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深圳特區 一 春天的故事

深圳特區

一 春天的故事

深圳的成就並不僅僅只是經濟上的,深圳人得到的好處也不僅僅是經濟上的。
我們現在已無法確知當時為什麼「碰巧」選定了蛇口這個地方,只知道短短半年以後,口子就越開越大。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經濟特區。一年以後,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完成了興辦特區的立法程序。一場偉大的試驗開始了,一種新型的城市也隨之崛起。它的名字,就叫「經濟特區」。
鄧小平選擇了深圳。
受惠的不僅是深圳的市民和農民。改革開放的深圳,日新月異的深圳,差不多是全國最大也最活躍的勞動力市場。它的大門,一開始就是向全中國敞開的。成千上萬的外省市青年農民,離開他們親切但又貧脊的故土,潮水般地湧向深圳。這些離鄉背井的打工仔、打工妹們,在為深圳的發展建設貢獻青春和血汗的同時,也獲得了有形和無形的兩種效益。無形的是全新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有形的則是實實在在的貨幣。據說,江西某縣打工仔打工妹們每年從深圳寄回家去的錢,就相當於該縣全年財政收入的總和。難怪那些當年家家戶戶「送郎當紅軍」的革命老區,今天要家家戶戶「送女闖深圳」 畢竟,「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富裕和先進總是有吸引力的,而「窮則思變」也早已被證明是一個真理。更何況,打工仔打工妹們在深圳「賺」到的,並不只是鈔票,還有商品意識、市場觀念、管理方法、營銷策略、公關手段甚至客戶關係等「軟體」。事實上,這些在深圳這個現代都市和國際窗口經過風雨見過世面的青年,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因此,他們一旦「退役」回家,便有可能成為家鄉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由此而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是無法估算的。
深圳是一個特殊的城市。在這個大約4九-九-藏-書00萬人口的城市中,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只佔極小的比例,大約四分之三的人則是僅僅持有暫住證的外來人口。戶籍意義上的「深圳人」,只佔四分之一。他們主要是從全國各地招聘來的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大多有著較高的學歷和較強的能力,故而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城市如魚得水長袖善舞。他們活躍在深》』!的領導層、決策層、管理層和技術層,活躍在深圳的機關、團體、企業、傳媒,擔任著政府官員、銀行職員、公司文員、學校教員等職務,或者開辦和打理著一家家大大小小的公司。正是他們,構成了深圳改革開放和特區建設的主導力量,同時也是改革開放和特區建設最主要的受惠者。
深圳的故事,是春天的故事。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
深圳的農民「先富起來」 他們的人均年收人在短短十幾年間成倍、成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長,富裕得連自己都不敢相信。他們當中不少人成了董事長、總經理或大股東,擁有了自己的產業。深圳的市民也「先富起來」 所有那些當年闖深圳的人,現在毫無疑問地都成了他們同行同學中的「先富」一族。當老闆的固然腰纏萬貫財大氣粗。做文員的也不寒酸。有的買了房子,有的買了汽車,不少人則兼而有之。但他們如果不是來到了深圳,則所有這些都不過是無法充饑的畫餅罷了,甚至可能連想也不敢想。他們也許還會像那些未能一併南下的弟兄們一樣,在辦公室里收收發發抄抄寫寫,當一名月薪數百元的小科員,或者在一座發不出工資的小縣城裡等米下鍋,甚至在一家不景氣的國有企業里等著下崗。所以,當他們和舊日同富同僚再度相逢時,很容易地就能體驗到成就感。
難怪深圳人對鄧小平懷有發自內心而且無比深厚的感情。在深南中路上步路段,深圳人當年創業的地方,豎起了鄧小九九藏書平的巨幅畫像,上面寫著鄧的名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1997年春,鄧小平溘然長逝。成千上萬的深圳人自發地走上街頭,來到畫像前,用種種方式表達他們的哀思。其中,既有董事長、總經理,也有打工仔、打工妹。一個隻身到深圳打工、現在已經開了一家小公司的青年,獻上了一個價值四千元的花圈。他說,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都不足以表達我們對鄧小平的感激和懷念。直到現在,小平畫像也仍是人們常去的地方。每天都有人在畫像前合影留念。這裏常年鮮花怒放、陽光燦爛、春意盎然。一代偉人的名字,已經永遠和春天連在一起。
特區總是有些特別的地方。
飛速發展的經濟給深圳人帶來了可以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首先是深圳的建設發展速度比國內任何城市都快。80年代,160米高的國貿大廈曾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震驚全國,十年以後,383米高的地王大廈又以「九天四層樓」的「新深圳速度」在全國乃至亞洲獨領風騷。而且,在建造地王大廈的兩年多時間里,人們沒有聽到過喧囂和噪音,沒有看見過骯髒和雜亂。它四周的馬路在凌晨時分總是被沖洗得潔凈如初,它的工地圍牆也多次被粉刷一新。地王大廈是安安靜靜又乾乾淨淨長高的。人們說,這就是深圳。只有深圳才有這樣的速度,只有深圳才有這樣的效率,也只有深圳才有這種文明。
深圳卻基本上沒有庸才的一席之地。當然,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庸才,深圳也不例外。而且某些庸才可能還身居高位,某些單位也可能庸才成群。但即便是他們,和在內地混日子時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樣,也不認為自己是庸才。因為深圳已經營造了一種「庸才無容身之地」的氛圍。人們都相信,在深圳,是不該有庸才的。相反,一個人的才華和九*九*藏*書勤奮,則多半總能得到相應的、表現為實實在在貨幣形式的報酬。至少是,在理論上,一個人才如果得不到用武之地和應有的報酬,你還可以「跳槽」,直到找到你自己認為是最合適的崗位為止。儘管不少人還在找,還在跳,但前途卻總歸是看得見的,或者是有可能的。因此,他們在深圳獲得的最大的實惠,與其說是房子、汽車、鈔票,不如說是機會,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並有所作為、從而實現自身價值的可能性。
殺出一條血路並不容易。除了必須有一位高屋建瓴的英明統帥來運籌帷幄,還要有一個最容易見到實效而萬一失誤又不至於影響全局的突破口,才能出奇制勝,一舉成功。
如今,當我們站在國貿大廈頂層旋轉餐廳往下看時,我們已無法想見深圳創業之初「高樓萬丈平地起」的輝煌。面對那些也曾顯赫一時的樓房,我們只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然而即便如此,這些高樓大廈也仍能引起我們的沉思: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深圳獲得了如此之高的發展速度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的解放,人的思想的解放和潛能的釋放,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畢竟,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只有當人自己從種種禁銅和束縛中解放出來以後,社會生產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放。
人的解放,是深圳故事的主題。
然而這其實已經很夠 對於封閉已久的國度來說,要的就是一個「口子」。
儘管事情才僅僅過去二十年,然而不少人已很難體驗到1979年那個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下這個圈的艱難和分量。那時,寒冷的北方,冰河還沒有完全解凍,太平洋季風吹拂的南方也依然春寒料峭。渴望播種的土地焦急地等待著春雨和暖風,擔心又一次失去豐收的機遇;而肆虐慣了的寒流卻伺機捲土重來,妄圖再一次封殺大地。剛剛走出浩劫的共和九*九*藏*書國,究竟何去何從?以當時之形勢,確實需要「殺出一條血路來」。
歷史有時是有些戲劇性的。最早撕開口子的地方,是深圳西南角半島上2.14平方公里的一塊彈丸之地,它的名字就叫「蛇口」。「蛇口」這個地名頗有些耐人尋味和意味深長,而蛇口人的身手和膽識也確乎不凡。早在「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建立之初,他們就喊出了一個不同凡響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一時間,抗聲群起,輿論嘩然。蛇口人卻反唇相譏:有沒有搞錯!這是老祖宗的傳統:「一寸光陰一寸金」嘛!的確,正如科學技術沒有階級性一樣,時間和金錢也沒有階級性。它們可以用來發展資本主義,也可以用來建設社會主義。但如果沒有時間和金錢,就什麼主義也搞不成;而如果沒有效率,就什麼主義也搞不好。
深圳似乎命中注定就該擔此重任。深圳的前身是寶安,寶安的前身是新安。1575年,大明朝廷決定在這裏正式設置縣治,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意,名之曰「新安」。這實在是一個吉利的名字,也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名字。不過,明王朝時代的新安,在革新和安定兩方面都並沒有什麼作為。清王朝更是每況愈下,居然將一河一海之隔的土地拱手相讓。於是,本應「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城,反倒成了喪權屏國唇亡齒寒之地。因此,直到1979年以前,作為寶安縣城的深圳,還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邊陲小鎮。許多中國人還念不准它的名字,管它叫「深川」或「深趁」。如果說多少還有人知道它的話,也僅僅因為它毗鄰香港。從內地到香港,要經過它那裡的羅湖橋。深圳,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只不過是一個口岸罷
的確,深圳優於其他城市的地方,就在於它為各種人才和各色人等都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和自我實現的廣闊天地和選擇餘地,至少是提供https://read.99csw.com了這樣一種觀念。這當然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其意義是極為深遠的,因為它實際上牽涉到一個經濟學中的倫理學問題,即公平與效率。事實上,長期以來,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學家們都一直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我們當然不能說深圳就已經解決了這個世界性和歷史性的難題,但它畢竟在探索,而且初見成效。
二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現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依然屹立在蛇口工業區的大道旁,始於蛇口繼于深圳的各項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醫療保險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等,也早已在全國遍地開花。人們不再把招標、投標、招聘、擇業、股票、期貨、債券、產權等等看作異端,也開始習慣了拍賣和投資、供樓和按揭、跳槽和打工、炒魷魚和賣樓花。深圳的改革已成了全國的改革,深圳的觀念已成了全國的觀念。世界輿論公認,深圳的試驗是成功的。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確實為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強國之路。而民間說法則更絕:「要看中國的二十年。請到深圳!」
這些人幾乎無可懷疑地是「精英一族」,也大致無可懷疑的是「成功一族」。問題不在於這些人到底賺了多少錢,以及這些錢是怎麼賺的。不可否認,有的是靠能力,有的是靠運氣,還有極少數靠的是投機取巧和歪門邪道,賺的是「黑錢」。問題在於,為什麼同樣的人,在別的地方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或者有能力也發揮不出來?為什麼同樣有能力而且也同樣很努力的人,在別的地方就賺不到這麼多錢,也沒有成就感?顯然,這裡有一個體制和機制的問題。正是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原因,使許多英才長期被埋沒,甚至變成庸才。道理也很簡單,一個人,如果很有能力也很努力,得到的報酬卻和那些平庸之輩沒什麼兩樣,那麼,久而久之,他們就有可能也變得平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