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石破天驚聖人出 走出恐怖的洞穴

第五章 石破天驚聖人出

走出恐怖的洞穴

2.所有的人都只渴望,善的事物
如果我們把蘇格拉底、柏拉圖師徒的三條論據歸納起來,那就只有一句話:你知道,你就會去做。你不知道,你想做也不知如何做。而這,正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之說:
我們要怎樣做才能讓這些人轉向光明呢?要想達到目標,僅僅進行音樂和體育的教育是不行的。我們接下來要進行的第一個教育是算術,然後是幾何,接著是天文學教育。還有一個相關學科,就是抽象的和聲學(不是聲音的和聲學)。這些課程,只是在為學習辯證法作準備而已。辯證法是最高的科學,它引導理智去思考最終的目標:善的理念……
就算是吾性自足,知識原本就沉睡在我們心裏,可是這又怎麼跟善扯上read.99csw.com了關係呢?
柏拉圖用他的日喻說,來解釋這個原因。
沒有人願意作惡。
前面我們說過,理學家陸九淵高吼過: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王陽明換個詞再把這句話重新吆喝了一遍:吾性自足!
——因此一切人都會行善,只要他能夠行善。如果他不這樣做,那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行善。美德會帶來善的事物。因而,美德就是通曉善的知識。
——在任何情形下,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善的事物。如果他們未能得到善的事物,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善的事物。因而,只要一個人知道什麼是善的事物,那他在任何情況下都只會是有德的。因為所有的美德都依賴於一件事——read.99csw.com關於善的事物之知識。因而,諸德終究為一。
美德即知識。
到了柏拉圖這裏,他則是堅定不移地認為:知識並不是由他人從外面傳授給我們的,不是後天獲得的,也不是從靈魂中自發產生的,而是靈魂固有的,或者說,是先天存在於我們靈魂之中的,但處於潛伏狀態,宛如夢境一般,我們不可能通過洞壁上的影像認識身後的事物,除非轉過身來;我們不可能知道太陽是萬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穴。
於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王陽明這些人湊在一起,聯手推出了美德論,此一論點的觀點,計有三條:
如果我們中間有人回過身,對著光線,正面看著這些人,他們最先的感覺就是眼睛發花,如果讓他們https://read.99csw.com把這些人看得清清楚楚了,還能感受到觀看的樂趣。如果他們告訴別人,自己在外邊看到的東西,別人肯定會說他們是在胡說八道。所以,那些見到過光明的人,就不想回到普通世界,也就是那個黑暗的山洞里去了。
1.所有的人,都只渴望善的事物
諸如此類。
3.各種美德都指在特定情形下的善的事物
看看柏拉圖,他拿了一個洞穴來比喻人類的思維認知,認為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鼻子所嗅,舌頭所品,手指所觸,通通不是真實的世界本身,而只是一個由我們的感覺知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器官合夥兒製造出來的一個虛像。虛像就虛像吧,我們不跟他老人家較真兒——但當他表述了這個虛像世界九九藏書之後,卻離奇地和王陽明走到了一起。
總之,大家說的都是一碼事。
關於這三點,論據也有三個:
他認為,現實世界實際上是假的,是虛幻的,而在這個虛幻的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真實的理性世界。理性世界中的善理念,就好比現實虛幻世界中的太陽,是真實存在並能夠引發我們靈魂的認知功能的。
諸德為一。
我現在打個比方。整個人類就像是這樣的一群人:身上帶著枷鎖,躲在黑暗的山洞里,背對著光線。我們的後面有欄杆,欄杆的外邊生著一堆火。我們看到的只是沿我們身後的欄杆走動的人,映在我們前面牆上的影子,聽到的只是他們的回聲。
卻說柏拉圖學問大成之後,雄心勃勃想要以智慧宰制萬民,結果不幸被統治者當做read.99csw.com奴隸賣掉。幸虧他的朋友花了高價,又從奴隸市場把他買了回來,此後他潛心研究,最終提出了世界哲學史上最為知名的洞穴學說:
——因此,沒有人希望惡的東西。作惡就是以一種能產生惡的方式行動。因而,沒有人想這樣做。因而,當某個人作惡時,他並非出於本意。
然而我們要知道,山洞里的人都能看到東西,他們要做的就是把身子轉向光明。如果將他們身上逼迫他們背對光明的肉體慾望的枷鎖除去,每個人都會轉變,開始真正的生活。所以,我們要把最能面對光明的人找出來,讓他們回到山洞,告訴山洞里的人知識的優勢所在。如果他們認為這會很辛苦,我們就要像以前那樣牢記,全體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個人為全體的利益而受的苦,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