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十三卷 清 第三百六十三章 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第六十三卷 清

第三百六十三章 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明定國是》詔的頒布,猶如一聲炸雷,在當時社會中引起了強烈而複雜的反響。一部分開明官員士大夫,拍手稱快,積極響應,爭談變法,他們從光緒帝的變革中,看到了中興的希望。然而,就當時的中國社會而言,封建頑固派的勢力還是十分強大的,他們不學無術,因循守舊,鼠目寸光,只知圖高官厚祿,花天酒地,養尊處優,置國家和民族的前途于不顧,形成一種十分腐朽頑固的社會力量。光緒帝要變法改革,不僅撞擊著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而且也直接觸及到這些頑固大臣的切身利益,引起了他們喪心病狂的攻擊和反對。所以,光緒帝和維新派所設計的改革方案,要想在中國大地上變成現實,必然需要進行一番艱苦的鬥爭。

二、抵禦外辱力不從心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北京宣武門內太平湖邊的醇王府一派節日氣氛,豪華莊嚴的大院更加富有生機,隨著一個嬰兒的啼哭聲,一個小生命又來到了人世,給醇王府帶來了新的歡悅和喜慶。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光緒帝載湉。
值得慶幸的是,光緒帝的師傅們,尤其是翁同龢還是十分愛護這位「學生」的。翁同龢曾經任過同治帝載淳的師傅,這次又出任光緒帝的師傅,他希望能把光緒帝培養成一個治國安邦的明君。在教書的過程中,翁同龢給光緒帝反覆講解列聖遺訓,古今治亂之道,並指出做為皇帝,要勤政愛民,善於納諫。光緒帝對師傅的講解聽得十分認真,雖然有些問題是幾歲的孩子尚無法理解的,但光緒帝還是用心地聽著、記著。翁同龢不僅教書,而且在生活上也相當關心光緒帝,以長輩的厚愛溫暖了光緒帝那顆受到創傷的心靈,雖然他們之間有君臣的名份,然而關係十分融洽。翁同龢得到光緒帝的尊敬和信任,成為以後光緒帝倚重的重要人物。光緒帝天性聰敏,記憶力很強,又酷愛讀書,勤思好問,所以學業上進步很快。每當翁同龢提出問題,或者讓他背誦已念過的書,他都能應付自如。
自光緒二十年五月中日關係緊張加劇,到八月一日清政府正式對日宣戰止,光緒帝在抵抗派的支持下,以極大的熱情和努力,籌備抗戰事宜。首先,光緒帝堅持依靠自己的力量,反對李鴻章等人寄希望于列強調停的錯誤方針。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前,各國列強為了自己的利益,表示願為中日調停。對這種虛偽的表示,李鴻章等人深信不疑,視為救命法寶,同各國公使頻頻往來,不注重備戰,而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列強的調停上。光緒帝對此十分反感,強調抗戰要靠自己的力量,不能依靠他國。五月下旬到六月初,光緒帝連續幾次下令給李鴻章,要他認清日本蓄意挑起戰爭的嚴酷現實,應抓緊調派兵丁,準備軍火糧餉,作好迎戰準備。並明確指出,各國列強的調停是靠不住的,他們都有自己的企圖,不要麻痹上當。光緒帝之所以不同意利用列強調停的政策,一方面是由於光緒帝懷疑列強的誠意,另一方面也不願藉助他邦,示弱於人。可是,李鴻章在西太后的支持下,置光緒帝的指責于不顧,我行我素,繼續寄希望于列強的調停。六月下旬,日軍在朝鮮豐島海面突襲中國的運兵船,致使中國上千名官兵壯烈犧牲。李鴻章卻為之興高采烈,因為被擊毀的運兵船是李鴻章僱用的英輪——高陞號,他認為英國必會勒令日本妥協。光緒帝對此十分憤怒,又連續幾次諭示李鴻章,不要坐失時機,觀望不前,要立即整軍奮擊,否則嚴懲不貸。其次,光緒帝積極籌措款項,為備戰提供物質條件。戰事緊迫,需要大批物資供應,然而當時清政府財政吃緊,這使光緒十分為難。可是,西太后卻為了籌備自己的壽典,修建頤和園,動用大批經費,置戰事于腦後。光緒帝為了集中國力備戰,冒著被西太后痛罵的風險,請求西太后停止營建頤和園,把錢財用到軍費上。對此西太后十分惱怒,痛罵光緒不仁不孝,可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忍痛發布懿旨,同意光緒帝的請求。並同意簡化萬壽慶典的準備活動。光緒帝督促戶部、海軍事務衙門,從鹽課、海關稅、各省地丁銀等項中抽出300多萬兩,交給李鴻章做軍費。光緒帝雖然受到西太后的壓制和李鴻章等人的抵制,但卻為備戰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心血。
但這時候,光緒帝仍然是個有名無實的皇帝,沒有封建帝王所具有的獨斷的決策權。上有西太后的控制和束縛,下有眾多頑固派的阻撓和抵制。光緒帝要想在這種情況下變法改革,談何容易!為了支持康有為等人的變法活動,把變法願望付諸事實,光緒帝在光緒二十四年春、夏之際,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首先,光緒帝衝破頑固派的阻撓,打通同康有為等人的聯繫。此前,由於頑固派的干擾,康有為的「公車上書」以及前幾次上清帝書,光緒均未看到。光緒二十一年,光緒帝間接見到康有為的《上清帝第四書》,便十分讚賞。以後,在《上清帝第五書》中,康有為以極其沉重憂傷的語調指出,如果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恐怕日後「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意思是說不改革就有可能重演崇禎帝弔死煤山的悲劇。康有為的論斷在光緒帝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光緒帝讚賞康有為的忠肝義膽,更激起了他變法圖強的信念和決心。他立即給總署諸臣下令,以後康有為如有條陳,要即日呈遞,不得阻格。這就初步打通了光緒帝和康有為等維新派的聯繫。其次,光緒帝支持康有為等人的變法行動,幫助他們迎擊頑固派的破壞。面對康有為等人的變法活動,頑固派如喪考妣,既恨又怕,大肆叫囂「祖宗之法不可變」。針對頑固派的進攻,光緒帝鮮明地站在康有為等人一邊,他說:「今祖宗之地都保不住,何有于祖宗之法呢?」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春,康有為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保國會」,提出了「保國、保種、保教」的口號,以便組織變法力量。封建頑固派官僚紛紛起來攻擊,御史文悌上了一個奏摺,污衊康有為是招誘黨羽,犯上作亂,名為保國,實則亂國。在這危急時刻,光緒帝針鋒相對,質問頑固派說:「會能保國,豈不甚善!」及時地支持了保國會。最後,光緒要爭取西太后的許可,取得變法決策權。光緒帝心中明白,不爭取決策權,換句話說,不取得西太后的許可,所謂變法最終是一句空話。光緒帝拿出自己最大的勇氣,公開向西太后要權了。光緒帝曾召見西太后的親信慶親王奕劻,讓他轉告西太后:「我不願做亡國之君,如仍不給我事權,寧可退位。」奕劻找西太後去說了,西太后暴跳如雷,立即就說:「他不願坐此位?我早不願讓他坐了。」可沉思了一會,西太后明白現在還不到廢帝的時候,於是她讓奕劻轉告光諸帝:「皇上辦事,太后不會阻攔。」光緒帝聽到此話,長長出了一口悶氣,心中也踏實了許多。就這樣,光緒帝總算爭得了一點變法的權力,雖然這種權力是暫時的、有限的、很不穩定的,但它卻https://read.99csw.com是變法付諸實施的重要前提。
面對國亡無日的殘酷現實,光緒帝多麼渴望自己能夠獨掌大權,繼續推行新政啊!然而,自幼養成的怯弱秉性使他無法擺脫西太后的控制,相反,為了自己的安全,只得屈從在西太后的淫|威之下。可是,即便是這樣,光緒帝也還是耐心地等待時機。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光緒帝仍然朝夕研讀書籍,尤其留意有關西學的書。而且,光緒帝還堅持每日以一定的時間學習英文,虛心向人求教,持之以恆,因此對西方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光緒二十年六月下旬,日軍不宣而戰,向朝鮮牙山中國駐軍發動進攻,中日戰爭拉開了序幕,這在中國社會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社會上的抗戰呼聲更加高漲,主戰派也更加活躍。人們紛紛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徑,斥責李鴻章等人欺騙朝廷,抵制聖意,屢失戰機的誤國行為。主戰派的中堅人物禮部右侍郎志銳、侍讀學士文廷式等人,請求光緒帝乾綱獨斷,嚴明賞罰,擴充海軍,審視邦交,挽救抗戰大局。在抗戰呼聲的激勵下,光緒帝的抗戰態度更為堅決。這年八月一日,光緒帝正式頒布上諭,向日本宣戰。在這個上諭中,光緒帝猛烈抨擊了日本威迫朝鮮,傷我兵船的侵略行為,嚴正指出,日本的行為不僅不合情理,簡直就是不遵條約,不守公法的強盜主義;命令李鴻章立即派出軍隊,迅速進剿,還擊自衛;並命令沿海各地的將軍督撫,要嚴守各口,加緊備戰,隨時準備痛擊日軍。
光緒十三年,光緒帝已經是17歲,在那個時代,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按照清王朝的慣例,幼帝一經大婚,便要親政即獨立執掌朝政。這又一次給西太后出了難題。
到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八月中旬,變法已進行了近3個月,光緒帝雖然盡了最大努力,但由於頑固派的反對,實際進展緩慢,成效不大。在這期間,光緒帝嘗到了改革的酸辣苦咸,也感受到了守舊派的愚昧和狡詐。但是,他知道改革變法的事業不能停止,必須繼續前進,否則將前功盡棄。所以,在8月中下旬,光緒帝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把變法運動推向深入。
李鴻章到日本后,於三月二十三日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了日本。三月二十九日,條約文本送到北京。光緒帝看到條約中的苛刻內容,心中十分憤慨,百感交集,痛心地說:「割台灣則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為天下主?」主戰派人物翁同龢、軍機大臣李鴻藻等人也堅持不能承認這個條約,國內輿論也紛紛要求廢約再戰,並提出遷都持久抗戰的策略。所以,雖然孫毓汶等一再逼迫光緒帝批准條約,但光緒帝沒有答應,拒絕用寶簽字。光緒帝想,要想廢約再戰,也只有遷都一條路了,所以光緒帝親自到頤和園,力爭西太后的允准,西太后淡淡地說「大可不必」,這樣,光緒帝惟一的希望也破滅了。四月初八日,光緒帝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被西太后等強詞逼迫,頓足流涕地在條約上籤了字,批准了《馬關條約》。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光緒帝生活境遇更加惡化了。為了徹底消除光緒帝的政治影響,西太后曾連續3次對光緒帝組織圍攻和斥責。西太后發動政變的當天,在便殿召集起一大群頑固守舊大臣,令光緒帝跪在案前,並置竹杖于座前,如同審訊一般。她質問光緒帝說:「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你怎敢任意妄為,各位大臣,皆我多年曆選,你怎能任意不用。你竟敢聽信叛逆蠱惑,變亂典刑。康有為能勝於我選用之人?康有為之法,能勝於祖宗之法?」面對西太后的斥責,光緒帝雖然不敢頂撞,但也不想忍氣吞聲,他為自己分辯說:「我自己固然糊塗,但洋人逼迫太急,為了保存國脈,通融試用西法,並不是聽信康有為之法。」第二天,光緒帝再次被西太后等人圍攻,西太后還逼迫光緒帝頒布捉拿康有為的諭旨。第三天,西太后組織頑臣,將光緒帝寢宮、書房等處搜去的奏疏文稿拿出來,逐條批駁,要光緒認罪。此後,又把光緒帝押解到瀛台的涵元殿,囚禁起來。

一、沖齡踐祚聰穎好學

光緒帝死後,葬于崇陵,謚號「景皇帝」,廟號「德宗」。
中法戰爭期間,光緒帝還是上書房的小學生,由於年齡的關係,還不可能對中法戰局有全面的了解,當然也不可能提出有價值的策略,但小皇帝表現出年輕人所具有的銳氣,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抗戰態度。他在和師傅翁同龢交談中,對中國的前景表示擔憂,堅決支持兩廣總督張樹聲、山西巡撫張之洞(后調任兩廣總督)等人的抗戰主張。戰爭開始以後,西太后等人總想議和,法方提出,中國必須賠款,光緒帝聽到以後,認為堅決不能賠款。光緒十年七月馬尾海戰慘敗后,光緒帝更加激憤,態度更加堅決,主張向鎮南關外加兵,痛擊法國侵略者。可是,令小皇帝失望的是,中國最終還是與法國簽訂了屈辱的條約。這給小皇帝極大的刺|激,他在想,大清王朝怎麼總是屈服於洋人呢?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正月,威海衛海戰失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日本侵略者認為時機已到,向清政府透露,如果派位望甚尊、聲名素著,並有讓地之權者來日本談判,中日便可議和。當時,主和派固然成為驚弓之鳥,亂作一團,即便是光緒帝等主戰派也拿不出良策。西太后根據日本的要求,主張派李鴻章去日求和,光緒帝表示異議。但西太后單獨召見朝廷樞臣,命讓李鴻章 來京請訓,奕?小心地說:「皇上的意思不令其來京。」西太后大怒,蠻橫地說:「我可做一半主張!」在西太后的指使下,軍機大臣孫毓汶草擬諭旨,正式任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並宣告,光緒帝在此以前給李鴻章的一切處分均免,賞還翎頂、黃馬褂,開復革職留任處分。
光緒入宮以後,離開了親生父母,也失去了歡樂幸福的生活。西太後為了把光緒培養成自己的馴服工具,便從多方面對小皇帝進行精心塑造和馴化。光緒小皇帝剛入宮的時候,年僅4歲,生活尚需要別人照料。說句公道話,西太后對光緒帝還是比較關心的。西太後有時讓光緒帝睡在她的寢榻上,愛護光緒帝的身體,照料光緒帝的飲食,並根據季節的變化為他加減衣服,高興的時候,還口授光緒帝念四書五經。西太后想,只要關心光緒帝,那麼就能在她和光緒帝之間建立起「母子」關係,就可以用封建孝道來加強對光緒帝的控制和約束。西太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關心光緒帝的同時,不近人情地切斷了他與其親生父母的關係,連醇親王夫婦都不敢給光緒食物吃。西太后還精心選拔了一些宮內太監侍候光緒帝,並囑咐他們,要經常告訴光緒帝,他不是醇親王的兒子,太后才是他唯一的母親。1881年,東宮慈安太后暴卒,西太后完全掌控了朝政,也完全掌控了光緒帝。
光緒帝在位的30年,正是清王朝的多事之秋。列強步步進逼,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半殖民地程度急read•99csw•com劇加深。面對列強的入侵,血氣方剛的年輕皇帝從其統治和江山社稷的利益出發,懷著極大的激憤之情,積極主戰,表現出滿腔的民族義憤和憂國之情。
光緒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緒帝斷然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進行變法革新。在這個詔書中,光緒帝尖銳鞭撻了那些墨守陳規、阻撓變革的守舊勢力;沉痛地指出了中外懸殊、國勢頹衰的嚴酷時局;明確指出了革新的合理性,肯定了變法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趨勢。詔令中外大小諸臣,上自王公,下至士庶,都要努力,發憤為雄。自《明定國是》詔拉開維新變法的序幕,到9月21日變法夭折,共計103天。在這一段時間內,光緒帝共發布改革諭旨180條左右,最多的一天竟發布11條諭旨。從所發布諭旨的內容來看,幾乎涉及到國家生活各個重要的方面,主要有:選拔、任用通達時務和有志維新的人才;開辦學堂、發展近代教育;鼓勵士民上書言事;提倡辦報、譯書和出國留學;發展近代工商農業及交通運輸業;獎勵發明創造;整頓民事,改革財政;整頓海陸軍,加強國防力量等。
西太后也明白,只靠關心愛護是不行的,還要有必要的規矩和制度,這樣才能樹立起自己的權威和尊嚴,才能永久地控制光緒帝。為此,她為光緒帝制定了一些不可違背的條規。每天早晨,光緒帝必須到西太后的住處去,給西太后問好請安。隨著光緒帝年齡的增大,西太后對光緒帝的要求也更加苛刻。在光緒帝磕頭請安的時候,沒有西太后的命令,光緒帝是不敢起來的,如果遇上西太后不高興,那麼光緒只得長跪,還不敢表示什麼不滿。每逢西太后乘興外出,光緒帝必須親自隨從,即便是炎炎烈日的夏天,或是北風凜冽的冬天,也不能例外。就這樣,年少的光緒帝沒有一點人身自由,整日生活在西太后的淫|威之下,給光緒帝幼小的心靈留下極大的陰影和創傷,致使光緒帝陷入無法言語的痛苦之中。正因這樣,光緒帝十分害怕見到西太后,每見到西太后總像見到獅虎一般,戰戰兢兢,生怕惹怒西太后。這一懼怕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一生。
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內部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以西太后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妥協派,為一己私利主張妥協退讓。在國家禦敵備戰,需款應急之際,西太后卻為了準備當年的60大壽,在頤和園等處地段裝點景物,肆意揮霍錢財,在她看來,沒有什麼事比她的60大壽更重要。手握重兵的李鴻章,怕損失自己苦心經營的實力,所以在西太后的支持下,借口釁不自我開,一味因循頑誤。與此相反,以光緒帝等人為代表的主戰派,則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備戰抗敵的方針。在日本已露侵略端倪的時候,光緒帝毫不猶豫地表明了自己的抗戰態度,一力主戰,並且積極,支持朝野官員的備戰抗敵呼聲,不斷發布諭旨,責令李鴻章加緊備戰。

三、銳意維新千古遺恨

因光緒已18歲,就是一般老百姓家也該婚娶了。因此在光緒十四年六月十九日,西太后頒發懿旨宣稱,明年為光緒帝舉行大婚,並讓他親裁大政。在封建社會裡,婚姻往往成為統治者爭權奪利的工具,后妃對皇帝有重大影響,妃子出身的西太后是很清楚的。因此,她對光緒帝的大婚尤其是選擇皇后問題格外重視。十月五日,在皇宮的體和殿為光緒帝選擇后、妃。當時備選的女子有五人,首列是都統桂祥之女,她也是西太后的侄女;次為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末為禮部左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按清朝傳統,選中皇後者給予如意,選為妃者給予荷包,以為選定的信物。以西太后的心愿,她當然希望自己的侄女被選為皇后,以便通過皇後進一步加強對光緒帝的控制。但也不能做得太露骨,為了作一下姿態,她面對光緒帝,指著站成一行的5位女子說:「皇帝,誰能中選,你自己裁決,合意者即授以如意。」說著就把如意遞給了光緒帝。光緒帝想為自己找一個溫柔合意的妻子,但卻不敢表示出來,就謙讓說:「此大事當由皇爸爸(光緒帝對西太后的稱呼)主持,子臣不敢自主。」西太后堅持讓光緒帝自選,光緒帝只好答應。他面對眼前的幾位女子,逐一巡視了一遍,略一沉思,就走到德馨的女兒面前,想把如意給予她,選她做自己的皇后。這時,西太后大叫一聲「皇帝」,光緒帝猛地一驚,但他立刻明白了西太后的用意,心中雖不痛快,但卻無可奈何,只好把如意交給了桂祥的女兒。經過上面的舉動,西太后看出光緒帝喜愛德馨的女兒。她想,若把德馨的女兒選為妃子,將來也有與自己的侄女爭寵之憂,於是她一不做,二不休,匆匆命人把一對荷包交給了長敘的兩個女兒。選后活動在西太后的蠻橫干涉下草草收場。光緒帝雖然名義上是一國之君,但卻連選擇自己后妃的權力都沒有,以後,造成了又一樁不幸的婚姻悲劇。
光緒帝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批准了《馬關條約》,割地賠款,開埠通商等不平等內容,大清王朝的權益大量喪失,這使光緒帝陷入極度的痛苦和鬱悶之中。他想,祖宗之地在自己手中喪失,自己不就成了不忠不孝的千古罪人了嗎?痛定思痛,他苦苦思索,素以天朝自居的大清王朝為什麼竟會敗於「彈丸小國」之手?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他,使他寢食難安,坐卧不寧。
再次,光緒帝準備模仿西方國家設立議院,開懋勤殿以議制度。設議院,興民權本是康有為等宣傳變法時的重要內容。但是變法開始以後,鑒於嚴峻的現實,康有為放棄了這一主張。光緒一帝對設立議院有一個認識過程,逐漸產生加緊實施以推進改革的想法。對此,頑固派既恨又怕,百般勸阻。大學士孫家鼐危言聳聽地說:「若開議院,民有權而君無權矣。」光緒帝曾決然回答說:「朕只欲救中國,若能拯救黎民,朕雖無權又有何妨?」八月下旬,光緒帝想把設議院的主張付諸實施,康有為勸他說:「現在守舊之徒充斥朝廷,萬不可行。」光緒帝想了想,接受康有為的建議,但他不肯完全放棄自己的主張,因此準備採取變通方式,即開懋勤殿。其目的在於把維新的骨幹人物集中在一起,並聘請國外政治專家,以議論制度,全面籌劃變法事宜,作為變法運動的最高指揮中心。
大婚、親政過後,光緒帝的境遇並不令人滿意,他也沒有成為清王朝的真正主宰者。當時,西太后的勢力已經形成,有些大臣緊跟西太后,惟西太后的旨意行事,根本沒把光緒帝當做一回事。清王朝一切用人行政都由西太后及其親信把持,朝中有重大事件,光緒帝無權裁決,必須向西太后請示。因此,光緒帝仍然是一個挂名皇帝。
其次,提拔維新人才,加強變法力量。分別詔諭任命內閣侍讀楊銳、刑部主事劉光第、內閣候補中書林旭、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均賞加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与新政事宜。雖然這4個人的經歷和思想認識不盡一致,但卻都有變https://read•99csw•com法願望,尤其是譚嗣同,更是堅定的變法維新人士。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五日,做了13年傀儡皇帝的同治帝病死,這在清廷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動,當然反應最為強烈的是同治帝的母親西太后。西太后以子而貴,現在兒子死去,給她帶來了極大的難題。因為同治帝早死,沒有兒子,按照清王朝的家法,在同治帝死後就應從晚輩近親中選出一個人,為同治帝立嗣,並繼承皇位。當時同治帝載字輩之下是溥字輩,按慣例,應從溥字輩中選出一人,繼嗣給同治帝並稱帝。但是,如果這樣做的話,那麼西太后將因孫輩為帝而晉尊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固然也很尊貴,但從血緣關係看卻疏遠了很多,無法繼續控制清王朝的大權。這對權欲熏心的西太後來說,確實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西太后不甘心就此罷休,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醇親王的兒子載湉繼位。載湉年幼,又與同治帝載淳同輩,自己仍可保持皇太后的身份,執掌朝政,再說,就親屬關係而言,載湉既是自己的侄子,又是自己的外甥,關係密切,利於控制。拿定主意后,西太后立即在養心殿西暖閣召開了御前會議,西太後向到場的宗室貴族、軍機大臣等群臣說:「皇上的身體很虛弱,若有不測,宗室中誰可繼大統?」話音剛落,內務府大臣文錫就說:「請擇溥字輩中賢能者立為皇帝。」這是西太后最害怕的,她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臉色陡變,她不再想兜圈子,因此厲聲說:「溥字輩中沒有可立為皇帝的。奕湉的兒子(載湉)已經4歲,且是至親,我想讓他繼位。」隨後,西太后突然宣布同治帝已死的消息,群臣驚惑不已,一個個呆若木雞,失聲大哭,鬧成一團。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人提出異議,於是西太后的陰謀得逞。就在當天,剛剛4歲的小孩子載湉被迎到宮中,正式繼為皇帝,改明年為光緒元年。
首先,廢除舊衙門,嚴厲打擊頑固分子的破壞行為。變法開始的時候,光緒帝接受了康有為的建議,只增新衙門,勿廢舊衙門。可是,頑固派的干撓破壞使光緒帝十分惱火,他認為有必要對守舊大臣進行警告和處置,所以光緒帝衝破了「只增新、不黜舊」的框框,果斷地向封建舊官僚體制開刀,裁撤閑散機構和冗員。光緒帝頒布諭旨,把中央的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等衙門裁撤,同時宣布,上下冗員也一律裁撤盡凈。並嚴詞警告內外諸臣,不準敷衍了事,多方阻撓,否則定當嚴懲,決不寬貸。光緒帝的大胆舉措,使清朝的守舊官僚們驚心動魄,人心惶惶,都怕丟掉自己的烏紗帽,有的甚至被嚇得大哭不止。
西太后權力欲極強,讓她歸政于光緒,當然不是她的本意。但她心中明白,一直拖下去也不是個辦法,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和非議。更何況她早已許下諾言,即一旦光緒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她也不願落一個言而無信的惡名。想來想去,她找到了辦法。光緒十二年六月十日,西太后發布懿旨,公開宣稱明年舉行親政典禮,讓光緒帝親政。對西太后這種虛偽的表示,其親信心神領會,趕忙出來圓場。幾天後,醇親王奕譞、禮親王世鐸等人上了一個奏摺,請求西太后再訓政數年。西太后順水推舟,裝出無可奈何的樣子,說皇帝年幼,不能不遇事提攜,王大臣多次懇請,只好再訓政幾年。十月二十六日,西太后和其親信一起,又制定了一個《訓政細則》,其中規定凡軍政大事,任免二品以上官員以及考試命題等大政,都要稟承西太后的旨意,方可實行。這實際上是用法律的手段肯定了西太后的統治地位,僅僅是讓光緒帝舉行了一個所謂的「親政」儀式,「垂簾聽政」名義上改為「訓政」,但實際權力並未移到光緒帝手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16歲的光緒皇帝已經經歷了整整十年的學習生涯,不僅對傳統的六經諸史有了較深的了解,而且也有了一定的披閱奏章、論斷古今、剖析是非的能力,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時的光緒帝已不是一個毫無知識的孩子了,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有了參政意識,對朝政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正在衝擊著西太后一手遮天的局面。
為了更多地了解外洋形勢,光緒帝通過各種途徑搜尋有關國外情形的書。光緒帝向翁同龢等人索要了黃遵憲的《日本國志》,詳加閱覽,對日本的情形有了大致了解。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春天,通過翁同龢的「代呈」,光緒帝得到了康有為的《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及英人李提摩太編譯的《泰西新史攬要》、《列國變通興盛記》等書。光緒帝得到這些書後,如獲至寶,如饑似渴地閱讀學習,有時伏案苦讀,有時沉思不已,讀到精彩處更是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拍手稱絕。雖然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光緒帝所看的書有很大的片面性,對西方各國的了解還是十分膚淺的。然而他畢竟知道了一些前所未聞的新事物和新思想,明白了一些新道理。到這時候,光緒帝的思想更加豁朗,他開始認識到,中國許多地方都落後于洋人,很多事情都無法與列強相比,怎麼能不被動挨打呢?承認自己的不足,敢於正視現實,使光緒帝心目中的「天朝至上」的虛渺觀念開始破滅,對傳統思想和先祖遺訓開始懷疑,甚至唾棄。光緒帝對那些夜郎自大、頑固愚昧的封建官僚開始露出厭惡的情緒,甚至把原先奉為治國之寶的經典之書視為無用之物,只不過是一堆廢紙,命手下人焚之。到此時,光緒帝不僅有救國的熱誠,而且找到了救國的道路,那就是變法維新。他決心要仿照外國來革故鼎新,勵精圖治。
政治上的挫敗,生活中的不幸,使光緒帝陷入無法自拔的痛苦和鬱悶之中,整日憂愁解難,焦慮不安,這極大地損傷了他的身體,使他的健康狀況日益變壞。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抱著自己終生的遺憾在瀛台涵元殿病逝,終年38歲。
光緒帝載湉,是清王朝自順治帝以來的第九位皇帝。光緒帝自幼聰穎好學,才思敏銳,立志要有一番作為。但他一生都無法擺脫西太后的種種挾制,最終治國抱負被扼殺,個人的家庭生活也被無情地踐踏,成為西太后掌中的囚徒,帶著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度過了他進取而又帶有濃厚悲劇色彩的一生,抱著滿腹的遺憾和怨恨離開了人世。
甲午戰爭的慘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民族危機更加嚴重,舉國震驚,人們憤慨悲痛,為堂堂天朝的衰敗而嘆息,形成了「四萬萬人齊下淚」的悲壯局面。在時代的逼迫下,救亡圖存的呼聲逐漸高漲,這不僅表現在一部分統治者掀起了追求富強之術的熱潮,更重要的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了歷史舞台。在時代波濤的衝擊下,光緒帝也進入了他一生中最富有生機的時期。
在封建社會裡,皇帝的諭旨應具有絕對的權威,臣子只有執行的義務,而沒有提出一點異議的權力,然而這一常規卻在光緒帝這裏九九藏書行不通,因為光緒帝有名無實,沒有真正的權威。所以,雖然光緒帝心急如焚,措詞嚴厲,但手握實權的主和派卻置若罔聞,無動於衷。光緒只能利用他手中有限的權力,以李鴻章指揮無方,旅順失守,給予他革職留任,摘去頂戴的處分,對主和派進行了力所能及的督促和處罰。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農民起義,由於歷史上形成的中朝之間的宗屬關係,清政府應朝鮮政府之邀,於五月派兵入朝,幫助朝鮮政府彈壓農民起義。清軍出兵之時,按照光緒十一年簽定的《中日天津條約》的有關規定,主動通知了日本。可是日本卻藉此機會大作文章,在朝鮮國內起義已被鎮壓下去,中國通知日本準備撤軍之時,反借口保護日本僑民,大量向朝鮮運兵蓄意發動戰爭。清政府為平息事態,提出中日兩國同時撤兵的建議,日本不但不接受,相反一再增兵,並向中國駐軍挑釁,中日戰爭迫在眉睫。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經西太后批准,李鴻章、奕劻等人與各國列強簽訂了屈辱的賣國條約《辛丑條約》。十一月,光緒帝隨西太后回到北京,當他看到被列強破壞后的京都情景時,立即感到一種無法排泄的恥辱,不可遏止的憤怒。
結婚後不幾天,按照西太后的旨意,在太和殿為光緒帝舉行了正式的「親政」典禮。西太后時斷時續地住進頤和園,做出讓位的樣子。光緒帝正式親裁大政了。
中國的出路何在,何以自強?對此,光緒帝雖有滿腔熱忱,但卻不知從何下手。這時,翁同龢再一次充當了光緒帝的指路導師。翁同龢自任光緒帝的師傅之日起,就立志把光緒帝培養成「明君」。在甲午戰爭期間,翁同龢積極主戰,同孫毓汶等主和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甲午戰爭的慘敗,使翁同龢十分震驚,他認識到,光靠祖先的遺訓是無法挽救清王朝的。他思想變化較快,從一個尊王攘夷的封建正統人物變為頗具維新思想的開明人物了。翁同龢思想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光緒帝。翁同龢多次在光緒帝面前陳述西方的長處,指出向西方學習的必要,並多次向光緒帝推薦康有為及其主張。事實上,光緒帝最初就是通過翁同龢等人多少了解了外部世界的一些情況,翁同和等人的開導和啟發,使愁悶苦惱的光緒帝茅塞頓開,如夢初醒,看到了希望,一條救國的道路隱隱約約地展示在他的面前。這使光緒帝異常興奮,他開始對外部世界的形勢產生了興趣,也喜歡讀新書了。
光緒帝親政不久,清王朝又面臨著更加嚴重的危機。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建立起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狂妄地想稱霸世界,走向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與它一衣帶水的鄰邦中國成為它的首要侵略目標。
西太后等人不顧光緒帝等人的反對,一意孤行,盲目主戰,於五月二十五日正式頒布了對列強的宣戰上諭。然而西太后等人既沒有禦敵的力量和本領,也沒有徹底抗戰的決心,結果清軍節節敗北,七月二十日北京陷落,西太后只得倉皇出逃。當西太后逃出北京之際,光緒帝要求留下來,以便同外使會談,收拾殘局,並乘機擺脫西太后的控制。可是未被西太后應允,只得隨西太后出逃。在逃亡的過程中,光緒帝所到之處,凄涼蕭條,滿目瘡痍,民不聊生,新仇舊恨一齊湧上心頭。他痛恨列強的侵略,更加懷念自己的變法維新事業,也更加怨恨出賣自己的袁世凱。他每到一處,往往畫一個龜,在龜背上填寫袁世凱的名字,然後粘在牆上,用小竹弓射擊,然後再取下來剪碎,用這種最簡單的辦法來發泄自己胸中的悶氣。
皇后、妃子選定以後,接著就該是大婚。光緒帝的婚禮場面隆重宏大,花費也相當驚人,據不完全估計,光緒帝大婚共用黃金4126.935兩,白銀482.4183萬,制錢2758串,皇家的奢侈可見一斑。
說起來,小載湉的家世是顯赫的。他的祖父是清代第六位皇帝道光皇帝,父親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醇親王奕譞,他的母親是慈禧太后的胞妹葉赫那拉氏。
正當西太後為廢掉光緒帝而忙碌時,中國大地上爆發了義和團運動,西方列強出兵武力干涉,爆發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在對待義和團的剿撫問題上,尤其是對外國武裝干涉的戰和問題上,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於是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光緒帝對此憂心忡忡,雖身陷囹圄,但卻及時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二十日,西太后在儀鸞殿召開第一次御前會議,到場的有大學士、六部九卿,光緒帝也奉西太后之命到場。會上,吏部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等人極力主張議和,而載漪等人卻從自己的私慾出發,說:「義民可恃,其術甚神,可以報仇雪恥。」竭力煽動對外宣戰,兩者相持不下。光緒帝則說:「現在人人喜言兵,然而甲午中日之役,創鉅痛深,可引以為鑒。況且諸國之強,十倍于日本,聯合而謀我,怎樣才能抵禦呢?」分析完利害得失后,光緒帝斷然說:「斷無同時與各國開釁的道理。」五月二十一日,西太后再次召開御前會議。一開始,西太后便怒氣沖沖,她對列強各國庇護康有為等人,干涉自己的廢立活動十分不滿,積怨甚深,所以一向對外妥協的西太后,現在卻決心對外開戰了。她說:「今天的事,各位大臣都看到了,我為江山社稷著想,不得已而宣戰;然而成敗未可知,如果宣戰之後,江山社稷仍無法保全,諸公當諒解我的苦心,不要歸咎我一人。」西太后話音剛落,載漪等人立即應聲附合,大談宣戰。光緒帝心中十分焦急。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想到這裏,光緒帝再次表示異議,他說:「戰不是不可言,但中國積弱,兵不足恃,用亂民孤注一擲,會有什麼好處呢?」接著他又耐心地分析說:「民眾均未經訓練,一旦上陣,在槍林彈雨之中,以血肉之軀抗擊敵人,怎麼能持久?所以,不要以民命為兒戲!」西太后聽了光緒帝的話,心中老大不自在,但她沒有正面反駁,質問光緒帝說:「依你之見怎麼辦呢?」光緒帝回答說:「寡不可以敵眾,弱不可以敵強,決沒有一國能敵七八個國家的道理。現在,只有停戰議和才是上策,其次就是遷都。」由於兩者爭議不休,所以這次會議仍未能就和戰問題作出決定。五月二十二日,舉行第三次御前會議,西太后及載漪等人控制了局面,大喊大叫,不可一世,決意向列強宣戰。光緒帝看到無法挽回,欲言又不敢言。他拉住許景澄的手,沉痛地說:「兵端一開,朕一身不足惜,只是苦了天下的百姓了。」我們知道,光緒帝在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中,一意主戰,是一個積極的主戰派,那麼他在義和團時期為何力主求和呢?這主要是從中外力量的懸殊考慮,雖然光緒帝的主和也並非什麼高明的見解,但起碼在了解外情這一點上比西太后等人高明一籌。
載湉年幼的時候,聰明漂亮,很討人喜歡,加上他的大哥和三弟、四弟早殤,其他幾個弟弟尚未出生,所以深得父九_九_藏_書母的鍾愛,被奕譞夫婦視為掌上明珠。在這樣優越的環境和家庭中,載湉本可無憂無慮地生活。然而,一個偶然的事件,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
在這新舊較量的關頭,善於見風使舵的袁世凱,雪上加霜,又給光緒帝等人捅上了一刀。九月五日,袁世凱被召見以後,立即乘火車趕回天津,把光緒帝及維新派的謀划全盤告訴了榮祿。榮祿立即乘車趕到北京,告訴了西太后。西太后聽到榮祿的報告后,十分惱怒,她痛恨維新派,更痛恨光緒帝,恨不能立即處置他們。第二天黎明,西太后在重兵控制北京后帶人直奔光緒帝的寢宮,光緒帝知道事情不妙,慌忙出來迎接,西太后也不理睬光緒帝。命人搜查光緒帝的寢宮,把全部奏章席捲而去。然後怒斥光緒帝說:「我撫養你20餘年。你竟聽小人之言要謀害我?」光緒帝嚇得渾身戰慄,面色發白,慌忙回答:「我無此意。」西太后唾了光緒帝一口,說:「痴兒,今日無我,明日還有你嗎?」當日,又以光緒帝的名義頒布諭旨,重新讓西太后訓政。隨後頒布諭旨,捉拿維新黨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已在政變以前逃出,幸免於難。九月十三日,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至此,光緒帝及其維新派的變法活動就被以西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絞殺了,光緒帝的變法圖強方案也就被無情地摧毀。隨之,光緒帝進入了他一生中最苦悶和痛苦的時期。
其實,按照西太后的意願,何嘗不想徹底廢掉光緒帝呢?只是迫於外界的壓力,不敢貿然行事,所以才把光緒帝押入孤島。可是西太后囚禁光緒帝一事,不僅引起國內輿論的嘩然,而且也引起各國列強的注意。列強各國感到,西太后的復舊很有可能使中國回到排外的時代去,與其如此,還不如支持開明的光緒帝,對自己更有利,於是他們對光緒帝的處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關心。英、日駐華公使極力幫助康有為、梁啟超出逃,並再三要求覲見光緒帝。英國在華的輿論工具《字林西報》也多次發表文章,抨擊西太后,讚揚光緒帝。這一切,都給西太后很大壓力,使她不敢斷然對光緒帝下毒手。但她一直擔心光緒帝的存在會威脅自己的權力和統治,忍氣吞聲地尋找機會實現她的廢帝陰謀。
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后的第四天(四月二十七日),西太後為了控制變法的勢頭併為以後絞殺維新運動準備條件,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措施,這一天,西太后逼迫光緒帝發布諭旨宣布:一,以攬權狂悖的罪名,將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革職,逐出京城回籍,由此砍掉了光緒帝的左膀右臂;二,規定以後凡授任二品以上官員都需向西太后謝恩,由此控制了人事任免權;三,將王文韶調進中央為軍機大臣,任命榮祿署直隸總督(不久實授),由此抓住了京師重地的軍權。這些諭旨的實質就在於,西太后不僅控制了軍政權力,加強了頑固守舊力量,還削弱了光緒帝的權力及其支持力量。面對西太后的壓力,光緒帝也採取了對策。第二天(二十八日),光緒帝召見了康有為,召見的地點就在西太後身邊、頤和園的仁壽殿。他任命康有為「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並允其專摺奏事。但與西太后扶持頑固派的力度相比,光緒的手段就軟多了。
面對西太后等人的進逼,光緒帝也感到形勢危急,於是便同維新派一起,也加緊制定對策。八月三十日,光緒帝給康有為一個密詔,讓他和譚嗣同等迅速籌劃,設法相救。可是光緒帝和維新人物既沒有實權,也無軍隊,因此顯得十分軟弱,當即陷入手忙腳亂的境地。九月初,在康有為等人的支持下,光緒帝先後兩次召見當時以維新派面目出現,手握一定軍權的袁世凱,給他加官進爵,竭力拉攏,幻想利用袁世凱的軍隊來保護自已,保護維新事業。可是,狡詐的袁世凱並未明確表示要真心誠意地為光緒帝效勞。至此,光緒帝也認識到敗局已定,無法挽回了。在這種情況下,為給將來的維新事業留下組織力量,光緒帝於九月二日密諭康有為說:「你可迅速外出,不可遲延。你一片忠愛熱腸,朕所深悉,望你愛惜身體,善自調養,將來更效馳驅,共建大業。」這時,康有為、譚嗣同等也在為保護光緒帝而做積極的努力。九月三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請求袁世凱殺榮祿,圍頤和園,袁世凱假意答應。九月五日,光緒帝又接見了來華遊歷的日本前首相伊滕博文,希望他幫助自己。當天,光緒帝第三次召見袁世凱,命他保衛聖躬。可以看出,光緒帝以及維新派在緊急關頭,病重亂投醫,未能拿出任何切實可行的應急辦法。相反,西太后及其親信卻做了大量的準備,已經磨刀霍霍,準備動手了。

四、被囚瀛台抱憾而終

可以看出,到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中下旬,光緒帝拿出了自己最大的勇氣,大胆推進變法,維新運動向縱深發展。可是,變法的深入,使光緒帝和頑固派的矛盾更加尖銳,尤為重要的是,光緒帝的改革行動,激怒了一直伺機而動的西太后。八月十九日,因禮部尚書懷塔布等官員壓制維新派,光緒帝一怒之下,將禮部尚書、侍郎六個官員全部撤職。對光緒帝罷免懷塔布等人,頑固派大臣十分不滿,紛紛要求西太后出面制止。懷塔布的妻子經常在頤和園侍候西太后,深得西太后的喜歡,她利用這種機會,更是多次哭哭啼啼,請求西太后的庇護。有一天,光緒帝照例到頤和園向西太后問安,西太后滿面怒容,厲聲說道:「朝列重臣,非有大故,不可輕棄;如今你以遠間親,以新間舊,依靠康有為一人而亂家法,何以面對祖宗?」光緒帝分辯說:「祖宗若在今日,其法也不會與以前一樣;兒臣寧願壞祖宗之法,也不願棄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為天下後人笑。」西太后心想,不能再讓光緒帝幹下去了,自己收拾局面的時候已到。於是,西太后便和其親信開始了緊張的密謀活動。他們一面大造輿論,散布緊張空氣,一面加緊進行軍事部署,準備發動政變。遵照西太后的旨意,榮祿密調聶士成的武毅軍進入天津,命董福祥的甘軍進駐北京附近的長辛店,蠢蠢欲動,局勢驟然緊張起來。
瀛台是中南海中的一個人工島嶼,四面環水,一面設有板橋,以便出入。西太后把光緒帝囚禁在瀛台後,選派20多名太監輪番看管。太監每天送「御膳」之時,就架起跳板,走進瀛台,「進膳」之後,便撤掉跳板。光緒帝只能望水哀嘆,不能離開瀛台一步,為此他曾寫下「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的詩句。生活在瀛台的光緒帝,接觸的都是那些令人討厭的太監,所到之處,無非是瀛台上的幾座殿閣,沒有什麼樂趣。他在看《三國演義》時,往往哀嘆:「我還不如漢獻帝。」光緒帝無法排解自己心中的悶氣和怨恨,有時往往把太監作為自己發泄的對象,經常對他們發脾氣,罰令長跪,還天天書寫袁世凱的名字,以表達自己的怨恨之情。貴為一國之君的光緒帝,成為一名不見天日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