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風雨洛神賦 正文

風雨洛神賦

正文

作為進門還不足一年的郭女王,若要扳倒與曹丕相濡以沫這麼多年的甄宓,獲得寵幸,只有行非常之策,才能達到目的。
臣子給主君上書的時候,典故是不能隨便亂用的,否則就是諸葛亮所說的「引喻失義」,讓人懷疑你對主君老婆起了不良念頭。曹植對甄宓的感情,性質上與絕纓一樣,都是對自己主君的老婆心懷不軌。對此曹叡心知肚明,還親自改過《感鄄賦》的名字以避閑話。現在曹植突然不避嫌疑,堂而皇之地甩出了這個典故,頗有點向曹叡示威的意思。
「鄄」字與「甄」字形幾乎一樣,從垔(yīn)。「鄄」字讀成絹,而「甄」字在當時並不讀「真」,按照許慎《說文解字》的記錄,甄字居延切,與「鄄」的發音基本一樣。《史記》里,既可以寫成「晉伐阿、甄」(《司馬穰苴傳》),又可以寫成「臏生阿、鄄之間」(《孫臏傳》)。可與《後漢書》同為例證,證明甄、鄄二字,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可以通用互文的。
簡單介紹一下甄妃的生平。她是中山無極人,名字不詳,後人因為《洛神賦》里洛神別名宓妃的緣故,把她叫做甄宓。嚴格來說,這是不對的,不過為了行文方便,下文姑且如此稱之。
甄宓生命中的最後兩年是凄涼的。《文帝甄皇後傳》里只記載說「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于鄴」。而《漢晉春秋》里的記載則更為驚心動魄:「初,甄后之誅,由郭后之寵,及殯,令被發覆面,以糠塞口。」
三段史料都確鑿無疑地記載著同一件事:鄴城被曹軍攻破之後,曹丕在袁紹府中看中甄宓,並娶回了家。
建安九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史書上沒有曹植和甄宓接觸的記載,不過卻可以通過兩人的履歷來加以印證。
不過在這一篇奏章里,曹叡發現了一件事,他發現曹植知道的真相,只限於甄宓在建安二十二年和之後的那些陰謀。自己是袁熙兒子的事情,曹植從沒覺察過。對於那一年的真相,曹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從這句話里,曹丕已經猜到,甄宓在臨終前,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秘密和曹叡真正身世都告訴了自己的兒子。而此時此刻,甄宓的兒子藉著獵鹿的話題,朝著自己發起了攻擊。
曹丕在黃初七年去世,他一直到去世前夕才把曹叡立為太子。關於這次立嗣的經過,《魏末傳》記下了一個精彩的故事:「帝常從文帝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
叛亂規模越小,對國家影響越微弱;政治影響越大,對於責任人的壓力就越大。這種程度的叛亂,就像是一捆精心設置好爆炸當量和爆破方向的炸藥,不足以動搖國本,但足以引發對某些特定人物的致命批評。曹植作為內務安全最高負責人,經此一役,徹底一蹶不振。
表面來看,這是一個父慈子孝、其樂融融的故事。但當我們了解到這對「父子」之間發生過什麼之後,再來審視這個故事,就會發現其中所隱藏的凜凜寒意。
這便無法解釋她在建安二十二年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快樂心情——我相信她當時的那種興奮,是發自內心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的心理狀態會如實地反映在生理狀況上。本該「不擔心」的甄宓,卻變得「很高興」,說明甄宓高興的,並不是兒女出征一事。那麼她到底在高興些什麼呢?
黃初元年,甄妃觸怒曹丕,因此失寵;就在同一年,曹植莫名其妙地寫了一篇《出婦賦》,中有「痛一旦而見棄,心忉忉以悲驚……恨無愆而見棄,悼君施之不終」之句,句句暗扣。其時曹植本人沒遭遇什麼變故,突然發此感慨,又是意有何指?
曹叡同歸於盡的姿態,嚇住了曹丕。
如果這些證據都還是捕風捉影的話,那麼接下來的事實,卻是板上釘釘:曹丕與甄妃的兒子曹叡即位之後,下詔改《感鄄賦》為《洛神賦》。若不是怕有瓜田李下之譏,對自己母親名節有損,我想曹叡也不會特意去關注一篇文章的名字。
史書將其歸咎為甄宓被殺的緣故,現在我們知道了,曹丕只是不願被鳩佔鵲巢。
為了掩飾謊言,必須要說更多的謊言來,當謊言的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曹丕已經無法回頭。他已經不敢向父親解釋,這孩子不是曹家的,是袁家的,也沒法解釋為什麼拖到現在才說出來。
甄宓生得極為漂亮,十幾歲就嫁給了中原霸主袁紹的兒子袁熙。袁紹失敗后,曹軍佔領鄴城,曹丕闖進袁氏宅邸,一眼就看中了甄宓,欣然納入房中。甄宓為曹丕生下一兒一女,即曹叡和東河公主。後來曹丕稱帝,寵幸郭氏,甄宓年老色衰備受冷落,屢生怨謗,竟被賜死。死時被發覆面,以糠塞口。再後來曹叡即位,殺郭氏以報母仇。
讓我們仔細咀嚼一下這兩句話。「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意思是曹丕奪太子位,郭女王參与了謀划,而且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曹丕的打算是,反正自己還年輕,等到有了親生兒子,把曹叡再替掉就是了。可惜的是,在隨後的十幾年裡,曹丕就像是中了詛咒一樣,生下的兒子幾乎全部夭折。唯一健康活著的,只有這個流著袁氏血脈的小孩子。
在這篇文章里,曹植說自己在途經洛水時邂逅了傳說中的伏羲之女洛神,極盡描摹這位佳人的風采神姿,字裡行間充斥著強烈的傾慕之情。他就像是一位陷入瘋狂熱戀的年輕詩人,把所能想象得到的最美好的詞彙,都毫不吝惜地加諸在這位女子身上。
關於建安二十二年的真相,想必曹叡也從郭女王口中得到了確認。為了母親的名節考慮,尤其是又涉及到自己身世,曹叡最後選擇了繼續隱瞞下去。至於自己叔叔那篇《感鄄賦》,曹叡怕被有心人讀出端倪,遂下詔改為《洛神賦》。他本以為這麼一改,將會無人知曉,卻不知反而欲蓋彌彰,讓後世之人順藤摸瓜推演出真相全貌。
很多人都知道,在《洛神賦》的背後,還隱藏著一段眾所周知的曹魏宮闈的公案。據說曹植對曹丕的妻子甄妃懷有仰慕之情,《洛神賦》里的洛神,其實就是暗指甄妃,曹植藉著對洛神的描寫,來釋放自己內心深處最為熾熱卻被壓抑已久的情感。
曹丕拿曹叡沒轍,只能把這種鬱悶遷怒於始作俑者甄宓。他拒絕將甄宓封為皇后,並且開始冷落她。而郭女王也不失時機地開始進讒言,現在的她不再懼怕甄宓,甄宓已經不再是威脅,她現在是嫉恨甄宓,因為甄宓有個兒子,雖無太子之名,卻有太子之實,而郭女王自己卻始終未給曹丕生下一男半女。
曹植寫完這一篇《感鄄賦》后,沒有刻意隱藏,他相信很快就會有人偷偷抄錄給曹丕,而且曹丕肯定九*九*藏*書會識破他在「鄄」和「甄」玩的小花樣。這就是他的目的。
不過,這個故事也並非空穴來風。讀過《洛神賦》的人都知道,賦中有著情真意切的心緒和細緻描摹,讓人很難相信曹植只是一時興起去歌頌一位虛無縹緲的仙子,而不是在寄情隱喻。
曹丕是指望不上了,侄子曹叡也許還有得商量。於是,在曹叡即位后的第二年,曹植給曹叡上了一道疏。在他的這份疏里,曹植揮斥方遒,慷慨激昂,嚷嚷著要殺身靖難,以功報主,實在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好文章。其中有這麼一句:
根據史料記載,《洛神賦》的原名叫做《感鄄賦》。歷代許多研究者認為,曹植在黃初二年被封鄄城侯,次年升為鄄城王,因此賦成此篇,以茲紀念。
黃初二年,甄妃在凄慘中去世;就在同一年,曹植的監國謁者灌均給曹丕上了一份奏摺,密告「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於是曹植被貶為安鄉侯,次年又被遠遠地攆到了鄄城。到底是什麼事情能讓曹植心神大亂,以至於醉酒鬧事到「劫脅使者」這麼失態?
這個貫穿整個建安二十二年的陰謀,就是絕纓事件的真實面貌。可我們現在知道的,只是一些發生過的事實,而這些事實背後隱藏的東西,始終還遮蓋著重重的迷霧。每一個陰謀,都會有它的動機和目的。甄宓不是瘋子,她如此處心積慮,究竟意欲何為呢?
這個故事破綻很多。歷史上的曹丕,是個出了名的小心眼,對自己的弟弟向來欲除之而後快,七步成詩的故事人人皆知。曹植被他死死囚禁在封地大半輩子,最後鬱郁而亡。其他兄弟如曹彰、曹袞、曹彪等人,處境也是一樣凄慘。
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秦、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
並不是這樣,這隻是一個開始。
這等規模的叛亂髮生在肘腋之間而高層全無覺察,內務安全的最高負責人曹植難辭其咎。曹植雖然貪杯,卻並非庸碌之徒,手底下還有楊修、丁儀、丁廙兄弟這樣的幹才,可為什麼還是讓這起叛亂髮生了?
曹植也罷、曹丕也罷,史書里甄宓對他們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那個時代生存的女性,當她對愛情失去興趣的時候,真正能讓她開心的,只剩一件事。
但吉本和魏諷的叛亂,徹底斷送了曹植的太子之路。
「甄宓啊甄宓,這一次無論你成功與否,都將不再受君王寵愛。」
這句話不太好理解,裏面一共用了四個典故。「奔北敗軍之將用,秦、魯以成其功」典出秦將孟明視和魯將曹子,這兩個人屢次打了敗仗,卻始終受到主君信賴,後來發憤圖強,一戰雪恥。「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其中盜馬典出秦穆公。秦穆公的一匹馬被山賊偷走,他非但沒生氣,反而說吃馬肉不喝酒容易傷身體,於是送了壇酒給這些偷馬人。山賊們很受感動,在秦、晉交戰中救了秦穆公一命。因為前句已經用了秦,而秦君為趙姓,所以這裏用了趙字互文。
郭女王與別的女人大不相同,甫一進門,就顯示出了卓越的天分。她對於曹丕的意義,不是女人這麼簡單,用史書上的一句話描述已經足夠:「後有智數,時時有所獻納。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短短兩句話,一個女中諸葛的形象躍然而出。
曹植既然志不在鄄城,「鄄」又和「甄」通用,那麼《感鄄賦》其實等於是《感甄賦》。而這個「甄」字究竟指的是什麼,指的又會是誰呢?
除非曹操囑咐曹植留神的,不是什麼治安事件,而是政治事件甚至叛亂。所以曹操拿自己在頓丘令任上的所作所為做例子,勉勵曹植拿出狠勁來,該出手時就出手。曹植在此時所扮演的角色,相當於內務部或者安全局的最高領導,在曹操和曹丕遠征期間確保大後方許都、鄴等幾個重鎮的安全。
建安二十一年的時候,曹叡只是一個小童。而且他不在鄴城,而是跟著爺爺奶奶爸爸妹妹東征去了。他在鄴城的這些驚心動魄的鬥爭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呢?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年底,曹操東征孫權,當時隨他去的有卞夫人、曹丕,還有甄后的兩個孩子曹叡與東鄉公主。甄后卻因為生病,留在了鄴城。而同時留在鄴城的,還有曹植。
曹丕這種防兄弟如防賊的態度,就連陳壽著史時都有點看不下去,評論說「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
「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這短短的一句話,隱藏著多少鋒芒和怨憤。
這樣一來,我們就不難理解甄宓在建安二十二年的興奮,那是源自於母親對兒子深沉的愛。當甄宓做完曹丕交給她的任務以後,她知道,自己終於為流著袁氏血脈的兒子在曹家的家系中確保住了位置。她容光煥發,她意氣昂揚,她就像史書里記載的那樣,「顏色豐盈,更勝從前」。
本來這也沒什麼,你住你住的太子府,我住我的藩王邸,兩不相涉。可曹操在出征之前,卻對曹植說了一番奇怪的話:「我當年做頓丘令的時候,是二十三歲,回想起當時的所作所為,至今仍然無愧於心。你今年也二十三了,可要自己加油啊。」(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曹丕看到密報,心不自安,就把曹植貶為安鄉侯,又轉為鄄城侯。曹植這一次沒有忍氣吞聲,而是做出了文人式的反擊。
仔細品味這起事件,就會發現這個計劃陰毒而細膩,它的成功完全建築在對人心的掌握上:曹植對甄宓的傾慕心、吉本等人對漢帝的忠誠心以及曹丕對太子位的野心。每一種心態,都有它獨特的功能,利益鏈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每一環都吃定上一家。曹植被甄宓吃定,甄宓被曹丕吃定,曹丕卻被郭女王吃定。
這件事曹操肯定是不知道的,打完鄴城之後,他忙著征討袁譚,然後遠征烏丸,回頭還要征討高幹、管淳,等到忙完這些事情回到鄴城,已經是建安十年的年底。他所看到的,就是新娶的兒媳婦給他生了一下一歲多的大胖小子。
曹丕是識字的,文章寫得極好,與曹操、曹植在文學史上並稱三曹。曹植在甄、鄄二字上玩的這麼一個淺顯的文字遊戲,曹叡尚且看得出來,何況曹丕。前面說了,曹魏對藩王的限制,是極其嚴苛的,稍有舉動就會被無情打擊。面對這麼一個小心眼的哥哥,曹植還敢寫這種東西,莫非他不要腦袋了么?
難道說,甄宓在與曹植的交往中愛上了他?這有可能,但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一點。
然後一直隱藏在幕後的身影慢慢浮現出來。
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京read.99csw.com兆金禕、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在許都發動叛亂。曹操的心腹王必身死。一個帝國的政治中樞居然發生了近臣叛亂,而且還是發生在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大戰之時,關乎曹魏的生死存亡,這已經不能用警衛疏失來解釋。
曹叡死於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時年三十六歲。古人以出生為一歲,以此倒推回去,那麼曹叡應該是生於建安九年。
當時的鄴城,曹操、卞夫人和曹丕都不在,為甄宓提供了絕好的環境。她只需要略施手段,曹植這個多情種子就會不顧一切地鑽入彀中。於是「絕纓」事件發生了,誰絕誰的纓,這很難講,我們也無從揣測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看到的只是結果。結果就是曹植玩忽職守,鄴城與許都的治安變得漏洞百出。讓吉本、魏諷等人從容鑽了空子,以致釀成大禍。
所以曹植才在最後來向曹叡開出條件:如果「言之未用」,那麼我可就要「使后之君子知吾意者」。
曹丕和曹植對於太子之位的爭奪相當激烈,原本曹操更傾向於曹植,好幾次差點就定了他當太子,可曹植的不修行檢始終讓他心存猶豫。在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出征前對叛亂有所預感,所以有意把鎮守後方的重任交給了曹植,算是對他的最後一次考驗。如果曹植順利通過,那麼太子之位幾無懸念。
這看起來言之成理,可惜卻是不正確的。漢賦之中,以地名為篇名的並不少見,如《二京賦》《兩都賦》《上林賦》等等,卻從來沒有任何一篇是以「感+地名+賦」的格式命名。
比如建安二十二年。
其實獲利者還有一個。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植上書曹叡,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樣,他在奏章里隱晦地提及了當年的那些事情,隱隱有了要挾之意。曹叡和曹丕的反應一樣,有些驚慌,連忙下詔把他從雍丘改封到東阿。
歷史的車輪在向前轉動著。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去世。曹丕迫不及待地接過劉協的禪讓,開創了曹魏一朝。當曹丕坐上龍椅,意氣風發地朝下俯瞰時,他看到曹叡恭敬地站在群臣最前列。
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選》后的註解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結果卻被曹丕搶了先,曹植一直念念不忘。在甄妃死後,曹植入朝去覲見曹丕,曹丕拿出甄妃曾用過的金縷玉帶枕給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場。到了晚上,甄后之子曹叡擺宴請自己叔叔,乾脆把這個枕頭送給他。曹植揣著枕頭返回封城,途經洛水時夢見甄妃前來與之幽會,有感而發,寫成此篇。
當時曹操對於曹植仍舊抱有一點點希望,所以當曹仁被關羽包圍,他給了曹植最後一次機會,任命他為南中朗將行征虜將軍,派去救援曹仁。可誰知道曹植這個不知長進的東西,竟喝了個酩酊大醉,醉到連將令都無法接。從此,曹操對這個不肖子徹底失望。
從文學角度,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可惜的是,它終究無法取代真實的歷史。
於是,在揭開政治陰謀的蓋頭時,我們發現裏面另外裹著一層宮闈鬥爭的面紗。如此綿密細膩的謀划,大概只有天生對感情敏銳的女性才能有如此手筆吧。
這個條件很簡單,就是讓曹叡封爵。只要曹叡封了爵,詔告天下,就等於從法理上確保了他曹氏長孫的地位,也就堵死了曹丕以後不認賬的可能。
可見曹植寫賦借洛神之名緬懷甄妃一事,基本可以定案,只是沒有李善說得那麼誇張罷了。他利用自己的才華玩了個鄄、甄互換的文字遊戲。也許這時候會有人要問,你繞了一大圈,除了論證出曹植確實對甄后懷有感情以外,豈不是一無所得嗎?
曹植是個至情至性之人,就算他發現了真相,也絕不會去告發甄宓,因為那會將他所愛之人置於死地。曹丕算準了自己弟弟這種幼稚的性格,才會肆無忌憚地利用甄宓一次又一次傷害他——甚至我有一個更大胆的猜想,在那次臨出征前的對飲中,也許曹丕在席間只需輕輕透露說,甄宓是在利用你,曹植就會心緒大亂,借酒澆愁。沒有什麼比自己愛人傷害自己更痛苦的事了。
曹操二十三歲做了什麼事情呢?他大造五色棒,巡遊街道,看到有犯禁之人,無論有無背景,一律活活打死。顯然,曹操是希望曹植也這麼做。
「偪」是「逼」的舊體寫法。可見曹植的失態,並非出於本意,而是被太子曹丕所陷害。曹丕故意讓弟弟喝醉,以錯過出征。這次醉酒,並非一次孤立事件,而是證明了曹丕一直在緊緊盯著曹植,從來沒有放鬆過警惕,也不放過任何一個使壞的機會——這當然也包括了指使甄宓策動的那一次叛亂。
《三國志》的記載是可信的,而《感鄄賦》也是真實的。既然兩者都沒問題,那麼只能是解釋方法的錯誤。也就是說,圍繞著《感鄄賦》,甄妃和曹丕、曹植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夫妻二人加一個精神第三者這麼簡單。
果然,曹丕很快就從監國謁者那裡拿到了抄稿,看完之後卻沒有憤怒,只有恐慌。他領會到了賦中的暗示,曹植已經猜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絕纓」事件與那一次叛亂的真相。
所以當曹丕受了郭女王的蠱惑,要求甄宓去實行「絕纓」的時候,甄宓應該是提出了一個條件。
曹植對甄妃的感情,不是妄譫之言。這份感情,雖然史無明載,但卻可以被史料間接證實。而這個證實的契機,就是《洛神賦》的原名。
曹操對曹叡的喜愛,日復一日地變多,甚至感慨說:「曹家要流傳三代就要靠你了。」(吾基於爾三世矣)
曹軍在建安九年的八月攻克了鄴城;曹丕在同一月里迎娶本是袁熙妻子的甄宓;曹叡也在這一年出生。當這三段材料擱在一起的時候,一個一直被忽略但卻極端重要的真相,出現在我們面前。
曹丕當然可以殺掉曹叡,扶他真正的兒子曹霖即位,但曹叡一定會把自己的身世公之於眾。屆時且不說蜀漢和東吳會如何嘲笑,單是如何向曹氏宗族解釋為什麼會把袁家兒子養活這麼多年,就足以讓曹丕皇位的正統性垮台。曹家適合當皇帝的子嗣還有很多,何必再用這個撒謊精呢。
我一開始,猜測也許是曹丕故意帶走了曹叡,以迫使甄宓完成他的計劃。但這還是解釋不了甄宓的開心,沒人會在自己孩子被挾持走以後還高興成這樣。後來一位友人提醒我,去看一看曹叡的來歷。我去查了一下,不由得大吃一驚。
一個妻子也許會替丈夫去誘惑另外一個男人,但不會心甘情願這麼做,更不會有什麼好心情。尤其是這個讓自己自薦枕席的人,還是自己夫君的另一位姬妾。
這種叛亂,必然是經過了長期醞釀、籌備和組織。所以它雖然爆發在建安二十三年,策劃卻應該是在更早的時候。
回到最初的話題來。在建安九年,甄宓https://read.99csw.com帶著袁熙的骨肉被曹丕娶走了,她的信念只剩下一個,那就是保護好這個孩子,好好撫養他長大。我們不知道她當時的心意,是出於對袁氏家族的責任,還是出於對袁熙個人的感情。也許單純只是一個母親出於本能要保護自己的孩子吧。
這是曹操的第一個孫子,他十分喜歡。《明帝紀》里說「明皇帝諱睿,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愛之,常令在左右」。而曹丕呢,也就裝糊塗沒有點出這個誤解。
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洛神賦》。其中諸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之類的描繪,已成為千古名句。
無論怎麼樣,曹叡是甄宓最重要的擁有,是她的生命。
不得不佩服曹叡的睿智,他藉著獵鹿所言的這一句隱喻,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陛下你殺了我的母親,我卻不忍殺陛下的兒子——注意,是不忍殺,不是不能殺,也不是不願殺,是有條件的。
要理清這個問題,我們須得從「絕纓」事件的後果開始說起。
由此可見,李善這個故事,有太多他自己想當然的發揮。
更深一步分析。鄄城在今山東西南,曹魏時屬袞州濟陰郡;而洛水則是在陝西洛川,兩處相隔十分遙遠。曹植在一篇名字叫《感鄄賦》的文章里,卻隻字不提鄄城,反而大談特談渡過洛水時的經歷,這就好像在《北京遊記》里只談黃浦江一樣荒謬。
曹叡這一句貌似仁慈的話,徹底讓曹丕亂了方寸。他「即放弓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雙手過於震驚而無法控弦。
曹植怕自己這份奏章不被通過(原文「植雖上此表,猶疑不見用」),不忘最後補了一句:「嗚呼!言之未用,欲使后之君子知吾意者也。」這句話表面上是遞進關係,其實是一個偽裝了的虛擬語態。不是「就算我的奏章沒被採用,也好歹能讓後世之人知道我的心意」,而是「如果我的奏章未被採用,那麼後世之人可就會知道我的心意了」。
明成祖朱棣曾經猶豫是否立兒子朱高熾為太子,就去問解縉。解縉回了三個字——「好聖孫」,意思是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於是朱棣才下定決心。可見長孫是立嗣中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可以拿到不少加分。曹丕既然志在帝位,當然不會說破這位長孫的真實身份。
這一篇《感鄄賦》,是宣戰書,也是告白書。曹植不是為自己,是要為甄宓討回公道,他也可以藉此痛快地抒發一次對甄宓的情懷——當著曹丕的面。
比如曹丕一輩子生了九個兒子(包括名義上的曹叡),除了曹叡以外,其他八個兒子里三個早夭,剩下個個體質孱弱不堪,除了曹霖以外沒有能活過二十歲的,而曹霖和曹叡歲數相差至少有十五到二十歲。在奪嫡的鬥爭中,曹叡差不多可以說沒有敵手。可就在形勢如此明朗的情況下,曹丕對立嗣是什麼態度呢?《魏略》載:「文帝……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為嗣,故久不拜太子。」
一代佳人,就這麼死去了。她一死,曹丕立刻力排眾議,把郭女王立為皇后。而甄宓,除了曹叡之外,唯一一個為她痛哭流涕,以致脅持使者要上京抗議的,就是在鄄城的曹植。
他似乎一直都置身事外,但又都無處不在。如果說,是甄宓一手策劃的這起叛亂,那麼最大的受害者是曹植,而最大的獲利者,正是曹丕。這忍不住讓人聯想,這一起叛亂,莫非是曹丕故意派甄宓策動,用來打擊曹植的?
這個發現太重要了,它就像是一道閃電,驅散開了所有的疑慮。我錯了,曹叡不是鄴城布局中的一枚小小棋子,事實上他才是真正的核心關鍵!
事情很清楚了,曹丕是這一切的根源,他為了獲得太子位,不惜派甄宓去誘惑曹植,藉此打擊競爭對手。證據確鑿,板上釘釘。
曹丕在鄴城第一次見到甄宓的時候,她至少帶著六個月的身孕。也就是說,曹叡不是曹丕的親生兒子,他的父親是袁熙。
知道這個真相之後,我們回過頭來查閱資料,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細節。
於是,在建安二十一年的某一個時間,郭女王向曹丕獻了這個絕纓之策,然後曹丕給甄宓下達了指示。當曹丕帶著郭女王離開鄴城之後,曹植驚喜地發現,自己朝思暮想的甄宓,出現在自己面前。我甚至能想象出,郭女王離開鄴城時,唇邊帶著的那一絲得意的笑容。
事實也如她所預料的那樣。曹丕登基之後,立刻冷落了甄宓,專寵她一個人。甄宓被郭女王讒言所害,死時被發覆面,以糠塞口,極為凄慘。而郭女王,卻在曹丕力排眾議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后的寶座。
證實《洛神賦》中的洛神為甄妃后,另外一個巨大的矛盾便緩緩浮出水面。
絕纓這個典故出自楚莊王。據《說苑》記載,楚莊王有一次宴請眾將,日落不及掌燈,席間漆黑一片。有人趁機對楚莊王的姬妾動手動腳,姬妾情急之下扯下他的冠纓,告訴楚莊王說只要點起燈來,看哪個頭上無纓的,就是騷擾者。楚莊王卻吩咐眾將把冠纓都扯下來,然後再點起火把。數年後,楚莊王表彰一位殺敵極其勇敢的將軍,將軍坦誠就是當年絕纓之人,為了報答主君寬厚之恩,方捨身殺敵。
這樣一個男人,如果知道弟弟覬覦自己老婆,不怒而殺之已屬難得,怎麼可能還會把老婆遺物拿出來送人呢?——何況送的還不是尋常之物,而是曖昧之極的枕頭。後世李商隱揶揄這段典故,寫了一句詩:「宓妃留枕魏王才。」可見枕頭這東西,是很容易讓人產生不良聯想的。曹丕再缺心眼兒,也不會這麼主動把一頂綠帽子戴在自己頭上。
於是,就這麼陰錯陽差,曹叡以長孫的身份被撫養長大。知道他身世的人,都三緘其口。
「臣不忍殺其子。」不忍殺誰的兒子?不是鹿子,而是人子,是陛下的兒子!
於是,這一對「父子」就在獵場里交換了彼此的籌碼:我給你大魏皇位,而你給我曹氏家族的安全。
而這時候甄宓在做什麼呢?《魏略》記下了這樣一件小事:曹操在這一次東征時,不光帶著自己老婆卞夫人,還帶走了甄宓的一兒一女。一直到次年的九月,大軍才返回鄴城。卞夫人回來以後看到甄宓光彩照人,很奇怪,問她說你跟你兒女離別這麼久,應該很挂念才對啊,怎麼反而容光煥發更勝從前呢?甄宓回答說:「有您照顧他們,我還擔憂什麼呢?」(自隨夫人,我當何憂!)
曹植不愧是一代文豪,這封信是一個相當有技巧性的隱晦暗示。在其他任何人眼中,它不過是篇言辭懇切辭藻雅馴的文章,唯獨曹叡才能讀懂其中的微言大義。
緊接著這個典故,曹植又寫道:「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這句話就近乎赤|裸裸的威脅了:「我兄弟曹丕已經死了,曹彰也掛了,我算什麼人,九_九_藏_書居然能苟活到現在。」重點就在於「臣獨何人」四個字的正話反說,明明是在向曹叡強調:我是因為有特殊理由,才能活到現在的。而這個理由,曹叡應該是十分清楚的。
以上是出於《三國志》的記載,讀者看了會覺得曹植可真是糊塗蛋。可《魏略》卻給了另外一個不同的說法:「植將行,太子飲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陛下已殺其母。」殺誰的母?殺的是鹿母嗎?不是,是人母!陛下你已經殺了我的母親!
當甄宓對著卞夫人脫口而出「自隨夫人,我當何憂」時,前半句是馬屁,後半句卻正是她內心的真實寫照。是啊,我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
表面來看,甄宓與曹植之間沒什麼糾葛,兩人年紀相差十歲,最多是後者對一個成熟|女性的青春期憧憬罷了。
奪太子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擊曹植。而打擊曹植最狠的,就是絕纓事件。因此,很有可能,絕纓事件就是這位「有智數」的郭后「時時有所獻納」給曹丕的計策。
這是一個無解的計謀。通過這個計策,不光曹丕成功地打擊了曹植,郭女王也成功地打擊了甄宓。這是一石三鳥之計:郭女王鞏固了自己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讓曹丕贏得了太子寶座;還讓最大的競爭對手甄宓被迫給曹丕戴上了綠帽子。以郭女王對曹丕的了解,她知道這個男人即使是主動拿綠帽子戴,也會把罪過歸咎到別人身上。
這兩件事都是相當高明的馬屁,高明到有些肉麻和做作,很有些王莽式的謙恭。就連裴松之都質疑說:「甄諸後言行之善,皆難以實論。」因此這些行為說明不了甄宓是孝婦,只能證明她有智慧,工於心計。她越是處心積慮地討好卞夫人,越證明她是在掩飾些什麼,圖謀些什麼。
曹丕很清楚,對付曹植,最有效的人選就是甄宓。對於他這種權勢熏心的人來說,只要能夠毀掉曹植,犧牲個把老婆也並非不可接受。他不會接受自己戴綠帽子,除非對上位有好處。
好在曹植是個文人,文人總喜歡發言議論,所謂言多必失。在反覆查閱中,我終於在曹植寫給曹叡的一封書信中,發現了一條微弱的線索。這條線索非常晦澀,可當我們把它從歷史塵埃中拎起來時,它所牽連出來的,卻是一連串令人瞠目結舌的真相。
但他卻不是唯一的一個獲利者。
最終曹丕屈服了。他唯一活下來而且備受寵愛的兒子曹霖年紀尚小,如果曹叡抱定魚死網破,那麼毀滅的不只是曹叡自己,還有曹丕乃至整個魏國。
曹植是一個有雄心的人,他對自己被軟禁而無所作為的境況,感到非常鬱悶。史書上說他「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上疏求自試」,意思是曹植覺得自己的才幹沒有得到發揮,上書希望能為朝廷做點事。
她的孩子。
建安二十一年真是個奇妙的年份,幾乎所有的演員在這一年紛紛登上舞台熱身,然後在建安二十二年開始了正式的演出。
難道說,甄宓愛曹丕愛到太深,所以你快樂,我也快樂?這也有可能,但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
《魏略》曰:「熙出在幽州,(甄)后留侍姑。及鄴城破……文帝入紹舍,姑乃捧(甄)后令仰,文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凡,稱嘆之。遂為迎取。」
曹植一提甄宓的名字,這兩位帝王就諱莫如深。可見曹植和甄宓之間,絕非毫無交集,而這個交集,就是奏章里所謂「絕纓」之事。
這個事實有點令人難以接受,但史料給出的答案,卻是板上釘釘。
更麻煩的是,曹植那時候也有了自己的兒子曹志。如果曹操知道了曹叡的身世,他在曹植和曹丕之間如何選擇,沒有任何懸念。
當兩段史料產生矛盾時,要麼是其中一段史料是錯誤的,要麼是兩者之間缺乏一個合理的解釋。
這本該是個猜想,不過,在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的一件小事,讓這個猜想變成了事實。
在《感鄄賦》里,曹植把那一次「絕纓」的經歷,詩化成了他與洛水女神的邂逅,他把與甄宓在建安二十一年底到二十二年初在鄴城的那段交往,全部濃縮在了洛水那一夜中。甄宓的容貌,甄宓的體態,甄宓的幽香,甄宓的一顰一笑,還有甄宓的辭別,都細緻入微地描摹了出來。他不恨甄宓,儘管她欺騙了他,他卻始終愛著她,如賦中所言:「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他恨的,是那個幕後的主使者,也就是他的哥哥。
以上三個典故,都是古籍里常見的。真正有意思的,是第四個典故:「絕纓」。
又是建安二十一年!
在這之前,曾經有一次卞夫人隨軍出徵得了小病,甄宓聽說后徹夜哭泣,別人告訴她只是小病,已經痊癒了,甄宓繼續哭,不相信,說這是卞夫人安慰自己。一直到卞夫人返回鄴城,甄宓望著她的座位哇哇大哭,說這回我可放心了,把卞夫人感動壞了,連連稱讚她是孝婦。
曹叡至此方如釋重負。絕纓之事,揭破之後只是丟臉,何況這麼多年都過去了,曹氏已經坐牢了天下,沒人會去認真追究;反倒是袁氏血統,揭破之後就是天崩地裂的大亂。曹植不知道後者,那是最好不過。
過了幾年,羽翼豐|滿的曹叡不再對這位叔叔客氣,一紙詔書把他又發配到了鳥不拉屎的陳地。曹植已沒了要挾曹叡的把柄,就這麼死在了封地,得號陳思王。
而曹叡是如何回答的呢?曹叡的回信沒有記載,不過他很快就下詔,把曹植從雍丘徙封到了東阿。用曹植自己著作里的描述,雍丘是「下濕少桑」,而東阿則是「田則一州之膏腴,桑則天下之甲第」。可見這一次的徙封,是破格優待。
《三國志》曰:「及冀州平,文帝納後於鄴。」
我們在史書里可以看到,這一次獵鹿之後,曹叡終於被立為太子。而據《曹氏家系》記載:「明帝即位,以先帝遺意,愛寵(曹)霖異於諸國。」這是曹叡兌現了他對曹丕的承諾,善待他唯一的後代。
曹丕急於扳倒曹植,於是便答應了甄宓的這個要求。於是從史書里我們可以看到,在吉本叛亂塵埃落定后的建安二十三年,十五歲的曹叡被封為武德侯,正式被納入繼承人序列,位列最高。
在那一年,鄴城的太子妃恰好正因為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即將完成而變得特別高興。這兩者之間,很難說沒有什麼因果聯繫。
現在整個事件的輪廓似乎清楚了,可我們的探索仍未結束,因為還有一個疑點尚待澄清。
這個人是曹丕身旁的智囊,姓郭,沒有名字,卻有一個有趣的字,叫女王。我們不妨把她叫做郭女王。她不是什麼謀士,而是曹丕的一個妃子,迎娶于建安二十一年。
讓我們再來看看《曹操傳》里的記載:「八月,審配兄子榮夜開所守城東門內兵。配逆戰,敗,生禽配,斬之,鄴定。」
心細的人https://read.99csw.com可能會發現。在《三國志》里,這個地名一律直書「鄄城」,如《程昱傳》載「張邈等叛迎呂布,郡縣響應,唯鄄城、范、東阿不動」。可到了范曄寫《後漢書》的時候,每提到鄄城,卻都寫成了「甄城」,其下還特意標明註解「縣名,屬濟陰郡,今濮州縣也。『甄』今作『鄄』,音絹」。
而曹丕對於甄宓給自己戴綠帽子這件事,恐怕也並非毫無心結。這個心結在他登基之後逐漸膨脹,最後終於導致了曹丕與甄宓的爭執,甄宓的失寵以及最後的死亡。自私的男人,始終是自私的。
甄宓早有身孕這件事,曹丕肯定是知道的。不過大概是甄宓實在太漂亮了,曹丕捨不得,於是就姑且當一回便宜老爸。這在三國時代,也不算什麼新鮮事,當初曹操打敗呂布后,就納了呂布部將秦宜祿的老婆為妾,秦氏當時已經懷孕了,後來生下一子,被曹操養為義子,名字叫秦朗,後來位至驍騎將軍。
甄宓只有一個兒子,叫曹叡,就是後來的魏明帝。
公元二百二十二年,魏黃初二年。曹植從鄴返回封地鄄城的途中,寫下了一篇文章。
唯一的解釋,只能是曹丕知道曹叡不是自己的種兒,所以才百般拖延,期待著自己的孩子快快長大。可惜天不遂人願,還未能其他子嗣長大,曹丕先撒手人寰。一直到他臨終前,還對曹霖念念不忘,最後選無可選,才勉強讓曹叡上位。
在這封信里,曹植用「絕纓」這個典故,明裡暗裡是在提醒曹叡:我和甄宓之間發生過類似「絕纓」的事情。對照接下來那兩句語帶威脅的口吻,所謂「絕纓」事件恐怕不是什麼兒女私情,而是不能宣諸于口的極秘之事,這件事不僅牽扯到曹丕、曹彰之死,而且還是曹植這麼多年來的保命符,是足以掀動曹魏朝野的大炸彈。
仔細考察這場叛亂,我們可以看到,有兩個特點:第一,規模非常小,參与者不過吉本、韋晃等人雜役家僕千人;第二,政治影響非常大,吉本叛亂后,曹操把漢獻帝身旁的漢臣屠戮了一半。
曹丕有點慌,如果曹植把那件密謀公之於眾,對自己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他退縮了,就像《魏書》里說的那樣,他連忙開始「哀痛咨嗟,策贈皇后璽綬」,把死去的甄宓追封為皇后,還把曹叡交給郭后撫養,以示無私心。
甚至曹叡還有可能向曹丕承諾,等到他死後,會把帝位交還給曹氏。這也解釋了為何曹叡之後,即皇帝位的,是曹彰的孫子曹芳。
這時候,他發現天子也是沒辦法隨心所欲的,比如廢掉武德侯。詔告天下說這孩子是袁家的種?這會讓皇室淪為天下笑柄。曹丕這人極好面子,斷然不肯這麼干。
他寫出了《感鄄賦》。
事實比猜測更為離奇。《感鄄賦》面世之後,史書上沒有記載曹丕對此有任何反應。要知道,在前一年,明明曹植只是喝醉酒,監國謁者都要打小報告給曹丕,曹植這次公然調戲到了自己媳婦頭上,曹丕居然無動於衷,實在太不符合邏輯。
這個心態是很可疑的。兒行千里母擔憂,兒女隨軍出征,就算是有可靠的人照顧,當母親的最多是「不擔心」罷了。可史書上描述此時甄宓的狀態,用的詞是「顏色更盛」。注意這個「更」字,說明甄宓的面色,比與兒女離別時更加光彩照人。換句話說,自從建安二十一年她公公婆婆丈夫兒女離開以後,甄宓非但毫不擔憂,反而一直很高興。
曹丕死了,可曹叡的復讎才剛剛開始。曹叡登基之後,屢次向已經榮任太后的郭女王追問母親死亡的真相,郭女王被逼急了,來了一句:「是你爹要殺的,不關我的事。你當兒子的,該去追究你那死爹,不能因為親媽就殺后媽啊。」(先帝自殺,何以責問我?且汝為人子,可追讎死父,為前母枉殺後母邪?)曹叡大怒,逼殺郭女王,而且還把她的死法弄得和甄宓死狀一樣。
對於曹植,他也大加安撫,原地升為鄄城王,以免他多嘴。所以我們讀《曹植傳》的時候,看到的是「貶爵安鄉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對於曹植為何從侯復升為王,史書里沒有沒任何交代,誰能想到這麼一條簡單記錄后隱藏著兄弟為了一個女人的交鋒。
這就回答了我們在文章開頭就提出的疑問:為何曹丕看到調戲自己老婆的《感鄄賦》后,非但不怒,反而升了曹植的爵位呢?因為他害怕真相被揭穿。終文帝一朝,曹植得以保全性命,未像曹彰一樣莫名暴卒,全賴這枚護身符。
甄宓的丈夫——曹丕。他在建安二十二年那個極其敏感的時刻,被曹操立為了太子。
幸運的是,陰錯陽差之間,曹叡被當成曹家骨肉而受到寵愛。甄宓知道曹操非常喜歡曹叡,同時她也知道曹丕很不喜歡曹叡。曹操在世時,這一點無須擔心;倘若曹操一死曹丕即位,這個孩子的處境可就危險了。
這就奇怪了。曹操當時所處的環境,是漢末混亂時期,豪強橫行,有此一舉理所當然。可建安二十一年的鄴城,治安相當良好,能出什麼事?
除非《感鄄賦》醉翁之意不在酒,別有所感,這個鄄字另有含義。
於是我們的演員們終於紛紛退場,只剩下《洛神賦》流傳至今,叫人嗟嘆不已,回味不休。千載之下,那些兵戈煙塵俱都散去,只剩下《洛神賦》和賦中那明眸善睞的傳奇女子。世人驚羡于洛神的美貌與曹植的才氣,只是不復有人了解這篇賦后所隱藏的那些故事與人性……
甄宓很清楚曹植對自己的感情,並且敏銳地覺察到這種感情是可以利用的——還有什麼比控制安全事務最高負責人更有效的叛亂策謀呢?
那麼一個大致結論便可以得出來了:甄宓,正是這一起叛亂的幕後推手。她在建安二十二年安排好了一切,親手種下這些叛亂的果實,然後興緻昂揚地看著它們發芽、結果。
又過了幾年,曹叡去世,無子,即位的是曹彰的孫子曹芳,魏國終於回到曹氏血統中來;又過了幾年,曹芳被廢,即位的是曹霖的兒子曹髦,皇位算回到了曹丕這一脈下。可惜這個時候,司馬氏已然權勢熏天,曹髦堂堂一代君王,竟被殺死在大道之中。到了曹奐這裏,終於為司馬氏所篡……
面對一位藩王的威脅,皇帝非但沒有採取報復手段,反而下詔優容待之。如果曹叡不是聖人的話,那隻能說明他是心虛了。這樣一來,也能夠解釋為何曹植寫成《感甄賦》之後,曹丕明知其情,卻毫無反應,他是不敢反應,因為他和自己兒子一樣心虛。
回想起曹植在給曹叡的奏章里說的「絕纓」事件,這個事件恰好可以把這一切疑問都串起來。
《世說新語》曰:「太祖下鄴,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婦人被發垢面,垂涕立紹妻劉后,文帝問之,劉答『是熙妻』,顧攬髮髻,以巾拭面,姿貌絕倫。既過,劉謂后『不憂死矣』!遂見納,有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