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篇 宗法禮儀 九鼎與九州

第六篇 宗法禮儀

九鼎與九州

可是,秦滅東周時,似乎並未得到九鼎。《史記》說:九鼎在遷往咸陽途中,有一鼎被大風刮到江蘇北部泅水中。據說秦始皇東巡至彭城(今江蘇徐州)時,曾「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泅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而還有的古書說,鼎被刮到四川的九九藏書鼎鼻山。鼎鼻山下江水清澄,因能看到鼎鼻,故名此山為鼎鼻。
據說,大禹治水后,分天下為九州,鑄成九個大鼎以象徵九州,並把九鼎當成了政權和王權的象徵傳了下來。
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討伐陸渾之九_九_藏_書戎,一直到達洛陽。周定王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乘機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沒有回答楚莊王,而只是說夏代興盛的時候,用九牧所進貢的銅鑄成九鼎,夏亡遷於商,商滅遷於周。並說,如果本質美好光明,鼎雖小而猶重九九藏書,反之,雖大猶輕。「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這就是成語「問鼎中原」和語詞「鼎遷」的來歷。
隨著考古科學的發展,證明夏代,乃至夏代以前,確實已出現冶銅鑄造業。如絕對年代早於夏代的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屬馬家窯文九_九_藏_書化的甘肅東鄉林家遺址,以及大汶口遺址一號墓等,就出土了銅器、青銅器。由此看來,夏鑄九鼎的說法,又不能絕對否定。看來,這九鼎之迷,還有待後人研究。
然而,如果九鼎中僅失一鼎,那麼尚有八鼎,漢取代秦,八鼎當歸漢。可是秦王子嬰投降劉邦時,九九藏書所能交出的只有皇帝璽,而沒有鼎,況且此後再未見夏鼎復出。難道鼎真的被風颳走了?《戰國策》說周得九鼎時,每一鼎需要九萬人來搬運,九鼎的搬運需八十一萬人。究竟是什麼風能捲走如此沉重的鼎?或曰《戰國策》多誇大之辭,那麼鼎沉泅水,禹鑄九鼎就只是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