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情深不壽——明英宗妻錢皇后 三、共苦同甘

情深不壽——明英宗妻錢皇后

三、共苦同甘

景泰八年(公元1457)正月,景帝患病並迅速加重。這突如其來的意外,使英宗的人生再一次發生根本大逆轉。三十歲的他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當月十七日凌晨時分,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貞、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等人沖入南宮,擁英宗復辟。
除了皇帝的妃嬪宮娥從殉,親王郡王的妻妾殉葬者也眾多。
有時陋習成為慣例之後,是非常可怕的,明英宗十三歲時發生的一件事情足以成為證明。
英宗既已重登大寶,當然也就要再次冊立皇后。他毫不猶豫地想到了與自己共度患難的妻子錢氏。但就在這個時候,意外忽然發生。
從各種記載來看,殉葬的皇族女子中或者也不乏自願者,如朱元璋的第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棟嫡妻郭氏。她與朱棟感情很好,前後生育了四個女兒。由於沒有兒子,朱棟死後封國被除。郭氏大約是思夫心切,又自責未能為丈夫生下繼承人,便在朱棟去世一個多月的時候自殺了。
在丈夫的庇護下,錢氏重新開始了她與世無爭的皇後生涯。
於是,在口授遺詔叮嚀之後,英宗還特別面囑自己的繼承人皇太子:「皇后名位素定,當盡孝以終天年。」
不過細考王氏鄧氏的背景,不難發現她們的殉葬真相不可告人,即:九成九是出自被迫。
然而在大多數時候,殉葬的女人都是極其不甘願的。成祖朱棣宮妃韓氏是高麗人,在朱棣死後曾經多次哀求能九-九-藏-書回歸故里侍奉父母,都被成祖之子仁宗斷然拒絕,最終不得不自殺殉葬。沒有兒子的王妃嫡妻雖然也殉葬,多數也是迫於皇家慣例;至於大臣之家的殉葬事例就更是瞞不了明眼人。曾有好事者統計過殉葬的勛戚之家女子名錄,總結出儘是姬妾從殉,感憤之下譏諷道:「烈婦俱妾媵,豈妾獨厚,而妻獨薄耶?意者有呂后、袁紹夫人之妒,而出於不得已也。」
英宗對於當年太監建議廢后之事記憶猶新,他也非常清楚這件事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只是他一直以為自己能夠永遠將妻子保護在自己的身後,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死會在了前頭。他非常擔心周貴妃將要報當年之仇,借兒子的勢欺凌錢皇后,甚至於廢除她的皇后名位,更甚至於逼錢皇后殉葬。
自朱元璋開宮妃殉葬之制、建文帝又追封殉死妃嬪及其家族以後,軟硬兼施的節烈之風也就在朱明皇家愈演愈烈,並逐漸波及勛戚大臣之家,隨即在民間形成風尚。根據記載,明成祖朱棣妃嬪殉葬16人,侍寢宮人逾30人;明仁宗殉葬皇妃有記載追謚者五人,包括生育了三個皇子的郭貴妃;明宣宗殉葬皇妃10人,宮人十餘人;景帝死後不但有妃唐氏等數人殉葬,就連他的廢后汪氏,若非英宗在大學士李賢勸阻下改變主意,都差點拋下兩個女兒被殉葬了。
由於錢皇后不但已是嚴重的殘疾,而且病損也完全九-九-藏-書摧毀了她的生育能力,庶長子朱見深的生母周氏在兒子復立為太子,自己也進位貴妃之後,想到婆婆孫太後母憑子貴正位中宮的往事,不禁心馳神往,希望藉此機會自己也能更進一步,嘗嘗當皇後娘娘的尊貴滋味。
英宗的一生卓有政績,但是也因為少年無知釀成了險些傾覆國家基礎的大難。然而他卻留下了「罷宮妃殉葬」的遺言,雖然有很多人認為這與他極力保障錢皇後有關,卻無法抹殺這確是一樁德政的事實。在英宗之前,即使是威德的成祖朱棣、仁善的仁宗朱高熾、英睿的宣宗朱瞻基,都沒有做出過這個決定,都未能想到要更改這樁自私的陋習。因此,這個決定被稱為「千古帝王盛節」,也堪稱是英宗一生中最為亮眼的光芒。
這時的英宗雖然已是油盡燈枯,心裏卻很明白。他對於自己的王朝沒有什麼不放心的:皇太子已經成人,自己也給他選定了足以承擔母儀之責的皇后,還留下了得力忠誠的輔臣班子。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死後,妻子錢皇后的處境。。
英宗聽說此訊,頓時大怒,將蔣冕貶斥,后妃之位仍如原樣。周貴妃的計劃以失敗告終。她無論如何也想不通,自己生兒育女又年輕漂亮,皇帝為什麼偏偏就要對醜陋又不育的殘廢一往情深。只是決定權不在自己手裡,無可奈何的周貴妃只能強忍下滿腹怨氣。
為了皇家的臉面,英宗給朱有燉的嫡九_九_藏_書妻鞏氏上謚號「貞烈」,給姬妾施氏、歐氏、韓氏、陳氏、張氏、李氏都上謚號「貞順」,給予一品禮的厚葬。然而對於殉葬的真相,他卻從此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而這件事,也被後人視為英宗止殉葬事的前因。
明王朝的宮妃殉葬制度,一般認為是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據《大明會典》記載,朱元璋死時遺命所有妃嬪及侍寢宮人盡數自縊殉葬,殉死者共計38人(或說超過40人)。事實上早在朱元璋留下這條遺詔之前,朱明皇室就已經開始了妻妾殉葬之風。開為夫殉葬之風的皇族貴婦,是朱元璋的第二子秦愍王朱樉的嫡妻王氏與次妃鄧氏。當朱樉于洪武二十八年去世之後,這兩個女子一起殉葬了。
然而英宗沒有料到,自己雖然仍年輕,上天給予自己的日子卻不多了。
當時是正統四年(公元1439)六月,周憲王朱有燉重病,當自知將要不起的時候,這位博學的親王明白自己的死日也是妻妾們的死期,自己沒有兒子,自己的女人們沒有依靠,無論是嫡妻還是姬妾,不會有任何一個逃得過劫難。不願妻妾死於非命的朱有燉遂上書英宗,希望「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英宗答應了叔祖父的請求,派人將批複迅速送往開封。然而再快的馬也沒能趕上死亡的腳步。病床上的朱有燉終於沒能撐到旨意到達的那一天。宣詔者走後九九藏書第十天,周王府報喪的人就已經到了北京城。報喪人同時帶來的,還有朱有燉妻妾七人「從殉」的消息——為了遵循「慣例」博取虛名,經辦喪事的周憲王之弟置哥哥臨終的囑託于不顧,終於冷酷地逼死了七位嫂嫂。
這樣說了之後,英宗仍然覺得不放心,怕兒子終會屈服於生母的意志。於是他又緊拉著大學士、顧命大臣李賢的手,反覆叮嚀:「錢皇后千秋萬歲后,與朕同葬。」李賢流著眼淚退出英宗的寢宮,將這句話添在了遺詔冊上。
錢皇后的父親早在女兒第一次做皇后不久就離開了人世,一雙兒子不幸在「土木之變」中殉難。錢皇后的大哥錢欽死時只有女兒,總算弟弟錢鍾之妻懷有身孕,遺腹生下一個兒子錢雄。對於老丈人的這根獨苗苗,英宗格外小心栽培,錢雄在姑父的呵護下迅速晉陞,尚未成年就當上了都督同知,升遷到了祖父的官職地位。只是一說起追封錢氏兄弟爵位,讓錢雄成為真正的「貴戚」,錢皇后仍然再三推辭。英宗一來是拗不過妻子,二來大約也覺得自己還年輕,錢雄也大有立下功勛再封侯的機會,因此也就不再堅持。
在留下「止殉葬」這道令世人感恩不己的詔令的第二天,三十六歲(虛歲38)的英宗離開了人世。
很快,就有一個叫蔣冕(嘉靖年間的宰相蔣冕不幸與之同名)的太監出場了。他向孫太後進言道:「錢皇后既無子又殘廢,不合適當皇后,應九*九*藏*書該讓周貴妃升為皇后,才不失大明王朝的面子。」孫太后聽了也覺得甚有道理。
天順七年(公元1463)十二月,年僅三十六歲的明英宗患了病,病情很快加重,到正月初六的時候已經無法上朝理政,只能讓皇太子朱見深於文華殿代理國事。十六日,英宗明白自己的人生將要走到盡頭,他召來了內閣重臣和近侍太監,當眾口授了遺詔。
王氏是元王朝的死忠擴廓貼木兒王保保的妹妹,養爺爺是元王朝的梁王阿魯台。當兩個哥哥為元王朝而與新興的明王朝兵戎干戈不止的時候,年紀幼小的王氏還留在爺爺的封地汴梁(開封)。隨著節節勝利的明軍攻佔汴梁,王氏也就成了明王朝的戰利品。為了招降王保保,朱元璋這才選定王氏做秦王妃。然而王保保並不吃這一套,拒不投降。後來王保保死了,朱元璋徹底斷了招降的念頭,也就不把王氏當回事了,另為朱樉選立了一個次妃郭氏,即明王朝開國功臣之一鄧愈的女兒。然而鄧氏的娘家也未能善保始終,鄧氏的大哥鄧鎮娶了另一位開國功勛李善長的外孫女為妻,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被定為大逆罪誅殺,鄧鎮也被牽連其中丟了性命。朱元璋對朱樉這個兒子也日益不滿,朱樉死後得了父親一個帶貶義的「愍」為謚號還不算,朱元璋就連頒謚詔書都沒忘了訓斥死兒子「不良于德」。娘家夫家一至若此,王氏鄧氏這兩個女人除了死,也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