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三章 最牛孔門弟子——顏回

第十三章 最牛孔門弟子——顏回

孔子周遊列國時,一度局面非常慘,比較著名的,就是他們被圍困在陳蔡地區,斷水斷糧多日,險些客死他鄉。在山窮水盡之時,一生忠貞自己理想的孔子,也進取心一時大沮,對自己苦苦尋找的「仁政」產生了懷疑。因此,他故意問身邊的弟子:「我們的主張是正道,又不是邪道,為什麼會淪落到這種境地呢?」他不僅僅是問弟子們,同樣也是問自己。而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也無意中成為孔子對各位弟子品德的一塊試金石。對這個問題,孔子的各位弟子回答各異,也多讓孔子失望。比如子路認為,這是由於我們還不夠仁義,不夠聰明,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以至於淪落到這樣的境地。這不僅僅是自我批評,而且是對老師的學說產生了懷疑。子貢的回答是,老師孔子的理論是偉大的,但是很難實現,應該把標準降低一些,這樣說不定就能夠實現主張了。這表面上是誇獎孔子理論偉大,真實的意思卻是說孔子的理論不合實際。從這兩個人的回答可以看到,此時的局面,對於孔子而言真的是絕路,進退無路不說,就連他弟子也產生了分歧,不少弟子不但開始懷疑老師的學說,而且開始質疑老師的學說,就是孔子本人,也開始動搖。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挺身站出來的依然還是顏回,顏回的回答慷慨激昂,他認為孔子的思想是「至大的」,也正因為如此,天下目前才「不能容」。孔子的思想本身是偉大的,我們絕對不能因為去迎合那些「不能容」的人,去修正自己的思想,即使我們的思想不能實現,我們也是偉大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孔子的思想在當時並沒有實現,但孔子本人是偉大的,顏回的這種觀念,還是堅持了孔子「君子固窮」的觀點,也就是說,一種理念,即使一時不能被社會所接受,也要堅持,這一條路,哪怕一無所獲,也要勇敢地走下去。從這個簡單的回答我們不難看到,堅強的顏回,是孔子真正的知音,在諸多弟子中,他不但真正理解了孔子的學說,而且也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堅持孔子的學說,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會成為孔子儒家思想的最佳繼承者。
作為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主體思想——儒家思想的創建者,孔子是中國文化界最重量級的大師,如果能成為這樣重量級大師的學生,自然也同樣流芳百世。孔子除了學問影響力久遠之外,在治學上也同樣被歷代歷史學家所稱讚,他「桃李滿天下」,門下的弟子3000多人,其中優秀者72人,被稱為「72賢」,在這72賢里,如果問哪一個人最得後代儒家學者欣賞,恐怕答案就是一個人——顏回。
顏回除了對孔子至誠至孝外,更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而不像許多人想的那樣不知變通。顏回跟隨孔子回到魯國后,當時魯國有一個著名的馬車手叫東野畢,在整個春秋諸侯中都頗有名聲。但是顏回對東野畢卻有不同的看法。有一次魯定公問顏回,東野畢是不是適合駕車,顏回回答說,他駕車的速度很快,但不到3天,給他拉車的馬就會逃跑。事實證明顏回的眼光准得離譜。東野畢被叫來給魯定公拉車,沒3天時間,馬全跑光了。大為驚訝的魯定公,問顏回是怎麼看出來的,顏回的回答是,東野畢駕車的技術雖然好,但是他根本不懂得愛馬,每次都讓馬竭盡全力地跑,日久天長,再好的馬也受不了,不是被累死,就是逃跑。顏回又舉出了他所敬佩的大舜的例子。他說大舜當年駕車,從來不讓馬竭盡全力,馬跑的時候,都是要留有餘力,這樣,馬才會長read.99csw.com久地為他效力。其實治理國家的道理也一樣,做君主的對待老百姓,就應該像大舜駕車一樣,不能過度地剝削,而是應該主動與民休息,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老百姓也才能夠安居樂業,否則老百姓逃跑,就像馬逃跑一樣。這其實是在借馬說人,用駕車來說治國的道理,宣傳的還是他所倡導的「仁政」思想。由此可見,顏回同樣有睿智且眼光獨到的一面,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在春秋的政壇上,很有可能會一展抱負。
除了理解孔子的思想外,在周遊列國的一路上,顏回也鞍前馬後,照料孔子的飲食起居,甚至不在意因此遭到任何的誤解。其中的一件事就是,當時孔子他們餓了幾天幾夜,子路好不容易弄來了一石米,趕快做飯給孔子吃,顏回負責燒飯,當時子路在旁邊無意中看到,顏回竟然在偷吃,這在儒家弟子里,是非常大逆不道的行為,認定顏回大逆不道的子路,趕快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孔子,孔子知道后並不相信,然後經過一番盤問,總算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原來顏回在做飯的時候,一不小心有一些沙子吹進了飯里,顏回趕快用勺子把混雜了沙子的稀飯舀出來,但是扔掉了又可惜,就自己吃掉了,這件事情讓孔子感慨頗深,他當場感嘆說:「人都說眼見為實,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眼睛看見的,也可能是虛的。」經過此事,顏回至孝的名聲,讓眾位弟子更加心悅誠服。
而顏回早期在孔子門下的學習生活,也是以道德見長的。他投身孔子門下的時候只有13歲,當時年紀小,而且沉默寡言,以至於大多數人以為他很愚,當時和顏回交好的,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子路的聰明外露,和顏回的沉默木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後來孔子卻發現了顏回的好處,他認定顏回屬於大智若愚的人才,《論語》上記錄了孔子對於顏回智商的評價:「回也不愚。」一句話,點出了顏回聰明的本質,就連孔子門下最擅長辯論的子貢,對顏回也非常稱讚,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是不敢與顏回相比的。
在孔子的弟子中,受到孔子稱讚比較多的,除了顏回外,還有閔損、冉耕和冉雍。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在孔子心目中具有很高德行的人。《論語》中對他們3個人的記錄里,閔損的記錄是非常多的,他和顏回一樣,是一個輕視功名利祿的人。司馬遷的《史記》里也曾說他「不事士大夫,不食君之俸祿」,是一個視功名利祿為糞土的人。孔子對於他的看法是,閔損這個人很少說話,但一旦說話,都是道德水準非常高的至理名言。而且他和顏回一樣,都是魯國人,且他們趕上了三桓奪權。那時候的閔損,也堅決絕三桓的拉攏,特別是當時三桓中的季氏,曾經想招募閔損做自己的家臣,這是當時許多「士」都夢寐以求的,而閔損卻嗤之以鼻。當時的季氏很有誠意,三番五次地派人來請,閔損卻一點面子也不給,他對來邀請他的使者說「好好地給我辭了吧,如果你們再來逼我,我就立刻逃走」。從這件事情上看,好像閔損是一個性格外向高傲的人。但事實上,閔損在當時孔子的弟子中,是出了名的謙虛的。他在孔子的身邊時,對所有的人都是和顏悅色的,即使在師兄弟之間討論問題的時候,他脾氣也非常好,幾乎從來不發火,脾氣暴躁的子路等人,對他也非常尊敬。性格的反差,足見閔損嫉惡如仇的性格,在他的眼裡,三桓架空國君,變亂祖宗的章程,這就是大惡,和這樣的人合作,對自己是九*九*藏*書一種恥辱。所以孔子把他和顏回一起列入「德行」中的翹楚,也確實是有道理的。
顏回並非只有忠誠,他的學問和能力都相當出色,雖然他的學說留下來的很有限,業績也同樣不高,但是縱觀他短暫的一生,他確實是一個有高潔的品行和遠大理想的人,在孔子關於「君子儒」的倡導中,顏回是最符合其思想的楷模。

而這也是千百年來顏回得到後代知識分子崇敬的另一個原因,尤其是那些科舉失意或者仕途失意的封建知識分子們,比如一生屢試不第的文學家蒲松齡,就曾以顏回自勉,手書「顏淵吾師」,懸挂在家中牆頭上以自省。明末遺民顧炎武,多次拒絕清朝拉攏漢族知識分子的「博學鴻儒科」,並對前來勸說的清朝官員說「汝乃讀書人,不聞顏回之忠乎」?對於大多數逆境中的知識分子來說,顏回,是一個精神的楷模。
在顏回的身後,顏回也得到了同門和當時許多人的高度評價。有一次子貢就曾經說「我怎麼能和顏回相比呢」。子貢做生意的時候,曾應人邀請,把孔子門下的弟子做一個排名,10個弟子中,顏回被排在第1名。雖然比起孔子的其他弟子。顏回從來沒有得到過任何官職,但是即使在諸侯之間,顏回也同樣有很高的名聲,孔子遊歷到楚國的時候,楚王曾經想賜給孔子一塊地,他的令尹就曾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孔子如果得到顏回的輔佐,肯定能把這塊土地治理得很強大,到時候就是楚國的威脅了。可見在當時的諸侯中間,顏回是有非常高的知名度的。
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21年,病逝于公元前481年,過世的時候年僅40歲,可謂英年早逝。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既沒有像子貢那樣賺得盆滿缽滿,富甲一方,更沒有像子路那樣從政,幫助老師縱橫捭闔。但是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是孔子最欣賞的人,他的過世讓孔子悲傷不已。而在後代文人中,他也是個極受關注的人物,比如孔廟配享的歷代諸賢中,顏回的地位是最榮寵的,歷代帝王都曾經給予他崇高的冊封。唐太宗曾經封他為「先師」,宋太祖曾經封他為「兗公」,明太祖又加封他為「兗國公」。但是對比他短暫的一生,卻讓人感到奇怪,這個人並沒有什麼大功業,也沒有學術上的出色建樹,為什麼在封建史家中,他的聲名卻遠遠超過同時期的那些師弟們,幾乎與歷史長存?
顏回的人生,不僅僅表現在孔子的悲傷中,也不僅僅表現在《論語》中的各類對話里,事實上,透過現在留存不多的史料,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顏回的風貌,這是一個堅強、忠貞、樂觀、品德高潔的顏回。通過那些有限的記錄,我們或許不難理解顏回在生前身後得到推崇的原因。
不但聰明,顏回還是一個非常刻苦的人。孔子在《論語》中說得非常多的,就是顏回的學習精神。早年不了解顏回才思的時候,孔子就曾稱讚過顏回「以勤補拙」,後來魯哀公曾經問過孔子:「做弟子的,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未聞好學者也」,意思就是說,自從顏回不幸夭折后,他再也沒有看到過像顏回一樣刻苦好學的學生,顏回是他弟子中唯一刻苦好學的學生。
那麼高知名度的顏回,一生又走過了怎樣的道路呢?他是魯國人,13歲的時候開始跟隨孔子,用6年的時光滿師,然後娶妻生子,但當恩師準備周遊列國,推廣自己https://read.99csw•com的儒家思想的時候,顏回卻毅然決然地扔下妻兒跟從。要知道為了娶到他的妻子——宋國女子戴氏,顏回曾經不辭勞苦,到宋國求親,終於打動了戴家的長輩們,同意了這樁不匹配的婚姻:顏回家窮,戴家卻是宋國官僚。
在孔子的各類言語中,誇讚顏回似乎成為了一種習慣,甚至在自言自語的時候,也不忘記誇獎顏回。比如曾說過顏回安於貧困,住在陋室之中,每天僅吃一瓢食,一瓢水,而且在窮苦的生活中依然可以保持快樂心態。在學習問題上,孔子也曾說過「語之而不懶惰者,回也」。甚至自視甚高的孔子,有時候還把顏回和自己相提並論,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他說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哉」,是把顏回放到了和自己一樣的高度上。認為只有顏回和他達到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境界。正是因為孔子這麼喜愛顏回,所以當顏回去世的時候,孔子非常悲傷,失聲痛哭說「天喪予,天喪予」。顏回的死,對孔子的打擊非常大,他不但長時間難以從悲痛裏面走出來,而且在教育弟子的時候,經常不知不覺地拿著顏回和他們對比,經常弟子們一點小錯,孔子就發出「你們比顏回差遠了」之類的感嘆。
但這來之不易的一切,都無法阻擋顏回追隨恩師的決心,在顏回的心中,幫助恩師成就他的儒家治世理想,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後的14年,他一直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然後,就是眾所周知的孔子周遊列國時候最艱難的時光,不管走到哪裡都不被待見,經常遭到驅逐,甚至還多次遇到盜賊,生命財產遭到威脅。在一切的打擊苦難面前,顏回不但對恩師不離不棄,而且還主動承擔責任,每到一地,都主動承擔大量體力活,照料孔子的飲食起居。一直到了公元前484年,38歲的顏回跟隨68歲的孔子回到魯國,之後的兩年最後時光里,他開始在魯國傳道講學,並且身體力行,在艱苦的環境中,以苦為樂,其治學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格,都成為當時儒家的楷模。除了講學之外,顏回更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特別是流傳千年的易經,也是出自他之手。這樣一個刻苦耐勞且大智若愚的好學生,最終積勞成疾,40歲剛過就病逝在家中,而他留下的「重於立德」「天人合一」等儒家思想,至今影響深遠。
實際上,為了理想拒絕三桓拉攏的顏回,其實也是一個頗有政治理想的人,出仕為官,建立功業,也確實是他的一大理想。有一次孔子曾經問身邊的弟子們「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子路的回答是「願意穿名貴衣服坐高車大馬,和朋友們一起分享,這樣就無遺憾了」。顏回的回答卻是「願無伐善,無施勞」。也就是說,顏回真的是想通過自己的手,締造一個人人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的盛世。在後來的《孟子》中,也曾記錄顏回曾慨嘆「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也就是說,將自己和上古的聖君大舜相比,並且夢想自己也能成為一個「有為者」,但是在當時戰亂紛爭的局面下,顏回的理想又怎是可以輕易實現得了的?孔子的弟子中,許多人的想法都很現實,比如子路,他期待能以武力強國,子貢期待能用自己的口才得到重用,顏回卻想著能夠找到一個小國做官,在當地施行教化,倡導仁政,然後用小國的施政成就去影響大國,這樣所有的國家互相學習,天下也就不會有戰爭了。這個想法在後來人看來「很傻很天真」,但是在當時,卻是顏回真實的願望。而且,他的政九*九*藏*書治思想也是最接近孔子的,孔子和顏回一樣,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可以輔佐的明主,然後可以倡導禮樂,讓國家偃旗息鼓,再也沒有戰火。為了這個理想,孔子周遊列國,屢遭失敗,等待14年後他返回魯國時,已經68歲了,人生70古來稀,孔子自己也知道,這個理想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但是他卻有一個傳承者——顏回。在孔子眼裡,這是一個完全繼承了自己理想的人,但是事與願違,顏回英年早逝,孔夫子白髮人送黑髮人,又怎能不悲痛欲絕。

歷代帝王之所以頻繁加封顏回,首要的原因,是因一個「忠」字,顏回最打動人的,就是他的忠誠。顏回對於孔子,是一種發自內心百分百的崇敬,他曾經稱讚孔子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衍生出的著名成語,就是「高山仰止」,又說孔子對他的教育是「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因此而衍生出來的著名成語,就是「循循善誘」,對於這位他從13歲開始就追隨的恩師,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激。在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無論多少風霜險阻,都沒有改變他的忠誠,他曾經對孔子說,願意追隨孔子的腳步,哪怕窮盡他的一生。後來孔子自己也曾說「回視予以父也!」也就是說,顏回對於孔子,不僅有師生之間的忠誠,更有父子之間的孝道。

也正因為這種忠誠,顏回對於孔子的感情始終不渝。今天人們說孔子弟子眾多,總忽略了孔子最艱難時期的世態炎涼,孔子人生最艱苦的階段,那時候他門下的弟子,按照《論衡》里的說法是「三盈三虛」,也就是說,一旦孔子的境況良好,立刻就學生滿門,但如果局面急轉,又馬上人去屋空,但卻惟獨「顏淵不去」。也就是說,不管誰走誰留,顏回卻始終堅持跟隨在孔子的身邊。這樣忠誠的弟子,不但是一種楷模,更是當時孔子招生的「活廣告」,所以孔子自己都曾經說過「自吾有顏回,門人益親」,也就是說,自從有了顏回這個楷模之後,不但學生越來越多了,而且學生們也越來越多的學起了顏回的忠貞。
顏回的出身很不好,他的家很窮,13歲就跟隨孔子,之後隨著孔子周遊列國,度過了一段最艱苦的時光,與孔子可謂是患難師徒。在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充滿了對顏回的各種讚頌之詞,而且孔子還曾經根據弟子們的水準,對各位弟子進行了一個綜合排名,結果顏回的「德行」排在第一位,孔子曾經稱讚顏回說:「回有君子四道也,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也就是說,顏回就是孔子眼中的道德楷模。

作為孔子門徒中的「道德楷模」,閔損本人也是很有影響力的。三國時期的著名詩人阮籍在自己的詩歌中,把他和顏回共稱為「顏閔」,可見在後人的心中,他是一個可以和顏回齊名的人。而且在孔子的門下,他的資格也比其他徒弟老的多,閔損只比孔子小15歲,在當時的孔子弟子之中,他卻以孝順出名的。《論語》中顏回被孔子稱讚得很多,但是在「孝順」這條上,孔子稱讚最多的卻是閔損。在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孝」中,他也位列榜單之中。閔損小時候遭到後母虐待,衣著單薄,連衣服里都全是蘆花,被他父親發現后,父親要趕走後母,閔損卻為後母說情,說後母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read•99csw•com挨凍受苦,如果後母走了,連弟弟也要挨凍受苦,所以還是我一個人挨凍受苦好。千百年來,他就是中國儒家「孝道」的楷模之一。
顏回的這種忠孝,無論是後來封建社會堅持君臣之道的士大夫們,還是大權獨攬的歷代帝王,對此都嗟嘆不已,甚至千載之下,依然心嚮往之。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在討論儒學的時候就曾問身邊的儒生們「顏回追隨聖人,歷經風霜,不離不棄,何也」?宋朝名相趙普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在對趙匡胤說起冊封顏回的意義時,也曾慨嘆「以顏回之忠,足以教化世人!」就連性格深沉猜忌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在於太子朱標討論選拔臣子的原則時,也以顏回做例子,「如顏回之忠誠者,可遇不可求也!」也就是說,對於帝王們來講,顏回這樣赤膽忠心的臣子,是他們做夢都想得到的,而對於士大夫來說,能留下如顏回這樣的「忠臣」名聲,也是他們日夜盼望的。
顏回的理想,在後來的時代中也引起了相當多的共鳴,特別是對於那些一生不得志,且胸懷大志的知識分子,顏回的故事,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當然,這種共鳴,大多數發生在人生極度灰暗絕望的時候。比如東漢時期的著名清官楊震,在屢次整頓官場卻遭到失敗后,就曾經對其弟子說:「今始之顏回樂中之痛也。」宋朝改革家王安石,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倡導變法,但是晚年卻慘遭失敗,也因此寫下了大量感嘆顏回遭遇的詩篇。顏回的美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是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共鳴。
說到這裏,就要說說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於君子的理解,孔子眼裡的君子,應該是那種堅守自己的氣節,即使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也不改變自己原則的人。在論語中,孔子就曾鮮明提出了「君子固窮」的觀點。而關於這個觀點,顏回無疑是做的最好的一個人。首先,他的學習目標非常純粹。孔子的眾多弟子中,好多都是懷著不同的目的求學孔子的,有為了做官的,也有為了發財的,而顏回不一樣,他是一個為了學習而來到孔子身邊學習的人,其學習的態度是非常純粹的。孔子對顏回的評價是「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也就是說,顏回學了三年,不為錢不為糧食,只是為了學習,這樣的人是根本不容易找到的。後來顏回居住在陋室之中,堅持過著貧困的生活,並且在貧困的生活中享受快樂,這種精神更被孔子所感嘆,在孔子眼裡,顏回不但是一個君子,更是一個他自己親手教育打磨出來的君子,對於一個老師來說,顏回就是一個被他精心雕琢而成的璞玉。值得一提的是,顏回人生里的最後兩年,正好是魯國三桓奪權時期,當時當權的「三桓」對顏回非常欣賞,曾經以高官厚祿來利誘拉攏,但是在顏回的眼裡,三桓的這種行為屬於嚴重的「大逆不道」,他自然不肯與之同流合污。所以顏回寧可住在破屋子裡,過著教書育人的清苦生活,也不肯改變自己的信念,去接受這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這種精神恰恰符合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思想。甚至就連通篇充滿了對儒家學子調侃的道家著作《莊子》中,也表達了對顏回的崇敬。書中記錄了顏回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孔子問顏回為什麼不去做官,顏回說,我們家有50畝田,足夠養活我自己,我們家門口有一條河,足夠可以讓我喝水,有土地有水喝,足夠讓我每天享受快樂,又為什麼非要去做官呢?在崇尚自然的道家莊子學派中,顏回的安貧樂道思想,也同樣得到了他們深深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