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內有藩鎮割據,外有異族入侵 吐蕃入長安

第四章 內有藩鎮割據,外有異族入侵

吐蕃入長安

事實上,早在代宗避居陝州之時,太常博士柳伉就已經幫他把這筆賬算了個一清二楚。柳伉說:「吐蕃人長驅直入,兵不血刃而入京師,洗劫宮闈,焚燒陵寢,士卒卻無一人力戰,此將帥叛陛下也;陛下長期疏遠功臣,寵幸宦官,終究釀成大禍,群臣竟無人敢犯顏直諫,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剛剛離開京師,坊間便發生騷亂,暴民公然搶奪府庫,自相殘殺,此京畿民眾叛陛下也;陛下自十月初一下詔各道兵馬勤王,盡四十日,無一輛戰車入關,此四方叛陛下也。既然內外皆叛,那麼請問陛下,今日之勢,是安是危?若以為危,豈能高枕無憂,不為天下討伐罪人?」
郭子儀怒視王獻忠,一言不發。
這其中,就包括當時駐守在徐州的平叛功臣李光弼。
他知道,程元振向來嫉妒他的功勛和威望,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排擠他,可郭子儀怎麼也想不到,都到這個時候了,程元振竟然還在一心弄權、排斥異己!
在這個世界上,足以讓人心寒血冷的事情比比皆是,但是最終,你的心寒不寒,你的血冷不冷,並不取決於別人,而是取決於你自己。
可是,郭子儀只有區區四千人,怎麼可能打得過吐蕃的二十余萬大軍呢?
王獻忠訕笑著說:「令公為何不說話?」
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李唐天子並不是不知道任用宦官的危害,而是明知有害也得用。這是他們的無奈。
由於軍情緊急,而前線又沒有送來任何準確的情報,郭子儀急於了解敵情,所以來不及等朝廷募兵,就即刻帶著他的「二十人兵團」開赴前線。
降將高暉一見吐蕃人扔下他跑了,無奈之下,只好帶著麾下的三百余騎東走,走到潼關時,被守將李日越抓獲,當場就被砍了腦袋。
吐蕃入寇長安的這一年,郭子儀已經六十七歲了,歲月的風霜早已染白了他的雙鬢,仕途的坎坷也屢屢對他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然而這一切卻不曾磨滅他匡扶社稷、保家衛國的勇氣和信念。
郭子儀也許就是憑著身上那一腔永不冷卻的熱血,才能置個人的得失榮辱于度外,並且屢仆屢起,愈挫愈奮,從而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最終成為大唐由盛轉衰的亂世之中始終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並成為這段動蕩不安的歷史中唯一一個善始善終(既保全了祿位又保全了名節)的功臣元勛!
所以,代宗不殺程元振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對宦官這個群體仍然抱有極大的信任,因而不想把事情做絕,以免傷了https://read.99csw.com其他宦官的心。
李豫為此鬱悶了好多天。
天子一跑,京師頓時大亂,滿朝文武各自逃命,禁衛六軍也頃刻潰散。等到郭子儀趕回長安時,天子和百官已經蹤影全無,長安也已變成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帝國為什麼會遭受這場國恥?
百官要是靠得住,母豬恐怕都會上樹;藩鎮要是靠得住,大象恐怕也會跳舞……至於說宦官,當然也不見得始終靠得住。但最起碼,宦官總是一支制衡百官、制約藩鎮的力量;最起碼,在天子孤立無援的時候,宦官總是一副可以暫時依靠的肩膀。
長安雖然又回到了唐朝的手中,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場令人難以容忍的奇恥大辱。用郭子儀的話說,這是「國恥」。
饑寒交迫的代宗李豫頓時百感交集。
在吐蕃軍隊的不斷蠶食下,短短數年間,帝國西北部的數十個州相繼淪陷。到代宗登基時,鳳翔(今陝西鳳翔縣)以西、邠州(今陝西彬縣)以北的唐朝國土,已全部落入吐蕃人的手中。
吐蕃人被郭子儀的疑兵之計搞得人心惶惶,遂萌生退意,加之長安的美女財帛也已被他們劫掠一空,所以在他們看來,此刻實在不值得為了這座空城付出血的代價。十月二十一日,吐蕃軍隊匆匆帶上他們的戰利品,當天就全部撤出了長安。
代宗想想也有道理,便同意了他反攻長安的計劃。
得知吐蕃人兵臨城下的消息,代宗李豫如遭雷擊。他倉皇無措,最後只好在少數禁軍和宦官的簇擁下逃出長安,亡奔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
看著二十幾萬敵軍從自己的眼皮底下浩浩蕩蕩地開向長安,郭子儀只能在心裏發出一聲悲涼的長嘆——長安完了。
從此,魚朝恩徹底取代程元振,成為「權寵無比」的新一代權宦。
一個人要成為名將不難,要成為功臣也不難,難的是當普天之下人人放棄信念的時候,只有你一個人選擇堅持。所以,郭子儀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聲望之所以遠遠高於李光弼,並不是因為他比李光弼更會打仗,也不是因為他比李光弼更懂得官場哲學,而是因為他比李光弼更忠實于內心的信念,更善於在人生的重大時刻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郭子儀急命部將王延昌火速回朝,請朝廷立刻發兵。然而,讓郭子儀萬萬沒想到的是,值此大敵當前、京師危急之際,一手遮天的程元振居然置社稷安危於不顧,拒不接見王延昌,更不用說派發一兵一卒了。
同日,吐蕃大九-九-藏-書將馬重英與唐朝降將高暉一起導演了一幕鬧劇:擁立廣武王李承宏(玄宗堂兄邠王李守禮之孫)為帝,翰林學士于可封為宰相,同時又改年號,設百官,忙了個不亦樂乎。
最後,柳伉跟皇帝打賭:「倘若如此,而兵仍不至,人仍不感,天下仍不服,請將臣全家老小碎屍萬段,以謝陛下!」
李唐朝廷為了平定這場前所未有的叛亂,把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等邊防重鎮的精銳部隊全部調回國內,只留下一些老弱殘兵駐守。吐蕃軍隊乘虛而入,自大震關(今甘肅張家川縣東南)東進,先後攻陷蘭州(今甘肅蘭州市)、廓州(今青海化隆縣)、河州(今甘肅臨夏市)、鄯州(今青海樂都縣)、洮州(今甘肅臨潭縣)、岷州(今甘肅岷縣)、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成州(今甘肅禮南縣)、渭州(今甘肅隴西縣)等地,盡取河西、隴右之地。
那是不可能的。
即便吐蕃大兵壓境的這一刻,權宦程元振還在不擇手段地算計他,可他的心還是沒寒。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七月,吐蕃再次向唐朝發起大規模進攻,邊境守將頻頻告急,可當時正恃寵擅權的宦官程元振卻置若罔聞,只將其視為一般性襲擾,既不上奏代宗,也不發兵禦敵。吐蕃軍隊遂長驅直入,很快就打到了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唐涇州刺史高暉不僅放棄抵抗,舉城而降,而且替吐蕃人充當嚮導,領著敵軍深入關中。直到吐蕃大軍越過邠州(今陝西彬縣),代宗李豫才驚聞吐蕃入寇的消息。
一切終將過去,一切終將再來。
十一月初二,代宗下詔削除了程元振的所有官爵,將他遣回原籍。
柳伉這筆賬一算下來,把代宗李豫的臉皮撕得可謂一乾二淨。
換句話說,宦官程元振的擅權亂政早已寒了天下人的心,就連對朝廷一向忠心耿耿的李光弼也已經放棄了自己的信念,對天子和朝廷徹底寒了心。
十月中旬,郭子儀沿藍田、商州、武關一路南下,先後集結了四千余名潰散的將士,隨即掉頭北上,在商州泣血誓師,告諭將士「共雪國恥」、克複長安。稍後,代宗李豫擔心吐蕃人會進軍潼關,便下詔命郭子儀率軍前往陝州護駕,但郭子儀卻上表說:「臣不收京城,無以見陛下,若出兵藍田,虜必不敢東向。」(《資治通鑒》卷二二三)
不過,事實歸事實,忠言歸忠言,讓代宗把宦官們都給廢了那是不可能的,讓他下詔罪己、改過自新那更是不可能的,read.99csw.com至於誅殺程元振嘛……似乎也是沒有必要的。
這次吐蕃入寇讓代宗看清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沒有誰是真正靠得住的!
十月二日,吐蕃大軍已迅速進抵奉天(今陝西乾縣)和武功(今陝西武功縣西),一時京師震恐,代宗急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同時起用郭子儀為副元帥,命他火速進駐咸陽組織防禦。
既然如此,殺了他又有什麼用呢?殺了他就能讓所有人從今往後對天子和朝廷忠心耿耿了嗎?
代宗逃出長安不久,隨駕的禁軍將領王獻忠就帶著四百余騎叛逃,並裹挾著豐王李珙(玄宗之子,代宗叔父)和其他十來個親王奔回長安,準備投降吐蕃人。
然而,郭子儀的心沒寒。
大唐自立國以來,不斷開疆拓土,擴張勢力範圍,在帝國的西北邊境和整個廣袤的西域設置了數個都督府和都護府,下轄眾多州縣。至開元中期,唐帝國在西北和西域分別設置了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等節度使,而且每年都從關東地區徵調精壯士卒戍邊,一方面開展大規模屯田,以供軍需;一方面開闢了大量牧場,畜養戰馬和牛羊;在所有重要的城堡和要塞之間,日夜都有巡邏騎兵來往游弋。
十月二十三日,得知長安光復的消息,代宗李豫感到了莫大的欣慰。他即日下詔,任命郭子儀為西京留守,第五琦為京兆尹,同時讓宰相元載取代程元振,擔任元帥行軍司馬。
隨後,郭子儀派遣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等人率部進駐藍田。長孫全緒按照郭子儀的計策,白天大張旗鼓,晚上燃起無數篝火,讓吐蕃人以為唐朝大軍已至。此外,長孫全緒又派人潛入長安,暗中聯絡了一批江湖豪傑,天天在朱雀大街上擊鼓大呼,製造混亂,同時又在百姓中散布消息,說郭子儀已經集結了數十萬大軍,不日便要攻打長安。
他話音未落,郭子儀就已命左右衝上前去,把他一下子按倒在地。王獻忠手下面面相覷,可懾于郭子儀的威望,沒人敢反抗,只好乖乖地跟隨郭子儀掉頭西行,去追天子車駕。
郭子儀徹底絕望。
王獻忠一行剛剛進入開遠門(長安西北門),恰好和郭子儀迎面相遇。郭子儀大聲呵斥,王獻忠連忙下馬拜見,說:「如今皇上東遷,社稷無主,令公身為元帥,廢立天子就是您一句話的事,令公何不順勢而為?」
然而,這註定只能是一次微弱的抵抗。因為呂月將的兵力只有區區兩千人,無論如何也擋不住吐蕃的二十萬大軍!
社稷有https://read.99csw.com難了,已經被晾了不少日子的郭子儀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然而,此時的郭子儀卻是一個光桿司令。
十月十二日,代宗在魚朝恩的護衛下逃到陝州,四散逃命的文武百官才陸陸續續前來見駕。郭子儀行至御宿川(今陝西長安縣西南),得知天子已經脫離危險,便決定不去陝州,而是沿秦嶺山麓東行,前往商州、武關等地集結部眾。他對王延昌說:「潰散的禁軍將士大部分都在商州,我們現在趕過去,把散兵游勇召集起來,同時徵調武關(今陝西商縣西北)的衛戍部隊,不出數日,便可北上藍田,反攻長安。」
這一年十二月,代宗從陝州返回長安,郭子儀率城中百官及唐軍各部到滻水(灞水支流)東岸迎接,並伏地待罪,主動表示要承擔長安失陷之責。代宗親手把他扶起,激動地說:「都怪朕沒有早一天起用愛卿,才會落到這個地步啊!」
此刻,吐蕃大軍已經渡過渭水,正迅速向東挺進,兵鋒直指長安。
強攻當然是不行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智取。
十月九日,吐蕃軍隊兵不血刃地佔領了長安。
十月七日,吐蕃大軍渡過西渭橋。至此,大唐帝京長安已經完全暴露在他們面前。
郭子儀決定採用疑兵之計,迷惑吐蕃人,迫使其主動撤離長安。
可他最後還是不得不承認,柳伉說的都是事實,而且句句都是發自肺腑的忠言。
在代宗看來,自己在很多時候仍然是要依賴宦官的。比方說,萬一哪天敵寇又來了,士卒將帥、公卿百官又各自逃命了,四方藩鎮又按兵不動作壁上觀了,他身邊至少還有像魚朝恩這樣的宦官保駕。
說白了,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以來,李唐朝廷就已日漸陷入內憂外患、人心離散的境地了。此次吐蕃入寇,就是李唐王朝所有老問題和新問題的一次集中爆發。在如此嚴峻的局面下,任用宦官「或許」會有危險,但不用宦官則「必然」會有危險!
這是歷史的魔咒,將永遠徘徊在唐代宗李豫的頭頂上,並將永遠纏繞在此後的十二任大唐天子的頭頂上。
十月八日,代宗一行逃到華州(今陝西華縣),當地官員都跑光了,無人供應膳食,代宗和護駕禁軍又冷又餓,處境極為狼狽。就在這個時候,駐守陝州的觀軍容使魚朝恩馬不停蹄地趕來救駕了。
十二月末,代宗下詔,任命此次護駕有功的魚朝恩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統領各部禁軍。
大唐帝國就這樣在長達萬里的邊境線上,構築了一個龐大、堅實、嚴密的邊防九*九*藏*書體系。多年來,雖然吐蕃從未停止過對唐朝西北邊境的侵擾,但始終未能有效突破唐朝的邊防,更沒有機會長驅直入。
柳伉得出的結論是:要想剷除禍亂之源,保全宗廟社稷,就必須砍掉一個人的腦袋。
隨後,吐蕃人開始燒殺搶掠,「剽掠府庫市裡,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資治通鑒》卷二二三)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早早就卸掉武裝、躲藏在民間的禁軍官兵,此刻非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抗吐蕃人的暴行,反而趁亂加入了搶劫的行列。長安士民不堪其擾,紛紛逃出長安,躲進了終南山。
這個人就是宦官程元振。
因「閑廢日久,部曲離散」(《資治通鑒》卷二二三),此時郭子儀可以直接調動的兵馬只有麾下的二十名親兵。
代宗之所以不殺程元振,表面原因固然是程元振有翦除李輔國之功,代宗不忍誅殺,可事實上,此次吐蕃入寇也讓代宗李豫發現了很多問題。就像柳伉所說的那樣,這次長安淪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程元振專權亂政之外,無論是士卒將帥、公卿百官,還是四方藩鎮,其實人人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要追究罪責,此次應該問罪的絕不止程元振一個!
十月六日,吐蕃主力進抵周至。呂月將竭力死戰,最後全軍覆沒,兵敗被俘。
這筆賬不能不算。
柳伉還說,除了誅殺程元振外,還必須把各級宦官的職權收回,交還各有關部門;並收回神策軍的兵權,交給朝中的大臣;同時,皇帝還要削除尊號,下詔罪己,宣布從此改過自新,否則甘願遜位讓賢。
危難時刻,文臣靠不住,武將也靠不住,還是宦官最貼心啊!
如果沒有郭子儀,長安的收復很可能會遙遙無期,而代宗李豫的逃亡生涯無疑也將被大大延長。因為,當代宗逃到陝州並向四方發出勤王詔書後,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各道節度使居然因痛恨宦官專權而對朝廷心生不滿,因而按兵不動,沒有人向關中派出一兵一卒!
此時此刻,郭子儀麾下僅有三十名騎兵。
然而,自從安史之亂爆發后,帝國的邊防體系就名存實亡了。
十月四日,吐蕃的先頭部隊進抵周至(今陝西周至縣)西面,在這裏遭遇了此次入侵的唯一一次抵抗,被唐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擊退。
抵達咸陽后,郭子儀立刻派斥候前去打探。很快,斥候就帶回了準確的情報。郭子儀一聽,頓時大為震驚——此次的來犯之敵不僅有吐蕃人,還有吐谷渾人、党項人、氐人、羌人,兵力足足有二十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