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9.偏愛

9.偏愛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上面說,偏愛的所偏未必就適當。適當比不適當好,可是分辨適當與不適當,不容易,因為要有標準。偏愛主要由感受來,感受卻不能單獨充當標準,至少是不能單獨充當基本的或穩固的標準。所以最好還是再深入,問問所偏愛的作品為什麼是值得偏愛的,或者說,去找那個基本的或穩固的標準,以支持偏愛。我的經驗,這樣的深思,有如掘井,可以分層,最有力的泉源總是在靠下一層。還是以讀詩詞為例。李白,與杜甫相比,是長於寫絕句的,拉他的兩首絕句來比比看:
仍以詩詞為限,偏愛有範圍大小之別。可以大到在詩詞間有所偏愛,比如同樣是抒情,有的人對軟綿綿特別感興趣,那就無妨多讀「執手相看(讀平聲)淚眼」,「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之類而一唱三嘆。同是詩或詞,可以對某一體有偏愛,比如詩特別喜歡近體,詞特別喜歡長調就是。體還可以加細,一直細到喜歡近體的七律,長調的《滿江紅》《賀新郎》之類。偏愛的還可以是時代,如詩特別喜歡盛唐,詞特別喜歡北宋之類。時代還可以縮小到人,如盛唐特別喜歡老杜,北宋特別喜歡小晏之類。更常見的偏愛集中於作品,如詩特別喜歡《古詩十九首》、杜甫《秋興八首》,詞特別喜歡柳永《雨霖鈴》、賀鑄《青玉案》之類。這方面也可以縮小,如詩可以特別推重「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詞特別推重「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之類。這多種偏愛的分歧自然只https://read.99csw.com是舉例,就絕大多數讀者說,都多多少少是墨子的信徒,(有條件的)兼愛,正如對於佳人,窈窕的,趙飛燕,豐|滿的,楊玉環,都覺得好。那就無妨說,讀詩詞,時間長了,篇數多了,總難免,偏愛這些,不偏愛那些,不偏愛的那一堆里,也許有一些,甚至不很少,輕則不喜歡,重則厭惡。這好不好?
進一步說,讀詩詞,偏愛還有優點,是可以證明已經深入一步。理由可以想見。其一,偏愛由比較來(除性之所近以外),固執的偏愛由多次比較來。兒童開始接觸詩詞,比如只念了三五首絕句,「床前明月光」、「兩個黃鸝鳴翠柳」之類,覺得還有點滋味,這夠不上偏愛,因為沒有覺得這比什麼什麼好。讀多了,比如唐以前,尤其南朝五言詩讀了不少,越來越感到,還是《古詩十九首》好,因為語質樸而情真摯。這是由比較來的偏愛,與兒童的淺嘗相比,獲得增多,所以是深入一步。其二,偏愛還由深入領會,或說與作者的詩情(作品蘊含的情懷)同呼吸、共苦樂來。陶詩「眾鳥欣有托(讀仄聲),吾亦愛吾廬」,杜詩,「夜闌更秉燭(讀仄聲),相對如夢寐」,都用樸實的筆墨寫常事常情,可是這情是由顛簸的經歷和哲人式地體味人生來的,其中有理,也有淚,如果我們讀了,生偏愛之心,就證明我們已經透過字面,心中也有了理,眼裡也有了淚。用前面說過的話說,這是已經進入詩境,或取得境的化。
偏愛常用於人對人。元稹詩:「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這是說這位謝老丈人對兒女不是一視同仁,而是特別喜歡最小的一個。想來謝婆必更是這樣。讀詩詞是不九_九_藏_書是也會如此?我想不只「會」如此,而且「必」如此。也「應該」如此。談詩詞,有沒有偏愛不是什麼大事。甚至深一層,有沒有偏見也不是什麼大事。不過既然有所偏,就難免引起爭論,這就會牽涉到是非問題,至少是哪一種好些、哪一種差些的問題。是非、好壞是評價範圍內的事,因而如果成為問題,問題就不簡單。所以無妨費點筆墨,也談談。
最後說說,偏愛還會連貫地產生另外兩種「利」。一種是有利於「熟」。因為愛就不忍釋,於是霜晨月夕,路上窗前,就不免隨口哼幾句,這樣日久天長,許多篇什就印在記憶上。這就會引來另一種利,正如俗話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說,仿作就不怎麼難了。語言的巧妙、繁富來於熟之後的拆改,詩讀多了,熟了,也就不難拆改。大拆改是用零件拼,沒有盜用的痕迹,可不在話下;小拆改呢,如「水田飛白鷺」變為「漠漠水田飛白鷺」,昔人也容許,甚至美其名曰點化。這些,以後還要談到,這裏從略。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清平調》三首之一)
可是這論南唐中主詞的一則會引來一個問題,是:看法不同,不能都對,怎麼能避免失誤?我的想法是不會嚴重到失誤。理由有二。其一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讀多了,日久天長,好貨自然會佔上風。其二,萬一出點小差錯,比如把不很美的看作很美,推想也總是小德可以出入之類的,無妨放寬一些。至於再輕些,如有人喜歡「菡萏香銷」,有人喜歡「細雨夢回」,則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之類的,就更可以任隨君便了。
這都https://read.99csw.com見得深,能夠啟發我們深入一層去領會。
我看是沒有什麼不好。理由有主觀、客觀兩種。主觀是就讀者說,各有性之所近,正如飲食大欲,有人愛吃甜的,有人愛吃辣的,不必勉強,勉強也難於奏效。以讀詩為例,陶詩和西昆體之間,如果容許打破時代的拘束,巢父、許由一流人一定選擇前者,徐陵、江總一流人一定選擇後者。這類事說不上什麼對錯,人生是複雜的,大道理之下應該包容多種小自由。客觀是就作品說,古今大量的不通的不算在內,只說漂在水面以及之上的,如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讀仄聲),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李商隱的《寄令狐郎中》:「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風雨病相如。」兩首詩都見於《唐詩三百首》,都是寫給某一人意在討好的,不知別人怎麼看,我看是有高下之分,因為讀前一首總感到肉麻,后一首沒有乞憐的諂媚態,不誅心就過得去。由此可見,作品確是有好壞之分,至少是高下之分,對應好壞,高下,有偏愛正是當然的,雖然所偏未必就是適當的。
前一首寫佳人,后一首送詩人。佳人容易引起男士的熱,可是這位佳人是有主的,而且主不是普通人,是有生殺予奪之權的皇帝,於是可能的熱就難得熱起來。但這樣的詩必須歌頌,美化,無力而不得不裝作有力,只好拉西王母來湊湊熱鬧。后一首就不然,「惟見」云云,表示極不願離別而終於不得不離別,其中不只有熱,而且有淚。這樣,兩首相比,后一首真,前一首假,或說得委婉些,以酒為喻,后一首醇,前一首是攙了水的。醇好,攙水不read.99csw.com好,這是比感受深一層的理。深一層的理還可以表現在旁的方面,舉《古詩十九首》的兩首為例: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其四)
這樣的多方面的理,能不能統一為更深一層的理?我想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但這比較玄遠,想只簡略地說說我的蠡測。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是由有關道德學和美學的粗淺認識而來。道德學是研究善惡的性質的,美學是研究美醜的性質的,我慣於小本經營,總願意把無極、太極(即使有)畫在胸前或背後,就是說,人本位,所以認為,不管善惡兩端、美醜兩端看來如何微妙,探挖,根柢總不能不在飲食男女的大欲之內。真截了當地說,人所喜愛的、推重的,總是有利於人生的。何謂「利」?一言以蔽之,不過是能使生活(指總的,枝枝節節的未必然)向上而已。這「上」包括多方面的內容,難於類舉,只舉兩個方面為例。一方面是對己,豐富比貧瘠好,清新比混亂好,等等,好的一面是向上的。另一方面是對人,愛比恨好,聚比散好,等等,好的一面也是向上的。好的詩詞作品之所以為好,我的想法,也是有使生活向上的感染力量,所以表現為情,要真,表現為境,要凈,總的精神是執著於人生,或者再簡化為一個字,「厚」。這厚是更深一層的理,讀詩詞,不知道也許關係不大,但既然不免於偏愛,能夠問問所以然,總比不識不知好一些吧?追深一層的理,要靠思。孔老夫子說,「思而不學則殆」,所以思還要以學為基礎。任何思方面的高的造詣都是以https://read•99csw•com前人的思為階梯爬上去的。所以思之前,先要多參考別人的意見。就詩詞而言,別人的意見,有泛泛的,如上面提到的道德學和美學就是;還有專業的或切近的,那是有關詩詞的述說和議論,因為直接,所以更重要。舉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兩則為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其十)
兩首詩感情都真實,可是,至少我覺得,有高下之分。前一首寫人生短促,這幾乎是人人都會感到的,分別在於怎樣對待。積極的態度是少壯努力,或退為消極,「對酒當歌」。這首詩不然,而是「搶先」,求居人上。后一首寫可望而不可及的思情,欲語而不得語的苦,像是由人生的定命來的,所以有普遍性,難忍而終於不得不忍,所以又有長久性。兩首相比,雖然感情都不假,可是前一首淺,后一首深。深好,淺不好,這是另一種深一層的理。這樣的理還可以表現在許多方面,如謝靈運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上聯比下聯好,因為自然,沒有拼湊痕迹;杜甫詩,「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讀仄聲)吟」,也是上聯比下聯好,因為形象生動,意境清遠,至於龍,誰也沒見過,加上吟,就難於知道是怎麼回事了。自然好,有鮮明意境好,這些也是深一層的理。其他可以類推。
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故人西辭黃鶴樓(「人」字平聲,不合格律),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