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十七卷 隋 第一百九十章 文帝楊堅

第三十七卷 隋

第一百九十章 文帝楊堅

魏晉以後,國家分裂,幣制非常混亂,影響著商品交換的發展。楊堅建國后,下令改鑄五銖錢,廢除其他古幣和私人鑄幣,只准五銖錢流通,又統一了度量衡,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
楊秀是楊堅的四子,初封越王,后做蜀王,坐鎮蜀地。楊秀在追求生活奢侈的同時,又處處效仿父親的衣食住行,夢想有一天自己做皇帝,拉攏親信,發展勢力,並製造謠言、圖讖,為繼承皇位編造理論依據。楊勇被廢后,楊廣恐怕楊秀與自己做對,便鼓動父親把他召回京師,羅織謀叛罪名,在楊堅臨死前貶為平民。
楊堅並無突出的功績,地位卻扶搖直上,逐漸引起一些朝臣和貴族的忌恨。北周初年,宇文護專權,多次想除掉楊堅,都因別人的阻攔而沒有得逞。周武帝親政后,宇文憲曾勸他儘早把楊堅除掉,內史王軌也認為楊堅有反相,但都沒引起周武帝的重視,且又以楊堅的長女作為皇太子王妃,進一步鞏固了楊堅的地位。
楊堅非常迷信,佛道、符瑞、陰陽五行及各種鬼怪,都在楊堅的崇信之列。北周武帝滅佛之後,佛學在北方衰微。楊堅初任丞相,便下令對原來的和尚、道士進行挑選,讓他們各操舊業。楊堅稱帝之年,更下令聽任天下百姓出家做和尚、道士,在全國範圍內按人口征錢,在各地營建佛寺,修塑佛像,繕寫佛經;大都市則由國家撥專款修復寺廟。佛道之學再度復興,並很快風靡全國,當時民間所藏的佛經比儒家的六經還要多幾十倍。隋唐佛教的繁榮與楊堅的大力提倡是分不開的。
高熲是楊堅較早籠絡為心腹的一個。高熲父本是獨孤信的部下,被賜姓獨孤氏。楊堅的妻子是獨孤信的女兒,故楊堅和高熲的關係一直很融洽。楊堅代周,高熲是高參;楊堅做皇帝,高熲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是掌實權協助楊堅治國的第一號人物;政治、經濟改革的許多重大決策,楊堅都得之於高熲。高熲是楊堅長期依賴的親信,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楊堅對高熲非常信任,常把高潁比作鏡子,說他可以矯正自己的過失;有人說高熲的壞話,一律不聽,甚至治告狀者的罪;封官職、爵位都到極限,賞賜的財物更無數。但至開皇末,楊堅對長子楊勇越來越不滿意,準備把帝位傳給次子楊廣,但高熲不同意,雙方產生了矛盾。楊勇的女兒是高熲的兒媳婦,若楊勇繼位,高熲則是地位顯赫的皇親國戚。楊堅是以外戚身份謀取帝位的,故對此非常敏感,認為高熲堅持讓楊勇做皇帝,實是想步自己的後塵。后以王世積之事株連高熲,便罷免了他的左僕射職務和上柱國勛銜。有人告高熲有謀反跡象,楊堅沒做任何核實,就認定為真,只是不願落個連續殺戮功臣的名聲,才沒有殺死高熲,而剝奪了他的全部官職,貶為平民。

四、猜忌功臣佞信佛道

楊堅做皇帝的第二年,便嫌舊長安城規模太小,且宮中又常鬧鬼,下令在舊城西北修築新都城,同年底完工。因楊堅最早的封爵是大興郡公,新城便被命名為大興城(今西安市),皇宮稱大興宮,主要宮殿稱大興殿。
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六月,楊堅出生在馮翊(縣治今陝西大荔)般若寺。據說當時寺院內紫氣繚繞,祥雲籠罩。天明,從外地來一尼姑,聲稱此兒生來異常,不可以俗兒視之,便把他帶到另外的地方撫養。又傳說楊堅的相貌像龍,前額有五根柱子直通頭頂,眼光外射,手上有像「文」字的紋理,身材上長下短,面部表情威嚴莊重,不苟言笑。雖然古史書多載楊堅生來就有天子氣象,卻不見其青少年時期過人的聰明。依靠家庭背景,楊堅曾在王公貴族子弟的專門學校里念過書。至於學習成績,從後世多譏諷他不學無術,他也自稱「不曉書語」,大概當時不是好學生。
楊堅被後世譏為不學無術,他自己也承認,並且看不起那些咬文嚼字的讀書人。如楊堅要對北周宗室宇文氏斬盡殺絕,李德林勸他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樣顯得皇帝過於殘忍。楊堅回答說:「像你這樣的一介書生,沒有資格參与這種政治大事。」不聽勸告,實施了自己的計劃。楊堅認為文化無用,便認為不需要建立學校。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楊堅下令全國只保留供王公貴族子弟讀書的國子監,廢除天下郡縣的所有學校。
楊堅在楊氏天下基本穩定、政治機構大致完善後,接受高熲等人的建議,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隋初仍沿用西魏、北周以來的府兵制,戰士和家室、土地自成一個系統,不受地方州縣轄制。滅陳之後,戰爭已基本結束。為把府兵變成國家的納租對象,開皇十年,楊堅對府兵制進行了較大改革:所有軍人,戶籍全部划入當地州縣,土地分配和賦役徵收與原來的農民完全一樣,只是他們仍有軍人的職責,受軍府管轄。這種兵歸於農、兵農合一的措施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又加強了政府對軍人的控制,這一制度到唐代仍然沿用。
楊勇是楊堅的長子,幼時頗得父母喜愛,故楊堅在做隋王時便被立為世子,後來read.99csw.com確立為太子。開皇初年,楊堅為提高兒子的地位,凡有軍國大事,都要楊勇參預處理。其時,楊勇不過是十來歲的孩子。有一次,楊堅發現楊勇把一副鎧甲裝飾得很華麗,便嚴肅地與他談了一次話,告誡他追求奢侈是亡國之道。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楊勇越來越迷戀女色,東宮嬪妃多被寵幸。楊勇死時不過30來歲,生的女兒不算,兒子就有10個,且出自五六個母親。獨孤氏最討厭除妻子外和別的女人生孩子的男人,當然對楊勇的行為也不滿意。楊勇的第一個兒子是與尚未選入東宮的雲氏在外邊生的,即私生子。楊堅對此也大為不滿。指責楊勇不應亂搞。但楊勇依然我行我素,因此逐漸失寵。楊勇在父母面前失寵后,善於察言觀色的楊廣便開始策劃取而代之,於是在他周圍以當朝重臣楊素為首形成一派新的勢力,抗衡于東宮勢力。開皇十八年冬至日,朝廷百官都到東宮朝見楊勇,楊勇也大張旗鼓地接受朝賀,實際上是對楊堅的示威。楊堅當然不能容忍,專門為此下詔,嚴禁以後再有此類事情發生。廢除楊勇的意圖此時已正式形成。其後,楊堅父子互相猜疑。為防備楊勇,楊堅把東宮警衛的強壯者全部挑走,並與皇宮警衛經常輪換,侍衛以上的官吏全由皇宮衛隊統一指揮,不受東宮調遣。楊勇本來就沒有雄才大略,依附於他的朝臣在皇帝的再三警告下也不敢妄動,楊勇對自己的危機束手無策。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楊堅正式廢楊勇為平民,並殺掉和罷免一大批臣僚,徹底消滅太子黨。
楊堅從14歲就開始了做官生涯。15歲,依靠父親的功勛被授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的榮譽職銜。楊堅很受當時執政者宇文泰的賞識,北周取代西魏后,楊忠為開國功臣,楊堅又升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同年,周明帝繼位,又封楊堅為大興郡公。560年,周武帝繼位,19歲的楊堅被任命為隨州刺史。566年,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認識到楊堅前途無量,便把自己14歲的七女兒嫁給了楊堅,這更提高了楊堅的地位。568年,楊忠死,楊堅繼承了隨國公的爵號。577年,北周滅北齊,楊堅立下戰功,又進封柱國。第二年,出任定州總管,不久轉亳州總管。
從輔政之日起,楊堅要做皇帝已是公開的秘密。在平定三方武裝反抗的過程中,楊堅又為鋪平做皇帝的道路採取了下列措施:宣布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廢左、右丞相設置,不久改稱相國;讓自己的長子楊勇出任洛陽總管、東京小冢宰,監督東部地方勢力;楊堅由隨國公改稱隨王,以20州為隨國,隨王位在諸侯王之上;為進一步宣揚自己的家世,追封曾祖楊烈、祖父楊禎、父親楊忠;為進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響,廢除所有對漢人的賜姓,令其各複本姓,這一措施得到漢人的普遍擁護。

五、廢黜諸子死因不明

同時,楊堅也積極利用已有的社會影響,廣泛拉攏群臣,以擴大自己的勢力。楊堅在做隨州刺史時已與驃騎將軍龐晃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楊堅做定州總管,龐晃任常山太守,二人交往更密。楊堅將轉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願望溢於言表。
隋朝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每個成年男子可以分配露田80畝,永業田20畝,成年女子分配露田40畝,奴婢與一般農民分田數量相同。均田法又規定:京官一至九品都可得到1~5頃的職分田,收入作為俸祿,免官則交出土地;各級行政機構都可耕種一定的土地,稱公廨田,其收入作為辦公費用。這種辦法節省了大筆財政支出,也就變相增加了國家的實際收入。整個隋朝,國家的倉庫都堆滿著糧食和絹帛,呈現經濟繁榮的景象。
為便於把潼關以東地區的糧食、布帛運到首都,開皇四年,楊堅命當時的「巧匠」宇文愷率領民工開鑿廣通渠。廣通渠的開鑿,也為兩岸的土地提供了灌溉條件。
北周末年,地方勢力長期威脅中央政府,楊堅專權,也引起地方上的武裝反抗。為有效地控制地方,楊堅規定:九品以上官員全部由吏部統一任免,每年都要接受吏部的考查;後來又規定,刺史、縣令三年一換地方,避免發展為割據勢力;縣佐不能任用本郡人,以免豪強地主把持地方行政。地方政治的改革,鞏固了中央集權。
獨孤氏嫉妒心很強,一般情況下不許楊堅和其他女人接近。雖然當時後宮也有嬪妃數十名,但楊堅根本不能與她們親近。有一天,楊堅在後宮發現尉遲迥的孫女很有姿色,一時心血來潮,與其親熱一番,獨孤氏便暗中派人殺掉了那個姑娘。由於獨孤氏喜歡次子楊廣,楊堅最後也廢除了長子楊勇繼承皇位的資格。不過,楊堅做皇帝二十余年,卻沒有荒淫縱慾,在某種意義上應歸功於獨孤氏。
楊堅做皇帝,是使用了陰謀詭計,由獨攬朝政發展為取周自代。他的經驗九_九_藏_書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周靜帝年齡幼小、宇文氏又沒有有效地控制大權的機會。因此,楊堅在使宗親、親信把持大權的同時,極力加強自己個人的專制統治,對朝廷百官、特別是功勛卓著的文武大臣,時時保持高度的警惕,對他們的言行密切注意,惟恐他們也走自己的道路,顛覆楊家的天下。楊堅在建國初期成功地排除了曾對他做皇帝立下汗馬功勞、但實際沒有治國能力的劉昉、鄭譯等人,使用了高熲、蘇威、李德林等一批真正能幫他治理國家的人材,給予他們高官厚爵,但他們又引起了楊堅的猜疑。至楊堅晚年,開國功臣、平定三方武裝反抗的地方將領、南平北撫的文武大將、幫他在中央主持一系列改革的重臣已所剩無幾,或遭殺戮,或被廢棄,他們大部分都沒有明顯的惡跡,只是充當了楊堅猜疑的犧牲品。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六月,武帝死,宣帝繼位,以楊堅女為皇后,任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第二年初,楊堅又轉大后丞、右司武,旋升大前疑(相當於丞相)。在宣帝外出時,由楊堅主持日常政務。
楊堅經常使人四處查訪,凡稍有過失者,都要加以重懲。刑部侍郎只因太想陞官,在一次上朝時穿上了一條紅褲子,楊堅把紅褲子的含義理解為避邪,上朝穿避邪的衣服顯然是把皇帝看成了邪,馬上下令推出去殺頭。當時任大理寺丞的趙綽提出異議,認為根據法律不該殺頭。楊堅說:「你可惜他,就不可惜你自己的生命嗎?」又有一次,時值某月初一,在上朝時有個別武官的衣服與佩劍穿戴得不整齊,楊堅認為這是對朝廷的不尊。他沒有直接向武官問罪,而是責備專管彈劾大臣的御史為什麼沒有當場對他們提出彈劾,便命令殺掉御史。諫議大夫毛思祖出來勸阻,也被當場殺頭。為禁止官吏受賄,楊堅還派人私下四處行賄,一旦有人接受,便馬上處死。
隋代對農民的賦役徵收主要是租、調和力役。它規定:男女3歲以下為黃,4~10歲為小,11~17歲為中,18至60為丁,60以上為老。負擔國家賦役的主要是丁。一對成年夫婦每年要交納粟3石,即租;種桑養蠶地區每年交絹1匹(相當於4丈)和綿3兩,種麻織布地區每年則交布1端(相當於5丈)和麻3斤,即調。沒有結婚的單身成年男女可交租調規定的一半。成年男子每年為國家服徭役1個月,稱「力役」。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又規定成年男子的力役,50歲以後可以交納布帛代替,稱庸。租庸調製一直影響到唐代。
北周的刑律殘酷而紊亂。楊堅下令制定《開皇律》,廢除了梟首、車裂等殘酷刑律,只保留律令五百條。刑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等。並規定只要不是圖謀推翻楊氏政權者,不得誅連九族。《開皇律》對後世影響也很大。
楊堅的5個兒子同出一母,但也未能避免因爭奪皇位而火併的悲劇。楊堅為吸取北周的教訓,使兒子們在地方上各掌一方以支撐自己的政權,但他們卻辜負了楊堅的厚望。楊堅在晚年,也對兒子開始猜疑,一一廢為平民。
楊俊是楊堅的三子,11歲立為秦王,12歲拜上柱國、河南道行台尚書令兼洛州刺史,後轉并州總管。楊俊追求生活奢侈,身為皇帝的兒子,還要發放高利貸榨取百姓。營造豪華宮殿,整日在其中歌舞宴飲。楊俊貪好女色,常與其他女人廝混,妻子崔氏卻受冷落。崔氏寂寞難捱,圖謀報復,便在楊俊吃的瓜中放進藥物,楊俊由此得病。楊堅知道后把他召回長安,以奢侈縱慾之罪免去官職。開皇二十年,楊俊病死。
王世積也是北周官僚,在平尉遲迥和滅陳時,數有大功,進位上柱國。王世積親眼看到許多功臣被殺,從此嗜酒如命,不參預任何政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楊堅征遼東,以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回師後任命其為涼州總管。這時,王世積的一個親信皇甫孝諧犯罪,被官府緝捕,投奔王世積,王世積沒有接受。皇甫孝諧被捕,判以發配,為報復王世積不肯包庇,誣陷王世積謀反,楊堅明知並無任何根據,仍下令處死王世積。
楊堅的猜疑和嚴刑使他失去了大批可以利用的臣僚,崇尚迷信又招來許多專事拍馬屁的小人,大興土木開奢侈之風,刻意「節儉」則苦了老百姓。楊堅的晚年仍是隋朝盛世,但潛在的危機已露出端倪。

一、扶搖直上野心勃勃

楊廣是楊堅的次子,有心術,善於討好楊堅夫婦。他知道獨孤氏討厭男人同時與幾個女人親近,便在表面上只寵正妃,而把和其他女人生的孩子全部弄死。又值楊勇和楊堅夫婦的矛盾逐日加深,便乘機謀得太子位,成為隋朝的第二代君主。
同時,楊堅為穩固自己的統治,下令除邊疆和京師守衛軍隊以外,其餘的兵器等軍事裝備立即停止製造,民間兵器全部銷毀;軍人子弟應儘力改從學文,要把尚武之風改變成習文之氣。
楊堅以外戚專權,引起北周一些地方勢力的不滿。楊堅本想尋找種種借口,逐步用自己的親信去控九_九_藏_書制地方,把原來的將領召回京師,或殺或用,就可兵不血刃地控制全國局勢,但都沒有成功。楊堅執政剛一個月,尉遲迥便在相州(今河南安陽)發難,王謙在益州起兵,司馬消難在鄖州(今湖北安陸)起兵,局勢異常嚴峻。楊堅一方面利用自己已經取得的政治優勢拉攏地方將領,對反對者進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面,投入自己所能控制的全部軍隊,經過半年的戰爭,三方武裝反抗被全部平定,楊堅控制了北周政局。

二、誅殺諸王建立新朝

大軍未出,周宣帝病重,召見小御正劉昉、御正中大夫顏之儀,準備托以後事。二人到時,周宣帝已不會說話。這時,宣帝的長子宇文衍年方8歲,根本不能真正做皇帝。劉昉為以後飛黃騰達,便與鄭譯商議,共同擬定一個假詔書,聲稱周宣帝遺囑,讓楊堅以皇太後父親的身份總攬朝政,輔佐幼主。宣帝死,劉、鄭等人暫不公開,首先宣布由楊堅總管中外軍事大權。楊堅又以詔書的名義控制了京師衛戍軍隊,基本控制了朝廷。
3天後,楊堅等人才正式宣布宣帝已死的消息,8歲的周靜帝即位,以楊堅為假黃鋮、左大丞相,掌握軍事、政治全權。但楊堅深知自己的地位還不鞏固,於是採取一系列措施增加自己的權威。
楊堅是在劉昉、鄭譯等人擁戴下控制朝政、並取周自代的,但這些人並不具備治理國家的才能,況且在楊堅稱帝后,劉鄭等多恃功自傲,總想得到更多的財富和權力。楊堅要真正治理國家,就必須徹底擺脫這些人的干擾,以免他們以後再跟自己搗亂。這些人逐步被疏遠、罷免或殺頭。楊堅以高熲為尚書左僕射兼納言,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李德林為內史令,韋世康為禮部尚書,元暉為都官尚書,元岩為兵部尚書,長孫毗為工部尚書,楊尚希為度支尚書,楊惠為左衛大將軍。後來又提拔了具有軍事才能的楊素和有經濟頭腦的蘇威等人,組成了自己的領導核心。

三、革舊圖新偃武習文

楊堅做皇帝,就要建立楊氏天下。他首先追謚其父楊忠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母親呂氏為元明皇后;以正妻獨孤氏為皇后,長子楊勇為皇太子。為吸取宇文氏沒有強根固本的教訓,楊堅封楊氏諸弟和眾子為王,並各掌一州,兼管周圍各州軍事,又都配備親信重臣輔佐,以此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對長期依附北周的後梁,楊堅一開始採取籠絡政策,當經濟和軍事實力有較大發展並對統一江南做好了準備后,楊堅就不能容忍在自己的疆域內再存在獨立王國。開皇七年八月,楊堅徵召後梁帝蕭琮到長安,將其軟禁,並派兵滅掉梁國。
首先是建立自己的統治核心。楊堅是在劉昉、鄭譯等人的擁戴下才得以上台的。劉鄭二人都想藉助楊堅撈到好處,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要做大司馬,劉昉想任小冢宰,實際上就是要三人共掌朝政。楊堅不願讓他們分割自己的權力。在親信李德林的支持下,楊堅拒絕了他們的要求,自任丞相,設丞相府,以鄭譯為相府長史兼內史上大夫,劉昉為相府司馬,李德林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把他們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楊堅又拉攏真正具備政治才能的高熲等一幫人作為自己的親信。相府實際上已代替朝廷成為真正的決策機構。同時楊堅利用掌握軍權的司武上士盧賁,用軍隊的力量暫時壓服了尚未完全清醒過來的朝廷百官。
楊堅積極為代周做準備,也曾引起周宣帝的警覺,甚至曾想殺掉楊堅。但楊堅始終不動聲色,周宣帝既找不到借口,也不願隨便殺死自己的岳父。楊堅儘管表面不露聲色,內心對周宣帝的猜疑也感到不安,為逃避周宣帝的猜疑,也為了將來在北周動亂時握有實力,楊堅想暫時離開朝廷,到地方上去掌實權。他把這種想法告訴了自己的同學內史上大夫鄭譯。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周宣帝決定南伐,鄭譯乘機推薦楊堅。周宣帝對鄭譯言無不從,遂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
周宣帝雖年少,但昏庸荒淫,又修建洛陽宮耗盡民財,致使上下怨憤。楊堅便開始做取代周室的準備工作。有一次,楊堅與好友宇文慶談論當時形勢,表示預感到北周的統治即將結束,對可能出現的動亂局面進行了充分的估計,並已經做好收拾北周局面的思想準備。
梁睿本是北周舊臣,在征討王謙時有大功,出任益州總管。只因他在益州頗得人心,楊堅便懷疑他有發展地方割據之意。梁睿也深知楊堅懷疑自己,便主動辭去益州總管的職務,到長安去做京官,接受楊堅的直接監督,但終逃不掉免官的命運。
楊堅不僅提倡佛道,對當時民間流行的各種迷信他都相信,包括山神、土地、河海龍王等等,甚至對各種妖怪也不懷疑。楊堅的妻子獨孤氏和楊堅的寵臣楊素的妻子鄭氏都得了病,醫生認為這是有人故意利用貓妖作怪,楊堅對此還專門下了詔書:凡有意飼養、培訓並利用貓妖等怪物而害人者,一律流放邊境。
為逃避國家的賦稅、徭役,農民往往虛報九-九-藏-書年齡,以求躲過納稅年限;豪強地主佔有大量依附人口,也想方設法不報戶口。為擴大財政來源,開皇五年,楊堅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也稱「輸籍法」)兩項措旋。前者即嚴格核對戶口,實行戶籍制度。這一年就檢查出成丁男子44.3萬人,並把1641500人編入戶籍。根據各家資產情況,從輕做出繳納賦稅的標準,寫成「定簿」。這樣,百姓不能逃稅,地方官吏也難以隨意增減剋扣,更重要的是把大量依附人口從豪強地主的蔭庇下吸引出來。每年正月初五,縣令派人檢查,重新制定「定簿」,收穫后即以此徵收。這兩項措施使國家掌握的人口劇增,增加了財政收入。
接著除掉宗室宇文氏的勢力。楊堅初執政時,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仍以皇叔身份居上柱國、右大丞相職,在朝廷中與楊堅平起平坐。楊堅支使劉昉把他勸回家中,不要過問朝政,答應以後由他做皇帝,只須在家裡等待。宇文贊年輕無才,信以為真,便高高興興回家去了。楊堅排除了近在身邊的干擾,但這時真正的威脅是已經成年並各居藩國的宇文泰的5個兒子: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遒。他們既有實力,又有影響,一旦起兵,楊堅根本無法控制。因此,在還沒有公開宣帝的死訊時,楊堅便借口召他們回到長安,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印符。五王與雍州牧畢王宇文賢聯繫,請他起兵。但宇文賢很快就被楊堅擊敗。楊堅明知是五王從中搗鬼,卻假裝不知,並允許他們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以此安定他們。五王看到外面指望不上,便尋找直接刺殺楊堅的機會。有一天,趙王宇文招借口請楊堅吃飯,安排親信衛士手持兵器守護左右,並暗伏兵士於後。楊堅到后,所帶隨從均被擋在外面,只有楊弘與元胄跟進去,並且只准坐在門口。元胄看出勢頭不對,便說:「相府有事,丞相不宜久留。」催楊堅趕快脫身,並強行拉楊堅離開座位,趕快出門,護送楊堅回到相府。楊堅賞賜給元胄大筆財富,並以謀反罪殺死宇文招、宇文遒,其他三王也很快被除掉。至此宇文氏的勢力基本被消滅。
獨孤信是北周重臣,楊忠即是靠追隨獨孤信起家。從地位和權勢上,楊家從屬於獨孤氏。楊堅由專權而稱帝,獨孤氏家族的地位和影響起了很大作用,如後來為楊堅出力最大的高熲原來就是獨孤信的家客。由此,楊堅對妻子獨孤氏一直存在著畏懼的心理。楊堅稱帝后,獨孤氏直接參預政事,實際成為能控制皇帝的皇帝,故宮中把二人合稱「二聖」。
突厥原是活動於中亞一帶的游牧民族,後來東遷,在蒙古草原活動,北齊、北周時經常侵擾內地。楊堅初執周政,即採取和親政策,努力緩和雙邊關係。楊堅代周,突厥大舉南侵,攻掠今甘肅和陝北一帶,被楊堅派楊弘、高熲等在開皇二年率兵擊敗。為阻止突厥的南下騷擾,楊堅三次徵發民伕修築長城,並加強防禦。不久,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發展,東突厥逐漸南附,接受隋朝的控制,北部邊防漸趨鞏固。
楊諒是楊堅的第五子,初封漢王,後任并州(治太原,今市西南)總管。楊勇被廢后,楊諒也想自己做皇帝,便在并州招兵買馬,修治兵器,為爭奪皇位做準備。楊堅死,楊諒都沒有到長安奔喪,而是立即起兵,進兵長安。楊諒根本不懂打仗,很快便被楊廣的軍隊擊敗,自己也做了俘虜。
楊堅由繼承父親的隨國公起家,進稱隨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國號定為隨。他又感到隨字有「辶」,與走同義,似乎不太吉利,便改隨為隋,改元開皇,仍以長安為首都。
然後,楊堅宣布廢除周宣帝時的嚴刑峻法,停止洛陽宮的營建,以此取得廣泛支持。這樣,楊堅在京師的統治已基本穩固。
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楊堅對大興城又失去了興趣,便以楊素為總管,宇文愷為主要設計者,在歧州(今陝西鳳翔南)營造仁壽宮。開山填谷,建成了樓台亭閣宛轉相連的豪華宮殿。為討好楊堅,楊素對民伕督促得非常緊,死者數萬人,楊素便隨地把他們埋進了宮殿的地基里。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仁壽宮才在民伕的白骨上面完成。開皇十八年,楊堅又在仁壽宮和大興城之間修築行宮12座,在往返途中也有了可以娛樂的地方。
虞慶則也是北周舊官,因在安撫突厥和滅齊中曾立大功,頗受楊堅賞識,位至尚書右僕射,成為除皇帝外的第二號實權人物。開皇十七年,海南人李世賢叛亂,楊堅指名要虞慶則為行軍總管。在回師途中,虞慶則曾指著一個地方說:「若在這裡有一個合適的人駐守,只要有足夠的糧食,便難以攻破。」虞慶則妻弟趙什柱回京告他謀反,楊堅便趁機殺死虞慶則。
楊堅代周建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革,北撫突厥、南滅陳,完成全國統一,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同時,楊堅又有非常平庸鄙陋的一面,猜疑、苛察、喜怒無常、迷信佛道,不學無術、廢除學校等等。
read.99csw.com堅是東漢太尉楊震的後代。「弘農楊氏」世任高官,是漢、魏、北朝至隋唐時期最著名的門閥世族之一。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楊堅的父親楊忠追隨獨孤信投靠在西魏專權的宇文泰。因在宇文泰執政和宇文覺建立北周過程中功勛卓著,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正月,楊堅又要到仁壽宮遊玩,便把朝廷日常工作全部交給了楊廣。四月,楊堅得病;七月,病重,召楊廣等入宮侍候。這時,宮中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楊廣為處理楊堅的善後工作,寫信徵求楊素的意見,但楊素的回信卻被人誤送到了楊堅手中,楊堅看信后,勃然大怒,顯然信中的內容對楊堅是很大的刺|激;二是在獨孤氏死後,楊堅最寵愛的宣華夫人陳氏報告說楊廣在夜裡調戲了她,楊堅一怒之下,埋怨已故的獨孤氏慫恿他廢楊勇而讓楊廣做了自己的繼承人,便讓人趕快召楊勇。楊廣聽說此事,便派親信進宮把侍候楊堅的人全部趕出去。同一天,楊堅死,享年64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
至580年底,楊堅做皇帝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581年正月,楊堅派人為周靜帝寫退位詔書,內容極稱楊堅功德,希望楊堅按照舜代堯、曹丕代漢獻帝的故事,接受皇帝稱號,代周自立。詔書由朝廷大臣捧著到隨王府送給楊堅。楊堅假意推辭,經過朝廷百官的再三懇求,楊堅才接受。儀式結束,楊堅穿戴上早已準備好的皇帝服裝,在百官簇擁下坐上皇帝的寶座。
為樹立自己的權威,楊堅在宮廷中長期放著仗棒,稍不如意,則當場施以杖刑,有時一天就要打好幾個人。楊堅還常嫌持杖者下手過輕,懷疑他們手下留情,便要推出殺頭。故宮廷中常有人死於杖下。高熲等人都曾提出「朝堂非殺人之所,殿廷非決罰之地」,建議宮廷不設杖棒等刑具。楊堅一度廢去杖棒,但他想打人時,用馬鞭抽打感到不過癮,很快又把杖棒放入宮廷。百官犯法本應交大理寺審理處置,楊堅卻喜歡親眼看人挨打,把宮廷變成公堂,顯然是為大樹淫|威。
楊堅做皇帝,是通過和平政變的方式取代了北周宇文氏。新朝官僚大多是北周舊臣,在功績、實力和其他方面楊堅都並不比他們有資格,要有效地控制他們,除鎮壓、猜疑和苛察外,還需要從心理上征服他們。和所有心裏沒底的篡權者一樣,他把他所以能做皇帝說成是上帝的旨意。王劭本是一個學者,靠讚美楊堅有帝王之相做了著作郎。他看準了楊堅的心思,廣泛搜集能為楊堅做皇帝充當理論根據的材料,任意曲解附會,把北周的滅亡、楊堅由專政到稱帝以及隋的國號都說成是上帝的安排。這是楊堅最希望得到的,王劭因此得到優厚的賞賜。
楊堅建隋后,即開始做統一江南的準備。在鞏固了內部、緩和了與突厥的矛盾和滅梁之後,開皇八年秋,楊堅共發兵51.8萬,東起海濱,西至今四川,在整個長江沿線水陸並進,向陳發動大舉進攻。這時,陳總有兵力不過10萬,而君臣仍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在隋的全面進攻之下,後主陳叔寶及文武百官全部做了俘虜。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由楊堅再次統一。
北周官制多模仿《周官》設置,既亂且濫。楊堅接受崔仲方的建議,恢復漢、魏舊制。設三師、三公及五省。三師不掌實權,不置官署,只是給予德高望重者的榮譽職銜。三公雖置僚屬,有參預國家大事的責任,但也只是顧問性質,沒有實權,也不常設。五省才是真正的權力機關。其中,內侍省是宦官機構,主要掌皇宮中瑣事。秘書省掌國家圖書曆法,是比較清閑的地方,二者在政權中不佔重要位置。門下省和內史省都是協助皇帝執政的決策機構,掌管機密,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皇帝發布的詔書,簽署大臣的奏章,對皇帝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對奏章可以駁回或進行處理。尚書省是主持日常政務的機構。尚書省置尚書令和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查、升降及調動等;禮部,掌祭祀、禮儀及接待四方賓客;兵部,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管理兵籍、軍械、軍令等;度支(后改稱民部,唐時為避李世民諱改為戶部),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都官(后改刑部),掌管法律、刑獄等;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六部始稱六曹,由左、右僕射分領。六部尚書分掌全國政務,加強了中央集權,後世遂相沿成例。五省以外,又有御吏、都水二台,及十一寺、十二府,此外還有不少榮譽稱號,授給有功的文武官員。
隋建國以前,地方官制極為混亂。580年,北周仍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全國有211州,508郡,1124縣。「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造成極大的財政浪費。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楊堅下令廢郡,實行州、縣兩級制,又合併了一些州縣,裁汰了一大批冗官,既節省了開支,又有利於政令的推行。兩級制也成為後世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