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帝國的擴張 百濟:一場得而復失的戰爭

第八章 帝國的擴張

百濟:一場得而復失的戰爭

高宗起用這麼一個人,能夠挽回萬分危急的百濟形勢嗎?
佔領熊津江口后,唐軍水陸並進,直逼百濟都城。百濟軍隊傾國而出,在都城外二十里處擺開陣勢,準備與唐軍決一死戰。
雖然這些年來唐帝國沒有對朝鮮半島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也始終沒有停止過對高麗的打擊和襲擾。
高宗的戰略是——先把百濟這個狐假虎威的爪牙滅了,再集中全力收拾高麗。
百濟國王扶余義慈自知此城難保,在唐軍圍城之前,便帶著太子扶余隆等人奪路而逃,一直逃到了百濟的北部邊境,只留下次子扶余泰守都城。
看著高高飄揚的唐軍旗幟,扶余泰傻眼了。
顯慶五年三月十日,高宗任命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以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為其副手,共率領水陸十萬大軍,由海路出發,東征百濟;同時,任命新羅國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負責統率新羅軍隊,配合蘇定方的遠征軍夾擊百濟。
被命運之手一把推上風口浪尖的這一年,劉仁軌跟蘇定方一樣,也已經是六十多歲高齡了。但有一點劉仁軌跟蘇定方卻大不一樣,那就是——蘇定方十幾歲就開始馳騁沙場,可劉仁軌卻一輩子都沒有上過戰場,更不用說帶兵打仗!
扶余文思越想越怕,最後乾脆帶著部眾翻牆而下,投降了唐軍。
當時唐帝國正在對西突厥用兵,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高宗李治只好暫時隱忍,只派遣程名振和蘇定方從陸路對高麗發動了一次小規模的進攻,在取得小勝之後就撤回國內,目的顯然不是要與高麗全面開戰,而僅是實施一次必要的戰略威懾。
準確地說,這是一封求救信——是新羅國王金春秋髮出的一封十萬火急的求https://read.99csw.com救信。
至此,蘇定方在百濟取得的輝煌戰果基本上都打了水漂,整個百濟名義上是唐朝的五都督府,實則只有一座熊津城掌握在唐軍手中。
這一戰毫無懸念,唐軍輕而易舉地擊潰了百濟軍隊,斬殺了一萬多人,旋即兵臨城下,把百濟都城團團圍困。
蘇定方的東征大軍自山東半島的成山港出發,橫跨黃海,于同年八月進抵朝鮮半島南端的熊津江口。
高麗的態度明擺著——你打我,我就打你小弟!既然連你們英明神武的太宗皇帝都滅不了我,你這個大權旁落、軟弱無能的李治又能奈我何?
上帝要讓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唐軍在熊津江口搶灘登陸,海軍從正面對百濟守軍發動進攻,陸軍則在強行登陸之後迅速迂迴到百濟防線的后側進行攻擊。在唐軍的前後夾擊之下,百濟軍隊的防線迅速崩潰,被唐軍斬殺數千人,余部被迫後撤。
在扶余泰看來,既然橫豎是個死,那就過把癮再死!更何況,國王比親王的號召力大得多,以國王的身份率眾固守,或許將士因此奮勇,百濟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率先揭起反旗的人,就是百濟勇將黑齒常之。
百濟的滅亡太迅速了,迅速得讓人有些不可思議。
這個人就是劉仁軌。
從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到顯慶五年(公元660年)的十幾年間,唐帝國在上述戰略的指引下,從海陸兩線屢屢出兵,持續不斷地對高麗發動襲擾戰。帝國名將如李勣、薛萬徹、程名振、蘇定方、契苾何力、薛仁貴等人,都曾先後開赴高麗作戰,對高麗實施了沉重的打擊。
扶余泰看見老爸和大哥自顧自逃命去了,九*九*藏*書卻把這個爛攤子扔給了他,心裡頭老大不爽。他料定都城遲早會落入唐軍手中,最後索性自立為百濟國王。
危急時刻,高宗李治緊急起用了一位將領,命他即刻率領留在百濟的另一部唐軍火速援救熊津。
扶余文思的出降就像推倒了一塊多米諾骨牌,城中百姓紛紛步其後塵,爭先恐後地出城投降。扶余泰勃然大怒,可他無論用什麼辦法也阻擋不了投降的人潮。
百濟都城的失陷再次引發了多米諾效應,群龍無首的各城城主紛紛舉城歸降。稍後,走投無路的老國王義慈和太子隆也乖乖回來投降了唐軍。
那麼,在敵眾我寡、形勢異常嚴峻的百濟戰場上,劉仁軌究竟是如何力挽狂瀾,成為一代名將的呢?
當年太宗皇帝親征高麗失敗,不久后便齎志而歿,這件事一直是李治心頭的一個陰影。登基之後,李治暗下決心,總有一天要出兵踏平桀驁不馴的高麗和百濟,完成隋唐三代帝王(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未了的心愿,以慰父皇李世民在天之靈!
趁百濟人心大亂之際,蘇定方又命士兵悄悄攀上城牆,把唐軍旗幟赫然插在了百濟都城的城頭上。
連身經百戰的名將蘇定方都不得不知難而退了,這個從沒打過仗的劉仁軌,又怎麼可能扭轉乾坤呢?
誰也不會料到,蘇定方在百濟戰場上的得而復失和功虧一簣,到頭來居然陰差陽錯地成就了劉仁軌的傳奇人生。
看完信后,一股按捺已久的怒火終於在高宗李治的心中升騰起來。
自從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親征高麗鎩羽而歸之後,太宗就開始大規模擴建海軍,大規模地製造戰船。很快,唐帝國就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與https://read.99csw.com此同時,太宗還制訂了「有限戰爭」的戰略,不以殲滅敵軍、攻城略地為目的,而是頻繁出兵,重點襲擊並破壞高麗的農耕區,以此打擊高麗的經濟,為最終平滅高麗鋪平道路。
面對輕鬆到手的巨大勝利,唐軍將士不免都有些飄飄然,於是縱兵劫掠的行為時有發生,此舉頓時激起了百濟軍民的反抗情緒。正當唐軍上上下下都還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時候,百濟軍民就已經悄然打響了一場復國戰爭。
蘇定方率唐軍主力回國之後,百濟的叛亂頓時越演越烈。
除了猛將黑齒常之外,百濟僧人道琛、將軍福信等人也在周留城聚眾起事。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四處召集徒眾,勢力迅速壯大。與此同時,他們又從日本接回了百濟王子扶余豐,擁立他為百濟的新國王。
面對來勢洶湧的百濟復國浪潮,蘇定方一籌莫展。他多次出兵試圖消滅黑齒常之,無奈卻被其一一擊敗。最後蘇定方只好放棄,留下中郎將劉仁願鎮守熊津都督府(原百濟都城),然後押著百濟老國王扶余義慈和一干高級官員班師回國。
百濟軍隊已經在此嚴陣以待。
就這樣,唐軍不費一兵一卒便拿下了百濟的都城。
至此,立國達六百七十八年的百濟宣告滅亡。
熊津城危在旦夕。
此刻在高宗李治眼中,高麗和百濟無疑就是這種自取滅亡的瘋子。
在高宗時期的戰爭史上,有一個現象特別突出,那就是老將特別多。這些人中有的是年輕時代便建功立業的元勛宿將,如李世勣和程知節等人;有的是戎馬一生,老來才有機會嶄露頭角、揚名立萬,如蘇定方;有的是遭到政治迫害,被流放邊疆卻因禍得福地九九藏書成長為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如裴行儉;再有就是劉仁軌這種人,一輩子都與戰場無緣,到老卻一不留神變成了一代名將。
唐高宗李治大喜過望,隨即下詔,在百濟設置了熊津等五個都督府,以百濟的原有官員擔任各地的都督和刺史。
他就是太子扶余隆的兒子扶余文思。他想,爺爺和老爸這一王一太子都還沒死,叔叔就擁兵自立了,就算到時候能把唐軍擊退,可爺爺和老爸還回得來嗎?就算能回來,八成也會被叔叔幹掉。
答案是否定的。
老將蘇定方輕而易舉地平定了百濟,為自己的軍事生涯又增添了輝煌的一頁。
他在信中說,百濟再度勾結高麗屢屢入侵,已經佔領了新羅的大片土地,唐朝要是再不出兵,新羅就徹底完蛋了!
黑齒常之揭起反旗之後,頓時應者雲集,短短十天之間就有三萬多人投奔到他的麾下。蘇定方得知叛亂的消息后,迅速率軍前往鎮壓,黑齒常之親自帶著敢死隊迎擊,數次挫敗唐軍的進攻。
他知道,人心已失、大勢已去,再負隅頑抗也沒有用了。隨後,剛過了幾天國王癮的扶余泰就萬念俱灰地打開了城門,向蘇定方投降。
道琛、福信隨後又率大軍猛攻熊津,勢單力薄的劉仁願只能拼盡全力困守孤城。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百濟的五部、三十七郡、兩百座城池和七十六萬戶人口就全部歸降。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春天,也就是在大唐帝國剛剛平定西突厥之後,高宗李治接到了來自新羅的一道奏表。
黑齒常之是百濟西部人,史稱其「長七尺余,驍勇有謀略」。他在百濟的官職是達率,相當於中國的刺史。當百濟舉國降唐時,黑齒常之也歸降了唐軍。但是不久之後,黑齒九九藏書常之就發現唐軍有縱兵劫掠的行為,許多試圖反抗的百濟青壯年均遭唐兵屠戮。黑齒常之又驚又怒,隨即帶著十幾個心腹逃回本部,並且召集流亡部眾,佔據任存山,很快就修築了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固堡壘,作為反抗唐軍的基地。
反抗軍獲勝之後,士氣大振,黑齒常之遂率領軍隊發起反攻。由於百濟各地的郡守和士兵都是原百濟軍隊的官兵,所以黑齒常之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披靡。在短短的時間內,黑齒常之就以破竹之勢一連收復了將近兩百座城池。
也許高麗把唐高宗的隱忍當成了懦弱,所以此次才會再度與百濟聯手攻擊新羅,以此跟唐帝國叫板。
百濟軍隊和高麗軍隊一樣,長於守城,短於野戰,此時竟然傾盡主力與唐軍展開決戰,無疑是自己把脖子伸到了蘇定方的刀下。
扶余泰自立為王,有一個人立刻絕望了。
人們對此充滿了疑慮。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個從沒打過仗的六旬老人劉仁軌,最終不但徹底扭轉了百濟的危局,而且一不留神就成了一代名將。
而高宗之所以遲遲沒有動手,是因為自從他即位以來,帝國高層的權力鬥爭就一天也沒有停止過,他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一系列的政治鬥爭上;同時,為了征討西突厥的阿史那賀魯,帝國在西線共發動了三次遠征,前後歷時六年,付出了相當高的戰爭成本,所以高宗一直無法騰出手來處理朝鮮半島的事務。
一個立國六百多年、擁有人口將近四百萬的國家,會這麼容易屈服嗎?
然而,高麗卻始終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就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麗還曾聯合百濟和靺鞨部落,再次悍然入侵新羅,那次入侵一共佔領了新羅三十三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