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書評 「我們需要的科幻」

書評 「我們需要的科幻」

劉慈欣
對於為什麼要讀科幻小說還有一個答案:它能使我們對人類面臨的各種各樣的未來做好心理上的準備,以使我們能夠提前預防,或至少是從容面對未來的災難。《黑太陽》描寫的確實是未來,也確實是災難,但那是在距今十億年之後的未來里,距地球百萬光年之遙的世界中的災難,從我們的太陽的質量等級看,它在那時將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結束生命,如果那時地球上仍存在著文明的話,它將終結於火海中而不是嚴寒里。描述那樣的未來災難以增強我們的心理承受力,多少有些牽強附會。
這個問題最早的答案來自於魯迅先生,他認為科幻小說能在中國普及科學,驅除愚昧。不可否認,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一個偉大的見解,對於當時的中國,它可能比後來那些更合理的見解具有更大的意義,事實上在那個時代,科幻文學在中國如果選擇了其它的目標是愚蠢的,甚至是不可原諒的。這個理論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這個本該完成其歷史使命的理論,卻變得更加牢固,也更加功利化,科幻小說成了孩子們學習科學知識的一個工具,現在在社會上,科幻在許多人的眼中仍是這個形象。那麼,讀者能從《黑太陽》中學到什麼科學知識呢?也許能學到一些,但更多得到的是誤導。即使從不太嚴格的科學眼光看,波態飛行中那些遇到恆星的引力場而由波態恢復到常態的飛船、黑太陽行星上那些歷經十億年仍能控制不同星球物種的思維的長生石,都經不起起碼的推敲。
有時候我們懷疑,上帝可能是一位科幻小說家,因為科幻小說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個個不同的世界,儘管對於科幻而言這些世界僅能存在於想象之中。事實上,早期的科幻小說並沒有試圖去創造完整的世界,而只滿足於創造某種東西,比如凡九_九_藏_書爾納的那些大機器。後來,科幻小說由創造大機器發展到創造世界,標志著科幻文學由工程師向造物主的飛越。但這造物主的活兒並不好乾,科幻史上留下的能稱之為經典的想象世界是屈指可數的,就像文學史上留下了哈姆雷特、唐吉訶德這些人物形象一樣,科幻史上留下了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克拉克的拉瑪飛船和郝伯特的沙丘行星。《黑太陽》誕生不久,我們當然無法斷言它的世界能成為經典,但可以肯定這個世界是創造得極為出色的。
但儘管如此,為什麼《黑太陽》還是讓我們著迷?答案很簡單,我們想去那裡,想去威廉森為我們創造的那個百萬光年之遙的十億年之後的黑太陽下的世界,我們自願把威廉森遞過來的這顆黑色的長生石貼在腦門上,以便在它的控制下夢遊。
《黑太陽》是個例外,它1998在美國首次出版,可以說是很新的作品了,卻帶給我們一種久違了的科幻黃金時代的愉悅,它的敘述流暢自然,意像清晰鮮明,使讀者能夠毫無障礙地走進那個想象世界。
把組成《黑太陽》的世界的各個因素分開來看,它們與現實的落差並不太大。首先那個黑太陽,如太空中一塊正在熄滅的火炭,比起另一種死亡的恆星——黑洞來要直觀得多;冰星表面的景觀我們可以在地球兩極找到對應,兩棲人蛻變的過程對地球人來說既不陌生也不新奇……所有這些意象,讀者都能依託現實在大腦中真實地構建出來,這就給了讀者一個現實的拐杖,使他們能夠無障礙地在那個想象世界中夢遊。但由這些因素構成的那個世界,卻與現實有著巨大的落差,是那麼超凡,那麼令人戰慄,使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那廣漠而深邃的寒意。《黑太陽》的這個特點,對於科幻閱讀經歷相對較少read•99csw•com的中國讀者尤其可貴。
科幻小說中的想象世界肯定不能與現實太近,否則就會失去其魅力甚至存在的意義;但想象世界與現實的距離也不能太遠,否則讀者無法把握。創造想象世界如同發射一顆衛星,速度太小則墜回地面,速度太大則逃逸到虛空中,科幻的想象世界只有找准其在現實和想象之間的平衡點才真正具有生命力。而《黑太陽》在這一點上做的尤為出色。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什麼要讀科幻小說問題終於出現了第二個答案:為了在科幻的背景上更深刻地認識社會。不錯,《黑太陽》中真的有不少人性和社會的內容,那艘飛船就是一個人類社會的縮影,自私、狹隘、貪婪,勾心鬥角、貪污腐化等等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同時,在眾多的九十年代未的西方科幻作品中,這部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也較為鮮明。但如果您在幾十年後還能記得這部小說的話,那記住的肯定不是這些東西。如果真的有人為了這些而看《黑太陽》,那他最好去買一套《人間喜劇》,對於人性和社會,巴爾扎克拉下的那點兒也比這本書深刻。事實上幾十年後這部小說中的人物你可能一個都記不起來,但你絕對不會忘記人類做為一個整體在這個黑太陽下的冷寂世界中的恐懼和迷茫。
在這個夢裡,你站在一個黑白兩色的宇宙中,白的是腳下無際的冰原,黑的是上面深不見底的太空,更黑的是那個死太陽,但就在那個比太空更黑的圓盤上,有發著暗紅色光芒的交錯的裂紋。你們幾個人在這冰原上夢遊般地走著,眼神獃滯,控制你們意識的小黑石在腦後反射著星星的寒光。你們看到了億萬年前留下的黑色的高塔和廟宇,廟宇的黑牆上怪獸的黃眼睛在盯著你們……這裏距地球可能有百萬光年,這個時間距我們的現實已有十億年之久https://read•99csw.com,在那遙遠得無法想象的地球故鄉,人類文明早已消失,可能地球本身也不存在了。整個冷寂的宇宙中,中剩下你們,幾個在黑太陽下的冰凍海洋上獃滯夢遊的人類……這就是威廉森為我們創造的世界,一個令人戰慄又著迷的世界。
如果您想做一個終身難忘的夢,我可以介紹個經驗:在一個冬夜(最好是我們北方的冬天),到一間沒有暖氣溫度接近冰點的空蕩蕩的黑暗的大倉庫中,睡在一個硬板床上,蓋的越少越好,剛剛不至於冷得讓你睡不著為止。這一夜的夢肯定是高質量的,寒冷中的夢最逼真,而且當你醒來時,寒冷又會令你分不清夢境和現實。
去年,在雨果獎的領獎台上威廉森接過了那個火箭狀的獎盃,他因一部《最後的地球》榮獲這項科幻小說的諾貝爾獎,這是一部與《黑太陽》具有同樣清晰明快風格的作品。當然這隻是我的想象,威廉森未必能去領獎,因為他這時已九十歲了。這使我想起有人對科幻迷說過的這樣一句話:常常接觸科幻小說的人往往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如果這事發生在你身上,請不要驚奇。
首先要對這裏提到的「距離」進行說明,這不是物理的距離,而是指想象和幻想的力度和自由度。《星球大戰》系列顯然是發生在很遙遠的地方的故事,用盧卡斯在電影小說開頭的話說是在「另一個空間、另一個時間」,但他描述的不過是加上了激光劍和宇宙飛船的地球中世紀,所以說,這是與現實距離很近的科幻。哈爾.克萊門特在國內讀者不太熟悉的《臨界因素》中描寫了這樣一種假想的生物,它們呈液態,沒有形狀,在地層中滲透流動,在流經一個地層空洞通過洞頂的滴水發現了引力……小說中這種生物就生存在地球的地層中,但這個想象世界與現實的距離是很遠的。
為什麼要read.99csw.com讀科幻小說?對於普通的讀者,這是個1+1=2的問題,但同樣是這個問題,對於中國科幻界卻是科幻文學的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國如遊絲般漂忽不定時隱時現的百年科幻史中,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答案,至今,中國科幻人仍在為這個問題感到迷惑,這也是科幻小說的一個根本問題,是這個文學種類存在的基石。《黑太陽》雖不能為這個問題帶來明確的答案,卻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黑太陽》使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科幻作品?對於目前美國科幻小說的狀態,國內的科幻界是持讚賞態度的,認為這是科幻做為一種文學成熟的標誌,這些美國的頂峰之作在中國沒有市場,只是由於我們的讀者水平太低。孰不知,美國的年輕讀者也看不懂那些作品,因此他們的年輕人已很少讀科幻小說了。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對於美國的科幻讀者年齡偏大這一事實,我們的科幻界仍持讚賞態度,並向住著中國的科幻讀者群有一天也能變成這種狀態。難道沒人想想,當美國這些四十歲以上的老科幻迷都死光后(這好像用不了多長時間了),他們的科幻小說還有誰去讀?事實上,國內科幻讀者的低齡化正是中國科幻的希望所在,卻被我們當做一件憒憾的事,這不能不說是很憒憾的。對於這樣的讀者群,我們需要的是像《黑太陽》這樣既有內涵又有可讀性的小說。
中國的科幻之火是由西方的作品點燃的,至今,我們的科幻迷記憶中最優秀的科幻小說仍來自西方。但近年來事情發生了變化,西方(主要是美國)的現代科幻在中國干起了相反的事。以前,中國讀者閱讀的西方科幻大多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的作品,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內科幻出版界翻譯出版了相當數量的外國近期的科幻小說,大部分是美國科幻近年來的頂峰之作read.99csw.com。國內的科幻迷們欣喜若狂地先讀為快,結果是熱臉貼到涼屁股上,從這些裝潢精美的小說中,他們再也感受不到昔日從凡爾納、威爾斯、阿西莫夫和克拉克的作品中感到的那種震撖和愉悅,他們看到的只是晦澀的隱喻和支離破碎的夢境,科幻的想象世界變得陰暗而朦朧。在《站立桑給巴爾》、《星潮洶湧》、《高城裡的男人》這類作品面前,國內的讀者大都有一種閱讀的障礙和挫折感,這也可能使後來者遠離科幻。
你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在那兒;你為什麼讀科幻?因為科幻中的世界不在那兒!是的,科幻大師們創造的想象世界之所以吸引我們,是因為它們的疏離感,或者說是因為它們與現實的距離。在日復一日灰色的生活中,我們深感現實的乏味與狹小,渴望把自己的生命個體以幾何級數複製無數份,像霧氣般充滿整個宇宙,親自感受無數個其它世界的神秘與精彩,在另一些時間和另一些空間中經歷體驗無數種不同的人生,只有想象和幻想能夠使我們間接地實現這個願望,這就是科幻小說吸引力的主要來源。
《黑太陽》就是一個這樣的夢。
在以住的科幻理論中,對於科幻小說中的想象世界,主要是強調兩點:一是其邏輯自洽性,要使想象世界自成一個在邏輯上能夠完好運行的封閉系統。這幾乎是科學家乾的活兒,比較明顯的例子是非歐幾何,雖然這種幾何後來大量應用在地理製圖學和理論物理學中,但創造它們的數學家們當初只是為了得到一個在邏輯上自我滿足的幾何學世界;二是想象世界的超凡和奇特,要使這些世界與現實拉開距離,以其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使讀者受到震撖。科幻史上的許多經典之作做到了這兩點,但引進之後在國內並沒有產生很大的反響,其原因,可能是這些作品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第三點:對想象世界與現實的距離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