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十三章 元朝開國丞相劉秉忠

第三十三章 元朝開國丞相劉秉忠

所謂出家,就是去當道士,他投身的派別,就是宋元時期大名鼎鼎的全真教。
對忽必烈的登位,劉秉忠運籌帷幄,勞苦功高。公元1260年起,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正式建立了元王朝。劉秉忠官封中書省事,成為元王朝草創時期的頭號漢臣。從這時候起,他開始全心全意地去實現一直堅持的理想——行漢法。
公元1251年,忽必烈被委任「主管漠南軍務庶事」,為招攬人才,忽必烈建立了主要由中原知識分子組成的「金蓮川幕府」,成為他的主要智囊團,劉秉忠則是金蓮川幕府的頭號人物。此時的中原雖然已落入蒙古帝國手中,但長年的戰亂導致經濟嚴重破壞,尤其是人口,比金朝全盛時期竟然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只有幾百萬人,這樣的經濟基礎,顯然無法支撐蒙古帝國長期的戰爭。更重要的是,中原的大部分百姓士紳,對於蒙古政權依然懷有抵觸情緒,以至於上下政令不通,忽必烈的法令一度難以推行。為解決問題,劉秉忠獨闢蹊徑,建議在他的家鄉河北邢州設立「經濟特區」,即在河北邢州試點,採取新的經濟政策恢復生產,再向全國推廣。這時候的邢州,是中原有名的窮地方,倉儲空虛,百姓流離失所,物價上漲。劉秉忠到邢州后,先採取鐵腕政策,大力整頓吏治,繼而在周圍州縣貼出告示,招募逃荒的農民歸鄉屯墾,並允諾凡歸鄉者,政府給予經濟補償。為了籌措重建的資金,劉秉忠甚至將自家的積蓄全部拿出,並且勒令原先在此地開闢牧場的蒙古貴族退地。經過一番整頓,邢州經濟大好,僅用兩年時間,就出現了「沃野縱橫」的情況。同時,劉秉忠又在邢州大力推廣冶鐵業,使小小的邢州,變成了蒙古帝國的「冶鍊中心」,在後來蒙古帝國的戰爭中,所用的兵器,有一半以上都出自邢州,當時蒙古騎兵的馬刀,以鋒利堅硬著稱,時人稱為邢州刀。邢州試點的成功,很快被忽必烈推廣到整個中原,中原大地掀起了一股墾荒熱潮。到了公元1254年,原本經濟破壞嚴重的「漠南漢地」,就有了「倉儲豐裕,可支大戰」的情景。中原地區,不僅因此成為支持蒙古軍南下的後方,更成為忽必烈日後爭奪可汗位的資本。
和歷史上許多名臣一樣,劉秉忠從小就是神童,而且他不但經史子集非常在行,更對各類雜學特有興趣。他尤其是個「外語人才」,8歲的時候,就精通梵文,琴棋書畫也很有造詣。劉秉忠的父親成為蒙古國錄事後,按照當時蒙古的規矩,漢人出山為官,為防其造反叛變,其子女要被扣在大元帥府做人質。劉秉忠就這樣當了人質,在蒙古大都的大元帥府一住就是5年。當時蒙古人多信仰喇嘛教,出入大元帥府的,除了各類政要外,更有番僧等宗教人物,此時劉秉忠才11歲,但是天資聰明且好學,經常主動向人求教,結識了不少好友。藉著入住大元帥府的機會,不但博覽府中藏書,更耳濡目染各類政務處理,很快就有了一些聲望。17歲的時候,劉秉忠得到了去河東節度使做幕僚的機會,他少年老成,處理事務老練,結果,那些宦海沉浮多年的老吏們也格外佩服,一時間「諸吏咸服之」。「服」是有原因的,因為劉秉忠這時期專read.99csw.com干別人做不了的活,比如他曾受命管理倉儲。這時期蒙古軍中,常有貴族子弟從倉庫中調動糧食,事發后,卻多是管理倉庫的官員背黑鍋,劉秉忠受命后,面對此類事情既不硬頂,也不逆來順受,而是制定了嚴格的條令,一時間「倉儲之事肅然」。
而對於蒙古軍來說,大理戰役,也是蒙古大軍作戰方式的一個轉折點。相比于從前殘暴的征戰方式,從這時候開始,蒙古軍有了嚴格的紀律,開始注重「攻心」。以忽必烈的軍隊為例,原本殺戮殘暴的軍隊,從劉秉忠制定軍事紀律開始,從此「軍士無一人敢擅取百姓一錢者」。這不但使蒙古軍此後的征戰減少了抵抗,更讓許多中原知識分子前來投奔。公元1258年,劉秉忠又作為謀士參加了忽必烈攻打南宋鄂州的戰役。他一面受命制定軍規,將「不可嗜殺」作為蒙古軍規的第一條,另一面起草文書,散發給沿路的儒生,勸說他們為蒙古軍效命。結果不但蒙古軍攻打鄂州成功,沿路的儒生更「紛至來投」。比起此前蒙古軍在戰爭里的暴虐,這次忽必烈的軍隊紀律非常嚴明,不但濫殺百姓之事少了很多,即使抓到了逃亡百姓,也大多「所獲生口,悉縱之」。劉秉忠也因此被許多百姓感恩,當時百姓更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劉菩薩。
劉秉忠在「建制」上的第一個工作,就是確定元王朝的工資制度。事實上在忽必烈以前,蒙古帝國的官員是沒有基本工資的,官員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通過戰爭中的搶掠和戰後分配戰利品,能打仗的拿得多,沒仗打的窮得叮噹響。從劉秉忠開始,元王朝終於學會發工資了。公元1254年,劉秉忠在中原漢地草創了元王朝的官俸制度,「頒俸祿制于陝之西」,蒙古統一中原后,又將工資制度推廣到全國。與工資相關的,就是元王朝的官員品級。和蒙古人早期不發工資一樣,蒙古帝國的官員,早先也一直沒有明確的品級差別,除了軍隊有品級高下外,所謂的文官,基本都是依附於各類武將王爺,誰的「老闆」來頭大,誰的勢力就大,劉秉忠參考宋朝的官制,卻並未盲目照搬,更結合元朝的實際情況,在公元1260年,制定出了元朝的官吏體制。
覲見忽必烈時的劉秉忠,已非多年前那個微末小吏,長年的寺院生活,磨平了他的心性,更積淀了他的才能。此時的劉秉忠,不但于佛道宗教思想多有造詣,對於天下大事的分析更絲絲入扣,尤其難得的是,他的天文、數學、地理等學問也格外出色。在和林與忽必烈的會談里,他竟然可以將南宋和中原交界線上,所有的險要地帶一一說清,分析精當。甚至南宋各個防區的旱季、雨季,中原地區不同省份的氣候條件,他也如數家珍。這樣的寶貝,忽必烈當然不肯錯過,從此以後,他就一生跟隨在忽必烈的左右,不離不棄。
他沒有嘯傲沙場的武功,沒有平定南宋的功業,但是他卻是整個元王朝政治體系的締造者,忽必烈曾稱讚他「可抵千軍萬馬」。明初宰相李善長對他格外敬佩,稱他為「定前元大局者」。清朝大儒谷應泰為他作傳,稱他為唐宋元明四朝的「四大宰輔」,與房玄齡、趙普、張居正並列。得名如此九*九*藏*書之高,原因其實簡單,在宋末元初天下大亂的時代里,如果說攻城略地的武將,氣吞萬里如虎的帝王,都是這個時代的破壞者,他卻截然相反,是這個時代的建設者和奠基者。

對於元王朝的建國,劉秉忠的第一個貢獻,就是營建兩都。早在公元1256年時,劉秉忠就建議忽必烈在中原與蒙古草原之間興建一座城市,作為連接中原與草原之間的支點。經過考察,劉秉忠認定內蒙古多倫閃電河流域,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交通,是建城的首選地。他親自主持了這座城市的修建。從城市規劃,施工到建築設計,無不事必躬親。結果,原本計劃6年建好的城市,僅用了3年就完成。這座城市就是後來元王朝的上都——開平。在整個元王朝,這座城市不但是元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更是元王朝控制蒙古草原的政治樞紐。
開平衛建成后,劉秉忠又經詳細籌劃,于公元1264年提出了建都燕京的方案。忽必烈命他擴建燕京,舉世聞名的元大都,正是劉秉忠親手籌劃設計的。公元1271年,燕京城正式更名為元大都,成為元王朝的首都。即使在當時,劉秉忠也因修築元大都而享有盛名,甚至元朝文人徐世隆,將他修建元大都的功業,與周朝的召公相提並論。與此同時,劉秉忠又取《易經》里「大哉乾元」一句,建議將國號定為大元,元朝的國號就是由此而來。
劉秉忠經營漠南漢地的第四年,蒙古發動了征討雲南大理的戰爭,劉秉忠作為幕僚隨忽必烈遠征。此時的蒙古大軍,還保留著早年的殘暴習俗,凡軍隊攻克之處,即大行屠城,財物搶掠一空。孰料這次,蒙古軍遭到了頑強的抵抗,在付出巨大傷亡代價后才包圍了大理城。以往在忽必烈面前侃侃而談的劉秉忠,因不滿這一政策,因此在南征的初期始終「不發一言」,但到了圍攻大理城時,劉秉忠終於說話了。此時忽必烈因惱火大理城的頑強抵抗,當場下令破大理后要屠城。這時候劉秉忠突然勇敢地站出來,大吼:「拒命者,其國主耳,百姓無罪也。」一聲怒吼,讓忽必烈的滿腔怒火生生地咽了回去。然後劉秉忠侃侃而談,認為攻克大理,應以攻心為上,建議蒙古軍張榜安民,廢除大理時期的種種苛刻法令,並頒布嚴格軍事紀律,嚴禁士兵濫殺濫搶,且把蒙古的軍規,四處寫在旗幟上,讓整個大理的百姓都能知道。忽必烈採納了劉秉忠的建議。結果沒過幾天,大理城就主動歸降。高興得忽必烈當場讚揚劉秉忠:「卿之一策,足勝千軍萬馬。」
這一年先發生了一件震撼蒙古帝國的大事——蒙古可汗蒙哥汗在攻打南宋合州釣魚城時,竟然意外陣亡于城下。因為死得突然,連接班人都來不及指定。這樣一來,高不可及的蒙古可汗位一下子真空了。各路王爺紛紛行動,忽必烈也不例外,當場拔馬從鄂州戰場北還,回草原爭奪可汗位。當時的忽必烈聲望正隆,又擁有富庶的中原地區做本錢,但是此時公認的「接班人」,卻是他的幼弟阿里不哥。蒙古實行「幼子繼承製」,阿里read.99csw.com不哥本人在蒙古可汗活著的時候,就作為「代理可汗」留守和林,當時整個蒙古草原的軍隊,都在他的統御之下。大多數的蒙古貴族,也皆支持他接班。就在蒙哥汗去世后僅一個月,他就在和林宣布繼任可汗位。公元1260年春天,他又在開平召開蒙古王室大會,舉行了登基繼位儀式。「接班」既成事實,忽必烈的「可汗夢」,貌似已成泡影。關鍵時刻,劉秉忠勸忽必烈不要灰心,並給忽必烈仔細分析了雙方的實力對比,堅決主張忽必烈北伐漠北,征討阿里不哥。為確保成功,劉秉忠為忽必烈制訂了「直搗巢穴,分化瓦解」的方針。公元1260年冬天,忽必烈發動了對阿里不哥的征討。忽必烈先派兵出師河套,斷掉了阿里不哥的物資供應,接著率主力部隊直搗和林,一舉擊潰阿里不哥。阿里不哥逃亡到葉塞尼河,命他的親信阿魯忽去察哈台籌措糧草,然而依劉秉忠的「分化瓦解」計,阿魯忽被忽必烈策反,反而率領15萬大軍投降了忽必烈。惱火的阿里不哥不顧忽必烈,先發兵攻打阿魯忽,兩人殺得天昏地暗,忽必烈則先坐山觀虎鬥,然後趁機進兵,終於將阿里不哥殺死在土腦兒。至此,這位昔日的蒙古王爺,終成為蒙古的可汗。
公元1274年,奉忽必烈之命巡視上都的劉秉忠,因積勞成疾,在上都溘然長逝,享年59歲。消息傳來后,忽必烈極為悲痛,對群臣嘆息說:「秉忠事朕30年,小心縝密,不避艱險,他人莫得聞也。」劉秉忠過世后,忽必烈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以王侯禮儀將他的遺骨安葬在盧溝橋畔。如此規格,在元朝的諸位漢臣中,劉秉忠是唯一。
從公元1239年開始,劉秉忠就成了忽必烈的幕僚,而這時期也是忽必烈人生的關鍵時期。作為蒙古的王子,忽必烈此時的地盤,主要就是蒙古以南長江以北的「漠南漢地」。而此時的蒙古,其統治方式還是傳統的蒙古制度,因此統治並不牢固,劉秉忠首先建議忽必烈大量招攬中原賢才,先後為他舉薦的漢族官員,前後有50多人,其中許多人官至宣撫使一類的封疆大吏。同時,他勸忽必烈採取中原的政治制度,更認為「安本固民」是得天下的關鍵。而在公元1259年蒙哥汗殞命前,劉秉忠最重要的工作就一個——經營中原。

劉秉忠,字仲晦,河北邢州(今河北邢台)人,生於公元1216年,他的家鄉,位於宋朝時宋遼兩家爭得頭破血流的幽雲十六州。劉家從五代時期,就是幽雲十六州當地的名門望族,遼國佔有幽雲十六州后,也對其非常尊崇。僅北宋一朝,劉氏家族在遼國為官者,大小就多達百人,可謂是當地第一大戶。金朝時期,劉家也很受尊崇,在北宋滅亡初期,劉家就曾被金國委派在當地為官,到了後來蒙古南下,劉家也得到重用,劉秉忠的父親,就曾做過蒙古國錄事。雖如此,多年以來,劉家為各少數民族政權效力時期,多從事的是一些幕僚、秘書之類的工作,並不曾獨當一面,直到劉秉忠的脫穎而出。
劉秉忠制定的官制,在中央分「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3大機構。其中中書省管行政,樞密https://read•99csw•com院管軍務,御史台管司法,三權分立,保證皇帝掌握大權。這套制度充分貫徹了「分權」原則,各個機構權力均等,可謂用心良苦。在地方上,劉秉忠推廣「行省」制度,作為地方上最高的行政區劃,和中書省互為表裡。值得一提的是,蒙古高原地區,是元朝的「嶺北行省」,而西藏的司法管理,歸屬於元朝的宣政院。對於國家統一來說,這一切都是有重要意義的。與此同時,元王朝的禮儀制度和朝服,也同樣出自劉秉忠的設計,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元王朝才真正稱得上是「封建王朝」。
舉薦賢才、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制定軍規、阻止濫殺,這是劉秉忠在早期投奔忽必烈時做的事情,對於「全能」的他來說,這一切只不過是牛刀小試,他真正大展宏圖,是從公元1259年開始。
劉秉忠能得忽必烈賞識,除了他卓越的才華外,也和做人的方式分不開。劉秉忠的做人方式,正是忽必烈口中的「小心縝密」4字。口才甚好的劉秉忠,30年來追隨忽必烈左右,卻很少有侃侃而談的時候。每當遇到大事時,眾人爭論時他多沉默不語,很少與人發生爭執,但在私下無人時,他卻往往會一語點中要害,為忽必烈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同時他也是個思維極其縝密的人,在做事時講究「謀而後動」。每做一件事之前,都要詳細規劃好事情的所有步驟,在萬無一失后才動手。比如修建兩都時,他僅用3年時間完成,規劃時間卻長達一年。而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天下的關鍵時刻,也是他給忽必烈籌劃好了平定阿里不哥的每個步驟。阿里不哥敗亡后,忽必烈的眾位親信互相表功,卻唯獨劉秉忠一言不發,絕口不提自己的勞動,正是這種小心謹慎的作風,使他深受忽必烈的信任。而對忽必烈,劉秉忠更是事無巨細,極為忠誠。一件有意思的小事是,某一年伊兒汗國遣使朝見忽必烈,向忽必烈送上一種樂器併當場表演,忽必烈聽得入了迷。使臣歸國后,忽必烈又惦念起了這神奇的樂聲,為此茶飯不思,可拿樂器召人演奏,卻無一人精通,演奏出來的聲音驢唇不對馬嘴,以至於多名樂手受罰。劉秉忠得知后,主動把樂器拿回家,請了半個月假仔細研究,結果休假期滿后,劉秉忠當著忽必烈的面,熟練地操縱著這種樂器,演奏出美妙的樂聲,喜得忽必烈心花怒放。但見劉秉忠,卻已為此累得滿臉憔悴,忽必烈感嘆說:「使卿勞累如此,朕何忍心也。」這個讓忽必烈心花怒放,卻把劉秉忠累得吐血的樂器,就是今天農村常見的嗩吶。
說全真教,現代人的印象,往往是從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里得來的,多認為這是個「江湖門派」。事實上,全真教是宋末元初最著名的道教組織,它發源於金朝時期的王陽明(並非武林高手),壯大於成吉思汗時期的丘處機。全真教的主要思想,一是主張「清靜無為,苦己利人」,而其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宣傳「老子化胡」,即在少數民族群體中廣泛傳教,吸納信徒。全真教的壯大,早期得益於成吉思汗的支持。公元1220年,全真教丘處機在西域大雪山覲見成吉思汗,此時的全真教,已在金朝統治區擁有廣大的信徒。成吉思汗深知全真教的支持有利於其https://read.99csw.com進兵中原,因此對丘處機禮遇有加,尊他為「丘神仙」,命他「掌管天下出家人」。蒙古進兵中原后,全真教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蒙古軍招降中原各路反抗蒙古軍的起義軍。在蒙古統治者的支持下,從此全真教「玄風大起,信徒如雲」。劉秉忠也是其中之一,他在武安清化入道,「清靜無為」的這些日子里,他的學問漸漸出名,很快又被「挖了牆腳」。公元1238年,天寧寺的虛招禪師聞聽劉秉忠才學,力邀他出家為僧,劉秉忠欣然應允,在天寧寺中做了一個「書記」,而這個際遇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虛招禪師是當時的得道高僧,更與彼時還是蒙古王子的忽必烈交好。一年以後,劉秉忠獲得了跟隨禪師北上和林覲見忽必烈的機會。在這次短暫的會面里,劉秉忠憑其出色的口才和淵博的學識得到了忽必烈的賞識,忽必烈竟與他「暢談數夜,不知疲勞」。談到最後忽必烈發話了:你別走了,留下給我當謀士吧。
在宋蒙戰爭的歷史上,攻克大理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整個宋朝,大理都是宋朝的堅定盟友,大理的獲得,使南宋少了西南方面的重要屏障,蒙古大軍可以用兩面夾擊的方式,從正北方和西南方同時進兵,讓南宋腹背受敵,事實上,在最後滅南宋的戰爭里,忽必烈就是這麼做的。
國號有了,國都有了,元朝就這樣建立了,但劉秉忠的工作沒有完。元朝是從游牧民族過渡而來的,如果不能在制度上轉軌,所謂的元王朝,也不過是個花架子,這就是劉秉忠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建制。
不過忽必烈和劉秉忠都沒有想到,一生勤勉的劉秉忠,在他所做的大事之外,還做了一件小事,正是這件小事,為後來元王朝的滅亡「挖了坑」。公元1251年在邢州搞「經濟試點」的時候,為了籌措資金,劉秉忠在當地發行紙幣,取締金銀交易,這很快改善了財政狀況。公元1260年,經劉秉忠力主,紙幣政策在元王朝全國推廣開來,併為元朝政府積累了大量財富。可在這以後,元王朝就把紙幣當成解決財政困難的萬用良藥,每當稅收銳減到時候,就盲目發行紙幣。結果,元朝末年通貨膨脹,暴亂四起。這些,恐怕是劉秉忠本人沒有想到的。
劉秉忠怎麼會得到忽必烈的賞識?原因很簡單,他太全能了。
但凡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要站穩腳跟,就都要啟用一些得力的漢臣漢將,歷代少數民族政權中,這類人物比比皆是。到了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的身邊同樣群英薈萃,史天澤和張弘范兩位漢將,在元朝統一戰爭中屢屢橫刀立馬,其戰功不亞於諸多蒙古武士們。但相比之下,元初最傑出的漢臣,卻是一個站立在他們身後的人——元朝開國丞相劉秉忠。
工作能力出色的劉秉忠,其實是個心氣很高的人,他並不甘心只在衙門裡做一個小吏,相反期待能夠建功立業。但此時的蒙古統治者,不會給他這個機會,這時期蒙古帝國正橫掃四方,漢族官員地位低下,難得升遷,劉秉忠既不是史天澤家族這樣的實力派,其家庭也沒有高官背景,所以在衙門裡一干很多年,卻始終鬱郁不得志。日久天長,劉秉忠的心氣被磨沒了:不幹了。21歲那年,劉秉忠辭掉公職,做了另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