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九卷 南朝(梁) 第一百四十六章 梁武帝蕭衍

第二十九卷 南朝(梁)

第一百四十六章 梁武帝蕭衍

三月,南康王寶融即位於江陵(今湖北江陵),是為和帝,改元中興。蕭穎胄為尚書令,蕭衍為左僕射,都督征討諸軍。時蕭衍駐于夏口,和帝派御史中丞宗央慰勞衍軍。蕭衍部下寧朔將軍庾域私下對宗央說:「主帥黃鉞未加,如何能總率侯伯?還請你代為主帥請命。」宗央還江陵報與和帝,不久和帝即遣穎達來助蕭衍,並傳敕假衍黃鉞。蕭衍欣然領命,遂出沔江,命王茂、蕭穎達等進逼郢城。郢城守將薛元嗣不敢出戰,只是閉城嚴守,並遣使至建康求援。諸將皆欲取城,蕭衍不許。
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三月,蕭衍親臨同泰寺,為表忠心事佛,竟捨身入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然後才返回宮中,並下令改元為大通。蕭衍信佛之後,不僅自己斷絕女色,不食葷腥,而且下詔全國,今後祭祀宗廟神靈不許再用牛羊豬等,只能用蔬菜水果。此令一下,朝野為之震動。人們都認為,連祭祀尚不可殺生,那麼肉也不可再吃了,無法接受。如此群情洶洶,竟引動朝廷商議,擬用大脯代牛。報與蕭衍,蕭衍堅決拒絕用牲。最後經再三請求,才許用麵粉捏成牲像祭祀。
東昏侯派軍將吳子陽等進軍武口,救援郢州。消息剛到,蕭衍即令軍將梁天惠等屯渙湖城,唐修期等屯白陽壘,夾岸相對,以待東軍到來。子陽見勢,駐軍加湖,距郢城約30里,依山傍水,築寨自固。蕭衍命王茂率師夜襲,子陽不備,敗逃而去。魯山守將房增寄本已有病,聞此消息不日即死。余部推孫樂祖為首,繼續防守,無奈糧草已盡。蕭衍一面派軍截其歸路,一面致書勸降,孫樂祖左右無計,只好舉城歸順。此時郢城已閉門二百余日,疾病流行,士民男女10萬人僅餘二三萬人。薛元嗣見援兵已去,魯山又降,也只好出降。

四、侯景作亂武帝餓斃

侯景率部眾渡過秦淮河后即將台城團團圍住,擂鼓鳴角,全力攻城。都官尚書羊侃詐稱得邵陵王書,說援兵即刻就到,守城將士內心少安,於是奮力守城。兩下相持數日,侯景為號召天下,把蕭宏之子蕭正德扶為皇帝,自任大丞相。
果然蕭穎胄殺劉山陽后,將其頭給蕭衍送去,兩人經商議決定即時起兵。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正月,韋粲遵令出發,恰遇大雪,迷失道路,等到了青塘,夜已過半。寨柵尚未建好,就被侯景發現。侯景率兵來攻,劉叔胤不戰而逃,韋粲等力戰陣亡。柳仲禮這時已遷營大桁,聞韋粲敗訊,當即投箸披甲,率手下百騎往救,大敗景軍。仲禮正追殺侯景,不防侯景部將支伯仁從後面猛砍一刀,正中仲禮左肩,部將急救回營。從此侯景不敢南渡,仲禮卻也氣餒,再不談論戰事,整日以飲酒嫖妓為樂。到了三月,侯景見各路援軍已無鬥志,遂儘力晝夜攻城。城中宋將董勛和熊曇朗見大勢已去,暗中接應侯景入城。
蕭衍得知蕭懿出兵,連忙派親信虞安福前去遊說,讓其倒戈討伐昏君,無奈蕭懿不聽。平定叔業之亂后,齊廷拜蕭懿為尚書令,其弟蕭融並有威權。時東昏侯經常出宮,遊戲無度,有人勸蕭懿趁其出門時舉兵廢之,懿又不聽。十月,東昏侯賜葯令蕭懿自盡。
臨川王蕭宏是蕭衍的六弟,其人「奢僭無度」。蕭衍儘管知道蕭宏曾藏匿殺人兇犯,欲財聚貨,甚至派人刺殺自己,但對蕭宏並不追究,仍封官加職。然而,不久,蕭宏變本加厲,肆意妄為,竟與蕭衍之長女永興公主勾搭成奸,而且兩人密謀篡逆,派二僮行刺蕭衍,不料二僮稍事磨蹭,錯過時機,被輿衛捉住斬首。永興公主自覺無顏再見父親,回宮即自盡身亡。臨川王蕭宏聞知事敗亦憂懼成疾,不久亦死。
蕭衍因出身貴族之家,初入仕途,便當了衛將軍王儉的東閣祭酒。王儉一見蕭衍,立即感到他談吐不凡,便對他特別器重,請他當上了戶曹屬官。由於蕭衍辦事果敏,深得上司同僚敬重,所以不久便當了隨王鎮西諮義參軍。其後三年曾回建康為父守喪,期滿后拜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等職。
蕭衍禮遇高僧不成,於是轉尊俗僧慧約為師,親自受戒,並令太子王公以下,皆以慧約為師。此令一下,朝官權貴受戒者竟達50000人之多。蕭衍又把佛經弄來精心研讀,這樣一來遂使朝綱廢弛,宵小弄權。此時賢相周舍、徐勉已相繼逝世。只有尚書令何敬容與寒士出身的侍中朱異表裡用事。何敬容久處台閣,詳悉舊聞且聰明識治,雖然趨勢信佛,但也未妨礙政務。朱異則善窺人主旨意,能阿諛以承上旨,任官30年,廣納貨賄,蒙蔽朝廷,蕭衍偏獨信用,以九-九-藏-書致朝政更加昏暗。
為了號召天下,蕭衍上表南康王寶融,請其自上尊號,寶融不許。蕭穎胄遂使建康降將托稱宣德太后敕令,謂南康王應承皇祚。寶融至此才答應等第二年春天受命。
侯景打敗蕭綸之後,再次向台城發起攻勢。此時羊侃已經病死,城中將士更加恐慌。正當危急之時,右衛將軍柳津從容鎮定,率眾抵抗,城防賴此復安。又過幾日,諸路援軍已到,公推柳津之子、同州刺史柳仲禮為大都督,指揮全局。柳仲禮分諸將擇地紮營,又專令衡州刺史韋粲駐守青塘,並親入韋粲大營對他說:「青塘正當石頭中路,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此重任,非兄不能承當。你要是覺得兵力不足,我可以派人相助。」語畢即傳令直閣將軍劉叔胤助戰。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齊武帝病重,王融打算趁武帝去世之機立蕭子良為帝,私下已經準備好了武帝遺詔。後來,王融事敗,被下獄賜死。此事蕭衍早已推知,范雲由是益知蕭衍才識非淺,不禁對他更加敬佩。
東昏侯知雍州情形后,當即下令輔國將軍劉山陽率兵3000人至荊州,與南康王寶融會師攻襲襄陽。蕭衍探得情報,派參軍王天虎由雍州去江陵,沿途給各州府送去書信,內容都是「山陽西上,將要攻襲荊雍二州。」時南康王年方13歲,以蕭穎胄為長史,大小事皆決于蕭穎胄。天虎去后,蕭衍對眾將佐說:「荊州風俗向來懼怕襄陽人,再加有唇亡齒寒之虞,蕭穎胄一定會與咱們合作。這樣,我們合荊、雍之兵,鼓行而東,就是韓信、白起再生,也不能為建康謀劃了!」誰知穎胄得書,卻是遲疑不決,蕭衍乃復命天虎帶書信再赴荊州。天虎既行,蕭衍密對張弘策說:「用兵之道,攻心為上。上次派天虎去荊州,沿途州府皆有書。今令天虎急赴荊州,只給穎胄兄弟兩封空函,與他人只說『天虎口傳』,而人問天虎,天虎卻不知所答。天虎是穎胄的心腹,人必以此疑穎胄與天虎共隱其事。劉山陽惑于眾口,必然也會懷疑穎胄,如此僅憑兩封空函即可收服荊州了!」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果以朱異等人亂政,興師除奸為名,在壽陽舉兵造反。蕭衍聞報,並不驚慌,傳旨授台州刺史鄱陽王蕭范等人為東西南北四道都督,由侍中、邵陵王蕭綸為統帥,持節督軍合討侯景。侯景聞大軍將至,即率軍東進,連下譙州、歷陽,兵鋒不日即達江邊。
齊朝新皇帝即位后不問政事,只知飲酒作樂,縱慾怙非,不肯從諫。蕭鸞氣憤不過,決定將其廢去,另立新主,遂召蕭衍商議。蕭鸞首先開言:「現在主上失德,我已決意廢舊立新。」蕭衍說道:「廢舊立新是件大事,恐怕會引起諸王反對。」蕭鸞說:「我看諸王大都庸弱無能,不足為慮。只是隨王子隆,有文有武,現又據荊州要地,如能將他召回京城,事情就好辦了。不過,他不一定肯來,怎麼辦才好呢?」蕭衍答道:「隨王雖有美名,其實也是草包一個。他手下沒有什麼謀士,所依靠的只有司馬垣歷生、武陵太守卞白龍而已。這兩人都是唯利是圖之輩,如果能給他們高官厚祿,沒有不肯來的!至於隨王,屆時只須信函一封,便可把他召來了!」蕭鸞深以為然,遂依計而行,于隆昌元年(公元494年)夏天廢去郁林王,另立新安王,僅隔三月,又自立為帝,是為齊明帝。蕭衍因在齊朝這場宮廷政變中立了功被封為中書侍郎,接著又遷為黃門侍郎,以其運籌帷幄之才,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邵陵王蕭綸軍至鍾離,得知侯景已經渡江,便晝夜兼程,回軍入援。過江時風起,人馬淹死十分之一二。乃率步騎精銳30000,自京口西上。但因迷路迂迴20多里,至次日拂曉始至鐘山立營。侯景見蕭綸突然到來,不禁大為驚駭,急忙分兵三路攻擊蕭綸。蕭綸擊敗侯軍,進至愛敬寺。侯景也收兵駐于覆舟山北。到了傍晚,侯景收兵徐退,蕭綸部將安南侯蕭駿以為侯景怯陣,即帶兵追趕,侯景回軍反攻,擊敗蕭駿。駿逃入綸營,侯景趁勢殺來,竟將蕭綸戰敗。蕭綸僅收余部不足千人逃往朱方(今江蘇武進縣)。
次年,北魏孝文帝親率30萬大軍循淮河東向直攻鍾離,齊明帝遣左衛將軍崔慧景、寧朔將軍裴叔業率兵救鍾離,又聞劉昶、王肅率眾20萬攻義陽,平北將軍王廣之與蕭衍奉命率兵往救義陽。王廣之引兵距義陽百余里,眾軍聽說魏軍強盛,都不敢前進。蕭衍遂自請先進,廣之乃將手下精兵撥出一部分給蕭衍。蕭衍領兵乘黑夜悄悄由小read.99csw•com道直抵賢首山,離魏軍僅隔數里,將旗幟遍插山上。天明,義陽城中望見援軍,勇氣倍增,立即出城攻打魏營,並因風縱火,煙焰衝天。蕭衍親自揚麾擂鼓吹角,眾軍奮勇向前,魏軍突遭內外夾擊,支持不住,被迫逃竄。蕭衍回都,因功拜太子中庶子。
距上次捨身同泰寺僅一年,蕭衍因西魏大將侯景來降,認為是佛祖保佑,於是又演出一場歷時37天的捨身鬧劇。不僅如此,年逾古稀的蕭衍還變得剛愎自用,不知納諫。當時有散騎常侍賀琛上諫書一篇,陳述當時士風奢靡而君不察的流弊。竟致蕭衍大怒,責其空作漫語,徒沽直名,其實他只是恨賀琛說出了他無法改變的現實。在這種政治形勢下,其敗亡之勢是可想而知的。果然就在蕭衍做皇帝后的第47個年頭,發生了著名的侯景之亂。
侯景本是已經同化于鮮卑的羯族人,曾作過懷朔鎮的外兵史,和北齊開國皇帝高歡極為友好。懷朔六鎮起義失敗后,侯景降於契胡部落的酋長爾朱榮。后在鎮壓葛榮時為先鋒,因功至定州刺史。及高歡滅爾朱氏后,侯景又依附於高歡,並深得賞識,歷任尚書左僕射、吏部尚書、司空、司徒等職。
蕭衍即位次日,下詔廢齊和帝寶融為巴陵王,居姑熟,一切禮遇皆仿齊初。又下詔封諸弟為王,沈約為尚書僕射,范云為吏部尚書,其他文武百官亦各有封賜。封官設職完畢,蕭衍即遣親信鄭伯禽赴姑熟,以生金進巴陵王,殺之。蕭衍托稱寶融暴亡,追尊為和帝,按皇帝之禮大殮,將其葬于安陵。又下詔改晉安王寶義為巴陵王,仍奉齊朝宗祀。寶義自幼有廢疾,口不能言,故於明帝諸子中獨能得全。
豫章王蕭綜是蕭衍次子,其生母吳淑媛是齊東昏侯宮姬,蕭衍納之為妃后,極為寵愛,僅七月即生蕭綜。天監三年(公元504年)封為豫章郡王,邑二千戶,至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入朝為侍中,鎮右將軍。吳淑媛色去寵衰,心懷怨望,便將隨蕭衍七月生綜之事告知蕭綜,綜由此認為自己是東昏侯之子。普通元年(公元525年),魏元法僧降梁,陳慶之等為之接應,結果被魏所敗。蕭衍乃命蕭綜出鎮彭城,都督諸軍。不久魏調臨淮王為東道行台,率兵進逼彭城。蕭衍恐怕蕭綜失利,即召綜還朝,綜卻於此時投奔魏軍。魏朝見蕭衍次子來降,非常高興,當即授蕭綜為侍中、太尉、高平公、丹陽王,邑七千戶。蕭綜這時改名為纘,特地為東昏侯舉哀,服斬衰三年。蕭衍聞次子投魏,大為驚愕,遂削其爵撤除屬籍,改其子孫為悖氏,並廢吳淑媛為庶人。後來陳慶之隨元顥伐魏,蕭衍聽說蕭綜有南歸之意,令吳淑媛以綜兒時衣服讓慶之捎去,綜卻堅決不回。未幾吳淑媛病故,蕭衍又生憐惜之心,詔賜復綜爵,謚吳淑媛為敬,又封綜子蕭直為永新侯。
蕭衍自幼酷愛讀書,博學多通,加上天資聰穎,年紀輕輕就在文學方面展露頭角。當時與之交往甚密的有沈約、謝眺、王融、范雲等7人,他們經常出入于竟陵王蕭子良的西邸,被世人稱為「八友」。八友之中文才以沈約最長,有《宋書》、《齊紀》等書傳行於世,然而若論膽略才識,卻又首推蕭衍。
蕭衍為梁帝,初雅重儒術,設國子監,增廣生員,立五館,設五經博士。蕭衍本人雖日理萬機,猶卷不釋手,燃燭側光,一看就是半夜。親撰《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等計200餘卷,王侯朝臣質疑,蕭衍皆親為解釋。於是四方郡國,趨學向儒,雲集於京師者不可勝數。但當蕭衍進入暮年,思想有所變化,尤經蕭宏、蕭綜兩次事件打擊,竟逐漸看破紅塵,轉入佛門,成為中國古代皇帝中惟一的在位和尚皇帝。為便於祭拜佛祖,蕭衍令于宮城附近修築同泰寺,寺中供奉蓮座,寶相巍峨,殿宇弘敞。為來往便當,又令于宮城中開大通門直對寺門,蕭衍早晚即可由此門入寺拜佛參禪。
蕭衍接到侯景上表,立即召群臣廷議后,並詔授侯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並派司州刺史羊鴉仁等率兵30000,分赴懸瓠,接應侯景。時有平西將軍諮議周弘正素知侯景性情,聽說朝廷受侯景之降,不禁嘆道:「亂事就在眼前了!」
范雲沒當上左僕射,心中怏怏不樂,伺機于蕭衍受禪時再立一功。誰知遷延幾十天,竟不聞蕭衍再提受禪之事。細究其因,原來蕭衍入宮之後,除東昏侯的潘貴妃被領軍王茂誅殺之外,尚有餘妃和吳淑媛兩個美女,全都被蕭衍據為己有。由是蕭衍竟為女色所迷,所有政read.99csw.com事一概置之度外了。范雲對此非常著急,遂特邀領軍王茂一同入殿來見蕭衍,向其陳明抓住時機代齊自立的利害。蕭衍聽后乃決計篡齊,準備受禪。為清除稱帝隱患,蕭衍又借口邵陵王寶信、晉熙王寶嵩、桂陽王寶貞3人與湘東王寶晊謀反有關,於一日之內下令自盡。其時三王年齡都不過10歲上下。另有廬陵王寶玄,軟弱無能,憂懼而死。再就是鄱陽王寶寅,年方16歲,跳牆逃出,晝伏夜行,最後到達壽陽,被北魏揚州刺史王澄收留。至此,明帝諸子僅剩下晉安王寶義和齊和帝寶融。蕭衍這才奉表寶融,請其東歸建康。寶融乃詔令蕭衍之弟蕭儋為荊州刺史,都督荊、湘等六州軍事。蕭儋雖年紀不大,但卻少年老成。當時荊州正處軍旅之後,公私空乏,他勵精圖治,廣屯田,省力役,體問兵死之家,誠接天下賢士,於是人人得盡其意,民心盡歸蕭氏。及至寶融啟程,朝野東西遙相呼應,聲稱上天之意,已欲蕭衍為帝。又作「行中水,為天子」的讖語,讓各地兒童傳唱,造成輿論攻勢。寶融手下中領軍夏侯祥接沈約、范雲書,教他迫帝禪位。在此態勢下,夏侯祥見風使舵,至姑熟(今安徽當塗)逼齊和帝下詔禪位。和帝之詔到了建康,宣德太后亦下令表示同意,蕭衍至此反故作謙恭之態,幾次抗表謙讓,於是豫章王元琳率齊宮819人,范雲領梁臣117人,一併再三上書稱臣,乞請踐祚,太史令蔣道秀陳天文符讖64條,蕭衍才勉強接受。於是選吉日良辰,即位南郊,祭告天地,登壇受百官朝賀。改齊中興二年為梁天監元年,大赦天下。時間為公元502年。
諸將至此連戰數月,皆欲于夏口休整,蕭衍反對,說:「我們現在不乘勝直指建康,更待何時!」張弘策、庾域等表示贊同。於是諸軍即日上道,由弘策謀划軍旅事宜,一切安排極為妥當。

三、無意政治有心入佛

侯景因功自傲,常輕視高歡之子高澄。高歡死後,高澄想將侯景調回奪其兵權。侯景自思索與高澄不睦,心不自安,於是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於西魏。西魏對侯景之降態度非常謹慎,明面上給侯景以太傅、上谷公、河南行道台等高官厚爵,暗地裡則分派大軍陸續接收侯景所轄州縣,一面接連召景入朝長安,想趁機奪其兵權。侯景看到這種形勢,於是決計上表蕭衍,請降梁朝。
蕭衍對開國元勛如此刻薄,對皇室權貴卻是恩禮優加,關懷備至,甚至顯得愚懦不堪。這突出表現在對其弟蕭宏和其子蕭綜的態度上。
蕭衍佔領建康后,即派諸將征討四方,各地刺史、太守相繼投降。次年正月,迎宣德太后入宮,臨朝稱制,進蕭衍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可以帶劍上殿,無需叩拜儀式。其時蕭穎胄已經因蕭衍戰無不克自己卻無所建樹,憂愧生成而死,蕭衍由此掌握全部軍國大權,下一步就要廢主寶融,受禪稱帝了。
這年十月,蕭衍率軍抵達建康城下,于朱雀橋南同齊軍展開激戰,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齊軍遂土崩瓦解,衍軍乘勢入石頭城,築起長圍,將齊宮城圍得水泄不通。
蕭衍和歷代君主一樣,也對開國元勛大加疑忌。梁朝開國功臣首推張弘策、范雲和沈約。張范二人開國之初即相繼謝世。惟沈約是蕭衍好友,又助蕭衍受禪登基。本應好好重用,但事實卻非如此。蕭衍先是重用徐勉、周舍,又繼之以重用謝朏,最後起用寒士朱異,讓其執掌權要20餘年,惟沈約不但不被重用,還常被訶責,不久即病重而死。
蕭衍登基之初,鑒於齊亡教訓,總是勤于政務,孜孜不倦。即令寒冬臘月,也是五更即起,批改公文,以至於雙手皴裂。又注重納諫,特詔令于東府前謗木、肺石旁各置一函,凡布衣處士,欲指陳時事,有所建議,可投書于謗木函中;凡功臣才士,如有功勞未達,才不盡用,可投書于肺石函中。蕭衍還倡勤儉。「一冠三載,一被二年」,其所用衣物,均已洗濯數次,平常吃飯只以菜蔬豆羹糲食為主。並且每日只吃一餐,遇有事務繁忙,便喝點稀湯充饑。每當簡選長吏時,務必求選廉平,並親自於殿前召見被選者,勉之以為政清廉之道。又特下詔全國,如小縣令有才干政績者,即遷大縣;大縣令有才干政績者,即遷二千石。當時朝臣中有二人皆以廉潔著稱,遂分別提拔為內史、太守。由是上行下效,吏治有了不少起色。
齊朝當此危急之時,茹法珍等尚不忘進讒:「宮圍不解,全是大臣不用心造成,這樣的文臣武將真該殺他幾個才對。」征虜將軍王珍國聞言非常氣憤,即九-九-藏-書密派親信持一明鏡送給蕭衍,意為「其心可鑒」;蕭衍會意,取「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之意,將一斷金交來人報于珍國。珍國即與兗州刺史張稷合謀,于夜半帶兵入雲龍門,至含德殿,將正在笙歌夜飲的東昏侯寶卷殺死。然後召文武百官,令于降書上署名,又用黃油裹東昏侯頭,交國子博士范雲送給蕭衍。范云為西邸八友之一,一向與蕭衍非常友好,此時即留蕭衍處謀划。蕭衍接到降書,馬上派弘策先行入宮,封存府庫圖籍,並收潘妃及嬖臣茹法珍、梅蟲兒等41人。然後蕭衍入屯閱武堂,連下三令,其一為大赦天下,「凡昏制謬賊,淫刑濫役外,可詳檢前原,悉皆除盪」;其二為「東昏時諸諍訟失理,及主者淹停不時施行者,精加訊辯,依事議奏」;其三為「收葬義師,瘞逆徒之死亡者。」
如此兩月,倏忽即過,郢城雖未攻下,但蕭衍胸有全圖,並不著急,靜候時機。
蕭衍出身於貴族之家,其父蕭順之是齊高帝族弟,因功封臨鄉縣侯,歷官侍中、衛尉、領軍將軍等。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蕭衍生於秣陵縣同夏里三橋宅。

一、屢立奇功雍州起兵

蕭衍當上大司馬,已是眾望所歸,登基稱帝似乎已經不成問題。但蕭衍仍不敢貿然行事,故也不好向臣下提起。一日驃騎司馬沈約轉彎抹角談及此事,蕭衍裝做不明其意,故意含糊其辭,擋了過去。又一日,沈約乾脆明白提出其當繼承大位。蕭衍聽了,沉默半晌,才說:「且待我三思。」過了一段時間才應允。沈約出去后,蕭衍又召見范雲告知此事,范雲意思與沈約大致相同,蕭衍大喜,即讓范雲與沈約明早一同來見他。
大同三年(公元537年),蕭衍令修長干寺阿育王塔,發現佛爪發舍利,蕭衍以為佛家盛事,親赴該寺再做法事,並詔令大赦天下。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春天,蕭衍再至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開講《金字三慧經》,又捨身寺中,並許以所王境土供養三寶。過了一月,王室公卿以錢2億萬奉贖。蕭衍又推辭一番才停講經義,下詔改元並大赦天下。蕭衍回宮當晚,同泰寺發生火災,浮圖被毀。蕭衍聞報說:「這是妖魔所為,應廣做法事祈禳。」乃下詔:「道高魔盛,行善鄣生,應大興土木,重建浮圖倍盛往日!」遂興造十二級浮圖,后因侯景之亂而止。
過了幾日,即有詔進大司馬蕭衍位相國,總百揆,領揚州牧,封十郡為梁公,備九錫之禮,置梁國百司。蕭衍先是上表不從,至二月見無人出面反對,才欣然接受詔命。此時有湘東王寶晊,早在東昏侯受誅時就冀望能登上帝位,誰知後來只當了個太常,心中很是不滿。至蕭衍進位相國,更是口吐怨言。事為蕭衍所知,當即誣稱寶晊謀反,將寶晊及弟寶賢盡皆殺死。又過數日,和帝再下詔增封梁公十郡,進爵為王,所有梁國要職,皆仿天朝成制。蕭衍以沈約為吏部尚書兼右僕射,范云為侍中。
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九月,蕭衍再幸同泰寺。他脫去御衣兗服,于寺中沐浴完畢即換上法衣袈裟,宛如一位入寺多年的老僧,當晚即在寺中僧房居住,素床瓦器私人執役,與寺中主持相似。次日天明,設四部無遮大會,蕭衍著法衣親自開講堂法座,為四部大眾(僧、尼)講經。講畢即再次將肉身舍入寺中,自號三寶奴。如此過了10,王公大臣聚錢1億萬,請求贖回皇帝菩薩。眾僧兩頭不能得罪,實在不好說什麼,只有木然無語,算是做了答覆。又過了一天,文武百官集於同泰寺東門,奉表請皇帝還宮。蕭衍答書語意懇切,竟對群臣用「頓首」之辭,聲稱既已捨身入寺就無返俗之意。群臣連上三表,蕭衍才好不情願地回到宮中。
當時有南印度僧菩提達摩聞聽梁朝重佛,不遠萬里,由海路乘船至廣州。蕭衍聽有遠方高僧到來,立即命令地方官吏馬上將其護送入都,親自於內殿召見,談論佛理。然而沒過多久,達摩見話不投機即告辭而去,後來渡江至嵩山少林寺傳經授徒,竟成為中國禪宗第一世祖。
梁武帝名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里(今江蘇武進西北)人。仕齊至雍州刺史,后因齊統治集團內亂而起兵,于齊中興二年(公元502年)禪代稱帝,建立梁朝,在位達48年之久,是南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
不久,蕭懿凶信傳至襄陽,蕭衍即于當夜請張弘策、呂僧珍、長史王茂、別駕柳慶遠、功曹吉士瞻等來府中商議廢昏立明之事,大家聞聽,踴躍歡呼,於是當即建牙集眾,得甲士千餘人,馬千余匹,船3000艘,從此便開始了又一場奪皇位九_九_藏_書的戰爭。時間是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十一月。
明帝蕭鸞在位5年就因病而死,太子寶卷繼位,是為東昏侯。東昏侯即位以來,誅殺大臣無數,文武群臣皆不自安,江州刺史陳顯達起兵反叛,不過數日即被掃平。豫州刺史裴叔業聞此大為驚疑,便遣親信馬文范潛赴襄陽,問蕭衍自安之計,蕭衍回復說:「如果朝廷確實懷疑將軍,我看不妨將家屬送至都城,作為人質。萬一朝廷意外相逼,可將所部兩萬兵馬直出橫江斷他後路,則天下事可一舉而定。如若將軍北投魏主,他必然會派員接收,而另置河北一州給將軍,試問河南公還能當得成嗎?」裴叔業聞報仍然猶豫不定,一面遣子芬之人質于建康,一面又暗地派人與魏相通。后芬之自己逃回壽陽,叔業乃奉表降魏,魏封叔業為蘭陵郡公、征南將軍,仍領豫州刺史,都督豫雍等五州軍事。齊朝聞報,遂遣蕭懿為豫州刺史,負責征討叔業事宜。

二、滅齊建梁位登九重

次日,沈約先至朝殿,見范雲尚未到來,竟先行進入。蕭衍即令沈約負責籌劃代齊事宜,沈約從懷中取出三紙,一為加九錫文,一為封梁王文,第三紙竟是內禪詔書,蕭衍大為驚嘆,沒有更改一字即表示同意。范雲來到殿門,不見沈約,乃徘徊于壽光閣外,后經問明殿門衛士,才知沈約已經先入,心中很不是滋味。又過了一會,沈約出來,舉手向左,就是將來讓范云為左僕射的意思,范雲解此意,當然轉驚為喜。這時蕭衍又將范雲召入,將沈約所制三文交給范雲,范雲亦讚嘆不已。
中興元年(公元501年)春天,南康王寶融稱相國,命蕭穎胄為左長史,號鎮軍將軍,蕭衍為征東將軍。蕭衍乃兵發襄陽,二月至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命王茂、曹景宗為前軍。
侯景退出后對親信王僧貴說:「我常常跨鞍馬征戰,矢刃交加,從無怯心。今見蕭衍卻有懼怕之意,難道果真是天威難犯么?我不能再見他了。」於是撤去宮中守衛,派軍士入值省中,或驅驢牽馬,或佩劍帶刀,出入宮廷,無所顧忌。蕭衍見而怪之,左右說是侯丞相的甲士。蕭衍大怒說:「不就是侯景嗎?怎麼說是丞相!」此話傳到侯景耳中,大怒,立即派私黨監視蕭衍一舉一動,即使平常飲食,也都加以克損。蕭衍有所要求,多不能得到滿足,因此憂憤成疾,竟至不能起床。勉強延至五月,蕭衍卧于凈居殿,口中覺苦,索蜜不得,自呼:「荷!荷!」無人應答,隨即瞑目而逝。享年86歲。廟號「高祖」,謚號「武帝」,葬于修陵。
不久,侯景派王偉來見蕭衍,表示想親自拜于宮門前「謝罪」,蕭衍應允,令侯景在太極東堂陛見。侯景來時帶500甲士自衛,蕭衍神色安詳,問話說:「你在軍中時間很久了,一定很辛苦吧?」侯景不敢仰視,汗流滿面。蕭衍見了不覺好笑,繼續問道:「你是哪一州人,怎麼敢興兵犯闕?妻子兒女還在北方嗎?」侯景惶恐不知所對,其部將任約在旁邊代答說:「臣景妻子兒女全被高氏屠殺,今天惟以一身歸服陛下。」蕭衍又問:「剛渡江時有多少人馬?」侯景稍緩過勁來,親自答道:「千人。」「圍台城時呢?」「10萬。」蕭衍再問:「現在已有多少人呢?」侯景回答:「率土之內,莫非己有。」蕭衍用撫慰的口氣說道:「你既然有忠事我朝之心,就應約束軍士,不得騷擾百姓。」侯景諾諾而去。
建武四年(公元487年)深秋,魏軍再次攻齊,連下新野、南陽,兵鋒直達雍州。齊明帝連派蕭衍和左軍司馬張稷及度支尚書崔慧景等率兵救援雍州。次年三月,崔慧景與蕭衍轉戰至雍州西北的鄧城,恰遇魏軍數萬鐵騎忽然到來,將小城團團圍住。蕭衍見城中缺糧少械,遂與慧景商議:「我軍遠來,本已飢餓疲憊不堪,如果再知道城中缺糧,一定會發生兵變。依我之見,倒不如趁敵軍初到,仗著銳氣,衝殺一番,或許能夠挽回局面。」慧景心中發怯,但又不好表露,只是敷衍道:「北方游虜,從不夜間圍城,待天晚自會退去。」不想魏兵愈來愈多,大有拔城之勢。崔慧景見形勢不妙,竟從南門帶其部曲逃走,其餘各部見沒了總指揮,也都相繼逃跑。蕭衍禁遏不住,只好令將軍劉山陽率領數百人斷後,且戰且退。過鬧溝時,溝上木橋皆被踩斷,齊軍爭著過溝,自相踐踏,再加上北魏追兵從後面射箭,齊兵死傷無數,好容易逃至樊城,才得以因城固守。此次戰後,齊明帝為加強雍州防務,特選蕭衍為輔國將軍兼領雍州刺史。蕭衍因此有了一塊堅實可靠的根據地,為以後奪取蕭齊天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