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獨尊儒術」奠基人

第七章 「獨尊儒術」奠基人

大家不待見,劉邦本人對他卻很待見。比如彭城之戰後,面對上門投靠的叔孫通,劉邦分外讚賞,後來彭城兵敗后,派他回漢中輔助蕭何,蕭何對他也讚賞有加。當然他也是立了功的,比如他舉薦一些勇猛之士加入漢軍,后幫助蕭何安定地方時,也曾多次出面,勸說當地鄉民支援前線,是很稱職的「宣傳委員」。楚漢之爭勝利后,劉邦也記了他這一功,封他為博士。
但第一個敢得罪她的,卻是叔孫通,得罪她的事,卻是一件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
在這件事情之後沒多久,這位一生遭非議頗多的大儒,就告別了人世。比起當年他遭受的種種非議,這時期的儒生們,已經把他看做西漢儒家的領軍人物,即使是幾十年後修史的司馬遷,也在《史記》中尊他為「儒宗」。事實上,正是憑藉著他辛苦打下的這塊根據地,儒家文化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主流。
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儒家也不是一天獨大的,儒家從靠邊站逐漸發展到主流,是西漢建國后一代代儒生努力的結果。其中起到承前啟後作用的,就是西漢初期傑出的大儒叔孫通。
大多數時候以諂媚逢迎著稱的叔孫通,因此得到了劉邦的器重,也因此讓劉邦意識到儒家的重要性。但是這時期西漢的國策是黃老學說,儒家思想只是裝點門面的學問,之後儒家獨大的過程,是儒家由表及裡,對漢帝國進行思想滲透的過程。
叔孫通迎難而上了,他發動各種關係搜集典籍,更廣邀各路儒家名士參与。問題是,這時候的叔孫通名聲已經相當臭了,正人君子不屑於和他為伍,甚至他的許多學生也背離了他,而更多的儒生,並沒有看到制定禮法對於儒家文化壯大的意義,相反把這次行動又看成一次「諂媚」之舉。叔孫通多方奔走,苦口婆心,向儒生們磨破嘴皮子解釋,承諾「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總算召集了一百多名弟子。此後他們集思廣益,結合之前秦王朝的禮儀和周王朝的禮儀,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君王禮法,這部禮法以《禮記》為主體,兼有秦朝法家思想。然而,它還是面臨著考驗:劉邦企圖以這套禮法樹立他帝王絕對尊貴的地位,可是他手下的功臣們能買賬嗎?這些人都是從刀頭舔血的戰亂里過來的,素來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區區一套禮法,就能讓他們低下高貴的頭顱嗎?
知「皇帝之貴」的結果,就是叔孫通本人,乃至儒家學派,得到了異常豐厚的回報:叔孫通本人受賜500黃金,進太常。更重要的後果是,在黃老學說一手遮天的西漢初年,儒家學派終於打下了一塊自己的根據地。叔孫通之後,世世代代,儒家學者皆在漢初朝read•99csw•com廷里佔有一席之地,到了漢文帝、漢景帝兩代,儒家學者甚至得到了成為太子老師的機會。儒家的宣傳力度正是從此開始,一步一個腳印日益擴大。對比最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結局,我們可以很負責地說:這是一個過程。
因此在當時,雖然在劉邦面前混得如魚得水,但是在儒生的內部,叔孫通的名聲實在不咋的,許多儒生都認為這是個給儒家丟臉的人物,是敗類,他的一些學生也恥于和他為伍,主動劃清界限。但誰都沒想到,正是這個一些人眼中的敗類,辦成了「君子」們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光大儒家思想,確立儒家的正統地位。
就連之前極端鄙視儒學,甚至拿儒生的帽子當尿盆的劉邦,面對此情此景,面對萬眾敬仰的局面,面對叔孫通精心設計的、高高在上的圖景,也由衷地說出了心裡話:「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叔孫通成功了,他締造了一個絕對威嚴的禮儀,襯托起了一個被神化的劉邦。確切地說,他襯托起的,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統治的帝王光環,他有嚴整的形式,浩大的氣勢,完美的程序,精心的布局。在短短的這一次展示中,就讓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功臣們,第一次拉開了與老領導劉邦的距離,從這一刻開始,他們看待帝王的目光不再是不以為然的平視,而是徹頭徹尾的仰視,誠惶誠恐的尊敬,中國人兩千年來對封建皇權的敬畏思想,就是從這一刻起紮下了根子。
之所以待見他,一是他很識趣,比如那時候的儒家學子,骨子裡都帶著傲氣硬氣,劉邦是一個不容別人有傲氣的人。叔孫通之前,曾有儒生酈食其投奔劉邦,當面痛斥劉邦對儒生的輕慢態度,劉邦當時正是用人之際,也就對酈食其誠懇道歉,但道歉完了沒多久,就借齊王之手,把酈食其給煮了。相比之下,叔孫通卻知趣,他知道劉邦不喜歡謀士穿儒服進諫,別的儒生都視儒服為身份象徵,叔孫通卻不以為然,不|穿就不|穿,當場換了儒服,穿著短袖短褂進諫,劉邦很高興:這人不錯。儒生不儒生的無所謂,聽話就好,聽話的好用。
這件事叔孫通做得雖然勇敢,可也有人說他是投機。因為這時期呂后已經專權後宮,隻手遮天。廢太子的事情,遭到了朝臣上下的反對,不是劉邦想廢就能廢的,藉著這個由頭,突然硬氣一把,在劉邦彌留之際討得下一代皇帝的歡心,這也不失為一種謀身之術。比如後來修《資治通鑒》的司馬光,就指責叔孫通此舉為「邀直名以諂媚」。但很快叔孫通就讓世人看到,他不是為了謀身。
公元前195年,西漢帝國又一次進入到一個十字路口,這一年的九九藏書劉邦,已經到了人生里的最後一年,彌留之際,思想卻出幺蛾子了,眼見著大兒子劉盈不太成器,戚夫人生的小兒子劉如意聰明伶俐,便動了換太子的念頭。這是劉家的家事,呂后雖然反對,此時卻已失寵。就連跟隨了劉邦多年的「西漢三傑」張良也不敢硬勸,只是委婉地找了「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表達自己的立場。但誰都沒想到,一個從來不敢說話的人說話了——叔孫通。
跟誰混誰倒霉不說,他的混法也被人所不齒,基本就是啥事不幹,張口就吹捧,什麼千古聖君帝王威儀的,漂亮話連篇累牘,能把人吹得雲山霧罩,而且勢利眼,看誰不行了,立刻吹燈拔蠟,說叛變就叛變,丁點君臣之情都不講。這樣的人物,擱在哪個團隊,哪個朝代,都是註定不受待見的。
被鄙視的原因,是很多的。比如他跟過的人很多,自身難保的秦二世,做傀儡的楚懷王熊心,殞命山東的項梁,橫刀自刎的項羽,但凡是有點權的,折騰出點動靜的,曾經說了算的,他都跟過。等到跟著劉邦混的時候,已經成了出名的有奶就是娘的人物。
劉邦過世之後,漢惠帝劉盈即位,這時期的漢帝國,依然在繼續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而呂后已經權傾天下,劉邦寵愛過的戚夫人,說砍就砍,劉邦的兒子說殺就殺,無論是劉氏宗親,還是功臣宿將,包括周勃、陳平這樣的老勛貴,對她也暫且服服帖帖,輕易得罪她不得。
所以就你了,給我制定一個朝儀,一個足夠展示帝王威嚴,威服眾勛貴們的朝儀。要用這個朝儀,向全天下展現做帝王的尊貴,做皇帝的威嚴,做臣子的禮儀和責任。
不過叔孫通這個儒生實在不像儒生,除了他沒原則,好諂媚,會拍馬屁會吹牛外,社會關係也很有問題。那時候的儒生,都是一些蔑視暴力,崇尚文治,自我感覺極其良好的人。對戰爭,態度是鄙視,對武將流寇,態度是蔑視,鄙視這個,蔑視那個,結果就是被人滅。叔孫通卻認為,這樣是不對的,要弘揚儒學,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所以在他的朋友里,既有其他學派的知識分子,也有西漢開國時候的功臣宿將,甚至還包括江湖遊俠、土匪盜賊等社會不安定因素,上至皇親貴戚,下至流氓無賴,不混個關係熟,他也能混個臉熟。
而這以後的叔孫通,卻讓世人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他。
所謂亂世出英雄,秦末農民戰爭時期是亂世,也是各路英雄大顯身手的舞台,而叱吒其中的叔孫通,在這段歲月里得到的評價只有一個——鄙視。
在這樣的形態下,出於利益平衡分佈,以及恢復經濟的需要,儒家文化並不受待見。比如西漢開read•99csw.com國皇帝劉邦,其本人開始是非常厭惡儒生的,早期打天下的時候,就曾作出了羞辱儒生的事情。雖然他的身邊也有許多的儒生謀士,但對於靠黃老學說建國的西漢來說,儒家,其實長期以來都處於次要地位。毫不誇張地說,從西漢建國到文景之治,是儒家學派的重新拓荒期。

叔孫通,又名叔孫阿,山東棗莊人,生年不詳,出身於儒家文化昌隆的齊地,他叱吒風雲的壯年時代,正是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高潮期。
秦始皇時期著名的「焚書坑儒」,打擊的對象主要就是儒家文化。隨後的秦末農民戰爭中,中國的國民經濟和生產力遭到了沉重破壞,為了恢復生產、繁榮經濟,以與民休息為主體的道家文化,自然更受到統治者的推崇。這時期的中國,雖然名義上是封建社會,但是大一統的國家政權形態並未建立。從西漢初期的郡縣制和分封制并行開始,中國的政治體制,其實還是一個利益分配平衡的鬆散邦聯,包括貴為天子的漢朝皇帝,其威權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我們從劉邦時期「白馬盟」等事件上可以看出,連封個區區的諸侯王,都需要功臣皇室進行盟約,這時候的中央集權,其實還處於比較弱的形態。
西漢時代,是中國歷史上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統治中國思想界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在西漢王朝正式奠定了它的主流地位。但儒家文化正統地位的確立,是在漢武帝在位時期,在此之前的幾十年裡,儒家文化其實是「靠邊站」的,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劉啟,這70多年裡不管皇位如何變化,漢帝國始終遵循的是黃老學說至上的國策。直到漢武帝時期,依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才有了儒家的一家獨大。

有奶就是娘也就算了,關鍵是此人做人很有問題,又是出了名的「掃把星」。比如他跟著秦二世混的時候,秦二世問大家現在全國局面怎麼樣?大家紛紛進言,有說農民起義四起的,有說天下大亂的,唯獨叔孫通識相,張口就唱讚歌,熱情謳歌秦二世的英明統治,頌揚全國形勢一片大好,拍馬屁都不打草稿,捧得秦二世心花怒放,當場就封了他當博士。升了官的叔孫通更識相,眼見秦王朝自身難保,瞅准機會腳底抹油趕快跑,搖身一變又成了北上伐秦的項梁的謀士,在項梁的軍中混了沒幾天,項梁就在定陶之戰里掛了。撿了一條命的叔孫通馬不停蹄,又混成了楚懷王熊心的謀士,高談闊論了沒兩天,熊心又被項羽坑死了。叔孫通九*九*藏*書眼淚都沒掉一滴,又跟著項羽混,一路混到了彭城,眼見劉邦大兵壓境,立刻掉轉槍頭,投到劉邦麾下,氣還沒喘定,劉邦就在彭城之戰里被項羽打得全軍覆沒。這樣的掃把星,劉邦是不敢用了,擺擺手打發他回漢中,協助蕭何安定後方,發展生產。他前腳一走,後腳劉邦就穩定了形勢,此後連戰連捷徹底打垮了項羽。
從公元前204年開始,叔孫通受命制定朝儀,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這個朝儀必須要參照上古時期的天子禮法,但那時候的天子是「王」,這時候的天子是「皇帝」,地位更尊貴了,禮法也要更尊貴。更重要的是,因秦末以來的戰爭破壞,各類典籍遺失殆盡,參考資料極其難找,精通禮法的人更難找,缺人又缺資料,這真是棘手得很。
說到叔孫通,不得不說說西漢建國初期儒家的生存狀態,就一個字:慘!
公元前200年,西漢未央宮落成,這套盛大的典禮,終於以此為名呈現在世人眼前,整個的過程,按照史料的記錄是這樣的:「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志。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大行設九賓,臚傳。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靜。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
劉邦待見叔孫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好用,也就是有利用價值。西漢建國,儒家思想雖然不是主流,但在民間知識界影響力甚廣,而且儒家思想里對於君權的尊重,也是君臨天下的劉邦所需要的,找一個精通儒學而又聽話好用的人,對於劉邦來說很重要,叔孫通,就是這樣的人。
因為此時的劉邦雖然貴為皇帝,骨子裡卻依然是個農民,他手下的功臣宿將們,還沉浸於當年和他一起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土匪歲月,所謂階級劃分,君臣有別,對於這幫大老粗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概念。雖然劉邦已在山東定陶稱帝,但是身邊的諸將見了他,還是和過去一樣稱兄道弟,拍肩膀叫弟兄,拉拉扯扯不成體統,到了喝酒慶功的時候,局面更是恐怖,一個個張口閉口粗話連篇,高興了還能說點葷段子。至於沒大沒小,以下犯上,拿著皇帝不當幹部的事,在當時更是稀鬆平常。
叔孫通不但說話,而且反應異常激烈,他給劉邦上了一道奏疏,以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換太子導致內亂以及秦朝換太子導致亡國的典https://read.99csw.com故,堅決反對劉邦廢太子。見上了奏疏劉邦沒反應,叔孫通不罷休,拿出儒生「死諫」的勁頭來,竟然要當著劉邦的面橫刀自刎,逼得劉邦最後很無奈地表示,我就是隨便說句玩笑話,你別當真。按說到這裏,已經算是解決問題了,可叔孫通偏偏不罷休,他反而繼續說:太子位置是國家穩定的基石,怎麼能隨隨便便開玩笑呢?最後的結果,是逼得劉邦誠懇道歉,表示以後不再開這個玩笑了,這才罷休。
漢初大儒叔孫通,就是這個拓荒期里,儒家最為傑出的人物。西漢王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結果,其實就是由他所奠定。
至於叔孫通為人詬病的做人問題,有個這樣的例子:制定禮儀后,劉邦賞賜給叔孫通的500黃金,叔孫通分文未留,全部分給了參与此事的儒生們。此事或許可以佐證:他諂媚、逢迎、奔走,並非為了個人的富貴,相反,卻為了一個簡單的理想——光大儒學。
叔孫通人生的機會,發生在公元前204年。這一年,已然君臨天下的劉邦,交給了叔孫通一件影響他一生,甚至影響儒家文化命運的任務:制定朝儀。

這一切如果劉邦還能忍,那就沒天理了,他是個亭長出身,不懂啥階級分析法、君臣禮儀,但他知道,自己已經是皇帝了,做皇帝就要有做皇帝的樣子,可做皇帝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手下的大老粗們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不過有人知道,比如儒生們,比如其中最聽話最好用的叔孫通。
所謂制定朝儀,就是制定西漢王朝的朝堂禮儀規範,這看似是個很簡單平常的任務,不就是制定一些行為規矩嗎?但是在當時,這個任務很重要,也很難辦。
事情是這樣的,漢惠帝每次朝見呂后的時候,都需要封閉道路,漢惠帝感到交通不便,就想重新修一條新路。按說這事是皇帝對母親盡孝道,無可厚非,偏偏叔孫通又上奏了,他認定漢惠帝此舉于禮法不合,屬於違制,竭力反對之下,路到底沒有修成,呂后也就這麼讓他得罪了。這事讓當時人很不解,人家娘兒倆為了見面修個路,你激動什麼?其實很簡單,叔孫通要維護的,是他苦心制定的儒家禮儀規範,要在黃老學說占統治地位的漢初,確立一塊儒家自己的根據地。因此,他錙銖必較,甚至不惜個人榮辱。
對於君臨天下的劉邦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體現皇帝尊貴身份的面子問題,更是一個樹立帝王絕對權威、強化統治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重大的政治問題,落在了叔孫通身上。但劉邦本人也沒有想到,這個他所在意的政治問題,會成為秦朝以來備受打壓的儒家文化,從此鹹魚翻身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