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七章 和親的歷史和種類

第十七章 和親的歷史和種類

從和親的類型上看,一種是針對敵對的民族,如西漢初年與匈奴的和親,一種用於友好的民族,如西漢中期與烏孫的和親,唐代衡陽公主與阿史那社爾的和親;再一種用於已經內屬的少數民族,如西漢末年與南匈奴的和親。
一、以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強弱為出發點來決定是否和親。這一點又包含了兩種情況:一是當中原王朝實力薄弱時期,為了求得邊境安寧,不得不與少數民族和親,如漢初劉邦與冒頓單于的和親;二是當中原王朝勢強力大時,少數民九*九*藏*書族為了尋求中原王朝的認可和支持,或由於嚮往中原先進生產及生活方式,主動向中原王朝請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請婚。
這裏,就有個問題:大清王朝的歷史上,是否有過和親一事呢?
從和親的動機來看,有以下兩種情形:
中國和親史到了清代才達到頂峰,雖然目前很難做出精確統計,但據秦永洲和華立的統計,自天命初到乾隆末下嫁到外藩蒙古的,「從公主到鄉君就有七十餘人之多。見諸《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九_九_藏_書》的額駙有六十九人,八旗中的尚不在內」。
二、通過和親政策,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過與突厥的和親,使突厥貴族進入皇族,優待他們,利用他們比較熟悉本民族的優勢,給他們封官加爵,從而達到對突厥的統治。
看過《後宮甄嬛傳》第三十三、三十四兩集的朋友們,一定會注意到下面的情節:準噶爾使者入宮求親,皇帝將先帝幼|女朝瑰公主嫁給準噶爾可汗……不料,準噶爾老可汗娶得朝瑰三日後便暴斃,公主read.99csw.com按當地習俗下嫁給老可汗之子。
雍正時期的兩次和親,一次是怡親王胤祥的女兒,一次是庄親王胤祿的女兒,而且這兩個孩子分別嫁給了喀爾喀親王之子和科爾沁郡王,並沒有將先皇之女嫁給準噶爾的事情發生。
我們要知道,這段故事,取自歷史上的三段故事:一是西漢初年的和親;二是西漢後期的和親——昭君出塞;三是清朝的和親。
和親是指兩個不同民族或同一種族的兩個不同政權的首領之間出於「為我所用」的目的所進行的聯姻,儘管雙九_九_藏_書方和親的最初動機不全一致,但總的來看,都是為了避戰言和,保持長久的和好。嚴格意義上的和親始於西漢,終於清代,但「和親」之名及華夏與夷狄之間的政治婚姻卻出現於先秦。
西漢第一位遠嫁烏孫的公主——劉細君。與漢相比,烏孫是個相當落後的民族。細君生長在文明程度較高的中原,又是漢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她遠別家人,來到烏孫,除了其他各種困難和痛苦,還必須要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烏孫民族的習俗。這對於一個來自九九藏書「禮儀之邦」的女子來說,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昆莫獵驕靡后曾使其孫岑陬娶細君為妻,細君不肯從命,上書漢朝天子,希冀能得到親人的支持。漢天子的回答是:「從其國俗,吾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無奈,為了漢帝征服匈奴的大業,她只得再次成為岑陬的妻子。細君最後老死烏孫,終生不曾歸漢。後世流傳的她的《悲愁歌》便反映了她當時的心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