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石破天驚聖人出 智慧表述的是終極真理

第五章 石破天驚聖人出

智慧表述的是終極真理

但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玩意兒呢?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正好好說著王陽明,突然又扯到了古希臘的柏拉圖,這是因為,唯有從柏拉圖的認知角度出發,才能夠讓我們弄明白王守仁到底發現了什麼。至於我們提到的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其人的哲學思想中,也有著和王守仁一般無二的說法。
這個東西,孔子稱之為仁。子曰:仁者愛人。而《大學》開篇,則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https://read.99csw.com——注意這個至善。
這個永恆的心靈,確乎現在也存在於其他一切事物存在的地方,以及周圍的物質中,曾與這物質相連的東西中,和業已與它分離的東西中。
總之大家是殊途同歸。總歸大家說的都是同一樁事體。總歸一句話:所有的智慧都將在終點相逢,所有的智慧,描述的都是同一個東西。
這個東西,孟子稱之為取義。義者,宜也,也就是你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九*九*藏*書。該或是不該,其衡量標準,就是仁,就是善。
翻過來,掉過去。你東拉,我西扯。所有的智者,說的都是同一個終極真理,這個真理你可以稱之為仁,稱之為義,稱之為道,稱之為慈悲,稱之為大善知識,稱之為良知,稱之為美德,稱之為你願意稱之為的任何東西。
就是這樣,仁也好,義也罷,慈悲也成,大善知識也可,良知也不錯——雖然這都是東方哲學的常用術語,但如果這個東西是真實的存在,那麼,西方的九九藏書哲學家也同樣會發現它,感知它,表述它。而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或許是人類歷史最清晰的道之表述。
這個東西,佛家稱之為慈悲,禪宗則直截了當稱之為善知識。知識的取向就是善,善的本身就是知識。蘇格拉底聽到這句話,會眉開眼笑的。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個東西,道家稱之為道,老子著《道德經》,「道德經」這三個字,「九_九_藏_書道」說的就是這個東西,「德」是說這個東西的性質特徵,「經」就是表述的意思——而對這個東西的性質表述,最終成為了品評人類品德的道德,這就是最典型不過的致良知,最典型不過的美德即知識。
而王守仁所做的,就是把孔子的話,把孟子的話,把老子的話,把蘇格拉底的話,把阿那克薩哥拉的話,把柏拉圖的話,用他自己的語言,重新表述一遍:
而在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留下來的哲學殘章之中,也有著和陽明先生同樣的敘述九九藏書
諸如此類。
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王陽明最為精典的美學片斷:他與朋友游南鎮,朋友指岩中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亦何相關?
當心靈開始推動時,在運動中的一切事物就開始分開。心靈推動到什麼程度,萬物就分別到什麼程度。而這個渦旋運動和分離作用同時又造成了事物的更強烈的分離。
這事你得去問柏拉圖,他將用他的洞穴理論,告訴我們這東西到底是什麼。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