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部 焚江 十八、神秘的義勇軍裝甲列車

第二部 焚江

十八、神秘的義勇軍裝甲列車

向遭我第某某團(應為第二師團)進攻退卻到依蘭附近的吉林反叛軍(日軍對丁超李杜王德林馮占海等部聯合組成的義勇軍聯軍部隊的稱呼),因為馬佔山部的叛亂迫使第某某團(應為第二師團)被迫向方正方向退卻而重新活躍。此時,恰有國際聯盟調查團來滿洲調查之事,以此為契機,吉林反叛軍再次轉入攻勢。四月十八日開始,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和對滿洲國的威脅,吉林叛軍沿松花江兩岸開始向方正方向進擊。在方正外圍的吉林軍(指熙洽為首的偽滿洲國偽軍)幾乎未經一戰就讓出了螞蜒河左岸地區,直退到方正。在吉林北部的其他叛軍(即義勇軍)紛紛響應,兵鋒直指哈爾濱。為此,關東軍決心集中兵力,徹底消滅吉林北部的吉林叛軍。新從國內趕來增援的第某某團(應為第十師團)立即向哈爾濱集中,將防務交給第某某團(應為第二師團)后開始討伐行動。第某某團(應為第十師團)以村井支隊(即村井旅團)為前方,四月二十一日從哈市出發,前往一面坡前線。爾後,軍司令官(應為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下令給伊田某團(應為伊田旅團),令其歸入第某某團(應為第九*九*藏*書十師團),向寧古塔方向攻擊前進,村井支隊則向海林方向前進,與依田部隊相互策應。
海林,即今天海林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屬山區和丘陵淺山區,距省會哈爾濱290公里,距牡丹江市僅12公里,「九一八」事變時屬寧安縣。其地為黑龍江東出海參葳南下圖們江的咽喉,今天森林覆蓋率仍達71.3%,民風剽悍。剿匪英雄楊子榮就犧牲在這裏。日方對於海林淪陷的背景,與中方記載大體相同。1932年4月,由於馬佔山二次舉義,在依蘭的李杜等義勇軍將領深受鼓舞,遂盡起精銳,分三路反攻哈爾濱。其中,左路軍馬載舟部即沿海林、鐵嶺河路線進軍。在作戰形勢大好的情況下,日軍以第十師團村井旅團和依田旅團乘輪船由松花江順流而下,繞襲義勇軍側背,於五月十七日突然出現在依蘭城外,在依蘭坐鎮的李杜和丁超猝不及防,只來得及帶少數人員退出。攻佔海林和與義勇軍裝甲列車的交鋒,應該就是這次日軍繞襲作戰中的一次戰鬥。
村井支隊在敵軍的逐次抵抗中最終於四月二十八日步武堂堂地攻佔了海林。但是,在進軍途中,作為前衛九*九*藏*書的舟橋大佐所部,在二十七日下午于海林西方的奧頭遭到敵軍裝甲列車的阻擊,戰線陷入僵持。當天夜間對裝甲列車發動了夜襲,雙方的格鬥一直持續到列車之內。直到二十八日凌晨四點,才終於將這列裝甲列車俘獲,其戰鬥過程十分慘烈。
根據日軍的記錄,這列裝甲列車曾有力地阻擊了日軍對海林的進犯,甚至一度打退第十師團村井旅團的進攻。

東北戰場上的義勇軍裝甲列車部隊
如果說義勇軍還有裝甲部隊,這未免有些駭人聽聞。
東北的抗戰進入義勇軍階段,在雙方的裝備對比中,日軍的確佔有很大優勢。在進攻黑龍江省的時候,由於遭到馬佔山所部官兵的頑強抵抗,日軍曾經最大限度出動了航空兵力,並動員了大量裝甲車輛,以充分發揮其裝備優勢。甚至當坦克不足時,還調動過原屬東北軍,在瀋陽被日軍繳獲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https://read.99csw.com候,被問到有沒有飛機時,馬佔山只能苦笑,說江橋陣地上只有幾千追隨自己多年的戰士而已,除此之外,一無所有。中日兩軍當時在裝備上的確存在一些差距。但東北軍由於張學良易幟后,對空軍進行集中管理,當時的黑龍江省,全省都沒有一架飛機。丟了瀋陽的兵工廠,又和關內斷了聯繫,義勇軍和日軍最大的差距,一是訓練,二是裝備。特別到了後期,日軍加強對關內外聯絡的封鎖,義勇軍的武器彈藥更成為瓶頸。遼東義勇軍名將李春潤就是為了保住運來的幾船彈藥重傷后犧牲的。如果真給義勇軍配上裝甲部隊,那也許東北的局面又是一番不同的光景了。不過,要說義勇軍絕對沒有重武器,也不完全正確,在日軍陸軍恤兵部出版的《滿洲事變寫|真大全集》中,有一套日軍攻佔海林時拍攝的照片,其中一張,展示了日軍從義勇軍手中奪取的一列裝甲列車。從照片上看,這列裝甲列車至少包括兩節,一節帶有瞭望塔的鋼甲炮塔車(似乎炮塔已經被拆掉或炸毀),一節側面有開門的運兵車。其形制與東北軍中裝備的俄式裝甲列車比較接近。義勇軍居然擁有這樣的戰車,簡九-九-藏-書直讓人忍不住驚嘆「奢侈」。
在「九一八」事變前後,中國的裝甲部隊尚在起步階段,因此,曾在蘇波戰爭中大顯威風的裝甲列車,是東北軍裝甲兵部隊中最主要的兵器之一,並曾在錦州等地給予日軍重大打擊。東北義勇軍進行抗日作戰時期,部分原東北軍將領帶部隊參戰,其所屬的裝甲列車,大約也就是義勇軍最重型的武器裝備了。如資料所述,身披鐵甲,裝備大炮的裝甲列車也的確給日軍帶來了重大威脅——大佐在日軍中是聯隊長級別,一列裝甲列車擋住一個聯隊的日軍雖然有些不可思議,但想想一直和使用大刀長矛的對手交鋒,突然發現這樣一個大傢伙迎面而來,日軍恐怕一時間根本不知道如何應付。根據記載,馬佔山、蘇炳文部隊也曾使用裝甲列車與日軍作戰。可惜,這種武器太少,而且必須依託鐵道才能使用,因此,不能完全左右戰局。同時,從海林裝甲列車的戰鬥結局,也可以看出當時中國抵抗部隊中,不同兵種之間缺乏配合,因此裝甲部隊不能得到步兵的有力支持。這種問題,直到1937年淞滬抗戰時,仍未能解決。
由於義勇軍檔案史料的不足,在海林抵抗日軍的裝甲列車,到read.99csw.com底屬於哪支義勇軍部隊,在中方史料中並無記載。但從當時作戰態勢看,這列列車很可能屬於當時在該地區活動的第二十八旅丁超部隊。丁超在1929年曾擔任中東鐵路護路司令,據記載,護路軍部隊曾裝備從白俄軍隊中獲得的裝甲列車,並曾在支援馬佔山軍作戰中使用過。因此,丁超的部隊攜帶其從哈爾濱撤退,並將其一直使用到依蘭,是有可能的。
日軍進攻唐聚五時,拍攝的繳獲裝備照片,主題不是大刀就是長矛——據統計,義勇軍人數最多時達到20多萬,但槍支最多也沒有超過13萬,其他的只能靠大刀長矛了。
這隻是一個推測,歷史的真相如何,還需要更多史料的支持。但是,從昔日敵人的照片中看到義勇軍居然曾經使用這樣的龐然大物對日軍作戰,的確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

在海林被日軍奪取的義勇軍裝甲列車
在這冊寫|真集中,日軍用了一頁的篇幅,描述這場戰鬥的前因後果。其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