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部 焚江 五、義勇軍的神秘「巨銃」

第二部 焚江

五、義勇軍的神秘「巨銃」

儘管抬槍屬於很落後的武器,但日軍發現的這桿抬槍和它的夥伴,還真有值得驕傲的戰績。1932年1月9日,日軍騎兵第二十七聯隊聯隊長古賀傳太郎中佐就是死在這種武器的槍下。
第二,抬槍雖然退出了中國軍隊的制式裝備,但並沒有消失。由於其具有較大的單發殺傷威力,東北、華北有大量獵戶使用抬槍作為捕獵工具,俗稱「大抬桿」。當這些獵戶加入義勇軍的時候,作為他們常用的武器,抬槍也就被帶進了軍中。
即便是抗日戰爭中,該進博物館的抬槍在一定條件下還是可以發揮作用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在華北的八路軍游擊隊缺乏武器,同樣有使用抬槍的戰例。活動在白洋淀上的雁翎隊,就曾經用抬槍消滅過日軍的汽艇。
清軍使用抬槍,是作為一個作戰小組的重火器。這種想法和今天給排或者班配上迫擊炮或者無後坐力炮的思路差不多。但是,抬槍形制不一,射程與標尺不統一,而且后坐力和射擊的巨響對士兵傷害很大。這是一種異常笨重的武器,英國人貝斯福曾提到他見過的抬槍「我見過最長的一種,大約9尺8寸長,重約40磅到60磅之間。作九-九-藏-書戰時,須要由三個人來操作,兩個人抬槍,第三個人瞄準射擊」。因為這種種缺點,實戰中除了對缺乏訓練的太平天國軍隊可以大壯聲勢以外,抬槍的戰績乏善可陳。隨著各種新式武器的出現,抬槍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時被徹底淘汰,從清軍的裝備中消失了。
第一,隨著東北軍的撤退,在東北的抵抗部隊,比如義勇軍的裝備補充極為困難,所以他們不得不沒有選擇地使用各種已經被淘汰的武器和日軍作戰。裝備上的巨大差異,使義勇軍人數的優勢變得微不足道。
推測日軍就是在報復殲滅古賀聯隊的義勇軍部隊時,繳獲的這支抬槍。

這是討伐義勇軍時被擊斃日軍的照片
這就是運氣問題了。抬槍雖然抬著打很費勁,但不要忘了它在英文中還有一個名字——「WALLGUN」(牆上的槍)。據守碉樓的抵抗者把抬槍架在牆上射擊,就沒有笨重的問題了,九九藏書而抬槍經過多年使用,逐漸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改型——霰彈型抬槍。這種抬槍近距離殺傷力極大。1858年時,在廣州的街上,有人對準了一隊14人的英國巡邏兵發射抬槍,當場打死一個,打傷八個,其中兩人須接受截肢手術。獵戶使用的「大抬桿」都是使用霰彈(鐵砂)的,所以打古賀的這兩槍,即便瞄得不太准也足以致命。這兩槍中,一槍的彈丸打穿了古賀的肩部,從後背穿出,另一槍正中其腰部,造成很多傷口,血流如注。古賀身邊有一名一等軍醫立花中尉,但對這樣的傷也愛莫能助,當天下午古賀死去。
抬槍不是笨重不靈活嗎?不是打不準嗎?怎麼還能取得這樣的戰績呢?
古賀傳太郎在錦西指揮所部試圖奪取一座當地聯裝會武裝據守的碉樓,結果被據守碉樓的九名聯裝會成員(其實就是當地農民),用兩支抬槍命中,不久斃命。
不管怎麼說,這也是早被淘汰的裝備了。連抬槍這種清朝的兵器都用上了,應該說,武器裝備是東北義勇軍抗日行動的瓶頸,大大限制了他們的作戰能力。不過,也有一些義勇軍首領想方設法解決這一問題。比如遼東抗日義勇軍第https://read.99csw•com一路司令,原在海城一帶活動的綠林豪傑張海天(報號「老北風」),曾經拆卸日俄戰爭中擱淺在遼東灣的俄國軍艦廢炮,重新改裝成前膛炮使用,竟然成了義勇軍的重武器。他還曾經請來從瀋陽兵工廠中逃出的工人技|師,在所部建立修械所。他們撿空彈殼,然後用碎鉛生產鉛彈頭,壓上引火帽后做成翻新的子彈,並用玻璃瓶裝上硫磺製作簡易手榴彈。

在錦州發現的義勇軍神秘武器「巨銃」
那年月,為了把日本侵略軍打出去,東北的抵抗戰士,真是什麼招兒都想了。
好考據的日本人沒寫這東西的出身最後考證出來沒有,估計是覺得這玩意兒太古怪了,實在是沒處下手。
長達兩米五以上,重三十斤。儘管在東北的戰場上日軍佔據重武器的絕對優勢,但這支得自錦州附近義勇軍的「巨銃」,實在讓日本兵開了眼界。要知道日軍使用的三八式步槍,因為強調白刃戰功九-九-藏-書能,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制式步槍中已經算是特別長大的,也不過才七斤半重。這是義勇軍從哪兒淘換來的神秘武器呢?

日軍繳獲義勇軍的武器,可見很多中國抵抗者使用的不過是冷兵器
甚至,有的義勇軍部隊還能自己設計生產手槍……
那麼,這種武器怎麼又出現在義勇軍中了呢?兩個原因:

日軍聲稱遭到中國抵抗戰士「特殊武器」的攻擊才捉襟見肘,而這些特殊武器被冠以「化學兵器」等名號,見之不免令人搖頭——義勇軍只是沒有足夠的槍支,才不得不採用這些簡陋的武器進行戰鬥。
其實,這東西要是早上50年,有很多人都會認得的,這就是當年清軍中普遍使用的半制式火器——抬槍。抬槍是https://read.99csw.com中國獨創,世界各國都沒有列裝過的武器。抬槍的樣子活像一支放大的單發步槍——實際上它也的確是一支放大的老式步槍。這種古怪的兵器操作至少兩人,多則五個人不等,根據記載,「抬槍成式,長七尺五寸……木鞘長五尺,距鞘梢尺余,鑿通一孔,上穿皮帶,一人將槍安於肩上,雙手勒定皮帶,又一人將槍尾托定,看準鉤發,可發三百餘步,吃藥三兩五錢,鉛子重五錢,可裝五發」。大型的抬槍,多是置於三腳架或兩腳架上使用。實際上抬槍的製造一直沒有標準,長度由1.8公尺到5公尺,口徑由25毫米到發射兩磅彈頭的龐然巨物都有。在錦州日軍發現的這支抬槍,只能算是中等型號。從口徑角度來說,抬槍不應該叫槍,而應該叫炮。抬槍英文中稱抬槍為Jingall或Gingall。其字源據Ian Heath說來自印度語(Hindustani)Jangal。原是泛指大口徑的火繩槍,19世紀后,成為專指中國抬槍的名詞。抬槍在19世紀的清軍各級部隊中使用非常廣泛,曾用於鴉片戰爭,特別是同治、光緒年間廣泛用於鎮壓太平天國,算是一種告別了大刀長矛的「先進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