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篇 天竺之國的哲學傳統 四種姓

第十篇 天竺之國的哲學傳統

四種姓

四姓階級漸次形成,界限愈來愈森嚴。婆羅門階級高高在上,專司祭祀,有解釋經典的權利。剎帝利階級主管軍國大事,和婆羅門同為統治階級。吠舍族是一般人民,受上兩種姓的統治及壓迫。而首陀羅族的地位愈來愈低下,成為賤民、奴隸,受上三種姓的奴役。並且,上三種姓是「再生族」,都是婆羅門教的信徒,首陀羅是「一生族」,沒有信奉宗教的權https://read.99csw.com利,死後沒有來生。婆羅門教形成之後,四吠陀成為天啟的聖典。建立了所謂「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綱領。婆羅門高高在上的地位更為鞏固。這以後,印度文化進入梵書時代。梵書時代大約是公元前八至七百年間。如果把四吠陀視同佛教的經,梵書就是根據經所造的論。詳細一點說,四read.99csw•com吠陀本典,全是祭祀時的聖歌,而梵書是在適用上——即祭祀上加以明白的解說。
四種姓的產生是和婆羅門教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婆羅門Brahmana,梵文的原意,是「神學的掌握者」,亦有凈行、靜志的意思。而婆羅門教,則是由五河時代的吠陀教演變而成的。雅利安人侵入五河地區,征服土著,當時就有了種姓的分別。不九-九-藏-書過當時只是雅利安人與非雅利安人間的差別。原來種姓梵語「Varna」,它原來的字義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本來,雅利安的梵語Aryan,就含有神聖的或高貴的意思,因此,他們認為白膚色的雅利安人是品質高貴的人,而深膚色的達羅毗荼族和其他土著,都是品質低賤的種族;這就有了雅利安人與非雅利安人的分別。換句話說,前者是白膚色的征服者雅利安https://read.99csw.com人,後者是被征服的黑膚土著,即所謂的非雅利安人。後來因為祭祀的儀式愈來愈繁瑣,非專業者不能勝任,於是有了專業司祭者的出現,而司祭者又演變成為世襲,這就形成了婆羅門階級;另一方面,雅利安人不斷地發動戰爭,於是有了專業戰士的一個階層,即所謂的剎帝利階級;而從事農工商業的人民,被稱為吠舍族,原來被征服的土著,就成了首陀族。首陀羅種姓中九*九*藏*書,也有農人、牧人,但大部分是僕役及奴隸。各種姓的職業都是世襲的,種姓之間不許通婚,尤其禁止首陀羅和其他種姓通婚。如果首陀羅男子和其他種姓女子生下了混血種,在法律上訂有一種特別名稱,稱為旃陀羅,又稱為不可觸者——即不可接觸之人。這種人一生只能從事最微賤的職業,如屠夫、劊子手、扛死屍者等。印度現在有七千萬「不可觸者種姓」的人,他們常遊行請願以爭取自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