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四章 把匈奴打到歐洲

第二十四章 把匈奴打到歐洲

然而北匈奴的氣焰,並沒有因為竇固的離開而收斂,相反卻變本加厲。在洞悉了東漢不會輕舉妄動之後,北匈奴開始放心大胆地在西域掃蕩東漢的勢力。事實證明,這時候的北匈奴也確實不復當年之勇,面對東漢僅有數千士兵堅守的西域地區,北匈奴竟然打得非常困難,經常是幾萬匈奴軍圍攻幾千漢軍,卻經常被擊退。每次攻克漢軍的戰略要地,北匈奴的傷亡都是漢軍的數倍。值得稱讚的是,雖然在西域爭奪戰里,東漢帝國採取了「不作為」的態度,但是留守漢軍的抵抗,卻是格外悲壯慘烈。比如耿恭率領兩千士兵堅守的疏勒城,在箭鏃消耗殆盡,斷水斷糧的絕境之下,面對數倍于自己的匈奴軍圍困,依然不屈不撓,死戰不退。其慷慨壯烈,連北匈奴單于都大為敬佩,一度主動勸降,允諾要把女兒嫁給他。但耿恭不是李陵,不但嚴詞拒絕了匈奴人的企圖,甚至殺掉勸降之人表示死戰之心。惱怒之下,北匈奴對疏勒城發動了慘烈的進攻。但可笑的是,當東漢前線士兵在死戰的時候,東漢朝堂上的文官們卻在掐架,比如這時期因「清廉」被載入史冊的東漢名臣第五倫,居然荒唐地提出不需要救援這股漢軍,讓他們在西域為國盡忠,自生自滅就好。好在他的提議遭到了朝廷眾多大臣的怒斥,剛即位的漢章帝也難得「爺們」了一回,大怒道「若此等精忠將士蒙難,昏君之罪也」!皇帝不願做昏君,事情就好辦了,東漢帝國隨後開始了著名的「拯救大兵耿恭」的行動,讓曾經在對羌族戰爭中立下戰功的酒泉太守段鵬帶7000人到西域救援。漢軍進展順利,一路累積斬俘北匈奴軍隊3000多人。事實證明,在西域大地苟延殘喘多年的北匈奴,其軍事力量和作戰素質,都遠非西漢時期的模樣,而此時東漢軍隊的戰鬥力,卻不亞於西漢鼎盛時期,以鼎盛之強,擊北匈奴強弩之末,完全是摧枯拉朽。意外偏偏又發生了,受命救援的王蒙部是膽小鬼,進入西域后怎麼也不肯再向前推進了,理由是擔心陷入北匈奴合圍,大多數不明敵情的漢軍也同意這麼做,九-九-藏-書況且被圍困這麼久,誰知道這股漢軍是生是死呢?關鍵時刻,軍中一個曾給耿恭做過警衛員的小吏范羌站了出來,他反對就此班師,自請帶2000兵馬援救,在他的堅持下,漢軍主力部隊給他留下2000人馬後,慌不迭地拔馬南撤了。帶著這股騎兵部隊,范羌翻山越嶺,終於趕到了疏勒城,成功擊潰了匈奴的圍城部隊,兩支漢軍會師之後,當場「涕淚交流」。此後經過數日跋涉,范羌護送著這支英雄部隊回到中原,進入漢地后,耿恭部原先的2000漢軍,此時竟然只剩下13人,美國人的《拯救大兵瑞恩》,是斯皮爾伯格的藝術加工,中國軍人的「拯救大兵耿恭」,卻是鐵血中華壯懷激烈的事實。
但竇太后是不管他們是否好過的,打仗能給竇憲立威,也就意味著能給竇家外戚集團立威,再說北匈奴已到了晚期,如此潑天大功,自然不能放棄。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竇憲統帥大軍,與南匈奴合兵,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大舉反擊戰。是年六月,漢軍出朔方,與北匈奴軍在涿山激戰,一舉打破之,隨後一路追殺,直殺到今天內蒙古杭愛山下,一路僅招降俘虜北匈奴就有20萬人。這次出兵是對北匈奴毀滅性的打擊,得意洋洋的竇憲也分外高興,在杭愛山勒石記功而還,可謂對當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有樣學樣。這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就是後來宋朝名臣范仲淹心嚮往之的「勒燕然山」。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北匈奴勢力的持續衰微,恰恰是在從東漢手中重奪回西域之後,衰微的原因,是天災。
這時期漢帝國看似和北匈奴無關緊要的一場政治變動,也加速了北匈奴末日的到來。公元88年四月,一直對開疆拓土沒有興趣的漢章帝病故,其四子劉肇即位,就是東漢歷史上的漢和帝。劉肇本來是不具備即位資格的,但他被漢章帝的皇后竇氏收為養子,符合了中原王朝「立嫡不立長」的皇位傳承製度,即位也就順理成章。此時的劉肇只有9歲,恐怕連匈奴在哪裡還搞不清楚。這時候的國家大權,落在了其養母竇太後手里,竇太后所倚重的權臣,就是一貫主張對匈奴實行強硬政策的主戰派九-九-藏-書人物——大將軍竇憲。他是竇太后的兄長,也是此時漢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他的掌權,標志著漢帝國對匈奴的打擊,將進入最後的總攻階段。
但意外卻發生了,是政治上的意外,竇固突然接到了東漢王朝的聖旨:班師回朝。東漢第一次可以徹底消滅北匈奴的機會,就這樣斷送了。如果沒有這一道聖旨,恐怕也就沒有之後半個世紀,班家父子在西域的孤軍奮戰了。
所以公元88年,漢帝國再次討論對北匈奴的用兵問題,軍方的將領們都主張出兵,但文臣們卻堅決反對,特別是司徒袁安集合了一幫文臣,反覆上書反對,理由也是當年的那幾條,對蠻夷不用追殺,趕跑就行了,打仗就要花錢,當然他們更擔心的問題是,連續的對外戰爭,會造成軍人集團勢力的坐大,外戚勢力的膨脹,這樣文臣們的日子,就相當的不好過了。
漢朝把匈奴打敗,趕跑的時代,就是東漢時代。
在北匈奴重新佔有西域的公元75年,西域即遭遇了「極端天氣」,之後連續8年,西域每年春天都乾旱,冬天極度酷寒,甚至是輪番的暴風雪災害。老天爺似乎也在成全放棄西域的漢帝國。
在當時的東漢政壇,比起早年的外戚竇固,竇憲是一個極其囂張跋扈的人,漢章帝在位的時候,他就因為侵奪公主的土地,差點被漢章帝拉出去砍了。權傾朝野之後,竇憲更是目中無人,甚至到了睚眥必報的程度,先前得罪過他的人,都要找個理由報復回來。但這個人也是個打仗的好手,特別是新近掌權,當然要通過戰功來立威,打擊的對象,就是北匈奴。對竇憲來說,想要壓服朝野的反對派,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徹底消滅苟延殘喘的北匈奴。
燕然山之戰對北匈奴的打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當時北匈奴的整個人口不過幾十萬人,一場廝殺連投降帶被俘,北匈奴幾乎損失了一半以上的人口,這場打擊的災難性,甚至超過了西漢時期衛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戰,和東漢的戰爭確實不能再繼續了。東漢方面,先前反對出兵的司徒袁安,在竇憲獲勝后,火速提出了招降的建議,認為這將是一勞永逸解決匈奴問題的好機會。依照袁安的建九_九_藏_書議,漢朝派梁諷等人為使者,去北匈奴藏匿的巴爾喀什湖地區招降,在梁諷的勸說下,窮途末路的北匈奴單于最終動心了,他們準備效仿南匈奴,徹底向漢朝投降。如果此舉成行的話,恐怕後來匈奴騎兵肆虐歐洲的大戰,也就不會存在了。
在當時,對於匈奴人的到來,歐洲人幾乎毫無準備,後來的歐洲著名歷史學者茨威格就曾說過:在這場戰禍面前,當時整個歐洲陷入了漫長的恐懼中,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來到這裏。相信茨威格一定沒有讀過中國歷史書,讀了就可以找到答案:這些人是從中國大地的蒙古草原來的,他們之所以來到這裏,是因為被漢朝打敗了,趕走了,無處可去,不得已來到這裏。
竇固也很識相,收到詔書後沒有任何的抱怨,回到洛陽後繼續夾著尾巴做人。他為人謙虛,平時小心謹慎,處事卻豪爽大方,樂善好施,在東漢王朝的人緣很好。他班師回朝後,就再也不談打仗的事,連被他派到西域的班超也不管了,放任班超在當地孤軍奮戰多年。他因這場戰功,官位節節高陞,兵權交出去后,名譽性的職務給了一大堆,最後于公元88年善終於家,賜謚號文侯。

說這件事影響了世界歷史,是因為一個歐洲人耳熟能詳的詞語——上帝之鞭。匈奴騎兵進入歐洲,是歐洲中世紀歷史上的大事。重步兵鐵甲包裹的笨重的歐洲人,在匈奴人迅疾如風的進攻中,敗得比當年的漢朝人還要慘,甚至連「和親」的機會都沒有。幾乎每一場戰爭,都是傷亡懸殊巨大的殺戮,無數的城市被毀滅,無數的村莊被洗劫一空,強悍的匈奴單于阿提拉,甚至還有了一個驕傲的名號——上帝之鞭。能得到這個殊榮的,從那時到現在的兩千年裡,不過兩個人,另外一個,就是赫赫有名的蒙古帝國征服者,中國歷史書上的「元世祖」——成吉思汗。
在西域的爭奪戰里,北匈奴再次獲得了暫時的勝利,接著,卻是永遠的失敗。
從此以後,北匈奴戰不能戰,降也不能降,剩下的唯一一條路,就是西遷了。公元91年二月,https://read.99csw.com竇憲再次出兵,在金微山(阿爾泰山)包圍北匈奴殘部,俘虜了單于的母親,單于則率領幾千人突圍北逃。這是漢匈戰爭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戰鬥,自此以後,北匈奴開始了悲壯的西遷之路,繞過鹹海,向遙遠的西方遷徙而去,在伏爾加河流域定居下來,成為4世紀前葉活動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匈人的祖先,或許在那裡繼續圓已經在大漠之上破碎的重建匈奴帝國的美夢。一個多世紀后他們出現在歐洲,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意外偏偏在這時候發生了,招降的事情,文臣們很高興,太后很高興,北匈奴也很高興,唯獨竇憲不高興,在他看來,這分明是在和他搶功。同時南匈奴也不高興,南匈奴和北匈奴是死仇,在他們眼裡,部落矛盾永遠大於民族矛盾。於是,竇憲和南匈奴單於一拍即合,乾脆趁著北匈奴接受招降,疏於防範的機會,再打一次大規模進攻,一勞永逸解決北匈奴問題。公元90年七月,漢軍與南匈奴兩路夾攻,殺入了北匈奴的王庭,疏於防範的北匈奴大軍頓時崩潰,匈奴單于的老婆閼氏以及1萬5千多人被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漢使梁諷和班固,此時就奔走在奉命冊封北匈奴的路上,他們到達的時候,看到的卻是一地死屍。
東漢王朝之所以見好就收,一面是當時的文臣們,大都堅持孔子的主張,即對蠻夷們,得其地不可役而使,追殺徒勞無益,只要把他們遠遠趕走就好。更重要的原因,是竇固的特殊身份——外戚。這裏要說說竇固,雖然他的名聲不如衛青,卻是一個和衛青性格類似的人,也是當時東漢軍將中軍事才能最強者。他是河西豪強竇家的子孫,娶了東漢的公主,他也就是東漢王朝的駙馬爺,這般特殊的身份,在當時無疑是分外敏感的。西漢滅亡于外戚的前車之鑒,使東漢王朝在立國早期,就採取了打壓外戚的政策,對外戚的封地、財產進行嚴格的限制。漢光武帝、漢明帝父子兩代君主,更大量任用酷吏,以限制外戚勢力的擴張。做為手握軍權的東漢駙馬爺,一旦竇固繼續建立戰功,實力自然可能被漢明帝忌憚,所以趁著初戰告捷見好就收,就成了漢明帝自以為正確的選擇。
在經過九-九-藏-書了立國初年的休養生息之後,承平的東漢王朝,從第二代皇帝漢明帝劉庄開始,決心著手解決匈奴——這個讓歷代中原統治者頭疼的老問題。東漢反擊匈奴的戰爭,從公元73年開始,儘管這次出征並沒有達到重創匈奴有生力量的目的,但不好的開端,有時候反而是成功的一半。東漢因為佔有了伊悟,打通了進入西域的道路,東漢大軍完全可以通過這條道路,對北匈奴的故地進行長途奔襲。在此戰之後的第二年,竇固再次率領1萬7千大軍,經伊悟進入西域,大破盤踞在車師的北匈奴主力,斬首近萬人。這是東漢開國以來,第一次對北匈奴軍隊成建制的殲滅打擊。也正是在這一戰之後,東漢才設立了西域都戶,恢復了對西域大地的主權。此時東漢面對的,是徹底殲滅北匈奴的最好機會,先前出使西域的班超,已經在當地成功說服了大部分國家歸附漢朝,北匈奴在西域已經無法立足,如果漢軍趁勢北進,將北匈奴徹底斬盡殺絕,是完全有可能的。
東漢的對外戰爭,比起西漢時代少了很多,甚少有漢武帝時期那樣大規模出塞,掃蕩強胡的戰爭。但是東漢王朝,卻完成了一件幾乎影響整個世界歷史,尤其是歐洲歷史的大事——徹底驅逐北匈奴。
這樣的極端天氣,對北匈奴的打擊無疑是極其沉重的,特別是以遊牧經濟為主的他們,牛羊牲畜被大量凍死,衣食無著,想壓榨西域諸國,可歸附他們的西域各國,也各個窮得叮噹響,甚至不少人開始懷念起了漢帝國。漢帝國在時,一旦遇到這種情況,都會發大量的米糧賑災,視西域國民為自己的子民,但北匈奴卻視他們為奴隸,內外交困之下,北匈奴更是眾叛親離,為了彌補「極端天氣」帶來的損失,北匈奴不惜血本,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開始長途奔襲,意圖劫掠漢地,可這招不幸失算,他們先想劫掠遼東,沒想到東部草原住著的,是已經成為漢帝國子民的鮮卑人、烏桓人,想劫掠東漢的河北、山西、陝西各地,沒想到南部草原住著的,是被他們趕走的南匈奴人,想劫掠河西走廊,這裏早有漢朝精銳的河西軍枕戈待旦。連番的侵擾,最終都以慘敗而告終。眾叛親離的北匈奴,離末日也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