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章 光武為何稱中興

第二十章 光武為何稱中興

東漢建國后,劉秀的折騰很多,對內折騰政治制度,對下折騰地方行政制度,全國上下折騰儒學,這麼做的所有目的,是為了能夠穩定發展內政。在此期間,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解決自王莽篡漢以來,中原王朝肆虐已久的邊患,邊患的主角,就是漢帝國的老朋友匈奴。
劉秀「柔道」的另一個內容,就是強化皇權,特別是將皇權神話。劉秀一輩子崇尚節儉,做什麼事情都捨不得花錢,甚至和匈奴打仗也不捨得花錢,只有一件事情,他非常捨得花錢,那就是大搞各種祭祀,並且頒布神化的圖讖做為標誌,來表達君權神授的思想。在這個問題上,許多他所信用的儒生,看法也不一樣,比如有一次太中大夫鄭興進言,要劉秀不要迷信這些圖讖,厚道的劉秀當場大怒,說「你連這個都不研究,還怎麼做大夫」。嚇得鄭興當場認錯,差點被劉秀拉出去砍了。而另一個當時著名的儒家哲學家恆譚主張唯物主義,他一生都在堅持儒家無神論,認為劉秀大搞祭祀,與孔子的思想相悖,應該立刻停止。結果,本來深受劉秀信任的恆譚,一下子被貶到六安做丞,在路上又莫名其妙地死掉了,有人說是「驚懼而死」,也有人說是死於暗害。
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有一個很出名的詞叫「中興」。所謂中興,就是在一個王朝處於衰落甚至到了滅亡邊緣的時候,卻突然出現一段勵精圖治的時期,通過內外政策的調整,使這個王朝挽救危機的局勢,重現繁榮的勝景,這樣的時期,就是為無數封建士大夫以及百姓神往的「中興」。

後人說光武中興的成就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劉秀登基即位的時候,面臨的是一個非常殘破的爛攤子,甚至比起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來,他面臨的困難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漢光武時代開國的地方官員們,身份和西漢初期開國也有很大不同。西漢初期開國,在地方官員的任用上,都是老成持重的當地名流,成分比較單純。到了劉秀時代,地方官的成分非常複雜,既有王莽時期的舊官員,也有皇室宗親,功臣宿將之後,因為人員比較雜,所以隱含的麻煩也比較多。王莽時期的這些舊官員們,和前朝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人固然有非常豐富的治理地方的經驗,但是前朝的陋習也非常嚴重,尤其是在掠奪百姓和貪贓枉法上,許多人都是「老手」,這些人既要用,更要監督。而皇室宗親與功臣宿將,他們的問題卻是「馬上得天下,馬上難治天下」,這些人大多數是軍人出身,最大的優點是打仗,治理地方本身就不是他們的長處,有時候一些簡單粗暴的辦法,反而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設立刺史制度,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最大限度地削弱地方官員權力,不給他們專權的機會,也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劉秀的儒家治國思想,對於整個東漢的朝局,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首先一點在官員的任用上,劉秀首先重視的,是有儒家背景的文臣,包括在尚書台建立之後,真正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的,都是頗有盛名的儒生們,而不再是功臣貴族;在地方的行政權力上,地方官也大多通過孝廉制度,選拔在地方上頗有聲望的儒家學者擔任,而儒家的倫理綱常,更被劉秀作為考核官員的重要方式,憑著儒家官員的搶班奪權,原先在劉秀打天下時候立下戰功的功臣們,也變得非常識趣。比如在建武十三年的時候,作為功臣的李通首先交出了自己「司徒」的官職,劉秀隨即給了李通厚賜,並下詔表彰其功勛,這個政治信號一放,各路功臣們紛紛響應,大將軍鄧禹也交出了自己的兵權,隨後朝廷取消了將軍職位,將原來作為獨立指揮的兵權,劃歸到「三公」治下。如此一來,東漢的政權,也就真正消除了對皇權的最大威脅。
在西漢昭宣中興時期,匈奴基本上消停下來了,特別是在陳湯滅掉北匈奴之後,南匈奴對待漢朝,基本就像對待爹一樣。但是到了王莽時期,事情卻發生了變化。事情是王莽挑起來的,王莽稱帝后,為了強化威權,去匈奴收回了當年漢帝國授予的冊封印,改成他自己重新頒發的冊封印,但是在內容上,他把原來級別是「王爵」的匈奴貴族們,降低成了「侯爵」。一字之變,引起了整個匈奴階層的憤怒,從此之後,中原與匈奴戰火重燃,兵連禍結,而且原本已經是漢朝國土的西域大地,也因為王莽政策的失當,從此宣布叛漢,玉門關以西的領土,暫時不再為中國所有。更嚴重的後果是,趁著中原大地內戰之際,匈奴也頻繁出兵,騷擾中國邊境,而且還和中國境內的各種割據勢力相互勾結,威脅中央政府的統治。劉秀在位時期,匈奴先是在中國北方,扶持read•99csw.com了彭寵和盧芳兩大漢奸割據政權,在這些「偽軍」的引領下頻繁進犯,北方邊境遭荼毒無數。特別是五原、朔方、定襄、雲中、雁門五個郡,在西漢的時候,是中原王朝抵擋匈奴入侵的屏障,而在當時,卻全落入了盧芳等漢奸政權手裡。這時候劉秀的處境,像極了1000多年後建立初期的趙宋王朝,同樣是失去了幾乎包括後來幽雲十六州範圍的北方要地,也面臨著游牧民族持續的侵擾。劉秀即位早期,曾經組織過多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在漢軍的持續打壓下,諸路「漢奸政權」或死或降,隨著最大一股反漢勢力——盧芳的最終歸降,東漢王朝最終收回了抵抗匈奴的戰略要地。但是局勢並沒有因此而好轉,在劉秀登基的前20年裡,匈奴有歷史記錄的大規模侵擾,萬人以上規模的竟然達到了37次,如此頻繁的進犯,是對北方邊境的巨大威脅,而原本被西漢霍去病所降服的東部烏桓等部落,也趁機和匈奴相互勾結,北方的千裡邊境上,自漢武帝以來再次戰火漫天。
東漢時期在經濟上的另一個創舉,是經濟帶的擴展。東漢時期,中國最富庶的經濟區,主要是今天的關中、河南、山東三個地區。劉秀時期,曾經在荊州、襄樊等地區設立農區,招撫流民前來耕種,荊襄地區也就因此而發展起來,成為重要的產糧區之一。後來三國時期,荊襄之所以有如此富庶的人口和重要的戰略位置,和劉秀時期開始的開發華中的政策很有關係,與此同時,劉秀還重新修繕了秦國時期的鄭國渠,使其恢復了水利灌溉作用,關中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恢復,但從此之後,已經不是中國經濟的中心了。
而劉秀在中央政權上的新發明,就是著名的「尚書台」。尚書在西漢的時候就有,但那時候的尚書,只不過是少府的一個辦事機構,甚至沒有單獨的名分,到了劉秀時期,尚書的權利迅速擴大,尚書台設主官一人,稱尚書令,下面有副主管——尚書僕射,外加左右二承。下面的曹史等各級官員,共有62人。在東漢時期,尚書台才是國家權利的最高核心,他們位高權重,朝廷決策,機密謀划,賞罰官員,都是由尚書台來運作,三公的職權大部分都被他們取而代之。而對比鮮明的是,尚書台的官員品級並不高,這樣一來,三公有高位而無實權,尚書台有實權而無高位,兩家互相牽制,劉秀的皇權,也就可以從中掌控,高枕無憂。為了統一中央威權,劉秀可謂煞費苦心。
首先一條,就是加強中央對方的行政控制。

而在光武中興的國家建制中,有另一條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以儒治國。
但是好景不長,公元33年,被劉秀授予「建懷功德王」的莎車國國王王康病逝,其弟王賢來到漢朝,請求繼承哥哥的王爵,這本來是漢朝重新恢復對西域統治的好機會,然而敦煌太守裴遵卻上奏,認為授予「蠻夷」大權是不妥當的。劉秀也就順手推舟,收回了對莎車國王的冊封,劉秀之所以這麼做,顯然不止因為裴遵的上奏。這次王賢的請求,是通過大司徒竇融來轉呈的,作為掌握河西走廊兵權的竇融,一直是被劉秀所忌憚的,而竇融和莎車國的關係也一向非常密切,出於「御人之術」的考慮,劉秀做出了這個決定。但這個決定卻是錯誤的,惱火的王賢回到西域后,自立為單于,開始四處擴張領土,不再聽從漢帝國的統治,西域南路雖然在莎車國的庇佑下,沒有落入匈奴的手中,但也同樣不再為東漢所有。

以儒治國的另一個舉措,就是全國的大裁軍。東漢開國戰爭時期,劉秀的軍隊數量,最多時曾到達100多萬人,到了開國之後,裁軍也就提上了日程。當時的東漢,除了在邊境上保持一定數量的常備軍之外,大部分的軍隊都重新解甲歸田。特別是在河南、山東等內陸地區,劉秀曾經出台政策,凡是轉兵為農的軍隊,國家賜予優厚的土地和賞賜,併發放農具恢復生產。劉秀在位時期,整個漢帝國的軍隊,縮減到了大約30萬左右,但東漢帝國軍隊的戰鬥力並沒有因此降低,在後來對匈奴以及羌族的戰爭里,東漢軍隊一直保持著高水準的戰鬥素質,劉秀的精兵簡政政策,一直貫穿到整個漢帝國時代。
在地方職權進行調整的時候,東漢帝國的中央機構也在進行改革,東漢的官制,主要沿用了西漢的三公九卿制度,即司徒、司空、太尉三者稱三公,但是在具體的職權上,東漢卻進行了大力的削減。和西漢時期三公往往有「太師」「太保」「太傅」等名譽爵位不同的是,東漢僅僅保留了「太傅」。東漢的九卿,和西漢不同,完全被https://read.99csw.com划入了三公的附屬之中,從表面看,這樣是加強了三公的權利,但事實上劉秀卻是「陰壞」。一是劉秀一反西漢時期讓周勃、陳平等開國元勛擔任丞相的做法,在他的政府里,開國元勛一律不能擔任三公。而在權利上,三公其實也大為縮水,劉秀的各項統治政策,大部分都是由尚書台來實行,三公其實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名譽性的職位。
劉秀時期之所以採取以儒治國的政策,因為此時東漢帝國的國家特徵,和西漢時期大不相同。西漢建國早期,還處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後遺症的發作期,國家人才凋零,特別是儒家集團遭到了殘酷地打壓,而法家因為秦末的暴政,也成為了當時漢帝國的公敵,在這種情況下,秦末因為思想平和而未太遭到秦帝國打壓的道家黃老學派,也就因此成為國家思想的主流。東漢的情況卻不相同,當時的中國,經過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諸子百家的思想大都凋零,而儒生集團的發展卻極其迅速,到了西漢末年戰亂的時候,已經形成了大大小小上百個學派,實現了「規模經營」,當時的國家知識界,主流都是儒生,因此繼續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就成了當時整個知識分子界的呼聲。而且東漢建國的政局,和西漢也大不相同,西漢在建國后,通過對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清洗,已經基本掃除了對中央威脅最大的功臣勢力,而且大清洗的同時,為了穩定人心,也自然要在行政上推行「無為而治」。但是東漢的局面卻不同,劉秀不像劉邦一樣搞大清洗,他對功臣,主要就是給予崇高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權利,來削減他們的政治權利,這樣做雖然厚道,但是作為一個志在建立大一統王朝的帝王,對功臣勛貴不忌憚是不可能的,所以利用儒家「尊君」的思想,進一步神話皇權,確立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就成了劉秀的必然選擇。
雖然有失策,但是從「GDP」成就說,光武中興還是實至名歸的。
為了抵抗匈奴,劉秀想了各種辦法,比如遷移北方邊民入境居住,增加兵力分兵把守,但是效果都不明顯,這時候,一個天賜的機會出現了。公元46年,匈奴草原發生了特大暴風雪災害,匈奴部落死亡大半,這時候匈奴內部也分成兩派,一派主張遷居到塔里木盆地地區,控制西域;一派主張南下投降漢朝。兩派爭論不下,最後兵戎相見,結果,匈奴再次分裂成了南北兩大部,其中南匈奴到五原郡向漢朝投降,表示願意成為漢朝藩屬,幫助漢朝抵抗北匈奴的進犯。南匈奴的內附,在當時引起了漢朝朝廷的爭論,朝中的軍將一派主張趁機出兵,徹底消滅南匈奴,名將藏宮自請5000精兵,發誓要徹底消滅匈奴。劉秀卻做出了理智的判斷,這個時候選擇戰爭,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因此,在經過反覆商議后,次年劉秀正式接受了匈奴人的投降,雙方訂立盟約,南匈奴恢復了自漢宣帝時代后對東漢的歸屬關係,而後南匈奴八部,被漢帝國安置在五原地區,建立了南匈奴的王庭。為了表示忠心,南匈奴還派王子到漢朝來做人質。就在這一年的冬天,北匈奴大舉進犯漢朝邊境,急於表現的南匈奴八部火速出擊,在付出慘重傷亡后打退了北匈奴的進犯。而後為了方便統治,劉秀將南匈奴單于遷移到山西西河,在北方各個邊郡,分散安插南匈奴的部落,在漢朝對北方的防禦中,他們其實擔當著偵查騎兵的作用。
對待匈奴,劉秀採取了或打或拉的政策,但對當時是匈奴「狗腿子」的烏桓,劉秀的原則就是打!從公元44年開始,劉秀以馬援統軍,多次發動對烏桓的戰爭,在數次重創烏桓之後,劉秀又「打個巴掌揉三揉」,主動派人招撫。到了公元49年,烏桓終於投降了漢朝,並且在漢朝的要求下遷移塞內,作為漢朝鞏固北方邊防的生力軍。劉秀用拉攏南匈奴的辦法對付北匈奴,再用拉攏烏桓的辦法,對付騷擾遼東日烈的鮮卑,連橫合縱的政策,在當時運用得爐火純青。
劉秀在登基初期對外戚們的打壓,一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劉秀乃至其身後幾代帝王時期,外戚們都相當的低調,幾乎夾著尾巴做人。典型代表就是漢朝名將馬援的女兒,後來成了漢明帝的皇后,漢明帝樹「雲台二十八將」的時候,本想把馬援也樹進去,可因馬援是自己的「老丈人」,為了避免旁人說他重用外戚,也只好作罷。由此可見,在東漢開國早期,外戚是一個非常尷尬的群體。
這時期的劉秀,同樣也出現了一個失策:西域問題。
劉秀當時對政治制度的整治,如果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強化皇權,限制外戚。即用行政改革的方式,讓他的個人意志迅速成為國家的主體思想,並且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角落之中。

read.99csw•com
在農業大力恢復的同時,東漢時代的手工業也重新發展起來。東漢時期的手工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國有企業化」,即由官府設立手工業作坊,包括冶鍊、紡織、製鹽、土建等產業,都以官府的「國營企業」為主。但比起漢武帝時代鹽鐵官營的高度壟斷,西漢並沒有禁止私人手工業的發展,相反是允許其發展,但保證官營手工業佔有主導地位。
劉秀建國,表面上看,和西漢一樣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但這兩種休養生息政策建立的土壤是大不一樣的。劉秀時期的休養生息,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統治全國的基礎上的,這一點,既是國家大政方針的考慮,也是劉秀的個人愛好。
有關「光武中興」的歷史評價,歷代的史家讚美甚多。比如東漢時期的學者張純就曾說「(光武)興于匹庶,盪跌天下,誅除暴亂,興繼祖宗」。後世的讚美也很多,比如南宋時期的陳良更說「古今中興,無過於此」,顯然是至高無上的評價。之所以評價很高,還是因為光武中興的成就,不但結束了西漢以來戰亂的局面,重建了一個漢朝盛世,且這場中興的沿革,並沒有因為劉秀的過世戛然而止,相反繼續發展,持續之後的幾代人。無論從持久程度還是「GDP成就」上,光武中興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當之無愧的。
且來看看,真實的光武中興,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
公元45年,長期遭受莎車國和匈奴欺凌的西域國家,聯合組成了「請願團」,車師、上善等18個國家聯合來到洛陽請願,向劉秀哭訴匈奴和莎車在西域的暴行,請求漢帝國出兵西域,但劉秀卻除了厚待各位使臣外,並沒有順從他們的決定,反而告訴他們,願意留在漢朝的我們歡迎,願意脫離漢朝的我們也尊重。這麼做的後果,就是這些請願的國家,不但沒有請來救兵,反而遭到了莎車國和匈奴的報復屠殺。此後西域各國或歸匈奴,或歸莎車,都脫離了漢朝的統治。絲綢之路因此中斷,漢帝國重新恢復對西域的主權,是後來班超通西域的事情了。
雖然因為強化神權,劉秀辦過幾件冤案,讓一些官員受了委屈,但是從私德上說,他確實是一個很「柔道」的人。比如他崇尚節儉,吃住都很簡單,而且不喜歡酒和音樂,為了推廣勤儉生活,他曾下令不許太官(管理宮廷伙食的)接受各郡國饋贈的珍饈美味,外國來東漢進貢的使臣,送來的所有珍奇珠寶,他都用來賞賜功臣貴族。而且他個人的「氣度」,也是被人稱道的地方。劉秀為帝時,可以說是比較寬厚的,即使對於那些對他不敬的人,他大多也不予計較。比如太原名士周黨,是春秋時期晉國王室的後代,在當時頗有盛名,劉秀一直想召他做官,但是周黨拒絕接受,後來實在推脫不掉,接受了劉秀的召見,在覲見的時候,周黨態度傲慢,甚至對劉秀「拜而不跪」,這在當時是非常「大不敬」的行為。劉秀並不計較,反而封周黨為官。周黨卻不識趣,堅持說自己不願意做官,即使這樣,劉秀也沒有難為他,在厚賜了一些金錢后,派人把他禮送回家。劉秀的老友嚴子陵,和劉秀是兒時的朋友,交情深厚,劉秀稱帝后,嚴子陵拒絕為劉秀效力,相反躲在了山東一個湖邊釣魚隱居。劉秀把他的畫像繪製了傳遍各地,最後總算在山東找到了他,嚴子陵還是拒絕為官,劉秀戀戀不捨,在洛陽留嚴子陵住了好久,暢談治國心得,最後還是沒有挽留住嚴子陵。嚴子陵釣魚的典故,至今也為人津津樂道。
劉秀初即位的時候,當時與劉秀同時代的馮衍就曾有言「禍害未解,兵連禍結,刑法彌深,賦斂越重,夫婦離散,廬落丘墟」。因為從王莽末年開始的連年內外戰爭,漢帝國的經濟破壞極其嚴重,根據人口學家的統計,在從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的戰亂中,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中國人死於戰亂,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青壯年勞動力。西漢帝國的舊都長安周圍甚至堆滿了屍體,長年散發著腐臭的味道。而比西漢開國更嚴重的,就是東漢這時期的連年大規模瘟疫,與匈奴戰爭以後,從草原上傳來的各種瘟疫,開始在中國大範圍地蔓延,當時的中醫對這些新出現的「超級病菌」,幾乎沒有任何好的辦法。尤其是鼠疫,在當時中國,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比時知名的士大夫階層,對於新建立的東漢政權,還普遍採取觀望不合作的態度,特別是富有聲望的名門們,都多次拒絕過東漢政府的召見。而且邊境的問題也越演越烈,匈奴趁機侵擾邊關,漢帝國的邊防幾乎是烽火連年,內外交困的局面,就擺在了劉秀的面前。

崇尚儒家治國的劉秀,其本人也經常給人以「陰柔」read.99csw.com的感覺。這裏的「陰柔」,說的是他為人寬厚平和。比如劉秀稱帝之後,有一次回鄉,召見自己鄉下的叔叔嬸嬸,這些老鄉們喝多了酒,說話就隨便起來了,他們樂呵呵地對劉秀說:「你從小什麼都好,就是不計較小事,太厚道了。」劉秀聽了果然不計較,反而承認說「吾治天下欲以柔道行之」。也就是說,儒家的「仁」道,就是劉秀的治國方略。劉秀得天下后種種恢復生產,休養生息的舉措,其施政根源,就是來自於「柔道」。
沒有了外戚的掣肘,劉秀是非常自在的,東漢早期大批草根官員得以晉身仕途,地方治安大好,與外戚們為了自保奉公守法有很大的關係。至於外戚主動勾結官員的事情,在當時更是官場的高壓線,一旦犯上這條,天王老子也救不了。
劉秀的各種政策,在他在世的時候就獲得了回報,經過東漢建國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重新出現了起飛狀態。從發展速度上來對比,東漢建國的早期,經過光武、明帝、章帝,到和帝的四代皇帝,僅用了40多年時間,就恢復到了西漢文景之治的最高經濟水準。中國的人口,到了東漢和帝的時候,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準——53296219人。在劉秀統治的後期,東漢經濟已經初現繁榮,史載當時「五穀登衍,蠶麥善收」「吏稱其官,民安其業」,以至於「天下安平」。有此局面的劉秀時代,說是「光武中興」,可謂當之無愧。
這種強化個人威權的做法,在東漢開國的時期,不但沒有引起下面的抵觸,反而引起了舉國的擁護,因為尚書台的官員,雖然品級低微,但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和功臣宿將關係密切的官員,上上下下早已經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所以位高無權的三公和位低權重的尚書台之間,開始也就能形成「和諧」局面。但是從當時恢復國民經濟的角度說,尚書台的建立,確實起到加快國家行政效率的作用,比起三公掌權時期的機構林立,人員臃腫,行政效率低下,對新政策的抵觸重重,尚書台對於皇帝,卻只有無條件的尊奉實行,帝王的威權在這個過程里,得到了大大的加強。
西域在西漢宣帝時期設立西域都護開始,就是西漢帝國的領土,後來雖然因為王莽政策失當,導致西域諸國叛變,但大多數的西域國家對於漢朝,依然懷著很深厚的感情。到了東漢初期,西域已經有了55個國家,要求重新歸附漢朝的呼聲也日益高漲,特別是在公元44年暴風雪災之後,北匈奴移居到了今天的塔里木盆地,開始了他們對於西域大地的殘暴統治。天山北路的西域國家在匈奴的脅迫下,不得不歸順了匈奴,但是他們對於漢朝的懷念依然是很強的。
西域國家中,對漢朝感情最深的就是莎車國。莎車國的國王延在漢元帝的時候,就曾經以人質的身份在漢朝常住,對於漢朝高度繁榮的文化非常羡慕,他臨終的時候曾有遺言「世代不可負漢家」。所以在北匈奴肆虐西域時期,莎車國是抵抗最為激烈的國家,當時漢朝設立在西域的西域都護府淪陷之後,莎車國主動收留了當地漢朝的駐軍,總數多達近萬人。東漢建國之後,莎車國通過河西大將軍竇融,向劉秀表達了歸附之意,劉秀當時很是讚賞,派使者冊封莎車國王為「建懷功德王」,從此以後,莎車國以中國的臣子自居,率領天山以南的西域國家共同抗擊匈奴,當年在這裏戍邊的漢人家屬們,也正因此才得以保全。
東漢在建國的時候,大體的國土面積與西漢差不多,國家以郡縣作為地方政權,全國一共有118個州郡,從地方區劃的數目上看,東漢的地方郡縣數量遠遠大於西漢,這正是為了分散地方的權利,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制權。與此同時,漢武帝時期曾經臨時設置的十三道刺史,被劉秀改革為常設機構。刺史負責治理其境內的管理,並且有領兵、發兵的權力,傳統的地方州郡官員,其權力已經被大大地削弱。同時,劉秀因為人口減少,在全國開始了「縣城合併」運動,在全國裁撤了大批地方縣城,將縣城合併,以集合人口,全面進行恢復經濟的工作。
與行政機構改革同時進行的,是劉秀對於外戚集團的遏制。當時的劉秀,對外戚集團是極其提防的,因為當年西漢帝國,就是滅亡于外戚的王莽集團,所以劉秀在開國后,對外戚進行了種種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政策,就是用金錢換權力,即給予外戚充分的經濟特權,用來換取外戚們的行政權力。在這一點上,劉秀首先拿自己的舅舅開刀,他的舅舅焚丹、焚尋、焚宏相繼封侯,在封侯的同時,其手中的兵權也被劉秀收回,劉秀還煞費苦心,給予三位舅舅名馬高車,讓他們在家鄉招搖,以示榮寵。劉秀的三個舅舅們也很知趣。比如劉秀的舅舅焚宏,多次告誡家人要謙虛,並且把「富貴盈滿自溢」作為九-九-藏-書祖訓,要求家人來起尾巴做人。舅舅們起帶頭作用了,其他人更不用說。劉秀在封郭聖通做皇后時,順便封了皇后的幾個兄弟為侯爵,後來郭聖通被廢除,但是她的幾個兄弟並未被追究責任,只是被免除了行政官職,反而加賜俸祿。郭聖通之後被封為皇后的陰麗華,她的哥哥陰識長年跟隨劉秀征戰,立有大功勞,但是,當劉秀表態要封陰識侯爵時,陰麗華卻私下告訴兄長,不要輕易接受,結果,陰識在受封的時候幾番退讓,甚至淚流滿面,在劉秀幾次表彰之後,才勉強以感激涕零狀接受了冊封。如此表演,也只是為了給天下人一個姿態。在劉秀的治下,外戚是要夾著尾巴做人的。後來陰識的弟弟陰興也多次推辭加官進爵,最後乾脆歸隱山林。這種模範帶頭作用,也給了所有人政治信號。劉秀的姐夫鄧晨、妹夫李通,在建國之後都主動交出了官職,僅僅以外戚的身份享受榮華富貴。除了懷柔手段以外,劉秀有時候也殺雞給猴看,東漢初期的著名學問家馮衍,是一個享有盛名的賢才,劉秀一開始很想重用,但這個馮先生學問雖好,政治智商卻幾乎為零,他因為得到了陰麗華弟弟陰興的舉薦,和陰家交遊甚秘,多次參加陰家的宴會,之間還詩文唱和好不親密。這本是一件小事,劉秀知道后卻大為惱火,當場把馮衍下牢獄,之後又在陰皇后的求情下,勉強赦免他的罪過,將他發回原籍安住,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要警戒那些外戚們:都給我老實點,我劉秀眼裡可不容沙子。
但寬厚的劉秀,有時候也有殘暴的一面,特別是在整頓官員方面,他對於貪污腐敗極其痛恨,在他登基初期就定下規矩,京城官員有犯法的,要一律在他的面前用鞭子抽,俸祿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在查出貪污腐敗行為後,首先要接受杖責。雖然此舉在當時引起了諸多非議,但是西漢末期開始的官場腐化局面,不用重典有時候也是不行的。
在中國歷史上,「中興」的時候不少。漢唐宋明清五大封建王朝,都有過讓封建歷史學家們津津樂道的「中興」時代,但是大多數的中興,往往都有兩個毛病:一是這些中興的持續時間比較短,大多都是某一個君王在任時期,而且會隨著這個君王的過世,就戛然而止;二是這些中興,大多數都是通過對體制內政策的重新調整實現的,中興的過程,也多是表面的繁榮,內在的矛盾隱藏得很深,在這樣的狀況下,中興的「含金量」,其實就打了折扣。如果真的要說哪一個中興是名副其實的話,那麼東漢開國的「光武中興」,是其中無可爭議的「第一中興」。
對於光武中興採取的各種措施,各類歷史學家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主要的焦點,都集中在劉秀髮展生產,與民休息的各種政策上。事實上,劉秀之所以能夠迅速的讓國家從戰亂的破壞中走出來,穩定國家政局並且恢復經濟,有一個和劉邦不同的原因,那就是在全面恢復國民經濟之前,首先集中中央的威權。這就是東漢與西漢最大的不同,西漢採取的是道家黃老學說,主張無為而治,即鼓勵民間自然經濟自由發展,國家並不做太多的干涉。東漢卻不一樣,東漢崇尚的是儒家大一統的學說,講究的是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用國家的力量整合資源,使得經濟高速騰飛,所以要做到這一點,劉秀在整治國家之前,首先整治的,是中國當時的政治制度。
而且劉秀本人,也是一個對儒學非常熱衷的人,他本身就出身於地主之家,從小受儒生的教育長大,即使是後來做了皇帝,對儒學的熱愛也是有增無減。他經常在每天工作結束之後,和儒生們一起探討儒家的治國之道,有時候到了深夜還不休息,太子劉庄因此擔心他的身體,勸說他要早休息,他卻回答說「我喜歡,所以不疲倦」,著名的成語「樂此不疲」就是這麼來的。不但熱愛儒學,劉秀更熱衷於做一個文化大師,當時的儒家學派林立,各種學派爭論不斷,劉秀經常在皇宮裡舉行「論壇」,親自聽取各家學派的辯論,然後仲裁其中的勝敗,確立主體的儒家思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雖然劉秀以馬上開國,但是他從來沒有做過軍事上的探討活動,其中東漢名將馮異曾勸說他抽空給軍隊「做報告」,講述自己征戰的經過,劉秀的回答是「天下不言兵革久也,講之何益」。
劉秀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和劉邦時期最大的不同,就是劉邦「無為」,劉秀「有為」。劉邦的「無為而治」,其實就是政府對經濟不干預,聽任經濟自由緩慢發展。劉秀則不然,他採取的是政府集中力量,主動投資恢複發展經濟的做法,其中作用最大的就是興修水利。東漢初期的水利工程數量,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多的時期,比如在河西走廊地區,劉秀就曾設立水官,負責開鑿溝渠,灌溉農田,河西走廊的農業,因此蓬勃發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