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六章 十六世紀的中國海商們

第十六章 十六世紀的中國海商們

從其演講的內容看,這句話所指的對象,是鴉片戰爭及其後的中國,但明王朝,恐怕對這句話也會體會至深。從建國開始,明王朝的主要戰略防禦重點,就是北方的蒙古部落,從朱元璋起就修築長城,北方設「九邊」,囤積雄兵百萬,到朱棣時更遷都北京,加強北部防禦。來自於海上的威脅,從元末明初開始,先是倭寇的持續騷擾,屢剿屢不絕。不過在明朝中前期,多是小打小鬧。從明朝中期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開始,倭寇卻成為困擾整個明帝國的大患,從山東到浙江再到廣東福建,倭寇肆虐中國東南沿海長達20年,這期間葡萄牙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相繼來犯,東南沿海百姓慘遭屠戮無數。海上的敵人,漸成中國邊防大患。
很有理想的,是王直。他是徽州結林縣人,本就是商人家庭出身,成年後先是在老家搞走私,遭明王朝連番打擊損失慘重,幾次被追得走投無路,最後決定賭一把,夥同徐唯學、葉宗滿等同夥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流竄到廣東,傾囊所有打造了一艘大船后偷偷下海,躲過了明朝戰艦的巡邏,此後就「放開金鎖走蛟龍」。他們先加入了海商許棟的走私團伙,許棟被明軍在雙嶼島擊斃后,部下差點鳥獸散,關鍵時刻王直挺身而出,率領殘部衝出明軍重圍。此後幾年,王直盤踞于東南沿海的海島上,和明王朝打起了游擊戰,對外貿易也做得有聲有色,憑著海上打劫以及往日本走私,迅速聚斂了巨額財富,原先大大小小的海商勢力,也被他一一平滅。不但能打,王直還很能送,明朝沿海的官軍頭目,有多人曾收過他的好處,與他相互勾結。經數年苦心經營,王直成了東南沿海中國海商的「魁首」,沿海的海商船隻,必須要掛王直的「五峰」令旗,才能在海上安全通行。當了老大的王直,也有了一個響亮的名號:老船主。
戰國時期開始,中國東部沿海就有以海外貿易謀生的商人群體,到唐宋元時期,中國沿海的海商已然漸成規模,甚至一度達到極盛之景。比如中國東南沿海邊民大規模地移居東南亞,就是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到宋元時期,中國的海外貿易曾達到頂峰,東部的泉州、寧波、廣州等港口,皆為國際化貿易港口。元朝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中,東南沿海起事的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皆與東南沿海業已壯大的海商勢力有密切聯繫。比如張士誠麾下的諸多將領,皆是海商家族出身,方國珍雖是販鹽出身,卻是以聯合海商,「嘯聚海上」的方式起兵反元。《元史》說東南元末農民大起義時,說「東南海寇四起,交相為亂」,誠為實情。
持續數世紀的倭寇之亂落幕了,但海禁問題,並沒有結束。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從爭天下開始,至最後一統河山,對海商採取的是嚴厲打擊策略。在明王朝鼎定天下后,朱元璋先是嚴厲打壓江南富豪,尤其是有海商背景的富戶們,不但課以重稅,更逼迫許多家族舉家北遷,至北方邊境地區屯墾。這裏要提一人,即大名鼎鼎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世人皆傳說他有「聚寶盆」,事實上他的發家方式很簡單,就是坐鎮周庄,利用運河便利收購內地貨物,再高價轉賣外國商人,方國珍、張士誠等人皆是他的「貿易夥伴」。《吳縣縣誌》說他的發跡「富甲天下,由通番而得」。明朝建立后,沈萬三主動「表忠心」,不但向朱元璋捐獻財物,為朱元璋修繕南京城牆,更出資犒賞軍隊。不過,他的這些行為卻惹得朱元璋大怒,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降罪沈萬三,將其流放雲南,家產充公,7年後沈萬三死於雲南(又說貴州)。事情還沒有完,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沈萬三二子沈至、沈庄又獲罪入獄,沈家再遭抄家。甚至在朱元璋臨作古的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借藍玉案由頭,朱元璋再次將沈萬三家人下獄,沈萬三曾孫遭凌遲處死。幾度整治,終讓這個元朝末年富可敵國的家族凋零敗落。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正月,動心的徐海為試探明朝態度,發動了對浙江沿海的試探性進攻,徐海軍連掠瓜州、慈溪,明朝潰不成軍。胡宗憲果斷判斷出徐海的意圖,一面調集重兵與徐海對峙,一面派使者夏正斥責徐海。徐海試探著提出,要胡宗憲給他的部下「犒賞」,胡宗憲大手一揮送來5萬兩白銀,外帶好酒好肉。徐海又一次試探性進攻,在青浦江面上,俞大猷部浴血奮戰,殺退徐海。恩威並施下,徐海終於服軟,卧底的王傲又故意給徐海放風,說徐海的同夥陳東、麻葉二人也準備投降。幾番權衡下,徐海降心漸定,主動從浙江沿海撤退,並放還先前抓獲的200多明朝俘虜。就在徐海鬆懈間,九*九*藏*書胡宗憲突然發動進攻,派俞大猷奇襲徐海的老窩乍浦島,一舉端了徐海老巢,徐海多年打劫積累的財物被洗劫一空,眾多部下的親眷也落入了明軍之手。如此一來,先前被胡宗憲「求著投降」的徐海,如今卻不得不投降了。
在明王朝立國后的一個多世紀里,「海商」,其實是一個非法的詞。
今人說到抗倭,波瀾壯闊的戰鬥說了很多,不過一些提及很少的事情,卻會讓後人驚訝:與葡萄牙人以及倭寇勾結的沿海海商,固然都是當地臭名昭著的「走私犯」,但沿海的百姓也紛紛參与其中。比如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著名的「橫嶼島之戰」,是葡萄牙人、倭寇,以及海商李光頭等人聯合佔據浙江橫嶼島,將當地建成了一個「國際貿易港口」。日本歷史學家藤田豐八曾贊此地為「十六世紀的上海」。島上貿易繁榮,商旅雲集,不但各國商人紛至沓來,就連當地周邊的商戶也紛紛參与。島上不但有集市,更有李光頭的「衙門」,葡萄牙人的教堂和醫院,儼然一個國中之國。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明朝閩浙總督朱紈調集大軍,發動強攻,一舉攻破雙嶼島。上島后他驚奇地發現,島上40里長的主幹道竟然寸草不生。朱紈不禁感嘆道:「商旅往來之多,由此可見。」雙嶼島之戰後,大批的「海賊」們逃至福建地帶。朱紈趁熱打鐵,火速追擊,相繼在福建吳語和走馬溪重創「海賊」,且嚴厲打擊走私,將有「通番」行為的90多名罪犯當眾正法,重手打擊下,福建「倭患」稍息。
許多歷史書里,這三位「海賊」,毫無例外地都被稱為「漢奸」,因為他們與此時肆虐中國沿海的倭寇,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三個人在海商中身份不同,人生目標不同,下場卻殊途同歸——被明王朝鎮壓。
但王直的理想不是改變日本歷史,而是改變中國歷史。在安徽搞走私的時候,他的理想是出海;出了海后,他的理想是當老大;當了老大后,他的理想是做「老船主」。一步一步,靠他敢賭的性格,他都實現了,而在他心裏,卻還有一個終極的理想:廢除海禁,讓海外貿易合法化。
比起有理想的王直來,同樣被看做「漢奸」的徐海,是一個有點理想的人。
到了明朝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明王朝不得不再次做出調整,規定凡外國來華貿易的貨物,但凡「私貨」,皆按照百分之二十的比例抽稅。從此開始,原本負責監管私貨貿易的市舶司,職責更多轉向了稅收。原本由市舶司監管的「私貨互市」,改由市舶司在當地組織「牙行」來完成。所謂「牙行」,就是市舶司出面,委派當地人組織市場,管理「私貨互市」,受委派的人要求是當地「有抵業人戶」,其實就是與市舶司關係密切的當地商人。此時是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時期,先是劉瑾亂政,繼而劉六劉七起義,隨後明武宗又北伐蒙古,遊獵四方,上上下下花錢的地方很多。經此改革,市舶司果然收入大增,僅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廣東市舶司送交中央的白銀就達30萬兩,給明王朝解了燃眉之急。可從此時起,市舶司的職權一步步下降,沿海的海商勢力藉助「牙行」掩護,走私活動日益猖獗。
如果說對王直,胡宗憲尚存招安之心的話,那麼對徐海,胡宗憲從一開始就下定了決心:除惡務盡。可徐海太惡,明軍的實力根本「除」不了他。所以就在與王直接洽的同時,胡宗憲假意拉攏徐海,連番派使者接洽,並向徐海出示王直與胡宗憲往來的書信。得悉王直也欲歸降后,徐海降心大起,他本身就是「被倭寇」,外帶他十分寵愛的美妾王翠巧早不願過這種顛沛流離的日子,天天給徐海吹枕邊風。徐海也深知,竄犯海上,並非是長久之計,總要給以後謀個出路,因此也與胡宗憲頻繁使者來往。但徐海不知道,自己的親信王傲在幾次出使后,被胡宗憲策反,成了明朝的內應。滅頂之災,逐漸降臨。
上了船的徐海,經過無數次戰鬥才發現,吃齋念佛半輩子的他,最大的本事竟然是打海戰。
朱元璋之所以整治沈萬三,有說是垂涎于沈家巨大財富,也有說是因為沈萬三犒賞軍隊,犯了朱元璋的忌諱。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自明朝一統天下后,先前張士誠、方國珍等部的殘餘勢力皆盤踞沿海諸島,時常伺機騷擾內地,他們勾結倭寇以及沿海海商,連年作亂。對此朱元璋採取了最簡單粗暴的辦法,一面在東南沿海屯兵50萬,設立衛所上千,加強海防,一面大力整治國內與「海匪」有瓜葛嫌疑的海商們。沈萬三,就成了朱元璋「殺雞儆猴」的道具。同時朱元璋厲行閉關鎖國,就在沈萬三獲罪的次年,朱元璋裁撤了自唐朝起https://read.99csw.com開始設立的泉州、明州、廣州三處市舶司。大明律更規定:凡擅自造船且與外國人交易的,一律處斬,家人流放戍邊。「嚴打」之下,自唐宋起日趨繁榮的中國東南海外貿易,幾乎禁絕30年。
胡宗憲到任不久,王直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他從四月起,先打下太倉,又打下蘇州,接著攻克青浦、嘉定、閘北,在明王朝最富庶的江南地區,輕輕鬆鬆來了場自駕游,所過之處殺戮無數,財物洗劫一空,明王朝的軍隊根本無法抵擋。兵威之下,胡宗憲很識趣,開始謀求「和平解決」,他先派使者蔣州出使日本,與長崎諸侯源義朝達成協議,以給予朝貢貿易特權為條件,令這路日本諸侯放棄侵擾,這等於給了王直一個和平信號。王直隨即向胡宗憲表示,希望雙方進行和談。雙方往來使者數次以後,王直提出了解除海禁,開放互市等要求,表示若如此,他不但會停止侵擾,更會幫助明朝剿滅其他肇事的海盜勢力。解除海禁的事情,非胡宗憲能做主,但開放互市卻可以商量。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王直率大隊人馬開至浙江,在得到胡宗憲有關人身安全的保證后,王直放心上岸,至杭州與胡宗憲面談,並再次托胡宗憲轉奏明王朝,請求開放互市。

王直是半路出家做海盜的,徐海是「被海盜」的,相比之下,吳平的資格卻老得多,他家世代都是做海盜的。
在明朝海禁開放前,稱雄東南沿海的海商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個人:王直、徐海、吳平。
胡宗憲的幾招徹底制服了徐海,隨後徐海俯首帖耳,表示願意誠心歸降。胡宗憲趁熱打鐵,讓徐海率兵消滅自己的老搭檔陳東、麻葉,作為歸降的「投名狀」。人在屋檐下,徐海只好低頭,隨後徐海再次發揮「水戰天才」,連續消滅陳東、麻葉兩個同夥,將兩人綁了送給胡宗憲。如此一來,橫行東南一世的徐海,終在海盜里眾叛親離。得此結果胡宗憲立刻傳話徐海,允許他歸順。徐海立刻帶上萬部下來到杭州,杭州城外,徐海旌旗招展,軍威浩大,明朝官員無不心驚。胡宗憲不懼,擺出總督派頭鎮住了徐海。接著解除徐海部下的武裝,安置在杭州城邊的沈庄,此時徐海正在憧憬著「太平日子」的美夢,面見胡宗憲的時候就表示:「此次歸順,不求大富貴,但願得一閑職,全家太平度日足矣。」他不知道,一場災難馬上要降臨了。
觀明朝立國之後的海禁政策,至16世紀初葉,可謂演變甚多,海禁的嚴厲程度,可以說是時緊時松,但總的趨勢,卻是越來越松。此時明朝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初興,東南沿海海商勢力日益增多,且借「牙行」等改革,許多交易日益合法化,市舶司的許可權,也在一步步縮小,原先的包辦一切,變成越來越多的放權。但與此同時,從永樂至正德年間,明朝市舶司的關稅收入卻在直線上升,早年的「花錢買面子」,變成此時稅額日益增加。海商許可權的擴大,海禁政策的名存實亡,已是大勢所趨。此時,一個外來因素的加入,給這個大趨勢加了催化劑——葡萄牙人。
次年,始終耿耿於懷的明王朝決定「跨國追捕」,由湯克寬與戚繼光聯合率軍,進入越南繼續追殺吳平。明軍從越南金蘭灣登岸,分路搜捕吳平下落,終於在萬橋山包圍吳平,經一場激戰,全殲吳平部390人,吳平死於明軍炮火下。這場小規模的戰鬥,在明王朝歷史上有重要意義:他是最後一夥被明軍殲滅的倭寇,此戰之後,中國東南沿海,再無大規模倭寇侵擾。
「海禁」口子的鬆動,是在明朝「靖難之役」結束,永樂皇帝朱棣登基后第二年開始的。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永樂皇帝朱棣在明州、泉州、廣州三地重開市舶司,尤其是廣州市舶司,不久之後由宦官監管。朱棣有此舉,一面是為即將開始的「鄭和下西洋」做準備,另一面也是為加強對官方「朝貢貿易」的管理。明朝海禁與清朝最大的不同,就是明朝並非「閉關鎖國」,而是將海外貿易權牢牢抓在政府手中,由政府進行官方貿易。但這種官方貿易基本是「花錢買面子」,往往都是花買人蔘的錢換外國人的蘿蔔,以體現大明朝的「富庶」。海禁的兩個縫隙,也在此時產生——私貨與互市。

主動做倭寇的王直,和「被倭寇」的徐海,至今依然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然而比起這兩位有理想的海商,此時的明朝東南,還有第三股海商勢力,這個沒理想的人雖然今天知名度不高,卻也是彼時明王朝頭疼的角色——吳平。
比起王九-九-藏-書直主動賭一把,傾家蕩產做海盜。同是梟雄的徐海乾這行,完全是被他叔叔拉上賊船的。
說三個海商有什麼區別,或許可以這麼說:一個很有理想的,一個有點理想的,一個根本沒理想混吃等死的。
這時正是16世紀初葉,西方「新航路開闢時期」,葡萄牙船隊一路拓展,先擊敗壟斷印度洋貿易的印度艦隊,又佔據馬六甲,下一個目標就到了中國。葡萄牙人第一次造訪中國,是明朝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葡萄牙船隊抵達珠江口,他們要求與明朝政府貿易,因為拿不出明朝朝貢貿易的「勘合」(貿易許可證),遭到明朝政府拒絕。不過,葡萄牙人發現了另一群人——廣東當地的走私商人們,他們主動與葡萄牙進行交易,且給葡萄牙人做嚮導。通過在廣東「牙行」供職的商人牽線,葡萄牙成功向廣東鎮守太監行賄,獲得了入京覲見朱厚照的機會。孰料好景不長,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朱厚照病逝,嘉靖皇帝即位,對葡萄牙採取了強硬態度,不但驅逐了廣東沿海的葡萄牙商船,更調動水師,在廣東屯門、西草灣兩次痛擊葡萄牙艦隊。眼見得和明朝政府通商沒戲,葡萄牙開始和沿海的海商們勾搭連環。這些常年在東南沿海搞走私貿易的海商,在當地熟門熟路,且飽受明朝政府打壓,自然樂意與葡萄牙合作發橫財。從此,葡萄牙人、倭寇、東南海商聯合作亂,反覆騷擾東南沿海,這就是嘉靖皇帝在位時期開始的「倭患」。
他本是杭州寺廟的一個和尚,法號叫普靜,每日吃齋念佛,日子也算無憂無慮。有一天,他的叔叔找上門來,哄騙他一起出海做生意發財,徐海上了船才明白,原來是做海盜。巧合的是,徐海的叔叔正是當年一起隨王直跑船的老弟兄徐乾學,徐海就這樣,成了王直手下的一個馬仔。徐乾學想擺脫王直自立,踢開王直單獨和日本倭寇合作,在一次戰鬥中意外被打死了。痛失親人的徐海,就這樣加入到了倭寇的隊伍里。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五月,經過精心準備,明王朝發重兵圍剿吳平,這支大軍由名將汪道昆為總督,麾下包括俞大猷的俞家軍,戚繼光的戚家軍,還有四川劉顯的川軍。三支明朝最精銳的王牌軍皆拿出來對付吳平,可謂動了血本。五月中旬戰鬥打響,吳平收縮防禦,將戰船集中在梅嶺,阻遏明朝水師突進,另在南澳山頭上挖掘戰壕,儲備了3年的口糧,意圖長期堅守。孰料戚繼光出奇兵,親率千人敢死隊,從山路小路殺入,一下子抄了吳平的後路。明軍隨即發動總攻,俞大猷的水師奮力突擊,在梅嶺全殲吳平水師。全軍覆沒的吳平不愧「鬧海長鯨」,硬是在明朝水師炮火下駕船沖開缺口逃生。可嘆的是,因此事,在此戰中立下頭功的俞大猷遭總督汪道昆彈劾,竟遭撤職查辦。
所謂「私貨」,就是外國來朝貢的使團,除了攜帶進行朝貢貿易的貨物外,往往還夾帶許多私人貨物,用以進行私下貿易。而貿易的方式,就是在市舶司的監管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互市」。這種情況在永樂元年就曾發生,渤泥國使者在南京與當地商民「互市」,市舶司請示朱棣是否徵稅,朱棣大方地表示免稅。這以後很長時間,對「互市」少徵稅甚至不徵稅,就成了慣例。如此一來,大批外國使團「朝貢」時,都爭相夾帶私貨,私下的「互市」比官方的朝貢貿易還要熱鬧。歷經朱元璋時代打壓的中國海商,就這樣緩慢地復甦起來。
2005年作家李敖在北大演講的時候,曾有一句發人深省的名言:5000年來,我們總以為敵人來自於草原,直到吃了虧挨了打才明白,我們真正的敵人來自於海上。
今人說起王直的發跡史,無不說他勾結倭寇,作亂東南。事實上,王直雖然一直往來於中日之間,但一直到他當海盜的第五年(公元1544年),才真正帶了3個倭寇一起打劫,之前的「買賣」,基本都是他的團隊單幹。當了「老大」后,王直不再打游擊,反而大大方方地在日本長崎建立了自己的地盤,起名號叫「宋國」,在當地自立為王,招兵買馬,成為各路「海賊」中實力最強的一支。今人多以王直麾下有諸多日本倭寇為由,稱其為「漢奸」,其實所謂倭寇,都是「王老船主」打仗的炮灰。順便說一句,盤踞長崎的王直,將與自己一直有貿易往來的葡萄牙人介紹給長崎當地諸侯源義長,葡萄牙人從此獲得了在日本通商以及傳教的權力,西方的科技尤其是軍事科技開始大量傳入日本。後來的織田信長,正是積極向葡萄牙學習火槍技術,最終統一日本。說此舉改變了日本歷史,毫不過分。
明王朝不知道的是九*九*藏*書,朱棣重開市舶司后至15世紀末的這近一百年,中亞國家戰亂,陸上絲綢之路今不如昔,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在歐洲國家價格暴漲,而轉運東方貨物的「馬六甲航線」,這一時期正控制在西亞和東南亞國家手中,他們通過「朝貢貿易」得到的中國貨物,向西方國家高價售出牟取暴利。「仁宣之治」后的明王朝,已不堪「朝貢貿易」的負擔。一面是市舶司管理鬆弛,外國朝貢使團往往違反規定,帶來超過限額的貨物進行交易,為了「面子」,明王朝基本都是照單全收。「朝貢」的越多,明王朝賠本也就越多。同時明王朝土地兼并嚴重,自明英宗朱祁鎮在位開始,國家田賦收入連年銳減,朝貢貿易也就越發力不從心。
嘉靖皇帝去世后,隆慶皇帝朱載垕即位。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開放海禁再次提上日程,彼時隆慶皇帝,接過的是嘉靖皇帝留給他的「爛攤子」,國庫的存糧,只能支持一個月。財用匱乏下,開放海禁自然成了必然的選擇。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二月,朱載垕正式下詔,解除自朱元璋時代起已實行近200年的海禁,允許沿海商民與外國商人進行貿易。這一事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慶開關」。此後至明朝滅亡的70多年裡,據西方經濟學家統計,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白銀都輸入了中國,中國東南沿海經濟從此蓬勃發展。原本是「非法武裝」的海商,終於獲得了合法的身份。在大航海時代已然進行了近100年後,古老的明王朝,終於敞開大門,迎接世界。
到了明朝中期的宣德、正統年間,情況繼續起變化,彼時明王朝承平日久,東南沿海經濟發展迅速,打破明王朝官方壟斷的商業走私活動日益猖獗。明王朝曾多番打擊走私,比如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八月就曾嚴令各省查禁走私。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又在福建搞整頓,嚴禁沿海邊民私下與海外商人貿易。但新海商勢力還是發展起來,比如在福建,就出現了專門交易走私貨物的「鄉集」,形成了一套地下網路,並在正統年間演變成轟轟烈烈的鄧茂七大起義。起義雖然被明王朝鎮壓,但彼時明王朝剛剛經受「土木堡之變」,國家元氣大傷,因而對參与叛亂的眾多走私勢力「脅從不問」。顧炎武的《日知錄》上說此後「私通番者益多也」。
朱紈之冤,後人大多歸結為「奸臣陷害」,「奸商誣陷」,但一個實際情況是,不止福建當地與「海賊」有勾結的勢豪大戶們,就連普通的小民百姓,也有人狀告朱紈。當地沿海百姓,多年以來都參与走私貿易,許多人以此為生。朱紈秉承嘉靖帝聖旨,到任后厲行海禁,打擊走私,自認為「為民做主」,卻無意斷了大多數人的活路。彼時福建,走私猖獗已經多年,當地士紳權貴乃至普通百姓皆有參与其中,就連京城的福建籍官員,也多有人從中漁利。海商猖獗,作亂沿海,其實是明王朝一百多年來海禁自釀的苦果。
翻檢明朝中期有關「海患」的各種史料時,我們卻驚訝地發現了如下的幾個新名詞。一是「奸民」,多出現在有關葡萄牙殖民者入寇的各類記錄中,稱葡萄牙殖民者是以沿海「奸民」作嚮導,繼而侵擾中國東南沿海,起先只是少數人,後來卻有「人心思亂,百姓紛紛為奸民」的記錄。二是「真倭」、「假倭」,真倭容易理解,多是來自日本的海盜倭寇,假倭卻魚龍混雜,有「海匪」、「海寇」、「海賊」,都是沿海當地華人。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假倭」騷擾的次數和規模,要遠遠大於「真倭」。如此奇景,確為先前歷史所罕見。不管「奸民」還是「假倭」,卻都折射出了另一個新名詞:明朝中期,中國東南沿海的華人海商。
要說吳平的發家全靠撿了王直、徐海的「洋撈」,卻也不盡然,和徐海一樣,吳平也是個擅打海戰的高手,連船堅炮利的葡萄牙艦隊都被他打劫過,人送綽號「鬧海長鯨」。比敢賭的王直,他膽子更大,不但和倭寇合作,打劫上也很有「國際主義精神」,不止劫掠福建廣東,也時常竄犯朝鮮、越南、爪哇等周邊國家,他的部下也是華人、日本人、葡萄牙人,越南人都有,堪稱「國際海盜團伙」。他的據點,是今天廣東福建交界的南澳島,此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打劫方便,明軍曾數次強攻,皆無功而返。此時嘉靖帝急欲解決倭寇問題,連下詔書申斥當地地方官。為求政績,明王朝又拿出了「招安把戲」(這次是真心想招安),吳平狡猾,先答應了招安,卻死守著南澳不挪窩,中間不斷向明朝獅子大開口要軍餉,且抽個冷子就出去打劫。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吳平「降而復叛」,大肆掠奪福建、廣東地區,一度兵逼福州,九*九*藏*書被耍得團團轉的明王朝才知道上當了,而彼時吳平,已擁兵數萬,且有巨型戰艦百艘。無論當年的王直還是徐海,論實力都難與他同日而語。
吳平,福建邵安梅嶺人,從明朝正統年間開始,這裏就是走私的重災區,吳平的祖父、父親,皆上過明朝當地政府的通緝令,到吳平這一代更闖出了名堂。橫嶼島之戰時,他只是一個跟著李光頭衝鋒的小頭目,一場橫嶼島之戰,閩浙地區有影響力的海盜頭目,大部分都被明軍捕殺了,小頭目的吳平從此脫穎而出。他先是做了大海盜林國顯的侄女婿,在林國顯的幫助下有了一支自己的團伙。而後就隨幫附伙竄犯東南,王直囂張的時候,他跟著,徐海囂張的時候,他也跟過,等著王直和徐海相繼伏誅后,吳平收羅了兩人的不少部下,實力一下子膨脹,一躍成為了東南沿海勢力最強大的華商,並接下了王直死後與日本方面的「合作關係」。從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開始,吳平大肆竄犯福建一帶,相繼攻克興化、走馬溪、吾嶼等沿海重鎮,殺掠平民無數。明朝倭患的重災區,也從浙江轉到了福建廣東。
其實一個多世紀以來,明朝質疑海禁的聲音始終未停息過,嘉靖皇帝登基初期的名臣歐陽德就曾進言:以海禁防海匪,如抱薪救火也。嘉靖皇帝登基后,在海禁「松」還是「嚴」的問題上始終搖擺不定。朱紈的憤然自盡,王直的壯志未酬,悲劇根源皆於此。隨著明王朝政局的變動,越來越多的「陽明心學」學派的大臣執掌國家大政,這些「新思想」洗禮下的官員,不少都有商人背景,對海外貿易持開明態度。嘉靖晚年,徐階為內閣首輔,曾奏請開放海禁,遭到諸多「清流」們的反對,此事最終不了了之。但海禁之開,已為時不遠。
是夜,胡宗憲調集了最精銳的俞大猷部,對徐海的降兵發起突襲。明軍忽然殺到,毫無防備的徐海部登時大潰敗,經一夜殺戮,徐海部上萬人被殲滅,全軍覆沒的徐海,走投無路下憤然投水自盡。這支僅次於王直的東南第二大「海寇」勢力,在胡宗憲一步一步的算計中,就此覆滅。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胡宗憲就任浙直總督,讓王直看到了賭一把的曙光。
然而事情在這時候起了變化,開放互市的事,嘉靖帝朱厚熜的起先態度曖昧,但聞聽王直已經登岸至胡宗憲營中,朝中的「反對派」們登時底氣足了。先是明朝兵部明確拒絕了「互市」的要求,接著御史王本固竟在杭州設計誘捕了王直。胡宗憲原本想招安王直,用以對付倭寇,沒想到事與願違,可還沒等他發火,王本固理直氣壯的彈劾就來了,言之鑿鑿地懷疑胡宗憲「通倭」。朝廷里的「憤青」們也口誅筆伐,連番斥責,重壓之下,為保全自己,胡宗憲只能緘口,不再為王直辯白。即使是在獄中,王直依然不放棄自己的初衷,連番向朝廷上奏摺,先是保證自己一定可以戴罪立功,抵禦倭寇,更坦言如果開放互市,明王朝可以通過外貿獲得重利。奈何痴心一片,明王朝始終充耳不聞。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8年)十二月十五日,王直在杭州被處斬,臨終有遺言:「死我一人,恐苦兩浙百姓。」此話不幸被他言中,王直遭誅后,其部下在養子毛海峰的帶領下盤踞浙江岑港,與明軍對抗,明王朝調集了戚繼光、俞大猷兩位抗倭名將,苦戰8個月方攻克。更讓明王朝意想不到的是,沿海的「倭患」因王直之死而加劇,群龍無首的海盜們,對明朝東南沿海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犯。王直在世時,海盜入寇,不過幾千人,王直死後,幾乎每次入寇,都是上萬人的大規模入侵,慘烈程度,遠超先前。
但讓人扼腕的事情發生了,立下戰功的朱紈,旋即遭到彈劾,眾多御史紛紛指責朱紈「濫殺無辜,草菅人命」。眾議洶洶下,嘉靖帝也不得不罷掉朱紈官職。朱紈受不了這個氣,憤然感嘆說「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慨然服毒自盡。
徐海擅長打海戰,幾乎是無師自通,不但獨創了海戰陣法,還精指揮。彼時明朝水師的主力戰艦是「大福船」,噸位和火炮都優於倭寇海盜船,所以一旦在海上遇到明朝艦隊,倭寇大多都是「好漢不吃眼前虧」,開幾炮立刻開溜。徐海卻不溜,他獨創了「近戰法」,利用倭船速度快靈活的優點,發揮鐵炮小炮的優勢轟擊明軍,多次成功「以小搏大」,憑節節勝利,徐海在倭寇中地位攀升,很快有了一支自己的武裝。他的角色類似於抗戰電影里那些領著鬼子掃蕩的漢奸們,即給日本海盜做嚮導,在中國沿海侵擾,事後坐地分賬。因他的部隊戰鬥力強悍,明軍多不敢戰,許多沒種的明朝水師見了「徐」字戰旗竟然立刻逃命。彼時明朝水師中,能與徐海對戰的水軍將領,僅俞大猷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