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七章 一皇帝三監國

第十七章 一皇帝三監國

經過一番思考,他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漢族要想復興,捷徑就是再打出「大明」這塊牌子!
一、承認隆武政府是大明唯一合法的政府,魯監國退位歸藩;
二十天後,他又在臣僚的擁戴下,于閏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紀元從本年度七月初一開始,改稱隆武。並改福州為福京,作為戰時首都。政府命名為天興府。
隆武帝簡直要抓狂了!
在完善了中央機構后,隆武帝頒詔各地,很快就得到了兩廣、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末淪陷區」殘明政府的承認。
在1642年那年,南侵的清兵攻破袞州,朱以海的一家被清軍殘殺,只有他,躲過了致命的一刀,僥倖活了下來。
先是紹興,后是寧波、慈溪、石浦、定海、奉化、象山,都紛紛打起了「護髮戰爭」的大旗,公開和清廷叫板。
在確定了被選舉人人選后,黃道周便開始了聯絡選舉人的行動。
鑒於清軍已經佔領杭州,浙江已成為抗清前線。為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在黃道周、鄭芝龍兩個福建佬的勸說下,朱聿鍵領著自己的「流亡政府」,繼續南行,翻越仙霞嶺,進入福建。
至於其它在人員、物質、情報上面的合作,更是無從談起。
同時,改明年為監國元年,至於今年後五個月的紀元,則仍用「弘光」的年號。
在中央核心機構——內閣的組建上,他也一口氣任命為黃道周、蘇觀生、陳子壯、姜日廣、傅冠等二十餘人為大學士,一同入閣,創下了有明一代的內閣人數之最。
1645年閏六月初六,朱聿鍵在鄭芝龍統兵護衛下,到達福建首府福州,次日,正式就任監國。
但現在顧不得那麼多了,被拘禁的他連連秘密上疏,在表忠心的同時,還懇請隆武帝早日出兵平叛。
南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在對兩個「朱」衡量后,認為實力的天平在朱聿鍵的一方,於是積極響應隆武帝的號召,平叛立功。
但這「副科」,黃道周也做得不安分,兩年後又因為「胡言亂語」被判處到廣西「勞改」。
對於朱亨嘉來說,不想當監國的王子不是好王子。
費盡心機的叔叔卻沒有如願以償,因為當地官員介入了此事,做賊心虛的老唐王趕緊立朱聿鍵為唐世孫來遮人眼目。
但出人意料,陸清源剛進入魯監國的轄區,就被人暗殺,十萬兩白銀也不知所終。
這個區別,就在於這個封號的字數上。
觀點:強敵迫近,同姓相爭,難以中興,建議暫時以「皇太侄」的身份歸於隆武帝名下,日後若能光復南京,皇帝大位自然非朱以海莫屬。
經過數年在教育事業上的春種秋收,他被大明知識界公認為儒林領袖、一代宗師。
如果封的是二字王,如棗強王、寧化王,那表明這個王僅是個郡王,和皇帝的關係就比較遠。
1645https://read.99csw.com年8月3日,他終於如願以償了。在廣西總兵楊國威、桂林府推官顧奕等「國家高幹」的擁戴下,黃袍加身,面南背北,自稱監國。
這幾位並不知道朱聿鍵已出任監國,在經過一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人選」后,發現在浙東地面上,有資格出任「最高領導」的,只剩下沒有隨博洛進京的朱以海同志了。
去年還在牢內作囚徒,今年卻在宮中當皇帝。沒有任何班底和親信的朱聿鍵同志,首先把在福建既有錢把子又有槍杆子的鄭氏家族作為自己依靠的對象,即位伊始,就把自己唯一的禮物——官帽,大批量贈送給鄭家兄弟,封鄭芝龍為平虜候,鄭鴻逵為定虜候,鄭芝豹為澄濟伯,鄭彩為永勝伯。
這自然讓隆武帝很「鬧心」。
在這裏,朱亨嘉度過了生命中一段痛苦而難忘的時光后,因突發「疾病」,與世長辭!
但這個桂王現在遠在廣西,且名聲也不太好,這讓剛剛從「弘光惡夢」中驚醒中的他心有餘悸。
這時的黃道周,已從冶國平安天下的美夢中清醒過來,重新定位自已的人生坐標——開壇講學、傳道授業。
第二優勢是喜好讀書。在24年的囚禁生涯中,朱聿鍵喜好上讀書,常常手不釋卷。書,陪他渡過無數漫漫長夜;書,讓他看到「鐵窗」外廣闊的世界;書,也讓他懂得古今興亡之道。從這一點來說,勝過不讀書的福王百倍。
脫險后的瞿巡撫成功策反了朱亨嘉手下的重要將領焦璉反正,協助平叛隊伍順利收復桂林城,並活捉了朱亨嘉及其黨羽。
少年時的坎坷、青年時的理想、中年時的磨難,鑄就了朱聿鍵同志勇於擔當的性格。六月十七日,在浙江衢州,藉著閱兵的機會,他宣布自己將出任監國。
隆武帝還沒有採取措施,朱亨嘉就行動了。這主要是他認為廣西是「貧困地區」,不能讓他大規模地徵兵征糧,就御駕親征廣東,準備打下這個沿海發達省份后大展拳腳。
敵退我進,丁總督趁熱打鐵,揮師直向桂林城下。
朱聿鍵,朱無璋第二十二子的第八代傳人,洪武大帝的十世孫。從血緣上說,與崇禎帝已拉開了千山萬水,按繼承法怎麼也輪不到他。
在形勢一片大好下,當過明朝兵部尚書的張國維和「在鄉高幹」陳函輝、宋之普把選舉「最高國家領導人」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為把自己做大做強,朱亨嘉非常重視「軍隊建設」,履職之初,就派人到柳州、慶遠、左江、右江等少數民族聚居區招募「土狼標勇」,作為自己的嫡系雇傭軍。
因為他的哥哥魯王朱以派也在這次大屠殺中殞命,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他承襲了魯王的爵位。
可黃道周的名聲太大了,在崇禎朝堂內部分「高幹」的九九藏書運作下,還沒到廣西,聖旨就下來了,免其勞改,官複原職。
第三優勢是封地有重大含義。唐王的封地在河南南陽,這裡是東漢「中興之主」劉秀的故鄉,劉秀當年兵起南陽,掃平妖氛,恢復漢家天下。而今中原「遺民淚盡胡塵里,企盼漢家再一統」,讓南陽的唐王朱聿鍵繼承大位,領導大家干「革命」。一句話——吉祥啊!
有明一代,親王和郡王在政冶權利、經濟待遇可是有很大區別的。
隨後是例行的「答謝功臣」活動,方逢年被封為首輔,張國維在進封為次輔的同時,還被任命為督師,朱大典、宋之普封為大學土,入內閣辦事,方國安、王之仁則被分別加封為鎮東侯和武寧侯。
「歸統派」成員:大學士朱大典、督師錢肅樂、大將方國安。
這是因為,他那個小老婆生的叔叔太想得到唐王那頂王冠了,而大老婆生的朱聿鍵之父是他唯一的障礙。
隆武帝這下可真鬆了一口氣。
因為這位爺的人生理想,只不過是要藉助監國的名號來賣官掙錢。在隆武帝下詔嚴厲斥責后,就灰溜溜地躲了起來。
「反統派」成員:大學士張國維、督師熊妝霖、大將王之仁、國舅張國俊。
然而不久,魯監國這幫官員就發現,歸統后,隆武帝並非兌現自己的承諾,換來的,是自己官位的降低,賦稅的流失。
但黃道周認為,目前的唐王,有做一個「好皇帝」三大優勢。
與清朝有著國恨家仇的朱以海不用群臣多費口舌,接到勸進表后立即到達紹興,於1645年七月十八日就任監國。
朱元璋囚死朱文正後,良心發現,封他僅七歲的兒子朱守謙小朋友為靖江王,成為明代唯一一支非朱元璋直系血統的王族。
論行政區域,他己得到了南方各省的承認,而朱以海的行政區僅限於浙東一隅,只相當於自己的一個「地級市」而已!
這種狀況,最終使清政府得以從容調集兵力,各個擊破。
二、魯監國委任的各級官員均可「平調」到隆武政府任職。
這個子孫,就是封地在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
四肢不發達、頭腦卻簡單的朱亨嘉果然上當,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丁總督的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狼狽逃回桂林。
南明歷史上第二個政權——隆武政府成立了。
如果再按大明帝位繼承權來操作,現在唯一的人選就是桂王朱常瀛了。
性格平和、耳根柔軟的魯監國見此,便宣布退位歸藩,承認皇大叔朱聿鍵的正統地位,並在「下野」后自動返回台州。
這件「鬧心」事和敵對的清廷無關,而和自己的一個遠方親戚——魯王朱以海有關。
陸清源、陳謙兩使者被殺,標志著魯監國與隆武帝進入敵對狀態。
他在天啟二年中進士后,因為幾次上巰為倒了霉的大臣求情,結果是九*九*藏*書弄得自己也跟著倒霉,官是越做越低,有幾年還被削職為民。
如果封的是一字王,如晉王、秦王,那表明這個王是親王,和皇帝的關係就近。
但想法要靠辦法去實現。為達到對魯監國政權「和平兼并」的目的,隆武帝派出了自己的特使——兵科給事中劉中藻,前往紹興頒詔,開出的價碼是:
現在,這傢伙竟對外宣稱得到慈禧太后(不是大清的西太后,而是弘光帝嫡母鄒太后,現投河自盡)密旨,自已將作為朱由崧唯一合法的繼承人,出任大明監國,並在龍游、遂昌一帶授官任職。
在閻應元、侯峒曾據堅城與清軍血拚的時候,有一個名人,意識到,這樣做,不行。
想打「大明」這塊牌子,就需要再次推出一個「朱姓皇帝」。
明代的王,是爵位中的最高段位,但這同樣的王與王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
見第一次「兼并」泡湯,隆武帝馬上改變了策略。
結果連清軍的影子還未看到,朱聿鍵就被大明的特殊執法機關——錦衣衛逮捕法辦,並被判處無期徒刑,關進鳳陽的「宗室專用監獄」服刑。
就連清朝也是看「王」下菜碟,親王投降過去,一年給銀500兩,郡王投降過去,一年只給銀400兩。
靖江王的祖上,就是那位想在朱元璋背後搞「小動作」造反,反而被其囚禁至死的親侄——朱文正。
因為論輩分,雖然他和朱以海同為疏藩,但自己卻比朱以海大一輩,後者見了他,還得張嘴叫一聲「大叔」。
另外,凡在「西京」中,願擁護他監國的大小「幹部」,一律升職加薪。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他憑著自己的威望和人脈,聯絡了福建巡撫張肯堂,巡按御史吳泰枝、南安伯鄭芝龍等,請他們和自己連上三道勸進表,請朱聿鍵同志為了大明、為了人民,勉為其難,出任監國。
第一優勢是身世坎坷。朱聿鍵雖然出生在王府,卻從小飽經憂患,原因是他的爺爺——老唐王朱碩熿很不喜歡他的爸爸,而喜歡他的叔叔,從小就把他和他的爸爸關在深宅大院里。
按下葫蘆起了瓢,剛處理完靖江王這檔子「家醜」后,朱聿鍵同志就又接到益陽王在浙江龍游自立為監國的不幸消息。
但魯監國與隆武帝之爭並不是本文故事的結束,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不懂法的朱聿鍵再次被剝奪了人生自由,直到弘光繼位,宣布大赦,他才被放了出來。
押到福京的朱亨嘉同志受到了「特別關照」,被安排到隆武帝曾經戰鬥多年的地方——皇室專用監獄,去接受思想和身體的「再教育」。
不過,這位監國也沒折騰起多少大浪來。
論名號,他是皇帝,朱以九-九-藏-書海是監國,皇帝>監國!
靖江王這次起事,最有創意的舉措就是採用「洪武」的年號來紀元,要知道,洪武爺早已「升天」二百多年了,因此朱亨嘉頒旨時,日期落款竟然是洪武278年。
劉特使的到來,立刻使魯監國政府官員分成了「歸統派」和「反統派」。
撕破臉皮后,兩家展開了激烈的「不正當競爭」,都不惜以厚爵豐祿來收買對方的「高幹」跳槽,結果導致官帽泛濫,人心混亂。
就在多爾袞下達剃髮令后,曾經在抗倭戰爭中飽受鍛煉,贏得過勝利和尊嚴的浙東人民不幹了。
而在魯監國隨後給隆武帝的上書中,只稱皇叔父,不稱陛下,惹得隆武帝龍顏大怒,殺其使者陳謙。
觀點:作為洪武爺的子孫,大家都有「登大位,救斯民」的權利,現在魯監國已成為浙東抗清的一面旗幟。如果歸統,鞭長莫及,領導乏力的隆武政府不但不能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反而會使整個浙東的大好局面瀕於瓦解。
按照大明皇位繼承法,無論是監國,還是皇帝,怎麼排也排不朱亨嘉的身上。
論登基時間,自己無論稱監國,還是稱皇帝,都比朱以海同志要早,監國、皇帝這種特殊的「交椅」,自然先來先得,後來無份。
丁總督和朱亨嘉是有些交情的,為麻痹這個對手,他打著「恭迎聖駕」的旗號,率兵趕到雙方正在對峙的梧州。
瞿巡撫在稱帝問題上,本來是個鐵杆的「擁桂派(擁立桂王朱由榔稱帝)」,對隆武帝並不感冒。
黃道周,福建漳州人,一個王陽明式的聖人。
這個名人,就是明末的大儒——黃道周。
和朱聿鍵一樣,朱以海同志也是一個有過「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經歷的「苦命人」。
由於「烽火連三月,消息不靈通」,朱聿鍵和朱以海互不知道對方已經「建國」,到了七月間,局勢暫時平穩,南明的老百姓發現,在自己的上空,竟然同時升起了兩個太陽。
他從緊巴巴的財政中擠出十萬兩白銀,讓都御史陸清源帶著,以鎬師的名義前往浙東,準備來金錢來「贖買」魯監國政權。
對於拿破崙來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痛定思痛之後,他們終於下了最後的決心——拒絕承認隆武政府,並再次跑到台州迎回朱以海同志複位。
后在1644年的大動蕩中,他南逃到浙江台州作了「寓公」。
朱以海,明魯王朱檀的第九代傳人,洪武大帝的十世孫。
不久老唐王就歸天了,正式當上唐王的朱聿鍵,第一件事就是宰了他的叔叔,替父報仇。
剛把檯子搭好,還沒趕上唱戲的隆武帝,馬上碰到一件「鬧心」事。
這時,一個叫朱聿鍵的唐王進入到黃道周的視野。
此時廣西「最大的國家幹部」——廣西巡撫瞿式耜,自然成了朱亨嘉首要的拉攏對象。九_九_藏_書在拉攏未果的情況下,乾脆將其「非法拘禁」。
在戰爭中,有兩支著名的正規部隊加入到了起義的隊伍中來,他們是撤退到錢塘江東岸的方國安部、寧波反正的王之仁部,兩軍共有三萬餘人,戰鬥力遠遠強於臨時組建的民兵武裝。
他這樣做,大概尋思著,靠洪武爺這塊招牌,既能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又能激起全體大明人同仇敵愾的決心吧!
但就在崇禎弘光相繼完蛋,疏藩朱聿鍵稱監國后,他那顆躁動的心變得開始不安分起來。
益陽王,是遼王朱植的後代。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況且大敵當前,更需建立「抗清統一戰線」。隆武帝認為,魯監國應該取消「監國」的名號,歸屬到自己的名下。
知識多了,眼界就高,因此在江南地區各自為戰時,黃道周卻在思考更高一個層次的問題——「漢族應該向何處去?」
這是因為,大明法律明文規定:藩王不得擅自擁有和調度軍隊,違者一律法辦。
因為不久以後,隆武帝又得到一個確切的信息,老朱家又一位不甘寂寞的子孫也跑出來自稱「監國」,向他的正統地位發起了赤|裸裸的挑戰。
劉特使不負使命,帶著豐碩的成果返回福州。
傳到朱亨嘉這一代時,已經是第14代了。
不但限制了這父子倆的人身自由,到後來,他的爸爸也被叔叔毒死了。
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跑來拍他的馬屁,稱讚他「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
恭喜朱聿鍵先生,正因為你這段悲慘的經歷,歷史將選擇你去完成一件大事,使你的人生從此將不再枯燥乏味。
爭來論去,歸統派暫時在道義和人數上佔了上鋒。
仔細算來,現年43歲的唐王朱聿鍵,其中24年就是在「監獄」中度過的,他不叫悲慘誰還叫悲慘。
同時,他還給這位皇太侄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信,說自己膝下無子,只要魯監國退位歸藩,那麼在自己百年之後,辛苦打拚下來的江山,將由朱以海同志的合法繼承。
因報私仇怕被追究,朱聿鍵想到了立功折罪。
現在,想當監國的靖江王,我們一看就知道他是個郡王。
在博洛誘降活動中,內心受過深深傷害的他,沒有上這個當,再次成功地躲過了一劫。
恰巧正值清軍入侵,朱聿鍵便招募了一支人馬,跑到北京去「勤王」。
在崇禎繼位后,黃道周被再次啟用,但后因對大學士楊嗣昌作法不滿,竟當面指責崇禎帝用人不當,結果是被降官六級,貶到江西按察司當了個小小的照磨(從九品,相當於副科)。
稱監國后,朱亨嘉改桂林為「西京」,作為首都。封楊國威為大將軍,興安伯,孫金鼎為東閣大學士,關寧箴為廣西布政使。
同時,還任命黃道周為吏部尚書,蘇觀生為吏部右侍郎,張肯堂為兵部尚書,何楷為戶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