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部 焚江 六、新民——「中山炮隊」連長之死

第二部 焚江

六、新民——「中山炮隊」連長之死


戰死興隆店的「中山炮隊」連長留下的手槍

中國中山炮隊討日義勇軍軍旗
如耿紀周這樣自發組織抵抗的東北軍軍官和部隊不在少數,他們後來一部分入關歸還東北軍,一部分則發展成了義勇軍的一部分,甚至加入了東北抗日聯軍。
耿繼周出身於東北軍炮兵,1931年10月正在新民組織抗戰,因此,這名屬於「中山炮隊」的軍官,或許正是耿的部下。但進一步的考證,還需要等待更加充分的史料。
因為駁殼槍輕便九_九_藏_書而不亞於衝鋒槍的火力,中國在抗戰前曾以政府採購的方式向德國大量採購這種武器,而且全部採用20發的大型彈夾。但是,由於這種20發彈夾的駁殼槍定型於1931年5月,「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軍尚不及裝備。可見圖中這名軍官所用手槍,是採用6-10發裝彈,固定式彈匣的老式槍型。作為炮兵軍官,這應該是他的自衛武器。

出於欽佩,日方為這位戰死的連長修造了墓碑
儘管這支「中山炮隊」部隊與日軍作戰的記錄在中方檔案中不見蹤跡,但根據我方記載,推測這名東北軍軍官,很可能是當時在新民組織抗戰的耿繼周將軍所部。
在日本1932年出版的《滿洲事變寫|真帖九_九_藏_書》中,展示了一名中國軍官使用的手槍。照片下的說明表明,使用這隻槍的是一名中國義勇軍部隊的連長(中隊長),這名擔任「中山炮隊隊長」的中國軍官,1931年10月14日,在興隆甸與日軍獨立守備第二大隊的戰鬥中英勇戰死。日軍在收斂其遺體時,獲得了他的手槍和附屬彈盒,子彈等物品。
耿繼周,名禮,字繼周,后以字行,原東北軍軍官。「九一八」事變時已年屆五旬,仍主動提出「捨棄上校差職」,「收容舊部,編練民眾,組織義勇軍抗擊日寇」。1931年10月初,耿繼周在家鄉新民組織起了一千多人的抗日隊伍。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委任他為「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四路軍司令,允許佩中將軍銜。至1931年底,耿部義勇軍發展到12000人,下設兩個師,堅持在新民地區與日軍作戰。新民縣城在11月23日淪陷后,耿率部於1931年12月,1932九_九_藏_書年1月兩次反攻新民,1932年8月經激戰收復了錦西縣城。隨後在錦州附近的湯河子戰役重創日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遼西義勇軍失敗后,耿繼周率部拚死轉戰入關,曾參加了馮玉祥組織的民眾抗日同盟軍。「七七」事變后,他被國民黨任命為第十戰區高級參議。
根據日軍記載,這支手槍是德國毛瑟手槍。這種德國設計的駁殼槍是當時中國下層軍官的標準武器。日軍也使用少量駁殼槍,但因為不了解中國軍人用這種槍的訣竅,使用效果不佳。日軍在照片的說明文字中使用了罕見的欽佩的語言來形容他的犧牲。「九一八」事變前,在東北的日軍以警衛滿鐵鐵路為名,以獨立守備大隊的形式將部隊派駐各地,事變發生后隨即搶佔周圍各軍事要點。推測這名中國軍官就是在與這些日軍的戰鬥中犧牲的。興隆甸,位於遼寧省新民縣,又稱「老興隆甸」,距瀋陽僅60公里,這張照片表明,在「九一八」https://read.99csw.com事變之後將近一個月,仍有中國抵抗部隊在瀋陽周圍進行戰鬥,他們也應該是義勇軍的前身。
駁殼槍在東北抗戰中曾是各路抗日部隊的重要武器。楊靖宇將軍殉國時,身上攜帶了三把駁殼槍,一把9厘米長身管長苗駁殼槍,一把9厘米標準身管大號駁殼槍,一把7.63厘米短身管小號駁殼槍。
駁殼槍雖然設計出色,並可以安裝20發子彈的大型彈夾,火力兇猛,在其故鄉德國卻並不被重視,歐洲也沒有任何一國採用其作為制式裝備。原因在於該槍連發射擊時槍口會自動上跳,幾槍之後子彈會打到天上去。然而,西方不亮東方亮,在中國這種手槍非常受寵。毛瑟廠共生產駁殼槍大約一百萬支,中國大約使用了五十萬支(含仿造),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中國人用了個腦筋急轉彎,輕易解決了駁殼槍開槍時槍口上跳的難題——只需要射擊時手腕一轉,把槍放平,變成手心向上即可。此時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使駁殼九*九*藏*書槍形成從左到右的掃射效果,充分發揮其全自動速射的優勢。因為很多軍官出身綠林,盛產神槍手的東北軍對這種武器也十分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從照片中看到,這名軍官使用的手槍很有特色。在中國被稱作駁殼槍的毛瑟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在中國戰場大量使用的這種手槍由於有一個木製槍盒,又被稱作盒子炮。其實,這種槍盒可以與毛瑟手槍組合,變成槍托,使其變成一支衝鋒槍。

所謂中山炮隊到底是什麼性質的部隊,至今仍有爭議,基本可以肯定是東北軍殘部轉成的義勇軍早期部隊。但這支部隊不一定是炮兵。從這張圖片上看,當時還有自稱鐵甲軍的抗日隊伍,顯然也不是裝甲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