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海明威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代序)

前言

海明威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代序)

「海明威可以說是那些在伍德羅威爾遜和其他大言不慚的政治家鼓舞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的代言人。這些政治家的豪言壯語究竟起了什麼作用,這應當用滿鋪在戰壕里的僵硬的年輕人的屍體來衡量。」
海明威的小說《永別了,武器》初版於1929年,譯成中文時初版書名為《戰地春夢》,經人屢次影印翻版,到了解放初期,修訂一次,改名《永別了,武器》。八十年代還想再修訂一次,距離原文初版,已有六十年了。
海明威筆下的西方現代世界,充滿著https://read•99csw•com殘暴、絕望、失敗和死亡,因而有人認為他的作品主要是對西方文明的否定,是個否定一切傳統價值的虛無主義者。但是,即便是在海明威表現極度悲痛的小說中,他仍然作出正面的肯定:人生雖然無意義,無目的,無方向,但行為還得遵循一定的準則;在茫茫人海中還有幾個知心人,要生活得真誠、勇敢、有風格。他十分關注個人在一剎那發現的「真理」,特別是在受到死亡威脅的時刻,不管是肉體或是精神的死亡。按照九*九*藏*書海明威的看法,一個人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在敵我懸殊的壓力下保持風度,敗要敗得漂亮,雖然敗於邪惡黑暗的勢力,精神上還是勝利的--這勝利既表現於《喪鐘為誰而鳴》中西班牙普通人民不折不撓的精神中,也表現於《老人與海》中古巴漁民與大魚的鬥爭中。
在海明威的早期創作中,他的思想認識的主導方面可以說是厭倦一切,似乎看穿了西方文明的一切支柱,如宗教、倫理、道德、哲學、民主等等,然而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好象也只是停留在把社會上的人https://read•99csw.com分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欺詐者和受害者,玩弄人者和被玩弄者而已。
《永別了,武器》這部小說富有強烈的反戰情緒。小說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別戰爭;第二部分是告別愛情。首先,小說批判了帝國主義宣傳的虛偽性,正如當代美國作家索爾·貝婁於1976年在諾貝文學獎金授獎儀式上所說的:
海明威指出戰爭摧毀了人的幸福。即使是已告別了硝煙瀰漫的戰場,在黑暗中奮身躍進一條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禮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https://read.99csw.com幸福生活,但最後愛人還是難免一死,因為作者認為「世界殺害最善良的人,最溫和的人,最勇敢的人」。這種人生如夢的悲觀絕望,從根本上否定了資產階級社會的文明。其實《永別了,武器》從第一章起就開始描寫兩個對立的世界,一方面是辛苦地風塵跋涉的士兵,另一方面是安坐在小轎車裡的矮小國王,接著又報道部隊里傳染瘟疫,還挖苦地加了一句話說:「結果部隊里只死了七千人。」
《永別了,武器》初稿寫於1922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創作,於19https://read.99csw.com29年出版。自1922年到1929年間,他除發表了小說《太陽照常升》外,結了兩次婚,他父親患高血壓和糖尿病,醫治無效,飲彈自盡。這些遭遇變化,更使他感覺人生變幻無常,好象隨時隨地都潛伏著毀滅的危機。他戰時受傷,曾從身上取出幾百片榴彈炮彈片,長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須點著燈,入睡后被惡夢折磨,舊病發作起來,理性失去控制,無法制止憂慮和恐懼。由於他反覆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對於一般事物的認識也比較敏銳透徹,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經歷傾注于藝術創作中。
林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