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分 小引

第一部分 小引

當然,復旦也有調出去的系科,如:財經學院的會計、統計、企業管理、銀行、貿易、合作6個系,以及統計、貿易、銀行3個專修科,就調出去組成上海財經學院;農學院的農藝、園藝、農化3個系,調至瀋陽,新建瀋陽農學院,茶葉專修科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法學院法律、政治兩系調出,與聖約翰等9所大學的有關係科合併,組成華東政法學院;外文系的德文組調到南京大學;理學院的土木工程系併入同濟;文學院的教育系併入華東師大。此外,還撤銷了一個系:社會學系。
辦學的決定因素是師資力量。復旦在院系調整之後,彙集了一批著名學者,人才濟濟,極一時之盛。1950年代的學部委員和一、二級教授,就有一大部分是從別的學校調來的,如:蘇步青、陳建功、談家楨、吳征鎧、盧鶴紱、譚其驤等來自浙江大學,周同慶來自交通大學,顧翼東來自大同大學,吳浩青來自滬江大學,郭紹虞、楊武之來自同濟大學,趙丹若、王恆守來自原中央大學,劉大傑、吳文祺來自暨南大學……當然,也有些在院系調整之前原就在復旦任教的,如陳望道、盧于道、陳子展、周谷城、周予同、全增嘏、陳傳璋、張孟聞、孫大雨等。
我在1953年入學時,院系調整已經結束,復旦的https://read.99csw.com校舍雖然還很窳陋,但名師薈萃,實力強大。後來盛傳當年復旦中文系有十大教授,其實,當時的教授何止十人。影響較大的就有:郭紹虞、劉大傑、朱東潤、陳子展、蔣天樞、王欣夫、趙景深、徐澄宇、吳文祺、張世祿、鄭權中、李笠、樂嗣炳、賈植芳、方令孺、余上沅等人;陳望道原是新聞系教授,當時因為做校長事忙,也沒有給我們上過課,但他創立的語法修辭邏輯研究室與中文系有關,也可排在中文系教授名單之內。當時這些「老教授」大都還只有50歲上下,用現在的標準衡量起來,大概只能算是中年教師,而鮑正鵠、胡裕樹、蔣孔陽、濮之珍、王運熙等中年教師,都還只有30歲上下,照現在的說法,則是青年教師。他們當時大都精力充沛,正是大有作為的時候。可惜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使人不得安閑,而且對人傷害很深。
近年來,我們的高教界又在進行調整了,雖然並無「院系調整」的名稱,其力度也相當的大。但調整的思路卻與上次截然不同,甚至可說是反其道而行之,即以歐美模式來改造前蘇聯模式,又重新合併和改造為多科性大學,而且彷彿是以大為好,學校愈並愈大,有些還以全國最大的學校相標榜。行動雖然在九九藏書變化,但對1952年的院系調整,卻一直不見有什麼認真的總結。這場改革到底給中國的高教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古語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於前事倘無清晰的認識,那麼,後事進行的根據又何在呢?
幾年前,我出版了那本以描寫復旦教師為主的《海上學人漫記》之後,就打算接著再寫一本記敘復旦往事的散文集子,但因為其他事忙,一直因循未果。現在,復旦大學百年校慶將臨,我想乘此機會,將這本書寫出來,一則為百年校慶湊個熱鬧,二則也算是給自己在復旦半個世紀的生活留個紀念。
我將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一些20世紀下半葉的復旦往事。為朋友,為後來者,也為我自己。
1952年的院系調整,是以前蘇聯的辦學模式來改造歐美的辦學模式。因為那時號召一邊倒,舉國上下正在全面學習蘇聯老大哥,高等院校自然不能例外。原來按歐美模式建立起來的大學,
1952年的院系調整,對於有些大學造成了致命性的傷害,但復旦卻是這場調整的受益者。它歸併了許多學校的師資和設備,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復旦百年,大致可以1949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1949年以前,復旦雖然有馬相伯、嚴復、于右任、邵力子、李登輝、九-九-藏-書章益等名流學者掌校、任教,但在抗日戰爭以前,畢竟是一所規模較小的私立大學,抗戰期間改為國立,也算不上名校。聽老學長們說,抗戰時期國內的四大名校是:西南聯大(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組成)、中央大學、浙江大學和武漢大學。抗戰勝利以後,復旦在民主運動中較為活躍,但主要影響還是在上海地區,並不算是全國的先鋒。1949年上海解放,復旦得到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支持,才有了長足的發展。所以復旦將上海解放的日子:5月27日,作為自己的校慶日,是有它的道理的。
但總的說來,復旦是進多出少,力量壯大了。
除了思想改造運動之外,20世紀下半葉的政治運動我都身歷其境,可以說是與復旦共同經歷了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往事雖然不堪回首,但是又不能不去回首。因為,「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
復旦大學於1949年7月29日成立校務委員會,主任張志讓(左),副主任陳望道(右)。1952年10月3日,陳望道擔任校長。
院系調整的前奏,其實在1949年8月就開始了,從那時起,就陸續有一些高等院校併入復旦,如暨南大學、英士大學、華東新聞學院等。劉大傑先生在暨南大學當過文學院院長兼中文九_九_藏_書系主任,他是1949年9月,在暨南大學撤銷之後調入復旦的,所以才會在復旦經歷1951—1952年的思想改造運動,而且有轟動一時的跳黃浦事件;郭紹虞先生也是1949年9月從同濟大學調來的,他原是同濟文法學院院長。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是思想改造運動基本結束之後,在1952年八九月份進行的,因為經過了思想改造運動,又是按上面的指令辦事,所以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並沒有費太多周折。
到得1950年代末期,復旦校門再次東移。這個校門造得很有氣派,是師生們拍照留念常選的背景。這張照片是中文系61級部分畢業生回校時所攝。
復旦之成為全國性重點大學,是在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
一般是由文、法、理、工、商五大學院組成的多科性大學,有些大學還有醫學院、農學院,院系調整之後,就改造成為兩類大學:一類,是由文、理兩個基礎學科組成的綜合性大學,如北大、復旦;另一類,是以某一兩個應用性學科為特長的專科性大學,如清華以建築和機械為主,交大以造船和電機為主。當然,院系調整也有很強的政治因素。教會學校被認為與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有關,一律撤銷,如燕京大學、聖約翰大學;與國民黨關係密切的學校也要撤銷或削弱,如中read.99csw.com央大學直接由國民黨中央所掌握,自然不能繼續存在,所以早就改組為南京大學,廣西大學的許多教授是桂系首領的智囊,這所大學與桂系軍閥的關係太密切,也被撤銷了,——現在的廣西大學是後來重建的,而且校址也由桂林改在南寧。而復旦之所以能得到扶持,則與它在戰後反對國民黨政權鬥爭中的出色表現有關。
凡有老同學回校,每每要我陪著重遊故地,看看當年上課的教室,搶過位置的圖書館和住過的宿舍。被打成右派,歷盡坎坷的葉鵬同學,還要去憑弔當年批鬥他的場所,以及他和當時的戀人依依惜別的地方。是的,無論是歡樂還是痛苦,這裏都存留著我們歲月的印痕,它印在我們腦子裡的,是抹不去的記憶。
據《復旦大學志》記載,從1949—1952年,前後計有18所高等院校的有關係科併入復旦。其中有公立大學8所: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暨南大學、南京大學、英士大學、安徽大學、華東新聞學院;私立大學6所:大同大學、大廈大學、光華大學、中國新聞專科學校、民治新聞專科學校、上海學院;教會學校4所: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金陵大學。加上復旦本校,這所新的復旦大學是由19所高等院校的有關係科組成,是全國院系調整中組合高校最多的一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