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迴光返照 1.天下大任

一、迴光返照

1.天下大任

到了代宗時期,郭子儀北伐、蕩平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才開啟了宦官典兵的先例。由於軍人造反的緣故,皇帝對領兵武將心生疑懼,因此,代宗皇帝設置了觀軍容宣慰使,命大宦官魚朝恩擔任這個新職務,目的是監視統軍的武官。
按唐朝制度,皇宮禁內的宦官管理機構稱為內侍省,其中的官員設置為:內侍四人;內常侍六人;內謁者監六人;內給事八人;謁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寺人六人。此外,另設有五個專業化分工的辦事機構,稱為「五局」,分別是掖廷局掌宮人簿籍,管理宦官宮女的花名冊、戶口、來源、去向、安置等事務;宮闈局掌宮內門禁,管理皇宮大內的宮廷殿院的門衛值班、給皇帝皇后執掌遮扇依仗、隨時使喚聽命吩咐等;奚官局掌宮人疾病死喪,負責宦官宮女等差役的生病治理與死葬事務;內仆局掌宮中供帳燈燭,就是燈火油鹽日常用度管理;內府局主中藏給納,負責管理皇宮內的收支調度。這五個管理局的負責人都由宦官充任。
楊復光與楊復恭就是這種同姓不同種的宦官家族後人。往上追蹤,兩人擁有同一個宦官曾祖父。這位楊氏宦官大族長是貞元末神策軍中尉楊志廉。楊志廉的養子楊欽義,在大中年間的朝廷也為神策軍中尉。楊欽義有三個養子,分別為楊玄翼、楊玄價、楊玄寔。楊復光的宦官爹就是楊玄價,楊復恭的宦官爹是楊玄翼。楊玄翼在咸通朝掌管樞密,位居要職。所以,楊復光與楊復恭是宦官堂兄弟。楊復恭此人自幼好讀書,通曉古今興亡之事,頗有見識和謀略,楊玄翼經常派他去藩鎮監軍,後來以軍功逐步升遷到宣徽使。楊玄翼死後,楊復恭接了他宦官爹的班,出任樞密使。
僖宗皇帝解脫了,去了極樂世界。他的弟弟又被迫走上了大唐帝國的領導崗位。雖然是被逼做皇帝,但其過程的兇險不亞於主動奪權。
宦官雖然是個大集團,可是這個大集團內又分若干不同的派系,各有各的淵源與家底。僖宗任內,田令孜風頭正健、大權獨攬。遇到國家大事,楊復恭時常與田令孜發生爭執,終於得罪了處於巔峰狀態的田令孜。惱羞成怒的田令孜唆使僖宗李儼在四川降了楊復恭的職,將其調離中樞,去擔任飛龍使。此時,擁兵河中的楊復光已死。楊復恭還算知趣,沒再和田令孜斗下去,稱病退居二線。
貞觀read•99csw.com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定下規矩,內侍省中不準設置三品及以上官員,內侍省長官最高為四品官。此後七十多年間,宦官一直沒有機會幹政。
四大政治勢力自我耗費及互相鬥爭產生的財經成本和人力成本最終都要轉嫁到老百姓身上,主要轉嫁到農民身上。以安史之亂為標誌的中晚唐之際,為了解決這些成本支持的不足,朝廷單方面改革賦稅制度。其實新制度是一種涸澤而漁的掠奪制度。錯誤的財經制度直接促使全國經濟不堪重負,產業崩潰、家庭崩潰乃至鄉村和城市等社會單元隨之崩潰,最終導致了龐大的唐帝國崩潰。唐帝國崩潰後繼之以五代,輪番換了幾個政府,都沒有將天下治理好。並非換了政府,天下就能夠自動恢復正常。因為四大集團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儘管四大集團的形態已經大大變異。四大集團的矛盾無法根本解決,處於弱勢低端的平民所面臨的矛盾就無法提上議事日程,平民面臨的矛盾得不到解決,天下就無法恢復到正常軌道上來,更談不上歷史性的發展。(注:這是我關於唐亡直接原因的研究成果,區別於以財經賦稅制度為切入點的主流觀點)。
僖宗李儼病情垂危之際,還沒有認真考慮過皇朝帝國的接班人選,這令本就心神不定的朝廷大臣們更加茫然不知所措,六神無主。當時,吉王李保有賢德之名,多數大臣對他印象不錯,呼聲很高。很多人認為李保會是最佳接班人選。至於李保如何賢德,名氣如何大,群眾基礎如何牢,被否決的阻力如何小,其實深可懷疑,而且大大懷疑一把也未嘗不可。因為包裝投機的成分在風波詭譎的宮廷鬥爭中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況且晚唐基本沒有了穩定的太子制度,火燒眉毛才臨時拉一個王子來推上皇帝新崗位,至於拉到誰完全是沒準兒的事,全看操弄權柄的文武大臣如何站隊了。史書中只有「吉王保,咸通十三年封,文德元年八月九日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傅,仍加食邑三百戶」幾句話,算是李保的全部身世,其他難以得知。不過這位李保還有一個有利條件,年齡在壽王李曄之上,排位靠前。諸位千萬不要忽視了這個似乎不太起眼兒的因素,年齡這玩意兒在中國社會特別靈驗,而且是百試不爽。一旦分房子、晉職稱、提幹部、甚至出國上read.99csw.com學進修之類的棘手問題最後無法處置,往往會將「年齡、工齡、教齡」高調推出,如此則喧囂嚷嚷的眾人立即噤聲。因為,只有年齡是無法逾越、無法趕超、無法埋頭苦幹來改變的,怪只能怪自己從娘肚子里晚出來。論資排輩是中國社會歷史悠久傳承不輟穩如泰山人人痛恨而又人人喜歡的東西。既然李保沒什麼缺陷,又有不少人對他寄予厚望,這時候,里裡外外的大臣們就議論著醞釀著操作著躍躍欲試著要擁立李保出任新皇帝。可是,這位似乎具備多方面優越資質的種子選手的接班之路,被一個人堵死了,而且是徹底堵死。這一個人的阻力遠遠大於朝中文武群臣的推力。此人就是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楊復恭。這個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到底是個什麼官?如果粗略套用一下的話,相當於現在的三軍總政委。而且是實職,不是榮譽虛銜。
僖宗皇帝第一次出逃回到長安后,田令孜與王重榮鬧翻,兵戎相見。田令孜闖下大禍,拉著皇帝一路磕磕絆絆地再次逃往四川。僖宗開始對田令孜產生不滿,重新啟用了楊復恭為樞密使。由於動搖國本,導致皇帝流亡,內外群情激憤,藉著各種名目討伐田令孜的人比比皆是。田令孜處境被動,擔心被皇帝拋出來做了替死狗,於是打算謀求退身之策。田令孜主動請求去做西川監軍使,其實是去投靠了西川節度使、太師陳敬瑄,並推薦楊復恭為神策軍中尉。田令孜之所以推薦楊復恭以自代,緣于玩的一套權術,他藉此向楊復恭賣個人情,以便身後留一條路。人為什麼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想到留後路呢?可以說,僖宗之所以能夠順利二次返回長安,楊復恭居中縱橫捭闔,起到了重要的調解作用。所以,回到長安后,僖宗李儼封授了楊復恭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之職、魏國公。
再後來,出現了李輔國、程元振這樣會邀取皇帝寵幸的「高智商加高情商」的大宦官。這倆人將官爵做到了極致,出任三公,封授王爵,參与國政機謀,地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程二人地位雖然高寵,可尚未掌握兵權,軍界對於宦官來說仍是禁區。
所以,楊復恭的一隻手擋住了吉王李保的通天路。
有史官議論說,宦官制度由來已久,不存在好與不好的問題,關鍵在於皇帝是否是賢明之主。賢明的皇帝會使用宦官得當,不會用宦官https://read.99csw.com干政典兵,宦官自然也不會惡性膨脹,天下也自然不會有這麼多麻煩。其實此言大謬非常,這是將本就畸形的宦官制度與變遷無常的皇帝心思生拉硬湊。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中,每個朝代的晚期都會發生宦官勢力惡性膨脹毒害國政的事情,即使對宦官管理最嚴的清朝,其末期大宦官也是權傾四方。宦官制度不出禍害是非正常現象,出禍害而且趁亂添亂火上澆油才是其正常結果。
還因為,楊復恭有實力。
擁立新君是一本萬利的買賣,而且已經被楊復恭的許多宦官前輩所證實。只要建立擁立之功,楊復恭的地位還會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到那時,楊復恭將俯看天下,再也無人敢逆其鋒。這是個巨大的誘惑,無論是否是宦官都難以拒絕、忍耐、退縮和放棄。
李曄是懿宗皇帝的第七個兒子,與僖宗李儼為同一母親所生,比李儼小五歲。李曄與李儼的關係一直很和睦,很親密,兄弟手足情深。李儼對李曄很愛護,李曄對李儼也很忠誠。李曄年紀輕輕就做了大官,授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盧龍等軍節度、押奚契丹、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壽王。其實李曄一直也沒有去過藩鎮赴任,他手握禁中兵權,始終位居宮禁,緊緊跟隨僖宗李儼左右,即使顛沛流離也未曾片刻離開。這是僖宗皇帝在人心惶惶、度日如年的執政時期唯一可以倚重信賴的人,也是唯一可以在危難困苦之時做感情寄託的人。
更因為,楊復恭有私心。
昭宗李曄要甩開膀子大幹一番。
在楊復恭的一手策劃之下,歷史再次演出了宦官立君的一幕。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初六,僖宗喘著微弱的氣息躺在病榻上,目光獃滯,已經無法思考、無法表達,只能等待,等待任何人都避不過的死亡。楊復恭已經不必請示僖宗皇帝,他直接操刀替皇帝草擬了遺詔,宣布立壽王李傑為皇太弟,更名李敏。初八,日食,少了半塊的太陽昏昏沉沉地照耀著大地。這一天僖宗駕崩,壽王在僖宗靈柩前即位。做了皇帝后的李傑再次更名為李曄。原本為冷門的壽王李傑閃亮登場,登基坐殿,成為了唐帝國的新皇帝,是為昭宗,時年二十二歲。
宦官的發達盛世來臨了。五十多年間,朝野內外無處不滲透著宦官的勢力,上下交通,行賄受賄,宦官任意決定重大朝政和重要人事任免,九*九*藏*書對內圍繞皇帝把持各道政事決策環節,對外出任監軍直接監督大小藩鎮。身無尺寸之功,但居於高官顯位的宦官達到了四千六百一十八人之多。雖然偶爾有人奮起與宦官作鬥爭,力圖破除宦官流弊,恢復朝綱,但往往是以卵擊石,不僅沒有成功,反倒破家亡身,株連甚廣。宦官集團已經成為晚唐身上的癌症晚期,惡性細胞遍布全身,擴撒不可遏制,只有眼看著它一天一天地侵蝕已經並不強健的機體。
武則天及唐中宗時期宦官數量開始增加,滿滿增到了三千餘人,大大小小有品級職務的宦官超過千人,不過四五品的高級官員仍然寥寥無幾。
二十二歲即位的昭宗似乎與十二歲即位的僖宗的確不一樣。
李曄讀書十分用功,擅長屬文,思維敏捷,尤其喜好儒術,常常仰慕儒家大聖大賢,並按照儒家所主張的修身立業的標準嚴於律己,養浩然正氣于內,修挺拔俊朗之形於外,很有一副百毒不侵的派頭兒。
楊復恭代替田令孜成了新一代宦官集團的大佬。
因為,楊復恭有資格。
以出身豪門世家的重臣為主的文官集團、宦官集團、以藩鎮為主的軍事集團、皇族形成了晚唐政局中的四大政治勢力,明爭暗鬥,此消彼長,直攪得天昏地暗,將老邁的唐帝國折騰得搖搖欲墜。
昭宗原名李傑,即位前改名李敏,即位后更名李曄。奇了怪了,唐朝的皇帝怎麼喜歡改名字?懿宗本名李溫,成為太子監國后改名李漼;僖宗本名李儼,做皇帝后改名李儇;位子變了,名字也要跟著變,萬象更新啊!真是時髦!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年間,前前後後長達五十年余年,老頭子對宦官大為寵信。有些宦官很會辦事,如果能夠將事情辦理的符合皇帝心意,李隆基龍顏大悅,馬上就會給這位會辦差的宦官弄個三品幹部噹噹。開元、天寶年間,皇帝擁有長安大內皇宮、大明宮、興慶宮等幾處宮院,諸位皇子宅院十多所,皇孫更是達百人百院之多,再加上洛陽東都的大內、上陽兩宮,這些地方都需要宮女宦官伺候服役,其隊伍規模已經汪洋可觀。宮女人數達到了四萬人,宦官品級在七品以上的已三千多人,官至四五品的超過了千人。不過這個時期還沒有出現大宦官,所謂大宦官就是名動朝野、權傾四方、以一當萬的宦官。
豪門集團由血緣關係構築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勢力,後起躥升的宦官集團從豪門集團身上學https://read•99csw•com到了這一個法寶,並加以發揚光大。除了依仗皇帝寵信而切入政治體制這條路之外,宦官集團也通過非血緣的裙帶關係,滾雪球一般迅速壯大起來。晚唐宦官盛行收養小宦官做養子,長大成人(成不了完整的人,缺個東西)后,大宦官再將養子安置在中央和地方的各個要害職位上,這是宦官發展勢力的一種變相但很有效的方式。真子女,需要生養才可繁殖,其數量受制於豪門的繁殖能力與子嗣存活率。而宦官收養假子則無此顧慮,既不能也不需要生育,更不需要撫養。只需要在現成的小宦官中挑選頭腦伶俐、四肢勤快、身材健康者即可,其可篩選的對象實在是十分龐大而又充滿活力。所以,宦官的「假子」比豪門的「真子」還有一定的優越性,特別是在繁殖勢力拓展業務方面,蓬勃發展勢不可擋。如此一來,原本可以絕後的宦官,通過一代一代同姓不同種地繁殖與繼承,勢力越來越大,以至於盤根錯節,難以撼動。
昭宗李曄覺得哥哥僖宗李儼太窩囊、太頹廢、太不負責任。
到了唐德宗時期,由於頻繁軍亂,皇帝對諸鎮武官更加不信任,特別是對身邊的武官不放心,總擔心變生肘腋,沒準兒哪天早上起來自己腦袋不見了。懷著這樣的心情,再加上奸臣混蛋的攛掇,德宗皇帝首先對負責禁衛工作的神策、天威等軍進行了改造。新設了護軍中尉兩員、中護軍兩員,分別執掌禁兵,以大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為兩軍中尉,從此之後,神策禁軍的統帥大權落入宦官之手。
昭宗即位后,果然沒有虧待楊復恭,對其加官進爵開府儀同三司、金吾上將軍,專典禁兵。至此京師之內兵權盡在楊復恭掌握。
楊復光大家還有印象吧,就是那位忠心耿耿救援長安的忠武監軍使。楊復恭是楊復光的哥哥,其實兩人不是親兄弟,是一種比擬血緣關係的輩份親屬關係。唐朝講究出身門第,豪門望族擁有高官顯位、把持朝野大權的比比皆是,形成了一個個緊密勾連、背景深厚、枝繁葉茂的家族勢力集團。中唐以後,與豪門望族為主的朝廷省部宰臣集團相對照的是迅速發展起來的宦官集團。說到此處,我們需要交代一下唐朝的宦官制度。