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匈奴曾這樣欺負漢朝

第二章 匈奴曾這樣欺負漢朝

就在漢匈之間「和親」的67年裡,漢朝通過隱忍的方式,維繫與匈奴之間的和平,而從呂后開始至漢景帝的幾代帝王,也把建設一支足夠與匈奴對抗的強兵作為重點任務。從漢初開始,漢朝就實行馬政,鼓勵養馬,更招募邊地匈奴人到漢朝,為漢朝訓練騎兵,以李廣為代表的新一代騎兵將領也在崛起。到了漢景帝在位時,漢朝的邊地騎兵已經初具規模,七國之亂的轉折點,就是漢朝調數千北邊騎兵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叛軍。到了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登基后,反擊匈奴的時機已經日漸成熟。

對於征戰一生的劉邦來說,白登之圍可謂奇恥大辱,以他有仇必報的性格自然不能罷休。解圍班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誅殺了戰前勸他進兵決戰的十幾個謀士,並釋放了戰前曾勸說他的劉敬。但對匈奴,劉邦卻忍了:這時正是漢朝百廢待興之時,匈奴又處強勢,已無法輕易再起戰端。而白登之圍中,漢軍在絕境下的頑強精神,以及強悍的防禦能力,也給匈奴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以匈奴此時的軍力,在野戰里擊敗漢軍或許可以做到,但佔有漢地卻很難。所以和平,成了兩家共同的選擇。
如果說白登之戰前的匈奴,對西漢的主要政策是打劫,那麼白登之戰至漢武帝反擊戰打響前的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國策只有一個——訛詐。
韓王信投降,後果是嚴重的,幾萬騎兵歸附匈奴不說,山西重鎮門戶大開。冒頓大喜過望,公元前200年,匈奴起兵40萬,以韓王信的「偽軍」為嚮導,發動了對西漢帝國的大規模進攻。危急局面讓劉邦再不能坐視,本欲「休養生息」的劉邦毅然決定御駕親征,漢軍火速集結,30萬大軍兵發山西。小小的山西省,一下子集結了漢匈兩大民族的70萬精銳,可以說都動了血本。
但如此複雜的計劃,大規模的兵力調動,不走漏風聲是不可能的。軍臣單于起初上當,率軍直撲馬邑,但是路上卻得到消息,得知漢軍在當地設伏,隨即拔馬北逃。本來應該斷掉匈奴逃路的王恢,關鍵時刻卻臨陣退縮,不敢發動攻擊,反而「禮送」匈奴出境。事後漢武帝震怒,王恢的理由是,自己兵力只有3萬,無力抵擋10萬匈奴騎兵。若此時漢軍30萬主力全速撲來,只要王恢能夠拖住,打贏還是很有希望的。結果,王恢的臨陣退縮,使得漢軍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
但是,與軍事問題相比,對於漢朝反擊匈奴戰爭來說,更要命的卻是「思想問題」。漢朝以「黃老學說」治國,奉行的是無為而治政策,放到外交問題上,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每次匈奴的訛詐,都儘可能地滿足要求,匈奴的入侵,也大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尤其在漢武帝登基初期,大權掌握在祖母竇太皇太後手中,老太太本身不愛打仗,崇尚休養生息,根基不穩的漢武帝也只好忍氣吞聲。但漢朝國策的更張,已經從這時期的一些政策上露出端倪:漢武帝在宮廷里倡導射獵,帶頭習https://read.99csw•com武。在登基后的第三年,就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求和大月氏聯合攻擊匈奴,同時在西漢北軍中設置「八校尉」,在皇宮內設置「羽林騎」,整編精銳騎兵。朝堂之上,原本是上下共識的「和親」政策,此時也發生了分裂。新一代的官員們,如王恢等人,都主張整軍備戰,反擊匈奴,與韓安國的「主和」派形成對立。雖然在起初「和親」政策得到了老臣們的支持,但隨著公元前135年竇太皇太后的去世,親政的漢武帝,開始全面推行對匈奴的反擊政策,其中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馬邑誘敵戰。
在西漢帝國建立初期,匈奴的侵擾日益頻繁。而此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大肆誅滅異姓王的行為,也給了匈奴發動戰爭的機會。劉邦登基后,對曾幫助他得天下的各路異姓王,採取了打壓甚至誅殺的政策。韓信、彭越、英布3位大功臣相繼被剷除。北部方面,與匈奴相鄰的異姓王,包括燕王盧綰、常山王張傲、韓王信等。這其中尤其以韓王信地位最微妙:他是戰國時期韓國王室的後人,秦末農民戰爭時期,他曾跟隨劉邦入函谷關滅秦,后被封為韓王。天下大定后,他這樣的人物註定會被劉邦猜忌。果然,不久他就被遷出了原來的韓國封地,改封在太原,正好與匈奴相對。雖然韓王信忍氣吞聲就封,但雙方的裂痕已日益加劇。如此機會冒頓單于自然不會放棄,韓王信前腳剛到太原,公元前201年九月,幾萬匈奴騎兵就拍馬殺到。西漢帝國與匈奴帝國的軍事碰撞,就以這樣一種趁火打劫的方式突然到來。
所謂的訛詐,就是利用各種方式,主要是武力恐嚇和軍事進攻相結合的方式,向西漢王朝不斷地獅子大開口,索取金銀財物。其胃口越來越大,手段越來越狠毒,做派越來越囂張。
萬般無奈下的劉邦,依照陳平的計策,主動聯絡冒頓單于的閼氏(老婆),假意說給冒頓送美女,以此誘使「吃醋」的閼氏向冒頓說情。閼氏果然中計,以「漢天子有神靈保佑」為名,建議冒頓解除包圍。按照許多史料的記載,就是冒頓上了當,主動在包圍圈上解開一個口子,讓劉邦逃出生天。但真實的原因,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是另一路漢軍周勃部在掃蕩了韓王信殘部后,已經殺奔白登山而來,對於久攻不下的匈奴來說,此時面臨被漢軍前後夾擊的危險,所以順水推舟解除包圍,體面地撤軍,就成了冒頓單于最好的選擇。
漢匈邊境戰禍再起,是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劉恆即位之後。這時候的漢王朝剛剛經歷了呂后之亂,國家政權還在初定之時,自然也是匈奴人眼中訛詐的最好時候。公元前177年,趁漢朝濟北王反叛的機會,匈奴右賢王部再次發動進攻,這次的手段更酷烈,不但攻克了代郡,還殺害了代郡的地方官。這是漢匈「和親」后從未有過的惡性|事件。漢文帝對此的反應也出人意料的強硬。他立刻命令灌嬰率領8萬精銳趕赴邊地迎戰,見漢朝大軍既出,匈奴火速撤走。事後漢文帝派使者「問責」,冒頓單于也不得不做出表面姿態,推脫說此事是右賢https://read.99csw.com王擅自發動,並且假意懲戒了右賢王。這時候的西漢帝國,國力比漢高祖時期大為增強,但依然還以步兵戰車為主,騎兵力量嚴重不足。和平,依然是無奈的選擇。
但匈奴人卻不管劉邦有多傷心,見機會就要撈一票。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又造反,率領部下數千人投降匈奴,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之後他主動擔任嚮導,引匈奴騎兵攻略州縣,做了「鐵杆漢奸」。漢王朝曾多次出使匈奴,送上金銀財寶,想請匈奴「引渡」盧綰,匈奴每次都是錢收了,不辦事,最多就是承諾漢朝,約束盧綰的行為。一直到劉邦去世,匈奴對西漢邊境的騷擾,幾乎沒有停止。但畢竟垂涎于「和親」的巨大財富,匈奴大多數都是小打小鬧,通常是幾十幾百騎兵在邊境打劫后,再對漢朝說「誤會」,大規模的戰爭並未爆發。

馬邑之圍的敗露,標志著漢匈雙方的徹底決裂。從此,匈奴人再也不必玩訛詐的把戲,漢朝也不必忍氣吞聲。雙方刺刀見紅,漢帝國戰爭機器隆隆開動,經過60多年隱忍后,漢帝國青鋒出鞘,開始了反擊匈奴的戰爭。
對於富饒的中原大地,匈奴帝國也是有想法的。冒頓時代,匈奴的「王廷」,已經從原來的陰山遷移到了鄂爾渾河地區,匈奴單于直接控制的區域,正對著中原的河北蔚州地區。而匈奴的左賢王管轄的地區,正對著河北懷來地區,匈奴右賢王的控制區域,正對著陝西榆林地區。早在秦末農民戰爭時期,匈奴就趁秦帝國主力南下的機會,重新奪取了河套草原。河套丟失的結果,就是定都長安的西漢帝國,腦門上長期懸挂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西漢以前,「匈奴」這個敵人,對於這時期的中國人來說就不陌生。戰國時期的趙國、燕國、秦國,都曾長期忍受匈奴侵擾之苦。秦始皇發動民力修築萬里長城,其本意也是為了防備匈奴的入侵。事實上,秦始皇修的長城,並不是憑空而建,而是把原先燕國、趙國、秦國3國北方防備匈奴的長城連接起來。從戰國群雄爭霸到秦末楚漢逐鹿,匈奴與中原的軍事衝突也始終未斷過。對於以步兵和戰車為主要作戰方式的中原軍隊來說,匈奴騎兵的高速突擊與運動戰中的騎射,是正中他們「死穴」的殺招:笨重的戰車與步兵跟不上匈奴騎兵的速度,只能成為人家射殺的獵物。大規模兵團作戰中,更容易被人家以避實擊虛的方式,在運動戰中被消滅。在西漢之前,中原政權曾有過趙國李牧大破匈奴以及秦國蒙恬收復河套的勝仗。但是這兩場戰役,前者是通過誘敵深入的方式,將匈奴人誘到長城下面,依託堅固城防與戰車聚殲,後者則是憑藉秦軍強大的弩箭裝備和戰車衝鋒,將匈奴人驅逐。但對於匈奴騎兵高速機動的作戰方式,依然沒有比較好的辦法。所以對於當時的中原政權來說,修長城,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劉邦的進軍很順利,韓王信的「偽軍」在西漢帝國精銳面前幾乎不堪一擊,多年內戰錘鍊積累下的強大戰鬥力,讓漢軍勢如破竹。漢軍先在https://read.99csw.com沁縣大破韓王信,繼而收復晉陽,隨後又擊退了韓王信殘部的反撲,一路北進,直向匈奴主力軍殺去。在山西寧武,漢軍第一次和匈奴軍開練,結果匈奴軍大敗,被迫向北退去。整個戰場的形勢,正朝著對漢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匈奴的做法卻日益猖狂,特別是在冒頓單于去世后,即位的老上單于年少氣盛,此人的做派十分囂張。比如和漢帝國的往來文書,在尺寸上都要大過漢帝國,以示壓倒漢帝國之意。軍事方面,老上單于幾乎每年都發動進攻,從西北到東北,漢朝邊境狼煙四起,邊軍疲於奔命。最嚴重的一次,是公元前166年,匈奴軍隊深入到陝西境內,前鋒竟然抵達了西漢皇宮甘泉宮,漢帝國再次派兵征剿,一樣是軍隊還沒到前線,匈奴軍就滿載而歸了。而公元前162年的那一次更過分。匈奴侵擾上谷、漁陽、雲中三地,漢王朝調集13萬大軍開赴北方邊地迎敵,但主帥周亞夫卻太過謹慎,命令部下不能輕易和匈奴交手。結果,在漢朝十幾萬大軍的眼皮底下,匈奴人燒殺搶掠1個月,才在漢軍的「禮送」之下,得意洋洋地班師回朝。
就在漢匈雙方「和親」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97年冬,匈奴就再次發難。趁著代地守將陳稀造反的機會,匈奴人趁火打劫,攻掠河北、山西等地,逼得重病中的劉邦,不得不再次以老邁之軀御駕親征。為了防止白登之圍的重演,漢帝國不得不忍氣吞聲,在出征前派使節至匈奴,送上大量財物,請匈奴在此戰中「保持中立」,得了好處的匈奴,也就「見好就收」。平定代地之亂后的劉邦,痛感於北方邊患的沉重,在歸鄉巡視時,悲愴地唱起了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到漢文帝去世,其子漢景帝即位后,匈奴的威脅依然有增無減。漢景帝在位期間,西漢帝國曾發生了大規模諸侯反叛事件——七國之亂。匈奴此時在位的軍臣單于,就曾與西漢諸侯吳王密謀,企圖趁機南下奪取漢地。雖然權衡利弊下,軍臣單于沒有貿然行動,只是派重兵屯于漢朝邊境做牽制,但西漢的北部精銳騎兵,也因此被牽制在北方邊境,無法參加平叛戰爭,導致七國之亂持續數月。而七國之亂的平定,對於西漢帝國最大的意義是:中原諸侯與匈奴勾結的隱患被徹底消除,漢帝國從此可以集中充足的人力物力,發動反擊匈奴的戰爭。
漢匈「和親」后,按照歷史書上普遍的說法,就是漢匈雙方維持了60年的和平。事實是,從漢高祖到漢武帝的這半個多世紀里,漢匈之間的戰爭並沒有停止。
公元前200年十二月,在經過無數次周密籌謀后,劉邦終下決心,率領麾下主力進發蔚縣,準備對匈奴進行總攻。然而在途經白登山的時候,卻遭到了早已埋伏在此的匈奴主力合圍。這次戰鬥匈奴幾乎拿出了全部家當:東南西北4個方向共部署了40萬大軍,且都是養精蓄銳的精銳騎兵。陷入合圍的漢軍立刻原地布防,在白登山就地組織防禦,和匈奴軍進行了慘烈的廝殺。依冒頓本身的戰略構想,是打算一鼓作氣,徹底聚殲劉邦部,但接下來的事情卻出乎他的意料。酷寒和重圍下的九_九_藏_書漢軍非但沒有崩潰,相反迸發出頑強的戰鬥精神,憑藉著嚴整的軍陣和弩箭防禦,數次擊退匈奴的進攻,原本計劃內的殲滅戰,打成了攻守雙方誰也不能前進。
這時候,已經是公元前200年冬,這一年的中國北方,比往年都要冷,連日大雪漫天,北風呼嘯,以中原漢人為主的漢軍第一次接觸到酷寒天氣,許多士兵甚至凍掉了手指頭,部隊非戰鬥減員嚴重。而且,漢軍從出發之後,一路馬不停蹄,從晉中追殺到晉北,連續作戰,疲態已露。已然統一天下的漢高祖劉邦,此時卻信心滿滿,畢竟漢軍連戰連捷,寧武之戰更證明,匈奴人遠非傳說中那樣可怕,一戰聚殲匈奴主力,徹底解除北方邊患,飽受戰亂之苦的中國,才能迎來真正意義的休養生息。
戰端既開,韓王信起初全力迎敵。但內戰里都算不上精銳的韓國軍,又怎是匈奴扈衛精騎的對手。結果韓王信連戰連敗,重鎮馬邑被圍。劉邦呢,卻想趁匈奴入侵的機會,假匈奴之手削弱韓王信。因此在這一年根本沒有進行任何救援,很想坐山觀虎鬥。但「虎」也沒這麼傻,韓王信知道,自己本來「檔案就黑」,楚漢相爭的時候曾投降過項羽,一直怕劉邦秋後算賬,這次匈奴入侵又連遭敗仗,戰後勢必沒好果子吃。結果橫下一條心,主動找匈奴商量——投降。
帶著這樣的目的,劉邦率領的精銳軍團,一路北進,抵達位於前線的平城,而此時的冒頓單于,也率主力駐紮在蔚縣,雙方的主力決戰,馬上就要打響了。
劉邦去世后,匈奴險些再次挑起戰爭。公元前192年,此時的漢王朝,劉邦已經去世,在位的皇帝是其子漢惠帝。大權掌握于太后呂雉之手。冒頓趁機寫信給呂雉,信中赤|裸裸地對大漢太後進行「性騷擾」,要呂雉嫁給他。如此奇恥大辱,激得漢朝君臣大怒,呂后的妹夫樊噲主動要求率兵10萬橫掃匈奴,滿朝文武也是一片喊打喊殺。但中郎將季布冷靜,嘲笑樊噲說:「當年你在白登山上,也沒見多麼威武,今天吹的什麼牛。」作為一個冷靜的政治家,呂雉也明白此時不是和匈奴開戰的時候,事情的結果,是漢朝送上大量糧食財寶,外加幾十名美女和呂后一封言辭卑微的書信。呂后的忍氣吞聲,效果是顯著的,她把持大權的那些年,是西漢時期匈奴侵擾最少的幾年。當然這不是因為匈奴善良,此時的冒頓單于也已到了晚年,進取之心大減,每年從漢朝多訛詐一些財富,用於享樂才是真。
公元前198年,漢帝國以劉敬為使節,與匈奴正式締結了和平條約:漢朝以公主嫁給匈奴,並附贈大量米糧財寶,同時約法三章:一,漢朝每年要送給匈奴大量禮品;二,雙方在邊關開設互市;三,兩家以長城為界,互不侵犯。這個「和平協議」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和親」。固然屈辱,卻是當時西漢王朝唯一的選擇,也是白登之戰中十幾萬漢軍將士,用鮮血生命打出來的。
老話說得好:國家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對於西漢帝國而言,從建國開始,乃至整個王朝的大部分時間里,他們的「朋友」和「敵人」是經常變的,唯獨不變的一個敵人,恐怕就是長期read.99csw•com以來籠罩在整個中國北半部的一個陰影——匈奴。
而在西漢王朝建立后,匈奴這個敵人的實力,也發生了質的變化。西漢之前,中國北方的草原形勢,其實是「三足鼎立」的態勢。盤踞今天東北地區的,是一大遊牧部落「東胡」,而盤踞內蒙古西部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的,是西北的遊牧部落「大月氏」。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3年,當劉邦與項羽為了爭天下而打得昏天黑地時,北方的匈奴民族,也在進行著統一草原的戰爭。公元前209年,匈奴王子冒頓殺害父親頭曼,篡奪了匈奴「單于」的位置,隨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先於公元前205年平滅東胡,佔領了東北大地,繼而又發動了西征,趕走了盤踞河西走廊的月氏人,不但佔有甘肅,更迫使西域國家臣服匈奴。到了西漢建立時期,漢帝國北面的匈奴人,已非秦朝時「不敢南下牧馬」的「吳下阿蒙」,而是一個在冒頓單于整治下,擁有完備的組織建制,高效統一的作戰指揮體系,廣袤的國土,空前強大戰鬥力的遊牧帝國。無論是春秋時代齊桓公「尊王攘夷」,還是秦始皇收河套修長城,都不曾面對過這樣強大的對手。
這時候的局面對劉邦而言更慘。劉邦這次北征,動用了32萬大軍,但隨他進抵平城前線的,只有10萬人左右,其餘的20多萬人劃撥給周勃,用以清剿韓王信的殘部。這時候的周勃,在擊破韓王信后,正北進到樓煩地區,如果他能夠及時趕到,自然可以解除匈奴圍困。但冒頓已經把白登山圍得水泄不通,又怎能突圍出去呢?好在白登山自戰國時期趙國開始,就是防備匈奴的要塞,有趙國時期就修築的堅固軍堡,足矣固守。7天7夜,匈奴無力攻擊,漢軍也無力突圍,斷水斷糧的漢軍,局面無疑是更加困難的。
馬邑,即山西朔縣,是西漢時期漢朝北部重鎮。漢匈「和親」時代,這裡是漢匈兩族「互市」的場所,素來以經濟繁榮,商旅往來雲集著稱,也是匈奴人一直垂涎的財富之地。公元前133年,大行令王恢獻策,可以以馬邑為誘餌,引誘匈奴單於前來,發動一場圍殲戰,畢其功於一役解決匈奴問題。在經過激烈的朝堂爭辯后,漢武帝批准了這個作戰計劃:由馬邑當地商人聶壹出頭,假裝向匈奴軍臣單于投降,謊稱可以裡應外合襲擊馬邑,引誘匈奴單于到來,然後,以30萬重兵發動進攻,將匈奴徹底剿滅。為了這個計劃,漢武帝幾乎動用了北方所有的精兵,以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率領32萬大軍埋伏在馬邑山谷中,以王恢率領3萬精銳斷後,斷掉匈奴的歸路,以圖徹底全殲。表面看,這是個幾乎完美的作戰計劃。
戎馬一生的劉邦不是糊塗人,他深知「知己知彼」的道理,所以到達平城后,他不斷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匈奴的情報,得到的消息都是匈奴儘是老弱殘兵,不堪一擊。唯獨劉邦身邊的謀士劉敬認定:匈奴一定是將主力隱藏起來,企圖誘使漢軍北進,卻反被劉邦當場斥責下獄。其實劉邦未必不明白匈奴意圖,但此時山西連日大雪,漢軍糧草物資供應不上,長期相持不是辦法,就此退走,匈奴勢必捲土重來,所以無論刀山火海,都要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