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驚天齷齪

第七章 驚天齷齪

這時要說明一點,身為千年之後的現代人,我們對「名份」、「名節」這種詞彙己經相當地不感冒了,只有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這類實際問題才能讓我們敏感。對此我們要辯證地來審視,因為什麼都是相對的。對我們來說,宋朝的名節等事很幼稚,對100年後的中國人來說,我們現在的觀點也肯定不合時宜。
趙曙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他知道又一次危機到來了。之後史書中提到了一件事,被普遍認為是韓琦的耿耿忠心發作,為宋朝的下一代君王考慮。
看著很得體,另有小動作。他把趙允讓的墳升格為陵園,再以園立廟,考慮到後面宋朝的皇帝們都是他的子孫,從此後四時祭祀不斷,己經和皇帝的規格一模一樣。
歐陽修——「首開邪議,妄引經據,以枉道悅人主,以近利負先帝,欲累濮王以不正之號,將陷陛下於過舉之譏……政典之所不赦,人神之所共棄。」
空前絕後,除了金兵滅宋那次。
最要命的一點,是他還把事情爆光了。范鎮根本沒給韓琦等人任何斡旋的機會,把上面的結論直接寫成公文,上報給趙曙。你要太常寺的討論是嗎?這個就是!
趙頊沒在皇宮裡受過皇子必備的傳統教育,他不懂、不清楚眼前這個世界是怎樣的。宋朝的壽命超過了100年,它己經成了一個有自己獨特性格的生命體,你不了解它,就沒法適合它,更沒法駕馭它。
某天他們集體進宮,由韓琦大著膽子問,皇帝知道有這麼件事嗎?這和蔡襄有關嗎?
直指要害,的確這才最關鍵。從血緣關係上說,趙曙是趙允讓的兒子這一點問題都沒有,可如果在官方文件上承認了這一點,就會造成趙允讓是趙曙的「皇考」,即現任皇帝己經死了的皇帝老爹。
他首先想到的是和稀泥,先去安撫呂誨、范純仁、呂大防三位言官。這三個人自從曹太后的旨意生效之後,立即就交還了御史的敕告,回家抗議了。趙曙急忙派人把敕告送還,要求他們回來上班。三人說回來可以,但邪議必須廢除,歐陽修等人必須法力。
所以我們不能嘲笑宋朝人當時的激動,而應該承認他們對是非對錯的認知、堅持,這是一個長久存在力圖振作的民族所必不可少的素質,是應該讚揚的。
非常可惜,趙頊直到人生的後期才漸漸地懂得了這一點,可那時早己太晚了……他會遺憾,整個漢民族都會遺憾,為什麼趙曙會死得那麼早。他真的應該再多活幾年!
趙曙更絕,把角度再顛倒了一次才回答。這時大家要注意,他的獨特思維出現了。「雖不見文字,亦安能保其必無?」
他是一位狀元。宋史里狀元多如牛毛,賈黯有他特立獨行的地方。
首先要肯定,這個命令本身是沒錯的,身份水漲船高,他成了皇帝,他的生父母們自然也都要有個說法。問題的矛盾點集中在到底要怎樣拔高,拔高到什麼地步。
通過呂誨的公文,我們可以知道真相。
上面有曹太后的籤押。
回頭再說趙曙。這時他虛歲36歲,正是一個男人風華正茂,精神體力都處於巔峰的年齡,可是臨近年底時,他再一次病倒了。鑒於他此前一直得病,所以也沒有誰特別緊張,沒有誰預見到這是趙曙的最後一個冬天。
御史台方面由新任的監察御史呂大防出面,總結了八句話。由於內容基本雷同,為了節約篇幅就不贅述了。我們看的是結果。
趙曙說,你還記得當年嗎?我做王子時嫌馬匹不好,派人到三司去換。你說身為宗室,應當避嫌,就是不答應。從那時起,我就記住你了。
事情重大,就算韓琦拿著趙曙剛剛寫成的親筆詔書,張方平也不理會,他一定要趙曙當面再寫一次。萬般無奈,趙曙只有咬牙完成。當他終於都做完后,在場的人看到,兩行淚水在他的臉上緩緩滑落。
這就麻煩了,擺明了是和宰執集團勢不兩立。趙曙要做的就是把這兩方面擺平,這時才真正顯露了他的智慧。事情到了這一步了,他居然還想著和解。
簡短節說,群臣們的討論結果,第一次是為趙允讓追封高官,三位夫人並封為太夫人。持這個觀點的是翰林學士王珪。他被駁回了,宰相們挑出了毛病,官職只是官職,真正要議論的是趙允讓與皇帝的關係,這才是最重要的。
過百萬的居民,能查出姓名的屍體就有1588具,沒名沒姓的可想而知。在這場劫難中,我們的趙曙先生仍然是最耀眼最閃亮的那顆明星,做得比每一個人都出色……不,是出格。
「與修理不兩立,修苟不黜,臣等終無就職之理。」
十一月二十一日那天,趙曙的病情突然加重,宰執人等緊急趕到。韓琦上前提意,考慮到您的健康,請冊立皇太子。趙曙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略微點了點頭。韓琦立即命人把筆遞到趙曙的手裡,趙曙千辛萬苦地寫下了七個字。
這一系列動作做下來后,宋朝的台諫官基本上就沒人了。回顧一下,在仁宗朝,御史台方面大概經常保持在二十人左右,後期時減員也能有十多人,現在御史中丞病死了,沒有新任官,下面的御史只剩下了五人,除去出使遼國的三個,只存活下來兩個。
至於曾公亮和趙概,他們倆的罪名是不作為。總而言之,這批宰執人員是「豺狼當路,姦邪在朝。」應該全體罷免,像歐陽修這樣的首惡更應該扔進大獄,嚴重處理。
他是個現象,絕對值得深思。
照例還是有正史版、真相版。先看官方的正史。
宋朝規定,台諫官的任職罷免和兩府宰執一樣,都要有知制誥的誥詞。而一但知制https://read.99csw.com誥動用了封還詞頭的權力,呂誨等人的貶嫡就不成立。
可那時,高傲清廉的御史們也會蒙上一層灰塵,他們在留戀官位,賴在京城,貪圖個人的享受。歐陽修賭贏了,呂誨、范純仁、呂大防都很珍惜自己的名譽,沒跟他廢話,靜悄悄地離開了開封。但這隻是贏了上半場,歐陽修仍然不敢放心。
宋朝的官場亂到了慶曆新政時的規模。
天公地道,他只能挑出這個錯。
大王,就是他的長子,人人都知道是趙頊,可這不規範。韓琦再說,「這肯定是指穎王,請皇上寫清楚。」
王珪選擇簡單性接招,要名份,那麼只給出名份。他根據血緣關係,趙允讓是仁宗的哥哥,那麼于趙曙而言,就叫他為「皇伯」。這樣準確又貼切,咬定了兩點,第一,趙曙是仁宗之子,趙允讓只能是「伯父」;第二,皇伯不是皇考,宋朝算趙曙在內,仍然只有五位皇帝。
歐陽修根據《禮記》說了一段話——出繼之子,對所繼所生都稱父母。以前漢朝的皇帝就有過例子,比如漢宣帝劉病己。現在王珪提出的「皇伯」說根本毫無根據,依「禮」駁回,重新討論。
「觀韓琦之才,未如霍光、李德裕、丁謂、曹利用,而驕恣之色過之。」
那是真的、很大很重的病,遠比范鎮當年為了立太子的事百日愁白頭嚴重。這時是五六月時,到了九月份,賈黯就病死了……回到當時,歐陽修的「皇考」暗示出爐之後,大臣們的反對聲此起彼伏大有爭先恐後的架式。大事不妙,韓琦們想出現新的一招。
這不能用什麼為生父爭名分,進孝道有什麼不對之類的廢話來解釋,根本沒有半點的說服力。趙曙這樣的固執是別有原因的,那是他們父子兩代一直深埋在心底里,不敢對外人透一點口風,越埋越深,越深越痛的一段心事。
第二個是司馬光的命運。他是這次濮議反對派里唯一一個不受罰,反而升了官的人。前面說過,為了封上他的嘴,趙曙把他調離了知諫院,他很安靜地去上班,直到塵埃落定,他才再次出現,要求把他和呂誨們一視同仁,都貶到外地。
趙允讓和仁宗趙禎並列了,宋朝平空多出來了一個皇帝!
整個台諫部門,只剩下了三個人,他們的名字叫呂誨、范純仁、呂大防。
我們可以說,這是趙曙累了,他再也不想折騰了,同時就算立一個正面的典型吧,也沒必要再打壓司馬光。可仍然太片面,縱觀北宋官場,司馬光的官場生存技巧是首屈一指的,這不僅在仁宗朝、英宗朝如此,就算到了神宗朝、哲宗朝,仍然無人能及。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就有天大的後果。
韓琦氣得目瞪口呆,這群該死的書獃子……真是又臭又硬,不識抬舉。他把范鎮叫進中書省,滿腔怒火化作大批口水,要噴得范鎮滿頭滿臉。不過真見了面,他張了幾次嘴,只罵出了一句話:「范鎮你搞什麼,詔書是要你們資材料找根據,誰讓你們這麼快就遞交公文的?」
你們不是能吵嗎,那就都別吵了。由趙曙下令,前一個指令作廢,也就是要待制以上所有官員集體討論的命令作廢,命令由專門機構,負責朝廷禮儀的太常寺出面決定趙允讓的名份。
是沒看見實物,但也不能保證一定沒有吧。
司馬光升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讀,從今以後陪皇上談天說地增進學識,至於煩人的公務嘛,那太俗了,以後你就不要再管了。對於這個安排,司馬光接受了。前面說過,他為國家利益只盡80%左右的努力,這時己經到了他的極限。
韓琦沒話說了,台諫官們憋了一肚子的話。御史台方面的呂誨站了出來,他指出現在的聖旨就跟做遊戲一樣,先讓百官議論,沒有結果就下放給部門定名,詔令反覆,宋朝100多年以來從沒有這樣的事。皇帝,你不覺得臉紅嗎?
司馬光的資歷比他強,說的話更尖銳,第一次把濮議事件上升到了兩派對立的層面。他說經過集體討論,除了宰執之外,全體一致通過「皇伯」說。現在舉朝之臣,除了「挾奸佞之心」附會兩府蠱惑陛下的人之外,都知道稱濮王為「皇考」不妥,您應該很容易就分清誰忠誰奸。
可是請問,趙頊身為長子,兩個弟弟和他是同母。既長且嫡,怎麼會被兩個弟弟奪走皇位?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司馬光第一個響應,他列出了三點。一,聽信饞言,對太后不恭;二,對兩府弄權不查;三,不聽台諫善言。
透過這一句,韓琦終於表達了自己的怒火。幹嘛,卸磨要殺驢嗎?這時想要的都得到了,開始想著挽回影響,就要順著言官來糟蹋我們?!門兒都沒有。
有這個顧忌在,歐陽修還會聽從趙曙的勸告,搞什麼「不太過份」的事嗎?那無異於自掘墳墓。當天他走出皇宮,在中書省里自己寫了份貶御史出京的詔書,越過兩制官,直接派人送到了呂誨等人的家裡。他在賭博,賭的就是御史們的高傲。如果呂誨等人拉下臉來就是不走,一定要和他論個清楚明白的話,他就輸定了。
趙曙父子有個共同點,趙曙的人生經歷我們都知道了。他因為仁宗無子,在幼年時曾經入宮,以皇子身份教養。這在他的心靈深處,正在成長階段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迹——我曾經是皇位的繼承人!只要不出意外,以後這座花花世界錦繡的江山,就都是我的。
他下旨命禮部,及待制以上所有官員集體討論他的父親、兩位正夫人譙周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以及他的生母仙游縣君任氏的名分。
九_九_藏_書另一方面,從各種跡象來看,趙允讓的皇考身份正在一天天地生成,各種消息像暗流一樣四處浮動,聲勢一天天地變大。呂誨越來越不安,擺在他面前的路有兩條,一是繼續斗下去,在其位謀其政,要對得起言官的責任;另一方面他完全可以放棄,此時大宋朝共有官員兩萬多人,他們這三個小言官宛如蒼海一粟,要他們來對付整個兩府宰執外加皇帝本人,就算放棄也沒人笑話。
要說還是歐陽修最有學問,他換了個角度說事。他這樣問,皇上您覺得這事到底有沒有呢?
美夢落空,多大的打擊。再到後來,這樣的悲劇在趙曙的身上重演。當年的張貴妃一心給仁宗生出皇子,怎麼會留著趙曙這個禍胎在身邊,把他給趕出來了。在之後二十多年的漫長歲月里,趙允讓父子一直活在熱切地期盼和巨大的失落中。
從始至終,她都不知道自己幹了些什麼。她怎麼會想到堂堂的皇帝、首相、宰執會使用這種下三濫的招數,來矇騙她一個寡婦人家!
到此為止,矛盾還沒有真正升級,只是要分出來誰對誰錯而已,真正讓矛盾激化的不是哪個人,而是無所不能的老天爺。
很動人,很公義。回想他在整個事件里的做為,沒有任何一點能挑到毛病,可結果就是截然不同。這是怎麼回事呢?
他平靜地勸說,皇上,無跡可尋的事不可信,其實就算有真憑實據的也作不了准。比如仁宗時期夏竦讓丫環模仿石介的筆跡寫信給富弼,誣陷兩人密謀造反;前幾年還有人偽造了我本人的奏章,建議減少宮裡的內侍,結果弄得太監們見了我就咬牙切齒,恨不得殺人。這都是例子,所以別說沒文字,就算有,也可能別有內情。皇上您還是算了吧。
按他這麼說,世上所有受害受苦的人都是自作自受,為什麼是你而不是別人出事兒呢?為什麼,一定是你自己的原因!
趙曙掙扎再寫了三個字,「穎王頊。」千真萬確,連封號再名字,再無疑意。這時全場的重心瞬間轉移,緊急召見翰林學士,進宮草擬聖旨。
皇太後有旨——濮安懿王、譙周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游縣君任氏,可令皇帝稱親。濮安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並稱后。
後來的神宗不解,隨口說,「這是人子之職。」
趙曙把韓琦、歐陽修叫來,三人秘密面談,核心問題就一句話——愛卿們,言官寧死不低頭,你們……怎麼辦?
那麼韓琦所暗示的威脅在哪裡?把思路撥回到矛盾的原發點就有答案。他們仍然在提防曹太后,宋朝的皇位兄終弟及早有前例,趙光義就這麼干過。考慮到趙曙本身是過繼之子,登基后又表現得一塌糊塗,曹太后藉機再立一個年長的皇帝非常順理成章。
大封親信之後,趙曙想到了自己最親最近的那個人——他的親生父親趙允讓。現在他是皇帝了,天下萬邦,名爵封號,都由他隨心所欲。一個區區的王爵,濮安懿王,怎麼能夠表達他對生父的敬愛和留戀呢?
同一天里,趙曙保持著空前的清醒,他一邊借坡下驢「答應」了曹太后的命令,一方面非常謙恭地推讓了些權益。他也下詔——「稱親之禮,謹遵慈訓;追崇之典,豈易克當。」他沒有接受趙允讓稱皇,三位夫人稱后的指令,但保留了稱親。
正史里說,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正月二十一日這天,中書省官員們在垂拱殿向趙曙彙報工作,什麼事不知道,規格很隆重。韓琦當時正在祭祠,特意把他叫了回來。這時全體宰執到場,由歐陽修寫了兩份詔書,交給了趙曙一份。另一份在中午時分,由一個太監送回了垂拱殿。
韓琦——「初不深慮,固欲飾非,傅會其辭。庇惡遂非,沮抑公議。」
——「立大王為皇太子。」
賈黯是司馬光和范鎮的結合體。司馬光為了刺勇的事進中書省和韓琦當面辯論,賈黯為了更加敏感,誰都知道是事關現任皇帝的老爸的皇帝名位的事進中書省和全體宰執辯論。
這種情況對外界嚴格保密,只有最高層的幾個宰執才知道。其中以韓琦最敏感,他每天都以交送待批的公文為理由,進寢宮觀察。
這件事有兩個餘波。一個是台諫大換血,仁宗朝僅剩的六名言官都下放了,誰來頂替呢?無一例外,都是韓琦、歐陽修的親信,以及在濮議事件中贊成趙曙的人。
這個命令真是太英明了,充分地顯示出他是當時宋朝空前龐大的衙內集團中的精英分子的本色。他不想想,歷朝歷代所有的皇帝都會把自己的宮殿建在本地區最高最好的地段,哪有在坑裡睡覺的大爺?這時皇宮進水了,皇宮外面的情況只有更惡劣,居然要打開城門往外「排」水?
韓琦意味深長地看著他,說了四個字。「非為此也。」然後趙頊立即就明白了。現在請問,趙頊明白了什麼?淺一些的說法,這是提醒趙頊,他老爸隨時會死,你要永遠不離現場,提防兩個弟弟,把該得的皇位牢牢握在手裡。
是滿足,還是後悔,都無法猜測。能肯定的只有一點,無論如何,他死得都太早了。這不是說讓他繼續顛而倒之的折騰宋朝很有必要,而是他沒有給趙頊,未來的宋神宗足夠的成長時間。趙頊只有20歲,是此前除了趙匡胤以外,宋朝唯此一例的非正統皇位繼承人。
蔡襄走了,換上來的人是呂公弼。呂公弼是呂夷簡的二兒子,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比如他在之前就當過河北轉運使,開封府尹,尤其是在至和年間就當過三司使。可是與趙曙的第一次談話,聊到為什麼這次還選他時,差點沒把九-九-藏-書他氣死。
再回想他在仁宗靈前狂呼疾走,來回亂躥——你也有今天,趙禎有種你爬起來看看,我就在你面前,我是皇帝了耶~~~~~你能拿我怎麼辦?!爸爸你多年的心愿終於完成了,他還是死了!
——肯定是蔡襄,不然,「為何造謗者不及他人?」
取聖旨做什麼?開除御史啊!
韓琦、歐陽修等人相視而笑,任命趙允讓夫婦為皇為後的詔書就這樣到手。正史部分就是這樣,它把最重要的環節,即曹太后是怎樣簽字畫押的都省力了,一個字都沒提。
趙曙是個賤人不假,可人之將死,其情也哀,站在他的角度上,才會理解到他的心裏充滿著留戀和哀傷。他平靜地生存了三十年,突然間登上了人間至高點,這是福,還是禍?拋開國家、道義等外事,於他個人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還有另外三位御史沒回來,在遼國當使者呢。兩個月後,三位御史回來了,他們是呂誨等人的翻版,知道事情始末之後,立即繳回敕誥,回家「待罪」。這年的三月十七日,趙曙給言官抗旨事件畫上了句號,呂誨等六人每人都得到了不同的罪名頭銜,戴著這種榮耀,離開了污濁的開封名利場。
可是他選擇了堅持。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正月間,他和范純仁、呂大防聯名彈劾全體宰執,把中書省里每一個大佬的錯誤都公開羅列出來。
他垮了,濮議事件耗盡了他的心力,這個過程中大悲大喜,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跌宕起伏,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尤其是這些他都要深深地壓抑在自己的心底里,誰也不能告訴,誰也不能分享。他太累了,也實在是太敏感了。
每一個皇子的誕生都是他們的災難,每一個皇子的死去都成了他們的節日。歷史沒能記載下來他們的具體表現,可趙曙被正式選為皇子時的玩命拒絕,和在即位當天的逃跑加呆傻,就證明了他是多麼的在意。
趙曙終於如願以償了,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事情沒過兩天,整個幕後經過就被呂誨查了出來,寫成公文,大白天下。我們先不要管他用了什麼手段,先看看是怎樣的經過。
他某天走出寢宮,迎面看到趙曙的長子,此時改名為趙頊的原趙仲鍼一臉憂色地站在殿門邊。韓琦走了過去,說:「願大王朝夕不離皇上左右。」
人生,多像是場光怪陸離的夢啊!沒想到這樣快就醒,醒來后己將是百年身……史書只記載著冷冰冰的事迹,它沒能記錄下當天宰執們結伴離去后的福寧宮,那時空曠的大殿里,孤卧病塌的趙曙,他臉上的表情、他的心聲,才是他真正想留給世人的東西。
韓琦長出一口氣,沒親眼見過……是蔡襄。好,非常好。第一沒實據,第二不是自己。他小心翼翼地勸說,說事出曖昧,到底怎樣,得查清楚才能確定,總不能這樣僅憑謠言就定案吧?那樣以後隨時都會有小人造謠生事,正經人沒法活了。
他等到了,果然沒有意外,仁宗的三個親生兒子都死了……他的父親趙允讓就沒他這麼幸運,趙允讓其實是趙曙命運的翻版,兩人在開始階段如出一轍。
晴天霹靂,誰能想到不久之前還和趙曙鬧到痛哭流渧的曹太后居然會下這種命令,由她把一個外人提升到和自己死去的丈夫同等的地位上?這太不正常了!
歐陽修有點頭暈,但古文運動的復興者畢生的能耐就在以理著文,就是凡事先把道理想清楚了,才會動筆寫字。這就要求他時刻處於辨析狀態,任何疑難雜症在他這兒都有解。
明白了這種心靈動態,才能理解為什麼下面會發生這樣的事,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一個皇家子弟,禮儀廉恥天天掛在嘴邊的三十年如一日的忠厚誠實的好孩子,會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賤人!
那是在事發的前一天,正月二十日,曹太后和趙曙在天章閣設宴款待群臣賞桃花。當時趙曙和宰執大臣們輪番進酒,大太監蘇利涉、高居簡推波助興,曹太后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醉眼朦朧中,趙曙走到她的榻前,手持一份詔書,請她籤押。她真的醉了,沒看詔書上寫的內容,就畫了押。
這時候曾公亮加了一句,開封城是娛記最多的地方,狗仔隊防不勝防,什麼樣的謠言都有市場,十有八九都不可信。
打住,這很可惡,可從全面分析英宗朝事務的角度上看,還是片面的。因為這隻是從國家的管理層面來說事,還只是一個角度、一個層面而已,之所以會發生這些事,都要從趙曙的特殊心理變化來解釋。我們只有回到這一原始點,才能承前啟後,把他即位以來所有的事情都解釋得一清二楚。即,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反常事?
其實他沒必要這樣難受,相比之下,他還算是說得過去的。趙曙接下來提拔的人才叫好玩。比如三司度支判官皮公弼,這位老兄又貪又奸,是全開封著名的大貪官;再比如集賢院直學士王廣淵,這是全體士大夫公認的鑽營求職,不顧廉恥的人中第一名。
韓琦啞口無言。
分量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這個過程與所面對的敵人有關。有什麼樣的敵人就有什麼樣的成就。比如韓琦,與韓琦為敵,註定了火花四射,你死我活。
趙曙立即就精神了,說雖然沒見過文字,但在慶寧宮,也就是他當皇太子時的寢宮時,就聽說過了。是蔡襄寫的。
當天的翰林學士是張方平,等他進來時趙曙己經進一步衰弱,無論他怎樣請旨,趙曙都說不清楚。史書記載他長嘆了一聲,用手指在床塌上寫畫,張方平才明白了要立太子。
外面陰雲密布,暴雨如注,他九九藏書不說去找諾亞方舟,反而派人通知官員們照樣上班。當天他坐在崇政殿里等著,快中午了,連宰相在內只到了十幾位。他很不滿意,正準備發脾氣,有人來報告,皇宮也進水了,現在水位越來越高,您看怎麼辦?
彈劾奏章交上去了,再次石沉大海。
歐陽修沒聽見,趙曙的戰爭己經勝利了,他和韓琦的戰役才剛剛開始。一定要把言官們徹底打倒,不然倒霉的就會是他們自己。可是談何容易,趙氏王朝的政府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相互制約,在理論上誰也別想坐大。具體到罷免御史,就得需要兩制官的配合。
是給趙曙爭來太子位的范鎮,鐵打的保皇黨!
這事兒每一個人都心知肚明,太明顯了,沒有什麼能隱藏的機密和必要,可每一個人又都遮遮掩掩,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都口是心非。
不過事後證明,嚴重失望的恰恰是趙曙等人。范鎮接到命令之後非常認真,他先是給出了答案,既尊仁宗為皇考,那麼對濮王而言,不論是稱帝、稱皇、稱考,立寢廟、論昭穆等等所有的皇帝規格都是錯的。而且還找出《儀禮》中的有關章節來反駁歐陽修的《禮記》,把「皇考」說徹底否決。
可無論怎樣詫異,黃紙黑字寫得清楚明白,趙允讓不僅是「皇考」,是皇帝死去的父親,更得到了明正言順的皇帝稱號,他和仁宗趙禎平起平坐了!
面對呂誨把事情挑白,公之於眾的做法,趙曙害怕了。他不是怕他老爸的皇考身份再起爭議,畢竟他是皇帝,他在五天之後就宣布濮議到此結束,這件事定案了。他怕的是後世史書上他的名聲,壞事做完了才想到毀屍滅跡。
面對這樣的指責,誰也沒法再沉默了。連當初呂夷簡、甚至丁謂都沒得到過「豺狼」的封號,韓琦和歐陽修哪受得了。宰執集團立即反擊,和言官們掐成了一片。
他為什麼要哭呢?
這就是我一直在罵趙曙是個賤人的原因。一個人可以去殺,去偷,去搶,甚至去做一個十惡不赦的殺人魔王如朱溫,那些雖然可恨,但不讓人鄙視。那是陽剛式的犯罪,我做了,怎麼著!可趙曙這種人渣是躲在陰影里,想做又不敢,不做又難受,只好鬼鬼崇崇地下軟刀子,最可惡的是做了婊子還要立貞潔牌坊,他後面的作為才更讓人作嘔。
如果真成了事實,趙頊自然當不了皇帝,韓琦這三年多以來的混帳行為也會被反攻倒算。這是關係到身家性命的事,絕對含糊不得,所以才有下面韓琦不顧一切的表現。
更何況公道自在人心,趙曙、韓琦等一夥兒人做得實在過分。當時的台諫官們基本上還都是仁宗朝所遺留下來的,比如知諫院司馬光,還有御史中丞賈黯。賈黯是一位值得我們尊重的人。他在宋史中默默無聞,可他在當時的影響卻不在司馬光之下。
知諫院方面更慘,司馬光走了,新任官也是空缺,他手下原來只有……別害怕,到了英宗朝只有一個官員,現在還被派去了遼國也當了使者。堂堂的大宋知諫院名存實亡。
沒有勢力,就沒有支持,沒有支持,就失去一切。做皇帝的人,更加沒法背叛自己的標籤。為此趙曙只能下令把呂誨等三人貶出京城。但他清楚,這三個人是無罪的,猶豫再三,他叮囑歐陽修,「不宜責之太重。」
結果是隨著大雨的消退,趙曙他不怕了。罪己詔墨跡未乾,他就使了些小手段,讓對他說過話挑過錯的人統統地消失不見。比如說前面提過的賈黯,這是自己病死的;他手下的御史台人員,派出三個出使遼國,遠遠地支開;知諫院這邊是給司馬光陞官。
即位當天的逃跑加呆傻,強烈的話畫音表現趙曙的心情——天哪,這是真的嗎?真的死了?!趙禎終於死了?父親您在天之靈看到了嗎?我是皇帝了我是皇帝了我是皇帝了……就此流下了哈喇子。
西華門打開的一瞬間,大水巨浪排空,奔涌而進。我沒有半點的誇張,看一下後果吧。大水直奔東殿,沿途把一長排的侍衛營房衝垮,連士卒帶馬匹淹死了一大批。這真是創了紀錄了,趙曙以登基不過兩年的時光就讓北宋的皇宮內部一次性死了最多數量的人。
韓琦的回答只有一句:「臣等是忠是邪,陛下自然知道。」
事到如今,趙曙終於明白了皇帝是怎麼一回事。那名義上是手握乾坤,翻覆天地,像神靈一樣無所不能,其實要比一介平民更加受制於勢力。
范鎮不陰不陽地回答,做臣子接到詔書,只能儘力去辦。難道做得快了還是罪嗎?
史書里給出的答案是兩位名臣的對答。走出寢宮后,文彥博對韓琦說,「相公看見嗎?人生至此,雖父子至親也不能無動於衷。」
注意,在中書省和言官們吵成一片,眼看局面沒法收拾時,突然間決定性的一擊到來,把所有的爭吵都一刀切了。
一個月之後,開封城大雨,雨大到了什麼程度,以北宋為限,從所未見。先從民宅說起,只見大街就是黃河,小巷就是渭水,整個開封城就像個寨門清晰,規劃合理的水軍大營。街道上漂滿了無邊無際的家什雜物,牲畜屍體,而最多的就是人的屍體。
三個言官以呂誨為首,他在年底時抓到了一個機會,冬至日大朝會,他當眾要求再次召集兩府、兩制官合議濮王名分。這個要求又被忽略。減少言官數量為的就是削弱聲音,小小的一個呂誨正是被忽略的最佳對象。只是沒想到呂誨做出了司馬光、賈黯都不敢做的事。
他把矛頭直接對準了韓琦,沒有半點含糊,我說的就是你,當朝的首相。呂誨把韓琦上位以來的所作所為總結了read.99csw.com一下,最後歸納成一個對比。
從他被選為皇太子時的玩命拒絕,到他即位當天的逃跑失神,再到仁宗葬禮上的不孝行為,直到現在大封親信,還有即將到來的英宗朝第一大事。這一系列事情的幕後原因,就是一切事務的原發點。它馬上就要揭曉了,從趙曙的終極心愿開始。
那根本就不是什麼發病了精神失常,是他樂極了有點過於亢奮。類似於現在一個窮光蛋突然中了30個億的超級彩票,天上掉下了純金的林妹妹,換誰都得瞬間斷電。
綜上所述,亂七八糟,但也很容易就能挑出其中的主線,趙曙完全是以個人的一己好惡為標準,選國家的棟樑大臣。這是所有時代里做領導的人最要不得的一個惡習。他自己是痛快了,可拿的是整個國家管理層的有效運行開玩笑!
這個命令實在是英明,當時反對派的大臣們都面露悲憤——真是太卑鄙了,一來太常寺只是個小部門,中書省的話不敢不聽;二來看一看其部門領導,大家就會知道其中的玄妙。
中書省第一次露出了真實意圖,這不許那不許,明擺著只有皇考、皇帝才是唯一的目標。這激怒了當時絕大多數大臣的憤怒。因為仁宗屍骨未寒,剛剛入土,就有人跳出來篡奪他的名份,是可忍孰不可忍,無君無父,亂臣賊子!
嗯,就是說選頂級大臣只看中浮光掠影的一些小事,不去評估整個官場生涯的貢獻了?呂公弼越想越鬱悶,這到底是誇獎還是否定,傳出去別人會認為他當上計相,完全是好多年前的一個小機遇,是個投機取巧之徒!
這次災難也有個好處,就是讓趙曙害怕了,這位公子哥猛然反省,是不是上帝在跟他說話,用水災來提醒他私心雜念不要太多,不孝忤逆也要有個限度?想到這個頭皮發麻,他寫了一份罪己詔,說下大雨都是我犯的錯,各位員工,你們不要客氣,把我錯在哪兒都列出來吧。
至於為什麼會提拔他,很簡單,王廣淵是趙曙沒當皇太子時的幕僚。
上面列出的這四個人名,都是各個朝代里廢過皇上,欺過太后,迫害同僚,人神共憤的角色。韓琦做出的貢獻遠遠不如他們,討厭的程度卻大大超過。他建議罷免韓琦的首相職位,貶出京城到外地當官。
和韓琦爭吵,和歐陽修辯論,和曾公亮、趙概這樣不作為玩沉默的大臣較勁。這樣的事他三番五次不停地做,擺明了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其結果從長遠里看,是給他自己挖坑,更給子孫後代招禍。從近處看,就是他把自己氣病了。
那一天開封城沸騰了,除了五六個人如趙曙、韓琦、歐陽修一黨之外,所有的人都在罵街,沉穩些的想到了裡邊肯定另有貓膩,脾氣燥點的直接把矛頭對準了曹太后。這個死老娘們,仁宗有哪點對不起你,居然關鍵時刻賣夫求……不對,她到底求什麼呢?搞不清楚,這女人肯定瘋了。
這樣的勸說入情于理,拿事實說話,可以說非常到位了吧。不,趙曙的潛能完全被激發,他的流氓邏輯上升到了一個空前無恥的地步。
可惜趙曙的樣子是擺明了不信他們。蔡襄就是犯人,就是當初要害他當不了皇太子,現在當不上皇上的那個死對頭!
趙允讓在仁宗出生前,也曾經以皇子的身份進入皇宮寄養,只是千不該萬不該,劉娥居然用一個宮女給真宗趙恆生出了親生兒子!
這三個人以後都是威名赫赫的大佬,不過這時還只是官場上小蒼蠅,名義上是能彈劾宰相的言官,實際上沒有資歷說話都沒分量。
簡直是火上澆油,這種小事也來麻煩我?趙曙一怒之下說出了最常識的答案——開閘放水。把西華門打開,把水排出去。
為什麼這麼的固執?!
歐陽修身為大才子,說話就有條理溫和得多。他這樣說,「御史以為理難並立,那好辦。如果臣等有罪,就留御史;若陛下以為臣等無罪,則取聖旨。」
根據這個分析,趙曙是留戀皇位,想到病體難支要傳位給兒子,他特別地難過。這讓人想起了當年趙光義立太子時的咆哮:「人心皆向太子,將置我於何地?」他真不愧是趙光義的嫡系子孫,超強的嫉妒心如出一轍。可是深想一層,設身處地,就能發現另有隱情。
與其說韓琦擠走富弼用的是流氓政治,趙曙這就是流氓邏輯。在證據不存在的情況下,同樣可以證明證據不是絕對不存在的!
當初我們迷惑他為什麼認為當皇子是種災禍,請參照中國老百姓得不到好東西時的慣常表現——福大禍也大,財去人安樂。要那些東西幹什麼,消停過日子最好了。
別太過份了。
別說是一個皇帝,就算一個潑婦說出了這種話,都應該享受耳光級的待遇。完全就是欠抽型的。談話到此結束,就算語言大師到了歐陽修的地步也沒話可講了。大家搖頭苦笑出門去,今天實在長見識,蔡襄,算你命苦,到外地上班去吧。
他病了,在完成了最大的心愿,終於可以為國家來做些事時,他倒在了床上,連說話的能力都喪失,與外界的勾通只能靠一枝不斷顫抖的筆。
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初八,趙曙死於福寧宮,終年三十六歲。
韓琦冷冷地回答,「國事當如此,有什麼辦法。」
現在我們要站得高一些,先拋開吵架的熱鬧,來分析另一件事。臣子們鬧到了這種地步,除了三五個宰執之外,沒有任何人贊同趙允讓的「皇考」身份,為什麼趙曙還要繼續搞下去,不達目的不罷休呢?
韓琦一見就怒了,耍小聰明,想矇混過關?他指示歐陽修出面,把內定的最高指示露一點口風,好讓下邊做事的人有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