與「問仁章」參看,便見顏子真好學,又見顏子正在學地,未登無學。
【禪解】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惟顏子好學,亦惟顏子好德耳!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read•99csw.com
「沾」同,而「待」與「求」不同。世人不說「沽」,便說「藏」耳,那知此意。
亦是「木鐸」之職應爾。
卓吾曰:使人自考。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卓吾雲: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全在「思」;人之所以可為聖賢,全在「思」,故力為辯之,不但為一詩翻案而已。
【禪解】
【禪解】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要看得此四事容易,若看得容易,便非孔子。
子路一種流俗知見,被夫子罵得如此刻毒。今有禪門釋子,開喪戴孝,不知何面目見孔子?不知何面目見六祖?不知何面目見釋迦?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禪解】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禪解】
【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