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項羽錯過多少機會

第一章 項羽錯過多少機會

所以,一直到公元前207年九月,楚國才正式組織了援軍,一路由劉邦率領,向西攻打秦國的老巢函谷關。函谷關地勢險要,雖然秦國主力盡出,劉邦的10萬人要想攻克,卻並非易事。戰局的關鍵點還是在巨鹿,如果不能解除巨鹿的圍困,消滅秦軍40萬主力,那麼劉邦的覆滅也只是時間問題。援助巨鹿的任務,楚懷王交給了宋義,項羽只是副將。這個宋義和項梁一樣,也是楚國的世家,楚國復國后,他擔任楚國令尹(宰相),和項梁平素爭鬥甚多。楚國復國后,宋義的任務主要在安定地方,籌措糧草,招撫流民生產,對楚國政權的穩定出力頗多,但軍事並非他的特長。他對後來西漢的「貢獻」是:他建議楚懷王,派劉邦西征牽制秦軍,並立下「誰進漢中誰為王」的規矩,才有了日後劉邦的坐大。是年九月,宋義被楚懷王正式委任為「上將軍」,統兵北進。進兵到山東曹陽后,宋義被秦軍巨大的陣勢嚇倒了,立刻下令全軍休整,和秦軍以黃河為界對峙。雖然後人說他「膽小」,但宋義的想法還是有道理的:此時楚國後方穩定,物資充足,而中原戰亂不已,秦軍又剛剛得勝,採用穩守的方式消磨掉秦軍的銳氣,才是最穩妥的辦法。

基本不可能,卻還是有可能。此時項羽軍隊的戰鬥力仍在,而且,項羽部下的騎兵,是此時中國除了匈奴之外最精銳的騎兵部隊。如果能夠集中優勢騎兵衝殺出去,採取分段掩護的方式,還是有希望成功突圍的。當然這麼做的損失,也是極其慘重的。
而事實上,在項羽的人生道路上,他本來有無數次機會,不但可以一舉鼎定天下,將野心勃勃的對頭劉邦掐死在搖籃里,更可能建立一個雄踞東亞大陸的「大楚帝國」,然而他就像一個胸有大志卻不知珍惜的「富二代」子弟,一次次揮霍了上天賜予他的機會。最後的悲情,固然可嘆,卻也是「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巨鹿之戰後,項羽揮師東進,在函谷關擊敗意圖稱王關中的劉邦。迫使劉邦主動到項羽大營里求和,將漢中地區拱手讓給項羽。期間項羽的謀士范增曾建議項羽趁機誅殺劉邦,但未被項羽採納。此事皆被後世認為是項羽敗招之一。彼時項羽擁兵50萬,遠強於擁兵10萬的劉邦。劉邦雖然因其一路紀律嚴明,在關中民望甚高,但在項羽突破函谷關后,劉邦也早已是「案板上的弱肉」。
信心垮塌的結果,就是部隊的徹底垮塌。在漢軍的總攻下,項羽的愛妾虞姬憤然自刎,悲憤交加的項羽,率800騎兵突圍到了烏江,此時身邊只剩下20多人。漢軍追兵迫近,絕望的項羽,最終拒絕了船夫載他過江東的好意。在烏江邊揮劍自盡,演完了人生最後的絕唱。
為什麼喜愛,理由自然很多。比如他雖然狠,但是夠爽直,是條血性漢子。又比如他雖然事業失敗,但是用情專一,愛情感天動地,一生得遇虞姬,夫復何求?纏綿悱惻的愛情,給後世增添了幾多趣味的談資。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他比較冤:身為正宗楚國名門後裔,手握彼時中國最強大的江東軍團,連橫掃六合的秦軍都敗在他的手中,雄霸天下一度誰與爭鋒,卻最終敗於區區劉邦,落得烏江邊橫刀自刎的悲壯結局。惋惜如項羽,愴然如項羽,千載之下,又怎能不叫後人嘆息連連?
二世而亡,國祚僅延續了15年的秦王朝,公認的亡國喪鐘,是公元前209年發生在安徽宿州東南的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開了轟轟烈烈秦末農民戰爭的序幕。然後群雄四起,先是魏國宗室後裔魏咎在魏國故地自立為王復國,接著齊國王室田瞻、田榮兄弟在山東復國,趙國後裔趙歇在張耳、陳余的擁戴下在趙地復國。一時間天下大亂,秦帝國統治搖搖欲墜,幾十萬人馬在中原大地群雄逐鹿,可最終到底會是誰,「逐」到那隻「鹿」——天下呢?
「唇亡」在即,「齒」們的表現卻很心寒:這時候被圍困在巨鹿的趙國,北面面臨秦國從河套調回的北方邊軍打擊,黃河南面,更駐紮著章邯的幾十萬虎狼之師。齊國被平滅后,即任的田榮被嚇破了膽,率軍縮在魯東地區自保。趙將陳余等人率大軍救援,但見到秦軍兵威之後,盡皆退縮不前。偏偏楚國內部也窩裡斗。項梁死後,被擁立的楚懷王企圖趁機奪權,他一面重用非項家一脈的劉邦,給予他獨立的統兵大權,命他西進擊秦,牽制秦軍行動。另一面派親信宋義做主將,統九*九*藏*書領天下援軍。項羽只是他的副將,就這樣,項家隻手遮天的大權,被楚懷王奪了回來。
但是轉折再次出現了,項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成皋相持階段,項羽不斷調動兵力,對劉邦的成皋防線發起進攻。就在劉邦苦苦死守的時候,韓信在北方取得了突破,魏王、趙王、齊王相繼被韓信平滅。原本「楚漢相爭」的形勢,變成了項羽、劉邦、韓信三足鼎立。這時候韓信倒向誰,誰就是這場角逐的贏家。但韓信當年是遭項羽冷落的,劉邦對他卻有「知遇之恩」,這時候項羽再去拉攏,一切都已經晚了。到公元前204年初,項羽經過苦戰,終於突破了劉邦苦苦堅守半年多的成皋防線,一舉拿下成皋,劉邦敗逃回關中。然而,就在項羽準備一鼓作氣,徹底剿滅劉邦的時候,他戰略判斷失誤的後果再次遭到了報應:已經投靠劉邦的彭越進兵蘇北,奪取了睢寧,迫使項羽兩次回兵救援,結果,劉邦趁機反攻,再次收復成皋。強攻半年,項羽等於是原地折返跑,白白損失大量兵馬,勞而無功。此後,雙方以廣武山為界相持,誰都不能前進一步。

民間戲曲自不必說,千百年來,各類文學作品滿天飛,一曲《霸王別姬》從古唱到今,力拔山兮的武勇,纏綿悱惻的愛情,讓多少代觀者無不愴然淚下。戲文里唱,電視劇來來回回拍了N遍,電影前前後後拿了一圈獎。時代變,年頭變,流行時尚變,項羽的「知名度」,卻是千年不變,甚至在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演變里水漲船高。一句話:這是一個深受世人喜愛的人。
折騰了沒多久,「群雄」們就露餡了。陳勝吳廣動靜最大,一度擴張到幾十萬人,可說到底是農民起義,戰鬥力低不說,更無長遠眼光,所過之處儘是破壞燒殺,全無政治方略。他們建立的國號叫「張楚」,意思是「張大楚國」,藉著戰國時期楚國的牌子擴充實力。此舉開始奏效,陳勝的軍隊一度打到函谷關,險些端了秦帝國的老窩。可打了幾個勝仗,「張楚」的部將們就開始忙著稱王了。他的部下紛紛自立,特別是其中原屬六國的貴族們,紛紛藉機擺脫陳勝自立,重新恢復王號。結果,陳勝的主力軍隊周文部攻打函谷關失敗,反而被秦將章邯重創,聲勢浩大的張楚政權立刻分崩離析,各地部下們紛紛和他劃清界限,拒絕援救。到了第二年十二月,秦帝國大將章邯率軍攻克「張楚」的首府陳縣,陳勝遭部下庄賈殺害。一度轟轟烈烈的張楚政權,說到底不過是「盜版」的楚國,最終不成氣候。
垓下之戰,漢軍十面埋伏,威風八面,但其實也只剩下一口氣了。常年戰亂,北方經濟破壞嚴重,人口銳減。無論垓下之戰結果如何,漢軍其實也沒有多少底氣打下去了。何況尚在項羽之手的江東五郡,受戰爭破壞不大,如果項羽不死,即使不能打回北方,以他為旗幟割據江東自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是這樣一來,中國的分裂,也許會持續更長的時間。
而項羽的失策,就是對劉邦背盟估計不足。和議之後,項羽隨即率軍東撤,如果他能平安撤退到他的大本營江東五郡,劉邦將很難再有平定項羽的機會,所以借項羽東撤的機會發動突襲,是消滅項羽的最佳時機。劉邦果然這樣做了。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親率大軍,追擊項羽至河南固陵。惱火劉邦背盟的項羽再次絕地反擊,一場大戰,斬殺劉邦軍兩萬多人,殺得劉邦不得不固守待援。這時候,命運的選擇再次擺在項羽面前,是繼續撤退,還是乘勝追擊。惱火劉邦背信棄義的項羽,選擇了把劉邦趕盡殺絕。楚軍停止撤退,重兵攻打劉邦,劉邦雖然野戰稍差,但防禦能力尚在,又兼主力尚存,固守不成問題。而這一念之差的選擇,註定了項羽命運無法逆轉。
項羽不殺劉邦,或許有他的道理。此時秦朝剛亡,局勢不穩,劉邦畢竟和自己同屬「義軍」一脈,一旦發生內耗,很可能引發新的內亂。畢竟各路諸侯都是新歸附不久,穩定第一。
果然如此,固陵之戰後,韓信從山東南下,佔領蘇北地區,彭越與劉邦會師,同項羽對峙,英布從淮北出發,佔領壽春,項羽部將周殷反叛,北上進擊項羽。同時,20萬新整編的關中軍也增援劉邦,新建立的漢帝國,戰爭機器隆隆開動,項羽的10萬大軍,轉瞬間陷入了東南西北全面包圍之中。固陵之戰,項羽贏得了輝煌的勝利,卻換來了永遠的失敗。
說項羽的人生,不得不首先說到秦王朝九_九_藏_書的滅亡。
而在這個時候,「正版」的楚國誕生了——公元前209年十月,原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梁殺蘇州太守,得蘇州子弟兵8000,繼而誓師渡江,擁立楚國宗室熊心為帝,號稱楚懷王,作為戰國時代秦國最頑強對手的楚國——復國了。
直到楚國的復國。
但是從項羽本人看,做出這樣的選擇,於他性格而言是再正常不過了。比起劉邦的狡詐,項羽是一個快意恩仇的人,做事講究直來直去,比如和宋義有分歧,說殺就殺,懷疑秦國降兵不聽話,說坑就坑,哪個諸侯看不順眼,說打誰就打誰。這是一個從來不彎腰的人。但這樣的性格,做朋友可以,爭天下卻不可,爭天下,講的是能屈能伸,要會妥協,會求全,會忍辱負重。這偏偏是項羽最反感的。隨興所至的結果,就是一次次戰略誤判,直到最後的滅亡。楚漢相爭的結果,不是劉邦幸運,而是性格決定命運。
所以項羽的失策,在他成為「西楚霸王」后就遭到了報應,他放逐楚懷王的行為,給了劉邦出兵的口實。而經過一年多的休養生息,劉邦也終於在公元前206年底,重新舉起了和項羽決裂的大旗,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略,一舉擊敗了章邯等人,成功佔有了八百里秦川,一下子成了和項羽爭雄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入川時只有10萬軍隊的劉邦,在他佔有三秦大地后,已經擁兵56萬,可以說和項羽旗鼓相當。
固陵之戰時,項羽雖然依舊擁兵十多萬,但此時楚軍糧草供應不上,周圍的彭越、英布也早已投靠劉邦,側翼失去庇護。固陵之戰得勝,固然有楚軍作戰勇猛的緣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韓信、彭越、英布3人對劉邦的封賞不滿,故意按兵不動以要挾劉邦,以劉邦的政治智慧,勢必會大力籠絡3人,換取3人前來增援。一旦如此,滯留在固陵地區的楚軍,就會陷入劉邦的全面包圍中。而這些,恰是項羽沒考慮到的。
巨鹿之戰後,項羽馬不停蹄,在三戶津斷掉章邯退路,終於于公元前207年底迫使章邯投降。就這樣,秦王朝最後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灰飛煙滅,覆滅的命運已經難以挽回。為防秦國降兵異心,項羽將20萬秦國降兵全數坑殺,其殘暴也名聞天下。就在同時,另一路本意在牽制秦軍的西征軍劉邦部,卻借項羽與秦軍死戰的機會,于公元前207年十二月成功突破函谷關,攻克咸陽。橫掃天下的秦王朝,就這樣二世而亡了。雖然劉邦「撿了便宜」,但這時期北方中國最強大的勢力,受到公認擁戴的領袖,卻是擊滅秦軍主力的霸王項羽。可以說,這時期中國的主人,是姓項的。
其實在劉邦出川攻殺的初期,以項羽的力量,是完全可以把劉邦撲滅的,但是項羽在戰略選擇上,繼續出現了錯誤:就在劉邦出三秦的同時,項羽分封的齊國也起了戰火。齊國宗室田榮趕走了項羽封的齊王田都,在山東自立為王。而在項羽的眼裡,田榮顯然比劉邦更有威脅,因此他親自率領精銳征伐田榮,僅派陳平和鄭昌前往韓地牽制劉邦,自己親率主力攻田榮。結果,趁項羽主力被牽制在山東之機,劉邦火速揮師南下,一舉佔領項羽的老窩楚地,兵圍項羽的都城彭城。這次「避實擊虛」的結果,就是把之前還雄霸天下的項羽,推到了敗亡的懸崖邊上。
但千算萬算,卻漏算了一件事:秦國兩支大軍,王離部駐紮在巨鹿,章邯部駐紮在巨鹿南邊,兩個部隊之間,就是秦軍的運糧通道,只要打斷這個通道,就等於打斷了秦軍的血管。項羽行動了,他先是派部將英布率軍兩萬強行渡河,初戰告捷,繼而大軍盡發,過河后沉掉船隻,砸掉飯鍋,以示有去無回的死戰之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接著毫無退路的楚軍,向秦軍發動了劇烈進攻,先向巨鹿南邊的章邯發動攻勢,擊退章邯后,僅留小部隊牽制,大部隊直撲圍城的王離。結果,被切掉「血管」的秦軍頓時崩潰,王離的10萬邊軍全軍覆沒,章邯倉皇撤退,巨鹿之圍遂解。戰鬥進行中,在周邊觀望的十幾萬「義軍」,全都親眼目睹了楚軍的勇猛彪悍,戰後盡皆拜服在楚軍腳下。此戰的結果,就是項羽成了真正意義的反秦領袖。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就是赫赫有名的巨鹿之戰。
被公認為是「失招」的分封政策也是如此:項羽的軍隊,說是歸附於他的50萬人,其實都是各路反秦軍隊拼湊而成,以六國的宗室和舊貴族為主。這些人「鬧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恢復故國的土地。秦滅之後,所謂「分封」read.99csw.com,也自然是「水到渠成」。項羽雖強,但此時他的嫡系人馬,尚不具備對六國諸侯的絕對優勢。所以在秦滅之後,項羽一面將楚懷王尊為「義帝」,一面大封諸侯,不但六國的宗室大多封王,自己的部將以及章邯董彝等3個秦朝降將也皆封為王,分別駐紮在陝西興平、陝西富平、陝西延安,直接堵住了劉邦東進的通道。其他諸王的分封里,項羽也堅持拆分原則,最大限度地利用六國宗族內部的矛盾,削弱各方勢力,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可謂煞費苦心。
更大的失策是,項羽對於秦滅亡后的形勢判斷失誤。事實上,彼時中國的戰爭,並沒有因為秦朝滅亡而結束。反秦的勢力,原本就是散沙一盤,分封后的結果,就是各派會因為分封不均而發生內戰,新的戰爭是註定的。對項羽來說,雖然分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利用各路諸侯的矛盾甚至戰爭,不斷削弱諸侯,最終統一天下,成為天下的主人,這才是他最該做出的選擇。但是項羽沒有。在他眼裡,秦朝滅亡,而後廢黜楚懷王,天下就已經是他的了,而後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這以後,他率軍回到彭城做西楚霸王,而在咸陽大肆搶掠,火燒阿房宮,也都是毫無遠見之舉。不但沒有做好新一輪戰爭的準備,反而放任了劉邦的坐大。
但項羽畢竟是項羽,危急之下火速回師。此時項羽後方淪陷,補給切斷,兵馬損失嚴重,困在東部進退兩難。項羽置之死地而後生,火速集結了3萬精騎南歸。值得一提的是,他把自己的主力步兵留在了齊地迷惑劉邦,自己親自率領3萬騎兵,連夜急行軍隱蔽大迂迴,突然出現在圍困彭城的劉邦漢軍西面。結果,一場大規模的騎兵衝鋒,讓劉邦苦心訓練的幾十萬蜀地步兵頓時崩潰。彭城一戰,項羽以小股騎兵誘敵,繼而大部隊騎兵衝鋒圍殲,漢軍僅落水溺死者就有十多萬人,劉邦的本錢一戰賠光,連老父都做了項羽的俘虜。再次破釜沉舟的結果,就是項羽已經完全掌握了楚漢戰爭的主動權,劉邦的覆滅,似乎就在生死一線間了。
滎陽議和之後,項羽其實已經失去了爭天下的主動權,此時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已為劉邦所有,韓信、彭越、英布3人都已歸順劉邦,之後劉邦冊封3人為王,更令其死心塌地效力。以項羽此時的軍事力量,喪失良機的他和劉邦爭天下是遠遠不夠的。但劉邦想一舉平滅項羽卻也難,楚軍的戰鬥力原本就高於漢軍,楚漢相爭多年來,項羽幾乎打贏了大多數的野戰,主力決戰的戰役,劉邦更輸得一塌糊塗,劉邦只是憑藉戰略上的高明,以及聯合各路諸侯的力量,才能與項羽抗衡。此時項羽北進難,劉邦想徹底平滅項羽同樣難,如果項羽策略得當,據楚地而割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且讓我們從頭到尾看一看,項羽,究竟錯失了哪些機會。

有了楚國,事情就不一樣了。事實上,在秦末的亂象中,能夠終結秦王朝命運的,唯有楚國。具備一統天下實力的,更只有楚國。論原因,眾所周知的是,在秦國滅六國時期,楚國的抵抗是最為劇烈的,楚國王室的命運也是最悲慘的,世人的同情自不必說,楚國遺民對故國的懷念之情,也是最強烈的。然而更重要的是,比起秦帝國對中原諸國後人的殘暴壓制,楚國的實力卻是保全最多的。這倒不是因為秦王朝心善,實在是因為楚人地處的長江流域,對於此時的秦王朝來說鞭長莫及。秦始皇晚年的暴政,造成中原農民大量逃亡。為逃避苛政、兵役、賦稅,大量原居於山東、河南、河北地區的百姓,紛紛避難到長江流域,這裏天高皇帝遠,尚能安居樂業。到了秦二世胡亥在位時期,楚地的人口、經濟力量,都足以與秦王朝爭天下。當然,最大的本錢還是人——楚國宗室項家。
到了公元前202年十一月,漢軍合圍項羽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70萬人。重圍之下,楚軍再次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左衝右突,終於突圍到了垓下地區。但此時,項羽位於長江以北的領土已經全部淪陷。唯一的希望,就是能突圍回江東五郡,但從當時看,已經基本不可能了。
拐點就在這時候發生了。急於進軍的項羽,在進軍問題上和宋義發生爭執,一怒之下殺了宋義。宋義的部將,原本大多是項梁的舊部,大變之下,一股腦地倒向了項羽。楚懷王只好順水推舟,封項羽接替上將軍。這場意外的變故,使楚軍最終選擇了主動出擊,沖向了章邯精心布置數月的「陷阱read.99csw.com」。這時候的局面,對秦王朝依然是有利的。秦軍布防日久,城池堅固,準備充分,以項羽的這支軍隊,是很難一舉擊破的。當時項羽的軍隊,約有5萬多人,項家的精銳,大多在定陶之戰中死傷殆盡,項羽手裡的軍隊,只是一支「菜鳥」。對面的秦軍,一路是平滅了陳勝吳廣的章邯部,一路是北方河套騎兵組成的王離部,這是秦軍最精銳的百戰虎師,又加經營日久,防線堅固。貿然進兵的結果,必然是頭破血流。
說起西漢王朝開國戰爭時代,哪一個人物在今天的知名度最高,答案恐怕並非作為勝利者的「漢高祖」劉邦,相反卻是他的死對頭——西楚霸王項羽。
但劉邦不動可以,項羽不動卻是不能。因為常年戰亂,楚地生產破壞嚴重,物資供應能力大大不足,外加駐守江西九江的英布也背叛了項羽,導致項羽後方供應斷絕。到了公元前204年十一月,彈盡糧絕的項羽不得不答應和劉邦議和,雙方以河南滎陽「鴻溝」為界,罷兵休戰。
項家,即項羽的家族。這個家族不簡單,有說是楚國的直系皇室,因被封在項地,因此改姓項。也有人說他們是楚國的貴族,武將世家。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這個家族在楚國歷史上一直很牛很強大,世世代代英傑輩出。秦始皇滅六國的戰爭里,給天下無敵的秦軍最沉重打擊的,就是楚國大將項燕。20萬秦軍被他打得灰飛煙滅,最後秦將王翦以60萬重兵南下,憑長期相持的戰術,以秦國強大的國力和後勤保障能力,最終拖垮了項燕的百萬楚軍,楚國也因此滅亡。但此戰秦國也損失慘重,而功敗垂成的項燕,雖是楚國滅亡的「罪人」,更在秦軍的最後一擊中壯烈殉國。但因他悲壯的抵抗,長期以來深得六國遺民的敬重。即使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扯旗造反的時候,雖敢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卻還要借項燕的名義,扯起「楚」的名號。而就在不久之後,背負著祖先光榮與仇恨的項家子孫們,也開始了他們壯懷激烈的復讎行動——楚國復國。

彭城大逆轉之後,項羽再次面對著大好的形勢。原本投降劉邦的各路諸侯,大多再次倒向了項羽,特別是一直牽制項羽的齊地田家,這下盡數向項羽投降。劉邦方面就糟糕多了。幾十萬大軍損失殆盡,父親劉太公和老婆呂雉也落入項羽之手。劉邦本人僅帶著幾萬殘兵退守河南夏邑縣。這時候一舉平滅劉邦,貌似是一馬平川的事。
「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項羽也許並不知道,他拒絕過江的那一刻,也意味著他拒絕了人生里最後一次翻身的機會。
然而一番苦心,其實卻是失策。首先是對劉邦的處理上。把劉邦封在蜀地,看似「發配」,其實卻成全了劉邦。蜀地雖然偏僻,但是從戰國時代開始,這裏就是秦國的糧儲基地。秦國通過李冰的「都江堰」工程,早把蜀地變成了「天府之國」。特別是秦末戰亂以來,蜀地成了中原農民,特別是三秦大地農民的避難所。大量難民湧入,在當地開荒生產,可以說是打天下的最佳根據地。分封蜀地給劉邦,等於給了劉邦一個天大的金元寶。

但此時的局面對劉邦還是很不利。劉邦的北面,原本倒向劉邦的魏王、趙王、常山王、齊王,都已經盡數歸順了項羽,劉邦的正面是項羽的主力軍隊。兩面夾擊下,劉邦遲早會被項羽「擠」死。這時候劉邦做出了重要的決定,就是委派韓信為帥,率領3萬精銳北上,掃平北方諸侯。這其實是一個極其冒險的決定,如果項羽也分兵北進,支援北方諸侯的話,一旦韓信全軍覆沒,下一個恐怕就是劉邦了。
項羽卻選擇了另外的方式,即使到了這樣的絕地下,他依然相信自己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絕路之下,他選擇的方式是與漢軍決戰,即集中精銳部隊,主動向漢軍發起反撲,爭取打垮漢軍。如果他的對手是章邯,也許還有些希望,不幸的是,此時他的對手,是「點兵多多益善」的韓信。面對項羽最後的反撲,韓信採取了「十面埋伏」的辦法,就是先假裝退卻,誘引項羽進攻,再四面出擊,將項羽的軍隊分割包圍,各個擊破,他的方略奏效了。絕境下的楚軍左突右殺,卻始終無法突破漢軍的鐵壁合圍。項羽「破釜沉舟」的結果,就是他最後的10萬大軍,被漢軍消滅4萬多人,俘虜2萬多人。當然漢軍也損失慘重。反撲失敗后,項羽率兩萬殘兵苦守垓下,這時候營地周圍「四面楚歌」,悲九九藏書愴的楚歌聲中,多年以來意志頑強,戰鬥力兇悍的楚軍,自信心終於被擊垮了:家鄉已被漢軍佔領,堅守又有何意義呢?
在楚國復國以前,中原大地早就打成了一鍋粥。陳勝吳廣先鬧,接著六國宗室都進來湊熱鬧。魏國鬧、齊國鬧、趙國鬧,也就是鬧鬧而已,這些「群雄」們本身實在不成氣候。陳勝自不必說,從開始到最後,只能是農民起義,最多給秦帝國找點麻煩。至於什麼魏國、齊國、趙國,更是難成氣候——秦始皇在位時期,對於六國宗室採取了極其殘暴的打壓政策,六國的大戶皆遭削弱,10年的暴政,修長城加東巡,導致北方生產破壞嚴重,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疲敝凋零。外加這幾位「王室之後」,也不是成大事的人,大多不過是恢復了故國的領土后,立刻關起門來稱王,全無逐鹿天下的雄心。要啥沒啥的北方各路豪傑,最多不過是給秦帝國製造點麻煩。在陳勝吳廣被平定后,秦帝國集中兵力,對北方諸侯各個擊破,最終平定天下,貌似是早晚的事。
但宋義不知道的是,此時的秦王朝也正打著相似的算盤:以秦軍當時的實力,拿下巨鹿不成問題,但是在包圍巨鹿數月間,秦軍一直採取只圍不打的戰略,章邯的真實意圖就是「圍點打援」,要以巨鹿為釣餌,吸引各路義軍救援,然後畢其功於一役,一舉消滅掉中原地區的所有「義軍」。而到宋義大軍到來初期,秦軍立足未穩,包圍圈尚不穩固。這時一舉進兵,勝算不大,援軍拖得越久,形勢對秦軍就越有利,因為秦軍畢竟是在本土作戰,不像援軍勞師襲遠。所以在宋義開始選擇和秦軍相持后,勝利的天平就在一點點向著秦王朝傾斜。
大澤鄉起義后,項家也隨即行動,于公元前209年六月發難,殺死秦帝國派駐江南的會稽太守殷通,一舉佔有江南大地。這次行動由項羽的叔父項梁發動,24歲的項羽參与其中,斬殺殷通數百守衛,立下初出江湖第一功。而後他們擁立熊心為帝,重建楚國。隨後揮師北上,爭鋒天下。初戰極為順利,一直打到山東定陶地區。這時期的項羽,也從叔叔身邊的偏將,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一路擔當開路先鋒,勢如破竹。特別是雍丘之戰中,他率先衝鋒,擊殺秦將李由,將秦軍打得大潰,立下頭功。但到了定陶,楚軍卻第一次碰上了對頭——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的秦將章邯。這個文官出身的儒將,是大秦帝國最後一員將星。定陶之戰,章邯故伎重演,以穩守戰術拖垮楚軍,集中優勢兵力發動襲擊,將項梁統帥的主力軍打得全軍覆沒,項梁本人也在戰鬥中身死。歷史的命運再次走到了一個關口上:這時候北方的抗秦形勢,是糟得不能再糟,先前扯旗復國的齊王田瞻被章邯滅掉了,魏王魏咎也被平定了,原本轟轟烈烈的北方「六國復國運動」,只剩下趙國趙歇一系,被圍困在巨鹿城苟延殘喘。而項梁北進的楚軍,也被打得全軍覆沒,項家的戰將們在這場戰鬥中死亡殆盡。章邯隨即揮師北向,以60萬大軍將巨鹿城團團圍困,一旦巨鹿城破,北方的六國反秦勢力,就將徹底灰飛煙滅。而據守江南的楚國,也勢必不能獨存,這是一場唇亡齒寒的戰爭。
危急之下,劉邦沉著應對,利用河南成皋一線的有利地形構築防線,打退了項羽的追兵,穩定住了戰線。這時候對他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他留在漢中「看家」的蕭何。蕭何不但穩定了他的後方,提供了充足的糧餉,更發動漢中百姓,為他送來了大量青壯兵源。特別是在公元前205年五月,蕭何送來的5萬關中青壯士兵抵達成皋前線,正是憑藉這支生力軍,劉邦在京索之戰里打退了項羽的進攻,穩定住了戰線,喘過了這口氣。
「復國」的主角,就是項燕的兒子和孫子——項梁項羽叔侄。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遭到秦帝國殘酷的壓制。項羽出生在江蘇宿遷,幼年時全家遭到秦王朝的搜殺,不得已避難到江南蘇州地區。這裡是楚國的舊地,也是楚國遺民的聚居地,秦帝國雖在此地設有官署,卻一時難以節制。「天高皇帝遠」,項氏家族迅速發展,以顯赫家世的號召力和兩代武勇的英傑,很快成為一方豪雄。至於項羽本人,史家記錄比較多的,是他少年時的「武勇」。他父親早逝,自幼被叔叔項梁帶大,先讓他學書法,學了不久就厭了,又讓他學兵法,學了不多久也厭倦了,唯獨是武功練得勤,少年時代即孔武有力,又加天生神力,很快成了一方英傑,卻也埋下了他最後的悲劇命運:武功固然能喧囂一時,但是一個經常厭倦的人,最終也會被命運所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