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地陷 十九、力戰長山將壯志應未酬——記王以哲將軍

第一部 地陷

十九、力戰長山將壯志應未酬——記王以哲將軍

在擔任第七旅旅長期間,王以哲親自編寫「旅訓」、「旅歌」和「士兵問答十二條」印發到各營、連、排;貼到兵舍、講堂內,作為早晚點名時必須進行的教育課目。「旅訓」為:「我民族受強鄰之壓迫,危在目前。凡我旅官、士、兵、夫等,務本總理遺囑及司令長官意旨,犧牲一切,努力工作,以互助之精神,精誠團結,共赴國難。」
此後,王以哲將軍一直是東北軍中最積極于收復故土的將領之一,在西安事變前後積極協助張學良將軍促成國共合作,但自己也由於被過激派官兵誤解,於1937年2月2日被刺殺于西安,再也沒能打回東北去。
雖然促成了抗日統一戰線,但自己卻沒能提兵北上與日寇一戰,似乎,將軍的一生中有著極大的遺憾。
甚至,在日本國內上演關於「九一八」的話劇,裏面也有一個堅決反日的「王以哲旅團長」的角色,扮演他的竟然是日本著名演員近藤英太郎。
如果說張學良是東北軍的靈魂,在日本人眼裡王以哲就是東北軍的拳頭,他是張學良在軍事上最為倚重的一員大將。而且,王以哲一貫堅持抗日主張,被日本人直接稱九九藏書為「反日派首腦」,稱他的房間里都掛著警惕日本的條幅。「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出版的東北軍「反日首領」明信片,上面共有三人,正中的是張學良,屬於東北軍的象徵;右側的是活埋了日本間諜中村震太郎大尉的關玉衡,代表反日的下級軍官,而左側,就是王以哲。
然而,一紙不抵抗命令,讓一代名將飲恨北大營。9月6日,張學良電令駐瀋陽北大營旅長王以哲:「中日關係現甚嚴重,我軍與日軍相處須格外謹慎。無論受如何挑釁,俱應忍耐,不準衝突,以免事端。」王以哲「九一八」當日不在營中,推測也是在這種情況下,避免自己「反日」意味強烈的形象在敏感的時刻惹出麻煩。
在這次不甚為人所知的長城抗戰中,王以哲將軍曾經率部大戰過日軍。因為承德輕易失陷,日軍直逼古北口的前沿陣地長山峪,王以哲率領六十七軍一〇七師(即北大營的第七旅)再次頑強阻擊,從3月7日打到3月9日,頂住了日軍川原十六旅團和鈴木第八旅團的聯合進攻,為中國軍隊在長城線穩定戰局做出了突出貢獻,這多少抵消了「九一八read.99csw•com」之夜的遺憾。
王以哲,原名王海山,別號鼎方,黑龍江省賓縣人,1896年生,是郭松齡死後張學良一手提拔的東北軍少壯派將領。他1912年考入吉林省陸軍小學,1920年秋,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畢業后,因為是東北人,不願在直軍工作,遂請假返回奉天,投效于張作霖。經同學王瑞華的引薦,在奉天陸軍軍士教導隊工作。王以哲在教導隊一、二、三期的教學中成績顯著,博得上級的信任和學兵的好感。在課餘之暇,著《步兵操典詳解》,頗為當時各部隊初級軍官所喜讀,幾乎人手一冊,王以哲乃初露頭角。當時教導隊隊長由張學良兼任,遂從此重視起這名有一雙三角眼但極有軍人風範的青年軍官。
其中,「強鄰之壓迫」正是指的日本,可見王以哲與一般東北軍上層大員的醉生夢死很是不同。

日本明信片中東北軍「反日首領」
https://read.99csw.com
然而,當我們仔細看那段歷史的時候,或許也能給王以哲將軍找到一絲欣慰。1933年,日軍進犯熱河,逼近長城,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史稱「長城抗戰」。
王以哲,到底是猛將還是徒有虛名呢?
日本關於「滿洲事變」的圖書中,也有大量這名東北軍將領的照片。
在日本軍歌《北大營》中有這樣的一段——
縱觀王以哲將軍的一生,未能看到驅逐日寇的一天,未能把血流在抗日的戰場上,或許是其最大的遺憾,但能夠有一個長山峪,也許又是將軍遺憾中的一點安慰了。
翻譯過來應該是——
「敵人是一萬二千人以上的東北軍精銳,和以勇猛著稱的王以哲,進攻的島本大隊僅僅有六百名官兵,忠勇無比地衝上前。」

王以哲將軍頒布的邊防第七旅旅訓

王以哲將軍像
https://read.99csw.com
敵は 一萬二千てふ東北軍の 精鋭と猛きを誇る 王以哲攻むるは 島本大隊の將兵僅か 六百名忠勇無比の 揃ひなり
在原東北軍出身的抗日將領中,最能打的大約要算日軍八次討伐都打不垮的馬佔山,最文武雙全的大約要算在穆棱留下過「去思碑」的李杜,最能和日軍周旋的大約要算一口氣抓上百俘虜的蘇炳文,最能打開局面的大約要算以團附之身收復了幾乎整個東邊道的唐聚五,最有遠見的大約要算義勇軍之父黃顯聲。可是,在「九一八」前最讓日軍忌憚的,卻不是他們中的任何一人,而是東北邊防軍獨立第七旅中將旅長王以哲。

王以哲將軍親自填詞的旅歌和下級官兵所書「打小日本」字樣
然而,在北大營之戰中,王https://read•99csw.com以哲的表現卻實在與期待相差甚多。事變發生時王以哲以第七旅旅長身份率部戍守北大營,實際上是張學良留在瀋陽的看家部隊。而日軍進攻時王居然不在軍中,三個團長也不在,以致戰鬥打響后群龍無首。王以哲在和部隊通電話中電話就被切斷,直到第二天才混出瀋陽,在郊外找到撤出來的第七旅殘部。此後王以哲很快回到北平,也未參加在東三省的抵抗戰爭。
說起來王以哲的真正起家,卻是在與張學良好友郭松齡的交戰中。郭松齡反奉之戰中,王以哲擔任補充旅第三團上校團長,臨戰鎮定,獻計智取郭軍,終於導致郭松齡敗亡。此後在南口戰役中,王率軍力戰馮玉祥,擊敗其部下大將張之江,為奉軍攻入北京建下汗馬功勞。因此,王深受張學良的信任,成為其軍事上的左右手。
關於王以哲將軍在長城抗戰中的抵抗,國民黨中央軍將領杜聿明等曾有描述。日軍則這樣記載——進攻熱河以來,「在長山峪才遇到了中國軍隊第一次正規的抵抗」,並刊登了日軍川原旅團長親自在長山峪背陣亡日軍士兵下陣地等照片,證實了長山峪之戰,東北軍的確打出了一定水平,讓一路驕橫而來的日軍碰了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